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十年·产业篇
文化十年·产业篇
繁荣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十年来,景德镇市文化局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的目标,依托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着力打造“文化之城、艺术之都”名片。以城市转型为契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持“一手抓市场繁荣,一手抓产业发展”的方针,大力培植文化市场,增强文化活力,壮大文化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通过“项目带动”、“市场孵化”,文化、广电、报业、印刷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体育健身、文化旅游节庆、演艺、陶瓷工艺品等新型文化产业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文化成为瓷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全市文化产业规模从小到大、实力从弱到强,文化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助推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为谋划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市文化局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创意园区发展规划。在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中率先设立了文化产业科,建立景德镇市文化产业中心,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一地三区”发展模式,即:在东市区形成以高校和陶瓷科研单位为中心的陶瓷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在中市区形成以御窑为核心的老城文化旅游、商贸区;在南市区形成以古窑为中心的陶瓷历史文化展示区;在西市区形成以法蓝瓷为重点的陶瓷文化创意工业园区。并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对《景德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论证。十年间,全市重点推进了“御窑遗址保护工程”、“景德镇陶瓷文化大观园”、“三宝文化创意园”、“莲社路瓷器一条街”、“中国--景德镇瓷宫博览园”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还组织举行了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论坛,有来自全国各地17位颇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学者围绕“陶瓷文化与创意经济”、“陶瓷文化与中国文艺复兴”、“陶瓷文化与器物文明”等议题展开研讨,编辑出版了《景德镇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0)》,为政府、文化企业、创意菁英提供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打造。截止目前,拥有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和陶瓷历史博览区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环球哈哈尼有限公司、三宝陶艺研修院、佳洋陶瓷有限公司、市雕塑瓷厂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陶瓷研究所1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数量居全省前列。另外,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锦绣昌南--中国瓷园等11家单位被评定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民营文化单位已达5000多家,从业人数5万余人,全市文化产值2009年实现85.5亿元,2010年实现103.5亿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陶瓷历史博览区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佳洋陶瓷有限公司等一批主业突出、多业发展、运营规范、效益明显的文化创意骨干企业脱颖而出。2007年7月由市政府授牌的周国桢陶瓷艺术馆、刘远长陶瓷艺术馆、李菊生陶瓷艺术馆正式亮
相瓷都,开创了景德镇市陶瓷名家个人艺术馆的先河,此后,又相继批准设立了熊钢如、何炳钦、余仰贤、邓希平4家陶瓷名家个人艺术馆。陶瓷名家艺术馆作为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为景德镇市文化旅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授牌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雕塑瓷厂等一批瓷厂对原有土地、老厂房、老作坊进行再利用,使之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载体。目前,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国际奖品瓷研制基地、景德镇御窑历史文化博览园等已经被列入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及创意)发展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十年来,景德镇从树立陶瓷文化品牌入手,加强了文化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市场的手段,努力培育文化市场品牌,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通过努力,文化市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经营格局,使“小、滥、散”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网吧市场规模和环境得到改观,连续实现省文化厅提出的网吧年度总量下降10%的指标。重点培养出“金鼎影视城”、“花都夜总会”、“冰雨网吧”等一批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实力的龙头文化市场企业。截止目前,全市文化市场投资规模达13460万元,就业人员8670多人。形成了包括音像市场、娱乐市场、网吧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音乐茶座以及其他休闲娱乐场所在内的多门类文化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建设的多元化经营格局。目前,全市文化
市场经营场所达446家。其中网吧196家,歌舞娱乐场所105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4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64 家。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又壮大了文化经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在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证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先后开展了反盗版百日行动、“扫黄打非”、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保护知识产权“阳光行动”等一系列较大规模的文化市场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十年来,共出动检查人员4万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近6万家次,收缴盗版音像制品35万余张,依法立案查处违规经营行为200余件,使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得到了有效遏制,收到了良好的整治效果。在打击违法违规经营的同时,围绕文化市场诚信工程建设,先后开展了“3〃15和谐消费”、“阳光娱乐、和谐文化”、“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12345为民服务现场咨询受理活动和文化市场经营业主政策法规培训班等一系列与群众面对面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有关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召开文化经营业主座谈会、聘请人大代表和“五老”为义务监督员,开通12318文化市场热线电话等措施,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治理,使文化市场迈入文化经营业主知法、守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健康有序发展期。2008年,景德镇市文化局荣获“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二篇:文化十年·艺术篇
文化十年·艺术篇
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文艺舞台生机盎然
