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土地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关系探究问卷调查表
农村土地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关系探究问卷调查表
调查实施地区: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幸福村
为了解农村土地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关系,我们以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幸福村为例,设计了以下问题,望广大朋友加以配合。请根据您的选择,在□中划√。
一、被调查村的基本情况
1、您村所在县(市)_____________,镇(乡)___________,村_____________。
2、您村所在的地理环境:□平原;□丘陵;□山区。
二、农户基本情况
1、户主性别:□男 □女 年龄:□18-25 □25-35 □35-45 □45-55 □55以上
2、户主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 □大中专 □本科以上
3、户主所从事职业:□纯农业(种植业、林木渔业)□以农为主兼业 □非农为主兼业 □非农业
4、您家庭的年收入:
A、□3000-5000B、□5000-10000 C、□10000-20000 D、□20000-30000E、□30000以上
5、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A、□土地耕作B、□自己经营小本生意 C、□在本地企业打工D、□外出务工E、□自己创办企业
6、家庭的主要支出有哪些方面?
A、□子女上学B、□修建房屋C、□医疗支出D、□子女婚嫁
7、您对现在政府的农村政策满意吗?A、□满意B、□不满意
11、您是在校大学生或您家有大学生,您是否愿意毕业后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愿意□不愿意
8、您家有哪几种农业工具及设施:□运输工具 □加工工具 □收获工具 □灌溉工具 □播种工具 □平整土地工具
9、您村的农业设施设备及农业技术您是否满意:□满意 □不满意
三、农户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1、您家是否有土地整治: □是□否
2、农地整治面积:□全部 □部分
3、土地整治时,合同方式:□ 口头协议□书面协议
4、土地整治双方是否可以随时中断合同:□是 □否
5、您家土地整治的主要对象是:□本村村民 □村外人员□企业、科研单位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6、您家土地整治的主要途径是:□完全自发 □乡村组织或协调 □农村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7、农地整治付款方式: □分年度以现金支付 □一次性全部用现金支付 □按一定数量的粮食支付 □其他方式
8、土地整治形式: □转让 □抵押 □作价出资 □入股 □出租 □其他
9、您家农地整治时间一般为:□1年以内 □1-3年 □4-9年 □10年以上
10、您村一般转出或(转入)农田租金大约是________元/亩。
11、进行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多项): □缺乏劳动力 □改善生态环境 □解决人地矛盾 □提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12、您认为当前的土地整治有没有给农民带来实际权益? □是□否
13、请问您认为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什么问题? □缺乏统筹 □部分项目设计不合理 □地方政府资源和资金有效整合难度大 □农民住房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14、您认为征地政府与失地农民存在什么矛盾?□安置政策亟待落实□违法征地现象普遍□农民利益受损
15、土地整治给农民带来的生活生产上的变化有哪些?
16、土地整治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17、当地农民在土地整治前后的土地使用和收益情况?
18、平整后的土地质量如何?
19、平整后土地如何规划?
20、平整时造成的农业损失补偿能否到位?
21、您认为土地整治能否真正实现美好乡村建设?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完成问卷,祝您生活愉快!
第二篇:广德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的探究
广德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学生姓名:胡世明
城建与环境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112班
学号:2206100205
指导老师:——
摘要:结合广德县自身实际情况努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并从选址布局、建筑风貌、环境美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系统的分析了广德县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为下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摘要是对文章整体的内容的概况,应言简意赅!)关键词:美好乡村
环境美好
广德县
生态文明
引言:美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为了指导美好乡村建设,构筑分区、分类、分步骤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本文描述了广德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1广德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
1.1背景
1.1.1地理环境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东境,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东邻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东北与江苏省溧阳市和宜兴市交界。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皖苏浙三省八县市结合部。全县面积2165平方公里,辖5镇4乡,127个行政村,总人口50.5万。广德历史文化积淀深远,置县已有1800多年,受过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多重熏陶。
1.1.2农业资源与环境
广德县农业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按地貌划分,南部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北部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中部是丘岗、河谷、平原占主导地位。全县山地面积16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81%;丘陵95.51万亩,占29.41%,平原64.25万亩,占19.78%,境内山川秀丽,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等美誉。广德县属于丘陵地带,物产富饶,竹林面积达78万亩,居全省第一;板栗面积30万亩,位于全省前列。
1.1.3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广德县充分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勇当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排头兵,积极实施“工业兴县、竹业富民”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20亿元。财政收入跨越增长,达1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跻身全国“中部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全省财政强县”,2010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数据太老,最好更新至2012年,另添加三次产业总量及其比例,运用经济地理学原理,判断广德县产业发展所属阶段)上课时都讲过。1.1.4名胜旅游
有“天下四绝”之一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卢湖竹海等旅游休闲度假景区。(旅游资源有自然和人文资源之分,甚至还有红色旅游资源,而且最好添加每年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
1.2选址布局
