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

时间:2019-05-13 02:2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

第一篇: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满分93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虚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③文化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党员干部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抓好“四风”问题。之所以强调抓好“四风”问题是因为()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性质的影响

②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拉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支撑;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这说明()A.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B.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D.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央高度关注文化是因为()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标志 D.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表现 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关于文化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①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文化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文化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力量,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济南市以迎接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为契机,充分利用城市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发挥各类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该市做法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8.漫画《文化输出》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要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文化影响力

③要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

④要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 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10.2013年9月16日,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核、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号召全国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倡议。积极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1.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④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最近几年间,凸显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交流异彩纷呈,给全球各地的人们带来美的共鸣、心的交融和思想的启迪。这说明()A.文化无国界,中华文化已为世界所认同 B.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在文化的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D.我们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3.西方学者约瑟夫·奈曾就柏林墙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这表明()①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4.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人物颁奖典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道德的提升,是拨动心灵深处的弦。这体现了()①特定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优秀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③优秀文化以特有形式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优秀文化必是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2013年7月31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的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引导每个出境旅游公民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这一强调是基于()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6.1890年,美国一位名叫尤金·施齐费林的莎士比亚崇拜者在纽约放飞了他从欧洲带回来的60只欧洲椋鸟。他希望能够把莎士比亚作品中所提到的鸟类都引入到美国境内。如今,无所不在的欧洲椋鸟每年给美国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8亿美元。此外。大量的飞鸟对飞机的飞行也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这对人们的启示是()①文化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文化的作用 ②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政府要加强经济职能,斩断与外来物种的不利联系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7.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列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① 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反本”与“开新”都需要批判精神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是“开新”基础,“开新”是“反本”要求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8.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从中我们感受到()①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9.目前,就各地纷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一事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人们发自内心地想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跟风赶潮,盲目行动。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的自我觉醒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纯正性 ②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 ③优秀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

④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要改造或剔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013年8月,甲骨片、后母戊鼎、贾伯壶、拓片„„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意味着古老中国文字艺术展将开启它奇幻的世界之旅。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①传统文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浙江“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不断涌现。他们的出现,不仅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也为浙江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这表明()①弘扬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③先进模范人物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传承传统美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惠州市龙门农民画被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元素。目前,数十幅公益广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中国文明网展播。此举是基于()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B.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C.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历久弥新的活力 D.在文化激荡中需要奏响主旋律文化

2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乐于回归传统节日,重新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过,也有一些人只是热衷于过节享受,热衷于传统节日带来的商机,却忽视或歪曲其中的文化含义。这告诉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①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 ②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③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5.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主观题(18分)

26.(12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措施的文化生活依据。

27.“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于唐朝,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高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对东南亚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移民的增加,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入东南亚,把东南亚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东南亚文化以新的生命,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1)简要说明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6分)

第二十周政治周测答案

1.选A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学校教育。④错误,文化素养是在个人成长中通过自觉学习形成的。2.选B ②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3.选B A项错误,文化与经济、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D项错误,优秀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4.选A ②错误,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5.选A 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政府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因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符合题意。6.选C 本题考查文化力量的知识点。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重要,故①错误。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错误。②④正确。7.选A 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A项符合题意。

8.选B 漫画反映的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推行强权政治,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妥;③与题意不符。答案为B。

9.选D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素养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D项符合题意。10.选B 材料主要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②不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1.选B ②不是文化生活道理。③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12.选B A项错误,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为世界所认同的观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引进来,材料揭示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13.选A ②错误,文化的差异是不同的经济、政治的反映。④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14.选B ②错误,优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④错误,优秀文化不一定都是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15.选A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不符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是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的原因。

16.选C ①不符合题意。③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斩断与外来物种的不利联系是错误的。

17.选B 本题考查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错误,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关系。③错误,“反本”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选A ②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的观点是错误的。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9.选D ①错误,文化的自我觉醒并不强调传统文化的纯正性,我们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错误,文化自觉还没有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

20.选C ②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错误,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1.选D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2.选B ①错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错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23.选D 公益广告、文明网站展播体现的是文化的先进性。D项符合题意。

24.选D ①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错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25.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考查考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选。

26.(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3分)(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分)(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3分)(4)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27.(1)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每点2分)

第二篇:《文化生活》一轮复习测试题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测试题

1.公元376年,福建就有产茶文字的记载:宋元二朝,建茶、斗茶蔚然成风;明清时期,开创乌龙制茶工艺;到了现代,人们进一步将茶文化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成为茶乡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这说明福建茶文化()

