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广电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

时间:2019-05-13 09:0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发展广电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发展广电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

第一篇:如何发展广电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

如何发展广播电视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要求,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的主流媒体,如何做大做强广电产业,我局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立足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广电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依托广告,推动广电事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广告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着支柱作用。广告收入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和推动力量。但由于现在的机制不畅通,广告的收入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广电产业发展的需求,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培训、产品推介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这就需要我们要通过政策支持建立长效的广告经营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把创新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工作队伍,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让新闻工作者与广告从业人员大胆创新,在精办栏目、打造精品方面狠下功夫,把节目制作、频道包装与植入广告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品牌栏目,为广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以媒体资源为平台,主动出击,与我县的石材、煤炭煤化工、房地产开发等重点企业联办精品节目,在节目中植入广告,开创“活动搭台、广告唱戏”“广告为媒、终端销售”的新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宣传、推介奇台,另一方面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谁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推动奇台县文化产业发展。二是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出发点,时刻关注节目市场变化,坚持“精办专题、扩大服务”的节目制作理念,推出一批广播电视精品栏目。我们将立足与百姓,服务与百姓,对电视《今日关注》、《农经大视野》栏目进行改版。在《今日关注》

中增加民生新闻,《农经大视野》中推出百姓身边事等自制节目,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以节目的高质量,带动广告的新增长。

二、通过协作,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数字电视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拥有无线数字电视用户8000户,2011年在县委、政府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现已完成2000户。无线数字电视收入尽能满足于自收自支,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只能靠政策的支持。广电总局要求“以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数字电视为主要手段,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人民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文化权益”,“到2012年底,县级广电应该覆盖到全县范围”,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覆盖建设,扩大全县电视覆盖区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电视的全覆盖,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为此我们大胆谋划,初步构想在坚持“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原则下,我们掌握51%控股权前提下,与北京北广优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项目建设和运营业务。优力公司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从事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的建设运营,广播电视台将负责提供具有版权的内容和信息源,包括视音频、图文、新闻资讯等,共同开展无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车载电视、手持终端电视业务、机顶盒业务、相关增值业务以及其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业务,并获取收视费、维护费、外地频道落地费、广告费等。另一方面是县委、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下拨2700万的贴息贷款,我们自己开展以上业务。

三、借助演播厅,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我们将精心设计和打造电视演播大厅,做好电视演播大厅的内部装修设计和电视直播设备的更新和装备工作,将非编网系统联入演播室主系统,提高节目录制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实现节目录、制、播一体化。充分利用演播大厅这个平台,推出一批品牌

栏目,唱响文化宣传的主旋律。一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创新观念,创新载体,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二是依托演播大厅做节目的直播、录播,录制全县大型的文艺晚会、重大节庆日活动等,提升节目的质量;三是积极和广告商、知名企业等联手,承办各类活动,逐步形成演艺、娱乐、广告、会展于一体的文化产群。四是依托演播大厅做节目外出的直播、录播等。

第二篇:促进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激活“软实力” 增强生命力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四:改革篇

刚刚结束的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证明了一个事实:已完全被激活的柳州文化“软实力”,赋予了柳州城市强大生命力的无限美好。

我们在品尝着多滋多味文化大餐的时候,一种“丰收”的喜悦洋溢心头——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空前繁荣。

正如市委书记陈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柳州已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柳州城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一个工业具有响亮知名度、文化具有勃勃生机的新柳州正崛起于八桂大地。”

艺术院团创出新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创出一条由自发向自觉、由局部调整向整体推进拓展的新路。由此,我市文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艺术创作青春焕发。

——艺术院团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市专业艺术剧团改革成为全区先行者。按照体制创新、机制灵活、资源优化的原则,将原有的歌舞团、桂剧团、彩调剧团、粤剧团四个国有文艺院团与柳州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组建成立全区首家集创作生产、演出、剧场管理、电影放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剧院。2009年10月,我市通过《整合柳州市直属专业剧团、柳州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改革方案》。

