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

时间:2019-05-13 09: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

第一篇: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

塞外李悦/文

这是一个文化报应的时代,以往对文化的破坏,如今显现出极其恶劣的后果。

当李宇春以中性品质夺得超级女声的魁首,于丹也用优秀的口才获得了“文化超女”的桂冠。她们各自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粉丝。这时知识已经沦落成广告标语和信息号码,以致粉丝们误以为坐在电视前就能轻松掌握它们,并且自如地解读古老文化和身边纷繁复杂的世界。出于酬谢心理,他们甘愿协助电视、报刊和出版业等冷热媒介,将于丹创造为神——这与李宇春被造神的过程同出一辙。

这时批评的任务就更为艰巨,以致仅仅从学理上已经不能击垮这些偶像。真的,有谁能用几篇文章来改变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呢?

而我偏苦于知不可为而为之,身为一介塞外布衣,却要解构国家最强势的各种媒体联姻创造的文化神话,那难度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喜欢偶像崇拜的民族同样也喜欢崇拜媒体,在那不时闪现的荒诞之光的照射下,我真有些象唐﹒吉诃德了。

当我再次充当了这个滑稽而悲壮的角色,准备与风车搏斗时,我还不知道网友们是否会支持我。我写出批评于丹的第一篇文章《<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有四万多字,只比于丹的心得少一万字。这么长的文章找不到发表的地方,在手中压了一段时间,才决定帖在网上。这是我头一次在网上发表作品。怎么也想不到在短短的半个月,就得到十几万网友的点击,有一些网友还跟了许多帖子。我从中学了许多东西,同时也得到了鼓舞与激动。在塞外充满风雪的漫漫长夜里,我守在电脑旁体验着与网友交流的幸福,有时还为他们真诚的文字流下激动的眼泪„„我永远忘不了一位名叫“已逾不惑”的网友的文章,她说“作为母亲,我要感谢塞外李悦,您给了孩子真正的精神食粮。”“孩子是中国的未来,我们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民主意识、质疑精神,不能让文革重演啊。”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良知也能获得酬报,我才知道一个文人仅仅是为一个母亲写作,也是值得的。于是为了母亲与孩子,我认真看了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的《庄子》,认真地读了首印达百万册的《于丹<庄子>心得》,又认真地写了这篇再次批评于丹的文章。我再次将这篇批评于丹的文章帖在《天涯论坛》上,感谢天涯论坛,也感谢网友们的支持——看来我的文章注定属于网友。

二、于丹的常识错误与假话

“庄子何其人”这题目有修辞错误,在古汉语中“何”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例如《左传》中的“何城不克”,是说“什么城能不功克?”这时“何”为宾语,“何”还可当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之意,例如《战国策》上“何至於此?”而“其”在古汉语中是指示名词,不用做主语,表示特指,是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个”、“那种”之意,用作定语。例如《左传》中“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如果将两字放在一起,“何其”就当“多么”讲,例如,“何其相似乃尔”,是说“多么相同啊”;“何其多”是指“多么多”之意。于丹将其放在人面前用,是错用。“庄子何其人”就成了“庄子多么人”了,当然讲不通了。可以改成“庄子其人”或“庄子何人”,就是不能写成“庄子何其人”。由于于丹成了我批评的对象,所以我注意到她在央视做的一些节目,发现她经常有修饰方面的错误。例如她在央视讲解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时说:“'疑是地上霜',把光线转化成一种质地”。常识告诉我们所谓“质地”是指:“某种材料的结构的性质”,平时说:“这衣服的质地是绸子”,你可以说“把光线转化成绸子”,不能说“转化成质地”,你可以说:“把目光转化成长镜头”,不能说“把目光转化成蒙太奇”,因为“蒙太奇”是结构。我所以用这个例子,是因为于丹是影视学博士,这样讲她容易听明白。还

有于丹博士在讲李白这首选上小学课本的《静夜思》时,还激昂地说李白“俯仰中宇宙”,这句话显然又修辞不通,于博士是想说李白在宇宙中自在俯仰,但搞不对修辞,只讲了一个李白,于丹教授就犯了许多错误,例如她说李白不想当官,错矣!李白不想当系主任一类的小官,想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也!这一点刘全白在《唐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写得清清楚楚,于丹教授可找来一阅,于丹教授还说李白生于俄罗斯的碎叶,错了!李白生于吉尔吉斯坦的托克马克(历史上叫碎叶)附近,于丹教授毕竟是学古代文学和影视学的,对地理不太清楚,也是情有可原。不可原谅的是于丹教授讲《庄子》心得时错别字太多了,她将“腹”(fÙ)读成(fǔ);将秩序的秩(zhì)读成(chì);将“瞠目结舌”中的“瞠”读成“tang”;将“污秽”中的“秽”(huì)读成(suì)„„还有一不可原谅之处,就是于丹教授严重缺乏古汉语常识,她讲《庄子》心得时竟然将“500金”解释成“500两黄金”。金不是指黄金一两,而是一个古代货币单位,一金就是一个单位重量的铜。于丹教授说“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最初我信,如今我不信了,若她真的在中华版书堆里长大,焉能不识“金”呼?汉朝之前提到黄金是要用“斤”或“溢”为单位的,二十两为一溢。《史记﹒留侯世家》上写道:“汉王赐良金一溢”及《史记﹒陈丞相世家》写道:“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这两处谈到的“金”,才是“黄金”。

