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3 09:3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报告》。

第一篇: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报告

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报告

——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黄金镇官寨村为例

指导老师:王雪峰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3班强波 黄元红

[内容摘要]:休闲文化是人们消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追求休息享受和发展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文化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近几年,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休闲文化升值也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趋势。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使得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对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因此,积极地引导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休闲,已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急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可以这么说,重视农村的休闲文化,就是重视中国的未来发展问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休闲文化

一、引言

休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领域。人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价值观发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但是面对休闲,这样一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空间,又特别是在农村,如何充分认识它潜在的文化含量和教育含量,依然存在着不少差距;

一、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趋势也超乎人的想象。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对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因此,积极地引导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休闲,已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急

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可以这么说,重视农村的休闲文化,就是重视中国的未来发展问题。

“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思路,给予涉农文化产业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因地制宜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文化产业差距,城乡协同发展,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20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提出的要求。对农村休闲文化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2005年11月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5年过去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任务究竟完成得如何,我们需要在实际调查中找答案。

三、从川东北地区农村休闲文化调查入手,因为我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能够深入农村,真实的反映这一课题,同时考虑到本地区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还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我们希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努力,提交我们的调

查报告,研究应对策略。

四、我们两人调研小组于2010年暑假到宣汉县黄金镇官寨村,对该村文化和农民休闲娱乐现状及观念进行调查,调研表明:物质生活的改善促进着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休闲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不可否认,该村文化发展滞后,小农意识还大量存在,传统思想、迷信色彩还很浓厚,观念落后,以田为生,不敢大胆创业,这些都严重地束缚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休闲文化结构简单,形式单一,消费水平低。农村休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唤醒农民

休闲文化意识,改变农民休闲文化观念,使得这次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及从长远考虑来讲都有很必要。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研课题是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年”大学生创新论坛”课题之一,我们两人调研小组于2010年暑假到达州

市宣汉县黄金镇官寨村开展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

课题内容包括:

(1)调研地(黄金镇官寨村)农村文化发展、农民休闲意识基本概况

为加快达州市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达州市发改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根据自主的职能特点,积极地向省和国家汇报,衔接工作,通过努力已争取到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540万元,投入该市89个基层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该批项目的建设,对该市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宣汉县”三下乡”活动 在峰城镇启动,徐代琼指出:县级各相关部门要带着真感情,为民真服务,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

富活动内涵,拓展活动领域,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农村,积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官寨村在2004年由先前的官寨村与青石村合并而成,与风林乡,老君乡,黄金村,沙场村相邻,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人。作为达州市宣汉县的一个自然村,其休闲文化一方面 受相关政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与邻近村镇休闲文化相互影响。

(2)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个别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以随机抽取官寨村40家庭户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其中农民35份,村干部5份),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达到92.5%。本次调查方法以采用以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为主,以农民休闲娱乐方式为核心,针对农民的休闲娱乐形式、内容、供给渠道等方面进行描述。访

谈对象主要是村干部、农民、农村教师和该村民间艺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休闲文化现状

(1)在休闲形式方面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调查问卷“你平时主要的休闲活动”的一项,我们给出了包括“看电视”、“打牌或打麻将”、“ 读书看报”、“运动”、“闲聊”、“参加文艺团排练”等若干选项,在给出的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这些选项中,大约51%的人将看电视节目作为休闲的第一选择,看电视是当地农民业余时间休闲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其次较多的还有打牌或麻将(36%)邻里串门、聊天(11%),我们又将三个选项中都涉及同一休闲活动的统计了一下,其中选择看电视节目占85%,打牌或打麻将占77%,邻里串门、聊天占32%,像读书看报、运动、参加文艺团排练等所占比例较少。

(2)在休闲时间方面:

我们对当地人休闲时间的安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9%的人表示“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没有固定时间”另外有11%的人选择了只在节日进行消遣。

在休闲上每天花费的时间方面;只花2小时以内的人有19% ;2—3小时的占27% ; 3—4小时的占40% ;4小时以上的占

14%。可见大多数人花的时间都集中在2—4小时这段。

(3)在休闲花费上

农民月休闲支出在100元以内的占53% ;101—200元的占38% ;201—300的占6% ;400元以上的只占了3%。

(4)休闲与收入方面

收入较高的农民休闲支出意愿较收入较低的农民休闲支出意愿高。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文化消费意愿的高低表明了农民对文化

娱乐的消费意愿根本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

(5)在休闲涉及到的交通工具上

摩托车(94%)、小车(3%)、货车(2%)、其他(1%),这个结果与该村公路狭窄,平均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有一辆摩托车有

直接关联。

(6)休闲与节日上

在当地,春节和其他地区一样是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该村农民休闲时间最长最集中的时间,亲人团聚、邻里串门较多,但是近几年来,节日气氛有淡化的趋势。各类迎新晚会,贺岁片受关注度不高,当地近两年大多数农民都不会看央视的迎新晚会。清明节祭祖,中秋节吃月饼是当地的传统。重阳节该村老龄协会几年才会举办一次。而像元宵节(当地习惯称“过大年”)、七夕节基本无节日气

氛。

(7)从休闲文化需求的内容上

该村农民选择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电视连续剧和一些娱乐类节目,如41%的人表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男生女生向前冲》,其次依次是新闻(22%)、法律类(18%)、科技类(12%)、体育类节目(6%)。观看新闻节目成为多数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根据调查数据,有90%(36人)的被访者是通过电视来了解国家政策。在他们所选择的电视台中,又以中央台和省台居多(分