2010年8月,新组建的柳州市艺术剧院隆重挂牌,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评价说:“柳州市艺术剧院的挂牌,是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的突破性成果,是柳州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精神的实质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柳州再次为广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道路,积极推进整合文化行政执法资源,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并取得初步进展。我市通过撰写《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相关政策》等5份改革方案、文件材料,推进执法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竞聘制,形成了制度改革和内部机构与资源配置调整优化的方案,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改革整合后的柳州国有艺术院团,大大解放了艺术生产力,艺术创作新作迭出,重大赛事频频获奖,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极大地改变着我市文化领域的面貌,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活了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城市发展生命力。我市艺术院团改革实践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遵循世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才能激发艺术院团内在的发展活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创作、产品和演出水平。

文化产业扬帆起航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和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我市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驱动文化产业扬帆起航。市文化局局长李丽珍表示,近两年,我市积极发挥重大产业项目提升功能,全力打造文化产业新品牌,策划水上大舞台、柳州文庙等项目以文兴城、以文扶柳的产业方案。

——配套服务不断升级,票房收入大幅增长。在推进基层经营单位设备升级改造中,完善市文化艺术中心消防系统、配备货运升降平台系统,建成广西首家双机3D影厅,其全年票房总收入达645万元,同比增长6.25%;柳北剧场相继建成3D影院,全年票房总收入250万,同比增长27,55%,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各县民族文化旅游点发展。通过深入到三江、融水、融安等地的乡镇、村屯,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细策划三江程阳八寨侗族文化、融安鹭鸶洲龙舟文化、融水长赖苗族风情园文化旅游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的文化产业阵地。其中,融水县组织以民族特色“芦笙踩堂”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演出队伍8支以上,以赴广东、浙江、东北等地演出、在旅游景点驻点演出和参加庆典演出等方式,每年为家乡带来近400余万元的收入,成为融水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走出去、请进来”,文化招商引资取得喜人业绩,2010年我市共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46亿元,完成任务的129.2%。

事实上,我市除了传统文代产业厚积薄发,涵盖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也十分抢眼。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的领域将不断延伸拓展,新的文化产业格局将并发出更加强劲的城市生命力,书写柳州更加美好的篇章。

日报记者谭彦斌

精品闪耀尽展龙城魅力

——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三:成果篇

柳州这片深厚的沃土,总蕴涵着一种爆发力。埋头耕耘的龙城儿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

《八桂大歌》 囊括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剧目”,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等多项殊荣 ;《铜鼓敲出壮乡情》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 ;《红瑶梦》 获得“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最高奖—— —“优秀剧目奖”;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柳江之夏”2010年7月获得国 家文化部群星奖;……一部部高规格、高品位的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一个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百花齐放。一个精品闪耀、文脉充盈的文化强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文化惠民

群众文化品牌百花齐放,公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精彩回放】今年7月到9月,在人民广场、刘三姐大舞台、雀山公园、江滨文化广场、鱼峰公园广场,以及各城区有关社区、企业、工地的广场等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歌舞、小品、曲艺等为主要形式的文艺演出次第推出,以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宣传、禁毒宣传、文化娱乐等为主要题材的数字影片多次放映,“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红色文惠讲坛也在市图书馆成功举办。

这是我市第十二届“柳江之夏”群众文艺活动,作为一项公益性惠民文化活动,每年一届,参与面广,影响力大,十余年不断。并由此催生了我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大发展。

【集中展示】“柳江之夏”、社区文化体育节、“八桂群星奖”、“龙城金秋”、元宵花灯、农民艺术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群 众活动深受欢迎,城中区“欢乐城中”、柳南区“欢乐柳江南”、柳北区“北雀欢歌”广场文化活动、鱼峰区“鱼峰之声”、柳城县“柳城太平壮欢”“百村百戏”、融水县“情系苗山”农村文艺会演、融安县“激情融江艺术节”、三江县“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各县(区)文化品牌活动等精彩上演。

【记者感言】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龙城百姓的生活,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百姓喜在其中,乐在其中,也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文化产品创作繁花竞妍,“柳州智造”提升文化实力。

【精彩回放】“世世代代哟,都在这大山里住哟 ;祖祖辈辈哟,没离开家乡的土。天上的云朵哟,请你带上我飞出大山,告别贫困去寻找幸福。”红瑶女孩山翠站在白云缭绕的大山顶上远眺,气势磅礴的合唱响起。

2010年1月,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在柳州开幕后,我市彩调剧团首演《红瑶梦》。