于丹教授还有一处情有可原,是她不懂佛学常识,却要讲佛学中的常识。讲《庄子》时她说:“三界为前世、今世及下世。”这是乱讲了,佛学不可乱讲,大乘佛学是有三界之说,是佛教宇宙观的三个层次,或者说是存在被分为相异的三个层次,这三界就是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欲界层次最低,亦即充满肉欲的粗重世界,其上依其精妙程度是色界和无色界。小乘佛学是将存在区分为18种元素,所谓18界(合6根、6境与6识)。于丹将“三界”错解为“前世、今世及下世”,是与佛教的“三世因果”说与“三界”说混淆在一起了,“三世因果”说的是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这里指的是三世乃前世、今世与来世,世与于丹教授说的“前世、今世及下世”略有不同,不知于丹教授的“下世”来自哪一本佛经?于丹教授没有学佛的学历,所以讲错了是可以原谅的。但知识划分专业性是很强的,没学过就是没学过,不能随便讲的。因为粉丝们不知你没学过,听了你的演讲,还要四处跟别人讲,所谓谬种流传,其害大焉。于丹教授生于1965年,1972年上小学,小学和初中 70年代渡过,正赶上了学语录时代,强调“知识无用论”。她上高中刚赶上拨乱。反正,也没怎么认真读书。高中毕业她来到一家印刷厂当工人,后来参加了高考,上了大学。她没能受到较好的基础教育,因此修辞和古汉语常识欠缺。她说是4岁学《论语》,该是1969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国出逃,机毁人亡,随后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于教授的父母再大的胆子也不能让她再学《论语》,如此算下来,她也不过学过两年《论语》而已。在她该学知识该成长的时候,正是中华书局几乎不出版书的时候,也许在1972年出过几本批林批孔批水浒的书,于丹教授说她“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知这个书堆是由哪些书堆起来的?是由8个样版戏和浩然的《金光大道》吗?不对!中华书局就连这些书都没出过,文革期间和上个世纪70年代它就没出过什么书!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开始出一些书了,可是于丹教授已经长大了。准确地说:于丹教授是在中华书局不出书的时代长大的。

我这样认真地分析这件事,似乎有些苛刻了,但我是想证明于丹教授没有说实话。关于“说实话”三个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从不奢求于丹和所有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象顾准那样探求一个民族的精神出路,但我希望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一个道德底线,那就是说真话,生活在真实当中。

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提到中国人幸福指数在下降,她也一定知道下降的原因.但她闭口不谈造成贫富差别的原因,也不谈如何解决贫富差别,更不谈社会的正义与非正义,只是多次让贫者返回内心,安贫乐道,象庄子那样插上翅膀飞翔起来.于丹身边一定有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他们能够轻松飞翔吗?吃不开饭的学生是没有力量与于丹教授一起爬树浪漫的!

如果知识分子在谎言中生活,社会的支柱在谎言中支撑,那一个民族还有希望吗?如果按照人性或良知说话办事,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禁忌,那一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说真话,是无权者的权利!

说真话的动因就是良心.说真话者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各种事物,才有思辩的能力,辨证法就是思辩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于丹没有辨证法,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怎么能讲出真理呢?

缺乏辨证法的于丹教授只能简单、生硬、自相矛盾、形而上学地看待传统文化,只能闭着眼睛唱赞歌,在她嘴中笔下,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盘肯定,孔子成了有适宜温度色彩的儒雅的长者,庄子成了插着翅膀飞翔的仙人,沉重、严酷、忧伤和血腥的中国文化史,被于丹教授编织成充满田园诗味道的童话故事。能选于丹教授上百家讲坛者也可谓慧眼识珠了!

稍有文化常识和历史意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专制主义。

这是历史的真实!于丹教授不敢说真话。

不要谈专制主义而色变,不要象阿Q那样怕别人说“癞”和“光”。专制主义是历史的真实,大多数民族都经历过专制,只不过我们的专制经历的时间太久了。于丹说:“探求一种儒道相济的境界。儒是入世治世,是弘毅,是担当,是践道,是地。道是思考,是超越,是飞翔,是天。儒和道就是中国人生活中两套基本的行头。在人生的长河中,它们又象是河的两岸两岸的形态决定着生命的水量,决定着人生之河的宽度。”(见《解放日报》)

其实世界上儒家在专制主义统治下践了什么道?担当了什么责任?

儒家践了专制之道,担当了专制的责任!是历史发展的常规。

中国的历史的真实是:充当专制工具的不是于丹教授说的儒道互补,而是儒法互补。是儒家与法家思想一直支撑着专制主义的殿堂。所以我国历史上一直支撑着“儒表法里”、“阴儒阳法”和“内儒外法”之谈。道教以及传入中国的佛教一直不能取代儒法交用、政教合一的正统地位。

于丹教授夸大了道教的作用,赞美了儒家文化的劣根性。

我一直认为儒家并不是后来被统治阶段用来搞了专制主义,而是儒学本身就是统治之术的总结,最初就出自“克己复礼”的目的,这就是劣根性。这种劣根性自然就成了统治者搞专利主义的文化依托。但儒家文化毕竟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思想体系,毕竟曾经为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认清了儒家文化的劣根性,也就认清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只有经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认识,才能消除传统文化的专制主义毒根。那样,我们就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各家)许多优秀的成分。

如果用这样的批判与继承的眼光看《庄子》,就能清晰地看到于丹教授显然没有正确全面评价《庄子》心得,只字不提庄子具有的反叛的批判力量和怀疑精神,只字不提庄子蔑视权贵,拒绝为统治者效力,追求自由和人性解放的理想,只字不提庄子对官方哲学的强烈冲击和否定,只字不提庄子因深化抽象思维能力,以形而上学的、真正思辩的方法论来弥补儒家伦理哲学的不足和缺陷。

国学热与文化转型

一些报刊和网友认为我与于丹争论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关注《论语》及传统文化,以激发国学热潮。我认为国学热潮能够引发文化转型的呼唤,才是国学热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任何历史的都是现实的,任何传统的都是当代的。

任何文化的热,任何有关文化的争论,都应该有个理性的学术大方向,那就是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推进。

国学为什么这时候热起来?

