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柴春强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在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1.探索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整体优化教学,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探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间题能力的因果关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基本规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的科学化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以本人所任教的五(2)班以及其他的五(1)班、六(1)班和一(1)班共计20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和提高。
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在课题研究初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查,从而为制定研究措施奠定基础。在课题研究后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再进行调查,并以调查所得数据(前期、后期)为依据作实验对比,进行科学推断,了解课题实施推进的达成情况。
四、研究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因素
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素,又挖掘教材内容的生活要素。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人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设计如下情境: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中餐以4人小组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华丰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填写购物单。要求是:搭配合理,经济实惠。
华丰超市食品价目表
面包:1只1元5角娃哈哈:6瓶5元3角
红肠:7根5元6角矿泉水:1瓶2元
蛋糕:2块2元4角牛肉于:1包3元8角
可乐:l瓶3元酸奶:5瓶8元
学生围绕“为秋游准备什么食品”,展开讨论,俨然是一种小当家的架势。想出了许多方案。这归功于教师提供了大家关心的、现实性的内容,提供了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既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知道要做多少道应用到有关“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的题目),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就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比较喜欢角色扮演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让学生担任小小调查员,去各商店调查老师指定的物品和他们所喜欢的物品的价格,并完成好调查表。通过课前调查,他们对自己身边物品的价格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课堂教学时,设计“生活剧”: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活动中要买什么,买多少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做出决定”,这就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交易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人民币的价值和换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1.以生活为背景设计课堂练习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审美能力组织活动:操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纸片,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能发现什么;概括——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为以上图形分类,折叠后能完全重合的为一类,不能完全重合的为一类;概念——让学生为折叠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命名,最后给出概念,即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深化——找出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扩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类图形,动手剪出一些图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与纸打交道,在不止一次玩的过程中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感受,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我们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最终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以生活为着眼点设计课外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实用性、思考性较强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1)设计实践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
如,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订做校服,教师针对这件事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调查。①三(1)班共有多少人订做了校服?②女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③男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并强调要做好调查记录,如有什么困难组内不能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学以致用,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设计开放题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使之符号化、图示化,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时间复习课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的妈妈7:00开始做早餐,煮牛奶需5分钟,烤面包用15分钟,小明吃饭用5分钟,小明从家到学校需20分钟,学校的上课时间是7:40,小明吃完饭后立即上学会迟到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小明从妈妈做饭到上学共用45分钟,答案是会迟到。可细心的学生说不会,理由是烤面包的同时可以同时煮牛奶,实际这两项只需15分钟,而不是20分钟,通过思考学生已潜意识地运用了华罗庚的《统筹学》,实现了学习的迁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优化生活积累。找到成功体验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
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研究的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开展,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信息与外界信息广泛交流,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学会了搜集生活中有关数学的信息,变封闭的数学教学为开放的数学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已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
3.学生敢于质疑,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4.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善于独立思考,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
1.无论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学科知识水平,还是教学实践能力,都需要更新和提高,如何科学评价还需专家指导。教师急需“充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2.实践活动应该逐步由校内走向校外,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使类似的活动受到了局限。
(柴春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恰合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真正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2)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生活化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3)深入开展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1-2篇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生活数学生活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交流经验并指导教学工作。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前阶段数学课题组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师徒之间每期必须听3~5节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并及时汇总好课率。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通过这项活动使我校数学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随堂课的质量主要看以下三点:①学习任务是否合适;②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③学生是否学会知识了,会用知识了。每个教师必须保证随堂课质量,每天都尽量做到无错误。[page]-->
4、前一阶段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①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转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要求:人人会讲一位数学家的故事;人人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人人会用数学知识说明一个生活现象,并能用数学模型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0%的学生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数学资料,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一项中国数学对国际数学发展产生影响的伟大成就;了解一个由于数学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例。
③形成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思想。
(2)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数学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典型的生活数学生活教学模式课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5、四点认识:
(1)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2)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3)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4)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page]-->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数学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现在有关数学生活化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5、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6、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7、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所有组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2014年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我校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四年多了,这几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课题研究已经小有成效,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下去,现将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并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收集资料;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策略,探索我校“数学生活化课前调查、课中实施和课后应用”的理论结合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模式。
2、根据制定的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边收集成果,形成数学学科特色。
