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002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The Strategic Meaning of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Culture Establishment
(湖南邵阳422OOO)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谭丁平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党在新世纪前二十年的伟大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新领导集体在新的发展时期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要如期和顺利地完成上述目标,一个根本的基础是要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稳定。诚所谓:农民安,天下安;农村稳,天下稳。而要做好这个根本基础,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要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因为在当前的情况下,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是我们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村文明教育、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根本。“文化(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Cultura,原本是指对农耕及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之后,逐渐引伸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文,错画也,象交叉。”——就是在事物上作记号,留下痕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由原始之义衍生出文字、文籍、文章、文学之义。凡自然物体一量有了人的印记就成了“文物”;进而“文”有了与“质”、“实”相对的精神修养与美善德行之义。故《论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化”的本义是指事物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礼记》中说“赞天地之化育。”由此引伸出伦理道德的化成。“文化”合用,最早见于《易经•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用文明使人止于应有的分寸,这是人的文饰。观察上天的痕迹,以发现四时的时序变化;观察人类的伦理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因此可知,“文化”在中文里本义就是文明教化之义,所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后加诛。”(刘向《说苑•指武》)总之,中西文化词义的发展演变表明:文化与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环境相关,也因此,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E•B•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①因此,我们在考察文化时,不应只“把它作为一个已完成的事态、一个现状,而且把它作为现代文化构成其一个阶段的历史过程”②来认识。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独有产物,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没有与人无关的文化,也没有与文化无关的人;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人就有不同的发展——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并把它作为管理社会的基础——这一点笔者在后将作说明。
农村(这是当代国人的称呼,其潜意识反映出一种特权和岐视。在我国古代,只有乡村,注:①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第3页。
因而本报告中在述说中国古代文化在农村的有关的发展时,一律以乡村文化称之;西方
自古至今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农村,只有庄园和现代农场,这可以从西方的发展史中看出——笔者注)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场面,它不仅是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自然场所,也是千百年来承载中华民族文明生生不息的一个主要场所。因此,农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言其作用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笔者通过近五年来在全国各地不同农村的深入调查后,对这一点的认识、感受尤为更加深刻。本文就是拟通过对农村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探讨来探求农村的发展和繁荣问题,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抛砖引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情况及其影响
21世纪的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个两千多年来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农民问题。至今,农
民仍占全国人口的2/3,去掉统计中的水分,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甚至可达3/4。广大农村人口生活的区域占中国国土面积的95%以上。仅从以上两个比例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的重要性。但从现实来看,现阶段所谓的城镇化、工业化道路对广大农民而言仍是一个难以祈求的选择。事实上,通过改革二十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农村——特别是边、穷、老、少地区,它的发展并没有取得我们期望的那样成功,农村的现代化之路仍是那么曲折、漫长。在世界日益进入新科技时代(信息化)的今天,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的、不容回避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任务。而这一切,归根到底,首先需要我们对农村的历史和现状要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要对农村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并进而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为农村的发展奠定基础。综观古今,农村经济难以发展的“瓶颈”和根源就在于文化教育的落后,农民脱贫的关键也在于其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否——对于已解决温饱和尚未解决温饱,或者说对于已经脱贫和急需脱贫的农民来说,有什么比提高他们自身的觉悟,也就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呢?
