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宁强县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调查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对于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区域文化品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日前,我们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
一、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面积3282.73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69个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4万多人。宁强书画作品在我国艺术品领域独树一帜,曾一度在该领域产生了“宁强现象”,因此,宁强县也被冠以“书画之乡”的美誉。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已建成县级文化馆1个,占地4000平方米;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1万多册;县级博物馆1个,有11个展厅,展品约3000余件;县新华书店1个。
1、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具规模。我县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截止目前,已建成48个农家书屋(含天津市援建的10个农家书屋),总投资96万多元,分布于21个乡镇,其中汉源镇和燕子砭镇数量最多(分别为6个和5个),已建农家书屋占总任务的18%,受益群众达5.78万人。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已建成1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等6个乡镇共享工程服务点、汉源镇七里坝村、亢家洞村、高寨子镇韩家坝村、肖家坝村、大安镇泗水铺村、桑树湾村等67个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点,约占总任务的25%,覆盖面达18万人,总投资131.5万多元。根据县文化旅游局的部署,今年我县将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再建100个共享工程服务点。
3、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县26个乡镇,已建成汉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等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汉源镇羌州路社区、钟鼓楼社区、高寨子镇张家坪村、大安镇新民村等3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总投资315.2万多元。今年,在建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2个,投资48万多元。已建和在建乡镇文化站达总任务的50%,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总任务的12%。乡镇综合文化站(室)覆盖15个乡镇及6个社区居委会,约使17万群众受益,它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和好评,已成为农村最具集聚力的文化中心和生活中心。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村广播室在对农村宣传、信息传递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支农手段和途
径。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自1998年实施以来,到2009年底,共计完成260个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完成村广播室建设工程95 个,解决了1.6万多户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2010年4月,新一轮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在全县开始实施,工程建设任务总数733个,将解决1.9万余户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24个乡镇 660个工程建设任务,发放安装设备16490套(户),占总任务的 90%;完成了88个行政村广播室建设工程,广坪镇、青木川镇的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广播室建设。预计2010年9月初,我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将全面完成。到2010年9月底,我县“村村通”工程建成总数达993个,受益农户达3.5万余户。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也已列入“十二五”建设规划,下一步将继续实施。
5、灾后重建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情况。①羌族文化博物馆项目。该项目属于灾后重建中央基金项目,建设性质为异地恢复重建,建设内容为羌博馆主体建筑5034平方米及羌碉、小广场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2550万元,中央灾后重建基金投资2500万元。截止目前,羌族文化博物馆2栋展览楼、1栋报告厅、1栋办公楼主体框架已完工,羌碉正在进行第九层观景平台施工,约完成总工程量的85%,预计在2010年底竣工。②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县委、县政府紧抓宁强县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历史机遇,为促进羌文化保护工作,由县文化旅游局负责实施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羌博园选址于县城东山观,总占地规划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2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及室外展示中心约10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羌族博物馆3500平方米(展示中心,收藏中心)、民族文化教研中心3500平方米,民族村7500平方米、风情街3000平方米及观众服务管理及接待中心5000平方米。宁强羌族博物园将建成为陕西省唯一民族特质、唯一羌族博物馆,项目建设规模拟为国家二级、中型现代综合性的羌族博览园。总投资为1.0068亿元。资金来源于国家灾后重建中央基金(羌族文化博物馆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招商引资。目前,项目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羌博园项目总体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正在积极筹措资金。
6、全县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我县体育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乡镇体育基础设施,主要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该项工程自2008年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共计实施了41个农民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占总任务的15%,每个项目投资为6万元,其中中省市投资3万元。包括1个篮球场和2个乒乓球台,共计占地约600平方米。二是县城体育场馆建设。县体育场馆位于县城东门河坝,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建筑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70万元,自筹3000万元。建设项目为一个体育馆,计划投资4300万元,建筑面积9000㎡,设观众座位约2800个,馆内设置室内篮球场、会议室、运动员休息室、观众休息室、医务室、药检室、物资储备室、生活救助站、灾民安置站、医疗救助站、志愿者工作站、应急宣传站、指挥室、消防控制室、记者站、裁判员室、办公室、贵宾室(厅)、储藏室、空调机房、检录厅、卫生间、淋浴更衣室等;一个400m标准塑胶田径场,内设人工草坪足球场;4个标准塑胶篮球场;1个塑胶网球场;一个塑胶排球场;4个塑胶羽毛球场;5个塑胶乒乓球场;1个儿童游乐场;1个中老年活动场;1个全民健身场;1座游泳馆。以上项目已于2009年3月开始建设,到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县上将于今年10月份举办的“宁强县第九届全民运动会”届时将在新建成的县体育馆进行。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文化系统在职人员65人,局机关19人,县宣传文化中心30人,乡镇文化专干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以上,已初步形成了层次合理、门类齐全、布局均衡的人才队伍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共有遍布城乡的业余文艺团队9个,其中文学社6家,文艺协会3家。全县加入中、省、市各类文化文艺专业协会会员共计122人,涵盖国家文联专业协会8大类。全县文化艺术出版个人作品20余部,主要类别为文学、美术、音乐;发表个人作品约3000余篇,主要发表于中、省、市、县各类报纸、杂志、专业刊物。