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什么文件?哪个文件?写出文件名称和文件编号),广德县采用新建村庄与旧村改造并行的方针遵循“科学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顺应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传承文明”的原则,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尊重群众意愿,提倡相对集中。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住房选址,尽量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域。按照融入自然、彰显特色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保持绿色山野空间和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村落布局模式,结合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用周密的思路来谋划新农村建设。广德县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广德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布点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彰显特色”的原则,精心编制一批创建村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完善村庄规划体系。目前,已完成10个美丽乡村整治规划、4个环线村庄整治规划,新杭镇桃园村等3个村正在开展测绘及规划的前期工作,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根据各地实际,着力打造四种类型的美丽乡村,即:南部乡镇,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建设宜业宜游型美丽乡村;城郊、镇郊和“两园两区”周边村,以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功能配套的社区型美丽乡村;北部乡镇,以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重点,建设生态农业型美丽乡村;历史文化特色村,以挖掘底蕴、彰显文化特色为重点,建设文化引领型美丽乡村;坚持点线结合,在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点的同时,突出抓好美丽乡村“三条线”:连接东亭、卢村、四合三个乡镇的乡村旅游线,国省道沿线,通往美丽乡村的道路沿线。1.3建筑风貌
广德县根据省有关精神,规划了美好乡村住房建筑设计应针对乡村生产生活特点,体现“经济、适用、安全”,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设计方法。建筑外观应充分考虑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性。建筑形式较多样,前门开阔,后院紧凑。墙体色彩以白色为主;屋顶坡度较大,以灰色为主,注重与圩区地形地貌融合,注重与整体地理人文环境相融合。1.4环境美化
广德县以建设美好乡村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着力培育了一批规划有序、各具特色、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秀美乡村。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居优美村”的目标;同时以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幸福家园。广德县把中心村改造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组织群众开展“三清”“四改”“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行动,实行农民门前“三包”的包保责任制,为落实清洁工程后续管养和保洁经费,采取县财政、乡镇、农民各出1/3的方式,明确责任主体,推进各乡镇实现保洁制度化、常态化、市场化,建立健全以垃圾“户集、村运、乡镇中转、县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监管长效机制。农村清洁工程于2010年开始实施,配套编制了《广德县环卫专项规划》,为农村清洁工程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截至目前,已有5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使用,垃圾收集系统已全部建成,保洁队伍已落实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今年完成最后3个乡镇的农村清洁工程后,努力实现农村清洁工程的全覆盖。1.5、公共服务
近年来,在广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省文化厅的鼎力支持下,一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形成了县、乡、村文化网络建设基本健全,文化活力逐步呈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共向上争取资金6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64个。新建、改建了邱村、柏垫、卢村、四合、杨滩等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相应的文化娱乐设备。完成了20户以上共101个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同时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方面,以互联网、广播电影等为主的传媒设施,音乐茶座、茶楼等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使之成为人们精神和生活享受的重要场所。
1.6、基础设施
2012年广德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近年来投入2000万元650多个项目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项目为平台,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带动了沿线几十个村的美好乡村建设高潮;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安排旅游发展资金500万元推进美好乡村旅游创建;动员和引导创建村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共建美好乡村。1.7、乡村产业发展
美好乡村,不仅体现在环境优美,更体现在生活甜美、产业富美。广德县把强农富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根本,按照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林竹加工、畜禽养殖、花卉苗木、蚕丝绸、优质粮油、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让产业增收富民有载体。目前广德县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8家,居全省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40家,其中省级6家。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倾力打造广德县美好乡村示范带——东卢山水画廊(东亭乡至卢村乡),将美好乡村创建点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目前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旅游点60多处、农业观光园6家,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民达1300人。不仅让生态县创建有载体,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兼顾。
2、广德县“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村落过于分散,资金利用率不高
广德县地处皖东南丘陵地带,村庄分布较为分散,村庄多为点状、带状分布,内部呈现“小聚居”居住特点。根据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村与村有的相距较远,且都是分布于丘陵地带,甚至有些在山区,中心村的辐射范围很有限,这就造成了有限的建设资金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一村分一点,一村都不多,给美好乡村建设带来发展的瓶颈。2.2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
2.3后续配套设施有待加强。
在注重美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后续配套工程的跟进,如:电力,水利,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4缺少产业支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产业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光靠财政投入不可能建成美好乡村。目前除个别镇村有较为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乡村没有支柱产业。不少乡村还有历史债务。再加上一些乡村区位缺少优势,土地、山林资源不能很好利用,短期内改变面貌十分困难。同时支农政策缺少有效整合,许多项目资金变成“撒胡椒面”,加上农村人口多、建设任务繁重,资金紧缺成各村普遍遇到的难题。
