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风乡革命老区征文
浅析围绕“文化立县”建设文化强县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从历史上看,其发明和积淀同步于人类社会发展,并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从未来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本质将是文化的竞争,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形势咄咄逼人。仪陇具备文化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对文化经济功能的深度认识,致使我县文化发展远落后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析其原因:一是忽略了文化渗透政治、催生经济作用,忽略了文化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强大支撑作用。二是对文化底蕴发掘不够。追根溯源文化脉络、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品牌不力。三是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足。县城文化设施薄弱,乡镇文化设施和场地建设更为匮乏。四是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资源市场配置率不高。五是文化队伍仍不够健全。基层文化干部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存在老化现象,断层现象严重,特别是缺乏文化创新、文化科技人才,缺乏在推进文化产业过程中的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中介人才。
仪陇县是一个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积淀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增强地方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仪陇县必须抢抓历史机遇,牢固树立 “文化立县、旅游强县”理念,注重文化尤其是有鲜明特色的仪陇红色、历史、客家文化的发明、发现和发展,把仪陇县打造成文化事业繁荣、1
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聚集、文化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县。
一、着眼凝心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文化工作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两为”方针,立足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创新思路、创新方法,通过教育引导,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思想教育。以党员领导干部、文化工作者、公众人物、人民群众等为重点,区别形式、区别方法、区别内容,分别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集体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二是广泛深入引导。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疏导公众情绪;树立一批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和重大成就的先进模范人物,用他们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操、创造能力、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等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时代发展的主题上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三是深化文明创建。充分发挥群众性创建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之中、贯穿于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建立城市文明管理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主题集中整治活动,深化
文明县城创建。组织开展十佳文明和谐家庭、文明诚信企业、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等评选活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深入开展 “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
二、立足服务中心,不断营造浓厚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认真把握文化氛围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全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一是支持文艺创作。积极开展文艺采风、文艺沙龙等文艺精品创作活动,集中创作一批戏剧小品、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小说,为仪陇文化发展增添 “新鲜血液”,提高全民文化品位。二是组织特色活动。以唱红歌、看红剧等活动为抓手,精心组织广场文化、庭院文化、景区文化、企业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弘扬文化主流。按照 “理顺、巩固、整合、提升”的宣传思想工作方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文化工作的新闻宣传和对外文化宣传。通过对文化工作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点战略举措,了解地方文化历史及发展状况,提升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对外文化宣传,集中展示仪陇县发展优势、人文精神、良好形象,不断提升仪陇阳文化和仪陇县及新县城规划建设的知名度。四是净化文化市场。保持网吧管理的高压态势,开展 “绿色网吧”和 “百姓放心网吧”评比活
动。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强化新闻出版业监管,严厉查处违规印刷出版行为。继续深入开展 “扫黄打非”工作。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以管理上品位。
三、突出服务人民,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构建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内部机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对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革;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制度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基层文化阵地及人员缺失问题,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开拓市场的积极性。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加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庭院等建设,全力实施 “文化低保”工程。深入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继续抓好“村村通”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乡镇服务点建设。三是创新服务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创各类文艺节目,在全县上下巡回演出。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以及文化、卫生、科技 “三下乡”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群众文化
辅导、培训工作。鼓励人民群众自主举办文化活动。加大对文化弱势群体和薄弱地区的文化服务和扶持力度。
四、紧扣促进发展,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宣传客家文化
