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

时间:2019-05-13 09:4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

第一篇: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

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09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

黄绮文 2009264231;苏萍颜 200926421

4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理念,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一方面促进了各种文化的融合,加快了文化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给不良文化扩张和侵蚀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文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出发,以学生为对象,找出各种阻碍实现文化强国的不良思想道德风尚,并且根据所列出得不良思想道德风尚,分析当今其产生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对策,提醒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敏锐的政治头脑、维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腐朽低俗文化侵蚀,为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文化强国学生抵制侵蚀思想道德风尚不良文化

“12月9日,9名从事传销大学生打死不听话新人后抛尸珠江。行凶的9人都是大学生,他们被师兄师姐骗进传销窝,从不情愿到‘成长’为骨干,还将一名‘不听话’的新人殴打致死„„”这是2009年的一个大学生犯罪事例,在校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寄托了许多人的希望和梦想。他们年轻富有激情,同时也容易一时冲动,犯下错误。传销窝是一个陷阱,也许9名当事人曾经也是被害人,然而从被害人转化为加害人,所谓的身不由己,归根到底,是文化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中最具魅力的东西,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性格的核心要素。事关民族存亡的最后较量往往是文化的较量,它植根于民族的骨髓之中。因此,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光明和强大的领导人,必然会时刻关注文化的发展。以是否合乎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标准,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也曾经指出“我国现在已经到了文化强国的时候了。从国内来看,最切近的一个理由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为文化是一个低耗能、高效益的产业,各地也都在积极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突破点,以期文化产业能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外学者也认为,旧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面临一些困境,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都逼着我们转变。所以有人认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文化时代已经来临,未来的时代是以文化来引领的。在过去的经济时代,文化处在幕后,而如今文化

已经走到了前台,从配角成为了主角,走到了舞台的中心。我们的党中央站在了世界文明的潮头来看待、探讨未来文化发展趋势,引领未来文化发展的新的道路。”因此,文化强国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外文化强国的实现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

标志着我们党开始自觉地把中华文化从原来的世界边缘向世界中心推进。“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使我们价值体系、思维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文化体系、大众文化体系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一定影响,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体系。因为,在当今世界竞争中,与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相比,文化特别是价值观更为重要。

显然,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迎来了进一步建设文化强国的良好契机。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我国文化建设总体上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事实上的滞后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强大信心保障。建设“文化强国”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1〕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文化强国”,既要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又要着力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也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在努力提升文化这一“软实力”的同时,更要严防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影响我们的学生。

二、不良文化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一方面促进了各种文化的融合,加快了文化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给不良文化扩张和侵蚀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黄色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殖民主义印痕的、迷信的、伪科学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上出现。这些东西侵蚀着人们的灵魂,毒害着社会风气,与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这些文化现象统称为社会不良文化现象。

首当其冲的是外国文化的渗透。西方国家通过支持和组织民间团体、基金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到我国开展一些慈善公益活动,以此寻求民众对他们价值理念的认同感。通过全力推销麦当劳、肯得基、可口可乐和NBA等,在不知不觉中培植民众对他们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羡慕、向往和追求。〔3〕临近国日本就积极进行文化输出,企图以动漫和游戏同化亚洲青少年。如今60%的动漫由日本制作,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播放日本电视动画,40多个国家上映其动画电影,许多日本动漫形象已经成为各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明星人物。日本动漫按对象主要分为“少男、少女动漫”和“成人动漫”,题材多种多样,有些充满色情和暴力,甚至曾把本国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一部女版的暴力情色动漫,严重践踏本国的文化,使学生群体的认知越显低俗。

