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
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XIAOSI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
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分析现状,寻求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问题,机遇与挑战新思路
目前,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面临“十二五”的新形势,要利用公共政策和国内外社会力量两种资源,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综合运用经济、军事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种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大幅度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水平,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国际竞争日益从传统生产要素的范畴向知识、文化价值和创新能力,即文化软实力的方向转移。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已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升到党和国家战略的层面,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
当前,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即将完成,“十二五”规划即将展开之际,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探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既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与
有形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即硬实力不同,软实力是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能力“常常与一些无形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惯例,以及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软实力这一概念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约瑟夫·奈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美国政府支招,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得软实力这一特定概念逐步演变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中性概念,较多学者认为,软实力就是基于经济、军事硬实力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
我国从2003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来,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成就斐然。党中央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它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价值观的个性特点,同时又兼具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普世价值观的共性特点,既针对当前国内和国际存在的现实问题,又兼顾了人类社会长远-1-的目标指向,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指南,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几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以扭转。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从而使得公民能够分享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基础。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高于GDP年均增长约5个百分点。对比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额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加10577亿元,增长65%。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呈现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7年,中国的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总量的19%,成为居世界前五位的文化贸易大国。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区域合作,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合作、世界气候会议等重大国际问题中发挥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和良好表现也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近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全球22个国家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明显提高,比2008年上升11个百分点,而美国的国际形象有所降低,比2008年下降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
二 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分析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职能,虽然各个部门在这方面都投入了不少资源,但由于文化体制“条块分割”弊端的影响和制约,事实上在工作中存在着协调性和整体性效能不足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既需要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对市场机制和民间力量还利用不够。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传媒作为载体,以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广告、互联网、手机、多媒体为主要传播形态的现代传媒在传播内容、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虽然我国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建立了长城广电传播平台,但我国传媒目前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国内,国际传播的声音还比较微弱。
文化部部长蔡武认为,“目前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
变,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还不相适应”,同时也与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在“十二五”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 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深陷泥潭,其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明显削弱,而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则迅速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进而波及到欧洲和亚太、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是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今年以来,随着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盟国家债务危机的暴露,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可能。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从表面看是西方金融制度监管不严的问题,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中所蕴含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另一面,即自由经济学派对市场不加干预、任其自由调节而缺乏监管的问题。换句话说,危机是在超前消费(美国的消费文化)和金融创新(华尔街精英)中隐含的自由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国际金融危机彰显中国的积极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大国携手应对,于是包括中、印、巴等新兴国家参加的G20国集团应运而生,代替了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G8集团。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为中国发挥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新的空间。
从国内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少,对外贸易大幅萎缩,贸易摩擦增多,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紧约束日益严峻,长期以来依赖投资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从而促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却十分丰裕,举世罕见,具有优先进行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这一国情特点,决定了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方面,应当把具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产业来优先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其核心内容行业逆势上扬的特点与作用已经凸显,从而给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对华有偏见的社会名流总是感觉不适应,提出“中国威胁论”等种种谬论,企图影响中国的发展,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个别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公然支持台独、藏独和疆独,以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友好人士则期盼中国更加强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然而,作为一个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文化软实力的“能力”和预期“目标”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方面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而抓住当前国内外的有利时机,迎接挑战,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也是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 探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时期。应当看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政治格局不断变化,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工作的难度也会不断增加,从而对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利用公共政策和国内外社会力量两种资源,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综合运用经济、军事的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种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大幅度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水平,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国家行为,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其中发挥着决策、推动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起到1+1大于2的效果。针对我国文化体制“条块分割”弊端而导致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效能不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一是要制定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政府部门的行为,提高整体协作的效应。二是建议在未来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中,整合政府文化职能和相关资源,形成“大部制”的集中决策和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贸易。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主导作用,同时鉴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因此,要把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贸易,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引导,加大文化内容创新的步伐,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文化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实现我国从文化贸易大国向文化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要更加重视发挥国内外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涉及每一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高潮已经形成,社会资本和各种社会群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海外华侨和友好人士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给予高度期盼。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构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广泛社会基础。对此,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引导,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从事包括民间公共外交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政府行为形成互为呼应、互为支撑的战略格局。要创新传播方式,更加重视发挥现代传媒载体的作用。在全球化语境下,现代传媒对于传播文化内容、营造舆论环境和扩大影响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同时,现代传媒作为内容传播的载体,就其本身属性而言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国际传播的声音还比较微弱的现状和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要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要综合运用经济、军事的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种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硬实力的经济基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人瞩目。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依托我国经济和军事硬实力的优势,积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4期。
