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生活》一轮复习测试题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测试题
1.公元376年,福建就有产茶文字的记载:宋元二朝,建茶、斗茶蔚然成风;明清时期,开创乌龙制茶工艺;到了现代,人们进一步将茶文化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成为茶乡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这说明福建茶文化()
①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2.在不同情境下发展的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是都以同根同祖同文的亲情为纽带,存在着割舍不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如两岸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这表明()
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C.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3.2014年8月是中华汉字寻根之旅活动五周年。这一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人们更加认清()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C.汉字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A.①②
C.①④B.②③ D.③④
5.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一直没有被纳入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历程中。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这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当今世界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 ②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 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使中华文化体现民族性,符合全体中国人的需要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6.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①书法和绘画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标志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C.①④B.②③ D.③④
7.豫剧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也涌现了常香玉、马金凤等一大批深爱全国观众喜爱的演员。豫剧这一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的特点
C.区域性的特点B.独特性的特点 D.民族性的特点
8.徽州(现黄山市)多山富水,道光《徽州府志》有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峻。”自汉末至唐宋,曾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①②③
C.②③④B.①③④ D.①②④
9.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那里河网纵横,吴越文化自然也就与水有密切关系。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含有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③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④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10.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11.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需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永葆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长达四年之久的精心准备,数十位古籍专家的倾心之作,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所有重要古代典籍的影印线装本《四库全书》,在深圳文博会期间与国人见面。这表明()
A.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3.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是中华民族之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他们()
①提高文化品位 ②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14.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跨。下面对民族精神的理解错误的是()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B.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C.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D.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民族精神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前夕,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开展的“文化扶贫老区行”活动在江西省永县正式启动。30多名书画家、摄影家、企业家、新闻记者组成的文化扶贫小分队,将深入江西永新、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山西太行山等地,开展文化扶贫系列活动,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据此回答15~16题。
15.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③无所不能,激励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 ④是中华民族不竭的力量之源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16.文化扶贫体现出中华民族()
A.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来源:学,科,网] D.自强不息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就是()
①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状态 ③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④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
C.①③B.③④ D.②④
18.由南海舰队“海口”舰、“运城”舰组成的第十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九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护航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保护远海运输线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大军事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中国人民具有()
A.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D.勤劳自强的高尚品格 C.反对霸权的斗争精神
19.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抵御灾难、重建家园的伟大实践,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了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认识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的永恒价值。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②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④中华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的决定因素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20.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添鲜活内容,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奋斗。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蕴含其中的思想和精神的原因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应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高昂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A.①②
C.②③B.①③ D.②④
21.2013年10月14日至16日,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贵阳举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新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蒙古族热情豪迈,藏族同胞的文化则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
据此,有人说:各民族的文化截然不同。请评析这一观点。
2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励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为何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10分)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与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0分)
第二篇:2011年高三政治_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1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①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泰山童子” ②2009年举办中国俄语年 ③10月16日济南为迎全运会开幕式成功实施消云技术 ④四川九寨沟的自然遗产
⑤温家宝总理对朝鲜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答案:B 2.电视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最高收视率17.3,成为各地电视台的动画片收视之冠。而后,其动画电影票房达到9000万元,估计2009年衍生产品可能达几亿元。这告诉我们()A.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C 3.“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 答案:C 4.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A.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素养是经过人们的文化活动形成的 答案:B 5.2009年4月26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网博会上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政府部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
8.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说明()A.非公有制经济已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答案:B 9.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文化意义是()①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②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C 10.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于2009年10月在山东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山东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体育盛会。济南全运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2亿元,城市基础建设和环境美化成效显著。同时,“全运经济”成为济南经济新亮点,加快了旅游、金融、商贸、通讯、文化和体育产业等服务业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政府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A.①②④ C.①③④ 答案:A 11.200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优秀文化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答案:B 12.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A.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B.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C.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D.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B.①②④ D.②③④