2.5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个别村子确定了自己的产业特色,但是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形成产业规模,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经本上都是产业链的低端。有些村的产业特色不明确,几个村子都搞同一种产业,造成了产业的重叠,资源的浪费。
3、对广德县“美好乡村建设”的几条建议
3.1完善全县乡村道路建设。
想致富先修路,道路对广德乡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各镇、各村都修有基本的道路交通,但是城乡之间尤其是乡村之间的道路质量情况依然比较糟糕。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变成沼泽地;建议,一是对新修建的乡镇到各村的道路加强维护和监管。以前由于对这些乡村道路缺乏长期监管维护的有效机制,导致道路修得快,坏得也快,不停地重复修建,使政府资金利用率不高,二是政府要加大对乡村道路的改造,同时要用经营村集体特色产业反哺乡村道路的建设,努力是乡村更美好。三是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偏僻地区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结合宅基地复垦项目,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
3.2加强美好乡村村民的文化素质。
美好乡村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和精神的,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3.3后续配套设施要跟上。
美好乡村建设不是某一项工程的实施与建设,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前期设施的建设若果没有后续配套设施的跟进,村民们照样还是没有原来的生活方式,这不符合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基础设施配套。结合村庄整治,推进农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污水处理无害化,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洪保安、农民饮用水、河道治理等项目建设。3.4加强生态工业建设。
广德县应发展乡村生态工业,引导企业不断增强科技含量,提技术创新能力,走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广德特色农林产品毛竹、吊瓜、板栗等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做强做大来料加工业,实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打造生态工业后花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培育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如香菇、吊瓜等;利用长三角区位优势,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开展立体生态种植,不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特色生态林业,用好“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的金名片。加强对板栗林、、竹笋两用林的种植与管理,提高产出效益,进一步丰富生态休闲游内涵。3.4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切忌过度开发。
目前全县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初具规模,根据其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就目前的规模来看,广德应积极争取继续壮大规模,以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首先,乡村旅游业发展规模要符合广德农村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承受范围,不能超越或者跨越发展。其次,重点建设现有的农村景点,力争打造成为广德乡村旅游业的精品,以精品旅游赢得良好的口碑,以良好的口碑带动广德美好乡村的发展。3.5加强广德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并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在开发乡村旅游业时尽量保持原有的森林植被;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开展村庄绿化,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加大农村景观林建设,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
4总结 广德县应该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努力积极的发展全县广大乡村地区,乡村地区的发展又会带来农村的巨大市场,同时会拉动广德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作为广德县委、县政府,要加大财政对美好乡村假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及后续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工业结构优化,加强有条件的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使他们享有同城里一样的精神享受和社会资源。我相信,若果广德能够做到上述几点,广德的美好乡村建设一定会领先于全省,甚至全国。
参考文献:
[1] 皖政〔2012〕97号《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R]。[2] 广城管[2013]18号《广德县环卫专项规划》[R] [3]广新农办[2012]14号《广德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R]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 新华每日电讯2013.11.12 [5] 安委[2008]4号《“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领》[R] [6]安农办[2012]9号《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R] [7](法)阿莱格尔 著《城市生态,生态乡村》[M] 译: 陆亚东,商务印书馆,2003.7.01
第三篇:美好乡村建设
深化认识主动作为,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感想
建设美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
作为皖北平原的农业大市,宿州市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广,村庄规模大,分布密度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省里规划的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片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我市应当高起点、高站位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勇于创新,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一、吃透政策,深化认识
个别同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与以前的新农村建设是一回事,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步骤开展工作就行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种认识是对政策的片面误解。从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9月10日做出的《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到省里对美好乡村建设不仅在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从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管理创新等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细致的安排,可操作性很强;在保障措施方面,不仅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改为美好乡村建设资金,而且从每年2.65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并逐年增加,资金支持力度大幅提高;在组织
