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旅游:让软文化“硬”起来
红色旅游:让软文化“硬”起来
阅读提示
旅游的核心是什么?文化!
旅游的灵魂是什么?文化!
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北海强调,发展红色旅游,一定要注意文化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提炼。自治区副主席高雄指出,红色旅游是广西旅游的特色之一,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紧扣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广西红色旅游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建设落后、特色不鲜明、布展内容简单、文化内涵浅薄等等。今后,产业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让‚软文化‛成为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硬支撑‛,要调动各方力量,倾力打造红色旅游。
深度挖掘红色旅游文化
‚旅游的核心是文化!灵魂是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一定要注意文化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提炼。‛
——沈北海在5月3日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红色七月,红色旅游在广西也‚火‛了起来。
进入七月份,百色起义纪念馆广场一直是红旗招展,歌声嘹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不断回荡,来自广东、云南、贵州、海南以及区内的各个旅游团体,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开展多项庆‚七 1
一‛参观学习活动。据百色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仅7月1日当天,该馆即接待游客近万人。除了馆内活动,人们还‚重走小平路‛,在小平同志当年走过的1.89公里的山路上,大家身着红军服,背着水壶和斗笠,看邓小平和张云逸当年指挥伏击战的地点、战场旧址,听小平同志当年听过的山歌,走进小平同志曾歇息的农舍,吃一顿红军指战员熟悉的南瓜粥。以这种别样的体验方式让参加活动的新一代党员了解了小平同志在百色指挥革命的历史,又亲身体验了革命的艰辛和先烈们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记者了解到,近期,不少单位均组织党员干部举行‚红色旅游‛活动。百色一家景区的负责人说,从6月份开始,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人数就明显增加,很多都是单位组织的团体,估计七八月份的红色旅游人数会持续增加。
有行业人士指出,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是红色旅游景区对游人产生强烈吸引力的一个要素,要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英雄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这是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的关键。
其认为,红色旅游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要强调革命文化内涵,突出红色文化主题。目前,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在文化打造上,已从化妆拍照、观赏节目、饭菜品尝等发展到‚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此举值得肯定。
在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明办的有关负责
人认为,现在的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点)讲述的人物、故事和革命历史有些出入,这些应该引起重视。如英雄牺牲的细节、叛徒被惩罚的后果等等,都要下功夫认真甄别,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旅游景区应该让人一进门就接触到文化,感受到当地的民俗风情。‛南宁市民张小姐说,景区(点)的指示牌上或宣传册的外文翻译一定要准确,就算只有一个外宾来参观,也一定要做好。此外,对民俗方面的说法,也应统一口径,不要一个解说员说一个故事。
以“文化”增强旅游生命力
‚要以游客为本,以游客需求来开发建设,只有游客喜闻乐见,自身内在需求强烈,红色旅游才有生命力。‛
——自治区旅游局人士在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目前,广西的红色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落后,很难展示良好的风貌。陈列布展内容简单重复,特色不够鲜明,很多展厅也只是搞搞形式,挂上几顶破草帽,或摆上几条旧裤子。此外,旅游活动多为橱窗展示,静态观光内容居多,文物陈列与展示缺少游客视角,参与性活动较少,缺乏新奇感受,对游客吸引力不足。‛
这是在此次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上,部分参会代表的‚抱怨‛。代表们指出,历史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要深刻挖掘其内涵。发展红色旅游,不能只搞简单的形式,一定要不断增强生命力!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红色旅游要强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挖掘餐
饮文化内涵。将革命老区革命文化与餐饮结合,开发‚忆苦思甜‛餐饮、‚红色餐饮‛等。此外,深挖细掘红色历史文化,整理成故事,编排成歌舞,开展‚红色文化‛进景区活动。在旧址景区,组织观看红色电影、欣赏特色红色歌舞、听讲红色故事活动,增加感染力,提升内涵。还可推出‚红军经典情景再现‛节目,重现当年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让节目吸引游客互动表演,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在讲解方面也要求形式多样化,‚说、唱‛结合,使珍贵的史料变成游客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可聘请对革命历史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当地老党员,在节假日或高峰日以亲身体会进行讲解。还可增加革命歌舞表演,播放反映革命历史的影视作品,通过制成图文并茂的VCD、DVD、电视专题片、画册、宣传折页以及文学作品的宣传资料,扩大影响。
自治区旅游局有关人士指出,红色旅游本质上是旅游活动。因此,在发展定位上要改变长期以来将红色旅游作为单纯政治任务和接待工作的传统思维,要以游客为本,以游客需求来开发建设,只有游客喜闻乐见,自身内在需求强烈,红色旅游才有生命力。要根据红色旅游区点的特点,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配套完善旅游发展的要素,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产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全实现由‚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的转变。
打造红色旅游“龙头产品”
‚广西旅游和外省比还没有特别‘猛’的东西,因此一定要争取打造出一些世界性、唯一性的龙头产品。‛
——沈北海在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沈北海特别强调,广西有很多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就是顶级的红色旅游产品,但目前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应该充分挖掘潜在价值,把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打造成全国闻名红色旅游胜地。通过对该地的打造,把藤县、蒙山等地的旅游结合起来,继而把整个桂东南带动起来。2012年的重点,除了要大力开发建设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公园外,百色起义旧址、龙州起义旧址、东兰红色旅游区等也要加大建设力度。
2011年,我区紧紧抓住庆祝建党90周年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河池、百色、乐业、田东、崇左、龙州等地均投入了资金进行建设,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也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但这仍然不够。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人士提议,要把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纳入名镇名村建设范围,切实推进风貌建设。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红色旅游景区建成集参观、游览、教育、度假和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复合型的现代新型旅游景区。
‚红色旅游拥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不同的客源市场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必须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一家红色旅游景区的负责人认为:‚发展红色旅游不能只靠‘红色’吸引游客,也要借助其他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产生叠加吸引,形成红色旅游整体联动发展。
自治区副主席高雄说,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招商引资、抓文化,广西旅游一定要做精、做特、做深、做广、做优。今后,要充分挖掘好红色旅游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好各方资金,发挥最大的引导作用,多措并举,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丽萍)
第二篇: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