(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全县特色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傩艺傩舞、宁强山歌、社火、采莲船、舞狮、秧歌、腰鼓等;民间传承艺人众多。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调研中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传播的主阵地,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作用。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广场的兴建,一支支有着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全县各主要街道、广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县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基层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着示范、导向作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县已成立县非遗中心,设在县宣传文化中心。2009年,完成了全县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我县非遗保护普查目录共有7类8项,分别为麻辣鸡、根面角、彩莲船、祭灶神、民间陶艺烧制、大安端公、宁强民歌、羌绣。
(五)推进羌文化保护工作
2008年11月,我县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羌文化保护工作全面启动,挖掘和传承发展羌文化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效果。调研中了解到,我县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成立了宁强县羌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宁强县羌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了我县羌族文化遗迹相关资料,并编辑出版《宁强羌文化研究》刊物;收购了一批极具羌文化特征的民俗文物物件5000余件,其中民间收藏4000余件。二是印发了《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了各部门承担的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事项任务;到四川招聘了羌族大学生来我县就业,充实了羌族演艺人员。三是邀请同济大学陕西土木建筑设计公司和江油古建园林研究所对羌文化保护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已实施建设,西城门楼恢复工程已完工;羌族文化博物园项目主体建筑羌博馆项目已开工建设。四是为加大我县羌文化的对外交流,提升宁强羌文化的知名度,分别于09年4月和8月召开了首届宁强羌文化研讨会和川陕羌文化研讨会。专家经过讨论认可了宁强县为氐羌故里遗址区域,取得了圆满成功。五是加强宣传,编排了羌族锅庄舞,组织社区群众跳羌舞唱羌歌,推出了最具羌文化代表性的傩戏。
二、当前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由于基层领导同志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观念的影响,尽管财政状
况较好,但不愿投入;三是由于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基层文化建设目标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对县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
2、乡镇、农村两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全县26个乡镇,只有11个乡镇设立了文化站,并且大多远离居民区,既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面对这种现实,各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在共享工程建设、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群文辅导、参与县里大型文化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设施的制约,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农村来看,一是由于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数量较少(全县269个行政村,紧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32个),二是由于缺少设施和内容以及缺乏管理(不能按规定对群众开放等),因此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农业、卫生、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产生了影响。
3.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全县26个乡镇仅有16名文化专干,这些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真正用在文化工作上的精力很少,文化工作无规划、无目标。另一方面,在文化站长选人用人上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学历较低,业务技能较差;再加上由于基层文化工作条件简陋、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运行经费短缺,有些同志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目前,我县基层文化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中省补助资金和政府的有限投入,社会力量投资还处于空白,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一条腿走路的现象致使羌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明确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努力开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2010年第8期《党建》杂志)一文中指出“要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形成覆盖到位、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和工作网络。要推动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向基层、农村倾斜,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努力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的目标。”。根据这一指示和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我县急需出台
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规划。建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乡镇政府配合,对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从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入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各乡镇都有一些闲置房屋,它们主要是一些垂直部门设在乡镇的站、所取消后腾出来的,如果将这些房屋进行适当改造、装修,将其建设成综合文化站,既节约了资金,减轻了乡镇负担,又解决了乡镇文化站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根据情况新建文化站。力争到2015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覆盖全县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县乡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县文化旅游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3.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加强对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继续加强对乡镇基层文化建设项目目标任务进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一起考核,促使乡镇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协调发展。考核内容应该包括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业务工作等,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经过历时五天的调查,分别到万州区高峰镇、百安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社区)书屋、万州体育场施工现场和区博物馆实地察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对重庆市万州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走访和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全区上下一张“网”。这张网,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网。如今,万州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机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区图书馆、区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全区所有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建设标准;已发展村社文化中心户510户,逐步实现“点多面广”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和13个镇乡服务站、354个村级服务点相继建成。三峡移民纪念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现已征集各类展品