十年来,为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瓷都文化在艺术创新上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景德镇市文化局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对艺术精品生产和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对各种文艺题材和各种艺术样式的创作和演出进行了大胆探索,打破了多年来景德镇文艺题材和艺术品种不够丰富的局面,瓷都艺术在创新中不断繁荣发展,艺术创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文艺舞台演出一片生机盎然。
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原创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景德镇市文化局艺术创作工作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激情,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潜心进行艺术创作,一大批文艺作品纷纷问世,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优秀作品齐头并进的创作新格局。推出了《沁园春〃高岭》、《千年一梦》、《景德镇》等优秀歌曲;创作出了大型戏曲《孝庄太后》、戏曲《九品圣吏》、歌舞剧《击瓯郎与玲珑女》、小戏曲《书记搬家》、小戏曲《鸭公下蛋》、小戏《花塘行》、《拾婴记》、《好媳妇》、《春雨》和戏剧小品《拜年》等剧(节)目;围绕陶瓷文化题材,又创作出以景德镇陶瓷企业改革为表现内容的现实题材电影电视《热土》,以景德镇著名青花瓷命名的电影、电视剧《青花》,以及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瓷商》,以景德镇督陶官故事为主线的34集大型古装喜剧片《天生无
才也有用》。同时根植本土,还创作拍摄了一批讲身边人、演身边事的影视文艺作品。有根据景德镇第二中学学雷锋小组动人事迹改编的儿童电视剧《小院》,反映公安题材的情景音乐话剧《好人陈伟进》,反映农民题材的戏曲《暖春》,反映当代城乡青年和街坊邻里生活的地方方言电视剧《租个女友回家过年》、《邻舍是个宝》等,作品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既满足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又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在组织本土作者潜心创作的同时,市文化局还积极开展创作交流活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3周年之际,市文化局举办了规模较大的全市艺术创作研讨会,聘请了国内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上海沪剧院艺术总监余雍和先生,国家一级编剧、江苏苏州市剧目工作室主任陈其行先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创作辅导。通过研讨,创作并推出了戏曲《海瑞出山》、《鄱阳湖的传说》等大小戏曲剧本五部(个),推动了我市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生产层出不穷。十年来,景德镇市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各类文艺演出中频频获奖。全市共荣获国家级或文化部奖项3个;荣获省级或文化厅奖项58人次。在江西省第二、三、四届艺术节中,共获奖158个。新创剧目现代京剧《水
点桃花》,以陶瓷工业生产实践为主线,展现当代大学生对陶瓷行业的热爱,在我省现实题材戏剧剧本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被列入“江西省文艺创作与繁荣(舞台艺术)首轮入选剧目”,并报送文化部“2007--2008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现实题材剧本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在江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上荣获“特别剧目”奖,进入全省前三行列,并首次获得第23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这是近年来景德镇市在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上的又一次突破。在继创作京剧《景德镇》获得全省艺术节奖项后,又为江苏南京京剧团创作了大型京剧《胭脂泪》,在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中,获创作等多项奖励,并获文化部优秀编剧奖。为瓷博会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瓷都风情》,特色鲜明,创意独特,主题突出,在江西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艺术节上,荣获14个奖项,成为全省获奖最多的一台剧节目,并被誉为“最为原生态”的文艺演出。在“2006放飞梦想”——国际艺术交流形象大使选拔活动中,景德镇市选送了10个节目赴北京参加全国决赛,共获5项金奖,市群众艺术馆少儿文艺学校编排的歌舞《青花斗彩》和《个个争第一》被邀请参加“魅力校园”——第六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分别取得创作表演银奖和铜奖的好成绩。在全省农民艺术汇演中,景德镇市选送的6个节目全部获奖;在全省首届中老年艺术比赛中,景德镇市选送的14个节目作品分获最佳创意、最佳作品、最
佳风采、最佳人气奖;在江西省第五届“金色童年”少儿才艺展演中,景德镇市瓷乐表演《梦想同追求》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四川 加油!中国 加油!》获一等奖;在江西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节上,舞蹈《瓷花朵朵开》和绘画《现代化瓷都》均获得一等奖。我市创作演出的京剧小品《追排》获得江西省“三个一”文艺创作演出工程作品创作奖和小品类演出二等奖。
尤为难得的是,十九年前,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文化站站长周元强带领着一群种田的、杀猪的、做木匠的乡里乡亲,拍出了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里村星火》。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年年都有新作问世,周元强的大名传播海内外。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周元强组织带领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了《仇女》、《竟成雄风》等三十二部(74集)电视剧,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周元强”现象,引起影视界的关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上海电影制片厂投资三千万元,拍摄了以周元强站组织农民自拍电视剧活动为原型,由尊龙、李玟主演的电影《自娱自乐》;周元强本人也先后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文化站长”和“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还被评为“2005全国十大时代新闻人物”。2007年,周元强领取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标志着中国首个得到官方认可的农民影视剧制作中心在瓷都正式诞生。2010年,周元强创作拍摄的《快乐乡村》,获得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村题材电视剧好作品”三等奖;《妈妈,您在哪》获得“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二等奖。
演出市场精彩纷呈。本着“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原则,景德镇市文艺演出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发挥了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对基层的引领作用。十年来,景德镇市大型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共举办、承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200多项。既有“欢庆瓷都千年华诞、共塑瓷都新形象”等广场文艺活动,又有文化庙会等游园性的文艺活动。举办了景德镇千年华诞--世界华人咏瓷都诗词联大赛、第二届中华京剧票友艺术节、江西省第四届艺术节暨第八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景德镇“新枫园”之夜全国企业相声小品汇演晚会等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文化活动,还举办了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瓷都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连续两届老干部艺术节暨端午民俗展演活动。其中,江西省第四届艺术节暨第八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是近20年来我市首次承办的全省性文化盛事。2004年,为迎接景德镇千年华诞及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精心编排的一台由瓷歌、瓷舞、瓷乐组成的《瓷都风情》文艺晚会,经过连续7年不断改版演出,每每获得盛誉。2008年5月15日市文化局组织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文艺演出,共为灾区募集11万余元救灾款;2009年在北京中国