这是我市整合几个专业剧团的力量,以柳州自己的编剧、导演、舞美组成创作团队,把我市红瑶女童的故事和民族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创排的一台具有浓郁的柳州气息的现代彩调歌舞剧。在歌舞和音乐方面以传统彩调剧种为基础,加入了大量的现代音乐时尚元素。

【集中展示】“十一五”期间,我市依靠本土创作力量先后创排了广西民族歌舞荟萃《刘三姐故乡的歌》《红瑶梦》 等精品大剧,是继《商海搭错船》《白莲》《八桂大歌》《柳宗元》 等精品剧目之后的两部力作。另外,大型新编桂剧《柳宗元》、小戏《撬妹门》、小品《窗外》《摆呀摆》、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 以及融水县创排的苗族民俗风情歌舞展演《风从苗山来》等优秀文艺作品,不仅在全区各项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风从苗山来》晋京演出也迎来一片喝彩。

同时组织创演了多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演出及晚会,包括2006-2010年柳州春节联欢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首演晚会等 ;创作书画艺术作品400多幅,篆刻50多方,举办大型画展5次 ;编辑出版发行了学术类、文史类等一批图书,如《柳州白莲洞》《柳州彩调剧目选》《博物馆文物精品》《柳州胡志明旧居画册》《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记者感言】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尽展龙城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富有时代精神、突显柳州元素的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文化名城的宝库,也为我市由广西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型储存了不尽的财富。以文为媒

文艺精品集群发力,全力打造柳州城市名片。

【精彩回放】“岁月如歌,八桂如画。八桂大地哟,龙飞凤舞,天上人间。”几十名演员站在巨型旋转舞台上放声高歌,雄浑高亢的歌声悦耳动听。今年3月1日晚,将广西民歌、舞蹈、民族器乐、民族

服饰完美融合,以独特的音画形式描绘八桂大地壮、苗、瑶、侗、京等民族五彩斑斓生活的《八桂大歌》在国家大剧院徐徐拉开大幕。

【集中展示】2003年4月,《八桂大歌》作为“十五”规划中广西文化艺术精品的重点剧目代表作首演成功。2004年,该剧目获得了本全国惟一连夺2003—2004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剧目”、国家“文华大奖”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的三冠王。

2011年3月1日至2日,《八桂大歌》又唱响国家大剧院。这是广西获得过国家级奖项的剧目首次登顶国家最高艺术殿堂。随后,《八桂大歌》 一路歌声嘹亮,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成为柳州的一张闪亮名片。至今演出426场,晋京展演5次,先后参加了“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开幕式、“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的开幕式等重大演出。2007年,“柳工之夜”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依托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理事会、中国西部演出联盟的平台,引入创新合作模式,在南宁、南昌、南京、杭州等地巡演38场,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双丰收。

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代表柳州、代表广西参与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在人民大会堂演出16场,一展柳州人的聪慧与魅力,得了组委会领导和主创班子的赞扬,编导和演员代表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记者感言】柳州文化领域从来不乏精品,从《八桂大歌》《白莲》《柳宗元》等,再到去年代表广西参演《复兴之路》,柳州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不断活跃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不同级别的舞台上,也将柳州独特风采与魅力展现给世界。

日报记者 段红梅(图表素材 叶子摄)文化精品工程结出硕果累累

●《八桂大歌》 囊括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 ”“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剧目 ”等多项殊荣 ;●“柳江之夏 ”群众文化系列活动2010年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铜鼓敲出壮乡情》参加国庆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演出 ;●《红瑶梦》获得“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 ”最高奖“优秀剧目奖 ”。

文化活动品牌遍及城市乡村

●“柳江之夏 ”、社区文化体育节、“龙城金秋 ”、元宵花灯、农民艺术节等系列群众活动深受欢迎 ;●城区有城中区“欢乐城中 ”、柳南区“欢乐柳江南 ”、柳北区“北雀欢歌 ”、鱼峰区“鱼峰之声 ”;●各县有柳城县“太平壮欢 ”“百村百戏 ”、融水县“情系苗山 ”、融安县“激情融江艺术节 ”、三江县“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 ”。

文化服务体系惠泽城乡

——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二:软件篇

走进新建的市博物馆可以参观到6万多件馆藏文物,步入重建的柳州文庙能感受到孔子文化的厚重,徜徉碧波荡漾的柳江岸边,愉悦于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上多姿多彩的唱响……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修葺一新的柳侯祠,临江展开的军博园等等,现已成为柳州这座文化名城最为璀璨夺目的城市文化地标。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精彩纷呈,艺味飘香,群众乐于其中,文趣盎然。

