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媒体艺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骆鹏州(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阐释了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并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内涵、外延和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开展该类专业教育的情况。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
0 引言
自人类创建文明以来,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和审美创造就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所创造的新的消费市场的不断衍生,艺术与设计的应用领域和表现手段也随之不断生变化。近年来,数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形成了新的“数字媒体”和“数字媒体内容”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专业。下面,试就这方面相关内容做一简要的论述。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内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相互联系
数字媒体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媒体。目前我国在传统媒体方面:印刷出版业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作业,并衍生出“电子书籍”、“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新的形式;影、视、听、动漫等产业也正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新的数字媒体,例如互联网媒体、触摸频媒体、数字通讯媒体(比如智能手机等)、多媒体光盘等等。
这些媒体,需要向广大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咨询和娱乐等内容,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数字媒体内容”产业。该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需要各类数字艺术人才的广泛参与,从而使这些内容产品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
目前,在众多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的相关生产环节中,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密切参与的环节大致如下。印刷出版与数字平面媒体产业:策划创意、拍摄图片、创作插画、排版设计、对产品的宣传和推广等。影、视产业和影视广告服务业:创意策划、脚本设计、拍摄、数字特技(包括特效布景、特效角色创建、特效动态、特技音效创作等)、剪辑、配音、配乐、合成、产品宣传和推广等。数字动画产业:创意策划、脚本设计、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定、画面绘制、剪辑合成、产品宣传和推广等。数字游戏产业(包括单机、网络、手机游戏等):创意策划、游戏角色造型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特技音效、配乐、产品宣传等。网站咨询服务产业:策划、界面设计、插画及特效动画的创作、产品宣传推广等。
多媒体内容产业(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展示作品、多媒体光盘、多媒体导视系统和咨询系统等):策划、页面规划、界面设计、影音动画设计、产品宣传推广等。
总体上看,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综合性、交叉性与应用性
(本部分内容,参考并节选了李四达先生所著《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的部分内容,特此鸣谢!)
从前述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基于数字媒体的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作为必要的创作手段,数字媒体为传播途径,数字媒体用户为传播对象的艺术。是视觉艺术、影音艺术、设计艺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等,相互交叉、融会的学科。同时,它也具有大众文化和社会服务的属性。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核心,是艺术创作和设计,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多是数字形式的艺术作品或设计和娱乐产品。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如数字图形、图像、音频等采集、制作工具和软件等),根据人们的使用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艺术创作和设计规律,来创造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和服务型产品。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也同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媒体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字媒体艺术从技术方面,会涉及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研究、软件技术研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影音技术等,这些可以看作该学科的技术外延。从艺术方面外延,主要涉及艺术创意与表现方法、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史、艺术语言以及摄影、摄像、动画、电影、剧作等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此外,作为媒体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娱乐艺术,还与媒体技术、传播学、社会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发生联系。由于带有综合性和多媒体的特点,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其并不存在十分明晰条块区隔和界限。在实际操作与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将上述相关领域得知识,综合性加以灵活运用,才有可能创作出受到观众和用户欢迎的作品。3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关产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部分过去有类似专业背景的人才迅速转入相关行业。另一方面,国内各级院校和培训机构,也迅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某些院校设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系。
其中,众多培训机构,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课程,为各界人士提供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以各类数字艺术应用软件的操作、运用居多。
各类大专院校也设立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培养该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兼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等相关课程,同时包含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加强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重点。
各大高校,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也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还有部分高校在该专业设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国内该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美术相关基础、影视动画相关基础、各类应用软件操作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开设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例如: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设计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数字影视制作方向等等。并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增加了数字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传媒理论、戏剧理论、影视理论、三维造型等相应的课程。
与此同时,各省也陆续开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本科层次自考考试。目前,各级院校正不断加强该学科的师资引进和培养,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学界涌现出了一批探索性的、创新性的理论、论文和教材成果。由于该学科同时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各级院校也在实训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数字媒体艺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媒体技术革新,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师资的完善、经验的丰富、理论探索的深化和产学更加紧密地结合,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和应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更加高效的传播途径和更加广泛的传播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同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大众化、平民化与个性化。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延伸,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领域和表现手段也必将变得更加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必将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J0]饰.2006.(3).[2]李四达.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0]饰.2007.(4).[3]桂宇晖.面向新世纪的数码设计艺术学科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工学
版).[TP39].2003 36.(z2).[4]李学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定位——从信息通信到数字内容.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5]王辉.媒体的变革与数字化艺术.文教资料.[J0]2007.(31).
第二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研讨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规范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降低老师们的工作难度,针对前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内容供老师们来参考和讨论。