别占62%和28%)。

调查发现,近年来,老年人对电视很着迷,他们休闲时间较多,主要关心的是新闻,许多老年人对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的姓名、职务比该村的中青年人要了解得多,还有就是关注历史剧、革命战争片,中年人看电视时间较少一些,偶尔会看新闻、纪录片作为谈资,而小孩看的动画片是被大人反对的。大人们一致认为动画片的人物不是现实存在的,剧情又很简单,忽略了从小孩的角度考虑问题。看连续剧的连续性不强也是看电视的一大特色。农村妇女在看电视时爱谈论场景布置,谈镜头里房子漂亮、车多、某男演员扮女生很像等等,我们认为村民们看电视的心态纯粹只是消遣,是在用他们的理解来欣赏电视里的看点。最后,带有乡土气息的方言类节目普片受欢

迎,有些村民到镇上专门买了光碟,叫上周围邻居,高兴地像看大戏。

民间文艺团的身影经常出没于村里各种喜忧事场合,既有本村的舞狮队,也有邻村邻镇的文艺团,范围涉及南平乡、凤林乡、峰城镇、普光镇、土主镇,甚至有达县的文艺团。他们随行10人上下,带着音响、地毯、舞台服装、幕布等简易舞台装备,出场费在500—1500元之间,节目包括唱歌、跳舞、小品等形式,主持人同时也是表演者。2005年制定的《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基层文化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同年下发的文化部等四部委《关于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文化生活还相对贫乏的问题,民间文艺团的兴起是喜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休闲文化,增加了一部分艺人的收入,提供了另外的一个就业渠道。但是随

着普及程度的提高,文艺创新的滞后,低俗文化的抬头,其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困境。

在对“ 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中,67%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报”像《农家科技》、由宣汉县相关部门主办的《科

技日报》。

(二)、农村休闲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休闲文化发展也出现了

新特点,但同时呈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

(1)农民的休闲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在官寨村调查期间,我们感受到了“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科学的休闲文化,尚未富起来的农民也需要科学的休闲文化”这个渴望,随着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而休闲文化却表现出 “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的现状。从调查数据可以表明,85%的被访者休闲生活是看电视节目,77%选择打牌打麻将,32%的选择闲聊,这可以从侧面说明目前当地农民的休闲

生活:形式单一,缺乏新鲜方式。

(2)农民休闲文化消费层面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在这次调查中,很少有农民选择阅读书籍报刊,仅有的4位(其中一名是村干部)在购买或订阅书籍报刊费用支出方面,大概每月在15元之内。而电视上的像达州电视台的《科技苑》、陕西农林卫视这些贴近农民科技需求的节目和频道鲜有人关注。这说明许多农民还在求富脱贫的路上艰难跋涉着,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还缺乏主动性。农民受文化教育偏低,缺乏科学的休闲文化消费这个概念。

(3)农民休闲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了休闲意识,才谈得上休闲的方式及其相关问题。在《国外休闲理论研究及著作评述》一书中说到:休闲,是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经济现象。目前农村的休闲文化总体上还处于起初成长阶段,农民的休闲文化意识还比较浅显,普及率也不太高,农民观念

中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体现在节庆的庆祝和日常的自娱自乐方面。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其原因是:

第一,住户分散不均、交通不便。受客观条件制约,村级内部及与外部联系不方便。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了解新文化意识的机会;

第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片偏低;

(4)政府文化职能落实不到位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休闲文化生活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但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仍然有距离。主要表现为:

第一、该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就目前状况来看,已跟不上农民的需要。农民想在重大节日搞文体活动,黄金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是服务所辖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但是该站站址简陋,文化设施差,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捉襟见肘。能称得上是文化设施的可能只是该村的光沿小学教学楼及操场了。但是又由于住户分散不均、交通不便,集中难度大。

第二、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的状况依然存在。宣汉县全县藏书不到20万册(不含学校),农民人均不到一册,各镇拥有图书很少,且购进的新书较少,种类单一。能够具体分到该村的更是少得可怜。并且村干部能把本已少得可怜的图书给农民,让农民用到又是另一

件概率极小的事情。黄金镇的电影队在几年前有时还能够光顾该村,到该村光沿小学放电影,但近几年也变少了。

第三、休闲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村大部分村民对黄金镇里的相关活动举办的时间没有什么了解,也有部分受访村民认为镇里从来没有举办过相关的活动。他们表示该村距离黄金镇镇中心有29里,加之交通不是很方便,坐摩托车

往返的车费就有40元之多,就算知道也不一定会去。

第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目前镇里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引导作

用。

(三)、农村休闲文化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1)政府文化职能要落到实处

从课题申请到实地调研,成文定稿,我们一直在关注从国家到该村有关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收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但是,从实际调研发现,下面在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上只是注重形式,制定的方案不具体,落实不到位,体制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文化建设陷于“上有政策——下出对策——出现问题——解决滞后——问题恶化”的恶性循环。我们认为政府及村委在这一方面可大有作

为:

第一:要看到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互利影响。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乡镇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对农

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有一定比例。以该村的光沿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第二:发挥好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一个地方的群众休闲文化的高低,休闲文化影响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要根据实际探索长效运行机制。既要做好“往上看”,即:深入理解相关政策,又要做到“往下看”,即:以民为本,及时了解和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使“文化下乡”活动与农民自办活动同台演出,一方面缓解文化专干人员不足现状,另一方面可增加农民自办活动积极性,提高农民演出水平。同时也要做好培育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工作。调查发现,国家免费赠送给该村的诸如数字放映设备、村村通电视卫