因为中国的文化近百年来遭到持续的、残酷的打击,虽已弱不禁风,但它报复国家与民族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就如同一个病入膏肓之人,身上的病毒却是无坚不摧的。这是文化的宿命,这是文化的报应。这种报应已经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不说生态的破坏,能源的破坏、城市的破坏、文物的破坏,也不说教育的失误,人口掌控的失误„„就只说一说文学艺术吧!弱文化状态下的文学艺术已经惨不人睹。而今中国有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有精神力度?有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对得起一个民族的苦难?别说托尔斯泰和索尔仁尼琴那样的作家在中国没有,就连巴金那样的作家也没有了。再说电影,最顶级的导演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只不过是在用大量的金钱生产文化垃圾。他们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送到奥斯卡乞求得到奖项,可笑的是他们连这个奖项的文化价值都不懂,歌颂专制、仇杀、暴力与恶的影片和西方的价值理念恰恰背道而驰。还有《雍正王朝》一类歌颂皇帝的小说与电视剧,却能获得国家的最高奖项,这是为什么?辛亥革命主要的功绩不就是赶走了皇帝吗?我们为什么还要倒退回去,甚至希望皇帝“再活500年”?再谈演艺界,有几个演员能称的上是好演员?巩俐、章子怡都缺乏表演的层次感,永远是那么一幅模样,演什么角色都不变,只是外部表情,永远进入不了内心世界,和张曼玉无法相比!我永远闹不清周迅、徐静蕾、斯琴格日勒何以能走红成为影后、导后和歌后,徐静蕾导的片子还能看吗?她竟然糟蹋茨威格的作品,她那点儿文化底子能懂茨威格吗?就看她写的博客吧,整个一个小学生作文,还敢出书!有人说她受王朔的影响,王朔就是大院文化、贫文化、或者说是反文化、没文化,这样的人影响出来的人能有文化?王朔和金庸之争时,我写文章批评过他们两个人,金庸不过是个通俗小说的作家罢了,离文学太远,王朔写的也是通俗小说,离文学也不近,文学是要讲人的存在的,好的小说是拟陈述。金庸与王朔的作品都没有人的存在,都是实打实的叙述。相互还争什么?半斤对8两!王朔这次所谓的复出后的言谈,说明他已经从通俗小说家堕落成浅薄的妄说家。我们的民族真的丧失了审美能力了吗?再说相声与小品,为什么还有相声和小品吗?全是形体的滑稽、搞笑和出洋相,我们的民族莫非连幽默感也没有了?

我这番话,打击面似乎大了些,没办法,我一向是隐者,不出山的,此地文坛称我为“地下文坛领袖”。此次出山看见易中天、于丹二教授太不象话了,欺我塞外无人!既出之,则扫之,笔锋所指就远不限易、于二位了。

这些统统是弱文化的产儿,统统是文化的报应。

刘心武对《红楼梦》的曲解与误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的歪批与瞎讲,于丹对《论语》《庄子》的阉割与歪曲,却能够风行一时,受到粉丝们的热捧,哄成一种文化潮流,也是弱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报应。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已在世界上崛起,但是文化忙于报应,并没有与经济相伴崛起,弱文化给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生态的破坏、能源的危机、贫富差别的加大、伦理道德的崩溃、拜金主义的盛行、腐败的日益严重„„

经济与文化的不和谐已经引起了社会的不和谐!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并没有引起文化的复兴,更没有造就相应优秀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商业文化、恶俗文化、快餐文化正在登堂入室,以致因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国家的外在崛起就缺失了相伴的软力量。文化的崛起并不亚于经济上的崛起,它是外部世界认同中国的主要因素。

中国别无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现代化。只有现代化才能极大改善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一般精神生活的过程。并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好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对现代化的选择就决定我们只能改变经济与文化的不和谐现状。

文化是长期在历史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言行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即使处于弱化状态,也是无法彻底从生活的现实中消灭,当然也就不能从其他国度移植过来。一味地照搬西方文化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实施的可行性。我们曾经照搬过苏俄的模式进行集体化生产和计划经济,结果是行不通的。今日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进行现代化也是行不通的,中国有中国的存在,有中国的国情。同样,文化也是不能嫁接的,中西文化不能嫁接,其他文化也不能相互嫁接。上个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寻找文化的新的价值依托,从王国维和严复就开始寻找,几乎将西方各种文化用来当依托,但却没有寻找到。如今国学热只能是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守望。数典忘祖,求礼与野显然是行不通的,真正的新文化的价值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本根、最精华的品质之中。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文化与知识必须以道德为根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