市文化局局长李丽珍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文化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文化服务从简单到多元

“十一五 ”期,我市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从而进入民生为本的“服务创新发展期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群文活动的繁荣,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公益性、均等性、便捷性日趋完善,使之成为柳州城乡和谐、社会安定的一大支撑点。我市的群文活动,已从“唱唱跳跳 ”的一般性文化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升级,从满足人民群众由简单的读书、看报到文化欣赏、文化创作的多元文化权益。

按照我市建设“文化柳州 ”工作思路,市、县文化部门近几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知识工 程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及社区图书馆、社区艺术培训中心和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 ”建设,做好城区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工作,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需求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社区(街道)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我市还加强对已 建县区、乡镇、村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节点的检查指导,强化共享工程节点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市图书馆连续四届获得“国家一级图书馆 ”称号,2010年又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并率先安装完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的部分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成为广西第一个上网提供服务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和广西第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

我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促进社会公平、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要让群众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而且还要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提高生活品位。

这几年,我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社区文化体育节、“八桂群星奖 ”、“柳江之夏 ”、“龙城金秋 ”、元宵花灯、农民艺术节、2011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等系列活动异常活跃,而这些活动已成为我市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性文化。

其中,每年一届的“柳江之夏”活动在五年间举办演出及各类活动100多场,参与人员及观众达到60余万人,促进了我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至2010年底,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已由原来的876支发展到1026支,人数近万人,评为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18支,市级优秀村屯文艺队83支,小康文化示范户109家,41户被授予自治区级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荣誉称号,成为基层文化的主力军。

除此之外,我市城区每年组织40场以上、各县组织60场以上广场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这些活动充分证明了我市服务和繁荣群众文化所取得的成效。

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强大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工作全面到位,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强大。

—— —开展广泛的文化下乡活动,以“基层服务号”、“2131”放映活动、文化科技“三下乡”等主题活动为重点,送书刊、送电影、送农科信息、送文艺表演到各县区、社区和乡镇、村屯。期间,全市每年组织文化下基层不少于12次,送书下基层320次,共104833册,放 映电 影30005场,送戏下乡200余

场。

—— — 充分发挥“和谐文化服务行”带动作用,基层文化空前活跃。我市以刘三姐大舞台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周周演”活动,吸引了各城区250多支文艺队共1500人积极踊跃参演,共演出29场,为8万余市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各县利用广场等活动场地,将“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等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共416支文艺队参加,演出3000余场,观众达200万人次。

—— —积极培训农村、社区基层文化骨干,文化队伍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我市平均每年投入约30万元,结合“文化致富”工程,针对县(区)开办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班(会)50余次,培训人数3000余人。

—— — 抓住机遇,鼓励和指导县(区)争创先进。我市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下县(区)进行指导,推选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和项目建设参加自治区文化厅开展的评先、试点工作。各县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契机,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2009年鹿寨县成功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实现我市全国文化先进县零的突破。

值得称道的是,五年间,我市文化市场安全健康有序,文化市场依法行政工作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法行政投诉事件。日报记者 谭彦斌(图表素材 叶子 摄)

公共文化阳光洒遍龙城

——“十一五”以来文化柳州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硬件篇

10月1日晚的“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异彩纷呈,由央视台柱朱军和朱迅主持的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开幕式晚会盛大上演。这场演出,也是“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自去年7月启用后承担的第270场表演任务。这个江中景观大舞台,目前已接待中外观众130万人次,成为百里柳江上一颗名副其实的明珠。

其实它还只是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冰山一角”。今日龙城大地,各类舞台上歌舞翩跹,博物馆里人流如织,社区图书室里书籍报刊琳琅满目……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陆续投入使用一大批高标准的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的阳光洒遍龙城大地。

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城乡——滋润百姓生活

【百姓感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苗语电影,看书就去农家书屋,有空就去文化广场打打球,现在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乡岑碑屯苗寨的陈阿伯高兴地说。(楷体)