1.4万余件,其中实物展品4201件,照片及视频资料1万余张;展陈形式设计第10稿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完善中。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全区已建成大型城市广场7个、镇乡广场10个,人均广场面积达到0.46平方米以上,其中“心连心”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全面覆盖。万州52个镇乡(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了电脑、书架、阅览座席、图书等基本设备,并配备了3—5名专职人员。全区已全面建成448个村级“农家书屋”,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均常年免费提供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每年接待读者2万多人次,镇乡、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接待读者8万余人次。
(二)居民天天享“大餐”。对万州区的居民来说,只要你愿意,天天都有丰富而且免费的文化“大餐”供你享用。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区博物馆于2009年1月15日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免费开放,并主动与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联系,将博物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基地,接待观众41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区图书馆接待读者118万余人次,借阅图书157.5万余册,免费开放后,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4小时。区文化馆各活动室每周对公众服务的时间在56小时以上,并派出专业人员对各类群众文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近年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培训群文骨干万余人次。
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层出不穷。万州积极组织动员城市文化资源服务农村,常年开展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活动。2008年以来,放映农村惠民电影35088场,惠及农民群众、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750万余人次。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中小学观影率达到100%;健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每年组织农村镇乡图书、文博巡展4次;2008年以来,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深入镇乡送戏下乡239场。
(三)城乡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全区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唱读讲传”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我区的文艺创作多次获奖,成绩斐然: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五届重庆文学艺术奖、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城里人、乡下人》、歌曲《爱在万州》获得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鼓韵》获法
国“舞台之火”国际杂技大赛特别大奖;万州竹琴《赞三峡》、评书《江姐闯关》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群众文化队伍蓬勃发展,广场文化保持了“天天有、周周演、月月赛”的良好氛围。全区现有群众业余文化队伍330余支,行业协会会员1268名。其中,响水农民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人们的精气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调查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显滞后。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面积狭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有部分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和村农家书屋阵地建设未改善,新建的镇乡综合文化服务站设备设施还缺乏。
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仍显不足。虽然我区近几年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多种原因,仍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如高峰镇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上级投资25万元,现到位15万元,设备设施也未到位,文化服务站的功能也不能发挥。农家书屋补充书籍的资金难以保证。
3、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区属文化单位招录人员编制,但区属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村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
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为把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推动万州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决定》要求,对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设施要抓紧规划;对已规划的三峡科技馆、三峡会展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要加快实施;对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体育场、万州游泳馆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2、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各镇乡(街道)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的监管。坚决防止和杜绝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现象,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2012年2月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关于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省的部署,我市自今年以来全面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莒县、五莲县已经建成了县级支中心,东港区、岚山区、日照开发区支中心正在建设中;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了基层服务点。乡镇、农村的做法是,同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相结合,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接受合播放共享工程文化信息,实现了二者的共建共享,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随时点播收看精彩的文化类节目。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投资170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戏台,添置了多媒体投影机,每晚7点至9点定时播放“共享工程”内容;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王家庄充分发挥服务点的功能,向农民群众播放科普知识和文化类节目;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5000㎡的文化广场,并在广场安置了大屏幕背投电视,接通了共享工程节目信号,每天晚上向村民开放;五莲县许孟镇院西村共享工程与党员教育、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瓜菜销售“四位一体”,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日照开发区车家村服务点配有20多台微机,有专门的管理员,每天对村民开放。