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软实力”铸就企业发展“硬动力”演讲稿
《文化“软实力”铸就企业发展“硬动力”》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化“软实力”铸就企业发展“硬动力”》。
什么是和谐企业?专家解释为: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内和外顺的企业。和谐企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充满活力,这是和谐企业的集中体现;二是企业内部和谐,包括企业内部人的自身、人与人的和谐等;三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等。
和谐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要求企业主与企业职工、企业职工与企业职工之间互助、友爱。不难理解,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企业,自然是士气高涨,内和外顺;相反,一个陷入困境、日渐衰败的企业,必然会人心浮动,内忧外患。由此可见,企业要和谐,强盛是根本。因此以和谐促进强盛,以强盛保证和谐,两者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
工会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工会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服从、服务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把员工思想与行为引导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这无疑为工会工作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它以人为本、形式灵活,方法多样,重在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引导、激励、鼓舞的功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工会文化建设是提高工会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工会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就会激励员工忘我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文体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就会活跃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企业产生凝聚力,振奋斗志。它把文化引导作为基本手段以激发人的自觉行为为目的,造就一种亲密、互助、信任的氛围,使集体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使员工体会到自己付出的劳动越多,企业发展的步伐就更快,并通过工作获得愉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员工的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行为创新。
把工会工作的主题教育与企业文化中“价值链”有机结合,自发协调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关系,提炼经营理念,促进员工转变消极思想,形成符合企业发展目标要求,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生产经营意识。
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动员职工、组织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企业改革,需要工会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促进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献计出力;维护企业稳定,需要企业工会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建设。
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各级党、政、工的共同任务。要结合实际、明确思路,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采取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将企业工会真正建设成为把坚持党的领导、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团结职工群众有机统一起来的工会组织,让企业工会组织成为构建和谐企业、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企业工会工作,首先必须抓好企业工会组织建设。要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和组建方式,健全和完善企业工会组织网络,夯实工会工作的组织基础。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和《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工会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工会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民主制度等,处理好工会与企业党组织、行政和上级工会组织的关系,形成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秩序,为加强企业工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挥企业工会作用、增强企业工会活力是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的关键。只有坚持围绕推动企业发展、实现职工合法权益来确定工作目标和重点,企业工会才能找准位置、有所作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要团结引导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赶先进、争创一
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职工的利益奠定物质基础,达到企业和职工互利共赢的目的。要抓好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调处制度等,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利,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当前要重点维护好职工的工资收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权益。要不断创新企业工会活动的载体,发挥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体现群众组织的特点,依靠会员和职工群众,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双爱双评”、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人先锋号”创建等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不断推进群众化、民主化建设,把企业工会工作建立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真正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企业工会干部工作、生活在职工群众中间,与职工群众最贴近。做好企业工会工作,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工会干部队伍,使之成为组织动员职工的能手、协调劳动关系的行家、关心服务职工的模范。要加强对企业工会干部特别是工会主席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工会业务,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和政策水平。要注重培养、选拔企业工会干部,拓宽企业工会干部来源渠道,营造优秀工会人才和积极分子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通过公开招聘、内部选拔等多种途径,广泛吸纳人才,向非公有制企业推荐、选派工会工作者,形成专职、兼职和积极分子相结合的企业工会工作者队伍。要建立健全企业工会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表彰奖励敢于维权、善于维权的企业工会干部,增强企业工会干部的责任感,激发企业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企业工会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发扬“妈妈心、婆婆嘴,闲不住的两条腿”精神,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带着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诚心诚意地为职工群众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当好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努力成为职工群众信得过、离不开的贴心人。