①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2.在不同情境下发展的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是都以同根同祖同文的亲情为纽带,存在着割舍不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如两岸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这表明()

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C.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3.2014年8月是中华汉字寻根之旅活动五周年。这一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人们更加认清()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C.汉字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A.①②

C.①④B.②③ D.③④

5.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一直没有被纳入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历程中。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这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当今世界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 ②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 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使中华文化体现民族性,符合全体中国人的需要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6.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①书法和绘画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标志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C.①④B.②③ D.③④

7.豫剧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也涌现了常香玉、马金凤等一大批深爱全国观众喜爱的演员。豫剧这一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的特点

C.区域性的特点B.独特性的特点 D.民族性的特点

8.徽州(现黄山市)多山富水,道光《徽州府志》有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峻。”自汉末至唐宋,曾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①②③

C.②③④B.①③④ D.①②④

9.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那里河网纵横,吴越文化自然也就与水有密切关系。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含有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③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④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10.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11.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需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永葆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长达四年之久的精心准备,数十位古籍专家的倾心之作,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所有重要古代典籍的影印线装本《四库全书》,在深圳文博会期间与国人见面。这表明()

A.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3.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是中华民族之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他们()

①提高文化品位 ②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14.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跨。下面对民族精神的理解错误的是()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B.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C.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D.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民族精神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前夕,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开展的“文化扶贫老区行”活动在江西省永县正式启动。30多名书画家、摄影家、企业家、新闻记者组成的文化扶贫小分队,将深入江西永新、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山西太行山等地,开展文化扶贫系列活动,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据此回答15~16题。

15.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③无所不能,激励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 ④是中华民族不竭的力量之源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16.文化扶贫体现出中华民族()

A.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来源:学,科,网] D.自强不息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就是()

①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状态 ③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④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

C.①③B.③④ D.②④

18.由南海舰队“海口”舰、“运城”舰组成的第十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九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护航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保护远海运输线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大军事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中国人民具有()

A.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D.勤劳自强的高尚品格 C.反对霸权的斗争精神

19.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抵御灾难、重建家园的伟大实践,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了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认识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的永恒价值。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②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④中华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的决定因素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20.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添鲜活内容,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奋斗。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蕴含其中的思想和精神的原因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应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高昂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A.①②

C.②③B.①③ D.②④

21.2013年10月14日至16日,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贵阳举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新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蒙古族热情豪迈,藏族同胞的文化则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

据此,有人说:各民族的文化截然不同。请评析这一观点。

2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励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为何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10分)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与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0分)

第三篇:2014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二轮专题复习题

2014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二轮专题复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 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中国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赢得世界殊荣,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这说明()

A.文 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大众文化始终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透过屏幕,观众们仿佛嗅到了 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为制造出这些“触动人心”的味道,央视纪录频道另辟蹊径,改变以往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以浓浓的 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成功突围,用日益精良的制作水平使影像信息得以更完美的呈现和表达。从文化生活角度,材料主要启示我们()

A.文化创作的灵感直接来自实践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要汲取外来饮食文化中的长处

D.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3.新时期的山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山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期山东人民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

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A.①④B.②④

C.①③D.③④

4.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展望了中华民族的明天。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我们要()

①全面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②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5.“2013中国文化聚焦”大型系列活动覆盖非洲三十多个国家以及国内10余个省市自治区。活动期间推动国内8个省市自治区与非洲16个国家建立文化机构间的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同时还 将继续举办50余场歌舞演出、36场各类展览,20余起人力资源培训,11个中国电影周(节)、12场中国文化讲座以及图书沙龙、音乐会和艺术家客座创作、文化考察调研等共计200多项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①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②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促进中非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6.“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是所有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共同信仰。2013年春节期间,央视陆续推出了“回家”系列公益广告片,包括《爸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春节回家》等,呼吁每个人都“别爱得太迟,常回家看看”。不少网友评价这些广告看得让人“心酸泪奔”。据初步估算,央视春节前后一个月播出公益广告的时段价值将超过2亿元。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①③

7.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下列有关“和而不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指的是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然不同,但在逐渐走向融合 ②它指的是中华文化能和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③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它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果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③④

8.2012年11月25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大连执行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时,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去世。罗阳同志从事航空领域工作30年来,创新技术、强化管理,为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用生命践行了“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这说明()

①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拥有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③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社会实践中 ④自强不息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鉴于江苏教育电视台录制竞猜节目《棒棒棒》时,致使恶言丑行在网上传播,放大了丑恶现象,违背了媒体职业道德,败坏了媒体形象,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国家广电总局责令江苏教育电视台停播整顿。此举是为了()