星接收器等先进文化设施,由于无人操作而大量闲置、损失。

第三:认清农民的农村文化主体地位。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可以创造什么文化活动来完全满足几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型政府要建设,但是它不做不到全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民间文艺团的建设发展为切入点,办好“草根戏剧”。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农民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政府在政策上适度放松,派文艺人才定期指导,鼓励奖励农民创作的优秀剧本。组织不同文艺团体之间的交流学习。努力形成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的社

会舆论氛围。

第四:村委可以在农闲的时候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活动,例如:拔河比赛、表演竞技、有关农事的知识竞赛、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

等等。这些活动成本低,又贴近农民生活,参与度高,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

(2)农民自身要转变认识。调查发现,该村中年以上的村民接受文化教育的年限普片较低,大多是小学文化。小农意识大量存在,传统思想、迷信色彩还很浓厚,村民容易满足现状。加之当地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较为困难。“出城”是在此次调研中发现的一个在当地村民意识中较多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概括来讲就是摆脱农民的帽子,当一个真正的城市人,这正是当地村民一辈辈地教育后代灌输的意识。导致的现状一是农村精英大量外流;二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

承和发扬。我们认为:

第一:农村教育要注重培养村落文化,增强家园归属感,既要认识到落后的现状,又要对家乡的美好为未来充满信心。特别是优

秀的农村人要有奉献家乡的意识。

第二:外出读书的高中生、大学生一定要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用学到的进步思想去影响家乡人。例如:针对该村没有文化室的现状,像“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报名申请在该村光沿小学建文化室,以学生影响家长,以该小学这一个点影响黄金镇其他农村小学筹集资金建文化室、图书室。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又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加入村友录,增进与家乡人的联系,并向外宣传家乡。

四、调研总结

休闲娱乐方式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精神文化是休闲娱乐的灵魂,休闲娱乐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官寨村休闲文化有了较为基础的了解和认识,休闲文化涉及方方面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浓厚的传统习俗,有新鲜的民间文艺团。同时,该村休闲文化存在着许多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受农耕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与该村发展缓慢,教育落后密切相关。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国情,积极肯定成绩,同时正确看待不足,像报章杂志的订阅、学习情况偏低,道德建设还在低水平踏步,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关心程度普片偏低,村级图书室根本不存在。但是我们要主动去做。

去完善,不能被困难吓到。

农村要发展,农村休闲文化要进步,关键在村民自己,而村委干部又是将村民意志统一的关键,官寨村的休闲文化现状不只是个

案,它在全市,在整个川东北地区的农村中都普片存在。休闲文化离我们不远。相反,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认为,当地人的休闲文化现状正是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反映。它体现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

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方面。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和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这对进一步推

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篇:贵州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贵州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以思南县为例

摘要:本文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和意义,分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政府职能缺位、基础设施缺乏、人才队伍亟待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关键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一、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近年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我国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实践早已有之,20世纪30年代由梁簌溟先生组织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较早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乡村建设运动虽然未能实现知识分子们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他们的经验对今天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重视发挥传统伦理精神在培养农民新政治习惯时的作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从社会学视角、政治制度视角、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具体而言,社会学视角主要研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问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问题等;经济学视角主要研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创新与商业发展问题;政治制度视角主要研究农村社区建设中组织的运行模式和管理问题。农村居民文化活动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相对于其他类型社区相当匮乏,还提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1]我国存在农村教育滑坡,农民自我教育和学习困难重重,传统美德严重流失等问题。[2]应该以农民的共同需要出发,开展普适性教育,向农民宣传文化建设的意义。还提出要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有选择性的文化建设。[3]民族歌舞活动的兴起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功能建设,促进社区文化政治功能建设,促进社区文化的经济功能建设。[4]学界对于农村社区文化形成了一些共识,那就是农村文化设施匮乏,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许多民间艺术难找传承者等。

(二)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社区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类型学概念,社区一词的本意是指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也有人称之为社会。“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主要农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5](5)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1 是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滥觞,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跟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深受演化论的启发,指出人类社会组织分化跟功能特殊化之间的关系,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成为社会稳定生存的重要条件。近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整合这些功能主义的观点,奠定了曾经盛极一时的结构功能论的典范。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子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6]包含执行“目标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帕森斯非常强调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他始终认为,研究社会结构就是研究秩序问题,并且势必涉及秩序中的人的行为,而研究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又脱离不了行动者的思想情感的规范问题,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所组成的。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提出了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区分了正功能和负功能,并引入了功能选择的概念。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农村社区文化系统是农村社区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和其他系统一起使真个系统内得以正常运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调整农村社区文化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使之与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实践相适应。

二、农村社区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及意义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具有凝聚、整合、导向、规范、协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文化不仅关系着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7]