提高企业工会工作水平,发挥企业工会作用,不仅要靠企业工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工会领导机关提供及时有力的指导和服务。要加强源头参与,加大立法和政策参与力度,积极反映职工群众和企业工会的意见建议,在源头和宏观上维护好广大职工、工会干部和企业工
会的权益,督促和推动《劳动法》、《工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为企业工会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要注重对企业工会工作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要认真总结加强企业工会工作的成功经验,注意培育和推广各类先进典型,搞好典型示范,鼓励和尊重企业工会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对企业工会在创新实践中碰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积极探索上级工会代表下级工会、工会机关服务企业工会的具体办法,加大参与劳动争议仲裁、法律援助力度,把企业工会一时难以履行的维权职责上提一级,注意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或行业工会的作用。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竭诚为企业工会服务,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使企业工会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开展工作。
第二篇:文化“软实力”铸就企业发展“硬动力”
文化“软实力”铸就企业发展“硬动力”
本报讯星光榜,党群之窗,廉洁文化长廊,创先争优主题画廊,企业文化墙……鳞次栉比的职工文化阵地,生动的诠释着XXX的企业精神与文化内涵。
“光辉历程 和谐众泰”文学、摄影、书法展,“太极”健身队,“舞月天”舞蹈班,才艺大赛、文艺汇演……形式多样的职工文化内容,激情演绎着XXX员工昂扬奋进的豪迈情怀。
今年以来,面对焦炭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原料煤供应带来的压力和挑战,XXX着眼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着眼于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稳步推进符合公司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用企业文化来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文化“软实力”正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硬动力”。
该公司围绕打造“疆内一流 行业领先”煤化工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发展〃图强〃和谐”为文化建设主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贯彻“一个思想”、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四个目标”。
贯彻一个思想:以“融入中心 服务大局”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来创造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继承集团公司优秀企业文化,借鉴优秀成果,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努力建设具有xx特色的企业文化。
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生产发展目标和安全经营管理相结合,促进和保证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与该公司实际相结合,让职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企业文化,使大家体会到企业文化建设确实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进步。三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用安全是否更好、效益是否更高、公司是否更和谐来检验其先进性。
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员工高素质;二是管理高境界;三是效益高水平;四是文化高品位。以上这些,就象人的“五个手指”,攥紧了就是“拳头”,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就能为公司安全生产的稳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职工生活的改善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战略指定目标,文化提供动力。如今,精彩纷呈的企业文化已经在XXX落地生根,并激励着每名员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继续担责任、提质量、增效益、创佳绩。
XXX公司
通讯员:段博才
第三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聂震宁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有的制约作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了越来越明显的表现。我国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
怎样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要让软实力变硬,硬实力不能太软。软实力需要通过必要的经济运作、必要的产业发展、必要的市场经济、必要的国际竞争,来形成自己的效应,这就是吸引力和影响力。”
所谓文化硬实力,即指一个国家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在全球市场里,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硬实力加强。以出版产业为例。多出好书确实是出版业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把出版社的任务只归结为“多出好书”,则失之于简单。出版社必须把多出好书的追求落实到两个效益的实现上。人们习惯于把出版产业“内容产业”的性质重点放在“内容”上,这也是失之于偏颇的。“产业”与“文化”都是出版产业的主要属性,二者缺一不可。出版产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事实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的市场环境里,经济效益越突出,越有利于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我们说,出版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就是一种文化硬实力。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开篇就说:“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显然,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外现为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其基础则是文化产业的雄厚经济实力与高超管理水平,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硬实力。文化硬实力通过占领文化市场,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扩大文化影响力,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国家文化硬实力主要由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资源主体、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构建而成。市场主体应当是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应当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性技术的统一。资源主体是指用于文化生产的民族、地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题材和素材。产业体系是指构成国家文化产业的大中小企业及其在国内外的合理布局。市场体系则指建立了合理的交易标准并得到严格管理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应当是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科学、规范、有效的政策架构。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现代型政府的依法管理。所谓现代型政府,就是以服务社会、服务市场为主要任务,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该管的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到位,不该管的,一定不要管,退也要退到位”。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到不断增强。