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班级文化建设可分为硬文化建设和软文化建设,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软文化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软文化”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和灵魂,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就是要把班级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真正变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使学生形成真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此来驱动学生正确的行为。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就是让软文化真正发挥其就有的作用,成为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使班级成为赋有朝气、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那么,如何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呢?笔者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坚实基础。
几年的班级管理,最深的感受是:要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须从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做起。只有通过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才能形成优良的班风。所以,养成教育是班级“软文化”能否真正“硬”起来的基石,它的成功与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否。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抓行为习惯的教育。关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大多数班主任采取的方法都大同小异,我觉得我采取的“定期对照检查制度”效果很好。开学初认真地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相关制度,制定班级公约作为对照检查的标准和依据。每学期有四个定期对照检查,分别是第六周、期中考试总结周,第十六周和期末评价周。形式有个人对照检查,纪律小组找问题,班委会评定。先由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习惯,查找问题,然后由纪律小组根据个人检查的结果再查找,最后由班委会综合评定,评定的结果装入学生成长纪录袋,也作为下次检查的依据,还可以及时督促改正查找出来的问题。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作用,容易操作,效果明显。
二、生动鲜明的主题班会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有效途径。
主题班会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必要活动,班会课上可讨论思想品德问题,也可以讨论班级工作,还可以让学生谈认识、介绍经验、进行思想交流、开展表扬与批评等活动。同时班会课还具有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增长知识、强化学生政治思想、进行道德品质等教育作用。这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生动鲜明的主题班会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有效途径。
怎样组织和召开主题班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呢?我认为开好主题班会,首先要确立与策划好主题。主题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时效性。班主任在确定主题前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风气、健康状况、舆论、班风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好计划工作,对召开本次班会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作一个设想,要做到有针对性。班会的主题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班会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才会关心并积极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去。班会还要以一些重要的节日,一些特殊的纪念日为契机设定主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其次,主题班会的形式要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如专题讨论会、主题报告会、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茶话会、游戏活动、文艺表演会、参观访问、经验介绍等,不能搞一种死板的模式,不能拘于形式。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满足他们求知、增长才干、抒发思想感情、关心时事政治和走向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受到教育和锻炼。
三、科学、民主的班级公约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有力保证。
班级公约是班级全体成员都应自觉遵守的一种约定,它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形成的,是最切合班级实际的,与学生班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最愿意接受的行为规范。所以,制订科学、民主的班级公约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有力保证。
班级公约应该具有结合班级实际、讲究民主、动态变化、规范引导的特点。班级公约的核心就在于“公”和“约”上,它应该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认可的一种“约定”。公约的制定要从班级中“影响大家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入手,通过全体成员的对照检查梳理,再进一步确定“非解决不可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挖掘,明确其危害,找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的方法,也就成了本班成员应该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些规范一旦得到了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就可以认定为班级公约。所以,班级公约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班级是动态变化的,同一个班级在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问题,所以,即便是基于班级实际制定的班规,也要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换而言之,班主任要经常性地对班级实际进行评估,明确当下班级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班级公约的作用,提出班级公约调整的建议,使之始终与班级实际相符合。
在很多班主任看来,班级公约是用来管理学生、让学生听话、遵守规矩的“班级宪法”。我认为,虽然“约束行为”是班级公约的作用之一,但这绝对不是它唯一的作用,更不是主要作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公约,应该是班级这条河流的岸,起着约束中的引导作用,其核心价值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及个性向积极方面发展。因此,班级公约的内容除了约束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作用。
四、公正合理的量化评价制度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十足动力。
班级量化评价是当前学校大多数班级用来约束和测评学生行为品德的常用手段。其基本的思路就是把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细化为考核的分数,考核人员按一定标准进行加分或减分,从而达到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班风的目的。通过多年的班级量化实践中,我认为如下操作比较易行、有效。
1.量化评价方案公正、科学化。
公正、合理的方案是班级量化气度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制定量化评价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可操作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此,在制定方案时班主任要同任课教师,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量化评价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在制定量化评价方案时,应该以学生为根本,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倾听学生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量化管理方案应该包括班级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学习成绩、文明礼貌、集体荣誉、协作精神、行为规范等。量化评价方案应该满足教育政策与方针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2.操作过程要有及时性、程序化、简单化。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班级电脑上制作量化系统,由专人负责。量化分日量化、周量化、月量化、学期量化。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负责人每天只花三四分钟的时间在电脑上输入考核的分数,所有数据就会自动形成。考核的分数由各考核小组提供,小组长把本组成员该日内应该量化的表现进行记载并生成分数交给负责人。班主任必须要过目每天的量化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学生的舞弊行为。量化的结果每周公布一次,根据学校的月考,综合月考成绩汇总一次,这样,每学期共有四次汇总,期末考试后的汇总结果就是学生整个一学期的总体表现。
3.量化评价要与教育同时进行。
量化评价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量化的最终目的是及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对在量化中出现的扣分现象,班主任要对学生及时地批评教育,帮助其改正。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地表扬,鼓励其更加进步。只有把评价和教育及时地结合起来,量化评价制度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4.量化评价的结果要作为学生评优的主要依据。
