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毕业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刘萍萍 安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 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本文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启示中,感悟出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继而从“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两方面对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实践应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知道 1米=10分米,1千克=1000克,也知道1升=1000毫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但在学生的作业、练习中经常出现:一个西瓜重15千克,小明的身高1.6分米,爸爸体重80克,一瓶可乐的容积是500升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这是因为我们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学习过程,割裂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为了讲授数学知识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学生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和冷冰冰的,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在数学考试中获得较高分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 “ 现实意义 ” 的问题认知与学习,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例如:①你要去商店买两双袜子,每双4元钱,一共要用多少钱?②39位师生去游泳池游泳 , 门票每人 4 元,带 180 元够不够 ?③家里要盖房子 , 估算要用多少吨水泥?在生活中,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二)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
第1页
考虑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三)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 “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即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练习生活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有趣的生动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做一做,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孕育了创造的灵感。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平常的作息时间,然后计算每天吃饭、睡觉、作业、玩耍各用了多少时间,并自我评价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这样不仅把“时、分、秒”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而且还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如: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之后,布置学生“量一量你家里的物体并记录下来”,既给了学生充分认知、学习的空间,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也是兴致勃勃、乐于完成。在学习了 “ 普通计时法 ” 和 “24 时计时法 ” 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其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了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的思维习惯。、找一找,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 “ 找 ” 数
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时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距离远近;在家里合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用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不仅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讲授“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请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 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使学生从中懂得怎样支配家庭的开支,又感受到勤俭节约的可贵也从中得到了乐趣。
在这节课中,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或者贴近生活的素材,修改或补充教材,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中浓浓的生活气息,把知识提炼出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渗透了从细节关注生活周围事物的思想教育。
3、演一演,在生活中再现情景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平时要留心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计算“ 228-88=228-100+1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1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例创设一个数学情境:妈妈带了228元钱去药房买了一盒88元的花期参,准备给奶奶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2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12元(应加上12元)。所以,多减去的12应该加上。这样抽象的数学运算便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具体的生活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真切情景。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数学原理的奥秘原来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这节课时,作者把教学内容全部改编成本班同学出生月份大小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学生从平面图中一眼就看出自己的出生月份位于在哪一部分。为了表示得更形象具体,还可以用条形图来表示。怎样用条形来表示?条形图有什么优点?哪一月出生的同学多?哪一月出生的同学少?„„师生围绕上述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生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与方法。
4、想一想,在生活中构建模式
布鲁姆曾经说过:“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投入,能极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促进各种智力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水平,我们就应该努力创设出具有“亲和力”的人际情境,以此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组织、参与活动,通过其间更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起创新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讲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过程中,笔者拿出一瓶自己调剂的果汁,面对全班孩子问道:“这是什么?” “汇源!”“果汁!”孩子们一见,不由大声地回答着。老师:“想喝吗?”孩子们听了哄堂大笑,“想!”几名孩子高声喊着,只怕老师没听见。霎时间,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师,有几个干脆撅起屁股,伸长了脖子。老师:“来,每个组分点,品尝品尝,评价一下,我称得上调剂师吗?”边说边将一壶饮料分别倒入每个组组长的大杯中,于是几名组长便在一阵催促声中很负责地将饮料分给每位组员。孩子们拿到饮料,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杯子品尝了起来。有几名心急的孩子动作过猛,差点将饮料晃出杯子。老师:“品尝师们,千万别噎着,慢慢喝!”孩子们又开心地大笑起来。老师:“好喝吗?大师们,该你们一展身手了,我刚才这一壶中的饮料一共是 700克,请你根据口感,猜猜饮料中的纯果汁、水各有多少克呢?口感怎样?”
