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读《喜福会》有感(合集)

时间:2019-05-13 09:4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读《喜福会》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读《喜福会》有感》。

第一篇: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读《喜福会》有感

从《喜福会》谈中西方文化

文化的融合学院:哲学与政治学学院

专业: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生姓名:海啸

学号:201003402118

2013年6月

摘要:本文通过跨文化的角度对电影《喜福会》和其原著《喜福会》中涉及到中美文化冲突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对各具特色的母女之间的冲突、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过程进行分析。希望从家庭文化的融合方面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以点窥面。

关键词:母女冲突 家庭文化 中西方文化融合前言:电影和书中对带有传统中国特色的一代移民母亲们和接受西方文化长大的二代移民女儿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描写是基于家庭层面来描写的。而这种家庭文化不同于美国的家庭文化,是带有中国传统家庭血缘关系、成员纽带、遵从家长制的家庭文化特色的。当然,因为她们的家庭地处美国,家庭成员,特别是二代移民女儿的个性成长是带有西方的自由主义特色的,故这种中国家庭文化和家庭成员西方价值取向的冲突和矛盾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视觉享受和对文化差异的深入思考。

一、对《喜福会》的简介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该书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

有一只鸭子,他一直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颈子想作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电影《喜福会》,是说着四对母女的故事。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爱的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终能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与充满爱与尊严的未来。

四个母亲中就有三个,反应出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她们不可能挣脱,除非离开孕育这传统文化的土地;但很奇怪的是,当她们到了美国社会,挣扎奋斗出另一种人生,想给女儿另一种命运以后,却发现女儿承袭着自己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人生的悲剧,唯一自小反抗母亲的女儿,又特别的会被母亲“我不赞同”的沉默所干扰,彻底的失去了自信与自我。

于是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母亲必须伸出援手,让女儿及早阻止悲剧继续搬演下去。这种母女间“运遗传”系,将母女间的特殊情感发挥的很耐人寻味。

二、母女冲突映射文化冲突

《喜福会》中四位母亲是旧社会迫害女性的当事人和典型范例。旧社会中的家长制和男人本位制以及**的社会环境对四位母亲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母亲们本身便带有着强烈的中国旧社会印记,虽然社会环境变了,沟通语言变了,这种根植于他们灵魂的东西不会变。人在遭受过苦难之后才真正懂得人生的可贵,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生活的诀别,母亲们毅然来到了异国他乡,努力奋斗,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女儿们作为第二代移民,也许只拥有着华人的外貌,他们的性格、价值取向、处理人际关系方式和她们的母亲却是天差地别。因此,矛盾冲突接踵而至。

母女之间的误解来自于文化的冲突。中国的家庭文化赋予了家庭更多的东西和外延,比如:对子女生活状况的关心和规划、对家庭成员个人发展的牺牲、根植于家庭的传统美德(孝悌之义、仁爱、诚信、节俭、廉耻等等)。而美国的家庭观念是根植于自立、尊重和自由之上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没有等级划分、家庭对家庭成员束缚极小。这两种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文化的差异在这四对母女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渐的渗透、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暴露出来。

中国和美国是有着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渊源并且完全处在两个不同地域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身上烙上的是不同的哲学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传统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根植于骨髓里的分歧时根深蒂固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三、家庭向心力促进文化融合基于母女两代人的不同生活环境和价值取向,她们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这是两种不同家庭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庭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文化是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身处不同环境受到不同教育和影响的母女在教育、婚姻、母女关系都发生了大小不一的矛盾甚至是冲突。但是,母女之间那种斩不断的血缘关系,传承自古老中国的家庭向心力紧紧地将死对母女拴住。来自于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文化开始融合。母亲对中国家庭文化中

家长专制进行了让步,女儿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家庭文化进行了让步。直到母女相拥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文化的差异会给她们造成困扰,但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挡她们之间的爱,不能阻挡她们宁愿为爱做牺牲的意志。让我们从书和电影中来看这种为爱而产生的文化融合:

(一)母亲门逐渐接受美国文化

母亲们脱掉从中国带来的长袍,穿上美国的衬衫和长裤,说着被女儿们嘲笑的蹩脚英语,习惯了美国每个周末的宗教活动。许安美在儿子不幸落海之后,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菩萨保佑,而是西方的上帝:龚琳达从开始因为女儿和美国男友私奔而脱下鞋子打他们两,到后来接受女儿的男朋友,并慈爱地教他吃螃蟹。这是母亲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尊重与宽容。

(二)女儿对母亲有更多的理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在心里认同美国文化的女儿们经历了事业,婚姻和家庭的挫折,对自己的边缘地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逐渐变得成熟。同时中国文化也对她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母亲的眼里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女儿们的醒悟使母女矛盾逐渐缓和。这表明文化宽容想文化融合的升华。

我们可以看到,喜福会找到了结合中西文化这两种截然不同又各具魅力的文化的切合点——母女关系。这种母女关系对文化给予了一种全新的诠释,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间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冲撞,也未尝不可以共存和兼容。家庭文化的向心力紧紧地吸引着她们,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参考文献、资料

1电影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1993)导演: 王颖

2谭恩美 《喜福会》译者:程乃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版

3论《喜福会》中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 湖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百度百科 《喜福会》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620059.htm

第二篇:读《喜福会》后有感

读《喜福会》后有感

谭安美的《喜福会》以主人公一个个讲述的故事贯穿整本书。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在四个女主人公的麻将俱乐部中被娓娓道来,更加是她们(苏源,林多,安美和英英)传承给女儿们的富含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生哲理。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中的故事叙述起到了两个功能,即,一方面,它们孕育了女人们在俱乐部外所体会不到的快乐和归属感;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女儿们的文化熏陶。讲故事一方面把四位女性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更为她们带来了希望和自治。她们会“一夜聊到天亮,话题围绕过去的美好时光,也倾诉对未来即将到来日子的热切盼望”。从中可以读出,这些故事的内容都是欢乐和充满乐观主义色彩的,因而她们宣称“绝望是对过去已经失去的事物的留恋,即是刻意延长本已难以承受的苦痛”。在这里,她们从不谈论不好的事,撕心裂肺的情感,或是破灭的幻梦。取而代之的,她们避重就轻,她们只说些生活中的趣事,以及对将来的期盼。通过讲故事,她们中的每一个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她们对生活的说三道四,重组了她们认为的自己的人生,赋予了自己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她们从故事中获得了力量。讲给四个女儿的故事展现了母亲要把文化和个人生活哲学传承给自己骨肉的母性。就像是她们本身也从自己的母亲那里继承了这些一样,她们就像文化的邮递员,一代一代永不止息保证了血脉的纯正和源远流长。人类文化不就是这样世世代代积累的吗?中华文化中所的“阴阳”,人身体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要素,“嫦娥”都被介绍给了出生在美国的下一代中国人,她们从来不是无根的人。同时,这些故事又都具有个体性,是出于爱与关怀的本意。比如,当女儿六月要母亲给她买个无线电广播时,苏源说“你为什么要难过得不到本来就没有过的东西呢?”,接着她讲述了自己在桂林因为战争逃难而不得不舍弃了的孩子,那是她再也没有见过的亲身骨肉。而英英则用自己冷冰冰的毫无爱情可言的包办婚姻,以亲身的经历鼓励女儿放弃自己不快乐的婚姻。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故事讲述了这些人的想法和性格是如何在岁月中逐渐养成;从人类的角度,它们更是构成了社会对个体的文化教育。尽管几位母亲讲述的内容有很多可能最初可以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继而是过时的,可是正是这些故事改变了女儿们对生活的看法。英英和安美的故事最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两个人都认识到了女性应该尊重自己的性格和独立性。在她们的影响下,两位女儿开始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在婚姻问题上做出了对自己负责和尊重的决定。萝丝一度在婚姻中失去自己的声音,一味让步于丈夫泰德的想法。而丽娜则屈从于物质上给她提供巨大保障的丈夫。母亲的故事救赎了她们。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多少次我与父亲的交流出现断裂,他仿佛在说一种和我不同的语言。这种障碍尤其在和外婆的交流中显得明显。她坚持我放弃读研,因为这将导致我在“理想妻子”这个评分细则下被扣分,此外,她也每每教导我“一定不要忘记别人对我的帮助,要涌泉相报”。她也喜欢告诉我自己是如何勤劳地工作,带大四个孩子,背上背着我母亲还要去搬砖搬沙,也告诉我自己曾经如何劝母亲不要嫁给父亲。很多这样的“教导”其实一点不吸引我,但慢慢地,尽管有的仍旧不能苟同,但我懂得了她的善意。而关于婚姻,我变得认识到它是一种平衡。我依旧记得泰德妻子说“即使我们有分歧,我仍想听到你说你想要什么”,这句话触动到我。这也许就是婚姻的关键。孤立、误解、吵架都来自于不愿倾听和说出真实的感受。也许是因为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内敛”、“保守”和“不张扬”的洗礼,她们有时觉得表达感情十分尴尬。但在书中可以看到,只有当两代人、婚姻中的两个人真正打开心扉,倾听彼此,完全的理解才有可能达成。最后,我们也永远不能失去真实的自己。林多对于自我的重新认识是当她站在镜子前,用手擦了擦眼睛,看着镜中的自己。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书中的话“我永远都会铭记父母的期望,但我不会忘记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上了研究生院,选择做一名老师,并下定决心选择一个欣赏我的丈夫。

