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与开发利用[合集]

时间:2019-05-13 09: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与开发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与开发利用》。

第一篇: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与开发利用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与开发利用

陈薇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自去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非遗普查工作成果累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普查采集的资料信息记录详实,实物种类贮存丰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卓有成效。嘉兴市在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动和组织了市、县、镇、村“四级”非遗普查工作队伍力量,全方位地开展了普查工作,通过历时五个月的全面普查,全市共收集、整理了十万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完成了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近万项,并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7门类。当前,普查工作都已接近尾声,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将面临下一步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工作,如何从阶段性的普查转入常规性的全面保护阶段,使当地具有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探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人就这一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明确,“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显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2、“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基本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动着的、活态的,正如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刘锡诚所讲:“就象流水一样川流不息、滚滚向前,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不变”,“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嬗变是进化的,而不是后退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一个是传递”。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可见,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都是在进化中发展和延续的。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递者的保护,无疑是它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日趋重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对有关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各级组织履行了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2006年以来又相继公布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进一步牵动了各级党和政府的心,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特别是2006年民间艺术普查和2007 年以来全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工作暂告一阶段后,面对普查挖掘和掌握的丰富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地应抓紧大好时机,将普查这一阶段性工作尽快转入到保护、传承的常规性工作,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对普查成果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传承开发和合理利用。其主要工作手段可以从有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档与完善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记录与保护。一是做好普查积累的非遗资料文档工作,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建立。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和统一的格式,分别建立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社团(队)、民间艺术之乡(村)、民间艺术品种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妥善保

管实物资料;二是搞好非遗资料的数据库建设。按照“统一软件、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工作标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把所有非遗资源信息(包括文字、图象、音响、影像)进行科学、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创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搞好数据库的硬件、软件建设及建库工作,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库”为数据库依托,构建以电脑、电视机为终端的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网,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2、深入挖掘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是通过普查掌握的资源信息(包括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等),进一步深入调查,进行充实和删选;二是通过非遗名录的申报,进一步挖掘当地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资源,坚持其真实性和整体性的有效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民中得到认同和尊重。

(二)宣传与保障

1、利用舆论工具加强宣传。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利用“文化遗产日”和嘉兴市“端午文化”等传统节日,继续举办好“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和“嘉兴端午民俗”等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继续挖掘船文化传统特色品牌,扩大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嘉兴水乡古城神韵。县、镇两级要积极开展各种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比赛、展览、博览会和 “硖石灯会”、“桐乡轧蚕花”、“平湖迎大蜡烛”等当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和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工作,营造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

2、争取政府政策措施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制定规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加强指导。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的重视,设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增长比例不低于当年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安排市专项资金数百万,主要用于市非遗保护中心、市非遗展示中心日常运作,对市属非遗名录项目及列入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或其他重大项目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保

存、研究、传承等的补助,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民间艺术家等扶持表彰,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非遗成果编纂、数据库建设等。各区、县(市)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适当安排保护专项资金。

3、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及时制定(2009年―2015年)《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并落实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

(三)开发与利用

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系,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通过设立保护项目名录,命名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家,建立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等途径,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研究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区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利用的途径。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命名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和民间艺术家,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体系。建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积极以此为平台,运用先进、科学的保护方法,将普查、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起来,并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结合实体模型、专题展览和现场制作表演等形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展示。

3、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运作体系。一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旅游、外贸、会展等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培育民族民间艺术经典旅游景区和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开发生产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等,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同时要引导民营企业合作参与保护,特别是在资金投资方面更应该加强合作,让文化保护“企业化”,以获得“双赢”。二是要组织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让嘉兴民族民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有利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联姻,扩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4、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健全市、县两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地进行保护为主、上级指导和支持为辅。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5、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一是要建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鼓励和支持媒体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健全保护工作决策咨询机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建议,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研究工作。每年设立一批课题、项目,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方式、保护工作有关的科学理论等方面的认定、保存、传播和研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规范有序地进行。三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对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工作,扶持资助他们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四是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出版嘉兴市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丛书、光盘系列,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

总之,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前提;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流失、不消亡的必要措施;不断开发和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并顺利完成阶段性的全面普查工作向常规性的保护传承工作转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文化发展论坛)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情况汇报

2010年,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州、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全面普查、扩大影响、巩固成果、保证验收”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全面布置,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国家、省、州、县的有关文件要求,狠抓落实。一是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及相关责任人职责分工;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组织。在XX年我县以文体局为龙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及专家委员会、XX年和2010年在县文化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需经费和器材设备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先后完成了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的名录申报工作;三是精心谋划、科学制订普查工作方案。2010年以来,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座谈、论证,多方召开协调会、论证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确定首选普查、申报的重点对象及范围是:吊脚楼的制造技艺、花背篓编织技艺、石雕开凿技艺、木根雕琢技艺等。四是加强培训,专题布置。举办文体中心主任及普查骨干培训班,提高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同时针对部分乡镇的实际情况,组织专题讲解、培训、指导。