领导方面,省里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我们要看到,省里已经将美好乡村建设提升到“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高度,而且对我省农村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意见。因此,我们必须读懂吃透省里的政策精神,进一步深化建设美好乡村的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抢抓机遇,主动作为
我市应当依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两区”建设,紧紧抓住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政策机遇,不等不靠,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积极地开展美好乡村建设。
首先,应当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提升兴业富民能力;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数量不减少,明确建新拆旧制度,规范农民建设用地使用行为;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和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通过土地资源规模效益的发挥和乡村工业发展的带动,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行政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中心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治理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
明的示范村。目前我市桃园镇光明村、夹沟镇夏刘寨村等中心村在土地流转和村庄建设方面均已初具规模,应当鼓励人口、资金、生产要素、社会服务业向此类中心村有序流动,形成资源集聚整合态势。同时,对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好经验要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大力推广。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坚持以点带线推面,达到点、线、面协同推进、整体联动的效果,充分发挥中心村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再次,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乱扔乱堆现象严重,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和土壤质量带来巨大危害。农村道路和河道树木砍伐严重,绿色长廊已遭到严重破坏。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对农村生活和生产中所造成污染进行有力的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涵养功能。
最后,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全面实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以健全村民自治为突破口,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依法保障村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健全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在校大学生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乡镇综合文
化站、农家书屋、村文体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引导村民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良好的工作机制对于推动工作,落实党委、政府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机制,对口支持、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分配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对在美好乡村建设总成绩突出的同志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拖拉懒散,涉农违法违纪的同志予以严肃查处。
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乡村,发挥农民群众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干部要严格按照实施细则和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狠抓落实,确保实效。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团结协作,扎实奋进,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美好乡村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市美好乡村和“两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朱仙庄镇党政办寿春雷
2012年11月17日
第四篇:美好乡村建设演讲稿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
聂 苏(2012年8月)
讲5个问题:
1、什么是美好乡村建设?
2、美好乡村为谁而建?谁来建设?
3、美好乡村建设有哪些模式?
4、乡村社区如何建设才美好?
5、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什么是美好乡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两个概念有很大相关性,但又各有侧重。
多数情况下,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两个概念,可以当作一回事来用。(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样的,都是推进农村工作的,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
1、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第一,内涵范围有差别,一个内涵广泛一些,一个内涵具体一些。新农村建设是长期历史任务,美好乡村建设是现实着眼点。可将美好乡村建设看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工程。(四川:新农村建设综合体,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二,针对性有差别,一个针对三农全面问题,一个针对城乡巨大差别。在各地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之后,乡村建设过于滞后的局面,已经难于为继了。
第三,操作主体有差别,一个由中央主导,一个由地方主导。
①目前新农村建设对面上的推进措施,主要是由中央主导的。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强化社会管理和建设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要任务是落实中央的规定运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措施,受益最多的是农民。中央在财力增长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努力方向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城乡二元结构的旧格局有望逐步突破。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旧格局,是一种“制度落后”的表现。(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印度虽落后,有种性歧视,没有城乡歧视。英国:全民免费医疗。朝鲜:金牌选手奖励平壤户口)
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很长时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过去农村公共服务靠农民集资才能开展。
这些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有很大提高,但要完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在今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中央会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这件事情自上而下推动,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路、电、邮、能源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基层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政策落地。