立足文化建设与发展旅游产业的内部关联性,紧紧把握朱德、邓小平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圈建设以及市县对接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本地红色、历史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协调发展商贸、餐饮等相关产业,主动融入川东北地区生态红色文化旅游圈,打造川东北地区和中国西南部地区生态红色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赢。仪陇既是第一元帅的故里,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去琳琅山风景区的游客总是来去匆匆,消费甚微,旅游经济带动不强。一是吃住条件接待差,客人来了就想走;二是除了看一看景点外,缺乏游玩项目吸引客人,客人来后不回头。要改变这个格局必须在琳琅山风景区内修建一个有一定品位的游客接待中心或建一座具有客家风情的特色酒店,让游客累有所息、饥有所餐、情有所寄。相应地在景区增设游设施,开展具有客家特色或仪陇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和娱乐产品,不能让游客空手而来再空手而归,让游人带回一份仪陇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将带回一份对仪陇的宣传和感知。进一步丰富客家文化艺术表演的内容,建设把仪陇木偶剧纳入朱家大院的民俗表演内容,加强
对马鞍镇街容市貌的综合整治,打造仪陇乡镇风貌示范点。
五、坚持统筹兼顾,积极传承发展仪陇特色文化深度挖掘、系统整理、严格保护、有效利用、科学发展仪陇本地特色文化,充分发挥仪陇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价值、在小城市建设中的灵魂价值、在华夏文明中的原始价值,发挥仪陇文化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强化宣传推介力度。建立与国家、省、市等电视媒体、电子媒体、平面媒体的定期联络机制,加大仪陇文化对上对外宣传力度;定期举办仪陇文化研讨会、推介会,对仪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在高速公路、铁路等过境交通要道设置仪陇文化宣传标牌。通过对外宣传,扩大影响,着力打造仪陇文化品牌。二是精心创作文艺精品。尽可能编纂一部仪陇文库、编排一台大型情景歌舞剧、创作一组歌曲、摄制一组仪陇的特色文化纪录片、拍摄一部电影、拍摄一部电视剧、制作一部动画片。三是积极开展普查抢救。重点抓好文化资源普查,保护 “嘉陵江离堆”、“仪陇大木偶”等一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四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立即成立仪陇特色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聘用国内外经营管理、创作演艺和文化经纪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开发和发展仪陇特色文化;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知名文化艺术院校在仪陇县建立培训基地;加强民
间文化艺术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管理、培养和使用。
笔者认为,文化强则经济强社会安,只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那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环保、健康、和谐的仪陇家园。
第二篇: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调研报告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历经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历程,90年风雨同舟,90年的不断发展,让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派,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接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十年风云变幻,九十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道路,最难忘记的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不是神五升空实现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也不是北京奥运会,而是中国老一辈革命战士挥洒自己的血水与汗水浇灌这广阔的中国大地,而是那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恰逢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为一个在红土地上出生的学员,是听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先进事迹成长起来的,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寻访革命老区的道路。井冈山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井冈山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星火燎原燃神州。井冈山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井冈山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源。过去,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井冈山人民为保护革命旧居遗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迄今井冈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朱德委员长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
经济建设情况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冈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全市现辖21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97万人,总面积1297.5平方公里。1957年以来,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垦殖山场,兴建公路,发掘资源,建设电站,创办工业,努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区位优势,制定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由贫乏走向繁荣。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69亿元,比2000年增长6.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000万元,超出“十五”计划数2300万元,年均递增19%;全年接待游客达2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长21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比 2000年增长96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2:30.2:51.6,“旅游兴市”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工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工业企业80余家,并形成了造纸、瓷业、硅酸盐、花岗岩、木材加工、竹制品、土特产加工等特色工业群体。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型向科技型、开发型、集约型方向转化,特种养殖、特种水产、三高旅游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呈蓬勃发展趋势。
井冈山既具有辉煌的历史,又有绚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1年1月又跨入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行列。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个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先后开发了茨坪、龙潭、主峰、黄洋界、茅坪、龙市等6大景区、30多处景点。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 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有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的覆盖率达到86%,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慨!
