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生活复习要点
文化生活复习要点
1.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2.增强… 3.促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来自于。P1
3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和;文化影响人们的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4)作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多样性
1)表现: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2)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又要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遵循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P3
5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和鲜明的。
3)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点。P4
55)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要交流借鉴整合;D坚持正确方向,克/
2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5.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原因:特征是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和博大精深(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
6.中华民族精神
1)地位作用:“三精一魂”P7
12)基本内涵:以为核心,、、、。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要求。
4)如何弘扬和培育:P8
1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带来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弘扬主旋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育、、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面向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基本内容:坚持同理想,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B要求:P98)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6)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A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P100;B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C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P109)/ 2
第二篇:高三政治复习《文化生活》要点精要(教案)》
高三政治复习《文化生活》要点精要
1、文化
⑴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⑵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⑶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⑷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①科学技术的作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从国际来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⑴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⑵我们如何应对文化发展方面的严峻挑战?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先进文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内容: ⑴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⑵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特点:
⑴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
⑵深远持久
①文化习俗来看: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人们只需要消极被动的去接受文化的熏陶。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
⑵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6、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⑴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⑵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⑶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文化遗产: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给予保护。
8、世界文化多样性
⑴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②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⑵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⑶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⑷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
①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②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9、文化传播
⑴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⑵途径
①商人的贸易活动
②人口的迁徙
③教育
10、大众传媒
⑴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⑵功能: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传统文化
⑴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在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⑵具体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⑶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⑷作用(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起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⑸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
①要辩证的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1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⑴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这一过程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这是文化的最大发展。
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⑶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1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⑵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⑶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5、文化创新
⑴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⑵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⑶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③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⑷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⑸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⑹文化工作者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具体地说:
①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⑤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⑺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①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A)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6、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⑴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⑶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和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7、如何认识中华文化?
⑴中华文明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⑵中华文化历程辉煌,历史悠久。古代建筑是其见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⑶中华文明博大、多彩,有丰富的区域文化,也有多彩的民族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⑷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1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⑴政治上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⑵文化自身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⑶汉字的使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作用。⑷史书典籍,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⑸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9、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⑴近代,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⑵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造成文化区域性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
21、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又有各自的文化特性。
都是民族的骄傲。
⑶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2、中华民族精神
⑴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必要性: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②重要性: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⑶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⑷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⑴必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⑵重要性: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⑶要求: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3、为什么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⑵爱国主义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⑶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4、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篇: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政治必修三
第一单元:文化的影响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它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① 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
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又反作用于一不定期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对个人的影响:
①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
方式。
②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下以特点:一是潜移默化,二是深远持久。
③ 文化的教育功能(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培养健全
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
1、世界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
民族节日(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同时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
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 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也是世界的。
3、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一是要有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二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三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⑴文化交流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人类的各种交往活动都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⑵文化传播的手段(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⑶促进中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传统文化的继承:
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包括传统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
念和生活方式及社会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二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⑵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一成不变则起消极作用。因此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反之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6、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⑵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承和发展)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7、文化创新:
⑴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和检验标准,文化创新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另一方面,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⑵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
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
文化创新的根途径。在当前,就是要立足于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在文
化的内容形式机制体制等方面锐意创新。
②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③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
经历的过程。所以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文化交流借鉴中,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文
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做到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
④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
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注:建设“学习型社会“,其基本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唯独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和无穷的魅力,一直延续至今。但在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⑴源远流长。(作为它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最具说服力。其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⑵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独特性(集中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民族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
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其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而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作用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其他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而且中华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2)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近百年来它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
6、张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②张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要求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⑤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重要保证。
注:这个问题反过来可以回答其意义。(2)怎样?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日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进行的西化和分化图谋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又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一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另一方面,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⑥要坚持不懈在全体民众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第四篇:文化生活复习练习
小练习