②美好乡村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数是地方自选动作,基本上是通过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实施。把村容环境搞整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有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地方上财力有限,只能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2、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背景。第一,城乡建设差距拉大。(最大的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非农产业增长慢。欧洲与非洲的反差。)
保持较强的城市吸引力,有助于人口城市化,但过度了,就容易造成农村衰落、荒凉。
这种局面并不符合改革的初衷。在八十年代中期,城乡差别曾经缩小到建国后的最小程度,后来又再度拉开了城乡差距。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谓以人为本,农民是大多数,必须兼顾;所谓全面协调发展,不能任凭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在我国从总体上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强化乡村建设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是“天时”。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二三十年之后,现在我们有条件在城市建设加速发展中,借用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公共财政的力量,同步推进乡村建设。现在,政府财政有可能向农村建设更多倾斜,城市先进生产力有可能向农村转移,地方“以工补农”实力有所增长。
第三,农民对幸福生活有新期盼。两栖生活质量不高,留守人员苦不堪言。眼界打开,知悉山外,人心向城,羡慕文明。过去不出家门,现在打开电视便知天下事。
农民个人财富有所增长,也有条件把生产生活安排得更好
一些。
3、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总书记在小岗村视察时候讲得“三把”是重点:(把生产发展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容环境搞整洁)
第一,美字当头,把村容环境搞整洁。新农村建设强调“新”,美好乡村建设强调“美”,美字当头,又美又好,这是一个必要的调整。
针对性:要力争早日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这些年农村环境,树木多了、山区绿了,但生产废弃物没有出路,生活废弃物白色污染增多,面源污染加重,农村建房混乱。目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要下决心扼制住。
可能性:在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中,“村容整治”是现在就可以做成的事,其他四句话,需要长期为之奋斗。解决农村居住条件问题和脏乱差问题,是当前比较容易操作的工作抓手。
少数原本环境秀美和有文化积淀的乡村,有一个搞好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第二,确立支柱产业,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建设美好乡村,所谓“好”,主要体现在生产发展、就业稳定、收入增长。贫穷不是美好乡村。
经过那么多年,现在大规模外出打工潮,与留守就业、回乡创业潮,这“出”与“回”两股潮流,应该达成一种平衡。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讲了那么多年,也应该把支柱产业立起来了。所谓支柱产业,就是一个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不是经营的种类越多越好。农林牧副渔,粮棉油茶果蚕,贸易旅游加工,总有一款适合。
现在有财产的农民占大多数,没有财产的农民是少数。现在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发展高效产业和盘活资产,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把文化生活搞丰富。
特别是要把“三留守”问题解决好,把乡村社会氛围搞和谐。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大问题。由于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城镇生活成本高以及户籍制度等多种原因,很多农民短期内难以举家进城。近年来,涉及“三留守”的伤亡事故、权益侵害等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好“三留守”问题。
对留守儿童,要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对留守妇女,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她们生活安定、心情舒畅。
对留守老人,要在提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老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二、美好乡村为谁而建?谁来建设?
1、为谁而建? 建设美好乡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地理位臵的实际,也不能脱离人的实际。革命时期要弄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美好乡村建设要弄清我们为谁而建,依靠谁来建设。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具体化的。
有的地方有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是为了政绩而建设,是为了土地指标而建设,他们更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做盆景、糊弄上面。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论怎么建设,终究是要让农民增强幸福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乡村要围绕“人”的感受来建设。美好乡村建设,要像城市建设那样,建设规模要注意人口的容量和变动趋势。
要避免不顾人口变动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建设浪费。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新房闲臵、设施闲臵的状况。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不是否定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不能停下来。不适宜容纳太多人口的乡村,仍要继续推动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些资源贫乏的乡村,不管搞什么产业都养活不了那么多人,能够组织更多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也是对美好乡村建设的一种支持。)
仔细分析下来,建设美好乡村,与以下几种人有关: 第一,可能长久居住在村庄的人。不论城镇化如何发展,我国终究会有几亿人生产生活居住在农村。为他们建设美好乡村,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对美好乡村建设也最热心,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二,愿意在城乡两栖的人。现在农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是靠近城镇的乡村),生产在城镇,生活在乡村的,白天看不到,晚上或假日都回来了,这部分人对美好乡村建设也是热心的,他们的意见也要充分尊重。
第三,外出后有可能回乡就业创业的人。进城和外出后,会有一部分人回到家乡重新就业,或者进行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现在他们虽然不在家乡,但有必要给他们预留下发展空间。
第四,愿意进村打工就业的外来人。在经济较发达的乡村,有很多外来打工者,随着人口迁移政策逐步放宽,会有一部分人留下来,美好乡村建设不能排斥他们。农转农的移民,以后会逐渐增多。
第五,愿意移民城市的人。现在已经有很多举家外出不回乡的农户,不能阻挠他们外出,但新建住房和设施,要扣除他们的人口容量,避免浪费。这些人当中,会有相当多的人,仍愿意保留已有的地产和房产,要想办法让他们的地产增值,房产要利用起来。
第六,城市愿意到在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的人。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乡村原有居民来说,是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业的机遇。乡村建设美好了,会进一步增加这一群体。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美好乡村建设要充分考虑这种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容量。
2、谁来建设?
