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生活的复习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角度看文化。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要从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角度去分析。明确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课本2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对人的影响(别忘了加上“文化的实质”)要突出优秀文化的作用(文化塑造人生),同时注意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与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第二单元围绕文化传播、继承、发展、创新,要突出对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挖掘(见下)、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胡锦涛)、文化创新的作用与途径的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54);继承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P43),文化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P44),要突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发展;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补充: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
答: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紧紧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第三单元围绕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要突出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P65)、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P70)、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注意补充内容P79)的把握。关于中华文化要与前后知识点相联系。(请见讲义)
第四单元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突出对“大众文化”(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补充过,见讲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的把握。要发展大众文化、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弘扬主旋律,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谐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补充: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答:要发展经济;发展大众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先进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对落后、腐朽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立足于实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农村的整体实力等等„„
第二篇:文化生活复习练习
小练习
1.2013年9月某校开学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政教处在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了宣誓活动 ②总务处集中为全校师生购置新的课桌椅③校音乐社、舞蹈队进行了庆“国庆”汇演 ④高二年级举行期末考试动员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积极效果。不仅给老、少、边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技术,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让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青年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到了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互补性
C.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3.2013年7月10日,新闻出版总暑公布((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要求下,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上年增长14.2%;增加值4617.0亿元,较上年增长14.8%。这表明()
A.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决定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4.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一贯主张“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受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铁骨,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影响之深,无与伦比,外国曾有人说他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材料主要表明()
A.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毛泽东的文化素养及活动决定了社会发展 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5.有人说“可以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上班是文化。”这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潜移默化的B.源远流长的C.积极主动的D.相对稳定的6.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议题悬赏征文,英国人拟定了《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的题目,法国人提交了一篇《象的恋爱论》的文章,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而波兰人则写了一篇《波兰的主权与象的关系》的政见。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差异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差异影响人的思维方式D.文化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7.2013年6月24日,中央电视台对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水下考古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直击沉船的发掘现场,全方位解读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技术和装备。这说明()
A.电视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B.现代媒体已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电视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D.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8.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9. 2012年4月29日上午,以“相约狂欢昆明,体验七彩云南”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启动。与往年一样,今年的狂欢节依然把继承保留与创新发展、民俗风情与现代元素、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等进行了有效融合,旨在让国内外游客全身心感受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这体现了()
①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差异不断缩小 ②文化的继承保留就是文化的创新发展
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④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0.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的道理是
A.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B.学习借鉴别国的文化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C.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2.近年来,各地刮起了一股哄抢文化名人之风,全国呈现出“伏羲东奔西走,皇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都有,炎舜遍地开花,赵云两个户口,李白回不了家„”的混乱局面。这种状况启示我们必须
()
A.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B.吸纳传统文化精髓,警惕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C.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D.坚持古为今用,大力开发利用文化遗产
1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迈进。(11分)
(1、)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依据是什么?(3分)
(2、)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道路?(8分)
14.(12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6分)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分)
自主复习答案
(一)1—5DDCBA6—10CDACB11—12DB29、(1)3分①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8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是一条强基固本之路;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4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4分)(1、)(6分)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分)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2分)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系。面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分)
(2)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4分)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
(二)答案
1-----5DCDAC6-----10BCDAD11-----15BACBA16-------20 DCBBC21---22 AD
第三篇:文化生活专题一复习
徐州市建平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文化生活专题一: 文化的作用
编写人:赵静审核人:王胜奎
一、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文化环境、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极其特点。
二、必知热点
1、结合国家出台的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考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和意义。
2、结合我国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考查文化的作用。
三、考点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6、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知识体系构建
五 明辨是非
1、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4、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会自然而然好起来。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6、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认得精神力量,促进认得全面发展。
六、典型例题
14.(2011·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然而,广东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这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材料三 201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必须坚持开放创新,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页共4页第1产业成为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概述材料一、二中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广东省政府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议。(16分)
(2)从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说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性。(18分)
七、热点聚焦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热点材料】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 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原创试题】
1.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轮驱动思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下列对文化体改革的思路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B.削弱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势必导致文化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C.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能更好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2.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的进一步延伸,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的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D.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3.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兴国”作为主要议题。下列关于“文化兴国”的依据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就能挫败世界范围内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④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⑤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当前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哲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人民群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
5.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这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D.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6.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更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八、能力测试
1.2011年7月1日,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主要体现了()
A.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2.近几年来曲阜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坚持把曲阜打造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经济强市、国际著名文化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放大“孔子品牌”效应,加速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聚集发展。由此可见()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B.文化有其相对独立性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3.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于2011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
强调,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实现新突破,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取得新进展。这说明了()
A.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B.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D.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能促进市民政治素养的提高