传统的学生评优大多是先有学生推荐,然后举手通过,这样的评优不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量化的分数是日积月累的评价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以此作为学生评优的依据据有真实性、说服力。量化的结果比较全面,所以可产生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先进,学生就会重视量化评价制度,注重自己平时的表现和各方面的表现。这样,就达到了量化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总之,班级量化评价制度做到公正、科学、真实、合理,并且容易操作,它必定会成为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动力。
五、丰富多彩的硬文化环境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良好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是让班级“软文化”“硬”起来的良好载体,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对班级“硬文化”环境建设要做到: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我在班级“硬文化”建设中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教室的卫生
教室的环境卫生是班级硬文化环境的基础,学生每天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卫生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干净整洁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是保持出来的。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重要内容之一,并且把它做为量化评价的一项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室是我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2.重视教室的布置
教室正面贴着班训,后面墙壁上贴着班级目标,时刻提醒着学生。两侧的墙壁贴一些激励性字画,给学生以导向与激励。后面的黑板报应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结合主题班会,定期更换,由学生自己供稿、排版、策划。教室的布置要整洁,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起来。切忌华而不实的布置,要朴素、大方、具有教育意义。
3.讲究座位的安排学生的座位编排看是小事,却关系重大。学生座位编排是否科学、合理、有效,会影响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纪律状况和班级课堂气氛的好坏。我采取了互助共进式排座,在一个学习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两边各安排一个“学困生”,这样可以帮助“学困生”端正态度,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可以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它就象春雨一样,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勤观察、多思考、有创新,重视班级“软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一定能放光彩。
第三篇: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
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XIAOSI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
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分析现状,寻求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问题,机遇与挑战新思路
目前,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面临“十二五”的新形势,要利用公共政策和国内外社会力量两种资源,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综合运用经济、军事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种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大幅度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水平,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国际竞争日益从传统生产要素的范畴向知识、文化价值和创新能力,即文化软实力的方向转移。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已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升到党和国家战略的层面,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
当前,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即将完成,“十二五”规划即将展开之际,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探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既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与
有形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即硬实力不同,软实力是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能力“常常与一些无形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惯例,以及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软实力这一概念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约瑟夫·奈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美国政府支招,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得软实力这一特定概念逐步演变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中性概念,较多学者认为,软实力就是基于经济、军事硬实力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
我国从2003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来,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成就斐然。党中央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它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价值观的个性特点,同时又兼具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普世价值观的共性特点,既针对当前国内和国际存在的现实问题,又兼顾了人类社会长远-1-的目标指向,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指南,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几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以扭转。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从而使得公民能够分享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基础。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高于GDP年均增长约5个百分点。对比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额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加10577亿元,增长65%。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呈现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7年,中国的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总量的19%,成为居世界前五位的文化贸易大国。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区域合作,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合作、世界气候会议等重大国际问题中发挥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和良好表现也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近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全球22个国家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明显提高,比2008年上升11个百分点,而美国的国际形象有所降低,比2008年下降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
二 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分析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职能,虽然各个部门在这方面都投入了不少资源,但由于文化体制“条块分割”弊端的影响和制约,事实上在工作中存在着协调性和整体性效能不足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既需要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对市场机制和民间力量还利用不够。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传媒作为载体,以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广告、互联网、手机、多媒体为主要传播形态的现代传媒在传播内容、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虽然我国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建立了长城广电传播平台,但我国传媒目前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国内,国际传播的声音还比较微弱。