一、专业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数字艺术设计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够较熟练运用数字媒体工具,从事有关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动画制作、数字音视频编缉以及游戏设计等工作。
二、毕业设计选题
1、选题原则
(1)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最好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2)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健康。
(3)应以设计应用型题目为主,尽量避免纯理论研究型题目。
(4)选题难度及范围适中,能够起到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考核。
2、选题方向及要求
原则上只要是和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相关的都可以。以下几个类别供大家参考:
类别一:平面设计与制作,包括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
设计、平面媒体广告、刊物封面、Vi设计等。
(1)应包括作品的创意、设计、制作全过程,最终制作一个有一定创意的、制作精美的作品。
类别二:网站设计与制作,包括企业网站、个人网站等。
(1)应包括网站的规划、设计、制作全过程,最终制作一个主题明确、创意新颖、内容较完整的网站。
(2)网站应有动态网页。
(3)单人制作,不少于10个网页链接。
类别三:动画设计与制作,包括Flash动画、传统动画、三维动画,主题可以是叙事类作品、搞笑短剧、宣传广告、互动娱乐作品等。
(1)应完成动画的创意、构思、设计与制作,最终形成一个主题明确、创意新颖、制作优良的动画作品。
(2)动画长度不少于1分钟。
类别四:影视多媒体设计,可以是叙事类作品、MTV作品、宣传广告类作品、互动娱乐类作品等。
(1)应影视多媒体作品的构思、设计、制作及合成,最终形成一个主题明确、创意新颖、制作优良的影视作品。
(2)作品长度不少于3分钟。
三、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1)原则上一人一题,如多人同做一个设计题目,应在申报书中有明确分工,且论文重复率不超过30%。
(2)论文格式规范,逻辑结构清晰,语句通顺,最好图文并茂。
(3)论文能较清楚、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及设计结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前言、引言、绪论(有关作品设计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主题介绍)
(二)作品构思(准备如何表现主体)
(三)作品设计,包括作品总体设计(策划)和详细设计(即作品脚本、分页面、分镜头、分场景的设计)
(四)作品美术风格的设计
(五)作品的制作与合成(如何用相关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实现)
(六)效果展示(作品制作效果,可用作品截图来展示)
(七)设计总结(总结作品设计中所取得的成果、收获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论文字数为正文部分5000字以上。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1年6月
第三篇: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071224期
数 字 新 媒 体 产 业 发 展 周 报
China Digital New-media E.Weekly News
第071124期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24日
数字新媒体
订 购 邀 请
“数字广电产业发展中心”由中国广电行业内数家有全国影响的实力型企业、事业单位联合组建而成。公司自2001年1月成立以来,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股东单位,并做为国家政府机关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在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广网媒结合自身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广电行业的资讯产品,包括《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欢迎各位行业人士订购。
报告内容:传播一周最全面的数字新媒体产业资讯,跟踪最新运营动态、最快的热点产业政策
覆盖范围:数字电视、IPTV、卫星电视、付费电视、高清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行业
适用读者:欲把握数字新媒体行业最新发展状况的从业者 出版时间:每周一(节假日顺延) 出版形式:电子版(PDF格式)
网页浏览(订购用户可登陆 www.xiexiebang.com 网址: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2 数字新媒体
一、数字电视快报:.......................................................................................................................5
(一)政策法规.........................................................5
(本周无此方面资讯)...................................................................................................5
(二)领导讲话.........................................................5
1.张海涛到北京调研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情况.........................................................5
(三)运营动态.........................................................6
1.苏州年内将实现20万家庭数字电视整体转换.....................................................6
2.杭州蜀山街道启动数字电视进农家建设工程.......................................................6 3.乌鲁木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试点进展顺利.......................................................6 4.潍坊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已超额完成.......................................................7 5.陕西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7 6.重庆推出新模式,市民可通过数字电视订餐.......................................................7 7.天津市南开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万户.....................................................7 8.台州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8 9.海南将有4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数字电视.....................................................8 10.浙江省德清数字电视正式开通...........................................................................9 11.青岛市城阳区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开始实施.......................................................9
(四)厂商动态.........................................................9
1.清华同方2010年有望年产500万台数字电视.....................................................9
(五)国内资讯.........................................................9
1.四川绵阳数字电视技术交流会在三台县召开.......................................................9
2.罗小布:歌华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至120万.....................................................10 3.央视数字电视节目迅速普及,用户超四百万.....................................................11
(六)国外资讯........................................................11
1.三星推65nm数字电视芯片...................................................................................11
(七)热点评论........................................................11
1.机卡分离将带来“模转数”新模式.....................................................................11
二、IPTV快报:..........................................................................................................................13
(一)政策法规........................................................13
1.国际电信联盟公布IPTV标准...............................................................................13
(二)领导讲话........................................................13
(本周无此方面资讯).................................................................................................13
(三)厂商动态........................................................13
1.IPTV用户增长翻番,中兴通讯后市可期...........................................................13
(四)国内动态........................................................14
1.广西局大力查处网络视听节目传播违规行为.....................................................14 2.CCTV获得北京奥运会网络及手机转播权益........................................................14 3.信息产业部称我国IPTV用户已达114.2万户...................................................14 3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五)国外资讯........................................................15
1.爱立信收购西班牙IPTV集成公司......................................................................15
(六)热点评论........................................................15
1.IPTV最大瓶颈是行业管理政策...........................................................................15