【全景图】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柳州”工作思路,市、县文化部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县市、社区和乡镇村文化设施体系。突出抓好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广播电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数字见证】“十一五”期间,新建成达标乡镇文化站(含共享工程乡镇基层分中心)77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9个、城区图书馆4个、10个县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97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44个社区文化点,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社区(街道)文化服务网络。至2010年底,全市252个社区已建成8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柳北区建园社区、柳南区利民社区、五菱社区和宏都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鱼峰区江滨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同时,加强对已建县区、乡镇、村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节点的检查指导,强化共享工程节点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作用。

【画外音】2009年,电视剧《刘三姐》的音乐主创们来柳采风时,听到“山歌王”们幽默生动的演唱,感叹柳州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这足以说明我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威力。

地标性文化设施多涌现——编织文化地图

【百姓感受】家住城中区斜阳路景霞丽园的李艳丽喜欢到柳江边散步:“如今柳江上多了一颗„明珠‟,加上文庙、军事博物园、工业博物馆等,越来越多的文化设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楷体)

关键词:水上大舞台

柳州文庙

军事博物园

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黑体)

★水上大舞台(黑体)。“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在“百里柳江”中格外引人入胜。从动工到落成仅用了110天,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浮动舞台。市委书记陈刚称赞其是柳州城市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可立足长远、持续发展的“文化工程”,可作为我市的“文化航母”凌波远航,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柳州文化独具禀赋的品位与精妙。

★柳州文庙(黑体)。文庙建在柳江南岸的蟠龙山与灯台山之间,西连蟠龙山瀑布广场,东为待修建的窑埠古街,整个建筑群由棂星门、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厚德明伦堂、崇圣堂、文昌塔等组成,与周边的蟠龙双塔、王氏山房、“天山万里”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一起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工程于2009年10月9日奠基,201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9月28日交付使用,2010年国庆前后多达100万游客朝拜先哲孔子。如今的文庙,已经成为龙城耀眼的文化地标。

★军事博物园(黑体)。猎潜艇、坦克、加农炮、军用飞机……5月31日才开馆迎客的军事博物园各类大型军事装备一应俱全。这是一个集纳有海、陆、空等兵种的武器装备和军用设备的博物园,是广西唯一具有军事题材的博物园,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

★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黑体)。正在建设的“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将大剧院“变身”为柳江东岸上两条充满生机的“飞鱼”,将以刘三姐演艺大剧院为龙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歌舞娱乐场所、文化酒廊等,打造成为集大剧院、音乐厅、影视厅、KTV包厢、小型视听综合厅、录音棚及休闲健身会所、酒吧餐饮等时尚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柳州风情“百老汇”,成为广西首屈一指的高端大型文化娱乐场所。

此外,“柳州工业博物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也都在按计划积极推进中,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画外音】“十大文化建设工程”的推进,让一批批体现柳州城市文化底蕴和展示柳州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组成了一张“文化地图”,润泽着龙城人民的精神世界。这张“地图”渗透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也寄寓着这座文化之城的无限未来。

日报记者

段红梅

文化柳州满天彩霞

——“十一五”以来我市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文化惠民的精彩表达

柳州,百里柳江之上,文化之水汇成滔滔之势,在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里,掀起欢乐高潮,波涌国内,声震海外。

按照市委书记陈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加快柳州由广西文化大市向广西文化强市转型的宏大思路,以近乎完胜的姿态,赢取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柳州文化建设的漂亮一役。

山滋水润,“文心”独具 ;寻流溯源,创新引领。

高屋建瓴、卓尔不群的文化柳州建设,之所以能在广西品高一格,离不开长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我市文化建设的不凡举措。

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的市委书记陈刚多次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是城市之魂。柳州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成就,离不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智能推动,文化既是柳州“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核心动力,也是柳州“五美五好”的城市价值体现。

龙头文化点石淬炼成金

“十 一五 ”期间,我市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多。在“文化建设十大工程 ”、文化设施和场馆、文博事业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的投入达11亿多元。

新辉耀眼的柳州文庙,惠民为本的“柳江明珠 ”,广西唯一、西南规模最大的军博园,即将在央视“开屏 ”的国内第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刘三姐》,已在央视热播的国内首部动画教育电视连续剧《心灵之窗》……近两年,“文化建设十大工程 ”,形成了柳州文化建设的龙头效应。它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加速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增强了柳州的文化创新力和传播力;极大满足了柳州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了柳州对外交流的城市影响力。