共享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力保障了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2.6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6.71亿元,市级投入23.5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2.45亿元。首先保障文化事业投入法定增长。全市各级财政把文化事业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和超收收入分配均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6一2008年,市财政对文化投入高速增长,累计投入25.29亿元,年均增长65.51%。其中,市级财政文化事业投入11.54亿元,年均增长76.24%,超过“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幅度”的规定。其次是要支持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投入3.6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58亿元,市级投入1.33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7亿元;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2.8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2.11亿元,市级投入0.63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12亿元;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1.19亿元,其中:中央投入0.7亿元,市级投入0.37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12亿元;农村电影惠民放映投入1.98亿元,其中:中央投入0.45亿元,市级投入1.3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23亿元;农家书屋投入2.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6亿元,市级投入0.5亿元;市财政还投入“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1.75亿元、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6.16亿元。
3.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中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各区县、各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电影业的逐渐萎缩,到目前乡镇电影放映队已经所剩无几。东港区原有的10支放映队伍已经全部解散,现在主要依靠电影公司给予提供放映服务;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开发区现在能坚持放映的共计也仅有15支队伍、29名放映员、18台放映机。在财政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他们努力开拓市场,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由企业出资组织放映,老百姓免费享受电影服务。这样,既解决了资金问题,提供了电影服务,又宣传了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06年全市共放映农村2030场次,2007年前三季度已放映1900场次。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步展开。由于国家、省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政策刚刚出台,目前,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充实藏书,已建成具有农家书屋雏形的各类图书室、阅览室等共计200余个,总投资为334.56万元。其中,有电子阅览室的共有44个,占21%。最近,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等15部门根据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阅读”工程,建设“农家书屋”的意见》,对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07年我市以莒县为试点,在全市建设50个示范“农家书屋”,以后每年递增建设100个,到2010年全市30%以上的行政
村建成“农家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力争到2015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
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未能实现均衡发展。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明显。从公共文化设施看,区明显好于县(自治县)。全市19个区的文化馆建筑面积达到8.6万平方米,而21个县(自治县)的文化馆建筑面积只有4.9万平方米;19个区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1.3万平方米,21个县(自治县)的图书馆建筑面积只有5.3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服务范围影响明显,“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很难真正实现。
2、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从公共图书馆藏书来看,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0.32册,低于全国的0.42册;从电视和广播覆盖率来看,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19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23位;从欣赏演出来看,全市每村每年只能看半场戏。
3、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偏低。
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调研组的专家认为,文化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均应在15人以上,才能
基本满足工作需要,而我市尚有5个文化馆、20个图书馆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应该配备人员3300名,目前仅到位2821名,高级职称只有37人,占1.8%,乡镇文化专干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等现象较为突出。
三、关于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设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按照“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继续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加快“十一五”后续项目建设,同时规划“十二五”新的十大文化设施。国泰艺术中心、市群众艺术馆、重庆国际马戏城、自然博物馆等“十一五”后续项目力争在2012年全部建成。“十二五”新规划的十大文化设施项目,力争2015年建成红岩教盲基地、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重庆抗战文化博物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重庆工业遗产博物馆、大足石刻艺术总馆、重庆电影集团影视基地等7个项目,推进主城区“三大文化艺术中心”、“十大书城”、重庆艺术学校项目。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市县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市文化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
化服务投入机制。
3.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加强对区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继续加强对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进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一起考核,促使区县和乡镇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协调发展。考核内容应该包括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业务工作等,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五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