剧院隆重举行的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文艺汇演中,景德镇市选送的瓷乐表演唱《说唱廉政古楹联》,以其独特的题材、丰富的内涵、新颖的形式,获得中央领导充分肯定。这些大型文化活动,为繁荣瓷都文化舞台,促进瓷都文化发展,进而推进景德镇的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文化体制改革新要求,进一步将文化演出推向市场,市文化局在满足本地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组建了新的文化演出机构,实现了演出大踏步地“走出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景德镇女子瓷乐团在上海城隍庙连续演出三个月,近1200余场;上海世博会期间,又在江西展馆连续演出185天2000场,成为世博会一道靓丽的风景。2004年应邀赴深圳参加中央电视台“双语”元旦晚会,2005年应邀参加文化部春节文艺晚会,应邀参加日本大阪食品博览会演出;并先后赴立陶宛、亚美尼亚、澳门等地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同时,为拓展文化演出市场,艺术剧院带着充满瓷都浓郁特色的歌舞,三次赴广东东莞演出上百场。艺术剧院还探索了“文企联姻”,先后为焦化集团、华意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演出,较好地实现了演出、经营“双丰收”。艺术剧院自成立以来,实现文艺演出收入达万元。
第三篇:有关文化创意产业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至此,文化产业跃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增加就业、建设两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的文化创业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也通过加强规划指导提供政策优惠、优化管理协调等手段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加大扶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发展和专门人才成长的工作力度,加快筹划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力争打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加快起步,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缺乏更加优惠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一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缺乏当地特色,一些企业发展战略和功能不够科学,行业内普遍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量文化创意都面临着融资困境和障碍等等。
第四篇:文化创意产业
4072班
3114144007 康文航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简析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将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而创意却正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质量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创造性活力。通过研究创意产业园的的代表性模式,为中国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园设计作出指引
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园
模式
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总的来说处于迷茫期和引进期。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知识界就开始出现学习西方和尊崇西方文化的现象,甚至目前我国部分人还存在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这种对自身文化的信仰的缺失对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危险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急速发展,国力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输出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因此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并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我国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各学者们也开始学习西方经验,研究中国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力求使我国能尽快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是区别于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是对新业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出现的前提是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和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将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而创意却正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质量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创造性活力。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创意产业园的的代表性模式,为中国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园设计作出指引。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创意经济研究权威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有四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创意,它必须是个人的、独创的、有意义和有用的。创意可以导致或增强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商业产品产生,他把“创意产业”这个词限定在一个脑力工作占优势所产出的结果是知识产权的产业里。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以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试图以新知识经济中的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背景描述创意艺术、个人才能和文化工业,大规模在概念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供新近才实现互动的公民——消费者所用。大卫.赫斯蒙德夫指出,文化产业通常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指营利性公司,但是也包括国家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中国学者厉无畏、王慧敏所著《创意产业新论》为“创意产业”下的定义更为简明扼要: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造性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提出了一个十分明晰的定义,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2002 年,台湾地区经济建设委员会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挑战2008年重点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并将其描述为 “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1]。
学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莫衷一是,综合各家观点,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如下: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且文化创意产业高知识性、高附加性、强融合性特征。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体表现为广告、建筑、艺术设计、时装设计、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各个行业领域。