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既需要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也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近一个时期来,业内已经比较深入地讨论了文化产业的经营与扩张
问题,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这是强化文化硬实力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些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不失时机地全力向外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光景,随着国际间文化产业壁垒的逐步瓦解,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稳稳登上全球霸主地位。在很多国家坚持片面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主体文化价值的时候,美国影业已经以其好莱坞经营模式和叙事模式占据了市场的85%份额,给美国每年带去近180亿美元的收益。所谓好莱坞叙事模式,简单说来是观众接受至上的叙事态度,是娱乐为主、寓教于乐的主题追求,也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艺术风格。至于好莱坞经营模式,却值得很好地研究。好莱坞是著名的美国品牌,但其品种其实并不纯粹,它是许多独立制片公司的集合体,是众多制片人的趣味比较一致的追求,其中最具实力的哥伦比亚三星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大名鼎鼎的福克斯被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好莱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仅包容了各种机构各种艺术家的创作,也容下了这些外国资本。然而好莱坞依然是美国的好莱坞,为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我也觉得奇特。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思维和价值观的顽强表现在发挥核心作用,我以为,也许更多的是文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根本作用。有一种对好莱坞经营模式的通俗解释是:不管你是谁,你到了我这儿,一切都会变成我的;不管你是谁,我到了你那儿,一切依然还是我的。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尚需研究。我国近十年来,通过影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影视生产,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大片其资本结构十分多元,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票房效益,而这些走的正是市场运作之道。
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有人因此以为美国政府对待文化产业是“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其实,从美国政府部门动辄为本国文化产品输出权利打国际官司,就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全力以赴保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美国政府一是给政策(如税收、奖励等);二是给钱。美国成立了“国家艺术拨款委员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委员会”等,直接由联邦政府划拨补助性经费。同时,联邦政府运用一切可行手段,鞭策地方政府出资扶持文化产业;还鼓励民间各类基金会向文化产业投资。目前,文化产业资金注入的大致构成是:联邦政府15%、地方政府35%,其余50%左右是民间资本。有多大的投入,才可能有多大的产出,美国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5%,与其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有着最重要的关系。
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
1995年,日本政府确定了“文化立国”战略,后来又颁布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推出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强调文化产业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国民文化生活,并肩负着让其他国家了解日本文化之重任,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国民均有义务积极参与、给予扶持。日本政府直接组建和参与、支持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基金组织,疏通并且拓宽资金流入文化产业渠道。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日本是做了一番精心规划的。美国迪斯尼上世纪80年代在东京安营,90年代在香港扎寨,日本文化产业趁势而上,强力启动动漫产业。先是用自己创造的“口袋妖怪”、“皮卡丘”、“Kitty猫”等围攻“米老鼠”,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日本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仅2003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到44亿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与此同时,日本动漫开始席卷世界。动漫出口利润一举超过其汽车和钢铁工业,其经济效益占据了GDP的18%,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撑产业之一。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下,为了摆脱困境、重振经济,韩国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围绕这一基本战略,韩国政府按照“明确重点、集中培育、系统实施”的原则,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扶持政策。首先是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就在文化观光部内首次设立了“文化产业局”,2000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委员会由文化观光部长官担任委员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基金运营计划,并负责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文化观光、信息通信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各自下属各种中心,分别负责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以及产业技术开发。在卡通画形象文化方面也分别成立了负责创作和市场开发的专业领导协会。2000年至2001年,又先后组建了“工艺文化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2002年7月,文化观光部将下属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振兴院、电影振兴委员会、游戏产业开发院等5个部门进行整合,组建“文化产业支援机构协议会”,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协作。