“老师,我感觉偏涩,所以估计纯果汁为 200克,水为500克,建议多加些纯橙汁。”“老师,我感觉偏淡,可能你把水加得太多了,所以没有买来的果汁好喝,建议你少放些水,再加些糖。”
“老师,我也建议你多加些纯果汁和糖,那样口感会好些。饮料好喝的关键还是要注意配方。”
老师又取出一壶饮料:“我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改进了配方,再请大家尝尝。”于是孩子们又开心地品尝起来。即刻,不少孩子高声发表起自己的评价:“口感不错,可以跟外卖的果汁相媲美了。”
“估计现在纯果汁有 300克,水有350克,糖有50克。味道好极了!”
“我估计纯橙汁有 350克,水250克,糖100克。口感很好„„”
孩子们兴奋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三种成分分别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按比例分配”,作者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就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经历了尝一尝、评一评、议一议、猜一猜、算一算的过程,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数学,研究起“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如此贴近学生的心灵,怎能不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呢?熟悉的生活背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整了课堂的教学节奏,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这哪里像上数学课?在孩子们的眼里,也许更像一堂游戏课。这又哪里有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在孩子们的心里,也许更像是与大哥哥,大姐姐在交流。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主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呢?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机。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叶尧城、向鹤梅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概论》金成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小学数学教学论》李晓航主编中国化工出版社
[5]《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王祖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教社小学数学室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从实际出发,让化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从实际出发,让化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重庆市秀山县高级中学 李显胜
化学,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那样,“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与生活、生产有着紧密联系,是一门走向生活的学科,其教学活动就要从走向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二是,通过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学习和研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四是,为高中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高中化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叶澜教授指出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用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主动构建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生活、学生与生活之间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是每一个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是一种以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教学过程必须结合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知世界、体验生活、理解人生,通过交流和对话,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地充盈自己的生活意义和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特殊生活过程。
通过对话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高中化学课程,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研究方法,并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流对话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新课程标准中,设计了很多师生探究活动的内容,通过展开这些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进一步认识化学,认识化学研究方法,了解前人在化学研究中,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这些研究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帮助。同时,又结合实际,通过合作合作的方式,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进行研讨,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意义地和主动地构建;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使学生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对话、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和理解;通过相互反馈和辩论,能够彼此促进,消除误解,并寻求更好的答案;相互间交流的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社会性技能,从而促进自己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2在探究和体验中提升生命价值
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活动,它对于个体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学活动是对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深处的触及,是对学生活生生的“生活关系”和“生活体验”的展示和呈现,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存、生活和生命,进而达到对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感悟、理解和领会,并在此基础上使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逐步养成自我反思、对自己负责的习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就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出适合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真实生活体验,实现情感与理性的直接对话,使教学活动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3在合作中促进相互理解
在生活世界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在人的理解中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必须关注教学活动中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合作学习关系,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的选择中,使学生在“竞争、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良性促进、和谐发展。教师在这个活动中的言语,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可领会性);其表达必须说出或提供给听者可以理解的某种东西,陈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以便听者能够分享说者的知识(真实性);必须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向和观点,以便听者能够相信说者的话语(真诚性);话语必须符合公认的规范,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够在以公认的范围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一种认同和共识(正确性)。
第三篇: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定稿)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而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构建趣味十足的数学课堂。