再是腐朽封建文化披着“科学”的外衣。封建思想文化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包装,或改头换面,以“科学”的面孔出现。过去的测字、算命、看风水等,借科学之名,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未来预测学》、《周易研究学》、《生命科学》、《阴阳学》等;过去算命是掐着指头算,现在是用电脑算;甚至有的电视媒体也推波助澜,推出所谓“以姓名测命运、测前途”等栏目〔3〕,使群众真假难辨,上当受骗。在小学时期学生们就在研读星座运情,研究塔罗牌占卜等,有些还以“星座小公主”或“占卜专家”等称号为傲,帮朋友占卜过去现在和未来。卜得好运,人人皆喜;卜到大凶,影响心情。过于沉迷,甚至为占卜结果耿耿于怀,悲观度日。青少年时期可谓是接受科学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给孩子灌输一些迷信思想,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还有就是低俗文化五花八门。围绕金钱的“金钱至上”、“甘当有钱人的小三”等公开宣传拜金内容的价值观;宣扬暴力、恶意谩骂、侮辱他人、恶意传播侵害他人隐私,以庸俗和挑逗性标题吸引点击等报文内容;教人使诈,哗众取宠,恶搞等现象,以及某些“拜金女”、“炫富男”的出格言论,“某某姐”、“某某哥”的夸张表演等暴露“丑恶”的一系列行为举止均可列入低俗文化范畴。“低俗”的制造者、传播者只顾吸引眼球,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矮化道德,萎缩正气,消解社会的良知、尊严和操守,使人性中的假恶丑披着“文化”的外衣走进人们的视野,从根本上阻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些不良文化之所以迅速变为社会公害,是一系列复杂因素苟合使然。既有个人素质和认识水平的问题,也有教育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既有国际政治斗争大背景的影响,也有现代网络、通信、大众传媒的影响。〔3〕因此,我们把这些不良文化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媒体为自身经济利益而造就低级趣味。各种淫秽色情、凶杀暴力、恐怖迷信等文化垃圾,在影视屏幕、网络、手机短信和通俗刊物等大众传媒上泛滥成灾。据不完全统计,有57%的电视节目中含有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有的学者推算,一个18岁的青年平均从电视中至少目睹了18000个以上的谋杀或性爱情节。孩子和学生手机短信经常收到黄色、灰色和垃圾信息。〔3〕

其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降低了少数学生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免疫力。在有些学生中拜金主义开始盛行,他们奉行“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的人生哲学,把拥有金钱及其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是否具有价值的唯一标志,把追求金

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把自己的钱袋当做人生的主宰,把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全部维系在钱袋上。而一些腐朽落没的享乐观念在部分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他们视人生为一场游戏、一场梦,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两字,把追求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甚至有抱有极端利己主义、一切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学生,凡是从个人意愿出发,以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势必反对规章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其三,学生对不良思想文化的辨别能力不强。我们学生多处于6岁至25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人在一生中生理、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良莠难辨的社会文化常会真假莫辨。特别是一些不良思想文化打着“性文化”、“人体写真”等幌子,以影视、电子游戏等形式,大肆散布黄色文化,引诱和刺激学生的生理欲望和冲动,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共鸣”。像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等,仅仅因为把自己的性爱日记、裸体照片和“S”型照片这样一些低俗的东西,发布在网上,就迅速成了大红大紫的“网络明星”,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写照。〔3〕

三、构建思想道德风尚的对策思考

构建思想道德风尚时要与时俱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防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影响学生,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思想道德风尚以及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一步取得实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是要注重理论的基础地位,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科学设置、认真实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与焦点,通过研讨、辩论等方式,交流思想,使学生从中明辨事理;讲究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或“照本宣科”,善于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倡双向交流,平等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根据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

二是要寓教于乐。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智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坚定性。“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实现这一任务,大学教育至关

重要。

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道德行为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紧扣其脉搏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建设。在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教育过程中,注意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开展诸如文学、艺术、体育、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吸引学生普遍参与,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使之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这是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更贴近生活,有利于促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4〕

三是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学科,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要让不同专业学生都接受同样的专业术语肯定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话语体系的转换,用广大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内容。所以,讲授基本理论时应注重运用一些故事性强的历史事件、反映人物品格风范的事例、现实生活中与理论联系紧密的重大事件、民间的一些谚语和学生中的流行语等,这也是理论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另外,为了实现文化强国,构建思想道德风尚,学生自身也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要坚定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的灵魂。拒腐防变,政治坚定是第一位的。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社会上个别同志发生投敌变节、腐化堕落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条共同的教训,就是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因此,对学生一定要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高鉴别力,增强免疫力。

第二、要以先进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是思想道德的核心。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是决定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存在把时尚当风光,把流行当主流,把糟粕当宝贝,把粗俗无聊当返朴归真等问题。这都是文化素养不高和文化品位低下的表现。要提高文化品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习之余,要多读一点催人奋进的好书,多听一些高雅的音乐作品,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对那些内容消极、反动和格调低下的地摊文化、酒吧文化、麻将文化、暴力色情文化等,要坚决做到不看、不听、不传,不参与。〔3〕

