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时间:2019-05-13 06:3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第一篇: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以华中农业大学后勤文化建设为例

张迎春 张岳君石国兵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发挥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引领和推动学校后勤事业的科学发展。本文立足华中农业大学后勤文化建设实际,总结了该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和谐后勤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文化,对策

高校后勤是保障学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保障师生员工生活健康有序,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后勤,具有维持高校稳定的政治特点和服务育人的教育功能。高校后勤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文化提倡服务、弘扬奉献,突出公益性;高校后勤文化以消费者为重,倡导高尚品德和质量,具有先进性。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不仅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需要,也是高校后勤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华中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概述

1999年,华中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一轮正式启动,撤消总务处,成立后勤服务中心,由后勤服务中心全面提供后勤保障服务;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二轮启动,采用“甲乙方”管理模式,成立后勤管理办公室代表学校对后勤服务进行监管,组建后勤集团;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启动第三轮后勤社会化改革,学校与后勤集团实行契约管理,理顺产权关系、财务关系、人事关系,明确责、权、利。

改革以来的10年里,学校后勤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备受全国高校的关注。

1999年,在校学生0.7万人,学校投入后勤经费1000万;2008年在校学生2.5万人,后勤营业节余经费1200万。

过去,学校给后勤下任务,定指标,发工资,后勤吃“皇粮”,学校负担重,后勤待遇差;现在,学校定目标,后勤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找市场,创效益,保运转,学校负担减轻,后勤实力增强,形成双赢局面。

改革前,后勤工作应付任务,主动性差,热情低,后勤工作理念欠缺,文化缺失;改革后后勤服务讲质量,微笑服务,热情待人,后勤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引领发展。

二、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后勤文化是事业发展的灵魂

后勤事业的快速发展,改革是机遇,管理是手段,创新是动力,文化是灵魂。不同时期产生并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规范了服务行为,明确了奋斗目标,引领了后勤发展。

(二)后勤文化是引领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学校管理中,后勤工作很重要”,创一流高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同样要求一流的后勤,一流的后勤就得有一流的文化。要保持后勤事业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创造具备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充满先进性的后勤文化和理念,成为推动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文化建设是高校的社会责任

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了文化建设在引领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者,更应充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后勤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繁荣校园文化,创建育人环境的的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论断,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中央关于发展的论断,是当今乃至将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内涵和文化。

三、高校后勤及后勤文化的特点

(一)高校后勤及其特点

高校后勤是保障学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保障师生员工生活健康有序,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后勤,要符合经济规律,更要遵循政治规律。后勤服务既要加强管理,开拓市场,追求效益;更要讲质量、讲奉献、重保障,维护学校中心工作正常开展。后勤管理既要代表学校行使后勤服务监督的职能,又要创造条件,全心全意为后勤经营服好务。后勤经营要加强管理,后勤管理要强化服务,共同建设经济上高效、政治上和谐的高校后勤。

高校后勤的特点如下:

一是高校后勤是政治后勤。高校后勤不仅要深化改革,转换体制,立足学校市场寻求发展,更要服从学校大局,不计较眼前得失,要在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师生员工,维护学校稳定上下功夫,把学校和师生员工利益放第一位。只有学校事业兴旺,后勤才能发达。

二是高校后勤是育人后勤。高校是培育社会栋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传播先进文化的圣地。后勤服务直接面对广大师生,其服务和经营文化感染和熏陶学生;其劳动和成果影响学生;其经验和业务锻炼培养学生,高校后勤在学生教育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后勤文化及其特点

后勤文化就是后勤职工按照“三服务、两育人”宗旨要求,在长期管理、服务、经营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

高校后勤文化的特点如下:

一是高校后勤文化是体现先进性文化。高校后勤依托于高校、服务于高校,后勤文化也溶入高校校园文化之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文化,同样具备先进性,是整个社会后勤文化的先进代表。目前社会上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经营活动中缺斤短两,高校后勤绝对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提倡诚实守信;社会上经营者和消费者冲突时有发生,而高校后勤一切以消费者为重,把一切问题归结于自己,倡导高尚品质和道德。

二是高校后勤文化是带有公益性的文化。高校后勤作为政治后勤,一切以学校利益为中心,以保障为目标,与社会经济后勤的“一切向钱看”有着本质区别。高校后勤坚持奉献的理念,履行服务的职责。