历史地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都是由乡(农)村走向城市的。中国文化的这一
特点就更加显著突出。在现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基本上同农村紧密一体,无大差异。中国的城市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出现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事情。在此之前,中国的城市化并不如西方那么明显,也正如此,中国人的叶落归根观念、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经2000余年而本质不变,其原因也在此。并且在民国以前,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其实并不低于城市(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可以从历代科举选取人才大多来自乡村就要可以明白)。——这是保证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团结稳定、即使是清末国势危难也未造成国家分裂的根本。
我国文化肇始于何时,现今尚难确定。不过从已有的文字看来,中华文化的农业性十分
明显。从传说中伏羲创制八卦文字到明清之际的文化剧变,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始终以农为本,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认识的根源。因此,我们说历史上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其实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建设状况。中华民族文化早期的农业性十分突出:早期的先民由于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了解有限,人民往往借助于求神祭祖,因此文化最早也是一种实用目的很强的农业性文化——祭祀文化。今天我们看到的甲骨文、铜鼎文的记载大多也反映了这些内容。它在形式上是一种原始混合,并没有今人所分的那么具体,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政治等混合一体。但其内含的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已有雏形,大禹治水、伊尹为相、子牙垂钓的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家一点。从现存的《尚书》、《周礼》等可以看出,夏、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丰富而生动,对人的发展影响也明显加强,统治者开始注意用文化来教化(育)人。春秋以前的文化建设主要是由统治者利用其掌握的“礼”制来完成(通过以巫术为代表的祭礼等逐渐形成人们生活中的一套规范礼仪)。通过“礼”的制定与规范,不仅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对于族群和家庭而言,也有利于血缘的维持和生产、生活中的团结,这种礼仪下形成的特有文化,重情义而轻金钱
(“仁”者,爱“人”也),重道德而轻物欲(“舍生取义”),重和谐而轻离乱(“天人合一”),这也是后来的中国统治者历代均重农抑商的深层原因。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在发展中进入一个新时代,乡村的生活(在家)比纷争的外界(入世)更让人留念和安心,因而,乡村的文化也就更活跃,孔、老、墨、庄、孟、荀等诸子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乡村(家里),墨子、许农等本身就是农人。孔子等曾周游列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最终又大多回归乡村(家里),教授弟子。孟、庄有别,也大同小异,不外乎“克己”、“复礼”。即如苏秦等纵横人物,外出游说也是先后在家苦读,方有成名基础。„„诸子的言行特别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修养无疑为后代树立了榜样,对中国历史影响甚巨(后来的许多不愿出仕的鸿儒名宿大多隐居山间、乡村,或倚情山水,或教授村童„„在不经意中为中华(乡村)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大多与此有关,中国后来的统治者更是把孔孟之道作为为政之基。),也为当时的社会变革增添风采。秦皇一统,“书同文,车同轨”,为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了客观条件,即便其后的“坑儒”,亦不过咸阳一地,乡间(包括其他郡县所在地)仍得免除,西汉时也因此有《论语》等重现;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休养生息,“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史记•卷三十•平淮书》),“文帝既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经济得以快速恢复。汉初生活的安定使乡村文化建设也得到发展,“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而趋末”(《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武帝因此 “罢除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严格约束官吏与民争业、与民争利——因为这不公正,很容易导致“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的不良局面,同时加强礼制,教化民众,“三纲五常”肇始于此时也。汉代还专设有乐官到民间各地采诗,既是了解民情,又可借机教化乡民。其所得诗篇乃今存汉乐府。这表明当时乡村文化的建设是有目的的。三国魏晋,南朝北朝,时代动荡,民族融合加剧,文人多隐乡间,对乡村的文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人雅(名)士们的故事至今流传(见《世说新语》)——后来的隋唐繁荣当有此期一功。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制度上的许多革新(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税法等)使农村经济空前繁荣,农民生活稳定。加上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较过去更活跃,文化丰富多彩。统治者也更重视文化建设(唐王朝历代君王都注重笼络文人,如王维死后,唐代宗就还十分关心他诗集的编纂工作;宣宗也写诗悼念白居易等),农村文化建设上也因此成绩非凡,以至人民爱好诗歌成了普遍风气,白居易的诗歌传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①。现存敦煌中的曲子词,多数是民间词。宋王朝重文轻武,文化教育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北宋时代上至宰相,下到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担任。在培养和选拔文士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学校、科举制度,在京师设立国子学、太学,培养一般官僚的候选人才,此外,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在宋仁宗时,更明令全国州县都设立学校,设置学官教授,并有一连串考试提升的办法,这刺激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加上农作物单位产量的提高和农耕地的扩大,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也有所减弱,使农村中有更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从事文化活动,“释耒耜而执笔者,十室有九”②。加上印刷术的进步,著作容易流通也容易集中,私家藏书十分丰富(叶梦得等的藏书就多达万卷)。民间此期开始出现茶社等说书场所。民间私立的书院更是增多,其中四大书院之一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在太宗时学生有数千人,南京的应天府书院在真宗时修建了150间校舍。许多书院的规模比官学还大。每年在京师待试的士子有六七千人(《宋史•选举志一》)特别是由于文化的繁荣,妇女知书能文的也增多了,其中南宋的李清照更成为一代词坛的代表人物。元代统治者尽管采取文化禁锢政策,乡村文化仍大有发展,体现在敬宗收族上(礼制下的家族统治乡间)更加突出,特别是此时乡间也
注:①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六版,第9页。
②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六版,第9页。