A.改革体制,不断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B.严格管理,限制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

C.正确引导,支持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

D.依法打击,取缔流行性娱乐文化产品

10.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动的生活状况、道德行为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到的感动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蕴含 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这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

①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③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创新B.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C.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D.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2.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一道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告诉我们()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B.读书能使人致富,书中自有“黄金屋”

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分)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美欧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阿拉伯之春”的不断发酵,世界主要国家围绕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更加激烈,中国也成为一些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 交融交锋现象。(9分)

材料二 走进首都博物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中秋节拜“兔儿爷”、冬至日的“九九消寒图”、过小年“糖瓜祭灶”……大家赞叹之余,也不禁惋惜传统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逝。有同学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丢掉我们的“根”,应当把这些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你赞同把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吗?请说明理由。(11分)

14.(32分)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6分)

材料二 山东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山东省提出了加快文化强省的一系列措施: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这些措施必将大大加快文化强省的步伐。

(2)运用文化生活 知识,说明上述文化强省系列措施的依据。(16分)

模块提能练(三)

1.选A 莫言的作品赢得世界殊荣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正确。B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人的影响要具体分析,故C说法片面。D错误,先进文化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2.选D A项表述不科学,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实践。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文化创作,不是物质财富。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汲取外来饮食文化中的长处。

3.选B ①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③错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 不是决定因素。

4.选B ①错误,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全面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排除含①的选项。

5.选C 中非文化交流的活动属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范畴,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6.选D ②说法不当,正确的说法是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④说法不当,正确的说法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①③切题,答案选D项。

7.选B ①错误,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既有区别,又相互尊重和借鉴。④错误,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8.选D 本题考查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拥有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的说法是错误的,②不选。

9.选C 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体制改革。B项错误,整顿电视台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效益。D项错误,对于腐朽文化要坚决取缔,对于娱乐文化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律取缔。

10.选D “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既说明要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又说明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②④切题,①③不切题,答案选D项。

11.选C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故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2.选C 通过读书,塑造真善美、形成高尚的道德,体现了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

13.(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越来越深入,文化的交锋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这一趋势。②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交融中,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文化西化与分化的图谋。(9分)

(2)①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一些传统民俗逐渐消失是正常的,不必都恢复。一味的恢复反而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保留传承传统民俗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内容,传统民俗的具体内涵或形式则可以因时而变。对待传统民俗,应在继承中发展,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11分)

14.(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体作用。

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每点4分)

(2)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必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优秀文化有着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的作用,应弘扬优秀齐鲁文化。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应发挥好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④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每点4分)

第四篇: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六课 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六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包容性的含义

2.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3.运用相关材料分析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 2-3课时(含试卷讲评)【基本知识】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是什么?有何见证? 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包容性的含义是什么?有何表现? 有何意义?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怎样? 4.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那些方面?

【知识关系】 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侧重点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别 不同 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表现不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区同 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见证。联(1)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系 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

区别 概念 中华民族创造的区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别于其他民族而独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地域特征的文化

明成果的总和

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深 一,一般指具有历史传性;研究对象是特定范

统的、地域的、非主流围的族群和社区;民族

文化 性 联系 中华文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化与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域文化

中华文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化与民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族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化与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族文化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A.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D.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3.(2012届盐城模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D.)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2届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D)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1年高考海南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C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2年高考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C)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7.(2012年高考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D)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2011年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C.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2届台州模拟)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大串联的节目,诸如《和谐大家园》《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幸福生活亚克西》等。这表明(C)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B)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2届昆明模拟)温总理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文化。这深刻说明(A)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2011.上海)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与国际组织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并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则截取了其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有人欣赏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文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结合材料,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①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确实应认同和尊重本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②各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还应该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题中观点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3.(2011年高考福建卷)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第五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载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5则范文

    2016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组题人:马玉静 一、选择题 1.(2016·湖北七校联盟2月联考,8)2015年11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和廊坊市联合主办的“匠·艺——2015北京海淀......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_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

    201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专练(★)

    201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专练一、选择题1.2013年6月10日,第五届端午文化节在北京开幕,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古诗文阅读

    经典演练提能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阶段考试题[五篇]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阶段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亲,外面好冷,请随手关门”这是我校一教室门口贴出的小标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A.文......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 10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精选合集]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必修三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No.10 代楷模”荣誉称号;4月1日山东省委决定在全省广......

    文化生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新人教必修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2.1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2、文化对人们实践活......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2011-01-03 17:33:58|分类: 教学 |标签:主义道德文化社会思想|字号大中小 订阅 知识点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色彩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