3、逐步提高本组教师课题研究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和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的能力。
4、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及研赛活动。
三、主要工作:
1、本学年首先集中课题组成员学习本学期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2、紧扣课题研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
3、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在课题组织的协调下,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主持活动。课题组长收集整理一系列活动材料。
4、期末每位课题组教师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组长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并召开会议,逐步形成一套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3月)
1、制订本学期课题计划。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课题组课堂教学研讨。
4、参加阿克苏市第十四届教学专题论文评选活动。
5、认真研读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及时收集和整理“数学生活化课前调查、课中实施和课后应用”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1、课题组理论学习。
2、认真研读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及时收集和整理课题相关资料。
3、积极参加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及观摩活动。
4、积极参与学校“命题技能”培训并参加市级比赛。
5、参加“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6、参加阿克苏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及观摩
第三阶段(2011年6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2、实验教师优秀教案评比。
3、积极参加阿克苏市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4、课题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分享。
第四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本学年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反思,组员完成工作小结、组长完成阶段性总结。
2、收集、整理相关研究工作材料。
3、做好相关资料的建档工作,收交课例、案例、论文及获奖证书。
第五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做好课题结题准备。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数学课题组2014年3月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
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 1
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核心概念界定
生活资源: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事、物)小学数学生活资源:来源于师生身边的一切可以用于小学数学课题的事,物。
挖掘: 运用: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直是我国确定教育基本原则和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适应时代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加以利用,才能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理论,它的理论对于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
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1)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完成。(2)掌握学习应用策略,强调了应用意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3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挖掘和运用生活中数学资源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2、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活动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3、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具体想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运用:
1、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检查复习→情景模拟→导入课题(2)自主尝试,探究问题。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尝试(3)合作引导,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4)拓展应用,延伸问题。问题开放→汇报交流→课后实践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1)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2)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3、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这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环境。(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2)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发及调查法 具体做法:
1、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反思现实问题,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打下基础。
2、落实实验班级和教师,做好测试。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并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
3、根据目前国内相关的几种生活中的数学策略进行试验,初步探讨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5年3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付诸实践。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 具体做法:
1、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素材,并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2、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现象和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生活的活动对数学概念、法则进行具体操作、深化理解。
4、让学生在生活中消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和推广阶段(2015年4月——7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创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运用。
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结题与验收阶段(2015年8月——12月)
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进行实验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总结、个案分析、教学软件、实验报告等形式公布实验结果,并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覃小英
一、课题的由来。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市场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飞速更新,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原有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素质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已重重阻碍,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项的观念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综上所述,我校确立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必将有其深远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二)实践意义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学学科教学模式。
(1)创情导入,提出问题。检查复习→情景模拟→导入板题
(2)自主尝试,探究问题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试做
(3)合作引导,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4)拓展应用,延伸问题。问题开放→汇报交流→课后实践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1)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
(2)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3、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3)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一年级(43名学生)
二年级(49名学生)
三年级(53名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2、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数学化,抽象成数学模型。
3、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形成一系列解决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数学策略。
5、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标,尊重教材,尊重编者意图。
(2)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教师资源与教材资源有机结合。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课内学好数学知识,在课外用好数学研究。
7、过程与方法
(1)摆正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
(2)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8、情感、态度、价值观
(1)指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科、热爱生活的兴趣。
(3)发展学生弹性思维,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对比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反思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
2、完善本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指导制度。
3、建立课题组,确定首批实验教师。
4、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5、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申报、完善,进行开题。
(二)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1、重点研究第一环节创情导入,提出问题(2006年9月~2006年12月)
2、重点研究第二、三环节,自主尝试,建立模型;合作引导,解决问题(2007年3月~2007年8月)
3、重点研究第四环节,拓展应用,感悟知识(2007年9月~2008年7月)
(注:每个环节的研究同时兼顾其他三个环节的研究,在突出研究重点环节的同时,与其他环节融会贯通。构成模式。
(三)总结、推广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1、完成学生后测工作,并进行分析、比较。
2、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成果展示,邀请专家、领导进行结题鉴定。
4、结题时间:2009年8月~2010年3月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实验教师每月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一篇教学叙事案例,每年撰写两篇有关课题方面的研究性论文。
2、《我身边的数学》学生论文集。(每年每个实验班推荐10篇)
3、编辑校本教科研通讯(每两月一期)。
4、撰写结题报告。
5、设计“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板。
九、课题的研究组成参研单位:抚松县东岗小学
课题组成员:
组长:管清华
副 组 长:隋晓平、祝庆昌
组员:崔维臣、辛晓明、宋文志、姜玉芝
实验教师:张道荣、陈艳、梁中华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的保证。
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亲自参研,确定本项工作为“一把手”工程。
2、组织制度的保证。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指导制度。
3、经费的保证。
学校确保经费落实,确保专款专用。
4、学习的保证。
研究成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