有戏剧团体(社戏)的出现,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明、清时代,山河一统,国力强盛,乡村文化在多样化上更进一步,戏剧、说书等文化娱乐形式众多而繁荣。统治阶级尽管加强了文化上的控制,宗族制度在乡间发展也益发完善,但由于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文化流通较前代更广泛,对社会的影响也更明显,私塾已广泛遍布乡村(黄宗羲、王夫之等大思想家和中国古代众多文学名著都是出现此际,且他们基本都出乎私塾;清末的康、梁也是私塾师生关系;孙中山就是以其胞兄资助开始革命之路的)。民国时期,社会不安,西学东渐,中国的政治在动荡中前行,城市及其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洗涮中奔命,也因此它失去了与乡村的那根联系脐带,在文化上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既没有了本民族原有的礼制观,也缺乏现代西方的民主精神。而广大乡村却在炮火中仍不失其根本,礼制的根深蒂固使乡人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仍保持古有的纯朴和真诚、善良等道德价值观;仍然遵循原制度下产生的礼制,也因此维持了乡村稳定。新中国建设后,农民由于获得了土地和自由,政府也特别重视农村的社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乡村政权新的组织形式给予了所有人平等的权利,政府的政策也让乡人拥有了新的希望。加上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剿匪、肃反、除旧俗、树新风等,特别是在乡村开设扫盲班和文艺队、建立乡村医院,对封建迷信的破除等措施使农村的人民真实感受到了生活的甜美,解放的幸福,劳动的欢乐。他们也用最通俗的形式民歌、戏剧等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热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心尽力,农村因此在取得经济恢复的同时,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众多的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综观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历史,它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道德至上和注重人的品德修养的内核始终未改。它的发展总是在与社会的进步保持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同时,保持着其作为文化的特有作用和影响,并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非常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了当时统治阶级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选择和变革。农村文化的建设为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礼仪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不仅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社会精英,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之所以被外国称为礼仪之邦,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在传承文明的道路上功不可灭——只有占人口多数的乡下人民都懂“礼”了,这个国家才称得上有“礼”了,这个国家也才称得上是“礼仪之国(邦)”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农)村的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影响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演变。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新的腾飞和繁荣,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取得同经济建设一样的进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后,由于行政认识和国家工作中心的变化,农村各方面建设都没有应有的重视,到今天,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已越来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建设不力。改革开始后,由于一切以经济建设中心,各级地方基层政府和群众组织也因此普遍地重抓经济建设,在经意不经意中轻视甚至忽略了文化建设。甚至因此在文化建设领域还一度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如肆意歪曲、攻击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等)。表现在乡村,其结果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沿海地区尤其突出),乡村文化却建设不力,传统文化日益衰微、弱化,甚至逐渐消失(这一点在沿海地区特别明显,我在广东、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调查发现,许多渔民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已彻底改变),到上世纪90年代,许多地方的群众性文化组织(乡村文艺队、鼓乐队等)基本上消失殆尽。乡村的文化管理机构也因之普遍调整甚至撤消。
旧时乡间定期组织的传统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如元霄节舞狮、端午节赛龙舟等)也在大部分地区消散。特别是由于“中心注意点”的转移,对乡村文化主导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县、乡(镇)原有的文化基层组织(文化站等)也因此大多名存实亡,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文化”作用。在我所调查的县及其基层乡镇中,目前文化组织体制比较完善的没有一家,乡镇文化管理有名无实的达80%以上,根本没有的近20%。其最终结果是造成乡村管理的纷乱无序,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近年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展后,一些地方意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对乡村文化进行扶持,但其目的不是为发展和丰富农村文化,或者说不是为了提高农村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综合素质,而是为了经济效益,往往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去恢复传统民俗,结果良莠不分。各地所举办的名目众多的所谓民间文化节也大多是徒有其名或名不符实,它们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表面形式或者说庸俗的一面而没有理解其基本内核、精髓,结果是庸俗性(美其名曰娱乐)高涨而其教育性(“文化”)不足,甚至误导民众。一些地方有识之士也切实想振兴农村文化,但大多是有心无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政府的重视和财力的扶持。基层乡民也因此失去了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机会,失去了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的机会,结果许多政策在乡村的执行因此变样,许多村民因此权利受损而不知如何维护,其发展的结果是造成了乡村社会的动荡。乡间尽管有一部分家庭拥有了电视等收视工具,但由于接受信号的不佳(很多地方收不到电视信号或收视不清晰)和收看时间的差异(由于劳动的原因,乡民看电视往往是在春末到秋中要晚上8点半后、秋末到春初要在7点半后,又因为乡下电费太贵和次日要劳动的原故,所以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大多不长),所以,人民文化信息的来源只是“马赛克文化”的影响,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信仰等都因无所适从而大大改变。一些曾一度消亡的腐朽没落思想观念趁机尘渣泛起,特别是封建迷信在乡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流行。加上重“利”轻“礼”(所谓“笑贫不笑娼”),许多乡人对教育的态度也来了个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村农户让子女失学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乡村小学的失学率竟高达30%。在我调查的偏远地区的农家子女的上学率到现在仍无大的改变,很多家庭的小孩到了10多岁都尚未上学读书。这种短视行为进一步恶化了乡村文化环境,从而使乡村文化发展更加艰难。由于文化落后,村民素质益发下降,结果农村发展益发缺乏内在动力。农村的生活习俗、卫生习惯、思想观念在一些地方反而更加保守,直接制约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进步。