[2]李德顺、孙伟平、孙美堂:《家园:文化论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赵启正:《努力建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
第二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聂震宁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有的制约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了越来越明显的表现。我国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
怎样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要让软实力变硬,硬实力不能太软。软实力需要通过必要的经济运作、必要的产业发展、必要的市场经济、必要的国际竞争,来形成自己的效应,这就是吸引力和影响力。”
所谓文化硬实力,即指一个国家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在全球市场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硬实力加强。以出版产业为例。多出好书确实是出版业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把出版社的任务只归结为“多出好书”,则失之于简单。出版社必须把多出好书的追求落实到两个效益的实现上。人们习惯于把出版产业“内容产业”的性质重点放在“内容”上,这也是失之于偏颇的。“产业”与“文化”都是出版产业的主要属性,二者缺一不可。出版产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的市场环境里,经济效益越突出,越有利于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我们说,出版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就是一种文化硬实力。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开篇就说:“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显然,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外现为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其基础则是文化产业的雄厚经济实力与高超管理水平,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硬实力。文化硬实力通过占领文化市场,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扩大文化影响力,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国家文化硬实力主要由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资源主体、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构建而成。市场主体应当是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应当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性技术的统一。资源主体是指用于文化生产的民族、地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题材和素材。产业体系是指构成国家文化产业的大中小企业及其在国内外的合理布局。市场体系则指建立了合理的交易标准并得到严格管理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应当是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科学、规范、有效的政策架构。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现代型政府的依法管理。所谓现代型政府,就是以服务社会、服务市场为主要任务,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该管的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到位,不该管的,一定不要管,退也要退到位”。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到不断增强。
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既需要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也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近一个时期来,业内已经比较深入地讨论了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
问题,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这是强化文化硬实力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些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不失时机地全力向外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光景,随着国际间文化产业壁垒的逐步瓦解,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稳稳登上全球霸主地位。在很多国家坚持片面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主体文化价值的时候,美国影业已经以其好莱坞经营模式和叙事模式占据了市场的85%份额,给美国每年带去近180亿美元的收益。所谓好莱坞叙事模式,简单说来是观众接受至上的叙事态度,是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主题追求,也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艺术风格。至于好莱坞经营模式,却值得很好地研究。好莱坞是著名的美国品牌,但其品种其实并不纯粹,它是许多独立制片公司的集合体,是众多制片人的趣味比较一致的追求,其中最具实力的哥伦比亚三星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大名鼎鼎的福克斯被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好莱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仅包容了各种机构各种艺术家的创作,也容下了这些外国资本。然而好莱坞依然是美国的好莱坞,为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我也觉得奇特。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思维和价值观的顽强表现在发挥核心作用,我以为,也许更多的是文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根本作用。有一种对好莱坞经营模式的通俗解释是:不管你是谁,你到了我这儿,一切都会变成我的;不管你是谁,我到了你那儿,一切依然还是我的。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尚需研究。我国近十年来,通过影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影视生产,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大片其资本结构十分多元,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票房效益,而这些走的正是市场运作之道。
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有人因此以为美国政府对待文化产业是“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其实,从美国政府部门动辄为本国文化产品输出权利打国际官司,就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全力以赴保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美国政府一是给政策(如税收、奖励等);二是给钱。美国成立了“国家艺术拨款委员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委员会”等,直接由联邦政府划拨补助性经费。同时,联邦政府运用一切可行手段,鞭策地方政府出资扶持文化产业;还鼓励民间各类基金会向文化产业投资。目前,文化产业资金注入的大致构成是:联邦政府15%、地方政府35%,其余50%左右是民间资本。有多大的投入,才可能有多大的产出,美国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5%,与其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有着最重要的关系。
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
1995年,日本政府确定了“文化立国”战略,后来又颁布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推出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强调文化产业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国民文化生活,并肩负着让其他国家了解日本文化之重任,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国民均有义务积极参与、给予扶持。日本政府直接组建和参与、支持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组织,疏通并且拓宽资金流入文化产业渠道。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日本是做了一番精心规划的。美国迪斯尼上世纪80年代在东京安营,90年代在香港扎寨,日本文化产业趁势而上,强力启动动漫产业。先是用自己创造的“口袋妖怪”、“皮卡丘”、“Kitty猫”等围攻“米老鼠”,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日本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仅2003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到44亿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与此同时,日本动漫开始席卷世界。动漫出口利润一举超过其汽车和钢铁工业,其经济效益占据了GDP的18%,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撑产业之一。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下,为了摆脱困境、重振经济,韩国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围绕这一基本战略,韩国政府按照“明确重点、集中培育、系统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扶持政策。首先是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就在文化观光部内首次设立了“文化产业局”,2000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委员会由文化观光部长官担任委员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基金运营计划,并负责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文化观光、信息通信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各自下属各种中心,分别负责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以及产业技术开发。在卡通画形象文化方面也分别成立了负责创作和市场开发的专业领导协会。2000年至2001年,又先后组建了“工艺文化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2002年7月,文化观光部将下属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振兴院、电影振兴委员会、游戏产业开发院等5个部门进行整合,组建“文化产业支援机构协议会”,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协作。
同时,韩国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法规建设。1999年2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做出具体规定。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促进的对策。
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文化事业预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国家财政预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为9.1%。文化事业预算金额2003年猛增为1.17万亿韩元,比1999年增长140%多。同期,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重由3.5%增长为17.9%,文化产业预算额由168亿韩元增至1878亿韩元,为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撑。同时,还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设立文化产业、文艺、电影、出版、广播及信息通信化等系列专项基金,集中扶持相关产业。1999年基金设立当年总额仅为549亿韩元,到2002年增至2329亿韩元。此外,韩国还动员民间资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资体制,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的需求。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里,先后组建17个“投资组合”,融资总额达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韩元,民资1723亿韩元。在此基础上,资金运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资达1000亿韩元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落到了实处。