中国大陆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其总量规模稳步提升,而且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产业主体,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格局。2011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5%,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叶郎, 2012)。在各类新兴文化业态中,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网游和数字印刷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超过50%。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新闻出版产业全年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新建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基地5个;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国产网络游戏备案585款,同比增长超过200%。与此同时,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兴起,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以及与网络媒体相关的微电影、手机远线、云电视等新兴模式不断涌现,并正在发挥巨大的经济效应[2]。
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国家命名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达 350 个,产业总规模达 10750 亿元。目前在中国初步形成的六大创意产业集群中,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规模最大,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室内装饰、广告策划和动漫产业;其次是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广告、影视、会展、动漫、印刷等产业;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文艺演出、广播影视、会展、古玩交易等产业。其他3个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中心,重点发展网络软件、动漫游戏;中部产业集群以长沙、武汉为中心,重点发展影视、广播、动漫、设计等;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规模尚较小[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经验不足和盲目跟风现象,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各省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到重要议程,各类产业园快速兴起,解决创意园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契合性是政府制定发展决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纵观我国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中国台湾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因此我将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加以介绍。
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
台湾地区在2002年5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范畴:(l)文化艺术核心产业;(2)应用艺术(在另外的文件中有时使用设计产业);(3)创意支援与周边创意产业“;2003年3月,文建会经过内部讨论,发表初步规划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分别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工艺、设计产业、出版、电视与广播、电影、广告、文化展演设施、休闲软件“;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第二次委员会议,列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范畴的主要类别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工艺、设计产业、出版、电视与广播、电影、广告、文化展演设施、数字休闲娱乐;第三次委员会议中,“经济部”又加上了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或者三类不同类别的混合
第一类:闲置空间的重新利用: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创意文化园区是新兴的空间课题, 它被赋予一个任务:希望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完善的空间规划和有效率的行政协助,将文化创意产业从培育、创意研发等做起,期望提升文化厂商的发展机会,推广文化产品、形成文化网络,从而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台湾地区期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成为:信息网络平台、创意交流的平台、国际交流的平台。台湾地区创意文化园区的四种形态:
1.创作型创意文化园区:以各种领域专业或者业余的创作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园区主要定位于自主性文艺群体与相关支持机构的培育基地、创意文化知识教育和学习场所等“
2.消费型创意园区:以文化消费者、到访观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不仅是创作者与消费者进行接触与交流的平台,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消费者的接触点“
3.复合型创意文化园区是结合创作型园区与消费型园区两者的功能,兼具创作性与消费性,强调实验,培植和商业的综合发展,创意园区多属于此类型
4.产业发展专区:以某个特定的产业为依托,结合创作型与消费型园区的特性,同时兼具创作与文化消费空间,比如莺歌陶瓷、新竹玻璃等[3]
第二类: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经营:从传统艺术到文化创意产业
以传统的艺术门类表现新的内容,或者是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创新经营的重要模式,“台湾地区的布袋戏”其创新的经营方式是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此类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密切相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演形式创新:黄俊雄家族创造了金光布袋戏;(2)内容创新:霹雳布袋戏生旦净末丑等分类模糊了,剧情增添了趣味及悬疑等观赏性(3)现代营销手法的运用:设立电视台、创霹雳会月刊、印制偶像的户恤、月历、笔记本、马克杯等(4)挖掘文化内涵,反映社会现实。忠实的反映社会现状及社会心理“,摆脱传统“印象式”的表演手法[3]
第三类:没落夕阳产业的创意升级:传统产业的新内涵
没落夕阳产业的创意升级,一是利用没落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的文化创意事业;二是在传统产业中注入文化和创意的因素,增加其附加价值,实行品牌化经营。宜兰县的白米村木屐为主题的文化观光产业兼具创意升级的双重特征。如图所示:
作为日本传统意义上的木屐是典型的“没落产业”,通过创意增加木屐美感、转换木屐功能甚至跳脱木屐意象给予木屐新的“生命”,使“木屐文化”再生。因此可以说“没落产业”似乎并不一定是“死亡象征”,作为当地传统的特色文化依旧可以通过“创意”产生新的活力,其中关键在于我们仔细梳理当地文化特色,向其注入文化和创意的因素,增加其附加价值,实行品牌化经营[3]。
对我国其他地区文化创意园设计的指导意义
围绕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已有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资源,加快推进具有国际化程度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示范区建设,健全创意产业链,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必须结合各地区自身特点建立与之相符合的创意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带动区域协同产业发展的目的。