2、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对于当前应如何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的对策。改革以来,中央在历年的农村政策中也没有对农村文化作出具体明确的指示。今年是中央第六次以一号文件形式指导农村工作,仍没有对农村文化建设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许多地方,包括一些省委省政府,在GDP的魔棒下所形成的农村发展之路都是一边倒的,根本就没有文化的应有之地。2005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但是对农村文化的轻视惯性仍然很难在近期内产生大的改变。从我调查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地方对如何发展自己的乡村文化是茫然无措的,很多领导谈的文化发展思路除了应付检查在实践中恐怕毫无用处(这一点事实上已为近年来的各种文化节的举办所证明)。在农村如何普及科学技术、如何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如何养成村民健康的精神、如何将防止宗族思想的泛滥和巩固政权相统一、如何让发展和生态平衡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体现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尤为迫切,而在这个方面我们恰恰犯了不应犯的错误,以致于今天的农村问题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日益“异化”为物质的需求和满足,其应有的教化功用越来越淡薄。当前乡村文化受城市化潮流的影响十分突出,一个最显然的特点就是“物欲”横流。一种庸俗的观点认为:发展农村文化就是增加对村民的物质满足。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农村里的现代化用品多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就高了。甚至在小康乡村的确认上也把这个作为标准并且是唯一的标准——村民人均收入多少为准。事实上,这是一种肤浅而荒谬的认识,鲁迅早在近百年前就指出:一国的国民,“即
使体格如何强壮”,但若没有文化上觉醒,那么他们“也不过是给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文化建设(精神)对于人民的发展而言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改革后二十几年中就是这种以物质多寡论进退的思想认识竟左右了中国社会发展二十多年,现在想来恐怕没人不认为这是多么的可笑和浅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鼓励大办乡镇企业、民间争上“万元户”、“专业村”。打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旗号贩卖重复无用的建设,以“脱贫致富”的名义行劳民伤财之举。把文化“异化”为物质的满足和钱财的多寡,一部分乡村固然富裕,可不仅付出了环境严重污染的惨重代价,而且在民风上也实在是“世风日下”、得不偿失;大多数乡村仍然清贫仍旧,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却不可同日而语。封建迷信盛行,以至于拆学堂修庙之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逐年滑坡,到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
2、重利轻义,教化不足,庸俗有余。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典型问题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严重失误,过分看重于文化的营利性,而忽视其考教化作用,使之日益庸俗化、低级趣味化、肤浅化。不论其形式还是其内容都越来越偏离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正轨,使广大农村在文化建设上健康性严重不足。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乡村文化呈现出严重的低级简单、追求功用的倾向:许多地方把原有的文化场所改为卡拉OK厅,把原有的村文化设施改成理发店、录相厅等,都是以发展文化、普及文化的名义进行的。各种陈规陋习也因此死灰复燃,以致农村中的黄赌毒一度比较泛滥,并且这种趋向还越来越明显。庸俗的文化观还直接影响了农村中的教育发展,当前,农村的教育普遍呈下滑之势,农民对教育的热情普遍性地降低,农村中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农家小孩读完初中基本就中断了学业外出务工,部分学生连小学没读完就失学到沿海地区打工。过去的一些传统文化形式也在“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中日益消亡,特别是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民间文艺如年画、竹艺、剪纸等基本上处于一种濒危状态;而正月闹元霄、端午赛龙舟、六月半年节、十月小阳春节等也基本上丧失了原有的目的,日益异化;从当前乡村文化的内容来看,乡村文化原来比较浓郁的地域性和民俗特色、对民风的教化作用等已不明显,逐渐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的媚俗性、同一化,功利性,许多民俗因此日渐消亡。云南的卢梭湖边的摩梭族的生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3、发展乏力,特色难觅。文化发展的活力在于其内在的机制灵活,且不断发展创新;同时地区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要广泛而频繁。唯有如此,文化本身才能“有容乃大”,其发展才能有所比较与借鉴,其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也才更加突出与显著。中国乡村文化由于现实、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普遍存在发展乏力、交流不广、“特色”不明等问题。以我调查的几个重点县市为例:县乡财政对乡村文化的建设都没有专项的资金扶持,也普遍缺乏专门机构去组织和指导,偶尔有民间自发势力组织的文化机构和开展的文化活动,都带有明显而浓郁的谋利性质,因此,乡村文化所独有的那份传统特色现在已很难见到。这一点,从当前的新生代农民身上感觉尤为明显。近年来,尽管因为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三免两减”措施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仍然很远。特别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城乡差别越来越大,贫富不均日益严重。这种情况下,农村文化建设想有一个强力的发展推力和形成自我特色就更加艰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由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上出现的诸多不足,因此,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就尤为迫切而必要。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农村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没有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农民不能享受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第二篇: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摘要:
当今时代,文化是化是民众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