文化不能移植,不能嫁接,只能转型。

文化转型才能使得经济与文化和谐起来。这种文化转型工作并不只是我们中国要做,东方国家要做,西方国家也在做。理查德﹒埃里克斯写道:“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病态的,只注重自己的时代。西方现代文化正在危害我们的精神健康,这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建立一整套新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未来学家》1993年11—12月)

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应该为这种转型做艰难、细致、认真、系统的工作,依靠中国传统,结合当代学术,求得真知,从而使十几亿人能够有道德价值的依托,能够安身立命地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批评于丹、易中天、刘心武等人,是因为她(他)们有那么好的讲坛,有那么好的出版社,有那么广泛的报刊宣传媒体,他们却不但不好好做文化转型工作,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成为文化转型的障碍和阻力。以致于我们在做文化转型工作之前,先要对她(他)们进行批评。

第二篇:塞外李悦批评于丹:《论语》可以乱讲吗

塞外李悦批评于丹:《论语》可以乱讲吗?

图为塞外李悦

塞外李悦:男,文艺评论家、剧作家,素有“塞外鬼才”之称。13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出版过长篇小说《漠王》、《千金公主》。根据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婚礼上的刺客》,电视剧《大清蒙古王》、《活出个样儿》、《唐人街的故事》受到观众好评。其中《活出个样儿》荣获第二十届电视剧飞天奖及1999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一文发表于天涯论坛。文/塞外李悦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却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1/10左右。于丹所讲的《论语》的10%,却有许多曲解之处,需要我们给读者一个正解。

①第9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于丹解释:“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于丹在这里把“民无信不立”的“信”解释成“信仰”和“对政权”的认可,显然将“民”当成了这一句话的主体。子贡是问一个国家要想政治稳定,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时也是把国家当成主体的,因此,“民信”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取信于民”,就是让老百姓相信。

②第16页。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于丹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在这里,“能近取譬”是讲与身边相类似的人将心相比,而不是“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怎么会“推己及人”?

③第40页。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于丹解释:“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事君数”中的“事”当“服侍”讲,而不能当“有事没事”讲。同样“朋友数”是指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而不是“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这段话准确地讲应是:“服侍君主频繁无度,就会招受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受疏远”。

④第 43页。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于丹解释:“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适”在此处应是“莫”的对立词,“莫”在此处当“不可”讲,“适”当“可”讲就准确了。这句话应解释成:“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随意认可,也不随意否定,要以义为依据。”也即“无可无不可”。

⑤第44页。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于丹解释最后一句时说:“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尤”在此处应当“过错”讲,而不能当“指责、抱怨”讲。因此“言寡尤,行寡悔”,应解释成:“说话过错少,行动悔恨少。”

⑥第47页。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于丹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

于丹误将“冕衣裳者”当成“做官的人”、“有官位的人”,或许于丹女士官本位思想过于严重,见到冕就想到官帽子。原文是将“齐衰”排在“冕衣裳者”之前,于丹却特意将“做官的人”放在“穿丧服的人”之前,可见于丹女士对“官”是情有独钟的。

⑦第47页。于丹将“修己以敬”解释成“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敬”在这里不应当成“恭敬的态度”,而应当成“恭慎做事”之意。于丹还将“修己以安人”曲解成“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其实词句上的本意只是“修养自己而安抚别人”,“安”是当“安抚”讲,不能当“安乐”讲,何乐之有?

⑧第56页。于教授写道:“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其实孔子是说:“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张稚丹摘要整理)

第三篇:于丹-悦读经典_品味人生

昆仑名师讲坛

悦读经典 品味人生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中国的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证明,能够对中国人的生活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当下的解读里指导完成每个人生命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参照系,在这个世纪仍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开卷有益。

关键词:文化;《论语》;孔子;经典 收稿日期:2011-09-23 作者简介: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文化”最早出自于《周易》。易传中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乎天文,就是要观察四时的变化,每年金秋时节为何来新疆的人特别多呢,就是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的纯美,这种由热转凉的分别被我们关注到了,人就能跟上天象的变化,这叫“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要观察世间百态,凝聚起来这种思想价值观,再去氤氲入今,流化生命,这叫“文而化之”。“文化”是一个名词,但若从它本义上来讲,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所谓“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就是让文明能够化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文化的根性去指导你当下的生活。怎么样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文而化之”,让这种“文”照耀滋养我们的内心,一直能够融化到今天的生活里,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有多高这不是最重要的,要看有多少大的思想。我认为一所大学需要有大人格、有大胸襟、有大气魄、有大眼界,这些才使大学称之为大。一个人走到大学这个阶段,就标志着即将踏入社会。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说某某人有局限性。何为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大家都知道下棋时,棋盘的布局最重要。一开始拥有一个大格局,以后就不会为其所限。所以在大学里给自己一个大格局,带着这样的格局再去走世界上的千山万水,你就能够去谋篇,就能够去驾驭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我想在西部、在新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风物之中去锻造和酝酿一种真正雄阔的大人格、大气魄,这是我们在大学时代真正应该去完成的。

悦读经典

中国的文化源头是儒道释,这三家有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分工。儒家负责让我们了解每个人和社会、他人的关系,这样能安身立命;道家让我们了解个人、宇宙、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能滋养身心;而佛家是教我们每个人与生命自我之间建立关系。这样才能沟通心灵。文化从来就不是艰涩难懂的古文,而是一阵风,一轮月,一场微笑。