三是高校后勤文化是具备育人功能的文化。既然高校后勤具备育人功能,那么高校后勤也就得培育育人的文化,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追求社会效益,淡化经济利益的服务思想对于培育学生健康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干好平凡事的敬业精神,微笑服务的良好态度,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社会,溶入社会,报效社会。

高校后勤文化的主要功能如下:

一是粘合功能,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能凝聚起每位职工的力量,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后勤事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愿意与集体共甘苦、同命运。

二是催化功能,能激发职工努力工作,形成共识的后勤文化,督促、激励每位后勤人朝着共同价值方向和目标奋进,激发创造力,能使后勤事业不断壮大,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三是育人功能,后勤职工是不上讲台的老师,后勤职工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熏陶、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成长成才。

四、学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9年以来,学校后勤事业取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后勤文化建设功不可没。在改革的不同时期,结合学校实际,适应时代特点,促进事业发展的理念,形成了具备华农特点,体现高校后勤特色的后勤文化。

(一)顾全大局,服务发展,保障优先的效益文化

“改革求发展,服务求市场,管理求效益,贡献求支持”,这一总的思想方针体现了后勤讲贡献、讲奉献的精神,表现了质量至上,管理挖潜,改革发展的决心。

“后勤是学校的后勤,后勤的钱是学校的钱”,后勤集团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并贯彻在工作中。在学校本科教学评估、110周年校庆等重要活动中,不讲条件,以完成各项工作为前提;每年无偿为学校提供保洁、绿化维护服务。十年来,共投入近八千万元改善后勤基础设施和条件,回馈学校。

“立足学校保发展、围绕中心做服务”,后勤集团一直坚守这一准则,克服一切困难,吸收各类分流人员,提供优良保障,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围绕教学科研两大中心工作,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师生满意度。

(二)爱岗敬业,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管理服务文化

“今天不爱岗,明天就下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失业”:在改革初期,强调岗位的重要性,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

“有理也不能有理”,这从根本上规范和约束了后勤服务的开展,精辟而具体的阐述了后勤服务工作的要求。要求后勤职工通过不争辩、不推脱、对了也认错的气度和热情热心的服务树立形象,获取认同。

“两创,三精,四重”: 两创即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后勤,水电管理增收节支节约资源,房产管理、维修管理、幼儿教育公平公正透明;要创新管理机制,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要研究后勤工作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三精即“精诚团结,精通业务,精耕细作”;四重即房产管理重服务,要转变观念,主动热情服务于教职员工;水电管理重保障,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供稳定可靠的水电保障;维修管理重质量,要监督过程,节约开支,确保工程质量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幼儿教育重规范,要加强管理,苦练技能,全面提高保教水平。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文化

“扶上马,送一程”:1998年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启动,后勤实行自负盈亏,这对长期以来吃皇粮,铁饭碗,等活干的后勤来说,压力重重,考虑到观念转变和新生事物成长的困难,学校实施政策倾斜、市场归口、资金注入等扶持措施,帮助后勤度过难关,尽快实现后勤的自我发展。

“等饭吃,找饭吃”:后勤社会化改革前,工资学校发,福利学校给,工作学校安排,后勤人不用操心自己的生计问题;改革后,市场社会化,你不做社会上有人来做,你做不好就不给你做,后勤人对待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迅速转变,危机意识和竞争压力使后勤人积极争取市场,用心爱护市场。

“两降两保两提高” 和“三个一”:2004年,针对物价大幅上涨的新形势,在审视学校市场及后勤自身发展能力后,提出了“两降两保两提高” 和“三个一”的经营目标,“两降两保两提高”即降管理费用,降生产成本;保服务质量不下降,保服务价格不上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经营绩效;“三个一”就是“职工1000人,产值1个亿,节余1000万”的目标,最终通过精细管理,开源节流,后勤人最终度过了难关完成了目标。

“六化一满意”:2006年,后勤社会化改革初见成效,后勤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为顺应形势,深化发展,科学管理,提高水平,提出了“六化一满意”,即条件标准化、行为规范化、管理目标化、工作程序化、事务公开化、关系和谐化,让学校和师生员工满意。