高月

2016.2.25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跨文化交际学

个人作业2:我经历的一次跨文化事件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

课程代码:

授课教师:邢鑫

学生姓名:

性别:男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2011级 数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

所在小组:第7组

完成日期:2014年5月9日星期五

我所经历的一次跨文化事件

由于本人没有去过国外,无法体验过国外的生活文化,没见过什么外国人,就一普通中国人,也不怎么清楚什么是跨文化,就从我看过的中外影视来谈谈我的感受。

娱乐消遣一直是人类乐钟的追求,在生活之余放松自己,古时就有戏曲,说书等节目供人消遣。自从第一部电影的问世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同样成就了无数的明星和经典。

美国的娱乐文化席卷全球,美式幽默,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输出,无疑加深了人们对美国的认识和向往。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同,从电影方面就是一个明显的体现。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人物故事层出不穷,这就使中国荧屏上关于过去的影视作品都是数不胜数,尤其是电视剧,有讲述历史人物,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唐明皇》、《武则天》、《汉武大帝》等,有改编自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等;有编撰的野史遗事的,如《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大清风云》等;有改编自古代神话小说,如《精卫填海》、《宝莲灯》、《封神榜》等;还有改编自武侠小说的,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七剑下天山》等。而且中国的影视界总是能够推陈出新,各种武侠剧本很多都根据上个世纪的版本重新拍摄。由于国人爱看古装剧,因此古装剧的收视率一直都高居不下。而最近几年,中国的著名导演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古装力作。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到陈凯歌的《无极》,再到冯小刚的《夜宴》,陈可辛的《投名状》,都是展现中国古代战争、生活场景的视觉盛宴。而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讲述未来的故事的却凤毛麟角。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喜欢过去的国家,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喜欢谈历史。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上世纪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家成功闯荡好莱坞,成就了自我,也推广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武术。

不同于中国,美国的主流文化强调未来时间取向并大力宣扬,所以美国制造了许多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科幻电影。美国的科幻电影大多讲述多年后人类与外星人或不明生物之间的战争,如《超人》系列,《蝙蝠侠》系列,《蜘蛛侠》系列,《星球大战》系列,《黑客帝国》系列,《X战警》系列,《异性》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除了科幻片,还有数量颇丰的灾难片,例如《天地大冲撞》、《后天》等。这些故事在过去和现实生活中都从未出现过,全是人们凭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未来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在美国有着强大的收视群体。以《超人》系列为例,从1948年第一代“超人”的诞生,到2013年第八代的《超人:钢铁之躯》,《超人》系列影响了美国人六十余年,《超人》还会将继续出现在荧屏上。

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人的时间取向是过去,而美国人的时间取向是将来。同样还有两国的政治形态和政策有关。