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之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迫切的需求以及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高新技术向文化领域的广泛渗透,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崛起,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年经营总额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8%至25%,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居第四位。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龙头。现在的英国,已悄然完成了从重工业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快速转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芬兰的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10%、6%和5%。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法德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都执国际文化产业界之牛耳。电影渐成美国的摇钱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全世界的电影票房收入大约为每年15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2004年的票房收入为95.4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的60%以上。日本动漫产业的年总产值已逾1兆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800多亿元),成为日本排名第六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广义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韩国数字娱乐产业增长率高达40%,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是最具盈利前景的一个产业,其网络游戏占据我国市场的份额在70%左右。据韩国2004游戏产业白皮书披露,2003年韩国网络游戏产值为754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左右)。
一些西方国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支持,妄图把他们的价值观、文化理念以及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占领世界大部分的信息、话语、娱乐方式的权利和空间,以实现称霸全球的政治野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若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人尤其是新一代青年人就很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追随者和崇拜者,那么我国就会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丧失文化主权,丧失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失去整个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柱。
从国内文化建设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不断开拓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然,我国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遵循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
2014 —2015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题目:有关农村娱乐文化的调研
学生姓名:董会民 学号:201409020121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李志如
2015年 2月 25 日
摘要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我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现象 建议、措施
目录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3
2、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6 有关农村娱乐文化建设的调研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娱乐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来看,农村现在设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平时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 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
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县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董楼村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14 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剑、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进行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董楼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14年全县有3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0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27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 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村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 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 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 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臵,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 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 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 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第四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市人大视察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舞阳县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以舞阳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赛事、群众齐参与的可喜局面。舞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现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情况