(四)环境友好,服务至上,潜移默化的育人文化

“人人都是育人环境,个个都是学校形象”:这不仅仅告诉后勤人要当好不上讲台的老师,通过高质量的服务维护好学校形象;也提示每一个华农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创建和谐育人环境,树立良好校园形象上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遍布全校公用教学楼、实验楼的宣传牌提示着每个人培养主人翁态度,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请您为老师让个座”,贴在教工食堂的标语,从细节上倡导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线外停车是不文明行为”,挂在自行车停车点边上的牌子朴实的提醒每一个人小细节彰显文明;“请脚下留情”,刻在草坪景观石上的标语,提醒人们管住自己的脚步,维护自己的形象。

回顾后勤改革十年来的艰辛历程,学校后勤文化建设已有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后勤文化逐渐渗透到后勤管理经营服务工作中,对后勤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在系统性、细节上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价值观回潮

随着后勤实力的增强,容易滋生满足于现状、自以为是的情绪,放松了精神追求,满足于物质享受,危机感、责任感逐步退化。

(二)感召力下降

多年来积累和沉淀的后勤文化,已充分体现在集团及各中心管理层的决策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后勤职工的激励、影响和感召力有所下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传承作用发挥不够

后勤文化、管理思想的提出,不能仅局限于对当前后勤工作产生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后勤实践总结、提升、固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被一代代华农后勤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促进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后勤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代表多数后勤人的共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事业发展上引领后勤,在团队建设上凝聚后勤,在经营服务上规范后勤,在服务育人上展示后勤。建设和谐后勤文化,就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创新,立足于“人”,着眼于“发展”,形成具备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的特色后勤文化。

(一)培育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后勤管理工作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单位共同发展。培育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就是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作为推动单位事业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尊严与权利,让群众在受到干部尊敬和尊重的过程中学会在工作中尊敬和尊重他们的服务对象;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及时化解和消除

各种不和谐的因素;切实开展民主管理,运用民主的手段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激励群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贡献力量;切实走群众路线,事业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

(二)营造追求高雅的学习文化

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华中农业大学的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要按照“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办学传统和“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营造追求高雅的学习文化。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积极鼓励全体员工开展学习。学习所在岗位的业务知识,争当岗位能手;学习国家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学习高等教育知识,关注学校事业发展;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个人品位形象。

(三)推行注重细节的工作文化

在高校做后勤服务工作,在享受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要更加注重细节,细节是展示文化的窗口,细节是服务育人的过程。细节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未来。对待每一位来访者,要始终热情倾听和努力解决困难;对待每一位顾客,要始终微笑详细周到服务;对待每一位就餐者,要始终微笑文明周到服务;对于施工的每一个工程,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的细小问题;对于每一次停水停电,要做到对教职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最小;对于师生的每一次维修申请,要及时到位并解决问题;对于师生的每一次善意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并积极改进工作;对于每一次完成工作,要主动检查自己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更好。

(四)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文化

后勤工作牵涉面广,关系到师生的方方面面。要做好整个大后勤的工作,实现后勤工作的万紫千红,必须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文化,既要建设好大后勤的和谐共进的团队,也要建设好后勤工作每一条每一块的和谐共进的团队。建设和谐共进团队,要正确认识和谐。和谐是尊重差异,不是容许落后;和谐是更好地解决矛盾促进更快发展,不是回避矛盾消极不前;和谐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不是天女散花一大把。要加强团队领头人的建设,培养一批有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团队领头人;要弘扬和培育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强化团队的执行力,以执行力作为检验团队建设的标准;要培养造就华农后勤战线的品牌团队和品牌服务员队伍,让师生在接受优质的服务时候产生具有文化质感的共鸣。

第二篇:高校后勤文化建设

浅析高校后勤文化的建设

张宏建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高校后勤文化的建设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后勤文化的内涵及构成、功

能以及建设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文化建设 育人功能 公信力

一、高校后勤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高校后勤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向高层次发展的标志,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社会企业文化的特征,同时具有独特的教育属性使其有别于其它组织。高校后勤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育人文化、具有育人的性

质。

那么,什么是高校后勤文化?所谓高校后勤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高校后勤员工以“三服务、三育人”①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高校后勤文化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三个层次。

物质层是高校后勤文化的表层部分,是通过就餐环境、住宿环境、水电保障和校园环境等表现出来,通过其物质显现状态来折射出高校后勤的经营理

念、工作作风以及服务的质量。

制度层是高校后勤文化的里层,集中体现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员工应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章制度、奖惩方式以及信息沟通等后勤组织内容。观念层是高校后勤文化的核心。高校后勤文化是以“三服务、三育人”为宗旨,以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主题,要求后勤员工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营造一种服务育人的氛围,使后勤文化不断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中去,从而进一步缓解“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同后勤保障能力、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功能