同时,韩国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法规建设。1999年2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做出具体规定。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促进的对策。
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文化事业预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国家财政预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为9.1%。文化事业预算金额2003年猛增为1.17万亿韩元,比1999年增长140%多。同期,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重由3.5%增长为17.9%,文化产业预算额由168亿韩元增至1878亿韩元,为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撑。同时,还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设立文化产业、文艺、电影、出版、广播及信息通信化等系列专项基金,集中扶持相关产业。1999年基金设立当年总额仅为549亿韩元,到2002年增至2329亿韩元。此外,韩国还动员民间资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资体制,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的需求。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里,先后组建17个“投资组合”,融资总额达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韩元,民资1723亿韩元。在此基础上,资金运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资达1000亿韩元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落到了实处。
文化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最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意,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重中之重。自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投资2000多亿韩元,集中培养急需的文化产业“复合型”高级人才。在院校培养方面,在强化已有院校相关科系人才培养的同时,新建了首尔游戏学院、全州和清州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及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院等一批新的院校。大学开设的文化产
业相关专业达80余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除院校正规培养外,文化产业开发中心还接受委托,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方式,培养特殊专业的高级人才。在机构、政策、法规、资金、人才等“硬”条件基本具备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文化产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以动漫业为例。韩国动漫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2年动画片出口额达8387万美元,是当年电影出口的56倍。2003年,动画产业产值增至4050亿韩元,同期动画片销售额由上一年的2149亿韩元增至2699亿韩元。韩国现已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世界动画片80%的背景画出自韩国。在中国,动漫业、影视界“韩”流汹涌,韩国文化给人们许多真切的感受,这就是通过强化文化硬实力,达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典型案例。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而要强化文化硬实力,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这就是我国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的主要理由。同时,需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国家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有必要的全面规划和调控,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发展文化的意志。只有国家意志、人民需求与文化价值、市场规律协调统一起来,国家的文化硬实力才可能得以强化。在上述几个国家的经验里,我们都能指认出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设立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颁布政策、制定法规、擘画战略、筹措资金、管理市场等,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掌管、操作。我国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许多成功的经验也都在表明政府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必要性。例如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2004年以来,我国出版业参展机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版权贸易的逆差明显缩小,一系列出彩的表现令国际出版界广大同行感到吃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产业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是两条根本性原因。这两条根本性原因,也就是构成文化硬实力的重要内容。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才明确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显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我国文化产业只是一个后发产业,身处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没有国家相对特殊的政策和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文化目的性。倘若把文化产业和经济领域的一般产业同样对待,政策上没有优惠,资金上没有支持,法规上没有保护,人才上没有爱护,评价上没有引导,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也就真的可能自生自灭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完全交给市场利益调控,企业就完全可能什么赚钱就去经营什么,而文化产业的经营很可能会唱“空城计”。这是需要特别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需要,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则是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而也是国家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文化产业自身的需要。政府和产业在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上各有责任,应当各自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们讨论强化国家文化硬实力的主要原因。
第四篇: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
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
09管道(1)班沈迅
090728106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新词汇,望文生义,就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吸引别人的手段,以区别于用军事装备威慑别人的硬实力。