A.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B.文化对人的影响应顺其自然,不必干涉 C.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文化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享受 答案:C 18.2009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公益课《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生准时收看,通过互动、讲述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切身体验来阐明浅显又深刻的应急避险道理,让生命教育深入人心。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的这一举措说明()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C.①③
答案:A 19.春节、中秋节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是欧美人的传统节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城市中,人们也逐步地过起圣诞节、情人节来。这说明欧美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具有()A.强制性 B.潜移默化的特点 B.③④ D.②④
C.政治倾向性 D.消极作用 答案:B 20.在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A.潜移默化的 C.深远持久的 答案:C 21.作家余秋雨在其著作《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说明文化影响具有()A.潜移默化的特点 C.相对独立的特点 答案:A 22.现在大多数学校都会举办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等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这说明()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与教育相互交融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一运的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把筹办全运会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属于先进健康的文化。它必将使十一运成为全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有力推进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促进山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增强山东的综合实力。
27.材料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从“艳照门”事件、“百度竞价排名”**到“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互联网的暴力和低俗倾向再次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关注。整治互联网,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6月19日新华网载文指出,自2009年1月5日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以来,行动深入推进,阶段性成效明显:先后曝光了十批低俗网站,关闭了5000多家非法网站。但目前整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网站更多源于利益驱动,致使低俗信息屡禁不止。下一步,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材料二:据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我国网民数达到3.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1.75亿,占总体网民的51.8%。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国务院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合理性。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低俗文化会败坏社会文明、腐蚀人的心灵。国务院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有利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2)我国网民迅速增加,网络传媒迅速发展,它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它“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网络低俗之风不断蔓延。网络文化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8.金融之危,文化之机。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材料: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会紧缩物质需求,而对那些能够放松心情、舒缓情绪的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消费愿望。而且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投入相对较小,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很可观,同时,如果能很好地输出文化,还可能改变出口产品的结构,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文化产业能够表现出明显的“反经济周期调节性”。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其中的奥秘。
答案:(1)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有重大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需要文化的抚慰,对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消费愿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9.2009年,安徽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此,各地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学校开放了阅览室、舞蹈室,有的学校举办了各种文体、艺术活动,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学校都开全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得到了保障,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
第三篇: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六课 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六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包容性的含义
2.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3.运用相关材料分析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 2-3课时(含试卷讲评)【基本知识】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是什么?有何见证? 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包容性的含义是什么?有何表现? 有何意义?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怎样? 4.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那些方面?
【知识关系】 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侧重点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别 不同 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表现不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区同 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见证。联(1)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系 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
区别 概念 中华民族创造的区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别于其他民族而独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地域特征的文化
明成果的总和
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深 一,一般指具有历史传性;研究对象是特定范
统的、地域的、非主流围的族群和社区;民族
文化 性 联系 中华文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化与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域文化
中华文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化与民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族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化与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族文化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A.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D.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3.(2012届盐城模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D.)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2届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D)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1年高考海南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C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2年高考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C)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7.(2012年高考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D)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2011年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C.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2届台州模拟)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大串联的节目,诸如《和谐大家园》《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幸福生活亚克西》等。这表明(C)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B)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2届昆明模拟)温总理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文化。这深刻说明(A)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2011.上海)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与国际组织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并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则截取了其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有人欣赏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文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结合材料,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①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确实应认同和尊重本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②各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还应该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题中观点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3.(2011年高考福建卷)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第四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篇:文化生活测试题
2018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
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中学已连续举办了25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作为山西省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重灾区,吕梁市近几年痛定思痛,把红色资源视为更为宝贵的资源,利用红色文化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逐渐形成政治新生态、经济新常态和干事新状态的良好局面。材料表明()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④红色文化育人于无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外国的一位专家评论说:“相比较于外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因为()①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我国的首要任务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的程度不断加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这反映了()①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能为人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作为精神力量,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2017年7月,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 项目“青 海一可可西里”和“鼓浪屿一历史国际社区”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积极申遗,是因为文化遗产()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交得其道,千里同好。”金砖国家领导人2017年会晤落幕不久,世界目光再度聚焦厦门。9月15日至22日,210余位来自金砖五国的艺术家,汇聚到了中国东南沿海的这座美丽城市共同举办金砖国家文化节,使各国文化得以充分交流。举办金砖国家文化节()①表明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②能增进金砖国家的交流,夯实金砖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
