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力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 努力推动全市文化发展繁荣
强力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 努力推动全市文化发展繁荣
“六大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新创作了歌曲《汾州核桃甲天下》、配乐诗朗诵《核桃颂》、群舞《核桃熟了》,制作了参加吕梁市“荧屏大舞台”百首爱国歌曲万人唱专题片,并分别获得五项大奖,市文化局还设立了创作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对即将建设的“汾阳市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了规划、设计和立项,全市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已完成6个,建设农家书屋21个。农村文化大院挂牌6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市级支中心1个、14个基层站105个服务点;文化市场监管工程,全市文化市场有证照经营户81个,今年已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案件3起,立案查处非法订购违规教辅读物案件20起,收缴盗版光盘500余张、软件50盘、图书500余册,公共文化场所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市首次普查收集线索1200多条。目前已公布三批市级保护项目12项,申报成功2个吕梁市级、5个省级、2个国家级保护项目;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文化系统专业艺术人才达到140余人,书法等16个文化社团和协会组织的会员达到1000余人;发展文化产业工程,市政府制定并完善《汾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重点打造省政府确定的农村题材影视摄制基地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汾阳地秧歌的产业化发展,全市涌现出了贾家庄腾飞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品牌文化企业。
第二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全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月 日上午,全市文产办主任座谈会召开。会议学习传达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省文产办主任会议和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部署2012年全市文产工作任务。
会议要求,2012年,全市文产部门要加大力度,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整合传媒资源,优化功能组合,全面完成传媒集团组建工作;制定和完善改革方案,抓好市、县(区)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积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抓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企业。要结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积极发展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包括文娱、演艺、旅游、宾馆、酒店、房地产以及创意、策划、咨询、设计、经纪等中介业,不断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级重点推进体育运动中心、文化广场、新闻中心等市级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XX古镇文化遗产保护、XX县文化产业建设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要构建文化传承传习机制,利用文化传习所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文化传承示范村建设,逐步成立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习所。要继续加强与国内知名影视公司的合作,抓好电影、电视剧创作和拍摄,加快培育影视产业;抓好节庆文化活动,着力提升节庆文化品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积极协助做好《文产网》建设。
县(区)文产办主任及市统计局有关人员在会上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
第三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助力基层文化活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助力基层民众文化活动,推进整体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是实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缺少文化活动阵地的情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社区)为重点,发展县、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让群众有地方可以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目前,在我市乡镇,普遍落实“一乡一校”政策,改善了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原有的村小校舍大量闲置。建议由乡镇政府及相关财政文化部门牵头,将闲置的校舍加以利用和改造,建立农民或群众文化教育中心,让普通民众有一个优美的文化活动环境和阵地,吸引求乐求知的群众 ,凝聚人心 ,发挥很好的效果,也可以建设小型农业科技辅导站、图书馆、游艺室、小型文化馆等,满足基层民众最基本的科技文化需求。对已经建有文化设施的地方,重点发挥这些阵地的作用,让这些阵地“动”起来,千万不能“建而不用”或“挪作他用”,为群众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欣赏提供帮助。
二是打造民间文化艺术队伍。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不仅要靠文化工作者把文化“送”下去,更要把文化“种”下去,更
要使当地民间艺术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要把民间文化艺术上真正有专长的人挖崛出来,重视起来,使用上来,要通过这些文化带头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帮助广大民众提高文化层次,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到群众中找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受文化”,实现群众文化工作大发展、大繁荣的良性循环。
三是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大文化格局。对基层,对农村而言,就是千方百计加强基本文化供给,提供基本文化服务,要综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力量,更好地服务民众。譬如可以研究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教育、科技、卫生、计生等部门联手,资源共享;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新兴媒体、网络的宣传结合,增强它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把群众文化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结合,彰显文化的地域特色。
总之,在文化建设上,政府要舍得投入,善于投入,多想办法,多做惠民之事,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四篇: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建设文化旅游城市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张爱剑 吕小军
2010年第8期 ——文化建设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实施文化鄂州战略,深度挖掘、开发吴楚文化,发展创意文化和公共文化,加快建设具有鲜明吴楚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城,效果明显。
一、加强吴楚文化综合研究,增强文化鄂州的影响力。鄂州是我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公元前879年建成的鄂王城传承下来的鄂文化,也有公元221年在这里建立的武昌城传承下来的吴文化。鄂文化和吴文化传承鄂州文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鄂州人。在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鄂州以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建设旅游城市为切入点,注重加强对吴楚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一是挖掘吴楚文化资源。我市于2005年成立了吴楚文化研究会,邀请吴文化研究专家卞孝萱教授、楚文化研究专家冯天瑜教授来鄂州指导,整理史料,辨真去伪,全面梳理吴楚文化在鄂州的发展脉络。研究专集《鄂州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鄂州三国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已编辑发行,展示了鄂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宣传鄂州人文历史。三国时期,佛、道学在鄂州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发展,如鄂州建有西山寺、葛山建有道观等。2009年,鄂州利用组织举办的佛教、道教研讨会,梳理在鄂州流传的历史人文。此外,鄂州还充分利用鄂州铜和古铜镜这一丰富的文物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了鄂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三是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鄂州在全省率先实行文物保护“紫色规划”,把古城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老城区改造中,保留了十字街、古楼街、新民街、熊家巷、邬家巷、谢家巷等老街巷,维修保护了庾亮楼、四眼井、文星塔、怡亭铭、明清武昌城以及吴王城遗址南城垣,复建了凤凰台、明清武昌城墙、黄龙阁等人文景观。组织开展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好牌子楼、玉莲环、雕花剪纸、葛店虾灯、泽林旱龙舟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增强文化鄂州的竞争力。充分挖掘吴楚文化、“武昌鱼”饮食文化和优秀民俗民间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催生新的旅游文化业态。