高校后勤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持久的。在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高校后勤文化建设起着“育人作用、凝聚作用、创新作用”。

1、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发挥着育人作用

高校是教育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师生。由于自身的服务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方位的育人的重要环节。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后勤服务理念。后勤服务要将“无意识”的服务变为“主动”寻求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素质的展现来熏陶、陶冶服务的对象,发挥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

育人”的功能。

2、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可以打造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团队

高校后勤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量。通过培育后勤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建立员工与后勤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等与整个高校后勤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敬业爱岗、奉献育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以此激发后勤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后勤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后勤管理工作中要有开发的观点,要善于营造一种舒畅和谐的环境,以协调后勤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因素,打造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后勤团队,为塑造良好的后勤形象奠定基础。

3、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可激发后勤的创造力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服务育人,提高师生满意度为后勤组织的价值观念。通过后勤文化的建设,可将后勤组织的信念变成后勤员工的个人信念,把集体的事业变成个人的事业。后勤员工对执行创造活动不是出于强迫,而是他个人的内在动力和需求,这样创造力才被有效的激发。培养后勤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满足员工创新需求,鼓励员工在后勤管理和服务中大胆创新,创造出“一流的保障、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品牌”。

三、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建立学习型的后勤组织,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学术氛围浓郁的大学校园,高校后勤员工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方法,才能塑造良好的后勤形象,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学习型的后勤组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加强后勤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相应的方针政策等,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去。(2)积极与广大师生交流和沟通。通过校电台、广播、网络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充分了解师生员工的真实需要,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要求在后勤服务中树立质量管理意识,真正做到“实、精、细”,从而实现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全面升级。

2、提高后勤公信力,培育高绩效的高校后勤文化

高校后勤的公信力就是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的承诺践行程度,持续提升程度,不断完善的程度。公信力是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强师生员工对后勤的认可和理解,后勤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高校后勤员工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后勤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营造浓厚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促进后勤公信力的提高,高校后勤“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3、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后勤制度创新战略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在后勤管理和服务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可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给予每一位员工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后勤管理,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知识培训,形成一种积极地、有利于后勤保障的制度环境。其次,要以服务师生员工为本,以师生员工满意度作为后勤工作的绩效考评标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后勤工作以人为本,是学

校后勤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实施后勤制度创新战略,才能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制度。制度的创新,使后勤组织能够及时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制度的健全能更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后勤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方式,从而在后勤管理和

服务中创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率。

总之,高校后勤文化的建设始终体现“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内涵的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高校后勤文化,精心培育和培养后勤文化,推进高

校后勤的稳步发展。

第三篇:国税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对人的改变是最大的改变:精神面貌的改变;内心准则的改变;行为习惯的改变;

人生品味的改变。

2007-09-1

1国税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国税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国税成立以来,国税人发扬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不断积累,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国税文化,本文就国税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国税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按其存在形式表现三个层次

在形象(物质)文化方面。全系统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经过不断努力,初步建成了以计算机为依托,集中征管的征管模式,办税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税收管理、组织税收有了明显增强。有了较为完备的办税场所,办公用房有了根本的改变。办税服务厅能够适应现代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税收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分局建设齐全。在税容税貌方面,做到着装上岗,挂牌服务,尤其在办税服务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服务等,受到纳税人的普遍欢迎,使纳税人走进办税服务厅,能感受到国税人文明高效的服务,在思想上树立起作为纳税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在制度文化方面,坚持依法治税这个核心,围绕《新税收征管法》这个总纲,认真执行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两权监督,税收管理进一步规范,税收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立足于建章立制,突出加强各项内部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工作人员工作职责,文明办税,规范服务,工作纪律和政治理论业务学习,党团组织活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税收、征收管理等一整套制度规定,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规范内部管理和办税服务行为,加大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加强了思想素质教育,国税成立十多年来,我们根据上级局的要求,针对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现状,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选择准确适当的教育载体,利用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利用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大兴道德之风,国税干部踊跃参加扶贫助学、助困、助残、献爱心活动,以实实在在地行动,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精神文化方面,通过十多年的提炼实践,“人讲称职、事争一流”的国税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超越自我,务实争先,共建和谐国税”的理念正成为国税人的共同价值观,国税系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一个学习型系统正在形成。广大国税干部树立新税收服务观,为纳税人服务,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文化