第三、光大道德传统,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曾倍受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滋养,今后依旧可以将此作为教化的框范,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传统仍能以新的面貌呈现,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当下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要重建克己利群的传统道德观念,已不能局限于文化一隅,在光大道德传统的同时,需要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如党风和政风建设、制度建设、经济和政治伦理建设等等,从而改变整个社会文化需求低俗化的倾向。〔2〕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敏锐的政治头脑、维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腐朽低俗文化侵蚀。

第二篇: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尤其是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本次会议的召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正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从改革开发的几十年进程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正在大跨步的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过于追求物质,群体冷漠,精神的匮乏,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物质是生活的保障,但是精神才是生活的升华。经济兴国,文化强国,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拥有高楼大厦,不仅仅是高收入、高消费,更加重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民众的爱国、互爱之心和一个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经济的发展是物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精神的社会主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人们看得很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

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要深刻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为“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

第三篇:文化强国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要全面领会、全面贯彻。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

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兼顾、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关于推

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中的“四个以”来抓好落实。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要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构建充满

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深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全党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记录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给学生生命以活力。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研究新型师生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关系。

1、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之所以产生联系,形成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这个媒介所起的作用,但是教学结束以后是不是师生关系就终结了呢?理论上可以确定,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始终和部分老师保持联系,请教各种问题,因而师生关系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从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到专业化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实际上经历一个发展的、动态的上升过程。因此,研究师生关系不能仅仅静态地考察,还要全面、发展地看待。那么师生关系的确立就能促就教育教学的发展吗?显然不是。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但学生由于自身的限制,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与教师的关系,因此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就落入教师手中,教师在掌握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身上的责任,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探索。

第五篇:文化强国战略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李 楠

2013-2-23 5:28:52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3日 07 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一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和意义。而社区文化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在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打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和谐管理,提高城市乃至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与社区文化相关的工作网络基本建成,社区文化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尚处在摸索阶段,群众的社区文化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使得社区文化建设面临较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地位认识不足,很多人并未充分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领导机制有待完善,社区相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社区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分配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造成一些工作无法可依;五是社区文化建设沿袭由政府行政权力推动的传统模式,其本来应有的文化性和群众性无法真正得到体现。

要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发挥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先进文化传播、丰富群众生活、增强社区活力、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社区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引导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资金的投入,建立社区文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形成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网络。在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政府可以采取培养和引进“双轨制”的方法,造就一大批优秀社区文化工作者。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走资源共享之路。在保障各个利益关系之间协调和配合的同时,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搞好社区文化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构建设。首先,为了保障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保证社区文化自治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整合社区内的文化自治力量以形成自治管理网络体系,这也是了解社区成员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其次,建立文化自治组织。例如社区文化协会,借助这类基层文化自治组织去规范社区文化建设,同时还可以将不同社区自治组织联合起来,增进共同发展的步伐,更好地推进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进程。其次,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制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潜在因素,完善的社区组织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更好发展。最后,建立良性的组织运行机制。要顺应社区文化发展规律,构建完整的决策体系,不断推进决策治理自治化,保障社区文化建设机制良性运行,进一步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社区内部功能的有效发挥。

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多渠道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建设资金。除了政府固定投资之外,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实现社区文化的“共抓共管”,使社区文化硬件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尝试引入市场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吸引企业和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到社区文化建设领域,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社区文化建设,人才战略是关键。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首先,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让他们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来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定期开展学员培训,以更新思想观念和加强自我教育,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再次,要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加快推进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为主体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最后,努力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

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尽快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责,不断推进社区文化设施管理走向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授权由经营性组织在公益宗旨下进行治理,着重发挥经营性组织的效率和活力。理顺政府和基层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权利义务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文化内容、人员编制、组织机构、经费来源以及群众文化组织的法律地位,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载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强国理念下思想道德风尚的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

    文化强国建议

    文化强国建议文化强国就是国家强大的精神状态,同时文化属于软实力不能脱离力硬实力而存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所以脱离硬实力的软实力不能存在,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读经典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

    专题:科教兴国 文化强国

    专题:科教兴国 文化强国 苏溪镇中九年级备课组 【背景材料】 (一) 我国科技成就斐然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 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

    文化强国素材

    是海纳百川、兼容四方的气魄。所谓的汉唐气魄就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汲取一切先 进文化的创新精神。汉朝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欧洲、亚洲、非洲第一次文化交流 ,它不仅为后......

    文化强国战略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 11-2班 任课教师:张忠江姓名: 学号: 成 绩: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

    论文化强国专题

    一、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向全世界、全人类的庄严宣示。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