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进文化就是先进地区的文化
先进文化就是先进地区的文化
首先,从狭隘的方面来看,先进文化代表着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并且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先进文化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发展,而根据唯物论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所以物质为基础,则先进地区的出现,是先进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先进地区与先进文化的因果性,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先进文化更深层的理解,在于其文化的广泛性,只要是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其范围的广阔性囊括了科技文明和政治思想的各个层面。那么先进文化要寻求发展,先进地区就自然地成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先进文化发展带动先进地区的发展,其发展的同步性,也说明了先进文化就是先进地区的文化。
以我国为例,先进文化在我国特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重点在于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先进文化就是为先进地区服务,先进地区文化层面高于先进文化,所以,用先进地区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是完全正确的。
最后,其两者之间的因果性,同步性,层次性共同说明了:先进文化就是先进地区的文化。
第二篇:孝文化是先进文化
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延伸的综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它广泛地渗透于政治、宗教、哲学、伦理、法律、文学、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正如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所说:“《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
孝文化是现代家庭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虽然现代亲子关系较之古代亲子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这样,弘扬传统孝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对于实现家庭养老就能够发挥精神保障作用,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社会的老龄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文化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它不仅是德之本与起点,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使他们从早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孝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根源。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仅包含着对故乡土地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爱国心与孝心联系到了一起。世世代代,多少中华儿女为中国统一而奔波,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智慧和财富。这是赤子对祖**亲的“孝养”,是贤孙对先祖的“追孝”。善事父母之孝思,往往成为仁人志士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孝文化是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我们常常说对民族要行其大孝,这个“大孝”就是从孝的基本精神中延伸出来的。对一家一族之孝谓之“小孝”,为一个民族兴旺发展,为民族延续而生,促进民族进步和兴旺谓之“大孝”。人们常言:天下华人皆同胞,血缘亲情深似海。这种孝意识的潜在作用是无穷大的,也是无穷远的。自古以来,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最大的孝义,最隆重的德行,也具有最崇高的价值。“为人民服务”作为时代的最强音,不仅是中国古代之孝爱与仁爱精神的延续,更是人类道德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孝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不仅对过去中华民族的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将继续指引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兴旺繁荣而奋斗!
第三篇:论文: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
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方向;要发展和谐文化,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基础;要实现文化和谐,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要件。
一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先进文化需要建设,先进文化重在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在其先进性的时代趋向和基本特征上,显著地区别于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从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来说,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创新性;从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来讲,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继承人类理性精神,延续人类智慧灵光,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要求,为人民服务;从基本功能和发展指向来讲,先进文化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它的前进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取向,决定了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不同于和谐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和谐。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因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相一致,也必然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实践相吻合。先进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形态的先进文化,但先进文化的和谐属性,内在地决定了每一个形态的先进文化都内涵着一定的和谐文化,也在一定意义上谋求着文化和谐。比如,先进文化承扬传统,保持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充分体现民族性,就是在谋求文化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和谐。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文化,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的价值追求。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内涵着发展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和追求文化和谐。
二
与先进文化的性质界定相对应,和谐文化标明的是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从内容构成来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社会和谐目标的憧憬和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为人们在和谐思想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及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从存在形态来看,和谐文化并非独立于社会文化大系统,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存在与发展之中,贯穿于社会文化的各种形式之中,它的精神内核是和谐。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建设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
进性、开放性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所以,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人们一旦确立了和谐的意识与和谐的思维,就能在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协调各种文化矛盾,追求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一旦形成了和谐的文化精神,各种形态的文化就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
文化和谐表征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关系,与文化冲突与文化矛盾相对应。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结果。不同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就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形成异质文化。人类的文化,从总体上讲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文化矛盾与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内涵着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和谐,也内涵着各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和谐。社会和谐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以及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民主,还必然包括精神的文明、思想的充实、人本身的和谐,必须有文化纽带的精神维系以及精神血脉的文化融合。然而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之间都构成一定的文化张力,分别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文化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推动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缺乏文化和谐,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实现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