舞阳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深入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县宣传文化中心,完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了西城文化广场、贾湖文化广场、雷世奥文化广场等一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在建好城区文化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达标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厅等,其中吴城镇、文峰乡、孟寨镇、姜店乡、太尉镇5个文化站已经实现免费开放。397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和农家书屋,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一套,图书2500余册、音像制品100余盘、报刊杂志30余套,以及书柜、桌椅等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采取财政拨款、乡村筹资、个人捐款等多种形式,使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广场,并且多数广场都建有戏楼,安装有健身器材,确保了群众娱乐有场所,文化活动有阵地。民间艺术团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锣鼓队及舞龙舞狮队211个、秧歌队161家,戏曲表演团体23家,电影放映队15个、唢呐班56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20家、广场舞表演队300多家,构建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大文化新格局。
(二)培养骨干,示范带动。县文化旅游中心、乡镇文化站发挥专业优势,采取集中培训、下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围绕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农民画和民间艺术以及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等内容,每年开办文化骨干培训班80期以上,全县形成了以乡镇文化专干、村文化协管员、基层文化活动带头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等为主的 一批文化骨干力量。姜店乡原文化站长王玉德,退休后发挥自身文艺特长,组织本村热心人士捐款,举办了“戏迷擂台赛”,吸引了本村和周边县区的戏曲爱好者30多人参赛,观众达到3000多人。马村乡花店村象棋爱好者郭进会牵头成立了樊侯祠中国象棋协会,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举办“舞阳中国象棋公开赛”,吸引了包括周口、平顶山、许昌等地以及安徽、湖北、河北等外省的象棋爱好者来舞参赛,国家专业象棋协会多次派出专家前来指导。莲花镇文艺青年杨珂卫, 今年春节期间在镇文化站的指导帮助下,组织举办了“漯河市首届农民春节联欢晚会”,有戏剧、相声、小品、舞蹈、声乐、器乐等20多个节目,群众演员100多人,观众达到5000多人,河南电视台、漯河电视台以及多家知名网站对这场晚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创设载体,群众参与。我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热潮。每逢“双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全县都要举办民间艺术大赛、歌咏大赛、书画展览、猜灯谜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自1988年开始,我县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举办民间艺术大赛,至今已举办26届。文化馆、豫剧团、电影放映队等文艺团体,精心编排和筛选文艺节目,以流动舞台巡演、公益电影下乡活动为载体,每年开展巡回义演30场次以上,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700余场以上。保和乡根据群众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广场舞活动,每个 行政村至少有1支广场舞队伍,参与群众有4000多人,广场舞已成为该乡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九街乡今年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33个行政村有26支队伍参赛,参演群众100多人,其中仅马岗村就有4支参赛队伍。莲花镇韩寨村、吴城镇北高村连续多年举办“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对“好媳妇、好婆婆”进行宣传,营造了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四)市场运作,产业引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公共行为,往往会遇到资金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为此,我县采取“党政搭舞台、群众唱主角、社会办文化、产业作支撑”的办法,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采取个人捐助、企业赞助等方式,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把群众文化活动引入市场,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在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上,通过与河南中烟集团实行“文企联姻”,开发了“万柿如意”题材的系列农民画产品,在全省各地市作巡回展览,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了邮品画、炭雕等一批适销对路的农民画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在戏曲文化产业发展上,近年来,受文化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县戏剧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各类戏曲演出团体33家,戏剧从业人员1000多人,仅2012年就演出4000余场,总收入1200多万元。此外,我县的民间艺术团体贴近群众生活,积极融 入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舞龙、舞狮、秧歌队372个,电影放映队15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70家,他们忙时搞生产,闲时搞表演,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已初步构建起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为阵地,以文化专业团体为主力,以民间艺术团体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
(五)异彩纷呈,社会和谐。文化盛宴齐开放,万紫千红总是春。我县经常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有60多种,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如广场舞、大秧歌、交谊舞、健美操、戏曲、书法、绘画、剪纸、体育比赛、传统庙会等,全县60万人口中,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的大约在12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1/5,每月至少参加一次文化活动的群众在30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有广场舞活动,经常参与的群众达到2万人以上。农村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便利,使亲情更浓、友情更深,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树了社会文明新风,增强了群众身体素质,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有效化解,群众忙娱乐、忙活动、忙学习,聚众赌博、酗酒闹事等不良现象越来越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
舞阳农民画不仅是舞阳优秀民间文化的代表,也是舞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我县按照“抓队伍、建阵地、出精品、树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扶持其发展。
(一)抓队伍。成立了舞阳农民画院和河南省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把农民画院纳入事业编制,实施县财政全供,公开选拔3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农民画院。采取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吸纳更多绘画爱好者从事农民画创作。组织骨干画家到陕西户县、吉林东丰等地参观学习,并先后邀请中央美院、河南大学等文艺团体专家学者来舞指导,努力提升画家的创作水平。去年以来,先后有10名画家成为市美协会员,3名画家成为省美协会员。