阅读的目的是要把阅读的趣味提升起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找到阅读的快乐,使人悦读经典。同时,阅读不单是读书本,更要阅人阅己阅生活,靠悟性读出智慧。只有真正乐在其中,回归到内心,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学习经典不是要拉着我们年轻的大学生穿越古典的隧道回到先秦,而是邀请古人穿过隧道来到今天,在21世纪的语境下,去重新解读这些经典。大家仔细看一看,中国儒道释三家的经典之作,会发现它的操作性非常强。就说“仁”这一个字,孔子给了五个操作原则,叫做“恭、宽、信、敏、惠。”我们来看看孔子给的这五条操作准则跟大家今天的生活有没有关联:

1.“恭”

孔子说:“恭则不侮”,就是说你想自己的生命不招来一些无端的羞辱,不招来一些摩擦与冲突,就先要毕恭毕敬地去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对人恭敬,同时你自己也会活得有尊严。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听着简单,做起来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重要,越强调自我中心的人,越容易和别人有冲突。恭敬这种事是内敬决定外恭,内心能体会别人的不容易,对人有一份体谅和恭敬,自己在行为上就能随和很多。保持尊严最好的方式不是剑拔弩张,而是生命谦和。讲一个在大学里面流传很广的真实的故事。大概是十几年前,有一个刚考上北京大学的趾高气扬的小伙子,在金秋九月去报到,天很热,他扛着行李却找不到报到的地方。这时迎面看见一个穿着中山装瘦瘦的老校工摸样的老人,小伙子咣当把行李往那儿一搁说:“老头,帮我看会儿行李。”老人说:“好。”他就走了,那老人就在那儿认认真真地给他看了半天。小伙子找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报到的地方,跑回来扛起行李准备走。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对他侧目而视,终于有人跑上来跟他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刚给你看行李的是谁吗?那是季羡林先生。”这是北京大学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情,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深思什么叫做身教胜于言传。你们想想你们如若遇到不礼貌不恭敬的人,可能早就想教育他。有人冲撞冒犯你的时候,你觉得我占着理,干嘛不讲理,但是看看季先生这样一个大家,这样一个学术的泰斗,会因为他站在暴晒的太阳底下给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看了一会儿行李,大家就不尊敬他了吗?相反,大家会更恭敬他的人格,他也以身教真正教了新入学的学生。所以大家要知道,生命的陶冶不在于说遇到一点事情就剑拔弩张,而是有一种谦和的力量,这是一种柔韧的力量,但它确保你的生命有尊严。对别人恭敬一点,发自内心地对人有一种善意,它就能让你一直带着这种尊严去行走一世。

2.“宽”

孔子说:“宽则得众”,谁对别人宽容,谁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宽容是种美德,我想“宽容,宽容,应该是先宽而后乃容”,我理解的宽容分两个阶段,没事的时候先把自己养宽,等有事来的时候就自然能容的下。平时养宽是一个过程,遇事能容是一个结果。宽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态度。平时不宽,遇事肯定不能容。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对人的宽容程度却越来越少了。总有那种挑剔的、苛刻的、指手画脚、眼里不容沙子的人,貌似他生活水准特别高,但是你发现了吗?这种人朋友很少。一个人生活水准的高低,跟他对世界的爱与包容的程度是有正相关的。当然,我们同时也要强调,包容不是没有原则的。今天社会所有的公民生活在两条线的系统之间,低的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系统,高的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动车事件、食品安全、农民工的生命权利以及教育权利的保障等等,所有这些我们能用道德说话吗?这一定要去找制度,要找法律,要保障每个公民的公平与安全。这不能完全靠宽容去现身说法。在确保了底线之后,人际的小摩擦靠修养,靠我们的宽容,靠我们的道德。如果没有了底线,一切都靠包容,恐怕难以为继。孔子当年也不赞成没有条件的宽容。曾经有个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意思就是对给我造成一些的伤害、不公平,我老用美德去包容,怎么样,我做得不错吧?结果老师反问了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别人老伤害你,那么多不公正,你还老去包容,等到你遍体鳞伤,再有美好对你的时候,你还剩下什么去回报啊?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孔子给出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就是正直,正直其实就是一种法律,一种准绳。法律有一个词叫“绳之以法”。绳子、墨线都是直的。以直报怨就是能用法律,能用制度,能用一个简单正直的方式解决问题,你去解决掉这个伤害和不公平,留下人心的美好去以德报德。当别人给你美好的时候,你就去同样地反馈。有人很困惑,那些所谓的经典不都是封建的糟粕,都过时了吗?为什么今天还要大家重读经典?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被我们误读的成分,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以德报怨是好事,儒家肯定提倡。你却没有想到孔子当年的不提倡吧?所以宽容是有底线的。对于经典,要站在今天的前提下去解读。

3.“信”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来讲,谁守信用谁就会不断地被任用、被任命,职业生涯就一定比别人好。《论语》从来不说空话,它不说守信用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他说,守信用别人才用你,这就是一句实话。学生毕业后10多年,在社会上取得成就最大的,不一定是学习尖子,往往生活委员要比学习委员做得好得多。因为学习委员智商高,只注意自己的学习,而生活委员则要关照大家,不会失信于人。所以,在大学里还要看到一点,学习不是唯一的。我自已看见过,那种学习尖子,因为害怕挑战就一直念书。大学不是避风港,学以致用是为了让你的生命更坚强,走到社会上去担当,你不能老躲着!光有学习,学成一个死知识,没用的,你得去用。在用这一点上,信用就很重要。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都是实话,我们也得把他用在生活里。