中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为大多数没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国家,人口可以自由迁徙;个别有城乡二元户籍的国家,也不允许人口随意流动。国外很多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才会出现农村仅剩老人妇女儿童的景象。
农村人口的这种格局,对劳动力输出地区,既带来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带来了“谁来建设”的问题。没有人才、缺少骨干、缺乏人气,不管是种地还是建设,都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省内一些新农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乡村,大都是劳动力外出较少、本地就业较充分的地区;劳动力外出较多的地区,虽然有一些好典型,但新房闲臵较多,新社区里人气不旺。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有办法面对这个棘手问题。第一,要尽量调动没有外出人口的积极性。对这些人员要进行调查分析。分清哪些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热心人、是可以依靠的对象,哪些是需要动员组织的对象,哪些是不积极的因素。现在一些地方,村干部与群众“两不找”,村干部没有积极性,上级推行美好乡村建设不愿意找他们;村干部有积极性的地方,也可能出现干部“一头热”的情况。
由于人口大规模的城乡流动,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多意料不到的情况。过去,讲农村是“熟人社会”,现在农村同村的人接触也十分有限。过去,农村以务农为主,有经验的老人在家庭里掌握财经大权,现在财经大权被年轻人所掌握。美好乡村建设需要群众出钱出力的时候,有时留守老人不一定当家。(统计部门将改进农民收入统计,农民工汇钱回家才算农民收入)。
做群众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在用以前的“钥匙”是打不开现在的“锁”的。如今群众用起“弱者的武器”,越来越熟练,群众工作费口舌、难疏通、不配合,在所难免,作干部的只有保持耐心没有别的办法。
第二,要吸引人才回归。
持续二十多年的人口进城运动,进入稳定期,我们现在有条件、有可能,吸引其中有经验、有积累、有愿望的人,回乡
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对此,乡村干部应该“心中有数”,本地有哪些人才可以利用,要主动做工作。有些村组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用对一个人就可能扭转局面。特别是哪些外出锻炼成才的人,很多人有着浓浓的乡情,愿意为家乡做贡献,这是最需要重视和依靠的力量。
第三,要用好外来力量。
要迎接企业家下乡、迎接城市人才(包括设计策划人才)下乡。欢迎所有愿意为乡村建设出力的人。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工商资本,愿意到农村发展,这是一支可以充分利用的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村企共建,也是非常提倡和鼓励的。
三、美好乡村建设有哪些模式?
城市如何建设与产业特征和地理位臵有关,工矿城市与农区城市的建设肯定有差别,沿海城市与沙漠城市的建设肯定有差别;同样,乡村如何建设也与产业特征和地理位臵有很大关系,由此,派生出了各种不同模式的新农村。
第一,城郊型。靠近城市的乡村,为城市服务,接受城市幅射,必然带有深厚的城市建设元素。很多成功的典型,成为城市人的菜园子、后花园。(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郊区)
第二,项目型。靠近重大工程项目的一些乡村,有可能因开发区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煤矿开采塌陷区移民迁建等,抓住机遇建设新村,并加上其他措施从而成为新农村的典型。(合铜黄高速沿线、两淮)
第三,农业型。地处深山偏僻地方和传统农区的一些乡村,产业基础仍然是常规农业或者特色农业,由于民风淳朴,干群关系良好,加上抓住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机遇,通过
就地整治建设,也涌现出了一些好典型。(砀山刘瑞莲所在白腊园子村、潜山县、金寨县)
第四,工商型。一些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村企共建较好的村、建制镇所在地的村庄,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本身具备“以工补农”的能力,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各地的前列。(凤阳县的赵庄村、宿州埇桥区王化东所在的夏刘寨村)
第四,旅游型。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农旅结合是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皖南的黄山市、宁国市、广德县等地,有大量这样的典型。)
四、乡村社区如何建设才美好?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社区化,正在成为新一轮建设的热点。农村本来就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社区,推进农村社区化并不是要建设原本没有的社区,而是要引入社区建设新理念,把乡村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中央早就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美好乡村应该是这样一个社区,应该成为人们愿意生产、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以,人们纷纷涌进城市。未来,城市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乡村也能够让生活更多美好。如果什么时候人们也愿意纷纷涌进乡村,那就算“美好”了。
当然,城市与乡村毕竟不是一回事,让生活更美好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城市:繁荣、热闹、方便、快节奏,多数人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感兴趣,但也总会有人对农村环保、绿色、生态、安静、慢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感兴趣。(发达国家有这种现象,国内也有极个别人如此)
各地乡村社区千差万别,要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目标,关键是要做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统一,一定不能照搬城市社区做法。
第一,城镇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的农村社区,村民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城市化,居住方式可以像城市一样高度密集。这样的地方,工业化、城镇化直接带动农民现代化,农民愿意“上楼”,基本不存在被迫上楼的情况,今后也有可能转化为城市社区。“上楼”农民的房子,可以放“两证”,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半工半农的农村社区,生产方式有城市的,也有田野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可以逐步走向集中。这样的地方,农民有愿意上楼的,有不愿意上楼的。今后,应当引导农民逐步进入集中居住区,可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小城镇功能注入居住区,让超市、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广场公园等进入农村社区,农民可以逐步放弃“赶集”的习惯。有些中心社区有可能升级为小城镇。
第三,山区、传统农区、农业规模经营区,大多数农民的生产方式仍是农林牧副渔,农民的生活方式仍是田园式的,居住方式适应这种生产方式,应该继续维持分散居住的习惯,继续保留乡村田园风貌。这样的地方,强迫农民“上楼”肯定是错误的,应当“把农村建的更像农村”。