文化部部长蔡武认为,“目前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
变,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还不相适应”,同时也与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在“十二五”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 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深陷泥潭,其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明显削弱,而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则迅速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进而波及到欧洲和亚太、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是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今年以来,随着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盟国家债务危机的暴露,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可能。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从表面看是西方金融制度监管不严的问题,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中所蕴含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另一面,即自由经济学派对市场不加干预、任其自由调节而缺乏监管的问题。换句话说,危机是在超前消费(美国的消费文化)和金融创新(华尔街精英)中隐含的自由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国际金融危机彰显中国的积极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大国携手应对,于是包括中、印、巴等新兴国家参加的G20国集团应运而生,代替了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G8集团。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为中国发挥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新的空间。
从国内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少,对外贸易大幅萎缩,贸易摩擦增多,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紧约束日益严峻,长期以来依赖投资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从而促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却十分丰裕,举世罕见,具有优先进行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这一国情特点,决定了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方面,应当把具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产业来优先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其核心内容行业逆势上扬的特点与作用已经凸显,从而给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对华有偏见的社会名流总是感觉不适应,提出“中国威胁论”等种种谬论,企图影响中国的发展,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个别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公然支持台独、藏独和疆独,以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友好人士则期盼中国更加强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然而,作为一个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文化软实力的“能力”和预期“目标”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方面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而抓住当前国内外的有利时机,迎接挑战,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也是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 探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时期。应当看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政治格局不断变化,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工作的难度也会不断增加,从而对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利用公共政策和国内外社会力量两种资源,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综合运用经济、军事的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种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大幅度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水平,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国家行为,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其中发挥着决策、推动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起到1+1大于2的效果。针对我国文化体制“条块分割”弊端而导致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效能不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一是要制定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政府部门的行为,提高整体协作的效应。二是建议在未来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中,整合政府文化职能和相关资源,形成“大部制”的集中决策和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贸易。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主导作用,同时鉴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因此,要把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贸易,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引导,加大文化内容创新的步伐,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文化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实现我国从文化贸易大国向文化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要更加重视发挥国内外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涉及每一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高潮已经形成,社会资本和各种社会群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海外华侨和友好人士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给予高度期盼。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构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广泛社会基础。对此,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引导,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从事包括民间公共外交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政府行为形成互为呼应、互为支撑的战略格局。要创新传播方式,更加重视发挥现代传媒载体的作用。在全球化语境下,现代传媒对于传播文化内容、营造舆论环境和扩大影响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同时,现代传媒作为内容传播的载体,就其本身属性而言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国际传播的声音还比较微弱的现状和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要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要综合运用经济、军事的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种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硬实力的经济基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人瞩目。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依托我国经济和军事硬实力的优势,积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4期。
[2]李德顺、孙伟平、孙美堂:《家园:文化论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赵启正:《努力建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
第四篇:让理想信念教育“硬”起来