这些民生为本,大处着眼的文化工程建设,大手笔,大思路,大视野,大架构,成为远者来、近者悦的国内文化盛事。

紧接着,完成一个,增补一个。新增的“博物馆群”建设、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30集大型儒学文化动画片《论语》、新排大型舞台剧、30集工业题材电视剧、千个阅报栏等6个项目,已经扩容为我市的文化新军。

历史名城文脉历久弥新

珍惜历史,才懂得珍视现在。

柳州是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可深挖潜的“文化金矿”。在我市得到科学的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利用。2006年6月,国务院将胡志明旧居、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柳侯祠碑刻、昆仑关战役旧址等5处9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柳州市区内“国保”零的突破。至此,我市共有8处11个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杨廷理及其家族墓群、柳州市摩崖石刻、机场及防御工事群旧址、明代东门城楼及城墙遗址等4处不可移动文物,也已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的审核程序中。

“城绩”斐然的考古发掘,让我市一大批文物“涅槃”“新生”。2008年至今,我市共复查文物点627处,新发现文物点650处。特别是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领衔实施的柳江流域文物调查成果显著,其中都乐-帽合史前文化遗址群,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08全国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柳州亦走在广西前列。获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3人,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16人。“非遗”普查从2006年迄今,共采录到6县4城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信息约6000条,涉及民间文学、民俗、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10个种类。并编撰印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柳州市卷》。

惠民为民城乡群文活跃

惠民为本,贴近民生。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服务下移,进入民生为本的“服务创新发展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将群文活动从“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文艺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升级,丰富了柳州老百姓的多元文化生活。

全市共86个乡镇,已建成面积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占全市86个乡镇的90%,在建乡镇文化站9个。939个行政村,至2010年底,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9个,村级文化室627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934个,农家书屋1147个。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9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0.99% ;电视覆盖率达95.58%。

同时,还为基层文化骨干提供免费培训,大力组织和推动群文活动的开展。

2010年8月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的“柳江之夏”群文系列活动,与“龙城金秋”“全市农村文艺会演”“刘三姐大舞台”活动并列,成为柳州的四大群文品牌,创造着城乡同乐的文化之美。

通过柳江之夏、龙城金秋、基层服务号、农村文艺会演、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载体,我市大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

广泛组织开展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已在我市社区、村屯培育各类艺术团、山歌队、彩调队、芦笙队、腰鼓队、器乐队、龙狮队1206支,19000多名业余演员,活跃于我市六县四城区的文化热土,年演出量达上万场次。

体制激活产业初现成效

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引擎。不断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为柳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也催生了柳州文化发展的新纪元,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广播电视改革深入推进,广电系统实现“局台分开”,成立了“柳州广播电视台”。专业艺术剧团改革为全区先行,将原有市歌舞团、桂剧团、彩调剧团、粤剧团和柳州文化艺术中心的文化资源整合,组建柳州市艺术剧院。柳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挂牌成立,将原来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的执法队伍三合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取得初步进展。

2010年,新闻出版服务业年生产总值近5.2亿元。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业的年营业总额达2亿多元。旅游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17%,年收入达68.2亿元之多。

外拓内引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走出去,与文化引进来相辅相成。

2010年晋京展演的苗族歌舞《风从苗山来》,2011年3月晋京在国家大剧院展演的《八桂大歌》,2010年赴京展出的“画家眼中的大苗山”“美丽柳州—— —民族风情台湾花莲凤林书画作品展”等,皆为我市精品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文化引进来也看点良多,“优秀剧目月月演”让龙城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品剧目。今年初至今,已引进16个国内外优秀剧目入柳商演。

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更是我市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有机结合成功典范。非洲的手鼓、热情的桑巴曲、苏格兰的风笛,在柳州激情震响。52个国家外籍演员,为柳州人民献演令人醉美的异域风情。还有应邀来自国内的56个民族的“原汁原味”代表,以别具一格的民族方阵展示出绚烂无比的多元文化色彩。央视著名主持,大腕级演艺明星,国内各级媒体,荟萃一城,盛聚柳州,在共享柳州文化精彩、精妙的同时,也通过各种媒介,为柳州文化的不同凡响喝彩,向八方传播——柳州“文”名,声闻遐迩。

