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文化是先进文化
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延伸的综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它广泛地渗透于政治、宗教、哲学、伦理、法律、文学、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正如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所说:“《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
孝文化是现代家庭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虽然现代亲子关系较之古代亲子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这样,弘扬传统孝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对于实现家庭养老就能够发挥精神保障作用,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社会的老龄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文化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它不仅是德之本与起点,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使他们从早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孝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根源。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仅包含着对故乡土地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爱国心与孝心联系到了一起。世世代代,多少中华儿女为中国统一而奔波,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智慧和财富。这是赤子对祖**亲的“孝养”,是贤孙对先祖的“追孝”。善事父母之孝思,往往成为仁人志士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孝文化是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我们常常说对民族要行其大孝,这个“大孝”就是从孝的基本精神中延伸出来的。对一家一族之孝谓之“小孝”,为一个民族兴旺发展,为民族延续而生,促进民族进步和兴旺谓之“大孝”。人们常言:天下华人皆同胞,血缘亲情深似海。这种孝意识的潜在作用是无穷大的,也是无穷远的。自古以来,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最大的孝义,最隆重的德行,也具有最崇高的价值。“为人民服务”作为时代的最强音,不仅是中国古代之孝爱与仁爱精神的延续,更是人类道德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孝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不仅对过去中华民族的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将继续指引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兴旺繁荣而奋斗!
第二篇:安全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安全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安全文化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强调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点,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客观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国际组织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如“核安全文化”、“预防文化”等。不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公开发表了“安全文化”专论,深入地论述了安全文化的特征以及对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不同要求,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定性指标,使安全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成为一种有实用价值的体系。安全文化传入我国之后,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安全文化的倡导、弘扬和传播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安全文化的研究日趋深入,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特别是安全生产研究领域和部门围绕安全文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安全文化研究和实践,已经从理论、学术界扩展到了管理、业务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层面等社会各界,安全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已经超出了一般工业文化的范围,逐步衍生拓展为企业安全文化、城市安全文化、校园
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等,并不断使安全文化面向生产实践、走向广大群众。
安全文化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安全宣传、文艺、法制、管理、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生命安全是人类社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安全文化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安全文化的研究,丰富安全文化的内涵,加快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方式和追求的效果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人本文化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所重视。毋庸讳言,安全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必将进一步得到高度的树立和强化;安全文化本身也必将呈现着时代的特色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二、安全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是时代需要的文化,是能够为经济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是社会安全文化的折射,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的基石,企业安全文化本身也必将因呈现时代的特色而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因此,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把它贯穿于安全文化建设之中,才能切实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顺应安全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局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西方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着重大影响,人们对维护自身生命权益和身心健康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新的安全理念。从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安全文化,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安全生产工作具有推动和保证作用。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要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安全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员工生命的安全和根本利益,影响企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同时,又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淘汰落后、保护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保护广大员工的健康安全,又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生命安全的深切关怀;旨在强化和反映员工安全意识的安全文化,又是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安全文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因此是人民的文化、大众的文化、职工的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文化,宣传安
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安全知识,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改善人民工作、生活的环境和质量,是安全文化的重要任务。广大员工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繁荣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安全生产责任;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得到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生产经营秩序和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趋于稳定好转。但是,目前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队伍建设以及监管工作亟待加强。安全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安全理念没有国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先进的安全文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加强学习与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精华,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积极探索和发展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是历史赋于我们的光荣职责。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汲取国外安全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要注重总结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经验,引导和启发人们从生命价值中体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避免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参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要注重环境的熏陶,努力营造一种社会氛围,使人们耳濡目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
安全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种普遍追求的生活时尚与方式。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具有云电特色的安全文化必将为实现“三大战略任务”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三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满怀信心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朝向“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化的厚度取决于历史的厚度,文化的高度取决于时代的高度。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潮流中,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结构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兴国之本、文化强国之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那些能够影响甚至引领世界文明走向的民族文化,无不是在那个历史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无不是那个历史时期先进生产方式的文化表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群雄蜂起,诸侯争霸。新兴阶级不仅需要土地、人口、军队的支持,而且需要人才、智慧、文化的支持。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诱发了诸侯列国的变法自强,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景观,并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传统。《论语》《道德经》《孙子》等等,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在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在古希腊文化复兴繁荣景象的深处,是为资产阶级的现代统治提供思想启迪、科学武装、精神激励。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西方的文化觉醒开始了。文艺复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影响力遍及西方乃至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文化问世。这种文化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阶级的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属性,是时代性、先进性、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是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拉开序幕的,就是要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一先进文化已经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文化、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中,展现出生机勃勃、健康向上、服务大众的崭新面貌,反衬出“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文化改造、文化革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则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高潮的同时,推动了文化建设高潮。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空前发展,人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一段时间内也产生了“左”的文化思想和政策,损害了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取得新的历史成就。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不仅以其经济总量、出口总量、GDP增长速度等形成“中国震撼”,而且以其逐步强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日益增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形成“中国魅力”。
旗帜引领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当今世界,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文化体系的竞争和较量与制度体系一样,从来没有“终结”。我国要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文化自主地位,必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具有领先资本主义文化的时代优势、抗衡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力量、扬弃资本主义文化的消化能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增强国际影响力?事实表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当代中国,继承了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形态,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利益,能够为文化建设引领方向、增创优势、提供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强国建设的全局