让理想信念教育“硬”起来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来的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靠着鲜明的政治主张、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和卓有成效的教育,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纯洁性,并以此“唤醒工农千千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取得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历史性成就。2014年12月,总书记首次将“从严治党”提升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使之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的坚强保证。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这既是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坚定的理想信念靠什么?首先是教育引导。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要在党内、特别是在党员干部中,普遍地、经常地、深入地开展共产主义教育,使每个同志都成为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干部。当前,从总体上看,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但在少数党员身上,也不同程度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理想信念丧失”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让理想信念教育“硬”起来。
一、建立责任清单,让责任“硬”起来。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就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习近平说,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同样要落实责任。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巨大精神能量,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像过去那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改造,在党员教育上,一些党组织缺乏主动性,导致责任不清,落实不力,效果不佳。必须依规治党,按照党章等党内法规,建立抓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清单,让理想信念教育压力传导下去,责任扛上肩头。
一是要明确主体责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谁来建设?谁来管护?这是抓好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总书记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党委(党组)是既然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那就理应是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是本职,不抓理想信念教育是失职,抓不好理想信念教育是渎职的意识,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党建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守土有责,建好家园,让理想信念的旗帜在广大党员心中始终高高飘扬。
二是要明确主渠道责任。2014年7月,中组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赋予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主渠道责任。我们党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强调,“党中央对党校工作寄予殷切期望,党校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个“使命”,就有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这个“责任”,饱含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期待。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不负重托,牢记使命,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畅通“主渠道”、当好“主力军”、唱响“主旋律”。
三是要明确主人翁责任。马克思曾说:“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我们党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8700万人数的大党,靠什么走在一起?走到今天?是理想信念。在党面临四大“执政风险”和四大“执政考验”的新形势下,要通过各种制度、纪律来规范和要求广大党员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人翁”,自觉、主动、积极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让理想信念的“闪电”击中灵魂,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共产党人绝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做到在“风险”面前不失本色,在“考验”前头不摇支柱,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科学设置内容,让道理“硬”起来。马克思讲,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理想信念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不可否认,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其自身主观因素,也有理想信念教育吸引力不大、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原因。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内容为王”,提高吸引力、增强感染力、提升说服力,让理想信念的道理“硬”起来。
一是要引导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是思想上清醒与坚定的前提和保证。毛泽东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揭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尤其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干部真正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理论自信,不丢“老祖宗”,练好“看家本领”,夯实理论根基。
二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把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修课,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用历史的营养资政育人、鉴古知今,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始终坚守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庄严承诺。
三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列宁在《论共产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现实是理想信念的立足点、出发点,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基础。必须把握世情明趋势,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重要论断的认识;必须把握国情明道路,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通过纵向历史维度和横向现实维度的比较分析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诗人艾青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要通过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引导党员干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为之不懈奋斗。
三、灵活采用方法,让效果“硬”起来。理想信念属于精神范畴,根植于人的本质当中,为人所特有。从一定意义上讲,理想信念教育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和心灵融契过程。这就决定了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育内容的科学合理,而且取决于教育的具体方式能否激起广大党员的心灵共鸣。必须着眼于形势发展和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不断创新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让效果“硬”起来。
一是做强有力灌输教育。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不能只强调灌输让人们背得烂熟就行,而必须把灌输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恩格斯不仅强调了灌输,而且指出了灌输的方法。理论武装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主要依靠灌输教育。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既要向党员、干部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通过灌输,“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政治思想水平,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二是做细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歌德说过,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囿于内容和形式,理论灌输难免枯燥,刻板。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近年来,情感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较好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既要从党的需要出发,也要从党员的自我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以追求实现党和人民利益为最高目标。其次,充分激发党员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兴趣。要通过情景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党员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让理想信念浸入骨髓、矢志不移。