中国近些年也施展了不少软实力手段来和别国打交道,中国用援助外国作为软实力的手段近二十年用了很多,不论是对非洲的铁路,公路,医院,体育场,政府大楼的基础设施的援助,还是对东南亚国家贸易优惠,大量进口东南亚商品,使东南亚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而前者招来的是西方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自己对中国殖民非洲的指责和抱怨,后者招来的是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沉默或反对。
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大量援助这样的软实力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政治上的好处,中国软实力体现出的保护中国利益的效果并不明显。
日本是一个软实力强,硬实力弱的另一个例子。日本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40多年,日本的电器,汽车,动漫曾风行全世界,但日本在全世界的形象仍只是一个经济动物,日本被普遍当做一个经济巨人与政治侏儒的代表,这和日本因被美国占领缺乏独立的军事威慑力密切相关。
英法的经济力量几十年来逊于日本,就是因为英法是核大国,掌握了核力量,才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排在世界第十,俄罗斯没有一样可拿的出手的民用高科技产品,但几十年来仍雄踞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让美国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仍对俄罗斯心存畏惧的关键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核导弹数量。
俄罗斯在常规武器上无论是只有一艘老旧航母的海军,还是陆军,空军的装备都远赶不上美国,而正是俄罗斯的核力量这个杀手锏武器让美国忌惮,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因为有可能抑制俄罗斯对美国的杀手锏的威慑力才让俄恐慌不已,反应强烈。
中国的核力量少是让美国对中国的恐惧远远少于对俄罗斯恐惧的重要原因,中国被西方称作世界三大国之一(中美俄),中国的软肋就在于核弹数量与美俄的不匹配,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力不匹配,与中美俄三大力量的重量级对比不匹配。
中国国防经过6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中国陆军的99式坦克,空军的歼10,歼11,甚至歼20战机,海军的现代化驱逐舰,新型潜艇,甚至在造航母上,都与俄罗斯接近或达到了同一量级,甚至在一些武器的技术指标上还超越了俄罗斯,但中国并没有俄罗斯那样的底气,俄罗斯可以自豪的声称俄的核导弹可以在30分钟内毁灭美国,俄之所以底气硬,就在于和美国实力相当的核弹头数量。而中国就没有底气说这种话。
同样美国对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威慑力量并不放在眼里,这也是之所以出现美国的航母数十年来随意在中国周边海域游弋,而并不去俄罗斯沿海去挑衅的原因
中国唯一可以对美国有重量级威慑效果的就是增加核导弹的数量,而增加数量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中国在几十年前就早已掌握了洲际核导弹的技术,在制造核导弹上不缺技术,而只是一个加法的算术题而已。
很明显,中国在常规武器上无法和美国竞争。中国即使拥有了航母,大概也不是美国航母的对手,中国要造出和美国的11艘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等的航母,恐怕还是相当遥远的目标。而近期美国对中国步步紧逼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人普遍已有了四面楚歌的危机感。而中国增加核导弹数量对美国最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幅增加中国的核导弹数量才足以威慑美国对中国大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干涉,就像美国不敢干涉俄罗斯对车臣问题的解决一样。俄罗斯当年出兵格鲁吉亚,打垮了格鲁吉亚的武装力量,美国也只是抱怨一下而已,因为美国清醒的知道他无能为力帮格鲁吉亚抵抗俄罗斯,否则有面临与俄罗斯爆发战争,使自己毁灭的风险。
在台湾问题上也要让美国体会到自己若干涉中国的统一,也有面临自己毁灭的风险。这样中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否则台湾将永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与喉中刺。美国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敢向台湾售武而不敢向车臣售武,中俄核力量悬殊,中国对美国的核威慑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俄罗斯的核武器令俄在全世界不怒自威,俄罗斯相对来说缺少软实力。但对维护国家利益而言,硬实力比软实力要有用,硬实力能让别人不侵犯你的国家利益,而软实力只是使别的国家获得利益,是虚的东西,并不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与利益。
所以中国未来武器系统中得杀手锏不是常规武器,常规武器固然重要,在对付中小国家时确实有作用,但象对付美国这样的大国,最重要的是研发能穿透美国反导体系的核导弹系统,包括陆基洲际核导弹,能远航世界各大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要有和美国核潜艇一样的远航战备执勤能力。
现在美国要全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正不断对中国步步紧逼,在美国逼人太甚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中国恢复核试验的可能性。一方面警告美国中国仍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核大国,另一方面也可检验中国核武器的可靠性,在中国几十年不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避免中国核威慑杀手锏这最后一张王牌变成了纸老虎。
中国在若干年后大幅提高核弹数目后可以考虑象俄罗斯一样向世界公布中国核弹头数量,不必象现在一样藏着掖着,避免美国在低估中国核能力的情况下产生误判引发战争,而在美国了解中国核弹数目后由于威慑作用反而更不容易引发战争。
现在的中国是软实力偏多,硬实力偏少,中国要用软硬实力两条腿走路,而现在是跛着前行。中国现在在世界威信的天平上并不平衡。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往往是经济超级大国,而达不到美俄超级大国的高度。中国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防御型的盾牌,更需要进攻型的利剑,否则中国将永远象日本一样被美国当做“经济超级大国”。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演讲稿
汇报讲稿
说明:汇报的引言部分由一个人讲,引出主体部分,然后在主体部分采用习总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形式,一个同学代表习总,另外四人扮演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与习总展开互动,通过PPT进行汇报,PPT的放映由其中扮演代表的一名同学负责。
引言部分:
2014年10月15日上午,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中,***谈到了读书、电影、艺术形式和建筑等,***的一句“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将一些曾经饱受争议的建筑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先来看几组奇奇怪怪的建筑(图片见ppt): 第一部分:“时装版”
(1)北京,中央电视台“大裤衩”(2)苏州,秋裤“东方之门”(3)上海,LV大厦“马靴” 第二部分:“象形版”
(1)湖北,宜宾—五粮液大楼,宜昌—稻花香大楼(一对失散的兄弟)(2)贵州,湄潭茶文化陈列馆
(3)安徽,淮南奥林匹克公园(打乒乓球哪家强?)(4)河北,燕郊天子大酒店(寿桃里边其实是个包间)
以及整体外观像铜钱、马桶盖等的一些建筑„„
当然也不乏不断突破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如被大家戏称为开瓶器、注射器和打蛋器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
现在来看看国外的几个公认的优秀建筑,是不是觉得造型非常优美?
这样的建筑在当初建成之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其中不少也成为了当地的城市新地标。但是大家觉得这样“奇奇怪怪的建筑”真的可以称之为好的建筑吗?