(二)建阵地。在县城新西路建成了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充实完善了舞阳农民画院内部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舞韵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展示销售窗口,不断加大九街乡胡岗村农民画专业村的扶持力度,筹建了舞阳农民画院胡岗分院,重点扶持了新亮画室、明兆画室等一大批专业农民画室,为舞阳农民画创作、交流、展示提供了有效的阵地保证。
(三)出精品。坚持举行每月一次农民画画友会,一季度一次农民画作品研讨会、半年一次农民画工作推进会,每年一届农民画大奖赛,进行农民画创作、培训、交流、展示等活动,激励画家的创作积极性。2012年8月份,在中国 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中,有2幅作品获奖,9月份,在吉林东丰全国农民画展览中,有10幅作品获奖;10月份,在南京(六合)全国农民画展览中,有4幅作品获奖。今年,参加的漯河市首届“金三角杯”书画盆景艺术展,农民画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组织参加的“漯河建市26周年成就展暨昌建地产集团10周年建设---百名画家画漯河美术作品展”活动,我县17件农民画作品获奖。5月份,参加的首届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雏牧香”杯创意文化大赛中,我县 6件农民画作品获奖(全国41件获奖)。
(四)树品牌。在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的同时,主动策划实施有影响力的宣传推介活动,去年9月18日,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河南中烟公司在河南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我们的生活万事如意舞阳农民画巡回展启动仪式暨专题研讨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耀、李庚香,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省文联主席马国强,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李孟顺等领导出席了活动。在舞阳农民画专题研讨会上,赵素萍部长指出,舞阳农民画有根基、有生活、有潜力,发展前景广阔,要大力扶持其发展。今年5月份以来,舞阳县遴选了200多幅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农民画精品报送到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活动办公室,被选取并制作成平面类公益广告通稿16幅、手机类57幅、展板类27幅、围挡类18幅、电子屏类6幅、提示牌25幅,合计149幅,为公益广告宣传做出了贡献。舞阳县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创作基地,有5名画家被聘任为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委员。近日先后有《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中国日子呱呱叫》、《中国梦·和为贵》等多幅作品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期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刊发。这是我省首批入围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绘画作品,也向全国展示了舞阳农民画的独特风格。为向广大农民画作者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快舞阳农民画发展,把舞阳农民画打造成漯河乃至河南的文化名片,今年11月2日-4日,我县在漯河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五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颁奖仪式暨展览活动。此次活动共征集农民画作品100余幅,经过大奖赛组委会的综合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6个、佳作奖70个。此次展出的100余幅作品,既有舞阳农民画的优秀代表作,又有今年创作的新作品,每件作品都凝聚着舞阳农民画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既蕴涵着扎实的传统功底,又呈现出全新的审美趋向,体现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无比热爱。
(五)拓市场。加强与上级文化文艺部门的沟通联络,与省市有关文化经纪公司、各大画廊密切合作,搞好市场对接,努力探索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加大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了礼品画、炭雕、茶具、邮品等一批 适销对路的农民画产品。与河南中烟加强“文企联姻”,开发了 “万柿如意”题材的系列农民画产品,与省文投公司合作开发的农民画产品已成为省委宣传部的馈赠礼品。在市区许慎文化园、金都大酒店等地开设了舞阳农民画展示销售窗口,有效扩大了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有了好的基础,但要实现长足发展,还面临着资金投入渠道单
一、内容形式缺乏特色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注重借力发展,推动文化活动繁荣。首先,要结合我县实际,重点依靠社会力量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提质提速发展。围绕舞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冠名赞助、注资协办等方式,参与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从而实现文企联姻、互利共赢。其次,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各类文化惠民项目,由县、乡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种需求。二是注重发挥好基层文化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全县各类文化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进行排查摸底,掌握区域分布、业务水平、带动能力等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发掘、培养基层众文化活动带头人,确保各重点活动场所有稳定的骨干力量,有力带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三是突出本地特色,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我县的 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要与本地文化资源有机结合,着力打造舞阳群众文化品牌。要突出抓好舞阳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传统艺术的保护开发,重点打造一批有实力的文艺团体和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对各乡镇,鼓励其结合本地实际,抓好一项或几项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为建设美丽舞阳、幸福舞阳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农民画产业方面。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探索实施舞阳农民创作奖励机制,将其创作数量、质量与自身经济利益相挂钩,重金奖励在全国、全省大型赛事活动中获奖的农民画家,进一步激发广大画家的创作活力。二是强化宣传,打造品牌。进一步加大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推介力度。抢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活动有利时机,推出一批舞阳农民画精品,打亮舞阳农民画品牌。引导、鼓励画家树立精品意识,提升作品内涵,逐步推出“大师级”名人名画。