三、手机电视快报:.....................................................................................................................21
(一)国内资讯........................................................21
1.国标委恢复手机电视标准遴选,CMMB仍未参加............................................21 2.手机电视力争奥运前推出,望尽快确立标准.....................................................21
(二)国外资讯........................................................23
1.瑞士将在欧锦赛期间开通手机电视转播.............................................................23
(三)热点评论........................................................23
1.关于目前中国手机电视运营模式的策略探析.....................................................23
四、高清电视快报:.....................................................................................................................30
1.高清电视业务遇战略良机.....................................................................................30 2.东芝与Rambus达成合作,下一代HDTV运用新技术.....................................32 3.北京奥运会将启用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33
五、卫星电视快报:.....................................................................................................................33
1.山西大同市开展整治卫星电视传播秩序行动.....................................................33 2.凌云工商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行动见成效.....................................................34
六、移动电视快报:.....................................................................................................................34
1.CMMB阵营瞄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峰会....................................................34 2.央视国际将与巴士在线合作,进军移动电视.....................................................34 3.移动电视芯片降至5美元,调接收终端价格.....................................................35 4.移动电视市民接触率近九成.................................................................................35 5.国内数字移动电视商机初显.................................................................................36 6.思亚诺、华旗携手CMBSat 为奥运推出移动电视平台....................................37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4 数字新媒体
一、数字电视快报:
(一)政策法规
(本周无此方面资讯)
(二)领导讲话
1.张海涛到北京调研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情况
12月12日,张海涛同志和科技司、计财司负责人到北京市调研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情况,听取了北京市广电局、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汇报,到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96196客服中心了解了用户咨询和投诉的处理情况,到海淀区静淑苑小区的居民家中实地察看了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效果,听取了用户的实际感受,还专门听取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市广电局特邀监督员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意见和建议。
张海涛对北京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代表总局和王太华同志对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数字化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数字化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他指出,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国际性的特大城市,对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工作更加复杂。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有线电视数字化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还给予了资金补贴,在基本收视维护费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完成了116万用户数字化转换,成为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初步实现了政府放心、群众认可、和谐转换、平稳过渡的目标,为我国特大城市实施数字化转换探索了新模式,创造了新经验。
他强调,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有线电视的公益属性,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这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确保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公布服务项目,积极主动上门服务,教会用户使用机顶盒,及时处理转换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充分考虑数字化给人们收视习惯带来的变化,在节目设置、机顶盒使用设计和安装服务等方面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要在业务开发特别是信息服务开发上下功夫,按照“三贴近”原则,为广大用5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真正使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变成为多媒体信息终端,真正让用户体会到数字电视带来的好处和方便。要加强数字化的宣传解释,正面引导,解疑释惑,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他要求总局有关司局要继续积极做好服务,为北京的数字化推进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北京在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三)运营动态
1.苏州年内将实现20万家庭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苏州河畔宁夏路、白玉路两个小区,近日相继进行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2357户居民家中的数千台电视都接上了免费机顶盒,普通模拟电视机一下子变成了画面清、节目多的数字电视。本月底前,市区范围10个区的20万有线电视用户“模转数”目标将顺利完成。明后两年,中心城区计划每年再增近100万户数字电视家庭,并实现市区全覆盖。
2.杭州蜀山街道启动数字电视进农家建设工程
为加快农村数字化建设,蜀山街道的沈家里、戚家池社区筹措30多万元资金,启动数字电视进农家建设工程,免费给320多户村民安装数字电视,春节前可完工。当听到春节期间在家可选择与收看更多的电视节目时,蜀山街道沈家里社区的村民拍手称好。
补充资料:完成广播发展年工程后,最近蜀山街道又投资30多万元,启动广播“一村一线”工程建设,改变以往几个村共用一根电缆传输数据信号的现状,提高街道到辖区村、社区广播节目的质量。
3.乌鲁木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试点进展顺利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总体要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方针,乌鲁木齐市制定下发了《乌鲁木齐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将从2007年起,利用四年时间,到2010年全面完成60多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任务。该项工作自11月23日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已在全市20个居民小区进行了试点,免费发放数字机顶盒10万台,各项工作正在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6 数字新媒体
稳步推进。
4.潍坊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已超额完成
经过施工人员近三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今年潍坊市超额完成市区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记者日前从市广电部门获悉,截至12月上旬,城区已有9万余户居民告别模拟时代,看上了数字电视。
5.陕西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今年以来,陕西省广电局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一是成立“有线电视运营公司”,具体承担整体转换项目实施任务,确保整体转换的快速、有序进行。二是坚持重点突破、成片转换、整体关断的原则,将整体转换严格限定在已立项区域内,按计划逐片、逐区进行转换。三是努力创新机制,面向市场,多方融资,破解投资瓶颈。四是出台鼓励扶持政策,调动市、县政府推进整体转换的积极性,并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奖励、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改造、维护以及机顶盒安装服务等。五是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包括健全客户服务中心职能,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扩充数字电视节目、信息内容,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严格执行价格标准,并给予特困户等优惠政策,切实保证用户的合法权益;坚持数字电视的公益属性不动摇,对暂不转换的,保留一定数量的模拟电视节目,充分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
6.重庆推出新模式,市民可通过数字电视订餐
近日,重庆市市商委相关人士透露,将推广两种新的商业模式,市民以后有望在看电视时,通过数字电视发封电邮就可轻松订餐,然后只需坐在家里静候送餐上门,这种商业模式主要依靠数字电视提供订餐平台,联合餐饮企业及物管公司合作。另外,市商委还有意向中小零售企业推广一种新的连锁模式——自愿连锁。
7.天津市南开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万户