五、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有机遇,也有困难,有些矛盾一时还没有很
好的解决办法,希望大家在农村工作第一线,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创出经验。
1、土地用管矛盾。
新农村建设越是进展快的地方,土地用管矛盾越是突出。群众反映,宅基地管理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时间长,审批层级高,效率低。特别是土地指标严格控制,使不少地方农民建房因缺少用地指标而无法审批,已经集中建设的农民新村以及农民自建房,自觉不自觉成了“违法占用耕地”。有的县反映,全县每年有100多起农民建新房属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政策,落实得很不理想。有个村反映,他们引进北京一家企业到村里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双方合作意向积极,但止步于土地指标无法获取。
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借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强劲东风。我们认为,有3项改革是可以探索的:
1、开展宅基地退出机制试验。应该鼓励进城农民主动退出宅基地,给新建房农户让出宅基地,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建房违法用地。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找到失地农民可以接受的补偿办法。
2、探索建立新型土地使用制度,农户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量化确股到农户,由合作社与城市(企业)进行土地市场交易,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入。鼓励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强化农民土地财产功能。
3、经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开发建设,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工业、商业、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建设。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定进行抵押融资,以激活农村土地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建设用地,要允许农村集体组织自己开发建设,甚至可以抵押融资。
2、资金整合问题。
全省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超过城市建设),政府是包不下来的,如何有效运作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是一个大课题。
1、县财政缺钱。美好乡村建设以县为主运作,但各县财政自有扶持资金却非常有限(即使宁国每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在省内算多的,与近邻浙江安吉县财政上亿元的安排相比,也是毛毛雨),多数县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完全或者大部分依赖上级专项资金。
2、各县财政资金整合工作不平衡。有的县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主持整合,项目集中度高,效果好,由部门自行操作的地方,整合效果明显不到位。
3、公共财政投入越界。公共财政扶持美好乡村建设,原则上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公益性项目,不能替代市场化运作经营性项目,不能替代村民运作应当由村民自行建设事项,但现在有的示范点的财政项目投入,已经超出公共财政范畴。
总结项目资金整合较好地方的经验,应当以示范点整合带动项目资金整合。实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由各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对各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
整合的侧重点是对示范点进行整合,纠正各部门分散设立示范点的做法,今后各县级部门上报示范区、示范村、示范单位、试验区、重大项目,除了上面有特别指向的之外,一律应当报请县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安排,引导各部门的项目安排突出重点,避免“撒胡椒面”。
3、主导产业问题。
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才是美好的。这些年有一部分新涌现出来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明显缺乏稳固的支柱产业作支撑,农民进入新村后,就业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增收的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像这种安居之后不能乐业的地方,亟须进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补课。
还有少数地方的示范点,重视了村容村貌的建设,产业发展指导没有及时跟进。
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具体到每个点上,虽然不一定以发展生产为突破口,但一定要有产业发展的支撑。为此,有四个关节点要抓住:
一是靠近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地方培育美好乡村建设,应当以农业现代化建设带动美好乡村建设。
二是缺乏支柱产业支撑的地方,要加速补课,大幅度增加安排产业发展项目,帮助其尽快确立起支柱产业。
三是在纯农业社区,要采取措施壮大职业农民队伍,鼓励能人大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办家庭农场、生态农庄和特色农业。
四是在城郊社区和二三产业较发达社区,应当进一步打造低成本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资助青年农
民工群体创业。
4、环境整治问题。
农村环境脏乱差加剧,与人、物、钱、管四个方面工作不落实有关。
1、对农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没有纳入乡村组织日常工作议程。
2、环卫设备的研发、推广、生产和配备,明显落后于农业机械化进程,远不能满足乡村改善环境的需求。
3、环卫资金的落实,虽然从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群众一事一议等多渠道可以临时解决一部分,但现在基层最期盼的是环境卫生经费能够从制度上机制上得到保障。
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严重缺失,“村管”制度明显滞后于“城管”制度。二十年前,国家出台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农村这方面制度缺失。
推动农村环境治理,有这么几个方面亟需要加快探索:
1、广泛发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教育环卫意识和垃圾分类必要性。城市尚且做得不够,农村更不容易。
2、大力支持对环境卫生整治设备的研发、推广、生产和配备,仿造农机购臵补贴制度,设立农村环境卫生设备购臵补贴制度。
3、积极探索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工作经费保障的新路子。要增加财政补助,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和能人大户捐助治理经费,鼓励村民理事会出面筹资和一事一议筹资。