(一)农村社区文化对社区居民的行为和价值观具有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农村社区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共同体形式,拥有完整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改革开放前,文化是农村社区居民的重要行动指南。农民的言行被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农民的举手投足中总会不自觉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一些口耳相传的谚语、歇后语、俗语,老年人讲述的古老传说,都成为约束农村居民行为的重要力量。一些指示农事活动的谚语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谚语:七葱八蒜。到了七月农民就可以种葱了,而种蒜则要等到八月份进行。在贵州省思南县的农村社区生活的农民信奉着这样一句话:八不出门,九不归。在农历的初八、十八、二十八是不能出远门的,初九、十九、二十九是不适合回家的。即使是在外务工二十多年的人也仍然视这些禁忌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知道这些话不具有科学性,仍然自觉地遵照执行。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社区的婚丧嫁娶文化任然保存完好,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陆陆续续扔下镰刀锄头,离开故土前往全国各地的城市谋生。由于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社会阅历差异和农民之间出现了较大贫富差距等因素导致社区农民群体内部个体之间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现在的农村社区,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改革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区文化变革的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相互冲撞,外来腐朽思想也会乘机钻空子,误导人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农村社区是一个正在向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社会的同质性在变弱,异质性在逐渐加强,结构也越来越变得复杂起来,因此社区文化的整合功能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农村社区文化作为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单元,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社区文化的功能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结起来实现功能互补,使得农村社区成为一个协调功能体系。文化的整合功能是社区团结和社区秩序的基础,一个社区由于共享一份文化,不论人们是否经常居住在一起,从事什么具体工作都会有社区认同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有一致性特征。社区文化维系着整个社区的农民。

(二)农村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区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农村社区的关键所在。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的频率,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加强,体验的关怀与帮助增多,也逐渐形成了对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特别是在现在的很多农村社区,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长时间不在家,彼此之间沟通互动的时间和机会有限,社区活动对于在居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作用就显得更为明显 3 了。在思南县的农村,婚丧嫁娶是一个家庭的大事,都会宴请邻居及亲朋好友。宾客少的酒席也有二十来桌,宾客多的甚至有四五十桌。酒席的菜品一般是九道、十一道、或者十三道。这么庞大的酒宴自家人在三五天内是忙不过来的,就需要请街坊邻居帮忙。因此只要是哪一家有事,邻里之间都会互相帮忙。大家平时都忙各自的,很少能聚在一起,这些活动把人们聚集在一起,也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虽然很多进城务工的人,大多数时间在城市务工,但是一旦回家也会参加这些活动。人们一边劳动,一边交流沟通,访听彼此的近况,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一般来说,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以及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对于稳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因此,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具有积极意义

农村社区文化决定着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农村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构成农民的行为准则。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内的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农村社区的发展。我省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由于山地多,坝子面积小,且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交通、通信较东部地区差异大,我省目前的大多数农村社区都还是采用传统的牛耕方式,小型农机耕作只在少部分地区存在,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因此,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向农民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授新进的农业技术,让先进的思想、技术在农村生根发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展示的演员,才能把农村社区建设好,发展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技术水平,可以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之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将劳动力转变成农村社区建设的人力资源,农村社区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我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当前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并直接影响并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具体说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意识淡薄,职能缺位,文化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提出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定不移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建设长期让位于经济建设,渐渐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向着经济建设方向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喜欢上网的人都知道,在网络上诉说自己孤独寂寞的人大有人在,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加强。“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生活、生产上的困难普遍高度关注,而有些基层政府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相对不够,单纯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的增长上,造成了农村社区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7]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长期独自居住在人烟稀薄的农村,日夜守望与期盼,其孤独感更是难以形容。但是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却没有发展起来,不能弥补这“386199部队”心里的这一空缺。据思南县思林中学一位长期当班主任的符XX讲,他所带的班级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虽然他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但也只能是尽其力量给予帮助,不能完全弥补孩子们心里的空缺。政府职能缺位,文化发展欠缺,留守群体的生活单调,心里自然会感到孤独。

(二)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农村社区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也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我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农村社区没有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健身娱乐设施也是不多见。只有少数靠近城镇的社区有少量健身设施,参加健身的人群也多为老年人。“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为主,其建设资金也主要依靠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部分自筹资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总体的建设资金数量有限”。[8]有的农村社区已经建立起了农村书屋,各类供社区居民阅览的书籍整齐罗列在书架上,一问书屋管理人员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几乎是无人问津。2010年5月在贵阳市白云区都拉乡上水村调查时发现,上水村有只有3个村民组建有几件简单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年久缺乏维护,多已陈旧,有的甚至已经不能使用。在撤并教学点后,学生都到都拉营上学,村里的学校被长久闲置,现在校园内杂草丛生。上水村已经建立起农家书屋,农家书屋里面陈列的书籍种类齐全,摆放有序,并有专人负责管理,但是来农村书屋借书阅览的人却很少。在思南县很多农村社区还没有建立起农村书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靠传统经验。农民围着看电影摊之类的行为却普遍存在。

(三)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贫乏,不良习气有滋长倾向

在农村社区生活的农民,他们的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听光光碟或手机里面的音乐外,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只有少部分有小孩儿的家庭,父母会陪孩子打打乒乓球、羽毛球。在思南县城,正月十五这天许多人会去游沙 5 洲,政府部门为了保证人们游行的安全,也会派交警、公安等负责安全救援工作。但是由于距离县城远、乘车不便、不舍花钱等原因,只有极少一部分农民愿意去游沙洲。思林乡四角小学的学生杨XX说,以前哥哥姐姐们读书那会儿学校都会举办文艺活动庆祝“六一儿童节”,可是现在他们都是放假在家,还得干点农活儿。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很单