在南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广电网络南开分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目前,天津市南开区数字电视用户(终端)已达20多万户。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今年年初,天津市广电网络南开分公司针对数字电视整转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等特点,开展了主题为“如何加快推广数字电视整转”的大讨论活动。活动中,员工从不同角度对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领导班子成员加以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完善工作流程、调整组织结构、统一员工思想,为完成全年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8.台州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12月19日上午,台州市召开数字电视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市委副书记朱贤良在会上指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创新发展,群策群力,加快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确保任务按期完成。
补充资料:台州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目标任务是对全市120多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进行彻底的网络和终端的数字化改造,向全市九个县(市、区)提供统一的数字电视节目、便民信息服务和网络应用服务。据了解,台州市计划从今年开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今年为整体转换的试点阶段;明年为整体转换的推广阶段,完成各县(市、区)的城区整体转换并启动乡镇转换工作,总转换率达到30%以上;2009年实现各县(市、区)总转换率80%。9月12日,台州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信号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开通,目前有22个小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1万多户。
9.海南将有4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数字电视
12月19日从中国有线海南公司获悉,海南省数字电视转换工作进展相当顺利,除了海口、三亚外,其他16个市县的城镇用户的整体转换工作已基本结束。到年底前,全省将有四十多万有线电视用户完成整体转换工作。
补充资料:已经享受数字电视服务的用户普遍反映,数字电视内容十分丰富,基本服务包括:60套电视、20套广播、2套家庭影院、实时股市行情、各类信息服务等,用户自选的增值服务包括付费专业电视频道、视频点播等。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利用央视的节目资源优势,已经开发了新闻、体育、综艺、科技、影视剧、法制等类节目的点播服务和多种互动游戏,并在海口、三亚部分用户开始试用,待成熟时向全省广大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服务。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8 数字新媒体
10.浙江省德清数字电视正式开通
12月19日晚,德清电视台建台十五周年、数字电视开通仪式文艺晚会在会展中心举行。会上,德清县委副书记蔡旭昶宣布德清数字电视正式开通。经过十五周年的发展,德清广播电视台已发展成为集广播、电视、数据、网络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的县内主流媒体。
11.青岛市城阳区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开始实施
12月23消息,青岛市城阳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正式实施,后田社区的500户居民成为该区首批数字电视用户。有线电视转换为数字信号后,电视节目也将增加到63套。
补充资料:城阳区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将采取整体平移的方式,以小区为单位整体转换。城阳区现有有线电视用户近14万户,春节前将有1万户居民看上数字电视。从明年开始,新开通的有线用户将直接收看数字电视,有线用户的数字转换工作将于2010年全部完成。
(四)厂商动态
1.清华同方2010年有望年产500万台数字电视
日前,清华同方(沈阳)工业园一期工程——同方数字电视产业园宣布投产使用,将实现2008年数字电视产业“规模百万化”的突破。有关专家指出,此举标志着从进入电视产业就专注于“高端数字平板”的清华同方,在生产规模上已经达到国内主流水平。清华同方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王良海表示:“规模百万化仅仅是开始。同方将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年产500万台数字电视。”
(五)国内资讯
1.四川绵阳数字电视技术交流会在三台县召开
12月15日至16日,绵阳数字电视技术交流会在三台县召开。市广电局相关领导以及县领导董黎明、李晖、曾见勇等参加了交流会开幕仪式。
数字化是广播电视今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次由四川大明公司主办、三台县广9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播电视局协办的绵阳数字电视技术交流会的宗旨是“交流、合作、发展”,主要由国内数字电视业内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市内各区市县以及省内仁寿、垫江等县的广播电视技术从业相关人员参加交流会。
三台县副县长李晖在会上致欢迎词,李晖向所有与会人员介绍了三台的县情和我县广播电视发展的情况。李晖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工作,县广电局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事业抓产业,抓好产业促发展,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成效显著,行业管理科学规范,实现了县城到镇乡、村的光纤大联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了100%,通社率超过99%,为数字电视的启动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晖表示,三台作为有148万人口的大县和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5.6万户的电视用户大县,数字电视的推广有明显的优势,为了加快有线电视的发展,县上已通过座谈听证、民意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将在认真分析汇总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三台实际的推广方案,尽早让数字电视这一数字化成果服务于三台人民。
在两天的交流会上,来自国内数字电视行业的专家对与会人员就数字电视的结构、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及前景等进行了技术讲座和培训
2.罗小布:歌华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至120万
12月20日,歌华有线副总经理罗小布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底,歌华有线的高清数字电视用户将实现120万户,但针对这部分用户的收费尚未有时间表。
罗小布说,针对高清数字电视用户的收费是一个学术问题。目前,高清电视的运营模式采用付费电视运营,而政策并不允许收费电视搭载广告。就歌华有线而言,希望收费,但老百姓希望免费,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节目搭载广告,就可使各方利益得到统一。不过,这需要首先解决政策“通行证”问题。
日本松下电器与歌华有线公司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松下高清电视机顶盒将于2008年春节前在北京上市。松下电器自1988年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开始,就成为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本届北京2008奥运会上,松下电器将提供各类现金音、视频产品,今天北京2008年奥运会置顶松下的高清机顶盒为专用视频设备。
实现高清电视需要四个软硬件环节:高清的节目源、能传输高清信号的有线运营商、高清机顶盒和高清电视机。目前在中国,高清电视机已经大规模进入家庭,但并没有整个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10 数字新媒体
链条还存在短板。
罗小布说,对高清数字电视收费,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高清电视节目的品质与数量,一个是播出的频率。在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前,收费难以成行。
罗小布表示,在奥运期间,歌华有线希望能为北京的用户提供免费的高清奥运比赛节目。他同时预测,作为上市公司,还背负盈利的压力,因此希望能尽快实现收费。
3.央视数字电视节目迅速普及,用户超四百万
自2003年至今,央视数字传媒业务已经拓展到全国几百个城市,央视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达到411万户。
(六)国外资讯
1.三星推65nm数字电视芯片
韩国三星公司对外宣布,该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了一款全新的基于65nm生产工艺的数字电视接收芯片产品S5H1432。这款芯片将可以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DVB-T)应用,并且能够支持欧洲、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数字电视标准。三星这款最新的DVB-T接收芯片主要设计应用于数字电视、机顶盒、PC用电视接收卡、US接口播放器以及DVD录像机等产品上。
该款芯片预计将会于2008年第一季度正式批量上市,同时在将要举行的CES2008大会上,三星公司也将会对外展示这款芯片。
(七)热点评论
1.机卡分离将带来“模转数”新模式
中国的数字电视转换因为不合理的涨价政策和具体到终端的收费模式引起了许多老百姓的不满。根据相关媒体评论,有有线运营商的转换人员在一些小区竟被称为“强盗”。各路媒体的评论也纷纷将有线数字电视转换称之为一个“民怨工程”。
有线数字电视的转换,在频道数量和画面上来说,对于老百姓并无本质性提升,反而增加了操作上的麻烦。对于运营商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过去传输60个频道的带宽传输30011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个频道,拓宽了业务发展的空间。因此,有线运营商应该百分之百承担转换费用。不仅赠送机顶盒、而且收视费应该维持不变,目前的收视费翻番的策略是完完全全的“垄断霸王”行为,也正是“民怨工程”说法的根源。
最近,中央政府颁布了UTI接口的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新标准。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将大幅度降低机顶盒制造成本,从而为数字电视转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对于手机用户来说,他们购买手机之后、只需要到运营商店面买(实际上是“领取””)一张SIM卡就可以成为移动运营商的通信客户。
有线数字电视转换的新模式正是:老百姓自行到市场上购买一个支持机卡分离标准的机顶盒,到有线运营商那里领取智能卡。如果用户购买收费频道,单独支付其他费用。如果收看现有的频道数量,则收视费应该保持过去模拟电视的标准不变。另外,家里有几台电视机,老百姓自己购买几个机顶盒,运营商仍应该向过去那样按户收取收视费。
从转换工程的“收益分配”可以看出,老百姓是不应该承担数字转换的一分钱费用的。不过,在有线电视网络垄断运营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或许难以奢望获得一种公平的交易环境。
按照笔者建议的这种模式,老百姓将为数字电视转换负担一笔本不应该承担的费用——机顶盒。作为这一投入的回报,他们有权要求运营商保留过去的收费模式——价格保持不变、一户一收费,另外,他们还有权要求运营商向他们转播中国全部的免费公共电视,即央视+各省卫视+本省全部频道+本市全部频道。
对于运营商来说,单向有线网络的改造、前端机房的数字化改造,都是他们分内之事。要求他们向每一个收视用户赠送智能卡并不算过分。
