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9:3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第一篇: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2012年5月1日

中国是个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民占的比例较大,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群体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对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为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同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必要为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提出对策。

1.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现状

① 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普及使农民对外界资讯吸收的了解不断增加;

② 电子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农村家庭,互联网信息刺激农民对外界资讯的了解需求;

③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带动了农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④ 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程的实施,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农民文化活动范围得到逐渐扩大;

⑤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享受型转变,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在持续增加;

⑥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开始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⑦ 小城镇网吧、KTV、音像产品租售、文化旅游、电影电视、教育培训等文化消费在农村所占比例正在逐步增加,并逐渐成为新的农民消费热点;

⑧ 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与外界沟通交流也有限,导致一些地方农民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严重的宗族观念束缚着农民的头脑,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平等、竞争、效率、商品经济等观念没有广泛形成。

2.制约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① 农民对文化消费的观念滞后,文化市场难以形成由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多数仍未接受过足够的义务教育,加上主要的工作是农田耕作,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意识不强,大多数的农民认为看电影,读报刊等文化行为是读书人和年轻人才做的事情。没有足够的需求就难以在农村形成一定的文化消费市场。农村文化活动也因此得不到多样的发展和提高,致使农民对文化消费的兴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② 国家对农村的文化消费投资不足,文化人才缺乏

由于中国是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民又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国家财政对农民文化消费的投资依然不足,部分乡镇对基层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度不足等原因使农村文化消费设施和服务缺乏。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文化项目的建设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致了农村文化消费活动的单一和农村特有文化的难以有效发扬。

③ 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不力,低俗文化泛滥

虽然农村文化市场难以成熟,但是仍然缺乏有力的监督。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为低下,对低俗文化难以辨别和控制,加上监管部门对农村文化监管的不重视或其他原因的监管不力,让低俗文化有了较大的进入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主流。这些原因都不利于农民文化消费水平质量的提高,从而成为制约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3.针对提高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建议

① 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精神消费必须建立在物质消费的基础之上。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刺激农民对文化消费的更大需求。通过发展农村科技生产给予农作辅助和给农民以适当补贴,在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加农民的闲暇时间,在经济和时间上给予其文化消费的机会。

② 大力发展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民生性淳朴喜群集,多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和习俗的延续。应该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优化和改善农民文化消费结构,建立多种多样与时俱进的文化项目,以此刺激农民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和带动其需求。③ 改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鉴别欣赏能力。可以开设农村图书馆供农民免费借阅图书,宣传布告,开设书报亭,每月观影等形式使文化消费渗透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开阔农民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鉴赏能力,逐渐改变其对文化消费的观念。

④ 加速现代信息科技的进入

随着电子产品的生产发展,互联网也飞速发展。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农民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为滞后的水平。为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在农村开设绿色网吧等现在科技设施,让农民对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得以认识和了解。

⑤ 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城乡配合 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同时,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适应农民业余爱好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

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是提高农民素质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的精神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更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途径。农民仍然是我国的主体人民,所以一定要给予其文化消费水平的高度重视。这是对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政策的支持,必然为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做出贡献,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中国政府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措施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要“更加自觉、更

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要创新城镇化机制,调整城乡结构,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城镇是充满消费活

力的重要载体,扩大居民消费,要以城镇化为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和实践表明,城镇化可以将农民消费变为市民消费,引发消费需求;能够推进经济的服务化,壮大中产阶级消费群体;有利于优化居民消费环境,转变居民消费模式。要调整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立均衡共享模式。收入是消

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近年来,我国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居民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等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要优化创业致富的环境,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让更多就业者变成创业者。这次会议

强调:要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群体。

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不仅顺应了我国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的趋势,而且可以让更多蓝领变成白领,培育大量中产阶级。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不到40%,而巴西达到了58%,美国是78%,香港是90%。

第三篇: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

4.6%,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3%;1999年,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只增长了1.8%。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明显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近几年,“三农”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总以“一号文件”形式,制订各种措施,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才使农民问题有了较大的改观。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多高于国际市场,要靠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显然已不可能。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应从以下多个方面考虑:

一、扩大劳务输出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较多,但目前比较有效、比较有潜力的途径是提高农民劳务收入。一是多年的农民外出务工实践证明;二是劳务需求仍有市场;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从有关资料也可看出,前几年农民收入新增部分中劳务收入呈上升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近些年来,在中西部的农村,从实际的农村现状看,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盖房规格较高的农户,大多是有1—2个家庭成员在外务工,其劳务收入较为可观。从国家的发展看,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空间仍然很大,如农田基本建设、大型水利建设仍然不足,交通条

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市场较好等,这就必然导致将有一大批社会公共工程陆续投建,劳工需求量也将因之扩大。因此,我们政府特别是县(区)、镇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应抓住机遇,积极做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扩大活劳动投入,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教育为基础

人口素质是就业的基本要素,而素质是靠教育提高的,教育能扩大劳动者的视野,扩展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并适应现代化的用工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相对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内在的根源。加入WTO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只有通过实施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促使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扩展农民的就业门路,才能完成农村剩余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减少农业人口,从根本上促使农民增收。在实施农村教育时,一是应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农业应用技术教育,办好职业技术院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应加强对务工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增大在城镇的就业率。三是应解决农民接受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费用问题。