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全力推进,深入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一是抓好重点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工作。在XX年、2010年完成咸丰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等普查、申报工作的基础上,今年6月之前,我们重点抓好了“吊脚楼的制造技艺、花背篓编织技艺、石雕开凿技艺、木根雕琢技艺、绣花鞋手绣技艺”等项目的整理上报,申报咸丰县第二批非遗名录。通过深入民间走访、到基层挖掘、收集素材,辅导、指导基层文体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完善资料、装订档案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基础台帐资料。二是邀请专家、学者会审,指出存在不足,明确努力整改方向,完善补充方案。2010年我们将借助“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的契机,专题就“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就如何放大“咸丰南剧(国家级)、民间歌舞地盘子(省级)”效应组织研讨,并结合文化遗产日在咸丰县电台大幅度,大力度进行宣传报道,以期达到教化民众、引起重视的目的。三是查用结合,发挥普查效用。近几年来,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领导下,通过开展各项非遗普查与保护成果展示活动,让人们认知咸丰历史,认知非遗保护利用价值,先后组织全县民间艺人绝活现场制作、展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民间美术作品展以及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图片展、土家农民歌会等活动;同时,出刊了《唐崖》、《野菊花》二本重要刊物,将我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精心采风,创作了“《耙田小调》、《绣花鞋》、《家乡梨》、地盘子《感恩路上》”等歌曲和舞蹈。2010年,为了让非遗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应用,我们准备组织土苗农民歌会、土苗民歌大赛和咸丰县原生态文化土苗农民演唱会活动,并在《唐崖》、《野菊花》杂志开设非物质文化保护论坛。

三、整体推进、有机交融,全方位普查,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继续把2010年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年”。通过“一查”:以各乡镇为单位,对各个镇境内的土苗乡土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大普查; “二清”:弄清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存在保护、传承情况;“三展示”:展示调研活动的重要过程,体现抢救土苗历史文化资源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展示咸丰县土苗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物原貌以及抢救、保护和传承情形;展示乡土历史文化大调研活动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章、摄影(含电视)、美术作品等,确定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项目等7项。目前,正在首手准备调研、整理包装的有:土家干龙船、土家神兵舞、土家联盖舞、土家板凳龙舞、土家草把龙舞、油茶汤技艺等。今年10月份,将结合建国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对大调研活动收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行全方位陈列展示、宣传、教育。

以上是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情况的简单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离上级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拼搏精神,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抓好非遗普查、保护等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工作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7.5%。矿产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达13种。自然风光绚丽,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在我县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Ji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保护工作迅速启动并全面开展,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取得了显着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文管所为责任主体,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同时,普查工作还被列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目标合同管理。为解决设备欠缺问题,文体局购置了电脑、桌椅,还派人专程到武汉购置了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器材。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祥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45个,确认县级名录32余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多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建造技术、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

(二)“非遗”普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虽经几次反复,但我县每次报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0年,我们将吊脚楼建造技艺申报了国家、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非遗”普查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对南剧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年底在全州人代会期间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范文模版)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7.5%。矿产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达13种。自然风光绚丽,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在我县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保护工作迅速启动并全面开展,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文管所为责任主体,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同时,普查工作还被列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目标合同管理。为解决设备欠缺问题,文体局购置了电脑、桌椅,还派人专程到武汉购置了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器材。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祥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45个,确认县级名录32余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多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建造技术、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

(二)“非遗”普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虽经几次反复,但我县每次报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0年,我们将吊脚楼建造技艺申报了国家、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非遗”普查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对南剧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年底在全州人代会期间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围绕“非遗”保护并结合普查工作,近两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开展。XX年至今,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南剧、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哭嫁歌、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龙坪乡主办了全县第一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年9月,高乐山镇主办了全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三民”调演。XX年年10月,活龙坪乡举办了全乡民歌歌王争霸赛。2010年11月,我县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这些活动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普查工作深入开展。