在此基础上,有线运营商代销收费频道获取佣金,在将来完成双向改造之后,不管是推出收费的IP电话还是上网业务,相信老百姓都不会有意见
在机卡分离新标准提出之后,一个厂商的机顶盒可以实现大规模量产,面向全国市场进行销售。NXP等半导体厂商已经推出了多种廉价芯片方案,加上国内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想必两百多元的机顶盒并不是奢望,这也在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机卡分离标准的颁布将大幅度降低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成本。基于这样的变化,有线数字电视转换出现了一种新模式的机会,那就是用户自行购买机顶盒、运营商提供免费智能卡,数字电视收视费维持模拟时期标准和按户收取模式。这样一种模式,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12 数字新媒体
将更容易让老百姓所接受。
二、IPTV快报:
(一)政策法规
1.国际电信联盟公布IPTV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本周公布了首批网络电视(IPTV)全球标准。这些标准结合了IT和电信领域主要服务提供商及厂商的技术贡献,进一步巩固了国际电信联盟作为全球IPTV标准开发领导者的地位。
这些新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的FG IPTV工作组开发。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主管马尔科姆·约翰森(Malcolm Johnson)表示:“对于开发ITPV的市场潜力,以及推动IPTV在全球普及来说,标准至关重要。标准可以帮助服务提供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平台和产品,不管是传统广播公司、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有线电视运营商,还是电信服务提供商。我们推出的新标准将鼓励创新,降低服务复杂度,保证服务质量,确保互用性,以及帮助服务提供商保持竞争力。”
(二)领导讲话
(本周无此方面资讯)
(三)厂商动态
1.IPTV用户增长翻番,中兴通讯后市可期
作为IPTV全业务解决方案设备提供商的领头羊,中兴通讯刚刚独家获得大连AVS IPTV商用局项目的建设任务;近日,中兴通讯又中标白俄罗斯第一大固网运营商白俄电信IPTV项目,成功突破欧洲主流运营商。
IPTV正步入规模发展期,中兴通讯还需不断融合创新,完善“网络视讯”多媒体运营综合解决方案,与产业链各环节一起共谋中国IPTV产业的长远发展。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四)国内动态
1.广西局大力查处网络视听节目传播违规行为
近期,广西区广电局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网站进行了进一步整治。检查中发现,服务器位于广西的网站“钦州都市热线”及“电影在线”,在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情况下,涉嫌提供无《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电影公映许可证》的视听节目《无影剑》的下载,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
广西局立即发函至自治区通信管理局请求协查。广西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已于12月4日责令两网站改正错误、删除违规链接。经查,网站现已将违规链接删除。
2.CCTV获得北京奥运会网络及手机转播权益
12月18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CCTV的新媒体平台CCTV.com成为北京奥运会唯一一家在中国内地和澳门地区拥有官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奥运转播权益的机构。这是CCTV继获得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之后获得的另一项重要奥运会转播权益。
3.信息产业部称我国IPTV用户已达114.2万户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14日说,截至2007年11月,我国交互媒体服务IPTV的用户已达114.2万户,比去年增长了110%。这说明,互动媒体服务有巨大市场需求。
交互媒体产业极具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相关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等源开始向此倾斜。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河亮点通信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企业于14日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涵盖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系统和终端制造商、芯片提供商、软件和仪表企业。
这一产业联盟将在信息产业部协调下,全面推进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AVS的IPTV业务。从2006年开始,信息产业部组织了“AVS-IPTV技术试验”,并将其列为重大科技项目。目前,我国已在大连组建了全球第一个AVS-IPTV商用试验网络,并开发出多款与系统配套的机顶盒。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14 数字新媒体
娄勤俭说,技术试验充分证明,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AVS提供交互式媒体服务是可行的。与这一技术相关的标准提案已经提交国际电信联盟(ITU),开始了标准国际化步伐。这表明在互动媒体技术与产业发明方面,我国基本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
IPTV是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身,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互动式服务的崭新技术。用户在家中可以用两种方式享受IPTV服务,一种是计算机,一种是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从信息产业发展角度看,IPTV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合一”的最大切入点。
(五)国外资讯
1.爱立信收购西班牙IPTV集成公司
爱立信宣布收购IPTV系统集成商HyC公司,收购价格没有公布。在此之前,爱立信已经先后收购了视频领域的Tandberg电视公司,Redback公司,Entrisphere等公司。西班牙HyC公司2006年的销售额300万欧元,拥有110名员工。HyC主要提供交互式电视,VoD等领域的技术咨询和战略规划服务。
(六)热点评论
1.IPTV最大瓶颈是行业管理政策
近3年来,中国IPTV只能说是缓步推进,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所谓的“IPTV热”,似乎也只是在2005年的昙花一现。
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谁都不否认IPTV的光明前途,不管是电信业还是广电业和相关设备厂商,谁都明白IPTV“井喷”后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尴尬的现实是,在国际上正如火如荼发展着的IPTV,在中国却似乎步入了一个找不到出路的迷茫阶段。如果说电视新媒体是一座诱人的金矿的话,中国电视业似乎还没有找到这座金矿的入口。
我国电视新媒体发展滞缓的原因有不少,但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现有行业管理制度造成的政策瓶颈。
广电、电信行业利益博弈下的政策壁垒阻碍了我国IPTV的顺利发展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与基本上可以在广电系统内部靠自身推动完成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等工作不同,不管是从产业链中相关运营商的参与,还是从传输途径和受众接收终端看,IPTV都难以说是广电系统仅靠自身推动能够完成的事。
如从传输途径和受众接收终端看,IPTV的传输网络除数字电视网外,还可以是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其接收终端除传统电视(需加配机顶盒)外,还可以是个人电脑或手机等其他移动接收设备。这其中,数字电视网是广电行业可以掌控的,但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和个人电脑或手机等其他移动接受设备则都是电信、互联网行业的业务范围,归属信息产业部管辖。因此,横跨广电、电信、互联网三大业务领域的IPTV自诞生之日起,就烙上了广电和电信两大阵营博弈的胎记。
两大阵营的博弈,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当时,为解决当时先进的有线电视网络仅能传播几十套电视节目的带宽浪费问题,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纷纷在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之外,从事宽带接入等电信业务。但由于宽带是电信的传统业务,广电行业此举迅速引发了电信的不满,当时的中国电信为此上诉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当时的国家计委报请国务院,为缓解矛盾,国务院1999年特意下发82号文件,禁止两大行业相互渗透,在不允许广电网络涉足电信业务的同时,也明确电信部门不得经营广播电视业务。这一政策目前仍然有效。此后,电信宽带业务蒸蒸日上,广电行业拥有技术实力却不能分享这巨大利润。
不可否认,把IPTV引入中国首先要归功于中国电信业的两大固网运营商。但稍作分析就能发现,这也是它们面临激烈竞争下的理性选择。随着移动通信对固话业务的蚕食和语音业务IP化趋势的影响,固网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尤其是语音业务收入)和用户线路数都在下降。固网运营商期望引入新的业务来提高服务和业务收入,而IPTV就是固网运营商的一个较佳选择。因为引入视频业务,既开发了计算机终端的增值业务市场,又可向电视机用户拓展IP网络,新增了运营商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IPTV契合了固网运营商从传统网络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的需要。固网运营商业务转型的目标是从提供传统的话音业务,转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快速提供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多媒体业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固网运营商必须寻求创新的业务和创新的商业模式。IPTV恰好提供了潜在的新业务、新收入、新商业模式,必将是运营商扩展新业务、实施战略转型的重要发力点和驱动力。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16 数字新媒体
IPTV尽管由电信引入中国,但它在诞生之后便面临着广电和电信两大阵营利益博弈下的政策壁垒。连最基本的IPTV的定义及定位,都引发了两大阵营一场论争。
在电信业看来,IPTV就是Internet Protocol TV,是“TV over IP”。电信业更倾向于将IPTV直接翻译为“网络电视”,对其定位是通过宽带网络提供的视频内容服务,属于电信增值业务(信息服务)的范畴。
在广电业看来,IPTV是Interactive Personal TV,是“IP over TV”。广电业更倾向于将IPTV翻译为“互动电视”或“交互电视”,对其定位是电视业务在多种网络传输渠道上的应用,只是传统电视的补充和延伸,应该纳入内容监管的体系中。
在广电和电信的这一轮博弈中,广电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国家最后明确了IPTV业务的开展需要广电总局颁发牌照。广电总局在诸多文件和多次重要会议中都强调:IPTV的主导权归属于广电部门,IPTV的经营权属于国内各级电视台,任何其他机构都不得涉足IPTV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这样的政策大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很难拿到内容运营的牌照,只能和拥有牌照的广电机构合作。传统电视媒体与拥有传输通道的网通、电信以及众多设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就主要集中在节目资源、传输方式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实力对比。