文化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代中国,文化和谐可以作多层面的理解,从社会文化存在样态的宏观层面讲,是指社会各式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从社会文化活动及其发展的中观层面看,是指在文化的实践发展中倡导文化多样性;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微观层面讲,是指人们牢固确立和谐意识,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精神文化氛围。由此看来,实现文化和谐,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文化和谐难以实现。
实现文化和谐,要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文化繁荣与和谐。实现文化和谐,还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文化和谐,要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多样文化。通过对文化和谐的实践追求,力争在国内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在国际上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三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旗帜,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共同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文化的层面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方向,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和谐。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三者并举。
第四篇: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崂山
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崂山------崂山区文化局访谈实录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27日
主持: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上午9:30---11:00,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局长王宝生将做客“崂山政务网”,就“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崂山”话题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届时欢迎广大市民踊跃参加。
主持:各位网民朋友,上午好!我们今天的在线访谈马上就要开始了。首先,欢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王保生局长作客崂山政务网“在线访谈”栏目,围绕“弘扬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崂山”话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欢迎大家踊跃提问。
cul:崂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请问王局长,在道教文化挖掘与整合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宝生: 道教文化是崂山文化的一个标志。近年来,区文化局积极挖掘、整合崂山道教文化,还原、充实其文化内涵。第一是对崂山道教音乐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在2008年将其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道教武术也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道教茶艺被公布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是对崂山道教建筑群进行资料整理与内涵挖掘,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弘扬崂山道教文化。2007年9月我们以“品崂山茗茶、食道家斋宴、听道教仙乐、赏太清水月”为宣传主题举办了“太清水月”仲秋赏月会,取得了积极宣传效果。2008年10月,我们策划组织了2008中国崂山论道,推出崂山论道开幕式、大师论道、玄门讲经及道教文化展示活动,提升了崂山道教文化的影响力。第四是成立了崂山太清宫道乐团和崂山道教武术团等团体,建立了崂山道教养生馆、崂山道教文化馆,对道教文化进行产业化挖掘。
jhdgf:嘉宾好!崂山这几年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请问王局长怎么评价崂山的文化工作?
王保生: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区文化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区文化局,围绕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坚持走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培植推出文化品牌,精心打造文化名牌,唱亮叫响“文化崂山”的工作道路,加快推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全区文化建设。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质的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崂山模式”,13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城乡群众求知乐园,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正式形成。二是打造一批影响深远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组织举办了四届崂山旅游文化节、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08中国崂山论道等大型文化活动。打造了“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公益电影进社区活动等三大品牌”,成为青岛市知名文化品牌。全区群众文化队伍达230支。三是四是抓好文化精品创作。先后编辑出版《以茶文化促进崂山茶产业发展研究》、《崂山文化遗产图鉴》、《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深度挖掘了崂山历史文化内涵。四是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工作,共登记各类文物点90处,其中复查26处,新发现64处。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区已成功申报公布了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8项、区级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底蕴深厚的崂山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五是抓好“八大特色文化产业”。加大项目及人才培育引进力度,重点推动文化旅游、影视动漫、节庆会展、传媒出版、演艺娱乐、体育康体、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八大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六是确保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有序。积极实施“阳光许可”、“阳光执法”,创新推出登门送证式年审、绿色示范网吧创建、警示谈话制度、诚信企业管理等四项服务新举措,重点抓好全区网吧、演出、音像、娱乐、出版物市场监管,取得显著效果。虽然近几年我区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区群众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区做出我们的贡献。
文物:请问嘉宾,“文化崂山”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王宝生:我们将“文化崂山”解释为:文以载道,文以育人,文以化人,人以文化成。具体到区文化局的层面,我们认为,作为区文化职能部门,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区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过程,引导人们崇尚科学、追求文明,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全体居民生活实践和日常行为的自觉力量,真正让“和谐之根植于心”,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繁荣崂山、平安崂山、文明崂山、和谐崂山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发展:嘉宾好!崂山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体现在哪些方面?王保生: 崂山区按照“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坚持“六项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全区文化建设,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质的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崂山模式”,覆盖全区的13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益成为城乡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正式形成,全区广大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中韩、沙子口、王哥庄被评为省、市文化先进街道,金家岭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小河东、石老人、王哥庄、北头被评为省、市先进文化社区。一是创新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打造覆盖全区的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创新开展“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打造全民共享的图书借阅体系。三是创新整合部门职能,打造功能综合的基层文化活动平台。四是创新管理考核办法,打造管理规范的监管考核体系。五是创新开展乐器服装配送,打造一批惠及全民的群众文化队伍。六是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打造一批影响深远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优势:感觉崂山这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请问王局长,下步在发展崂山文化产业方面有什么计划?