我们暂且不从建筑的专业角度去评论它们,单单从结果来看:设计更有新意、外形更加别致、高度飞速增长的这些“夺人眼球的奇奇怪怪建筑”的建成,使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跻身于全世界领先水平了吗?我们有好的想法是国外同行想借鉴的吗?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吗?仅仅在外观上动脑筋不是创新,采用其他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运用的技术不是创新,一味的进行建筑高度的攀比不是创新。创新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外观的提出,是建造出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建筑。而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建筑行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呢?
针对这个问题,总书记觉得应该评估一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下面是座谈会的现场直播。
主体部分:
习总:大家好,之前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效果十分不错,当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所以今天由我来主持这场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希望听听大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代表1:习总好,由于很多人不清楚文化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先来介绍一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习总:那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代表2:这个由我来说明吧。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更注重的是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崇洋媚外,这样的现象令人堪忧。(停)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学习中国文化,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影响力。(停)这些图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世界政治格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就必须平衡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从具体方面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乳交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其次,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的排序。另外,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临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失控、失衡、失序、失范所带来的精神之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重塑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民族的精神库存。
习总:看来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那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情况?
代表3: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的呼声再度高涨;第二个问题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第三个问题是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
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第四个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国文化,加上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最后一个问题是国际话语权微弱,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韬光养晦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这一格局之中,我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我国的声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习总:从你的说明中来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代表4: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很大,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我们着重从中国传统节日方面进行了调查。
习总:好的,请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的调查。
代表4:好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停)接下来这些图片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这一张显示的是春节、元宵节和头牙,(停)这一张显示的是寒食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七夕、中元节和中秋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重阳节、腊八节和除夕。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还是很多的,并且形式也多种多样。代表1:没错,前面一位代表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那我来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作一个对比。(停)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几个区别,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同,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纪念名
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饮食文化,比较具有伦理性,而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感情文化,具有娱乐性的特点。
习总:那么你能具体对比一下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吗?
代表1:好的,下面我就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一下对比。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首先是春节和新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 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接着是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最著名的就是“trick or treat。”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接下来是除夕和平安夜,中国的除夕夜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不会邀请外人。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西方的平安夜则不一样。圣诞老人会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他们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每到除夕,中国的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西方的平安夜时,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最后是七夕和情人节,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来源于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中国个性比较含蓄,心中
情意婉婉流出,借着节日,互诉衷情。西方的情人节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徒Valentine与他的情人没有结局的恋情。在这一天,情人们彼此借着写信及送卡片、糖、花或者其他各种礼物,互传爱意,让爱长久。
习总:从你说的节日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节日都有其历史意义,都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西方的节日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只不过面对西方的节日中国的节日显得有点拘束。
代表2:是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外国那么开放和现代化,所以已经渐渐地有衰落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变化。(停)这是几个具体的例子,有中秋节商家会卖各种各样的天价月饼,而中秋节当日傍晚就开始大力打折促销几小时前还昂贵的月饼礼盒;过春节时,小孩子会比拼谁得到的压岁钱多,大人则会比拼谁送的礼多和好;另外,在过节的时候,有时还会出现类似这张图片上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炒作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衰落。
习总:那么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代表3: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我来讲讲内因。首先是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在信息社会的“水土不服”,传统节日有些教条主义,在文化内涵和风俗形式上正在走向虚空,其精神内涵在当代未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城市很多年轻人就对传统节日中总离不开“吃”感到厌烦。节日饮食固然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节日只剩下“吃”的时候,不得不引人深思。第二点是当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而没有一种社会的气氛,例如古代元宵节的全民赏花灯,猜灯谜,到如今已经难觅踪迹。第三点,部分节日主题模糊化,趋同化,如西方的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主题鲜明,以节日的名义,一件小小的礼物,密切了亲人与朋友之间的沟通。而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没落,除了肠胃大聚餐之外,连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都沦为旅游节了。
代表4:前一位代表讲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内因,那我来讲讲衰落的外部原因。首先是随全球化的进程,传统节日受到了西方节日的冲击。这是由于部分国人古怪
心态作祟,赶时髦、跟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造成的。其次,媒体商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波助澜。因利益原因,对于传统节日购备礼品、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宣传报道过于热情,使民众对于购物或赠送礼品的注意力多于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第三点,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当下独生子女大军来势汹汹,家庭观念淡薄,使得以人为本、以倡导家庭为本的传统节日渐失去了人心。第四点,传统节日时间不固定。现代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都以公历时间为准。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以中国农历或节气时间为准,使得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传统节日的在公历中的日期。第五点,缺少深入人心的立法与教化。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如果没有一种深入结合的信念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建立一种较为刚性的机制来保证这种热情的持续。日本、韩国分别于1950年和1960年就通过了专门的《文化财产保护法》,而直到目前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才进人到立法计划。在日本和韩国,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他们会将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甚至连课外活动都穿插民俗内容,我们在这方面却做得很少。第六点,现代生活节奏块,压力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过节。第七点,传统节日所组织的娱乐活动太少,由政府或单位举办文娱演出,又普遍缺乏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前的春节游艺、端午竞渡、中秋拜月都是娱乐性强、参与者众的民间民俗活动;而现在春节看“电视晚会”,中秋购买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这一家一户的闭门过节,使人们感受不到过节的乐趣。最后一点,人们的观念与意识上存在问题。传统节日有很多特色活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在“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很多传统节日屡屡遭到破坏,到了现在,很多人都对传统节日表示淡漠了。
习总:你们总结的原因都很到位。我们今天开的会是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会,那么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什么关系?