正成为国税人新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与形势的要求,国税文化建设是初步的,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税文化建设的氛围不浓。一方面干部对税务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国税文化是国税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认为文化建设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情,税务部门搞是标新立异,也有认为开展文化建设就是多搞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因此,缺少开展税务文化建设的认同感,表现为行动上积极性低,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国税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税收文化建设还没有摆上重要的位置,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工作计划还不具体,文化建设活动的形式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活动热情。

二是国税形象(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偏差”,有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全的倾向,有些办税厅便民设施“越位”,超出办税服务的范围,在信息化建设上有了现代化的设备,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许多设备成为摆设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税风税纪方面,税务服装不尽统一,着装不规范。办税服务厅标准不一致,大厅的内部设施没有达到整齐划一。在有些基层单位,把执法服务与有偿服务混为一谈,标准越提越高,如所谓“贴身服务”、“零距离服务”等,由于不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的效果。

三是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有法不依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税收的法治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内部制度的执行上不够严格,缺乏严格的检查监督。税收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资料传递,税收业务的衔接,岗位职责目标考核等要进一步加强,“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四是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国税文化理论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内容还不够系统、完整,还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地的做法也不尽一致,共同价值观还没有为全体人员所认识,少数干部思想素质偏低,文化层次不高,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够,在爱岗敬业、廉洁从税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二、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国税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围绕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展开,即从增强国税干部的成就感出发,建设一流的物质文化,为国税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从增强国税干部的责任感出发,建设完备的制度文化,为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提供执法制度保证;从增强国税干部的使命感出发,建设先进的精神文化,为促进国税事业的发展注入原动力,增强国税系统的凝聚力。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干部对国税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切实抓好先进国税文化的弘扬,使全体国税干部围绕共同的价值观,以“超越自我,务实争先,共建和谐国税”和严格执法、勤政廉政、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作为每个干部的基本信念,树立忠于职守、公正无私的执法形象,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文明高效的服务形象,行为规范的部门形象,打造“名牌国税”。重要的是充分注重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既要做国税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又要做积极实践者。同时,要提高全体人员的参与度,把干部的参与意识、主体精神树立起来,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促进上下良性互动,推动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主人翁的精神,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推进国税文化建设。

2、以构建学习型系统为支撑,在全体干部中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以致用、学无止境、超越自我,提高学习力的新理念。使大家认识到,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落后,引导大家走出认识误区,完善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为干部职工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做到学习形式力求多样性,学习内容力求针对性,学习机制力求有效性,从而为国税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3、建立和完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干部正确认识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真正做到“权为纳税人所用,情为纳税人所系”,把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作为个人的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创造机会,给干部提供展示自己平台,对工作努力,成绩显著,给予表彰奖励,让干部感受到个人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这样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成就感,并转化为进一步干好工作的动力。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培养激励、晋升激励相结合的多形式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干部奋发进取的干劲。

4、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国税机关各项工作的规范,每一名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国税机关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行。明年是省局“管理提高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严格规范管理,各项管理工作都要按照提高的要求来加强,既重过程,更重结果,让“规范管理”这一重要思想观念贯穿国税工作全过程,使全体国税干部真正树立起质量意识,真正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使国税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直接体现国税文化建设新成果。

5、发挥党团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党团组织是国税干部职工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是税收管理活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因此,在国税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每个党员、团员的积极参与,通过示范引路,把党团组织在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感召群众方面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汇集于建设先进国税文化之中。

6、继续增加投入,加强国税文化阵地建设的环境建设。利用有效的文化活动载体,宣传国税理念,展现国税风貌,力求创造一种文明、庄重、大气的国税文化内涵。通过闪亮标识,展现风貌,擦亮示范窗口,文明办税,优质服务,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要在办好各种文化阵地的基础上,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创新文化活动新形式。努力营造文明、方便、快捷的办税环境,和谐、高雅、温馨的人文环境。

7、优化公共关系,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国税既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部门,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实践证明,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依法治税的合力,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国税文化建设需要融入社会,“让社会理解国税,让公民了解税收”,因此要切实加强国税与社会大众的联系和构造,及时根据外界意见、建议改进工作。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税务服务文化,树立纳税人之上、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在文明办税、优质服务上下功夫,以文明征税带动文明纳税,以诚信服务带动诚信纳税。