一、乏味。这无形中助长了一些陋习,例如斗地主、搓麻将等等,使原本属于是娱乐活动纸牌、麻将演变成为了赌博的工具。随着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花样也越来越多,赌博的数额也越来越大,有的一盘麻将下来要输一两百块钱。只要是有举办婚丧嫁娶酒席活动,就可以见到牌桌。为了让大家玩得开心,主人家一般会准备一两桌麻将,五六副扑克,这已经成了一项惯例。很多人却不以为然,美其名曰是为了增进交流,沟通感情不得不打,许多人还表示自己很无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在我省的很多地方还是一张白纸,有的文化站建立后根本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的本应该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更多肯定与投入和对神圣的虚幻的宗教与迷信活动的排斥,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村社区却恰恰刮起了一股宗教的热风,缺乏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农民在致富的同时把空闲的时间交给了宗教,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而一度几近消失的巫婆、神汉也不知何时又走俏乡里,出门选吉日、建房看风水、有病跳大神,各种迷信活动又开始频频登场。”[2]

(四)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而现在的农村文化事业主要还是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乡村文化站等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主管干部和工作人员兼职过多,人员缺位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工作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建设目的不明确,加上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现状令人担忧。据思林乡干部符XX讲,大多数乡镇干部初始文凭都不高,最高的也就大专文凭,虽然后来有去进修本科文凭,但是文化水平提升不大,他自己干基层工作二十年,初始文凭是中专。

(五)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

在思南的农村社区,许多老年人都爱听云南的山歌。云南山歌由于其光碟价格低廉,歌唱的内容贴近农民的生活,并结合现代思想以及反映现代农民生活状况而深受喜爱。但是对比我省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我们不禁要发问:我们贵州农村也拥有丰富的文化,为什么却没有转换成生产力呢?这其中有文化自身特点的因素,例如思南土家花灯、安顺地戏,铜仁地区的傩戏,这些戏种的表演技巧 6 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且似乎透露着重重的神秘色彩,能看懂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2012年10月5日下午,一个由外国人组成的旅游团来到了安顺市西秀区的吉昌村囤堡文化社区参观。此时我恰巧在这个社区玩,才有幸观赏到了安顺地戏。早前就了解到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对囤堡文化进行研究,特别是安顺地戏。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我认真看完了安顺地戏的整场表演,安顺地戏留给我的更多的是神秘感。我访问了家住西秀区囤堡的同学,她也表示对于安顺地戏也不是很了解。安顺地戏作为安顺地区特色戏剧,历史悠久,曾造访法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等国,但是在贵州本土的发展却令人堪忧。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安顺地戏在民众中的知名不够,以至于2005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错把安顺地戏当成云南面具戏。此外安顺地戏还存在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等问题。

四、我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探析

党和政府对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视的,从1998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乡镇都建设文化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面对当前我省农村蛇舞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列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地方政府带动,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文化建设

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在农村文化中扎下了根,若想要在短时间内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视起来,带头发展好农村社区文化事业,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经济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在政府带动下开展各项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的号召对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引导作用。据思南县思林乡一位乡镇干部符XX讲,乡镇府的主要工作是发展经济,特别是烤烟种植。文化工作也主要围绕党的政策、计划生育、科学种田等的宣传上面,经济建设一直处于乡镇府工作的重心。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是离农民最近的一级政府行政机关,政府的思想观念、政策实施直接会影响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只有政府带头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建设,才能激发农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农村的文化事业才能真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我省除了18个世居民族外,还有仡佬组等众多民族,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文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农村社区文化的地区文化差异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差异,继而在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鼓励弘扬和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由于我省山地较多,农村社区人口较为稀疏,可以村民组为单位,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小型文化活动场,设置一些体育活动设施。

(三)加大农村社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引进和培养社区文化建设能手,培养民间艺术的继承人,让文化资源薪火相传

要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活动,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专职队伍,各项文化设施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健身娱乐等功能。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水平,因此要严格把好用人关,要选用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组织能力的文化从业人员。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文化骨干,采用聘用、招考等多种方式并用来选拔人才。要进一步加大基层文艺人才培养力度,通过 选调培训和下乡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乡镇和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安顺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长此下去,令人担忧。掌握思南土家花灯艺术精髓的艺人多为五十以上老年人,有的年逾古稀,随着时间的流逝,花灯艺人们渐渐老去,有的甚至已然故去。因此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摄影摄像技术搜集和记录农村文化资料。另一方面要积极挑选和培养民间艺术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让灿烂的民间艺术永放光辉。

(四)充分收集和挖掘农村社区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传统民间文化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富于渗透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特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突出发展乡土文化特色,充分发掘本社区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并对之加以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使之成为农民所共享 8 的丰富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注重把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相融合起来,不断加以创新,推出更多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出本社区文化的精品。思南土家花灯是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演唱内容多为土家人民的生活,音乐轻快,婉转动听,动作优美。最初思南土家花灯只在思南县许家坝镇、张家寨镇、塘头镇、文家店等少数地方流传,经过思南县政府文化工作者们挖掘和创造,思南土家花灯艺术不断发展。2003年由思南师范编排的大型现代土家花灯歌舞《思南姑娘大脚板》演出后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2005年思南土家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花灯艺人徐朝政参加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荣获 “贵州省民间花灯王”称号。截止2011年思南共整理出版了《思南土家花灯集》,制作了《乌江花灯情》光碟3000张。贵州省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素有“中国土家第一村”的美称。这是江口县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及靠近热点旅游景区梵净山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的一个新的旅游点,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农村社区建设成绩的好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息息相关。政府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搞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也是在搞农村社区建设。多种方式招揽文化人才,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服务水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