4.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清华大学认真做好百年校庆各项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与特色,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升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实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服务民族复兴,造福人类社会”。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5、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以招商、招展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生态文化节既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演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成果,又有俄罗斯舞蹈、比利时画展、日本书法和茶文化等精彩展演。上述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④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6.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作为首部播出的建党90周年献礼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讲述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前前后后的曲折历程,再现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好多场景催人泪下,不少观众强烈要求重播该剧。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7.“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这是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的洗脚妹”刘丽的颁奖词,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着观众。这表明()
A.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8.(12分)2011年5月18日至20日,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举行,期间举办了辛卯年祭墨大典、“百工拜鲁班”暨鲁班纪念馆开馆仪式等重要活动,弘扬了“兼爱包容,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
滕州是古代思想家墨子和“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近年来,滕州市修复重建了墨子纪念馆、墨砚馆、鲁班纪念馆等一大批人文景观。从2008年至今,滕州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墨子文化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滕州市委、市政府对鲁班和墨子文化的研究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继墨子纪念馆之后又建了鲁班纪念馆、墨子文化产业园,为青少年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更为重要的是,把“爱心做人,诚信做事”的传统文化精髓,熔炼成了“兼爱包容,诚实守信,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滕州精神”,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密切结合的地域主题文化。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为滕州日报社撰写一篇文章,分析举办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的意义。请列举出文章要点。
解析: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要读取图表题目、注释,对比“十一五”期间各项内容的变化发展,阐述出“十一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但也要依据材料二,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答第(2)问,须根据限制要求“文化与社会”的知识,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答案:(1)①材料一、二表明“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领先全国,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6分)
②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强监管,整顿文化市场秩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10分)
(若答出以下要点也可酌情给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或联合,提高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促进广东和谐发展。(6分)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促进广东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提高广东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6分)
【答案】(1)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解析:分析文化的意义要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人的发展两方面分析。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通过举办墨子文化节活动,有利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4分)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打造墨子品牌,提升滕州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可以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分)
(3)文化塑造人生,通过参与墨子文化节活动,秉承兼爱、创新之风,可以丰富我市居民以及广大游客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4
第四篇:文化生活复习要点
文化生活复习要点
1.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2.增强… 3.促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来自于。P1
3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和;文化影响人们的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4)作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多样性
1)表现: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2)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又要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遵循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P3
5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和鲜明的。
3)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点。P4
55)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要交流借鉴整合;D坚持正确方向,克/
2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5.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原因:特征是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和博大精深(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
6.中华民族精神
1)地位作用:“三精一魂”P7
12)基本内涵:以为核心,、、、。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要求。
4)如何弘扬和培育:P8
1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带来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弘扬主旋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育、、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面向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基本内容:坚持同理想,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B要求:P98)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6)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A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P100;B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C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P109)/ 2
第五篇:高三文化生活复习卷
高三文化生活复习卷 1.13
一、选择题
1.(2016·浙江卷·34)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① “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② “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北京卷·26)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衡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3.(2016·江苏卷·20)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 年5 月12 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4.(2016·江苏卷·21)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江苏卷·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6.(2016·北京卷·2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6·天津卷·11)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8.(2016·江苏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9.(2016·江苏卷·23)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0.(2016·江苏卷·24)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6·全国Ⅰ卷·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6·全国Ⅱ卷·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6·全国Ⅲ卷·19)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2016·北京卷·24)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16·浙江卷·35)慈善涉及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捐赠、慈善财产、慈善服务等。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范慈善活动,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表明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扶正祛邪、扬善惩恶 ③弘扬传统美德需要从小事做起④依靠法律才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6·全国Ⅲ卷·21)弘扬“工匠精神”时代价值之在于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大陆访问团。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淌融彼此之间的隔阂,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是因为 ①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②中华文化是由海峡两岸文化组成的 ③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④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某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将斗笠这一非遗传统产业作为引领村民发家致富的一大重点,实施“编织农户十加工大户十非遗创意十市场”的联体发展模式。目前,该县斗笠编织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这表明该县
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的融合创新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历史文化成就 ③通过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出新的文化产品④发挥文化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有人以棋为喻,来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治世,如下国际象棋,非得拼到你死我活;而中国治世则如下围棋,观气取势、择其大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非零和博弈。由材料可见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取长补短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③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国家领导人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座谈会指出,我们要坚守文艺理想、坚持文艺品位,秉持人民情怀、植根生活沃土,使文艺创作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这一要求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④文艺创作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是一台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演出。民间小调《采茶舞曲》展现江南采茶女们充满诗情的劳作之美,让整个西湖都随之轻盈律动;一曲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的对话,呈现了中西合璧的《高山流水》,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由材料可以看出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不仅是我们的立国精神,而且仍然是我们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这是因为长征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能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大型中国青少年团队竞技公益励志节目《极速少年》,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强健少年体魄,展示赛场上孩子们紧张激烈的角逐,获得了观众好评。《极速少年》的成功启示我们,应该
①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以优秀作品鼓舞人②积极发展大众文化,满足大众娱乐化的需求 ③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以正确舆论引导人④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
②游子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26.(2016·全国Ⅱ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坦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坦县派出所扶贫
29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杭州,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峰会主题,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
峰会期间,中方在杭州西湖为与会来宾呈现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最忆是杭州”。演出以水为最美的“底色”,体现中国自古尚水的文化传统,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向世界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与会来宾于湖光山色中,观看水上芭蕾表演,聆听世界名曲,体味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感受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结合材料,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就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 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 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 验的合理性。(10分)
27.(2016·北京卷·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 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 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 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 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 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 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3)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8分)
28.(2016·浙江卷·40)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 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 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 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1)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12分)
BAAAB CBBDD ADBAC ACDBC DADAC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共10分)
27.【答案】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28.【答案】(1)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29①要传承传统文化,突出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4分)②要发挥现代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促进作用;(3分)③要坚持中西文化交融,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