8、与时俱进,加强国税文化探索和积累。应当肯定,国税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仅仅是阶段性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国税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开展多种形式,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丰富国税文化的内涵。国税文化建设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精神,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引,通过长期的不

懈努力,使国税文化充分反映厚重的道德传统、显明的行业特色、先进的精神风貌,体现继承性、时代性、创造性,不断为国税“三个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要使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最高信念、是企业的经营哲学、是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内在灵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基础。所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1)竞争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民营企业对市场机制作用十分敏感,由此形成了努力拼搏的动力,这种特性恰恰是国有企业所缺乏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用奔跑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活下去,企业奔跑的紧迫性远没有民营企业强烈。

(2)市场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民营企业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市场,寻找空白地带,一旦发现,就立即调转船头,迅速赶到。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实际上先有市场,再有企业,它们是在发现市场空档后才成立的。强烈的市场意识使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3)创新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做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这往往是民营企业最想做的事,也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技术上的不断追求,是民营企业的生命,也是民营企业成功的保证。

(4)效率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些电视剧中,民营企业家只是出入宾馆、酒楼,吃喝玩乐的人。其实,作为投资者,他们正承担着风险的压力。他们在追求每一个技术信息,在寻找每一个商机。竞争的压力使他们强迫自己把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5)风险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蚀本。同时,高风险的背后也隐含着超出常规的机遇。因此,每个企业必须谨慎对待风险,同时又要勇于面对风险。国有企业往往不能处理好风险问题。一方面,他们敢于乱投资、乱贷款、乱担保,因为蚀本的钱有名无主;另一方面,他们大可不必没事找事去担风险,5%的利润足以使他们写出一个好的工作总结。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反,一方面,300%的利润将唤起他们拼命的狂热;另一方面,60%的失败机率足以使他们冷静旁观。

(6)人才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基础。每一个企业都希望人才济济。然而,有人才不等于有人才意识。只有把人看作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才是真正的人才意识。许多民营企业老总说过一句话:“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留得住公司的技术风格和产品信誉。”还有的民营企业在总结发展经验时说,成功=人才+机会+机制,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公式中,人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7)服务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从商品到货币,被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一跳。如果这一跳不能被用户需求的双手接住,那么,接住它的将是坚硬的岩石,这个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如果第一次跳跃失败,他们再也没有第二次试跳的机会。由于这些原因,民营企业更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他们总是想用户之想,急用户之急,千方百计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许多公司向用户的承诺是“我们会做得更好。”

1.2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处于被动状态,大多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制度、行为准则、企业容貌、作风礼仪等,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这种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在“为我”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2)民营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扩散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缺乏政治观指导。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的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企业家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努力为之奋斗。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2.1 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

(1)企业家人格的提升。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崇高的品格、宽阔的胸襟,真正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

(2)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大小,也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龙头,应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企业家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就应从思想深处形成最高理念,自觉开展理念革命,实现由经营理念到政治理念乃至最高理念的飞跃。

2.2 提炼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观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个民营企业在提炼价值观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企业性质。民营企业文化因企业性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个体企业与私营企业不一样,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不一样。因此,一个民营企业首先要根据本身的性质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例如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标准,商场则可以根据本身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标准,实际上这就是制定企业的最高经营目标。

(2)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体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是相容、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

(3)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如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会影响成员对企业的关心程度与一体感,社会传统文化对人们改变旧观念、接受新的价值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既体现企业特色,又为全体企业成员和社会接受的价值观。

2.3 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企业精神的提炼,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过程,创立和提炼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企业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不断地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心理培育,同时要反复地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并在实践中及时提炼出其中的优秀部分,几经反复后,再用最简单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中的精华,由此形成企业意识中最具激励的东西——企业精神。不难看到,企业精神的创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结出的硕果。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创立企业精神,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而是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继而又炼出更新的精神成果,不断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