一、文化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等问题,既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能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对于农村社区建设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省农村社区比重大,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每个农村社区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可以探索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要让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赖晓飞,胡荣.论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于CGSS2005年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6).[2]王红星.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探讨现[J].代商业贸易,2009(5).[3]逯惠艳.浅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农民文化需要为视角[J].行政与法,2011.[4]李平,张姣妹.发挥民族歌舞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今日民族,2011(1)[5]田雪原,廖逊.人口与社区综合发展研究[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6] http://baike.baidu.com/view/431922.htm.2011-08-17 9 [7]http://old.tz.gov.cn/tzdz/Template/001/showinfo.aspx?infoid=82003377-3f8b-490a-9adc-19cd3c84c891&categoryNum=002&siteid=113.2011-11-22 [8]王强,朱惠斌.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11(9).

第三篇:国税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对人的改变是最大的改变:精神面貌的改变;内心准则的改变;行为习惯的改变;

人生品味的改变。

2007-09-1

1国税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国税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国税成立以来,国税人发扬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不断积累,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国税文化,本文就国税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国税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按其存在形式表现三个层次

在形象(物质)文化方面。全系统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经过不断努力,初步建成了以计算机为依托,集中征管的征管模式,办税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税收管理、组织税收有了明显增强。有了较为完备的办税场所,办公用房有了根本的改变。办税服务厅能够适应现代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税收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分局建设齐全。在税容税貌方面,做到着装上岗,挂牌服务,尤其在办税服务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服务等,受到纳税人的普遍欢迎,使纳税人走进办税服务厅,能感受到国税人文明高效的服务,在思想上树立起作为纳税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在制度文化方面,坚持依法治税这个核心,围绕《新税收征管法》这个总纲,认真执行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两权监督,税收管理进一步规范,税收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立足于建章立制,突出加强各项内部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工作人员工作职责,文明办税,规范服务,工作纪律和政治理论业务学习,党团组织活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税收、征收管理等一整套制度规定,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规范内部管理和办税服务行为,加大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加强了思想素质教育,国税成立十多年来,我们根据上级局的要求,针对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现状,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选择准确适当的教育载体,利用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利用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大兴道德之风,国税干部踊跃参加扶贫助学、助困、助残、献爱心活动,以实实在在地行动,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精神文化方面,通过十多年的提炼实践,“人讲称职、事争一流”的国税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超越自我,务实争先,共建和谐国税”的理念正成为国税人的共同价值观,国税系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一个学习型系统正在形成。广大国税干部树立新税收服务观,为纳税人服务,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文化

正成为国税人新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与形势的要求,国税文化建设是初步的,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税文化建设的氛围不浓。一方面干部对税务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国税文化是国税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认为文化建设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情,税务部门搞是标新立异,也有认为开展文化建设就是多搞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因此,缺少开展税务文化建设的认同感,表现为行动上积极性低,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国税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税收文化建设还没有摆上重要的位置,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工作计划还不具体,文化建设活动的形式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活动热情。

二是国税形象(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偏差”,有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全的倾向,有些办税厅便民设施“越位”,超出办税服务的范围,在信息化建设上有了现代化的设备,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许多设备成为摆设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税风税纪方面,税务服装不尽统一,着装不规范。办税服务厅标准不一致,大厅的内部设施没有达到整齐划一。在有些基层单位,把执法服务与有偿服务混为一谈,标准越提越高,如所谓“贴身服务”、“零距离服务”等,由于不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的效果。

三是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有法不依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税收的法治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内部制度的执行上不够严格,缺乏严格的检查监督。税收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资料传递,税收业务的衔接,岗位职责目标考核等要进一步加强,“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四是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国税文化理论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内容还不够系统、完整,还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地的做法也不尽一致,共同价值观还没有为全体人员所认识,少数干部思想素质偏低,文化层次不高,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够,在爱岗敬业、廉洁从税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二、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国税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围绕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展开,即从增强国税干部的成就感出发,建设一流的物质文化,为国税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从增强国税干部的责任感出发,建设完备的制度文化,为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提供执法制度保证;从增强国税干部的使命感出发,建设先进的精神文化,为促进国税事业的发展注入原动力,增强国税系统的凝聚力。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干部对国税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切实抓好先进国税文化的弘扬,使全体国税干部围绕共同的价值观,以“超越自我,务实争先,共建和谐国税”和严格执法、勤政廉政、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作为每个干部的基本信念,树立忠于职守、公正无私的执法形象,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文明高效的服务形象,行为规范的部门形象,打造“名牌国税”。重要的是充分注重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既要做国税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又要做积极实践者。同时,要提高全体人员的参与度,把干部的参与意识、主体精神树立起来,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促进上下良性互动,推动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主人翁的精神,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推进国税文化建设。

2、以构建学习型系统为支撑,在全体干部中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以致用、学无止境、超越自我,提高学习力的新理念。使大家认识到,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落后,引导大家走出认识误区,完善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为干部职工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做到学习形式力求多样性,学习内容力求针对性,学习机制力求有效性,从而为国税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3、建立和完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干部正确认识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真正做到“权为纳税人所用,情为纳税人所系”,把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作为个人的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创造机会,给干部提供展示自己平台,对工作努力,成绩显著,给予表彰奖励,让干部感受到个人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这样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成就感,并转化为进一步干好工作的动力。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培养激励、晋升激励相结合的多形式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干部奋发进取的干劲。