代表1: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概念很虚,很抽象,需要具象的载体,而传统节日就是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生活画卷的一扇窗口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一个重建载体。其次,传统节日是维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纽带。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则是
亲身体验,后者又比前者来得重要得多。而传统节日,从古到今,跨越了几千年,囊括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包含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有益的思想哲理。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能事半功倍地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第三点,中国传统节日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如重阳节提倡尊老,清明节与寒食节提倡缅怀先人,下元节与端午节提倡敬重贤人。这些节日对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一点,庆祝传统节日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庆祝传统节日,使得国民为中华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
代表2:前一位代表总结的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很好,我在他的基础上再补充两点。第一点是保持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区域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中元节为例,日本、朝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中元节的习俗,但各国的习俗又不尽相同。学者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而加深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国民到这些国家旅游中也会为其有类似的节日而产生共鸣,他国国民到中国旅游亦然,这些都会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第二点是传统节日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是一种文化生产力。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特色产品,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比如人们提到元宵节就会想到吃元宵、团团圆圆,提到端午节就会想到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等,在传统节日上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寄托人们的情感,同时衍生出文化生产力,如节日旅游、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成为拉动经济的元素。适当开发传统节日的一些特点,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传统节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习总:看来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原因,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吗?
代表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点,传承与保护。传统节日的新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与保护,这是一切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和基础。不必急着去发扬、去创造,由表及里,我们先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才会更深刻地体
会到它们的内在含义。第二点,政府应该提高其重视力度。首先重视传统节日应该首先从政府做起,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的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其次,国家制定法定节日要充分考虑到传统节日的比例。现在,我国的法定节日有了很大进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中秋节,但这个比例应该还不够,其他的一些节日,如寒食节,七巧节,重阳节也应该得到重视,相应的减少十一长假的时间。第三点,要去粗取精,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厚重与精采。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深蕴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放爆竹,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传统的应节活动已经少之又少了,传统节日已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和陌生。很多城市里早已禁放炮竹,更毋论在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燃起祥和的开年炮竹了。第四点,加强传统节日的对外输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对外吸引力。历史上有四次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一次,西汉丝绸之路;第二次,盛唐时期国际开放性对外政策;第三次,蒙元时期;第四次,明清时期四大发明传播与世。所以传统节日也一样,应该走出去,增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海外媒体传播传统节日,增强海外华人对祖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使之成为传播节日的排头兵。第五点,把传统节日现代化,合理进行商业开发。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大行其道可以看出,传统节日与现代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适当地开发传统节日,必定会在文化和经济上带动传统节日的发展。第六点,寓教于乐。要想让春节、重阳这样的中国传统节庆不被现代人抛弃,必须发掘其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是其发展,并重新壮大,必须要结合它的当代价值让人们接受。最后,积极发挥高校在提高传统节日影响力的作用,即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创造富有大学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通过高校的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来推动传统节日在现代的发展。
习总:这些措施的可实行性都很强,相信通过不断实践与完善,传统节日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宣布,这次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