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大型赛事展览活动,持续举办好舞阳农民画大奖赛,不断提高舞阳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培养人才,创造精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交流与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农民画作者专业素养,瞄准市场创造“四多”作品:多创作人们喜闻乐见、吉祥文化元素的作品,多创作有舞阳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的作品,多创作有现代文化发展方向引领作用的作品,多创作思想内 容丰富、艺术水平高、视觉效果好的作品;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每年从舞阳招收三十名美术专业的学生,由政府出资委托漯河技术学院代为培养,持续为农民画家队伍输送高素质的年轻画家;现有的画家要用全新的形式培养后继人才——不收学费,还要发工资,也就是让学生为现有的画家复制作品,作品合格由画家署名向市场推出销售,适当为学员发放薪酬和生活费。四是开拓市场,壮大产业。抢抓省委宣传部帮扶舞阳扶贫开发有利机遇,切实加强与省文投公司等的沟通联系,不断提高农民画产品的开发档次和产品种类。努力探索农民画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北京、深圳等地增设一批展示销售窗口,推动舞阳农民画在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五篇: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08-12-11 08:55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但是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撑,没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发展就不能有效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最终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就是农村稳定健康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目前农村思想文化现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三次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较快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比,农村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民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人看书看报,有组织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束缚解除了,不少封建糟粕却有抬头的倾向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束缚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的各种教条都解除了。随着农村自由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多元、活泼、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不可忽视的是,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糟粕也有了抬头的倾向如求神、拜佛、算命等。虽然这些封建糟粕只是在个别角落存在,也绝对不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但却不能因暂时的瑕不掩玉而让其放任自流,无所顾忌地滋生蔓延。
三是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增加,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
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对村干部选举的积极参与上。与农民民主意识同步提高的还有农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两种意识提高的同时,农民的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上,这也成了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一件头疼事,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干群关系的不太协调。
四是信息渠道拓宽了,鉴别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
随着闭路电视进村入户,农民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渠道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不少农村也有了网络接入,这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疑是有好处的,也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可是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就很难避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加上现阶段农民对多渠道信息缺乏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就难免有了温床和土壤,这也是黄、赌、骗在一些地方抬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是社会秩序普遍良好,但传统顽疾难除病根
据群众反映,近年来农村刑事案件较以往明显减少,打架斗殴现象很少发生,邻里矛盾也较以往明显缓和,乡风文明有了显著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两个传统的顽疾却难除病根,有时还有反弹向上的趋势。其一,尊老不足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其二,婚丧嫁娶、生日、暖房大操大办,也成为群众的一个普遍负担。
根据以上现状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抓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抓发展要把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真正落到实处。而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中,最重要的是“放活”。笔者认为,一定要放松对农民的管制限制,让农民充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农村整体落后的现状。
二是抓教育,真正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抓教育有两层意思:其一,要加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二,要大力宣传普及现代意识,加速社会的转型。
三是抓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多办一些有乡土特色、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教育、娱乐节目。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艺宣传队伍和编写队伍的培养,繁荣农村文艺活动。发掘整理农村通俗易懂且地域特色突出、容易被农民接受的演唱材料,以改变农村演出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四是抓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要扩大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力争每个村子都有图书室、黑板报以及群众性的体育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要有可观的、富有吸引力的定额补助。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和必须解决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让农民真正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赵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