我们站在2011年回望过去,会觉得“信”这个字特别的意味深长。3·15全面曝光了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接着红十字会的信用遭到强烈的质疑„„大家都在追究个人与机构真正的诚信在哪里,可以说2011年我们遭遇了真正的诚信危机。关于诚信,我们是可以向传统要答案的,你去看一看孔子的时代是怎么说诚信的。他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去问他,“老师,给我讲一讲怎么才能做好政治?”在我们看来,这问题得讲多少节课才能讲明白?可孔子就说了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做好政治这件事很简单,只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足兵”,有充足的国家机器,有兵力的保障;第二是“足食”,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有衣食住行的保障;第三条叫“民信之”,公民个人之间有信誉,彼此之间有信任,对社会有信仰,这都叫“信”。有这三条就可以了,政治就能做。子贡还刁难他的老师说,“此其三必去其一。”三条太多你得去一条,老师说:“去一,那我们就不要国家机器了。”子贡接着说,“此其二必去其一,去何?”还多再给我取一条,老师说:“去食。”那物质基础也可以不要了。接着孔子说了一句话,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自古皆有理,民无信不立。”没兵力没粮食人大不了一死,自古而今谁能躲过一死,但是要没有这个“信”字,国民将无法确立起来他的凝聚力、树立它的价值,这叫“民无信不立”。为什么我们昆仑名师讲坛,一定要讲一讲中国文化,就是因为文化对于你们来说不是锦上添花,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她是重建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之源,我们向古典要答案,能够让我们今天做一个中国人,更加从容,内心更加坚强,这就是“民无信不立”。说到个人孔子为什么说:“信则人任焉”,只有守信誉,别人才会不断地任用你,你的职业生涯才会有指望。

4.“敏”

孔子说:“敏则有功”。谁敏锐谁才能真正建功立业。“敏”我理解的就是一种大智慧,决不是小聪明,不是说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用点小技巧就叫敏锐。敏锐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判断,敏锐是一种拓展,更是一种发现。现在社会上就业难,但是什么人能找到最好的岗位呢?用敏锐的人。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敏锐呢?曾经有一个大的电信公司,需要招聘一个会使用莫尔斯密码发电报的技术工人。应聘的人挺多,他们就被带进了一个特别喧嚣嘈杂的大房间,被安排在靠墙的两排长椅上坐下,并被告知对面有一个小门,等会他们的面试就在小门里进行可是八分钟、十分钟过去了,没人叫他们,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还没人叫他们。已经过了一小时,这时跑来一个刚看了广告的小伙子,他没有位子,就站在旁边。站了一小会,突然就笔直地走进那个小门。十几分钟后,人力资源总监带着这个小伙子出来了,对大家说:“对不起,你们可以回去了,这个职位已经是他的了。”大家心里不平衡极了,都说,“我们又没有迟到,一直毕恭毕敬在这等着,是你们不叫我们,等得头都要炸了,为什么职位给了他?”人力资源总监就说出一个秘密,“从你们坐在这的那一刻起,我的考试一直在进行中,你们听这有很多种密码往来穿梭声,那你们再听这其中有一种莫尔斯密码,从你们坐在这,它就在反复发着一句话,‘如果你听得懂这种密码,请你走进小门’,这句话我发了一个小时,你们谁都没进来,只有最后这个小伙子说听懂了个密码。”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又说,“你们既然敢来这里应聘,我相信每个人都懂莫尔斯密码。那你们为什么没进来,是因为你们把这一切当成噪音,因为你们习惯了坐在那里等待指令。但是我们这个大公司需要的是一个在嘈杂喧嚣的环境中用心去捕捉有效信息的人才,绝不仅仅是一个发报员。”大家都知道工作难找,但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密码,我们能从密码中学习吗?我们能从中捕捉到所需要的吗?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作为一个大学生真正好的心态是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找问题。一个人如果老说这个世界怎么不给你机会,你会发现机会越来越少。谁能建功立业呢?只有你自己能够“敏则有功”。

5.“惠”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有恩惠之心就足以使用和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恩惠这俩字都是心字底,说明恩惠只靠钱是不好使的,还得用心。我们每个人也都希望朋友多,那就要用心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上学期间,大家彼此之间功利的冲突是最少的,而到了工作单位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会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摆脱的冲突。要是你在上学时都没学会发现人的优点,那到了社会上将会看谁都是牛粪。所以早发现人的优点,就会看到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这样的人以后才能够用得起人,别人也愿意给你做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战国时期四公子养士,孟尝君养的那三千门客里面还有鸡鸣狗盗之徒,那些学鸡叫的钻狗洞的经常被饱学诗书的文人笑话、挤兑,说他们白吃饭。但是真到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发现饱读诗书的束手无策,而鸡鸣之徒,深更半夜,惟妙惟肖地学鸡叫,提前把城门给叫开了,主人借此逃生;而狗盗之徒,从狗洞进去把重要文件偷了出来,后来就发兵救国。所以用一句经典的话说,“鸡鸣狗盗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唯一性,我们可以拿不同的文凭,但不是说拿了博士文凭就有了核心竞争力。一个人要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要发现别人的核心竞争力。看每个人只看不同人的优点,这就是恩惠之心,你能鼓励别人、赞美别人,能跟别人交心,你还犯愁用不起别人吗?“惠则足以使人”,这叫你的处世之道。