一是加强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投资建造三国吴都文化博物馆,将在今年年底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发利用三国吴都文化遗产,投资建设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一期工程观音阁公园已于2008年建成开放,二期正在建设。维修西山寺和葛山道观以及武术培训及养身基地。二是提升文化旅游品位。鄂州在城市建设中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城区当作最大的文化旅游景区来建设,通过旅游业的壮大来完善城市功能,通过挖掘文化的内涵来提升城市形象;将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增强城市的配套能力和旅游产业的承载能力;将城市品牌打造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统筹推进,建设三国吴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业城市。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开发三国吴都、梁子湖、红莲湖、百里长港等“一都两湖一港”,形成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将西山吴王避暑宫、吴都博物馆、孙权郊天坛、吴王试剑石、武昌门等9个景点一线串珠,形成一条三国吴都文化游精品线。以红莲大道和凤凰大道为支撑,规划建设一个环梁子湖、红莲湖,对接武汉奥林匹克公园的200平方公里运动休闲旅游区。依托梁子岛27洞高尔夫球场、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省水上训练竞赛基地和梧桐湖运动休闲公园,形成一条运动休闲游精品线。按照“生态长港、吴楚水乡”的理念,规划建设百里长港示范区。对百里长港水系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治理,海拔18.5米以下的清淤除障,种植水生植物,开展生态护坡;海拔19米以上的,则建设经济林果带和旅游观光带。启动建设25公里旅游生态长港南路,将庙岭、梁子等2个旅游名镇,梁子岛、磨刀矶、桐岭等9个具有鲜明吴楚水乡风格的民居景点,长港沿线众多的乡村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点和水生态示范项目串连起来,形成一条生态水乡游精品线,形成城乡旅游发展一体化格局。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增强文化鄂州的活力。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鄂州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是推进文化与城市共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焕发生机与活力。正在编制的《鄂州吴楚文化建设规划》,将吴楚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如江滩公园着眼于三国吴都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洋澜湖生态公园兼顾鄂王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磨刀矶新社区建设按照吴楚水乡风格设计,等等。二是推进文化与产业共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结合吴楚文化研究结果,挖掘出诸如鄂王城、武昌城、鄂王红与鄂国、鄂国铜资源与古铜镜、武昌鱼、东坡饼、“三国菜肴”等历史题材,策划、实施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向农业、工业、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延伸发展,形成红莲湖休闲健身产业区、莲花山文化产业基地、百里长港民间工艺品走廊、吴都风味小吃一条街等一批文化体育产业板块。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开发古铜镜复制、珍珠工艺、雕花剪纸、布贴画、麦秆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推进文化与创意相融相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鄂州以创意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推动创意城市建设,推动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发展,依托武汉科教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创意产业孵化平台。按照特色性、文化性、精美性原则,建立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式,努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着力建设公共文化,增强文化鄂州的亲和力。鄂州以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是实施文化基础工程。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完善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以市博物馆、市文化中心、市综合体育馆等城市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为龙头,带动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8+1”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投资创作排演大型舞蹈诗《吴都风华》,将吴都古城五千年灿烂历史生动形象地搬上了舞台。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这部具有鄂州文化特色的文艺产品走出鄂州,走向全国。创办了“鄂州发展论坛”和“吴都讲坛”,组织讲座36场次,让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互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具有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开展“周周乐”广场文化,实施“每日电影”公益放映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繁荣市民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鄂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第五篇: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工作总结(本站推荐)
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工作总结
我院2012年上半年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工作,按照省、市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掀起中医药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多项举措。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文化需求为核心,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现对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1、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服务,上半年开展中医义诊,到********************等医院十余次;糖尿病中医药知识宣传2次;承办省级继续教育中医药项目脾胃病的诊治新进展一次;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一次;冬病夏治、冬令膏方、邀请省中医院知名老专家坐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文化宣传服务进乡村等活动。医院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成员:************************。
2、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水平提高行动。医院要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服务理念、环境形象等方面进一步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转变中医服务理念,进一步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宣扬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构建完善以中医为主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预防保健需求,传播中医优秀文化,惠及百姓健康。
3、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创作行动。加强中医药历史探究、学术传承、文化科普等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科学性、权威性、思想性、实用性相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重视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图书、影视、音像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
4、中医药文化传播宣传行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积极作用,与建湖电视台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积极借助和利用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力量,面向社会大众,定期宣传中医药发展动态、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中医药健康理念。重视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率。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在医院网站上开设中医药文化科普栏目,进一步提升传播效率和水平。
5、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根据建湖县科普宣传周活动安排,大力开展中医药知识巡讲活动,走上街头,到社区宣讲6次,坚持每在科普宣传周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提高全县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度和普及率。利用重点专科检查的机会,医院在脾胃病科、肝病科、骨伤科、ICU、急诊科、肾病科、内分泌科、外科等科室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工作的推进力度,完善重点专科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推广中医药知识,提高中医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