大陆区域创意园模式可以参考台湾模式,对于闲置空间的重新利用,适用于大多数地区创意园发展,除了规划区域具有闲置空间外,创意园的定位要考察园区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园区定位决定创意园的性质是创作型创意文化园区或者消费型创意园区或者复合型创意文化园区,产业发展专区在大多数情况下需以某个特定的产业为依托,例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部影城原为银川市西北郊区荒野,有两座古代城堡遗址,利用原有古堡原型建立的影视城,保持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浑、苍凉、悲壮、残阳、衰败景象,突出了西北地区荒凉感、黄土味及原始化、民间化的审美内涵,让电影艺术家在这一片西部风光中尽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已经拍摄了多部获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大话西游》、《逆水寒》、《大敦煌》、《乔家大院》等数百部影视剧,西部影城保留和复制了在此处拍摄过的著名电影电视场景140多处,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展厅、个性化海报厅以及利用原场景、道具、服装为游客制作MTV、影视短片、模仿秀等,影视基地摆脱了单一的服务型定位,以电影拍摄产业为依托,借影视发展出旅游、餐饮、购物、陶艺、骑射及游客制作电影等多元化服务。
部分省市拥有特色传统文化,因此创意园建设可以围绕特有文化,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对于当地群众具有深刻影响力,比较容易得到大家认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区域特殊性、特定性,对于域外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通过特色文化作为对外发展窗口能够更好拉动当地其他产业。当然,建立此种类型创意园首先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文化影响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做深入研究,例如中国北方地区相声,中国的相声艺术源于华北地区,流行于京津冀地区,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而受到群众欢迎,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的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2005年,凭借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艺术,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相声在新的时代依旧存在吸引力和巨大影响,依托相声文化可以建立“相声文化创意园”,设立相声艺术中心、相声社、相声家人偶制作中心、相声演员服装造型设计中心等等。
当然,某些地区具有特色文化产业,但是在新的时代已经逐渐失去光泽而沦为夕阳产业,例如陕西可以基于皮影艺术发展创意园,传统意义上的皮影是一种表演道具,皮影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皮影人物,一边用流行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现在的陕西已经开始探索通过艺术创新使皮影艺术以其他形式重新焕发活力,例如现在的皮影已经有相框制作形式、礼品盒形式了,皮影不在是简简单单的表演道具,它突破原有功能成为艺术欣赏品或者收藏品了,当然,在我看来,陕西皮影文化还有很多创新点可以挖掘,未来陕西建立文化创意园可以以此为基石,建立专门的皮影艺术馆、皮影雕刻中心、皮影表演指导培训中心、皮影戏电影等等。综而言之,我国建立文化创意园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做支撑,但是文化创意园的设计建立必须因地制宜、因文化制宜,不能盲从。台湾地区在创意园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向其学习,结合自身文化进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创意园区,从而拉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 张树武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7-119页
[2] 张蔷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 展:2013年第8期:第1230-1231页
[3] 张旭 台湾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10月:第23-29页
第五篇:忻州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彰显文化魅力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央党校第 30 期中青一班调研小组
在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的文化属性融合共生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与旅游互通融合而衍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新的价值增长空间。据此我们赴山西省忻州市就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集中调研,就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忻州地处山西省北中部,西踞黄河,北望长城,东临太行,南接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现辖 1 区 1 市 12 县,总人口 306.75 万人,其中有 11 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悠久的历史长河,勤劳智慧的忻州人民,特色
鲜明的民俗民风,激烈漫长的民族融合,铸造了忻州特色 的十大文化:一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二是博大精深的 佛教文化,三是风格迥异的黄河文化,四是雄浑悲壮的边 塞文化,五是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六是独具特色的戏曲 文化,七是异彩纷呈的民歌文化,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 化,九是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十是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 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使忻州拥 有华北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资源,是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 集中区之一。全市有五台山、管涔山,赵杲观、禹王洞四 座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历史上著名的偏头关、宁武关、雁 门关。1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芽山)、1 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忻州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五大区,分别是:
五台山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区、雁门关边塞古战文化旅游区、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市郊温泉度假旅游区、黄河风情 旅游区。其中,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文化 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38 处世界遗产。
忻州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 项。素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的美誉,北路梆子、二人台、挠羊赛是忻州文化体育的传统品牌。忻州人杰地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少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 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革命战争年代,忻州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夜袭阳明堡机场”,震惊中外,永垂青史。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重要活动,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续范亭诞生在这片土地。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态势,从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视角,大手笔规划开发、把多元浓郁的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互动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0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 106.25 亿元。它们采取的措施和路径是:
一是基本编制完成了文化旅游的规划体系。“十一五” 期间,忻州市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组建了旅游规划专家组,先后编制完成了包括忻州市在内的 14 个地点旅游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旅游规划为统领,以五大旅游区旅游规划为支撑,以重点县(市)
旅游规划为骨干的旅游规划体系,为旅游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编制完成了《忻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
二是初步建立了文化旅游商品及纪念品开发体系。忻州市不但注重了旅游线路产品的推介,并且重视旅游商品营销,通过传统工艺产品来形象地展示忻州的独特地域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定襄木雕、繁峙刺绣、宁武炭雕等品牌,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播、商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是进一步树立了文化旅游形象。忻州市确立了“五台圣境•五福忻州”的宣传口号,积极实行并完善政府主导,旅行社、景区、星级饭店和媒体“四位一体”的旅游 促销模式。组织旅游相关部门参加国际、全国、北方、中
博会等各类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博览会,同时举办了多 种形式的旅游节庆活动和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旅游活动,宣传忻州,促销忻州,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忻州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其所拥有的资源规模和市场容量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意识虽有觉醒、但开发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缓慢。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忻州各级部门虽然把发展旅游产业的 “山水关城”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但文化和旅游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相关带动效应的综合性经济型产业,如何把两种资源融合互动、共生发展,在规划实施方面缺乏紧密有效的结合,严重制约着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抗日战争中,发生在忻州的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八路军总部等也只是红色革命遗址。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遗址只能听不能看,一般游客对此兴 趣不大,看过后也觉得平淡无奇,自然也就难以成为游客
向往的地方。
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结合方面,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特点不明显。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产业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并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还未认识到文化产品的商品性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深入了解。忻州的十大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在全市的十四个县(市、区),资源分散,各有行政、经营和监管的主体,使产业发展呈现“多、小、散、乱”。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来忻州旅游的旅客仍然是“下车忙拍照、上车就睡觉”或者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停留时间太短、消费总量太小。
二是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体制和机制不顺,资源整合协调难。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
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在文化旅游业方面,目 前忻州市各景区、景点、宾馆及演艺活动都有各自的上级 主管部门或投资部门,文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分散。许多景区现在由旅游、文化、林业、管委会等部门管理,难于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 开发的合力。管理方式大多还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模式,领导由政府任命,人员由财政供养或靠门票收入供 养。在经营机制上,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 活力和竞争力。忻州各旅游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沟通,尚 未形成将各旅游区组合到一起的包团旅游线路。
三是文化旅游开发投入不足,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尽管全市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在逐渐加大,但是,由于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文化旅游项目往往顾虑较多,对投资信心不足,投入热情不高。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本地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较少,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批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但是,由于体制的约束和缺乏有力的政
策支持,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宣传促销及开发投入相对偏低,难以形成系统、长久的规模效应,也使得文化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同时,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专业技能服务人员,现有的资源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
(一)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从 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心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 和文化魅力的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国家的软 实力和国人的爱国热情。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通过 文化旅游这个平台,充分挖掘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可以 表现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提高国人的自信心和 自豪感,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 斗志。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服务业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和广泛的关联度,是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显著。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功能不仅表现为直接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销售、文艺表演、景区景点等带来客源和市场,更表现在它可以间接带动城乡建设、加工制造、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它的发展无疑会带来“一业兴,百业旺” 的乘数效应。
(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文化旅游产业是综合性服务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结合非常紧密的行业。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工业相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文化旅游产业的就业岗位层次众多,许多岗位只需较短时间的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文明礼