(五)、“非遗”普查促进了优秀民间艺人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我县有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12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在保护措施方面,我们一是于XX年举办全县“三民”调演之际,请示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县首批12个优秀民间艺人,县政府给每人每年发放补贴800元;二是抢救机遇,将地盘子传人李仕洲、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咂酒传人李政福等人申报了省、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通过举办锁呐大赛、民歌大赛、梨树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给广大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获奖的机会;四是在我县文联创办的《唐崖》杂志和文化馆创办的“风景弯弯”文学网站开办专档,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五是以农村、社区、协会、学校为载体,建立民歌、南剧基地,进一步开展“民歌、南剧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六)“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是加强了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门紧密协作,XX年组织创建了《唐崖》文学杂志,目前已出版12期。编辑出版了《咸丰民间故事》、《民间对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五大集成。二是请求县政府设立了全县民族文学创作奖励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近几年来,我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调蓝蓝的远处》等3部散文专集;创作了《乡村阳台》等120余篇散文、诗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乡边缘》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部门的支持、社会积极参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认真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政策。先后召开了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两次政府常务会,一次现场办公会议,听取了文化工作尤其是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文化部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近3年仅文化工作就制发文件10多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还先后拨款2万元用于购买普查设备,15万元用于开展“申遗”工作,10万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协调民宗局争取资金10万元打造南剧《女儿寨》,8万元编辑出版《咸丰民间器乐》等文化丛书,每年2万元创办《唐崖》文艺平台,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文化部门开展保护工作的经费紧缺的实际问题。县乡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参与支持全县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更是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争民族遗产的普查保护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在开展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我县文化部门始终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与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统一起来,分门别类,即不搞“一刀切”,又讲究重点与一般的基本统一。不管是开展普查,还是组织具体的保护活动,我县文化部门按照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早发现、早立项、早抢救、早建档。对珍贵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做到文本撰写标准化,申报专题片正规化,照片配置规范化,档案资料数字化,对一般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求有录音、有录像、有照片、有祥实的文字资料。而且,我县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都将抢救保护贯穿其中。这样,既挖掘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确立了保护重点,使珍贵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经常性的保护工作中得到良好传承合理利用。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虽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告一段落,但这仅仅只是阶段性的。今后,我们将把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搞好查漏补缺,力争做到全面、细致、深入。

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着手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的单项材料,建立艺术传人档案,建立《咸丰县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二)完成《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的编修工作

组织专人专班,广泛收集资料,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丰民间舞蹈集》、《咸丰民俗》等各大集成。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主要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模底登记,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一批。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

我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如南剧、地盘子等少数种类为全省甚至全国仅存或独有;扬琴、地盘子、干龙船、唢呐、吹锣鼓、民间刺绣、民间雕刻等民族艺术和手工技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成为我县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载体,更是我们打造文化强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进一步搞好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全国、省、州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我县将于XX年至2010年三年间,开展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源普查。

为推动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现根据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发[XX]42号、国办发[XX]18号、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省文化厅(鄂文化办〔2010〕175号)《关于抓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并上报普查资料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摸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增强全县人民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外界的认可度,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

二、时间安排

这次普查历时久、范围广、规模大、任务多、压力重,计划从XX年9月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三、工作重点

1、组建普查专班深入全县各乡镇巡回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座谈、会议、问卷、活动等多种方式,按文字、图像、视频、声音详细记载“非遗”项目个数、名称、特点、价值等,摸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进一步搞好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2、整理普查资料,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咸丰县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3、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申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四、普查范围

普查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具体可分为: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其他。

五、实施步骤

1、及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向县人民政府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

2、落实普查工作经费;

3、购置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普查必需器材;

4、争取县人民政府下发普查专门文件,争取部门配合和乡镇支持;

5、举办全县文化部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普查业务培训;

6、正式开展普查工作。

六、普查工作专班

专班负责人:刘时义(文体局局长)

牵头人:彭家红(文体局文艺股股长,负责文字、摄像)

成 员:罗忠成(文化馆音乐干部,负责音乐搜集)

杨华宁(文化馆摄影干部,负责图片拍摄)

邓红菊(文化馆舞蹈干部,负责舞蹈搜集)

乡镇文化站人员一律参与普查。

七、经费预算

(一)、购置摄像、摄影、采访等设备:

1套×4万元=4万元

(二)、生活费:5人×120天×50元=3万元

(三)、车燃费:1个组×200次×100元=2万元

(四)、冷饮费:8人×1203元=0.3万元

(五)、下乡补助:4人×12010天=0.96万元

(六)、下乡用具及工作用品:4人×200元=0.32万元

(七)、其它开支:0.5万元

合计:

八、工作要求

普查工作人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间艺人,尊重艺术规律。加强对普查器材和资料的保管,加强团结协作,力争圆满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九、普查顺序

清坪 忠堡 尖山 活龙 小村 黄金洞 大路坝

阳寺 高乐山 丁寨 甲马池

下载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与开发利用[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与开发利用[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全面认识普查的重要性xiexiebang.com工作总结:www.xiexiebang.com/article/bgzj/gzzj/index.html自今年8月以来,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我作为站长首先在思想上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宣化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

    屈原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民间音乐:民间歌曲,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民间器乐,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情况汇报大全

    2007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情况汇报**市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7年以来,我们**市根据上级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从本市实际出发,对我市文化渊源深厚、地方特点独特、保存......

    昌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昌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非遗”普查文件下发后,昌图县即按上级普查精神和具体要求,抓紧落实工作。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地毯式调查,到7月中全部普查登记工作结束。......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2011(大全)

    阿克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在全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阿克塞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体育局库丽曼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保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