4、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国税机关各项工作的规范,每一名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国税机关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行。明年是省局“管理提高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严格规范管理,各项管理工作都要按照提高的要求来加强,既重过程,更重结果,让“规范管理”这一重要思想观念贯穿国税工作全过程,使全体国税干部真正树立起质量意识,真正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使国税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直接体现国税文化建设新成果。

5、发挥党团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党团组织是国税干部职工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是税收管理活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因此,在国税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每个党员、团员的积极参与,通过示范引路,把党团组织在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感召群众方面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汇集于建设先进国税文化之中。

6、继续增加投入,加强国税文化阵地建设的环境建设。利用有效的文化活动载体,宣传国税理念,展现国税风貌,力求创造一种文明、庄重、大气的国税文化内涵。通过闪亮标识,展现风貌,擦亮示范窗口,文明办税,优质服务,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要在办好各种文化阵地的基础上,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创新文化活动新形式。努力营造文明、方便、快捷的办税环境,和谐、高雅、温馨的人文环境。

7、优化公共关系,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国税既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部门,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实践证明,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依法治税的合力,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国税文化建设需要融入社会,“让社会理解国税,让公民了解税收”,因此要切实加强国税与社会大众的联系和构造,及时根据外界意见、建议改进工作。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税务服务文化,树立纳税人之上、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在文明办税、优质服务上下功夫,以文明征税带动文明纳税,以诚信服务带动诚信纳税。

8、与时俱进,加强国税文化探索和积累。应当肯定,国税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仅仅是阶段性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国税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开展多种形式,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丰富国税文化的内涵。国税文化建设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精神,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引,通过长期的不

懈努力,使国税文化充分反映厚重的道德传统、显明的行业特色、先进的精神风貌,体现继承性、时代性、创造性,不断为国税“三个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加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2005年11月7日,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

报告从对项城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入手,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明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河南省重点扩权市,辖3乡12镇6个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逾100万人。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1997年10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建设先进市”。1995年以来先后有7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付集镇、城郊乡、南顿镇)被河南省命名为“省百强文化站”;5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南顿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2个乡镇(贾岭镇、官会镇)被命名为“河南省艺术之乡”、2个乡镇(孙店镇、李寨镇)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站”;2个村(秣陵镇陶湾村、孙店镇解堂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孙店镇汝阳刘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特色村”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

总体来看,我市农村农民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工作位于周口市各县市前列,有些地方在河南省也比较突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认识逐步提高。官会镇、孙店镇、贾岭镇、南顿镇、李寨镇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孙店文化站、官会文化站功能齐全,设施完整,经常性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官会、南顿、李寨、秣陵建起了中心文化广场,成为广大农民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越来越丰富,亮点逐步呈现。如举办“官会农民文化艺术节”、“孙店农民书画大赛”、“贾岭民间唢呐大赛”、秣陵、南顿的广场文化活动等,非常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越来越浓厚,群众参与热情逐步高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孙店镇祁桥村组织了自己的老年秧歌队,村里有什么喜事,秧歌队马上就组织节目,义务演出。有打鼓的,有吹号的,有划旱船的,非常热闹。村民王

秀英大妈兴奋地告诉我们,祁桥行政村老年秧歌队开始时只有几个人,现已发展到30多人。她原来有头疼的毛病,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白天文娱活动多了,一到晚上就能睡好觉,头也不疼了。有几个秧歌队的队员也说:参加秧歌队后,感觉不光身体好了,而且精神也好了,多年的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一下子好多了。”四是有关职能部门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市文化局大力实施“2131工程”,每年为群众放电影6000场以上,为群众送戏300场以上,送图书2000余册,市广电局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市体育局送的体育器材,为繁荣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困扰至今的不少问题——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李寨镇一位村民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市15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但只有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站址(孙店镇文化站);有2个站在200平方米以下(李寨镇、官会镇);和乡政府一块办公的文化站有12个。可以说,多数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有站无址或因在小城镇建设中被拆毁或被挪作他用,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乡镇宣传橱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不健全,文化设施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同时,乡镇相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如:文化站、科技辅导站、广播站、体育活动中心、计生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等,各自为政,造成农村宝贵的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分散,无疑是一种浪费。

2、农村文化队伍严重缺乏。在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多数文化专干因年龄原因下岗分流,文化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年轻一代能接班、愿接班的还很少,农村文化工作势单力薄。新配备的文化干部专业素质不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甚至完全外行,不能胜任文化干部的职责;文化干部不能专职专用,乡镇文化干部被长期抽去搞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