中国主旋律被标准限定。首先是为政权服务,主旋律电影必须符合国家基本政治立场,要维护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其次是宣扬、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主流价值观;第三,过于强调思想性的高度,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不足甚至欠缺,从而在观众认知层面从在硬性教化和灌输的色彩。而美国主流的定位没有官方标准,其“主旋律”电影首先考虑的是商业性和艺术性,最后才是思想性。美国主流电影很大程度是以观众乐于观看的、可以吸引其内心共鸣的主流价值观为依据确定的,正因为从在这样的差异,美国主流电影能够在表面上淡化影片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表现,从而能够更为平滑

地被观众接受,没有明显的教化话灌输的色彩。再者,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影片的表现手法多为平铺直叙、中规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书式的权威口吻进行叙述,使得观众无法产生深刻的代入感。而美国主流电影的表现手法则更为丰富、细腻和深入,它能将国家形象和价值诉求投射到具体、真实的人物上,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的普通大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有接受这种国家形象的价值诉求的能力。更为重要的一点事,美国主流电影并没有板起面孔,用“俯视”的角度向观众传达影片的意图,而是完全遵照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大部分观众的价值取向安排。

第四篇:跨文化交际论文

一张照片所承载的往往可以涉及到所属者自身,甚至所处社会及相关文化的传播,为了了解照片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包涵的多层次的意义,我们有针对性地对照片的保存原因,放置位置,来源和个人及社会价值进行了探究。

通过对同学的采访,辅以图片启发的方法,我们小组四人分别进行了提问并以文字记录,之后对相关图片加以深入探讨,并借助网络及图书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在被采访人提供的基本信息下融合多方想法概念做出了总结。

被采访者为来自福建厦门的一名大一新生,对故乡的自然及人文特色文化充满热爱,并深深眷恋着南国的故乡。

被采访者所带照片拍摄于暑期与同学观光旅游时期,集中于故乡的自然及人文风光,主要是厦门鼓浪屿的特色建筑,小吃及民族风情,十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这些照片多被发表到网络相册上,或被张贴在寝室的柜子的醒目位置。

森山大道曾说:“所谓照片的记录性,不仅仅是停留在事情发生的时间,也连接前后所有相关的时间。”所以,照片不仅是一种光影的载体,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事实,更是主观对美好的镌刻,寄托着一种情思,是片刻意识的延伸,是回忆的牵引,饱含了摄影者对世界的真切感受,是对岁月侵蚀的抗拒。正如被采访者的诸多照片,延续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这便是是照片对于个人的价值所在。从社会价值来说,诚如泰勒所言:“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俗在内的复杂整理。”因此,这些照片不知不觉中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在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相关制度,风俗,信仰等等同时,从一个人的世界走进了一个群体,步入了另一种文化之中,或以独特的视角重温了历史,或以真挚情感感染了更多人。被采访者的照片就是对当地文化资源的真实记录,于是便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明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陶冶了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文化素质,而且那些带有强烈当地气息的符号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营造了小空间却多元的文化氛围,是对文化的宣扬,甚至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业,拉动经济发展。

被采访者通过在网络上分享照片,和在寝室展示的方式向更多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前者无疑是科技产物下的对传媒方式的充分利用,散播面更广,更加契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但与后者相比,后者可以通过拍摄者的自我介绍渗透更多主观情感,更富感染力,并在介绍与被介绍的互动中产生更多文化交际的火花。

第五篇: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从电影《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电影《刮痧》赤裸裸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寂

寞,反映了文化与文化相顾无言的寂寞。本文将根据这部电影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和气文化根源。

关键词:刮痧中西文化差异现象渊源

引言: 《刮痧》是上学期上英语课讲道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老师所强力推荐的一部片子,并且在课堂上老师还放了一遍。看了以后真的是感触颇深,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真是太大了,但也这是这样的差异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吸纳并且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正文: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一位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的菁英,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的官司将他推入了旋涡。一天,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初来美国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尽管这样,在中国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刮痧在西方的医学界是不曾提及的,西方世界一直秉承着“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他们认为,科学的依据就是由实验证明的真理,他们相信眼睛,相信的是实践,所以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的七筋八脉之说,通气之说在法官看来是多么的荒唐和玄乎。法官更愿相信的是儿童福利院提供的所谓许大同虐待儿子的令人发指的图片。他们认为,法院、福利院、医院,有责任有义务来拯救这个处在危险环境下的丹尼斯,因为他有着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亲,而且此推测又有了佐证:许大同设计的游戏过于血腥,许大同还当着老板的面打过自己的孩子。而关于这些佐证,许大同的辩词恰恰又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上来。