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并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与封建世袭制相适应的是“君权神授”,与维护资本自由权利相适应的是“天赋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是“权为民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先进制度形态,其文化形态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支配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能够有力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先进文化贯穿文化建设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开展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制度巩固是相辅相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传送包含着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推销包含着西方价值观的大众文化,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西方文化侵蚀是一个长期较量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人口数量众多、利益格局变化、社会成员多层、价值取向分化、发展很不平衡、维护公正不易,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改善社会条件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例如,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封建思想文化残余在我国社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坚持和强化。要按照《决定》的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先进文化融入文化建设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在文化发展长河的时代前列,其先进性也植根于人类文化全部优秀成果的沃土之中,它只有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汇聚成人类文化的主流,才能生生不息、奔流不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阶级的文化品格,其先进性也体现于包容吸收、引领提升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特质的过程之中,它只有成为兼容并蓄的文化、综合整合的文化,才能蓬勃兴旺、成长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先进性也内在于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之中,它只有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才能春色满园、繁花似锦。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功能,文化创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式,先进文化并不仅仅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出现,而是可以存在于多种文化形式之中,理论和艺术、抽象和直观、深奥和通俗,等等,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可行方式。
先进文化主导文化建设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保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既坚持发展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加快发展市场导向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先进文化并不相互排斥。主流文化、主旋律文化、主题文化更需要文化产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相匹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强劲的文化市场需求,先进文化也必须借助文化产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影响、走向世界。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产业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繁荣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靠的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制度的力量,而且是文化的力量;不仅要成为经济、科技、军事、制度强国,而且要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是文化兴国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文化根基,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量源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之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精神支撑。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支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支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理支撑。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德支撑。
以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文化之本,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社会基础。社会生产和分配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也有一个为谁生产和怎样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定位本身就已经表明,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这一文化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这就保证了进一步扩展文化生产的数量、文化产品的品种、文化服务的对象、文化享用的主体,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文化繁荣是以文化产品的丰富、文化市场的兴旺为条件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都能够享用得上、享用得起、享用得了各种文化发展成果,就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显著标志和社会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同样表现为文化资源分配、文化消费能力的不平衡,这正是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科学发展加以解决,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能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文化之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立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制,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执笔:颜晓峰、全林远)
第四篇:孝文化
孝文化
【关键词】
孝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二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材料三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考点分析】
一、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二、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四、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第五篇:论文: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
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方向;要发展和谐文化,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基础;要实现文化和谐,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要件。
一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先进文化需要建设,先进文化重在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在其先进性的时代趋向和基本特征上,显著地区别于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从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来说,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创新性;从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来讲,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继承人类理性精神,延续人类智慧灵光,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要求,为人民服务;从基本功能和发展指向来讲,先进文化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它的前进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取向,决定了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不同于和谐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和谐。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因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相一致,也必然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实践相吻合。先进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形态的先进文化,但先进文化的和谐属性,内在地决定了每一个形态的先进文化都内涵着一定的和谐文化,也在一定意义上谋求着文化和谐。比如,先进文化承扬传统,保持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充分体现民族性,就是在谋求文化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和谐。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文化,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的价值追求。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内涵着发展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和追求文化和谐。
二
与先进文化的性质界定相对应,和谐文化标明的是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从内容构成来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社会和谐目标的憧憬和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为人们在和谐思想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及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从存在形态来看,和谐文化并非独立于社会文化大系统,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存在与发展之中,贯穿于社会文化的各种形式之中,它的精神内核是和谐。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建设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
进性、开放性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所以,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人们一旦确立了和谐的意识与和谐的思维,就能在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协调各种文化矛盾,追求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一旦形成了和谐的文化精神,各种形态的文化就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
文化和谐表征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关系,与文化冲突与文化矛盾相对应。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结果。不同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就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形成异质文化。人类的文化,从总体上讲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文化矛盾与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内涵着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和谐,也内涵着各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和谐。社会和谐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以及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民主,还必然包括精神的文明、思想的充实、人本身的和谐,必须有文化纽带的精神维系以及精神血脉的文化融合。然而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之间都构成一定的文化张力,分别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文化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推动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缺乏文化和谐,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实现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
文化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代中国,文化和谐可以作多层面的理解,从社会文化存在样态的宏观层面讲,是指社会各式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从社会文化活动及其发展的中观层面看,是指在文化的实践发展中倡导文化多样性;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微观层面讲,是指人们牢固确立和谐意识,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精神文化氛围。由此看来,实现文化和谐,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文化和谐难以实现。
实现文化和谐,要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文化繁荣与和谐。实现文化和谐,还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文化和谐,要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多样文化。通过对文化和谐的实践追求,力争在国内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在国际上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三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旗帜,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共同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文化的层面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方向,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和谐。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三者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