3、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中央规定的“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其增加幅度应高于当地财政增长速度的1—2个百分点”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我市大部分乡镇难以全面落实。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整体上看是资金投入欠缺,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经费。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在15个乡镇文化站中,年拨款5000元以上的只有1个站(李寨镇文化站),其余则多是只发工资,没有活动经费。可以说,机构改革后,乡镇经费非常紧缺,近80%的文化站至今还只是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张凳子,没有象样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4、文化创新能力弱,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文化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唯一依靠的就是“三下乡”或者古庙会,文化创新能力弱。一位青年农民告诉我们,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很喜欢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农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现代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如建立电子阅览室、健身室。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推开以后,特产税取消,牧业税征收标准降低,取消了屠宰税和“三提五统”,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相应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使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而职能部门,如文化、广电、体育等部门,也因经费紧张,没有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爱莫能助。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用政府有形之手强力推动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并指明在农村基层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方向;省委提出“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项城这几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项城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与当今时代发展主题的有机结合,在于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各乡镇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指标,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经费投入。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抢抓机遇,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40亿元,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投资3亿元实施送书下乡和流动舞台配发工程。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黄淮四市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倾斜支持黄淮四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下乡工程”,“要倾斜支持黄淮四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为我们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上级资金,投入配套资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采取国家财政支持、市级财政补助、乡镇政府自筹的方式,加快农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按照目前情况,建设一个乡镇标准文化站需要30万元左右,改造一个标准文化大院(利用村委会办公室)约需要6万元。借国家、省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扶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机遇,改造维修和兴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按每年新建打造5个文化站,100个文化大院的速度,利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今年我们申报了5个乡镇文化站新建、改建项目(贾岭、李寨、官会、南顿、秣陵),国家将为每个乡镇补助12万元,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支付。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三)注重资源整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建设集文化、广电、计生、科技、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同时作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城基层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上级的扶持,以文化站为中心,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络,使全市各个乡镇都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做到“一站多用、共享共建”,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功能多样、效用最大的目的;要坚持以着力抓好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做好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构建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维护,切实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扶贫,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文艺团体要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要继续关心和重视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要深入到农村去,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文化部门要继续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从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协调下,用足用好有关政策,主动给予行业业务指导。

(四)创新思路和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出路在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必须充分利用好阵地,“开门”办文化,必须要把“政府”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办成群众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创新思路和活动方式,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

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平衡文化供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已经是我们迫在眉睫而又必需切实完成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第五篇:内蒙古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试述包头市休闲农业发展

遂宁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近300万,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加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保障。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打造观音文化,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狠抓发展,使休闲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我市休闲农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郊区和旅游景点周边逐渐出现了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采摘、垂钓、品茗、观光观赏、农事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并且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旅强农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据调查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有经营主体休闲农业167个(其中,农家乐145个,休闲农庄19个,休闲农业园区13个)从业人员5000多人,2010年全市各类休闲农业主体接待总人数8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1.04亿元。带动农户数30.9万户。遂宁市休闲农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模式:观光观赏模式:遂宁市誉为中国观音故里。农业特色明显,地道中药材白芝享誉中外,素有中国白芝之乡。沙田柚、白柠檬等水果,二金条海椒等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还有成片的油菜花、桃花、梨花等,为开发观光观赏型 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规划和建设中的“玫瑰爱都”旅游度假区和龙凤古镇、桃花山玫瑰谷、东篱花溪、红涪菜乡等乡村旅游度假区,都是遂宁结合旅游,依托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的典型。

现代观光农业连片开发模式:主要以大英县万亩柑橘基地、安居区会龙、常理等乡镇万亩黄金梨基地,会龙、常理、隆盛、玉峰等乡镇10万亩油菜生产基地为主,其他特色水果药材种植基地等,全市基本实现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带动产业模式:主要是以农业休闲为平台,吸引消费者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如船山区唐家乡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蓬溪县高升、安居区老池的茶叶产基地等,采用这种模式的占20%。

融合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把休闲农业开发与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如安居区的塘河村、射洪县的蒲家浩村、蓬溪县的天宫塘村、船山区的旗山村等。

同时,我市地域风俗、节庆活动特色浓、类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陶醉享受其中。一年一度的遂宁桃花节、梨花节等节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二、遂宁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一)发展战略明确,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近几年来,遂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环境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服务业”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子。先后制定出台了《遂宁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意见》、《中共遂宁市委、遂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措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保障。

(二)树典型,突出了休闲农业龙头建设

遂宁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打造出了“神奇遂宁、八大景观”培育出了“中国死海”“观音故里”“宋瓷国宝”几大旅游品牌。带动了全市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树立了以中国红海、“玫瑰爱都”旅游度假区和龙凤古镇等休闲旅游农业建设典型。

(三)抓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

一是将休闲农业与全市重点旅游景区进行捆绑宣传。二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实施网络推介,提高休闲农业景区知名度。三是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到休闲农业景区参观学习、过党团组织生活,较大地提升休闲农业景区人气指数,带动了市内外客源的流入。

三、遂宁市“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环境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以农业综合园区、农家乐、庭园经济、都市农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 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全市建成星级以上农家乐250家,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

2011年6月23日

下载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成因分析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

    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沾益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一、沾益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1、农村居住建筑使用大量可燃建筑材料,建筑耐火等级低,大多数属于土木结构的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2、现在农村大多使用......

    农村养老现状及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而“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的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个稳定......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2007-02-10 16:48:13×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对照中考成绩统计表,纵向比较,农村学校英语成绩远远落后于城关学校。横向比较,......

    农村人身保险现状及对策

    农村人身保险的现状及对策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1322班陈志芳 【摘要】在保险发展蒸蒸日上的当今社会,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由于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尚未完全得到开发,毋庸置疑,发展......

    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大洼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一、大洼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1、现在农村大多使用木柴等做燃料,居家周围堆放大量的柴草等易燃可燃燃料,加大了火灾荷载; 2、消防水源严重缺乏,无消......

    浅谈农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农村是火灾的多发地区,特别进入秋季以来,农村火灾将呈上升趋势,这不仅给农村居民带来了损失和危害,对农村社会稳定也有一定影响。农村消防工作作为一......

    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摘 要 要使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最高信念、是企业的经营哲学、是企业的规章制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