2.4 确立高标准的企业道德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培育企业道德,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道德是企业员工的重要行为规范。道德对行为的软约束与厂规厂纪对行为的硬管理相配合,不但可以弥补硬管理难以面面俱到的局限,而且能够使员工的行为自觉地指向企业目标的实际。同时,企业道德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利益基础,否则就会流于空谈。浙江十大发明企业家之一的祝强,企业在如日中天时后院起火,原任公司副总经理、自以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妻舅,以资产分割为由,将祝强推上被告席。红极一时的广东“太阳神”在鼎盛之日,“兄弟都成了对手”,它今天的竞争对手之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以前的“旧部”。这些现象不仅造就了企业营运的混乱、资产的流失、规模的削损、人才的流失,而且对企业道德带来灾难性打击,最终直接影响企业形象、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

2.5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为之服务,这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企业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认为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又称CI。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并把它作为发展企业的战略措施,却并非易事。为此,企业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力推销自己,刻意地建立有特色的营销文化和企业识别系统,这就最容易涉及到法制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问题。企业形象要在社会中保持长久不衰,其内在保证是观念和行为的崭新、超前。

但是,有些民营企业错误的理解了“崭新”和“超前”的含义,于是乎广告成了王婆卖瓜、猫的名片画成了虎、产品成了他人专利的复制、售后服务成了推销的幌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就在于经营指导思想不明,缺乏法制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玷污了他们的企业形象。

应当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中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真挚热忱和对自己蓬勃发展的信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管理规范、工作标准来实行,为此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紧密配合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对职工进行“四德”教育,提高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水平,加强他们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让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样,企业树立的形象才会在社会形成“信任感”、“可靠感”、“美誉感”,良好的形象才更具有持久性。

2.6 提高职工素质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提高职工素质抓起,这与培养“四有”新人是一致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之间是一种“大厦”与“基石”的关系。职工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兴衰,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可以陶冶职工情操。因此,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是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而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这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的以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职工,在实践中造就和培养一批得力能干的企业发展生力军,让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崭新面貌的“公司人”、“形象人”,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在全社会都形成一种新的风范。

参考文献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胡联奎,吕一林编译.企业文化的治理与改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邓明然,马全丽.建设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J].经营管理者,2002(2)

第五篇: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

姓名:史文峰

指导教师:杜亚敏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年级:2008级

类别:高起本

学习中心:岳阳浏阳北盛

完成时间:2011年 10 月20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

[引言]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缺失或者病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缺乏方向感和内在驱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明确了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解决企业竞争的核心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现状分析;对策

企业要具有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实

力,提升企业品质。特色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中,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很难发

展,甚至会被淘汰。现在的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诸多的认识不够、不懂,对自身企

业文化现状不及时进行研究和采取对策,严重的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1、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比较日美成功企业的经验后,担出的经营管理新理论。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

2、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一种互相

交融,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企业文化是观念与行为的统一,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是最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念是较浅层的企业文化,人创造的事物,如企业的结构,是表层的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和谐才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员工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积累才能形成。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的机制。企业文化以人为管理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的行为为基础,以形成最佳的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哲学。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反过来又促进沟通机制的完善。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

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1、企业文化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

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但塑造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给企业订一些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做得到的。IBM企业文化是尊重别人、追求卓越、深思后再行动; INTEL(英特尔)企业文化是成果导向、建设性的矛盾、追求卓越、一律平等和纪律。

3、企业文化融会于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等许

多方面,它是我国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只争朝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竞争观念;破除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树立按劳取酬、效益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观念。破除迷茫困惑、迟疑停滞、无所适从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主动完善自我的求知观念。在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经济的纽带来协调利益关系,更要用文化的纽带来调整员工的思想观念,为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

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5、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机械的、僵硬的、命令式的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企业管理只有建立在企业文化这个根基上,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完成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才有管理的现代化。只有把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企业形成遵章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具有健康向上、勃勃生机的内部氛围,企业管理才具有更高的层次。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具有同一性和重复性,这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

以模拟其他企业为主,很少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缺乏个性,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也让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其它同类企业加以区分,更难以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机制已经转换,但是,相应的文化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来,仍然拘泥于原有的模式,根本不考虑组织结构的变动和企业性质的问题,致使企业文化不能发挥对企业推动力的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机制已

经转换,如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已经成功地转变为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但是,相应的文化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来,仍然拘泥于原有的模式,根本不考虑组织结构的变动和企业性质的问题,致使企业文化不能发挥对企业推动力的作用。