仁爱的“仁”字只有四画,孔子就说了五条,“恭、宽、信、敏、惠”,很有操作性。我给大家介绍阅读经典的一个方法、一种心态。第一,就是破除对经典的成见,认为它就是很难的,它就是腐朽的,它对我们就是没用的,其实如果你用心去读,它是很简单的。第二,就是教会大家一个方法,建立两个坐标,一个就是时间的坐标,要把古典带到当下、带入今天的生活去解读,另外一个就是空间的坐标,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将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比较,不要唯我独尊一种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生态。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建立了,你就有了理解经典的环境。第三,就是让经典与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关联,你能读懂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去读什么,别勉强。经典读到一定的时候,能将传统的优秀文化化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大家只谈方法,我们不论这里面具体的、很多的解释,我们只给大家一个起点,但没有标准答案。中国文化的标准答案,在乎每个人的人性。

品味人生

成长是件从容不迫的事,大家都熟悉的是孔子曾说过人在不同阶段怎么成长,“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15岁说到古稀之年,每个阶段都有成长的标志,人生在每一步修炼中,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方。人从十几岁到三十岁,正好是读书的时候,中学、大学、研究生或者是走到社会上去学习。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但如何立?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立身容易,有张名片,买了房买了车就能说明。而立心很难,就是内心真正明白何去何从。40岁时要解决内心的疑惑,现在的人特别要解决内心的迷惑,孔子说“智者不惑”,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不迷惑。这就是表明世界上有选择,当世界有太多的选择,或者都是在一颗心上,就产生了迷惑。不惑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心加大,那么靠什么去加大这颗心。就是靠智慧。人要经过很多历练,人心才会变的澄澈而清朗。那什么是智慧?孔子学生问他何为智,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知人”。说这个世界上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文化都不如了解人心。中国人的智慧是从容典雅的,它是低调的柔软的,但富有韧性的。如果不这样,40岁怎么能不迷惑呢?你还迷惑他人的豪言壮语吗?迷惑大家都普遍认为的标准吗?如果不这样怎么样才能达到50而知天命。孔子有“四绝”,就是“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勿臆”是不要胡思乱想,事事想当然;“勿必”是不要乱较劲;“勿固”是不要顽固不化;“勿我”是不要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知天命就是“勿固”,这也就是说不较劲,把握规律。什么是规律?就是学会更高级的思想方法,学会变通,跟这个世界不较劲是人生的大智慧。“耳顺”就是不管听别人说什么话,听起来觉得不“那么刺耳”。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到了七十就达到了内外合一,社会与人的内心达到了一致,就如同茶叶一样。儒家用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七个字,道家只用了五个字:“外化内不化”,这是庄子所说的。外化,就是不要横眉冷目,在社会上要融合他人,“化”入社会。而“内不化”,则是内心不妥协,不会找不着自己。佛家就更为简单,就是两个字:“觉悟”。这不是外在的标准,其实就是“见我心”,我们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心。

大家为何要学习中国文化?在年轻的时候,在可以成长的时候把自己养大,以后你才不怕小事。你们现在正处在晒太阳长身体的时候,瓜果蔬菜随便吃点什么,钙就挺充足的。但如果到了四五十岁,钙不足、骨质疏松,大把地吃钙片补也不如你们现在。所以,不要等到自己的生命、人格有一天需要吃钙片去补,趁自己能蓬勃成长的时候,靠自己的骨骼尽可能让它扩大。《庄子》里有一个境界,叫做“乘物游新”,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学习、工作,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像搭乘车马去某个目的地一样,我们都是穿越了物质生活,这就叫“乘物”。我们人这一辈子穿越所有的生活经历,只为唯一一个目标,就是两个字叫做“游新”。怎么样做到“心游万仞”,这是一种境界,要往这个境界上去走。道家给了我们很多,是因为它有宇宙坐标。庄子有一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最大的美是不言的,根本就不言说出来的,天地的大美永远沉默地张开它的怀抱,只要你投入进去,它就将你接纳为它欢心的孩子。每个人在自然面前都是一个赤子,你爱它,它一定爱你。它的爱亘古不变,只是我们这些狂妄的孩子太久没有回家了。你一次次的归来,只为了一次次的出发。再走到这个世界闯千难万险的时候,我们不积淀这种生命力量、我们不养气的话,我们用什么去对抗苍凉和不如意呢?这就是天地的大美无言。用这种眼光来看”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夏秋冬的流转,从来不曾改变,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法则,别老想着去改变它,遵循、顺应其实是最好的办法。而最后一句说得更好,叫做“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事万物有它已成的道理,不必言说。其实在建立社会坐标之外,再建立一种更为辽阔的宇宙坐标,我们的心就打开了。

文化是什么?开始我就说了是文而化之。在大西北,在新疆这样一个英雄豪情与柔美浪漫并重的地方,我们还不能文而化之吗?我们把这个地方的风情文化跟中国的传统经验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时候,在大学完成一件大事,给自己生命一个大承诺,让自己有眼界、有胸怀、有担当、有自己的道义。这样的一种大忠、大勇、大德、大义是在大学里应该培养起来的。所有文化之间,只要一个人能够融会贯通,你就会发现它们都不冲突。你说西部的这种风情文化跟中国的传统经验就冲突吗?有些冲突是人为的一种隔阂。当你以生命融入作为载体的时候,这一切都融注到你的心里了。