第三篇: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革命老区XX镇综合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区老促会《关于开展革命老区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组织力量认真准备,使调研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核心环节。通过调查了辖区4个行政村,采用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等形式,向村干部、老党员及农户充分调查了解老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有XX、XX、XX、XX等4行政个村,5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7.14平方公里,总人口11135人,以汉族人口居多。辖区内有镇直单位7个,有党组织19个,管理党员364名。全镇耕地面积2218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00元,4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约为171100元。各通村公路硬化基本完成,安全饮用水设施也有较大的改善,目前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尚有2个,分别为XX村以及XX村大户片,涉及村民350户,约1000人。老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等方面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个别村如XX村,还存在搭乘公交车难、路灯设施不完善、绿化带遮挡路口等道路交通方面的困难。全镇共有危房220间,无病险山塘水库。
我镇所辖的XX村为贫困村,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1-
5个自然村。有924户农户,总人口3750人,总劳动力231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10人。土地总面积2188.4公顷,其中耕地61.2公顷,林地1320公顷,有果园面积44.3公顷。全村年产粮食361吨,人均占有量只有0.096吨,部分靠买粮过日子。全村牲猪出栏1280头。农民增收来源十分有限。全村共有110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是现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纯收入只有1608元。一直以来,我镇紧抓新一轮扶贫政策,坚持以脱贫开发为导向,以扶持贫困人口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2011年我镇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改造危房23间、修建村内道路1公里;投入2.5万元,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受惠农民达140多人。今年,我镇计划投入450多万元,用于建设珠品组道路硬化、大户组道路拓宽、XX至XX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2万元,开设科学种养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种养知识,增强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助力他们增收致富。
近年来,老区建设虽然还有若干遗留问题,但从总体上
看,老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老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老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
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我镇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紧抓基地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了种植甜笋、观赏类桃花等产业,已形成区域规模。在民生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农资综合补贴直补,农村低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群众受益不少,老区农民负担越来越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扶贫开发工作也存在不少新问题、新矛盾,老区发展仍然滞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以2011年为例,我镇工业总产值为9842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36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04036.2万元,招商引资完成45521万元,财政收入2131.7万元,出口交货值4601万元。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的村有个,占%,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个,占%。
(二)老区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点比较分散偏远,仍有部分自然村行路难、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公路前修后损,养护困难现象普遍。农田水
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老区行政村基本上通了安全卫生饮用水,但由于水质、水源,设备落后,条件等方面限制等原因,仍有个别村饮水存在困难。
(三)社会事业有发展,但又出现新问题。老区农村孩子大多合并到中心小学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有可提高,但护送低年级儿童上学的家长增多,增加家庭负担。新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后,由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急病重病家庭仍有困难,导致因病返贫。
(四)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生产项目少,老区乡村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及原料,仍然以种养结构较单
一、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传统产业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较落后,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畅通,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持续的机制,增收的后劲不足。碰到大病住院、孩子上高校的高额费用,容易造成农户出现返贫现象。
四、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建议
老区人民曾经对革命作出积极贡献,老区发展的滞后,需要上级有关部门针对老区出台特别优厚的发展政策,促进老区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在调研过程中,老
区的干部群众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不解放、观念更不更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在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进一步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制约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干,要有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意识;其次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依靠自身力量自谋发展。
(二)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切实减轻发展负担,加快发展步伐。对老区自然村中人口较多、自然条件较好、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自然村,要加大扶持力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要重点抓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水平,逐渐使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如我镇,就可以利用区位交通便利、特色种植上规模的资源优势,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庄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进一步加大对老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本。因此,要因地臵宜,发展适合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更多、更优厚的老区发展政策。
(五)进一步加大对老区的互助资金投入力度。因为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较高,因利益关系,金融部门也不愿贷款给贫困户。因此,贫困户要发展生产,便利的渠道就是通过资金互助社取得资金。希望上级扶贫部门扩大资金互助覆盖面,要让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农户能真正享受到互助资金的帮扶。
二〇一二年九月七日
第四篇:革命老区
历史意义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老区是充满荣誉的,老区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彪炳史册,永放光芒。编辑本段革命老区概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
(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
(二)红军长征时期;
(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共计17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如下: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湘赣革命根据地
3、中央革命根据地
4、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6、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7、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8、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10、川陕革命根据地
11、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2、鄂豫陕革命根据地⒔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
14、西北革命根据地
15、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17、琼崖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共计18块抗日根据地,分布如下:⒈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2、淮南抗日根据地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皖江抗日根据地
5、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⒍浙东抗日根据地
7、晋绥抗日根据地
8、广东抗日根据地
9、山东抗日根据地
10、琼崖抗日根据地⒒苏北抗日根据地
12、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
13、苏中抗日根据地
14、河南抗日根据地
15、苏南抗日根据地⒗闽浙赣抗日游击区
17、淮北抗日根据地
18、东北抗日游击区。编辑本段根据地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包括⑴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分管过土地的地区;⑵只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尚未分配过土地的地区。
第五篇: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按县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具体要求,县扶贫办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乡镇技术部门为技术支持体系,镇协调各方力量,做好老区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分乡镇执行原则。整个项目的实施统一由扶贫办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