2、熟悉和重视企业文化力度不够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认清企业文化的本质,只是从口号上来理解企业文化。据调查,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聚集地温州,有60%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熟悉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有些企业就是有专门的机构,也是形同虚设。企业经营者不介入、不重视,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企业经营理念涉及企业使命、宗旨和目标等内容的规定力度远远不够。

3、缺乏创新,模仿意识浓厚

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特殊的市场环境与历史条件注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同一性和重复性。这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以模仿

其他企业为主,很少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缺乏个性。如多数企业都仅将自己的形象定

位于诸如“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等口号,既不能真正体现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又难以真正形成全体职工愿意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牢固的内心信念。同时这种缺少企业自

身风格的企业文化,也让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其它同类企业加以区分,更难以培养自己的忠诚

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核心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治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于是进行偷工减料、制假售假、质量和价格欺诈等缺失诚信商业道德的经营行为,致使市场萎缩。对员工重义务而轻权利,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人才流失。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轻易为四周的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风格,没有企业制度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扼杀了一些很有潜力的项目和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无法壮大自己。

5、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文化制约了企业竞争

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在这些家族式管理的中小企业中,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管理模式,在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多有弊病: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核心家族成员手中的高度集中,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人才任用上不以个人素质论高低,裙带关系严重;在管理决策上,也是由主要家族成员凭主观经验说了算,搞专断式、独裁式管理,结果族外人会因个人发展前景有限而失去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致使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停留在相对固定的水平,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6、重短期利益,轻长远考虑

由于企业文化需要从上向下推动,因此受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往往很大。过去由于对民营企业在所有制上的歧视,使很多民营企业家在经营时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考虑。而国有中小企业由于领导者任期有限,在职工对企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出于个人工作成绩的需要,也会采用偏重于短期利益的企业文化,甚至经营理念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企业文化。如部分中小企业奉行“金钱至上”、“重利轻义”的经营理念,使企业要么成了生产和销售伪劣假冒产品的基地,要么就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一味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另一些企业领导者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则选择了“重义轻利”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完全不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他们或者不经调查研究就为兄弟企业担保债务,或者不顾自身能力“大胆”兼并破产企业。这些过分重视短期利益的企业经营理念,最终导致企业长远发展前景有限,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些企业容易为周围的环境和市场改变自己的风格,文化建设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无法形成自己文化特色。

四、加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并为中小企业所熟悉,但是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却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为了加快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培育强化企业与企业文化建设。

1、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振兴企业、培养人才、维护稳定。内容主要是要解决在企业内部如何对待治理者和员工,在企业外部如何对待客户;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竞争与合作的正确处理;对生产环境、工作环境、人文观念以及对社会责任与贡献的考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定位的考虑,对企业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制度建设的考虑等等。但是,无论要达到什么目标,包含什么内容,都应弄清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目标。

2、将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整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培育企业价值观为重点,非凡是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首先,要提炼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源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共同理想,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需要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治理的实践中,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和提炼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宣传企业价值观。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为人处世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理念。同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宣传还能提高中小企业的知名度。

3、提高企业的整体治理水平

治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要通过文化建设和企业的治理相互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合的治理模式,提倡柔性化治理,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治理中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的集权和分权,稳定和变革得到统一,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企业应完善基本制度和政策,明确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体现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方式和特征。另外,企业决策者必须熟悉到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高度支持和积极参与,率先垂范和倡导企业文化,用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地塑造企业文化,积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沟通者、激励者,并通过自身的影响使企业从上到下形成共识,认清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进行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

4、建立以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和创新。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不可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员工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给员工以亲切感和认同感,更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吸引大量的顾客。对中小企业而言,应把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要结合本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塑造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从而体现本企业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培育适应时代、适应竞争、适应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中小企业应逐步落实、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使之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有效地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张蓓,黄晋蜀:《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塑造》,中国集体经济,2002年,第六期

3、吴鸣:《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家信息,2005年,第五期

4、朱莉,曾凡辉:《企业文化与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七期

5、沈翠珍,尚民:《中小企业文化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塑造》,].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4月第16卷第2期。

下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探究

    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通过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含义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和途径方面,对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高校后勤企业要生......

    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坤 王青耀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社区文化当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形式,社区文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精选5篇)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浙江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但许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21......

    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品牌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文件编号: 编制单位: 审 核: 批 准:奥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四月十三日 目录 一、品牌文化及其意义 .............................................

    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黄身发 (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

    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

    浅议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议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员工认可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