三是做优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教育。古人说过,身教重于言教。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要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示范作用,坚持用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干部,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激发干部“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警示教育,通过深刻剖析反面典型违纪违法的思想根源,引导干部“见不贤而内自省”,防微杜渐,筑牢精神防线。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传媒渠道,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不断扩大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覆盖面。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聂震宁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有的制约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了越来越明显的表现。我国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
怎样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要让软实力变硬,硬实力不能太软。软实力需要通过必要的经济运作、必要的产业发展、必要的市场经济、必要的国际竞争,来形成自己的效应,这就是吸引力和影响力。”
所谓文化硬实力,即指一个国家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在全球市场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硬实力加强。以出版产业为例。多出好书确实是出版业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把出版社的任务只归结为“多出好书”,则失之于简单。出版社必须把多出好书的追求落实到两个效益的实现上。人们习惯于把出版产业“内容产业”的性质重点放在“内容”上,这也是失之于偏颇的。“产业”与“文化”都是出版产业的主要属性,二者缺一不可。出版产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的市场环境里,经济效益越突出,越有利于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我们说,出版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就是一种文化硬实力。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开篇就说:“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显然,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外现为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其基础则是文化产业的雄厚经济实力与高超管理水平,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硬实力。文化硬实力通过占领文化市场,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扩大文化影响力,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国家文化硬实力主要由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资源主体、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构建而成。市场主体应当是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应当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性技术的统一。资源主体是指用于文化生产的民族、地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题材和素材。产业体系是指构成国家文化产业的大中小企业及其在国内外的合理布局。市场体系则指建立了合理的交易标准并得到严格管理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应当是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科学、规范、有效的政策架构。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现代型政府的依法管理。所谓现代型政府,就是以服务社会、服务市场为主要任务,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该管的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到位,不该管的,一定不要管,退也要退到位”。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到不断增强。
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既需要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也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近一个时期来,业内已经比较深入地讨论了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
问题,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这是强化文化硬实力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些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不失时机地全力向外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光景,随着国际间文化产业壁垒的逐步瓦解,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稳稳登上全球霸主地位。在很多国家坚持片面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主体文化价值的时候,美国影业已经以其好莱坞经营模式和叙事模式占据了市场的85%份额,给美国每年带去近180亿美元的收益。所谓好莱坞叙事模式,简单说来是观众接受至上的叙事态度,是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主题追求,也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艺术风格。至于好莱坞经营模式,却值得很好地研究。好莱坞是著名的美国品牌,但其品种其实并不纯粹,它是许多独立制片公司的集合体,是众多制片人的趣味比较一致的追求,其中最具实力的哥伦比亚三星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大名鼎鼎的福克斯被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好莱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仅包容了各种机构各种艺术家的创作,也容下了这些外国资本。然而好莱坞依然是美国的好莱坞,为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我也觉得奇特。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思维和价值观的顽强表现在发挥核心作用,我以为,也许更多的是文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根本作用。有一种对好莱坞经营模式的通俗解释是:不管你是谁,你到了我这儿,一切都会变成我的;不管你是谁,我到了你那儿,一切依然还是我的。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尚需研究。我国近十年来,通过影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影视生产,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大片其资本结构十分多元,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票房效益,而这些走的正是市场运作之道。
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有人因此以为美国政府对待文化产业是“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其实,从美国政府部门动辄为本国文化产品输出权利打国际官司,就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全力以赴保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美国政府一是给政策(如税收、奖励等);二是给钱。美国成立了“国家艺术拨款委员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委员会”等,直接由联邦政府划拨补助性经费。同时,联邦政府运用一切可行手段,鞭策地方政府出资扶持文化产业;还鼓励民间各类基金会向文化产业投资。目前,文化产业资金注入的大致构成是:联邦政府15%、地方政府35%,其余50%左右是民间资本。有多大的投入,才可能有多大的产出,美国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5%,与其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有着最重要的关系。
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