王宝生: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建设“三个功能区”的目标定位,全面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努力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
达50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16.3亿元,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每年5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杠杆导向作用,重点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动漫、节庆会展、新闻出版、演艺娱乐、体育康体、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优势产业。抓好崂山道教文化的包装和推介,深度开发道乐、道家武术、道家养生等传统文化项目,组织开展好“崂山论道”、“道教文化天天演”等特色活动,打响“海上名山、道教圣地、度假天堂”的文化品牌。做好总投资额达15亿元、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派乐达动漫城项目建设,打造融动漫创意、研发制作、经营孵化、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内知名动漫创意产业园区。
第五篇: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申报材料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先进地区申报材料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关会议的部署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增强福州文化软实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
福州市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改革攻坚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健全组织机构,先后成立了福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在市委宣传部成立了文化发展改革处。同时,福州市主要领导高度 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有关问题。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福州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实施方案》、《福州市文化强市纲要》、《福州市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福州保护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实施意见》、《福州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福州市将2009年-2010年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突破阶段,2011年-2012年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阶段,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地加快市属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文化行政主体、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国有文艺院团和广电网络整合归并的改革步伐(我市没有非时政类报刊社和新闻网站、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和具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一)全面完成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广电网络一省一网工作
2009年末福州市完成电影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划转工作;全面完成市属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福州市电影公司、福州市大众电 影院)的转企改制,办理了工商和税务登记、事业单位法人注销、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等相关手续。
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我市认真整合福州广电集团所属的网络资源,积极配合省政府做好成立“海峡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工作。
(二)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2010年7月福州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合并成立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行政主体。同时,归并明确了原来的广电、新闻出版、文化等单位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于2010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为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管理的相当于副处级事业单位,编制25人,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实现了统一的综合执法。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也同步推进,整合了各单位的文化执法权限,于2011年3月挂牌成立。
(三)不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福州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有福州市歌舞剧院、福州闽剧院、福州市曲艺团。福州市歌舞剧院在充分发挥原事业编制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先成立福州市歌舞剧院茉莉花艺术团,作为市歌舞剧院的二级院团,茉莉花艺术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全员聘用制,采取企业化模式运营。改制后的市歌舞剧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显著 成效。2010年共完成各类演出188场,演出收入达1697万元;舞蹈《冰心〃繁星》和《林觉民〃与妻书》、舞蹈诗剧《坊巷春秋》等作品在国家、省级大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下一阶段,我们将按照《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茉莉花艺术团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福州市歌舞剧院按照改革四项标准,落实工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法人注销、事业编制核销、签订企业劳动合同等相关程序,组建海峡演艺集团,实现企业化管理和运营。对涉及承担国家非遗保护项目的福州闽剧院和福州市曲艺团,我们正积极申请中宣部保留其事业性质。同时,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工作。
(四)全面完成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每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一五”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完成。
1、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完成了31家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建设,起草下发了《福州市街道综合文化站考评暂行办法》、《福州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考评暂行办法》,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长效管理。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市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服务点 建设,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改造完善建设,利用农村基层党员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加快实现资源共享的步伐。目前全市共有1个市级支中心,11个县级支中心。全市173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全覆盖。
3、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以来,我市扎实完成每年下达的建设任务,至2010年底前累计已完成1336家。2011年安排农家书屋建设任务800家,将提前一年完成所有行政村都建设一个农家书屋的既定目标。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我市按照“十一五”建设目标,先后于2006年完成50户以上、2008年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其中完成50户以上的村282个,26305户,完成20户以上的村299个,15613户。
5、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市按照“村村每月一场公益电影”的要求,认真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其中,2009、2010年共计放映5.4万场次,观影人700万人次,放映场次任务均超额完成,受到农民群众广泛好评。
(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据统计,2008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占全市GDP的5.38%;2009年增加值达153.82亿元,占全市GDP的6.1%,增速达25.1%,分别高于全省12%和全市13%的GDP增速。各类经营单位达到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201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福州设立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这是继天津市之后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影视动漫实验园。截至目前,福州已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和1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打造了三坊七巷文化旅游、温泉文化旅游、海峡版权博览会、动漫游戏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六)先进事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我市在认真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改革2011年第一期全篇刊发了《福州市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简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福建频道》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也多次多角度报道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事迹,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
201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