一、探究新知:以疑诱趣
学贵有疑,疑则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针对疑点探疑。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做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数,老师作答。当学生说735时,老师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又说2576,老师马上说出了准确答案;学生不服气,说出更大的数(如85763、1098752……),老师仍然对答如流,正确无误。学生感到惊奇,疑问自然产生,“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诀窍”,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并想知道这个“诀窍”是什么,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再现:以动引趣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等各种“动”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圆周率,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先去测量鼓面、圆盘、自行车轮等的直径与周长,并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再把其结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一次“交流”,发现得到的商相同或相近: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最后老师点明商是一个常数3.1415926……用“π”表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圆周率概念的记忆就更加深刻。
三、难点突破:以思激趣
知识难点如何突破?一味地讲解,绝对不是好办法,关键在于以思激趣。教学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们把全班学生编上号,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说出来,用约数个数的不同来区别“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对于自己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很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思考。
只有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斯宾赛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从数学本身来看,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也有情感性。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让数学课堂时时、事事充满乐趣。有的老师认为无法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因为它既没有语文课优美生动的词句和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物理、化学课引人入胜的实验操作。同时,学数学必不可少的是练习,能丢掉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吗?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确保不减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想学好数学,在数学课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有的时候,虽下了一番苦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但是学生还是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好的产品不畅销,得想想包装是否有问题,有内容还得有表现形式。利用一些活动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1、分组竞争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颖的、带竞争性和游戏性的活动,兴趣很高。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接受和巩固知识。如在几何概念的复习上,可先吧全班学生分为红蓝两队,每队基分为0分,凡答对一个问题者加10分,答错者扣10分,规定复习时间为15分钟,之后由教师提问。再如可改变以往练习课堂上学生练,教师评的老传统,按组比赛。每人一题,做完往后传,看哪一组先做完,而且最正确。这一类的活动,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小奖品,发给获胜的组。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愉悦,而且对数学课充满兴趣。
2、奇妙数学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吧古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穿插讲授,使学生感到玄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等比数列之前,先把印度舍罕王失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以一粒麦子为基础,每格多一倍,64格后麦粒的总合竟然是***079551615,是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和!惊诧之余,不免要问:舍罕王为何会失算呢?这时再顺势讲等比数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再如可以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样一个问题:“V字型酒杯,酒宴上,甲喝了8个半杯,乙仅喝了一杯,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喝的多,那么究竟谁喝的多?”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思考,结果他们会以外地发现:两个人喝的一样多。
3、巧借顺口溜有的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巧借顺口溜,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学生常常听得头大,虽辛苦却不得要领,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妨利用顺口溜:“大大取大(如X<7,X<3取X<7),小小取小(如X<7,X<3取X<3),大小小大中间找(如X<7,X<3取3 4、快速抢答一堂课分钟上到三四十分钟以后,学生已经感到疲惫,有些心不在焉了,利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再次振奋起来。“快速抢答“能达到这一效果。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准备几道能巩固新知识的基础性题目,可以让学生举手,也可以直接起立回答,一般采用不举手直接起立回答问 题的方法。如: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为什么。 (1)-6×(-2)(2)-6×2(3)2×(-6)(4)-1.5×3(4)-1×0(5)0×(-10)(7)×(-)(8)(-)×(9)(-6)×0.25(10)(-0.5)× (-8)(11)a×0(12)(-a)×(-1)这些题都是有理数乘法运算最基本的题目,利用快速抢答,既提高了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效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充满乐趣。 5、是真是假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重点知识要不断反复出现,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如对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编一些综合性强的 题目,每节课花几分钟的时间,用真真假假的判断题巩固易错的问题,在扑朔迷离中得到乐趣。二、教师语言要幽默,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何其芳曾回忆他的两位哲学老师:“我们那位康德和黑格尔的教授,在国外曾获得博士学位。他每次讲课必定从头到尾把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精心读一遍。然而他却无法把他的课教得让人可以听懂,在课堂上他总是翻着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东念一段,西念一段,然后半闭着眼睛,象和尚念经似的咕噜起来,要抵抗这种催眠术是很困难的。我们另一位教中国哲学的教授,他的讲义倒是事先写好的。上课的时候,总是拿着稿子一句话念两遍,要大家静静坐着默写。上这样的课实在太闷了,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缺课,准备缺到不至于被取消学籍为止。”这两位教授都颇有学问,讲课也很认真,但效果却很差。可见教学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学问的多少,语言的艺术性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数学课上成功地运用教师语言艺术,能有效地做到让学生乐学、想学。 