但广电在颁发IPTV牌照中的胜利,并不代表它就是IPTV博弈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赢家。因为,开办IPTV业务,一向需要《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ICP证》和《移动增值业务许可证》四证齐全,其中,前两个许可证分别由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负责颁发,其余两个由信息产业部颁发。同时,IPTV产业链中必然涉及的传输网络、设备生产等环节都少不了信息产业部的话语权。这在近期成为业界焦点话题的有关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手机电视国标”)的争执中,体现最为明显。
2007年11月9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北京中苑宾馆召开的手机电视国标测试工作组和监理组第四次工作会议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与北京泰美世纪科技公司主动退出申报(参加申报的其他四个方案都是由信息产业部提交),一时让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矛盾公开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广电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质疑国标委及其内部专家的公正性,指责此次评选实际上已经被主管部委所主导,国标委在设计检测标准时,就偏向于检测占优势的技术。(《手机电视标准选秀乱象 广电拒检背后》,《财经》2007年11月17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13日)
事实上,在此前HDTV、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地面标准等多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同部门意见抵牾、久议不决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数字电视地面标准,由于争执不下,决策部门只好在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的方案之间调和,推出所谓“融合标准”,但仍存在融合难度过大和成本较高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IPTV正因为两大阵营之间的争执和利益博弈,出现产业链上相关企业难以全力投入的不利局面。尽管不少设备供应商都对IPTV发展寄予厚望,华为、中兴、UT 斯达康、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知名厂商都将IPTV产品作为其战略重点,但由于IPTV发展所必须的相关标准(包含业务需求、总体框架、机顶盒、业务平台接口、运营平台接口、接入设备支持、视频编解码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还没有统一,各个运营商和制造商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实现,不能互联互通,不但成本下不来,而且谁也不敢投入太多资源去做一个还没有标准化的业务。这在事实上已阻碍了我国IPTV的顺利发展。
我们相信,广电和电信两大阵营如果不能协调好在IPTV发展中的利益冲突,不能处理好阵营内外的利益分配,对IPTV发展的政策桎梏就很难彻底消除。但问题是,在现行的政策体系下,至少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和“议价”期。进一步思考,广电和电信在IPTV发展中的利益冲突,实际上自然又回到了那个讨论多年却难有实质进展的“三网融合”问题。
200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国家的政策很明确,三网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落实到具体业务上,如何融合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广电和电信过去都是独立经营,一旦三网融合,各自垄断的局面便被打破,垄断行业的利益问题就被牵扯出来。我们认为,如果不能在更高的决策层面来协调运作,三网融合是很难有实质进展的。
诸侯割据的行业管理制度导致各地广电机构发展IPTV的动力缺乏
从理论上讲,IPTV与数字电视并不矛盾,IPTV也是数字电视的一种形式。而且对广电行业来说,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和双向改造后也可以在数字电视网上推行IPTV。单纯就技术而言,经过双向改造的数字电视网络平台上,已经完全可把IPTV的核心功能点播、定制,乃至增值业务都同数字电视业务整合在一起,这还比基于电信网的IPTV在接收质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18 数字新媒体
量上高许多;同时,在内容提供方面,广电机构与其他运营商相比也占据着绝对优势。
但问题是,众所周知,现在整个广电行业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和后续商业模式的建立上。在广电行业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已花费了不少财力和物力的情况下,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程。一般来说,改造一户成本就要花400元左右,没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是很难想象的。而且,就算双向改造成功,IPTV的盈利模式是否成熟,也是让网络公司难以确保的事情。
更为关键的是,现有诸侯割据的广电行业管理制度,使得网络公司凭借自然垄断的地位,靠用户收视费、卫视落地费过着不错的日子,缺乏双向改造和发展IPTV的驱动力。或许,如果允许做语音业务会是一个动力,但目前这个禁令并没有被取消的迹象。
所以,尽管广电行业独享着IPTV的准入资格,但在各地广电机构的工作中,除了上海、哈尔滨、杭州、深圳等少数地方外,IPTV基本上都要让位于数字电视,在不知不觉中被数字电视边缘化。
除了各地广电机构工作重心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客观原因外,IPTV被边缘化也是由于各地广电机构担忧IPTV会影响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应该说,这种担忧是有事实根据的。IPTV对于传统有线电视业务的确是一场革命。当前,IPTV和数字电视尚未实现差异化竞争,IPTV的频道数量和当地有线数字电视差不多或者更多;IPTV还有点播等互动优势,并可以和宽带捆绑销售并提供语音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IPTV相比有线数字电视的价格不要太高,IPTV对客户的吸引力就比有线数字电视大。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出现了轰动一时的泉州、浙江等地叫停IPTV业务的事件。值得借鉴的国际IPTV管制经验
在国际IPTV的管制政策方面,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1、欧盟国家的IPTV管制政策
欧盟1997年发表融合绿皮书《迈向信息社会之路》,明确指出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电脑信息和数据;2003年又开始实施《电子通信网络与服务的统一监管框架》。两大政策推动了欧盟各国电信和广电业务的融合发展,欧盟大多数国家均开放了有线电视和电信市场,允许彼此进入。
欧洲各国对IPTV的管制方式并不统一,但基本没有针对IPTV的特殊管制,一般根据现有法规判断IPTV应属于哪类业务,参照现有法律框架进行管理。法国、德国、澳大19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政府都允许电信运营商建造和经营有线电视网络,监管政策相对宽松,法国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用户国家,有超过5家电信运营商提供IPTV业务,其中法国电信的用户数已超过60万。
2、亚太地区国家的IPTV管制政策
中国香港现行广电和电信管理体制相互融合,并没有专门的IPTV管理政策,只是把IPTV业务作为收费电视业务进行监管,传输牌照的发放程序简便,宽松的管制环境对IPTV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直接促成电讯盈科成为全球大型的IPTV运营商,IPTV发展快且用户数多。
日本实现了广播和电信的管制机构融合。日本由总务省负责广播和电信相关管理和管制工作。为了应对电信与广播传输网络的融合,日本在2001年开始实施利用电信设施提供广电业务的法律,放松了对利用电信设施提供广播业务的管制。该法的实施,使通过电信宽带网络承载电视节目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三网融合在日本的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消除了进入广播电视业务的障碍,对内容提供商来说,也可以通过租用电信设施来进入广播电视运营市场。
韩国与中国内地情况类似,对IPTV的管制机构分立,是另一个受管制政策影响而不能发展IPTV的实例。由韩国广播委员会管理广播产业的相关事务,信息通信部对电信产业实施管制。广播和电信管制机构的分离,使得当跨产业的新业务出现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对于IPTV应该按照广播业务管制还是按照电信业务管制,韩国广播委员会和信息通信部意见相左。
事实证明,允许电信进入电视领域不会影响电视行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加速三网融合的趋势,促进行业的共同繁荣。这里的融合有几层含义;一是管制机构的融合,电信和广播处在一个管制机构内;二是管制方式的融合,即对承载施以同样的管制,内容和承载的管制相分离。
总之,根据海外的成功经验,中国内地IPTV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以管制政策的放开为前提。如果广电或电信均只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拒绝三网融合的趋势,单方面限制对方进入自己领域,我国IPTV就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当然,这势必涉及对国务院1999年下发的82号文件的修订问题。我们认为,如果政府监管机构融合难以解决,也可以先允许三网业务融合,允许广电、电信对称性互相进入,并设立专门的内容监管机构,对内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20 数字新媒体
容提供商统一实施监管,把好内容产品的制作、审批关,保证各种网络上传播的视频内容的合法性、健康性和有益性。
三、手机电视快报:
(一)国内资讯
1.国标委恢复手机电视标准遴选,CMMB仍未参加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国标委的手机电视国家标准遴选重新恢复。“ 16日大家开了一次大会,随后就恢复了。到目前为止,广科院的CMMB仍旧没有参加。”上述消息人士说。
今年下半年,国标委开始手机电视国标的甄选。清华的DMB-T/H,新岸线的TMMB以及中标协通信广播标准化委员会的CDMB都是手机电视国标的有力竞争者,而CMMB作为广电总局发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没有向国标委递交文档以参加评选。
国标委的手机电视国标遴选因种种原因而搁浅的消息在今年11月传来,如今,国标委相关人士在接受比特网(ChinaByte)采访时表示:“不知道媒体上为什么会有评选停止的报道。”这基本上肯定了国标委的评选目前处于进行中。
“尽管广电总局不参加,但是国标委还是执意搞下去。”上述消息人士说。“广电方面认为有关手机电视这些设备的测试工作应该是广电方面的份内事,而且,无论谁成为国标也最终绕不过广电这道门槛,毕竟设备入网许可都需通过广电部门。”
虽然,广电方面没有参加国标委的手机电视标准征集和测试,但是,他们在CMMB试验网建设方面却是不遗余力。继今年8月完成8座奥运城市的招标后,最近又有消息称二期招标会覆盖37座城市,同时金额有望超过亿元。
而且,科技部的网站上也在近日公布CMMB项目还将获得4亿元经费,其中包括科技部的8000万元专项款。为了不错过奥运这个应用良机,CMMB正在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事实标准。
2.手机电视力争奥运前推出,望尽快确立标准
手握3.5亿手机用户的中国移动,在手机电视等信息化业务上,会不会撇开SP(服务提供商)等合作伙伴,自己“玩”?昨天,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总裁王建宙来到广州,21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为其1000多名合作伙伴的代表派了一颗定心丸。