三、以科技为先导

科学就是生产力,这是实践已证明了的真理。搞好“三农”工作,必须要有科技的投入。21世纪,世界农业将向基因农业、精密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工厂化农业、生态农业、太空农业和超级农业方向发展,因而,我国农业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①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投入目标定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农业发展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增加农产品产量,以此缓解供求矛盾,对农业科研的目标,长期定位在提高产量上。现而今,这种数量型、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模式已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改变着眼点,把科研的方向转到“高产、优质、高效”上来是农业的当务之急。②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工艺及农业机械等,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通过政策宣传,激励有关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生产经营领域,领办经营实体,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生产、经营的联合。

四、以市场为枢纽

要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商品生产的规模较小、农产品交易方式简单而原始、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利益流失、农民创收的主渠道堵塞等状况,只有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才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疏通农民增收的渠道,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就是很好的先例,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结构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求政府

想方设法促使产地销售市场的形成,并使其成为集散面广、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市场。同时,应依法加强市场管理,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无阻,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经营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参与流通、创办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和销售队伍,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农业产业化为组织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组织形式,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多数地区的多数农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我们在市级以一表一副为主的种植模式。因此,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或产权关系,结成同风险、同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工协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像仰化镇润隆集团那样,利用集约经营,搞好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股份合作制、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市场+公司+农户、农民协会+农户等,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要选择优秀的项目、龙头企业和强有力的领导群体,三者缺一不可。

六、重视研究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

首先,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村各项改革的力度;推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合理调整布局,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待遇;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权、事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搞好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改善对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服务;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次,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使其成为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第三,除了继续在宏观政策方面探索新的增收“动力源”外,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不可忽视,应抓住实际工作中农民增收的许多亮点,加大力度、推而广之,利用优势、乘势而上,挖掘增收潜力、构筑强大动力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还有许多,但关键是要靠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用好的先例来引导,要让好的做法让群众具实效。

第四篇: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农村

何坝司法所普法调研文章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思想,在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建设,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我们党和国家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没有全民族法律意识的提高,没有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对法律的共同信仰和共同遵守,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将会成为空谈,依法治国的方略也难以实现。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利益,用法律的手段调整和规范农村经济,而且对我国农村经济融入国际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而且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广大农民必须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有关调整农业生产经营,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活动的水平及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农村社会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和谐就很难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农村和谐的根本在于在农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即“以农民为本”,让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体现。农民权益得到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对自身的权益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应该享有何种权利。因此,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就得让农民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其认

识到自身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加强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更要将农民这个法律主体培育好,这样才能为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创造更好的主体性因素。培育新型农民,第一,要培养农民的公民权利意识。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要求农民守法,农民积极守法必须根基于一定的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第二,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第三,注意培养农民的现代化综合素质。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其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都有直接关系。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针对当前农村法制环境不完善的现实,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法制环境,让农民认识到法律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民权益的武器,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在农村的普法与执法过程中注意正确执法,让农民改变“法即是刑”的传统观念,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帮助与指导,让农民正确地理解法律,正确引导农民运用法律来解决矛盾,正确评价公民法律诉讼的作用与意义。要建立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充分享受民主法治。建立相关有效的制度,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民参政议政,对村务工作进行监督。县乡各级政府也应加强对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支持,从而有效地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管理的积极性,化解矛盾,改善干群关系。

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法律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要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传播法律知识。讲授的内容与农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通俗易懂,也要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经常不断地进行法制宣传,采取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诸如黑板报、宣传栏、法律咨询、利用农村集贸市场进行法律宣传等,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2011年11月25日

第五篇: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2003-07-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

------------------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转变农民思想、发展农村成教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一、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相反一些贫困地区识字人口少,文盲率高,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越大。农村非农产业作为高收入产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因此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

2.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2.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高达7 .9亿人,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然而,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且90%集中在农村,70%是妇女。从思想素质看,农民观念较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上述现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人口质量是一种耐用的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

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援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么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摘自:2003(5)(68-69)《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

下载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姓名:梁家铭 班级:营销1321 学号:***7 指导老师:赵峰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思修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 内容摘要: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指南针”,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而消费观念作为价值......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技术物理系材料物理09-1 郭永胜 540911020108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

    大学生消费水平问卷调查

    大学生消费水平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们: 您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熟悉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因此组织了这次调查问卷。此调查不记名,您再填表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您根据自......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情况问卷调查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情况问卷调查 植科学院2011年10月18日 您好!我是西藏农牧学院学生为了解居民的实际消费情况,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您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实填写,资料内容我们将完全保......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消费领域中也出现了崇洋消费、炫富消费、奢侈消费、......

    果品消费水平调查报告

    园艺产品市场学园艺学院2010级本科生果品消费水平调查报告学院:园艺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本次调查意在了解我院本科生的水果消费情况。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我院10级学生的水果消......

    农民文化艺术节特色材料

    农村的文化盛会 农民的文化“集市” **县农民文化艺术节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为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构建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