仪便可胜任。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我国劳动力众多的基本国情,对缓解我国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人文资源利用和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地来说,也是新一轮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切入点。
(四)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文化旅游产业属第三产业范畴,是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的新兴产业,被誉为 “无烟工业”,具有低碳、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特征。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以互利互惠、相得益彰。当前我国有越来越多 的自然和人文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发展旅游必 须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最终目标。总之,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将会随着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 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和规模会继续 扩大。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
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崛起战略、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创新管理体制。借鉴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 “文化商品”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 划,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使文化旅游 产业有法可依,避免盲目操作。同时为了系统化管理,政 府内部要设立专门机构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强化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综合调控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 能、保留并加强诸如制定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文化旅 游产业政策,特许行业的市场准入审批等行政职能,而将 行业管理与自律、市场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分解 到行业协会,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二)建立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文化旅游项目的重点推介,优化文化旅游投融资环境,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
名大企业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推动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和重点设施建设,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本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集约经济。
(三)实行税费优惠。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改革增值税、营业税,下调税率,所得税可以比照高新企业实行相应税率优惠,体现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的税收政策导向。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凡涉及国家规定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凡涉及地方行政事业收费的一律免缴。同时,争取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智力投入成本抵扣。
(四)保障文化旅游产业用地需求。将文化旅游产业 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用地 供应。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 手续,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需占用增量土地的,国土资源部 门要给予用地支持。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 的土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建文化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当地相应政府批准,在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可将土地出让金收益的一定比例返还用于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政府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 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 期费用、宣传促销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 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地区也要相应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 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对重大文化旅游产 业项目开发,对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和外向型文化产品的生 产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为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提供 金融服务支持,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重点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计划。
(六)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根据国家放宽准入、降低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等有关政策,积极探索开发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以及以项目受益权和收费权
为质押等多标样化信贷品种,着力解决旅游文化旅游产业 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等问题。
同时,引导开发商争取文化旅游国债、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文化旅游发展专项 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扶贫资金等文化旅游相关的政策性资金。还可以成立文化 旅游产业投资担保公司,为相关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担 保。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 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文化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并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和引进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营销、创意和高级管理人才,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八)注重文化安全。借鉴韩国经验,通过舆论宣传等影响国民的消费偏好,培育国民对本土文化产品的认同感。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气,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抵制低俗文化、庸俗文化,重点防止“非主流”文化的侵入和对青少年一代的不良影响。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项目上马时,要充分论证,提高准入门槛,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有效鉴别。对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其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