“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搞,中国移动将把合作的大门开得更大。”王建宙昨天在“2007中国移动集团用户大会暨移动信息化论坛”上,对其合作伙伴的代表明确表态。出席上述大会的有微软、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摩托罗拉、RIM、多普达等众多国内外通信和IT巨头,其中包括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希望尽快确立标准
王建宙特别提及目前筹备中的手机电视业务。他说,中国移动希望手机电视能尽快确定标准,早日投入市场,争取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让用户在手机上看到电视节目。“但我在这里明确表态,中国移动不会做(电视)内容,不会做(电视)节目,只会做好服务。”王建宙说,手机电视的推出需要依靠内容服务提供商,为此,移动已与央视、上海文广等电视媒体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流媒体技术筹备手机电视服务,下一步还将专门推出适合手机观看的电视节目。
据悉,目前国内的两大移动运营商均有意拓展手机电视业务,但广播电视部门和电信部门均希望争夺主导权。前不久,广电总局宣布强行推行其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CMMB),导致手机电视的“国标”测试中断。
将拓展高端手机应用
王建宙说,希望设备商、手机供应商和SP都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产品,而中国移动也愿意为各行业订制各种行业应用,联手开拓信息化应用市场。
据介绍,作为全球网络规模和用户数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目前有3.5亿手机用户,而且每月用户数仍以500万~600万的速度递增。目前各种信息化应用服务也高速发展,包括移动梦网、彩铃、手机支付、手机报纸、手机小说、飞信等。目前每天的短信发送量达14亿条,彩铃用户达2亿多用户,预计中国移动在2010年在手机音乐上的收入将达78亿元。
不过,“移动网络推进信息化的能力仍远远未开发出来,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王建宙举例说,在欧美,手机邮件已经比较普及,而我国的移动信息化应用中,主要仍局限于音乐、铃声等娱乐应用。他认为,国内运营商及产业链应向更高端的应用拓展。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22 数字新媒体
(二)国外资讯
1.瑞士将在欧锦赛期间开通手机电视转播
瑞士电信公司12日称,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瑞士4个承办城市伯尔尼、巴塞尔、苏黎世和日内瓦市民将能通过手机欣赏比赛的电视转播。
(三)热点评论
1.关于目前中国手机电视运营模式的策略探析
本文首先借鉴其他前辈的观点,指出中国手机电视运营遇到的困境分别为:政策管制缺位及政策支持不力;手机电视接收终端技术不成熟;受众享用成本过高;手机电视服务市场缺乏成熟的合作模式;市场定位过分商业化,定位人群过于狭窄,定位地区过分强调城区,而忽略了乡村;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严重匮乏;公共手机电视缺位等。其次,该文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手机电视运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最后该文大胆地尝试性地对中国手机电视运营模式提出了一些策略:
1.政策管制方面:对当前的公共频谱资源重新加以划分,或对当前未开发利用的频谱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公共频谱资源分配方面,给手机电视产业应有的“国民待遇”。
2.在传输网络方面:对公共手机电视的传输频段,手机媒体还可以与数字多媒体卫星直播广播合作发展,利用其所在的频谱资源Ku波段进行传递,采用高功率直播卫星方式来进行手机电视信号传播;其余非公共手机电视的标准与市场合作、发展模式均可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竞争,防止垄断的策略来解决;
3.搭建中国公共手机电视运营平台.4.内容方面:国家对公共手机电视平台予以支持和扶植,其余的非公共手机平台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完成其节目供应问题。
5.手机终端:利用现代新技术、新能源材料(比如电子纸技术等),以及物理通讯知识来研发“大屏幕手机”
6.收费模式可以采用多样形式。比如公共手机电视节目收视免费,其它非公共手机电视平台完全可以借鉴当前通讯行业的收费模式。
【关键词】手机电视运营模式公共手机电视“大屏幕”手机电视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手机电视运营模式的研究重心
简而言之,手机电视就是一种以具备数字传输及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载体和平台的新兴流媒体类别,它在表象和本质上都具备了诸多超越传统模拟电视乃至常规数字电视的特征。而当前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手机用户都不能脱离GSM和CDMA等巨大而无形的通信网络,在电信部门的规制、监管和协调下,星罗密布的单个的节点以发散状的方式相互连接,构成了生物神经系统般纵横交错的整体。
手机增设电视业务,则更加剧了手机发挥效用的环境条件的复杂性,涵盖了信息产业管理和营运等部门、机构和人员共同组成的庞大范畴。关于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问题,近年来已有多人进行研究。其中,博通智信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在《3种运营模式不清手机电视难成移动增值新星》一文中,从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产业链合作模式,盈利模式,资费模式),以及网络终端等方面加以分析;重庆工商大学新闻系的殷俊和李默妮在《韩美手机电视商业运营模式分析》一文中从运营网络、产业链和赢利模式等方面对手机电视的运模式加以阐述;北京邮电大学的周钦清在《手机电视商业模式透析》一文中,从手机电视内容运营商与网络运营商两个角度去解读手机电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汪卫国在《全球广皤式手机电视运营市场分析》一文中从手机电视的运营商,承载的技术,收费模式,以及用户方面对以广播方式为下行传办输的全球手机电视业务运营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综上所述,当前关于手机电视运营模式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手机电视运营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各个问题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展开。它主要包括手机电视运营过程中的网络传输策略、手机电视内容策略、手机电视的接受终端策略、以及手机电视的收费模式策略等。所以,本文的探讨的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也将主要围绕在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中国手机电视运营当前遇到的困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发现,当前中国手机电视运营的困境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管制缺位
目前手机电视业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管制问题。众所周知,由于方方面面的历史积弊与现实问题的辖制,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中对于通讯技术与新闻文化传播的政策法规一贯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效率。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对手机电视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24 数字新媒体 的政策尚未出台,具体操作还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此外,手机电视业务还涉及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方面形形色色的问题。
2.受众享用手机媒体的资费过高
(1)当前支持手机电视的手机终端种类太少,限制了用户的挑选范围。而且平均价格在5000元以上,这样的价格过于昂贵,不利于手机电视的普及。
(2)手机电视业务使用资费过于昂贵。有人按照现在的流量估算,中国联通的手机电视业务流量费达2.5元/每分钟。而包月订制等方法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手机电视接收终端技术不成熟
手机电视业务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比如网络传输速率低,电池寿命短、终端小型化等问题,此外还要制订相关技术标准来与内容服务商协调发展。
4.手机电视服务市场合作模式当前还在处于探索阶段,成熟的合作模式还未形成 当前广电两大行业均想争夺产业链龙头老大的地位,合作也只是貌合神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自在积极准备抢夺手机电视的至高点。最近有一个电信与广电合作推动手机电视发展的“山西模式”,可谓是此种现象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已。
5.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严重匮乏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手机电视节目内容处于青黄不接的严重匮乏期。电信部门没有节目,自己制作节目没有能力,也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广电部门以前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其还不能直接供手机电视使用。毕竟普通电视和手机电视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其节目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的问题。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加以大力改造,方可在手机平台上进行播放;另外广播电视机构虽然有权制作节目,也有能力,但是当前市场运作还不成熟,所以暂时还没有制作手机电视节目的积极性;对于社会力量来说,当前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萌芽时期,因此,他们对于这样一种前途未卜的新兴媒介来说,也不敢大胆尝试,另外国家的政策对于这部分人群制作的节目也没有支持。所以当前手机电视节目供应严重不足。但我们必须明白,“内容为王”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手机电视这一新生事物能否成长壮大,归根结底要由其是否能够依凭提供丰富多样和妙趣横生的节目从而吸引来相当数量的受众来决定。当前我国和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已经有了大胆创新的尝试,为手机电视“量身订制”了专属性的电影电视短片,但这却是杯水车薪,距走向独立完整的手机电视制作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6.市场定位过分商业化,定位人群过于狭窄,定位地区过分强调城区而忽略了乡村。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电视理应是一个全民消费的产品,但是当前我国的手机电视总体上定位于“三高人群”(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和青年群体,定位的地区也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关于农村地区手机电视的使用可以说暂时是一个空白,也没有人关注他们。因而当前手机电视提供的内容也是过于片面。它目前还只是作为一种娱乐消费的工具和资讯工具,而没有承担起作为一种媒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当然,这在国外也不例外。但是,在国外没有发展,并不意味我们不可以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如果没有农村的手机电视的发展,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手机电视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因为手机电视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的利益,所以是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还是借助长尾理论的优点,在手机电视发展的初期就埋好管线,以城市优先,兼顾农村,最后达到城市和农村的手机电视一起发展,从而加速我国城市与农村数字化沤鸿沟的消除呢?笔者认为,后者可能更好一点,手机电视是一种媒体,一种特殊的产品,而不是别的工业产品,我们不能忽略它对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作用,不能忽略它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作用。