也许没有涉足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认为孙悟空抡起金箍棒是暴力或是打着正义旗号的暴力,但是许大同只是将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概念带到游戏中,为的是帮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是非观,培养正义感。其实西方也崇尚英雄主义,超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其与中国的孙悟空作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永远站在正义这边。前者(超人)被赋予了超能力,聪明、幽默、身手不凡的银幕形象是所有西方孩童心目中永远的偶像,而后者(孙悟空)顽皮、机灵、百般武艺的正义形象完美阐释了“侠义”之道,他们形象的差异归结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西方的科技一直比较发达,这亦是他们民族某一层面上超强征服欲的反映,所以他们渴望有超能力去做拯救者引领者。中庸之道,古而有之,孙悟空虽有时“高调”,却无争强好胜之心,他只为伸张正义,保护师父,最终亦有归依佛门的决心,所以说,他还是典型的东方虔诚的西行者。所以,我们对这两者的评价不使用“对”或“错”。再者,关于许大同打孩子一说。这完全是因为两国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礼节,严于管教,许认为,在公众场合,儿子不礼貌和不听劝告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再者,对象是老板的儿子,许认为,我出于对上司的尊重,更应该教训儿子以给足你面子。这让老板很诧异,“你打孩子是为了给我面子?”,在西方,父母的姿态要放得比东方要低很多,他们更多地去关心孩子,鼓励孩子,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多沟通,少发威。

尽管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在寒冷的圣诞夜,故事还是有了温暖的结局。这一温暖的结局离不开许大同老板的帮助,更离不开许大同一直对作一位好父亲的坚持。我们坦承,看此电影时,流泪了,是被许大同感人的父爱和举动感动的,而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我,抱有积极的心态。万物有统一性亦有差异性,所以中西方文化碰撞时才有火花,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以开放者的姿态去探究,去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

因为有差异,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首先是在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倒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是常见,也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二是法律观念的不同,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这让许大同及广大的中国观众既惶恐又无奈。三是对爱,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最初,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的心里,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团圆。三世同堂,其乐融融,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爱就是付出和负责任,可能会表现为严厉,表现为分居,甚至表现为欺骗,表现为劫持„„正是这种爱把孩子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和二为一体,这种爱更多的超越了个体的尊严,平等,自由和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

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才是文化的希望。《刮痧》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寄寓了这种希望,也阐明了这种道理。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

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3.3 中西方文化

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结论: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同,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才是文化的希望。《刮痧》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寄寓了这种希望,也阐明了这种道理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科学的不同命运》

《现代化•西方化•本土化》

下载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读《喜福会》有感(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读《喜福会》有感(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喜福会观后感

    从《喜福会》看跨文化交流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四位母亲,她们生长在中国,准确的说是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

    喜福会 读后感

    Keep Faith with HopeThe Joy Luck Club, written by Amy Tan, is the first English novel I have read. I was attracted by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a book filled wit......

    《喜福会》读后感

    从隔阂到相知 ——从《喜福会》中探索美籍华裔母女关系的转变华裔文学作品已经逐渐赢得了西方文学评论家的认可,这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最近,我重温了华裔......

    喜福会观后感

    全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节......

    跨文化交际 论文 郭晶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班级:10级英教1班 姓名:郭晶 学号:12950103472 摘要:中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的萌芽、发展以及现在的格局,各具特色。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喜福会书评 英文

    The Expression of Love ——Book Review on The Joy Luck Club “The Joy Luck Club” is the story about the four central pairs of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d......

    喜福会读后感[5篇模版]

    喜福会读后感(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喜福会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

    《喜福会》观后感(精选5篇)

    《喜福会》观后感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喜福会》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