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人的素描像。所谓“一点浩然气”,指的是人安静的时候,心中有浩然正气,眉宇轩昂;所谓千里快哉风,是人动起来,在行动的时候,快意人生,驰走千里。也就是我们不要在静的时候嘀嘀咕咕、动的时候拖泥带水。怎样才能做这样一种静含一点浩然气、动如千里快哉风的中国人呢?这靠文化入心、入怀,滋养生命。当儒道释融合在一个人的生命之中,它能给我们什么承诺呢?它不能改变地震、海啸、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也不能拯救金融危机、诚信危机,其实文化是让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内心有一个信念,从我们自己开始,让不如意的现实,一点一点变好。我们要以儒家为大地,在大地上才能行走踏实;要以道家为长空,才能逍遥似神仙;最后要以佛家为内心,联系心灵与生命。不管面对未来多少有限年华,我们都能够活得从容不迫,都能够活得眉宇轩昂,能够在这样的长天大地之间,确立一个文化人格的自我,有承诺、有担当。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M].宋抚州公使库刻本.[2]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3] 于丹.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第四篇:于丹心得

听于丹讲“君子”学习心得

崔娟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君子是有远大情怀的人。

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其实一个人有如此的一个志向,有如此一种宏阔的眼界,这在论语中是一直得到鼓励的。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房子,他不会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说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啊,我怎么样能够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还可以再多得一点啊,每天就在算计着衣食居住,所有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这被孔子或者说被整个儒家学派称为是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而没有道德的话他就很危险了。它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下一句,所谓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君子从来是尊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规矩、尺度,所以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这点限制让你在一种尊重制约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种社会默契,尊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安全,这就是君子怀刑。但是小人是干吗呢?怀惠。这个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这里面潜藏的危机肯定要吃大亏。一看说红灯跟绿灯中间闪着黄灯,可以跑过去,就赶紧跑过去吧,一看说车赶紧刹车了等着我过去了,觉得这件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第五篇:于丹讲座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

__于丹讲座观后感

5月17日著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来到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三千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命和心灵的公益讲座,同大学生们共同感悟成长。于丹讲座的题目是《阅读经典,感悟人生》,其内容是对《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提炼。并引用佛道教中的若干经典来领悟、指导人生。在现场,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适中的语速、亲和的声音让在座师生恍若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如飨精神盛宴。

于丹认为,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

在儒家学说中,君子的基本道德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于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会焦虑,现代人应学会从简单而充满哲理的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做到“恭、宽、信、敏、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而在道家思想的学习上,于丹则将其精炼为“观太阳学习进取,看月亮学会平和”,要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学会舒展身心,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遍万水千山,用有限的生命在无涯的时空里留下永恒的东西。

除此之外,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于丹几次引用了佛学中的小禅宗故事,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

“我”包袱 公文 和尚 的故事

一个当差的“我”背着包袱,带着公文,押送和尚到目的地,每天上路前“我”都要检查看看“我”,公文、包袱、和尚都在才能上路。和尚处心积虑每次帮“我”买酒,时间长了“我”便信任和尚了,一天喝得酩酊大醉,和尚趁此机会给“我”剃了个光头,换上了和尚的衣服然后跑了。第二天“我”醒来,发现公文、包袱还在,但是和尚不见了,找来找去突然一摸头发现是个光头,再低头看自己身着和尚的衣服,于是便认为和尚在,然而却找不见“我”了。自此“我”便不能再上路无法继续前行,因为把“我”丢了。

于丹老师说“我”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包袱就是物质保障,公文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为此当差,而和尚其实也是“我”但在这里面代表了一个囚徒。往往我们为了一件差事(我们的职业)押送囚徒,然而到最后那个囚徒还在,“我”却没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当下的我们有何尝不是这样啊。所以于丹说:我们现在学校的中国文化的目的就是让“我”不丢失。

于丹经常引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阐述一些大道理。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消极情绪,于丹做了这样的一个比喻:生活是一锅开水,不同的人都无法逃避,需要在这里煎熬,怀着不同的心态做人,结果就会不同。

面对众多“90后”大学生以及我们在大学里可能会出现的迷茫和挫折,于丹建议大学生们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常常将心比心,用恭谦的态度对待别人,重视自己的心灵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讲座中,于丹教授通过品读经典,运用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生命格局,通过修身养性,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班级: 104

学号:

08

姓名:

温娜

2011年5月19日

下载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丹语录

    《心灵之道》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取更有幸福感。 -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能放下且放下,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做一个勇......

    于丹演讲稿

    于丹:灾难中看到空前规模的人性与信念 首先要祝贺2008品牌中国的女性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今天是一个周末,非常高兴中国女界的很多精英,来自于各个领......

    于丹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一岁流光马上就要过去,后天就迎来了新的年头,很高兴在这样一个岁月更迭最重要的时间和大家聚首。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仪式,以这样一个笃定的、......

    于丹观后感

    培养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70年代和80年代,学校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90后甚至00......

    读于丹(推荐)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幸福的女人会给予心灵更多的滋养,以阳光般的心态让幸福照耀一生!近日来,有幸邂逅于丹老师的作品——《趣品人生》,读完以后,心中涌起这样的感慨:在于丹......

    于丹简介

    于丹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

    讲课于丹

    略谈于丹《庄子心得》 付鉴坤学号:09220223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

    于丹感恩

    蓝天小学关于学习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活动总结关于学习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活动已经顺利结束,广大师生通过学习深受启发和感动,在学生中间引起了极大地反响,对培养学生的孝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