文艺创作处处繁花胜景

襟怀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环境,耕耘出我市文艺作品创作的丰收场景。涌现出大量为历史剪影、为时代作传、为人民立言的力作。“十一五”期间,共出版、发表、小说作品50余部(篇),散文作品100余篇,诗歌集7部1000余首,大型报告文学作品5篇 ;涌现出《柯天国市井小说》《中国侗族在三江》 等优秀出版物。影视作品创作也是繁花胜景,“十一五”期间,创作和产生了电视剧《青春正步走》、大型系列古装电视剧《刘三姐》《三揭皇榜》,动漫电视剧《心灵之窗》等一批影视作品 ;电视纪录片《作家肖甘牛》于2009年10月荣获中国第六届电视纪录片党建类银奖 ;宣传电影《田歌》在全球公映,摘取2010年希腊奥林比亚青少年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评委会大奖”。

《刘三姐故乡的歌》、侗族风情歌舞剧《珠郎与娘梅》、苗族民俗风情歌舞展演《风从苗山来》、彩调歌舞剧《红瑶梦》等新近舞台作品,也是好戏连台 ;《窗外》《铜鼓敲出壮乡情》等精彩纷呈的小戏、小品、舞蹈、曲艺等近百个舞台作品同样缤纷其中。日报记者叶子报道

第三篇: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形式与政策 教案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教学目标

1、分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意义

2、引导当代大学生重视文化软实力

3、加快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教学重点

1、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

2、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历史使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背景介绍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来源

★党的十七大: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2、推进文化创新;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授课教师介绍:

向晖,女,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联系电话:***

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上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所强调的理论武装、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等丰富内涵,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建设好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第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繁荣民族文化开辟了道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新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引导下,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作为北方草原民族集大成的民族文化精华——草原文化学已经宣告诞生,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奠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情况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在我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就是要推动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草原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我区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做大做强草原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包括继续拓展草原文化研究,丰富和填补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壤,而草原文化产业则是草原文化理念的物化,它赋予草原文化产业以鲜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有鲜明的唯一性、民族性,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在其发展进程中催生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的文化业态。草原文化产业既带有一般文化产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文化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为草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当前要特别在整合草原文化资源,重视草原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草原文化丰厚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完善有利于草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把草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跻身于我区强势产业行列。

第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

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消化别的、外来的有益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而成为一种内涵全新的文化,同时使自身的文化特征更为彰显。但是,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种文化的影响。文化要实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必须要形成一种强势的文化氛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打破了许多禁锢,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这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最可宝贵的、最有利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文化的创新和文化活力的迸发再一次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闸门,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空前高涨,文化发展的环境更为宽松,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文化生产力必将得到空前的解放。实践将证明,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在又好又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的文化百花园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描绘了宏伟蓝图。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的先进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极为热切,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兴起新的高潮,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必将要求全社会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落脚点,更多更好地关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应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文化部门要能够适应时代、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清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加宽松、舒畅的环境,建立良好机制,从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个大局出发去想问题、作决策。我区文化人才济济,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总结兄弟省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当前的文化政策导向,我区的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从本地区文化人才资源相对较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才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队伍不散,创作不断,留住骨干,切实解决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搞好体制,构建好符合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灵活机制上,统筹考虑编制、人事、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激活体制机制、激活人才、激活创造活力,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文化人才、多出文化大家的良好社会效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并把是否做到留住了人才、是否激活了人才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相信,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区的文化发展一定会出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可喜局面。

3、当前现象及分析

现象:

(1)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

(2)全国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式实施文化枪声战略,把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主题公园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分析:

(1)文化发展的跃进式、指标化

(2)文化内容的肤浅化、表面化

(3)文化有成为经济的附庸的风险:GDP化、功利化

(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定位:

第一、大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 有机会充分地接触国内外的各种文化, 应该是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

第二、大学生处在其人生阶段中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

性, 兼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在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

第三、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流失、国际化进程中欧文化的渗

透等严峻问题需要大学生承担其历史使命, 要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方面身体力行。

历史使命:

1、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用价值, 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势在必行。同时,对于世界上的文化,也应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学生身处浓郁的学习环境, 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应该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习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 武装自己的头脑, 丰富自己。

2、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作为大学生, 应该深刻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念, 在逐步增强理解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造福社会。