文化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最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意,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重中之重。自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投资2000多亿韩元,集中培养急需的文化产业“复合型”高级人才。在院校培养方面,在强化已有院校相关科系人才培养的同时,新建了首尔游戏学院、全州和清州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及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院等一批新的院校。大学开设的文化产
业相关专业达80余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除院校正规培养外,文化产业开发中心还接受委托,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方式,培养特殊专业的高级人才。在机构、政策、法规、资金、人才等“硬”条件基本具备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文化产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以动漫业为例。韩国动漫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2年动画片出口额达8387万美元,是当年电影出口的56倍。2003年,动画产业产值增至4050亿韩元,同期动画片销售额由上一年的2149亿韩元增至2699亿韩元。韩国现已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世界动画片80%的背景画出自韩国。在中国,动漫业、影视界“韩”流汹涌,韩国文化给人们许多真切的感受,这就是通过强化文化硬实力,达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典型案例。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而要强化文化硬实力,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这就是我国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的主要理由。同时,需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国家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有必要的全面规划和调控,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发展文化的意志。只有国家意志、人民需求与文化价值、市场规律协调统一起来,国家的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以强化。在上述几个国家的经验里,我们都能指认出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设立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颁布政策、制定法规、擘画战略、筹措资金、管理市场等,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掌管、操作。我国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许多成功的经验也都在表明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必要性。例如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2004年以来,我国出版业参展机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版权贸易的逆差明显缩小,一系列出彩的表现令国际出版界广大同行感到吃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产业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是两条根本性原因。这两条根本性原因,也就是构成文化硬实力的重要内容。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才明确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显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我国文化产业只是一个后发产业,身处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没有国家相对特殊的政策和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文化目的性。倘若把文化产业和经济领域的一般产业同样对待,政策上没有优惠,资金上没有支持,法规上没有保护,人才上没有爱护,评价上没有引导,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也就真的可能自生自灭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完全交给市场利益调控,企业就完全可能什么赚钱就去经营什么,而文化产业的经营很可能会唱“空城计”。这是需要特别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需要,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则是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而也是国家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文化产业自身的需要。政府和产业在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上各有责任,应当各自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们讨论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单位:政法学院 姓名:顾敏玉
摘 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关键字: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 国际话语权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1.“软实力”的来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军事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2.中国软实力的现状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动荡,中国的国际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升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想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有更多的外国友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现在也出现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分析中国电影现状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软实力在发展的同时也收到了挑战。
二、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1.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中国文化要征服他人,先要征服自己,要在别国为人所接受,就要先在国内为广大人民群体所实践、所接受。现在在国外的许多知名景区有标有中文的警示牌,比如说注意安全、请勿吐痰。好的方面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游,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坏的一方面是我们国人的文明缺失,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就保留在不文明阶段,这让我们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中以德服人,诚信交往。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仍然非常有限。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百分之四。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2.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实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我们高中的政治一直也在灌输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理。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国现阶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经过社会媒体的大力推广,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3.如何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对于中国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但是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面临着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机构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的兴趣,客观上也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们主要提出几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2)我们要大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一国利益往往与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并且一些与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解决,这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而合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平等相待,恪守诚信,互惠互利。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讲究“和而不同”,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的理念,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韩流”汹涌,把中国文化的内蕴精神表现到了极致。尽管韩剧中的故事情节和社会场景皆为韩国的和现代的,但融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情世理、生活习俗、道德准则等,则一应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延伸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这就启示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3)我们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和应用。软实力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作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手段,可以畅通无阻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而弱势文化若想对外传播,却是步履维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文化霸权。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它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然后有意识地在全球推广。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而完善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企业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而且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的文化遗产的申请还被别的国家抢了先机。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于国际潮流,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推销,文化产业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4)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国在海外推广汉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西方舆论更是十分警惕。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创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文化中心网络,旨在全球范围内教授外国人学习以难学著称的汉语。这种汉语文化中心叫做孔子学院。前苏联于1957年发射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当时,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引发了美国和欧洲国家对于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超级大国的担忧,但中国的孔子学院所要做的正好相反。孔子学院一方面要提升中国的声望,一方面要缓解人们对中国崛起的忧虑。重新加入全球声望的竞争反映了中国包含更广范围的战略。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然关山重重,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可以成为对外文化传播大国的。关键是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宣传工作做好,假以时日,必出成果。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毕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编:《跨文化传播论坛文集》,新星出版社,2007 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海娟:《“软实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第四篇:浅议国家文化软实力[范文]
浅议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概念)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那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
一,是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四,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我们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以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杨萍萍 20111190
11级广告一班
第五篇: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