1.2013年9月某校开学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政教处在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了宣誓活动 ②总务处集中为全校师生购置新的课桌椅③校音乐社、舞蹈队进行了庆“国庆”汇演 ④高二年级举行期末考试动员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积极效果。不仅给老、少、边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技术,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让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青年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到了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互补性
C.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3.2013年7月10日,新闻出版总暑公布((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要求下,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上年增长14.2%;增加值4617.0亿元,较上年增长14.8%。这表明()
A.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决定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4.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一贯主张“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受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铁骨,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影响之深,无与伦比,外国曾有人说他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材料主要表明()
A.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毛泽东的文化素养及活动决定了社会发展 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5.有人说“可以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上班是文化。”这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潜移默化的B.源远流长的C.积极主动的D.相对稳定的6.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议题悬赏征文,英国人拟定了《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的题目,法国人提交了一篇《象的恋爱论》的文章,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而波兰人则写了一篇《波兰的主权与象的关系》的政见。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差异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差异影响人的思维方式D.文化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7.2013年6月24日,中央电视台对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水下考古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直击沉船的发掘现场,全方位解读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技术和装备。这说明()
A.电视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B.现代媒体已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电视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D.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8.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9. 2012年4月29日上午,以“相约狂欢昆明,体验七彩云南”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启动。与往年一样,今年的狂欢节依然把继承保留与创新发展、民俗风情与现代元素、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等进行了有效融合,旨在让国内外游客全身心感受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这体现了()
①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差异不断缩小 ②文化的继承保留就是文化的创新发展
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④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0.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的道理是
A.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B.学习借鉴别国的文化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C.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2.近年来,各地刮起了一股哄抢文化名人之风,全国呈现出“伏羲东奔西走,皇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都有,炎舜遍地开花,赵云两个户口,李白回不了家„”的混乱局面。这种状况启示我们必须
()
A.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B.吸纳传统文化精髓,警惕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C.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D.坚持古为今用,大力开发利用文化遗产
1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迈进。(11分)
(1、)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依据是什么?(3分)
(2、)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道路?(8分)
14.(12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6分)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分)
自主复习答案
(一)1—5DDCBA6—10CDACB11—12DB29、(1)3分①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8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是一条强基固本之路;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4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4分)(1、)(6分)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分)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2分)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系。面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分)
(2)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4分)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
(二)答案
1-----5DCDAC6-----10BCDAD11-----15BACBA16-------20 DCBBC21---22 AD
第五篇:文化生活专题一复习
徐州市建平中学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文化生活专题一: 文化的作用
编写人:赵静审核人:王胜奎
一、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文化环境、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极其特点。
二、必知热点
1、结合国家出台的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考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和意义。
2、结合我国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考查文化的作用。
三、考点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6、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知识体系构建
五 明辨是非
1、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4、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会自然而然好起来。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6、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认得精神力量,促进认得全面发展。
六、典型例题
14.(2011·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然而,广东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这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材料三 201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必须坚持开放创新,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页共4页第1产业成为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概述材料一、二中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广东省政府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议。(16分)
(2)从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说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性。(18分)
七、热点聚焦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热点材料】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 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原创试题】
1.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轮驱动思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下列对文化体改革的思路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B.削弱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势必导致文化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C.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能更好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2.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的进一步延伸,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的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D.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3.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兴国”作为主要议题。下列关于“文化兴国”的依据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就能挫败世界范围内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④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⑤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当前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哲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人民群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
5.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这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D.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6.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更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八、能力测试
1.2011年7月1日,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主要体现了()
A.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2.近几年来曲阜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坚持把曲阜打造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经济强市、国际著名文化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放大“孔子品牌”效应,加速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聚集发展。由此可见()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B.文化有其相对独立性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3.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于2011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
强调,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实现新突破,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取得新进展。这说明了()
A.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B.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D.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能促进市民政治素养的提高
4.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清华大学认真做好百年校庆各项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与特色,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升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实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服务民族复兴,造福人类社会”。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5、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以招商、招展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生态文化节既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演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成果,又有俄罗斯舞蹈、比利时画展、日本书法和茶文化等精彩展演。上述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④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6.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作为首部播出的建党90周年献礼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讲述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前前后后的曲折历程,再现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好多场景催人泪下,不少观众强烈要求重播该剧。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7.“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这是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的洗脚妹”刘丽的颁奖词,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着观众。这表明()
A.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8.(12分)2011年5月18日至20日,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举行,期间举办了辛卯年祭墨大典、“百工拜鲁班”暨鲁班纪念馆开馆仪式等重要活动,弘扬了“兼爱包容,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
滕州是古代思想家墨子和“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近年来,滕州市修复重建了墨子纪念馆、墨砚馆、鲁班纪念馆等一大批人文景观。从2008年至今,滕州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墨子文化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滕州市委、市政府对鲁班和墨子文化的研究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继墨子纪念馆之后又建了鲁班纪念馆、墨子文化产业园,为青少年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更为重要的是,把“爱心做人,诚信做事”的传统文化精髓,熔炼成了“兼爱包容,诚实守信,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滕州精神”,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密切结合的地域主题文化。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为滕州日报社撰写一篇文章,分析举办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的意义。请列举出文章要点。
解析: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要读取图表题目、注释,对比“十一五”期间各项内容的变化发展,阐述出“十一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但也要依据材料二,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答第(2)问,须根据限制要求“文化与社会”的知识,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答案:(1)①材料一、二表明“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领先全国,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6分)
②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强监管,整顿文化市场秩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10分)
(若答出以下要点也可酌情给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或联合,提高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促进广东和谐发展。(6分)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促进广东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提高广东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6分)
【答案】(1)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解析:分析文化的意义要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人的发展两方面分析。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通过举办墨子文化节活动,有利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4分)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打造墨子品牌,提升滕州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可以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分)
(3)文化塑造人生,通过参与墨子文化节活动,秉承兼爱、创新之风,可以丰富我市居民以及广大游客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