1、用幽默的语言让课堂充满乐趣有些数学问题,若干巴巴地讲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掌握好,又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时,教师只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头100个,足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是一个传统的数学问题,题虽不难,但初接触这类问题的学生却不得门径,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这时我就说:“大家可以这样想,我们勒令兔子立正,象人一样两脚着地,这时共有多少足?”学生立即回答:“200只”。我再启发:“兔子立正,使足少了40只,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20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句“兔子立正,”马上见奇效,真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再如:几何课上,讲授线段公理时,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而又不靠死记硬背呢?让学生预习完课文后,不妨提一个这样的有趣问题:“如果你在平坦的操场上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花狗发现后,时绕着圈跑过去,还是直奔肉包子跑去呢?”学生当然回答直奔肉包子跑去。这时可趁机问为什么,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自然而然地得到应用。几句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没有学生不爱接受老师的表扬。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会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汲取力量,攻克重重难关。一节课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对学生的勇气予以赞扬,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每节课的提问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把稍简单的题目留给程度稍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回答就要给予表扬,“不错”,“很好”,“继续努力”等饱含教师赞扬、欣喜之情的话语,要始终赠送给学生。对于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努力回答正确的,教师的表扬更不可缺少,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太棒了!”“你太聪明了!”“你真行!”和赞赏的目光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真是学习数学的“料”,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3、善用语言的期待效应这里有一个小故事:“陈景润上高中时,有位数学教授到他们学校讲学。他江到:“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中国人对于数学好像时特具禀赋的。中国应当出大数学家,中国会出大数学家。1742年,歌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正确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不能够证明,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证明它。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便是皇冠的明珠。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和数,我们小学五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是谁能证明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啊!真的,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个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震动了„„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在那位教授的教育和勉力下,刻苦努力,终于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而当年教授的那句“你们中有一个学生证明了德巴赫猜想”,成为他奋斗的动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对学生产生恒久不变的动力,促使学生朝着老师期待的目标努力奋斗,这就是期待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羞于发言的学生要说“我相信你一定能答对”,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脑子又很聪明但缺乏扎实稳重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让他们先思考成熟后再回答,并对他们说:“相信你经过思考以后回答得会更准确”,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产生一种持久的情感,每一节课都能兴奋而充实地度过。总之,作为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不能着眼于教师讲,学生听;不能把“题海战术”当作法宝。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学生看作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用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启迪 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愉快。 让数学课堂充满笑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就要多使用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诙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数学课上畅所欲言,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笑声。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否则,学生将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学习毫无兴趣,这节课必败无疑。反之,我们以饱满的情绪,满怀信心和期待走上讲台。并用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激昂有趣的数学语言和学生进行交谈,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对探索规律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营造良好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学习《年月日》时,我让学生问我几个问题,这样把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都抢着问我,“老师,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是在闰年,还是在平年?”“老师,你几岁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就笑着回答,“老师很可惜,到现在只过了11个生日。你们猜猜看。”当同学们听到这样的答案时,都哈哈大笑起来,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我想,这样“有趣”的数学课,他们一定学得非常愉快。课堂效果不言而喻。我相信他们不再害怕数学,讨厌数学了。他们应该感到数学课上的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师生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真正使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你的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二、教师要善于“适度”表扬,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适度”地表扬,学生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关注自己的能力和结果,特别是后进生就不会过多地关注学习成绩和自己本身的能力,而会注意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因而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持续和增强。如:于**同学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书写很差。一次作业中,于**的作业相比过去稍微好一些,虽然在整个班级中仍属于比较差的,但是我有意挖掘其闪光点,在课堂上着重表扬了一番。“于**同学进步最快,作业写得比以前好多了,听课也比以前认真多了,大家要向他学习。”我发现,这对他的感触很大,不仅他以后的学习认真努力多了,而且书写有很明显的进步。后来,于**同学真的进步很快。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笑不但可以带给学生充沛的精力,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笑”起来吧,让我们的学生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吧!第五篇:让数学课堂充满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