3、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 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 以刻苦钻研、怀疑、求实的态度应对挑战, 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4、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员。大学生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 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积淀, 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能够通过学习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方面, 领会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第二, 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全社会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氛围。可以把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相结合, 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丰富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让社会主义文化更喜闻乐见更具渗透力。第三,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大学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第四篇: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文化反思,具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多元的文化环境,又将倡导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

一、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历史。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构成了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内在动力,锻造了它自身包容与开放的品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能够进行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之所在。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次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于晋唐之间传人中国后,与儒道相揉顺利完成本土化的过程,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并取得文化正统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是明末的历算,由于中国长时期的封闭与专制统治,导致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当人们接触到西方近代文化时,首先感到的是“器物”和“科学技术”的差距,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形态的激荡,这是近现代文化批判的先声,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进入了批判、转化、重构的自觉阶段。

(二)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从逻辑上讲,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只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是它包容与开放品格的升华。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文化层次上,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展开了“古今中西”的文化争论。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首先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运动,它从文化层面引起了人们对一种先进文明的关注和学习,最终事实上达到逐渐对整个社会变革的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而且注重思想启蒙和文化改造,他们猛烈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精神”,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和性质,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动承担起觉悟国民的使命,但却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西文化进行辨证的综合,才在文化层面上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

总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价值体系,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条主线,也是伸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根链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以更宽阔更深邃的视野来审视文化现象,越来越对文化的本质结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先进文化有一种更加自觉的追求,并具有自觉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开拓、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原因

汤因比曾提出挑战应战理论,即只有成功地应对挑战,适时地采取相应对策,文明才可以避免危机,并进一步找到成长的机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全球化开始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一把钥匙,文化转型也不例外”。

(一)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个适应全球化的出发点,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同时,还应对人类文化的整合、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觉’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人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在多种文化接触中会引起人类心态发生变化的迫切要求”。

由于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会呈现出一元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就应当是努力维护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价值和知识,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同时,也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全球价值。

(二)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文化自觉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弘扬和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应该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为大背景,以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为基础。首先要把握时代,弄清现时代的性质、特点它的决定性矛盾、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方向。其次,必须熟悉和审视传统,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之所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时代的改造,使之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现实做出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晚年曾就“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做过精辟的论断:“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也认为:“虽然经济条件是文化生活的部分形式,但它不仅是具有决定力的而且是决定的因素”。但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种正在扩大且不可抗拒的现实存在。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文化自觉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都需要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形成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败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即与其依托的文化背景所蕴含的文化生产力的支持与推动有关”。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历史变革,往往以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自由空气为发端,以文化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为线索,引发出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就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正是推动当代中国进行文化自觉的重要因素。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崇高使命,这是当代中国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这一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资料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吴玉韶: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来源:作者:时间:2011-10-13点击:249 次【字号大中小】【背景色】【打印】【关闭】

10月9日上午,中信银行信福年华卡全国发行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吴玉韶指出,中信银行积极参与全国敬老宣传活动,在全国银行系统率先为老年人量身定做了信福年华卡,这是在“敬老月”期间为全国老年人送上的一份特殊礼物,是中信银行拓宽客户群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创新为老服务方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吴玉韶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老龄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也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吴玉韶说,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国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老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这将直接推动老龄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老年群体对老龄产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变化,预示着老龄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新一代老年群体经济实力较强,消费理念较新,服务和保健需求较高。

吴玉韶指出,当前老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产品和服务规模较小,结构失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二是大部分老龄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低、服务质量较差。三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缺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骗老坑老害老事件时有发生,损害老年人权益。

吴玉韶强调,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期望。发展老龄产业,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老年群体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形成合力,要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关于老年群体,要解决收与支的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消费。二是关于市场,要解决增与减的问题。增加对老年群体真实消费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在老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后期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提高质量。减就是要减少技术难度、过度包装和操作程序,方便老年人使用。三是关于政府,要解决进与退的问题。进就是政府要加大扶持老龄产业发展力度,退就是政府要减少直接参与市场性服务活动。

下载如何发展广电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发展广电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同志所作的报告,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百里杜鹃发改局刘天龙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发起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学习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心得体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5篇]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月23日上午,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南昌召开。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指出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精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

    认真履行财政职能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认真履行财政职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北碚是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区、重庆市文明城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文化建设提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不......

    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范文模版)

    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政协委员: 欢迎您们到补郎调研指导工作! 下面,我就近年来补郎乡文化建设工作现状、今后的工作打算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