③能推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助于增进国家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④是基于文化交流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请你确定一组最能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A.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 B.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 C.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软实力 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
9.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欸”,“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同时,“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爱亲、爱人、爱国等思想。这表明()①“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 ②要为传统“孝”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孝”文化都可为我所用,要原封不动地继承 ④否定旧的“孝”文化,代之以全新的“孝”文化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0.《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并发挥陶冶气质的作用,在这个春天,乘着春风,文化传承的薪火将越烧越旺。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适应现代传媒的文艺形式更容易被传播 ③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④电视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棒棒”是山城重庆一群靠一根棒子为雇主挑货物谋生的人。一个转业军官,“卧底”棒棒行业一年,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拍出了全国第一部自拍体纪实片《最后的棒棒》,该片播出后好评如潮,激励了无数正在奋斗的人。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进行文艺创作的根本立足点 ②基层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真正创造者 ③只有如实反映现实的文艺作品才有价值
④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沈绣是清末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一代新风,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①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②开展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的过程
③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④坚持“西学为本、中学为用”的文化融合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在一年一度的春晚节目准备期间,各组别的导演就多次深入群众采风,努力做到贴近百姓、扎根生活;让创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春晚节目贴近百姓是因为()①文化作品要有面向群众扎根生活的风格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③通俗文化分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④文化创作者要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17年7月8日,福建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鼓浪屿历来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其异域风格的建筑遗迹体现了中国近代与世界融合的人文环境。这进一步佐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特征 ②地理环境决定了鼓浪屿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③建筑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引入异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这些民族歌舞文化()①来自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色 ③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17年8月10日,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中国航天人以奋力拼搏,敢于胜利的气概和勇气,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又一次取得骄人业绩。这表明()①民族精神助推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②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③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作用 ④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历史典故与民族精神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①土尔扈特部东归——爱好和平②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团结统一
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④台湾人民抗击荷兰殖民者——爱国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8.“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在《望大陆》这首诗中对祖国大陆的魂牵梦绕体现了()A.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C.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19.当下网络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大量数据通过互联网传播,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上非法获取、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时常发生。材料给我们的警示是()①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要提高辨别能力,消除落后文化的危害性 ③要增强发展先进健康文化的自觉性 ④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克服传媒的商业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201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类网络视听节目必须坚守文明健康的审美底线,坚决摒弃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和无节操的垃圾,自觉抵制过度商业化、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决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这告诫我们,文化创作必须()①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多元化精神需求 ②倡导风格多样与形式多样化 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应该()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坚持主流意识的多元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总书记强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从文化角度看“这个信心”()①身心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及其意义的充分肯定 ③源自于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人的责任担当 ④应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创收视狂潮。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的“三生石”,却因某些人对电视剧的模仿而惨遭毁容。这说明()
①要发挥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传播作用 ②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③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④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4.如今,现代人对着手机屏幕的浅阅读盛行,真正对诸多经典书目“啃读”却日益衰微。针对这个问题,有政协委员连续15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建议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国家阅读节,以仪式感对疏于阅读的人们加以警示和唤醒。要让国民养成“不读书会有饥饿感”的习惯。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在于()A.正确看待儒学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稳定性 B.培养国民阅读习惯,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树立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一元论
25.2018年3月4日,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正式发布了2018年“中国好人榜”2月榜单,共有I01位“身边好人”光荣入选。其中,“湖南好人”贺纯雅入选“敬业奉献
好人”,张建平入选“诚实守信好人”,粱开础和李春生入选“见义勇为好人”。弘扬“好人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①发挥传统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②承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③以身边的道德模范为榜样引领道德实践 ④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指出,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隆重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隆重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12分)
27.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探究豫剧是如何迎来“又一个春天”的。(12分)
28.2017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86周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回答新的历史命题。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以更大发展成就告慰先辈、告慰历史,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舞台上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14分)
29.浙江省海盐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荣获20至2016“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海盐县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坚持文化惠民先行,推进新态化礼堂建设,抓好农村文化礼堂软硬件建设,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特色活动打造,培育村民自主参与文活动的意识;深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试点工作,深化落实以县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支馆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模式,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和民间民间文建大力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两员”队伍设设,运用“以文化人”的力量,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打造一支素质
好、业务强、有特色、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基层文化队伍,使基层文化阵地实现建管用并举,促进社会和谐,助力“三优”海盐建设。
结合材料,说明浙江省海盐县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是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