4、完善管理制度。可以推动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执法和服务向乡镇、农村延伸。可以自行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乡村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洁员队伍。
5、组织建设问题。
建设美好乡村,村干部是一个重要元素。虽然这些年在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深受欢迎的政策措施,但与任务增重、压力增大、群众工作难做的现实情况相比,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报酬仍然偏低。
同时,村干部越是忙于集体事务,越是没有时间料理家庭经营,家庭经营状况及收入水平差异很大。低收入农民当村干部不安心,富裕农民当村干部不上心,符合条件年轻人对当村干部不热心。
必须想办法,采取措施提升村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士气。有三条措施,大家可以进行探索:
1、引导条件适合的村推行村企一体化,或者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推进村级组织向经济实体发展,推动村干部职业化,扩大村干部发挥作用的空间。
2、对村集体开发利用“三资”提供支持,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配股到户,让农民享有按股分红的权益,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收入,同时也减少对财政扶持资金的依赖。
3、对低收入村干部的家庭经营,在贷款、担保、免税、项目安排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带头人等较高收入村干部,从政治上给予鼓励,从业务上提供指导培训;对把个体财产捐助给村集体的村干部,要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篇:美好乡村建设简介
xx县美好乡村建设简介
xx县地处安徽省中东部,南京“1小时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镇,130个村,50万人口。
2012年以来,xx县进一步明确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安徽第一印象”。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布局美、创业生产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整体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
高度重视摆上位子。自2012年5月开始,县政府主要领导两次率领有关乡镇和单位负责人到外地考察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研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召开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两次现场会、两次调度会;两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举办两期专题培训班;两次组织人员专项督查,下发督查简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十次分别带领有关人员实地检查指导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规划引领搭好架子。编制县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明确了“34567”空间布局,集中整治3条线,重点建设4个示范镇,努力打造5个样板村,治理改造近600个自然村,精心建设70个中心村。按规划先行的原则,搭好美好乡村建设框架,完成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
规、修建性详规、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道路、给排水、环卫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2013年重点培育19个中心村修建性规划。完成规划编制后,及时按要求对规划进行了评审。
综合治理整出样子。重点抓一镇(水口镇)两村(相官村、十里村)一线(滁汊线)的综合治理。抓基础建设,实现街镇和村庄内15.2公里路面硬化,修建下水管道10公里;建设饮水工程,4271户全部用上卫生自来水;安装路灯368盏;建停车场3个12002平方米。抓环境整治,对滁汊线沿线和两村内1664户房屋刷白237000平方米;拆除猪圈、厕所、破旧房221处,清理草堆、杂物436处,清理垃圾290处343吨,拆除更换店招店牌243块,清理出店占道经营276处,清理小广告等547处;村庄内部绿化面积30000平方米,街镇绿化面积20400平方米。抓卫生保洁,建垃圾中转站2个,建垃圾池31处,配垃圾桶420个,配保洁人员65人。通过综合整治一镇两村一线基本达到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的效果。
产业支撑提供台子。发展农业产业,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平台。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村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大英有机稻米、张山蔬菜、嘉吉肉鸡养殖、半塔罗庄葡萄、舜山林巧苗木等现代农业示范区“五朵金花”;全县建设3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40个。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星级农家乐、特色农业园区、鲜活农产品采摘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地,打响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全县建设各类农家乐24个,被评为五星级农家乐3个,建成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2个。
社会管理明确路子。健全村民会议和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村民自治制度,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中心村因地制宜设置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农资店、便民超市、金融网点;建设农家书屋、文化综合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示范镇村建文化广场5处、20000平方米,农家书屋1个2间,文化综合活动室2个6间。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示范镇村成立了志愿者队伍,示范镇成立了文艺团体。
多元投入舍得票子。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原则,拓展筹资渠道,实现多元投入。整合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原则,对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用于美好乡村建设达1700万元。强化财政投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用于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治理,每年县财政列入预算不低于2000万元。吸引金融信贷,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完成了农民住宅登记发证工作,全县融资机构投放20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已有6家企业领建示范村建设,1家企业投入5000万元建设有机稻米省级农业示范区,县直29个单位帮扶示范村、中心村建设资金近1百万元。2012年全县用于美好乡村建设投入达10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