1995年,日本政府确定了“文化立国”战略,后来又颁布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推出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强调文化产业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国民文化生活,并肩负着让其他国家了解日本文化之重任,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国民均有义务积极参与、给予扶持。日本政府直接组建和参与、支持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组织,疏通并且拓宽资金流入文化产业渠道。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日本是做了一番精心规划的。美国迪斯尼上世纪80年代在东京安营,90年代在香港扎寨,日本文化产业趁势而上,强力启动动漫产业。先是用自己创造的“口袋妖怪”、“皮卡丘”、“Kitty猫”等围攻“米老鼠”,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日本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仅2003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到44亿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与此同时,日本动漫开始席卷世界。动漫出口利润一举超过其汽车和钢铁工业,其经济效益占据了GDP的18%,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撑产业之一。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下,为了摆脱困境、重振经济,韩国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围绕这一基本战略,韩国政府按照“明确重点、集中培育、系统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扶持政策。首先是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就在文化观光部内首次设立了“文化产业局”,2000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委员会由文化观光部长官担任委员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基金运营计划,并负责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文化观光、信息通信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各自下属各种中心,分别负责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以及产业技术开发。在卡通画形象文化方面也分别成立了负责创作和市场开发的专业领导协会。2000年至2001年,又先后组建了“工艺文化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2002年7月,文化观光部将下属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振兴院、电影振兴委员会、游戏产业开发院等5个部门进行整合,组建“文化产业支援机构协议会”,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协作。
同时,韩国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法规建设。1999年2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做出具体规定。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促进的对策。
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文化事业预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国家财政预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为9.1%。文化事业预算金额2003年猛增为1.17万亿韩元,比1999年增长140%多。同期,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重由3.5%增长为17.9%,文化产业预算额由168亿韩元增至1878亿韩元,为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撑。同时,还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设立文化产业、文艺、电影、出版、广播及信息通信化等系列专项基金,集中扶持相关产业。1999年基金设立当年总额仅为549亿韩元,到2002年增至2329亿韩元。此外,韩国还动员民间资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资体制,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的需求。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里,先后组建17个“投资组合”,融资总额达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韩元,民资1723亿韩元。在此基础上,资金运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资达1000亿韩元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落到了实处。
文化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最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意,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重中之重。自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投资2000多亿韩元,集中培养急需的文化产业“复合型”高级人才。在院校培养方面,在强化已有院校相关科系人才培养的同时,新建了首尔游戏学院、全州和清州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及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院等一批新的院校。大学开设的文化产
业相关专业达80余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除院校正规培养外,文化产业开发中心还接受委托,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方式,培养特殊专业的高级人才。在机构、政策、法规、资金、人才等“硬”条件基本具备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文化产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以动漫业为例。韩国动漫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2年动画片出口额达8387万美元,是当年电影出口的56倍。2003年,动画产业产值增至4050亿韩元,同期动画片销售额由上一年的2149亿韩元增至2699亿韩元。韩国现已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世界动画片80%的背景画出自韩国。在中国,动漫业、影视界“韩”流汹涌,韩国文化给人们许多真切的感受,这就是通过强化文化硬实力,达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典型案例。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而要强化文化硬实力,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这就是我国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的主要理由。同时,需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国家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有必要的全面规划和调控,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发展文化的意志。只有国家意志、人民需求与文化价值、市场规律协调统一起来,国家的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以强化。在上述几个国家的经验里,我们都能指认出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设立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颁布政策、制定法规、擘画战略、筹措资金、管理市场等,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掌管、操作。我国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许多成功的经验也都在表明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必要性。例如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2004年以来,我国出版业参展机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版权贸易的逆差明显缩小,一系列出彩的表现令国际出版界广大同行感到吃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产业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是两条根本性原因。这两条根本性原因,也就是构成文化硬实力的重要内容。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才明确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显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我国文化产业只是一个后发产业,身处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没有国家相对特殊的政策和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文化目的性。倘若把文化产业和经济领域的一般产业同样对待,政策上没有优惠,资金上没有支持,法规上没有保护,人才上没有爱护,评价上没有引导,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也就真的可能自生自灭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完全交给市场利益调控,企业就完全可能什么赚钱就去经营什么,而文化产业的经营很可能会唱“空城计”。这是需要特别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需要,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则是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而也是国家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文化产业自身的需要。政府和产业在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上各有责任,应当各自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们讨论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