二、对中国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策略的几点设想与建议:
1、政策管制方面,对当前的公共频谱资源重新加以划分,或当前的未开发利用的频谱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公共频谱资源分配方面,给手机电视产业应有的“国民待遇”。“很多研究都表明:即便在信息发达的美国,在任意一个给定时刻,人们正在使用的频谱也只占所有可用频谱的2%到6%"只要合理利用好无线频谱资源,部署下一代无线服务所需的频谱并不短缺,事实上可能还有一些富余。”
中国手机用户达5亿左右,而媒体受众超过5000万就算是大众媒体了。那么这样一种形式的媒介应该受到和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一样的待遇。但是由于手机电视是一个近来才产生的行业,国内的大多数频谱资源已经被通信和广播电视等等的行业瓜分完了。这就使当前的手机电视产业在发展时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频谱资源严重匮乏。所以,国家在制定传媒发展的政策时,在分配传媒拥有的公共资源,尤其是在分配频谱资源时,理应平等地对待手机媒体,而不能像以前将之仅仅看作是一个通讯工具一样。所以,可以让国家划分出一定的频谱资源,作为一个公共频谱资源供手机电视发展。当然,“手机电视在我国需要多少频率?具体使用哪一段的频率?”还需要科研工作者进一步论证。国家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26 数字新媒体
无线电频谱管理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何廷润在《中国4G频谱规划的困难与挑战》一文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另外,关于我国当前的频谱利用的效率问题现在也需要加以提高,如何对现有的频率加以更充分的利用,如何再对新的频谱资源加以开发也是当前需要科技工作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如何和效利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的问题,太原理工大学吴青松在《如何有效利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一文中提出了9点建议。包括,开辟新频段,卫星和地球站吴线采用极化复用技术,卫星采用多波束技术使工作频率有可能多重复用,降低地球站和卫星天线的旁瓣特性采用多址技术,采用高效数字调制解调和纠错技术,采用信源编码数字压缩技术,进一步开拓卫星办道资源等。
2、搭建中国公共手机电视运营平台的设想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广播电视以前发展过程中没有公共广播电视的教训,政府出头积极地支持和发展公共手机电视,至于商业性的手机电视产业可交由市场来发展。
可将此形象地概括为“兵分两路,各自出击”。另外,也应积极拓展农村的传媒市场,这也是推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当然,对于商业性运营机构来说,这种设想不切实际,但是从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的角色来看,从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来说,从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作用来说,从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却不为过。我们的确需要市场经济,但是并不是将一切都交给市场,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对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工具来说,对于人民的意识形态以及精神文化建设有重大作用的工具来说,国家有权力也有责任对其发展予以干预引导,支持其向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可以借鉴西欧公共广播电视发展的模式,总结我国公共广播电视发展的教训,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手机电视发展平台。在这方面可以由国家出政策,出资予以支持。另外关于商用的手机电视运营平台,可以由市场去竞争。
对于手机接收终端,可以采用在现有手机上加接收器的方式来获取信号。在此操作过程中,建议该配件由国家指定的商家竞标批量生产后,分两种形式投放市场。
(1)老少边贫地区,以及城市中的低保人员,可以由国家扶贫项目支持其免费获取,亦可由国家,省、市、自治区以及个人相结合按比例予以资金支持,这样也可以减少贫困人员的负担。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2)对于非贫困人口,则可以以一定的价格向其出售。由市场来决定其供需情况。这样做的好外是,由于该工程是一个国家项目,涉及的面比较广,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成本。
3、关于手机电视传输网络的问题
当前国内外手机电视传输网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笔者顺便对其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详见下表。
笔者建议:在手机电视传输频段方面,需要政府对公共手机电视的发展予以支持以外,其余非公共手机电视的标准与市场合作、发展模式均可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竞争,防止垄断的策略来解决。除公共手机电视节目的传输网络由国家专门划分出特定的波段供高功率直播卫星传输以外,其余的手机电视节目传输或其它的手机数据传输业务完全可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完全竞争的策略,由各种力量互相博弈,推动手机电视技术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必要将所有的手机电视传输网络均划规成为一种网络。划规成一种网络势必会造成垄断,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技术革新,也不利于手机电视传输网络服务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竞争,需要多种服务,这样我们的生产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有多种选择,我们的生活水平才可以进一步提高。比如说,我们有高速公路,也有铁路,还有航空路线,还有河运路线,海运路线,甚至还有乡间的小道可供我们去外地,我们并没有因为一种交通工具的出现,而将其它交通要道封弊了,而是交由市场来决定其取舍。所以,手机电视的传输网络也是一样,我们不需要垄断的网络,我们需要有竞争的网络,需要服务不断进步的网络。
对于公共手机电视的网络,笔者觉得和数字多媒体卫星直播广播合作发展,利于其所在的频谱资源Ku波段进行传递,采用高功率的卫星直播方式,在直播卫星上安装大功率的转发器,卫星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高,可以有效扩大传播的覆盖面,也可以减少整个产业的成本,也可以保证边远地区的覆盖率等。
关于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博导胡国荣也觉得在做手机电视的时候,应该兼顾到广播。“所以我建议在做中国手机电视标准的同时,兼顾点播和广播,也同样应该兼顾芯片的设计和开发。”当前比较好的波段就是在赤道地区附近的Ku波段,这一波段为当前的广播电视网所用,可以利用当前广播业发展不景气的时机,对广播产业加以调整,进行产业结构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28 数字新媒体
升级,发展数字多媒体卫星直播广播,这样的数字多媒体卫星直播广播实质上就和直播手机电视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4:手机电视的节目来源问题:
公共手机电视内容来源:由国家成立专门的公共手机电视节目运作机构负责承担。该机构对上只向国家广电总局负责,对下只向普通老百姓负责。是一种扁平式的运作机构,不同于我国当前的四级办台,条块分割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其节目的覆盖面是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可以收取一定的广告费来弥补其资金的不足。但是广告时间要加以限制,不可以无限制地播放广告。采
用制播分离的形式,对当前手机电视节目严重匮乏的问题加以解决,可以采取与国外合作,也可以由国内市场提供,引进一些公共广播电视节目,并和传统意义上的媒体采编制作人员开展合作,然后加以符合自身特性的方式来进行改编播放。
手机电视节目的节目形态变革与创新。
5:手机终端:利用现代新技术、新能源材料,以及物理通讯知识来研发“大屏幕手机”
对于手机屏幕过小的问题,笔者设想的解决办法有两种:
其一:继续深入研究电子纸的成像技术,利用电子纸技术来解决。当前日本的某些研发机构已经发明出了可以代替当前手机液晶成像手机内容的电子纸(如索尼公司当前就研发出了电子纸),但可惜当前它们只能是黑白的,估计彩色手机屏幕电子纸的出现为时不远了。由于电子纸可以卷曲,因而若能使该电子纸从手机中取出来后依然可以显示手机的内容(或者对其加入一些别的传导的设备),那么手机电视屏幕过小的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
其二: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在当前的手机上安装一个可以成像的设备,该设备可以缩小至一个电子笔一样大小,将它平时藏在手机里,如同现在当前电子字典安装电子感应笔一样。在需要收看手机电视时,将该设备取出来,用一个工具卡在手机前面,利用光的折射或虚拟成像,或其它成像原理,将手机中的图象放大并呈现在该设备上。这样手机电视用户就可以看到“大屏幕”的手机电视了。
6.对于手机电视内容及其收费问题。
手机电视内容及其收费问题可分成两部分进行收费。前一部分是公共信息平台,即公29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共手机电视内容,这部分可以免费供受众获取,该部分公共手机电视的享用费用可由政府来买单,它可以满足手机电视的基本需求。当然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西欧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提供的内容运作方式;另外一部分是收费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用来满足手机电视用户高层次的需求的。这部分内容是以市场方式来运作,让市场来调节。可以采用包月收费,或按下载流量收费等多种形式。由于以市场为主来调节,这势必会引用竞争。这样,由于竞争的引进,市场会自行调节非公共手机电视的享用费用。这里不再赘述。结语:
“坐地日行八万里,寻天遥看一千河”――手机电视使我们通过掌中的小小屏幕将世界风云尽收眼底,突显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同时也通过便携性、交互性等特征使重视个性化的当代消费者群体颇感到心满意足与妙趣横生。这些都是促进手机电视在未来进一步拓展发展道路的潜在积极因素。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许多前辈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中,有的也是笔者依据自己了解的国内外传媒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而做的一些判断或大胆想象,有的是在对比国内外传媒业发展时产生的一些大胆想象。虽然本文对手机电视运营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笔者还是希望它能对中国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尽一分微薄之力。对于本人的观点,肯请国内外专家不吝赐教,肯定之处,与师长共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四、高清电视快报:
1.高清电视业务遇战略良机
本月底,香港将正式开通基于国标的地面数字高清电视信号。深圳业内人士评价说,这一消息和奥运会将采用高清信号转播一道,对深圳高清电视节目的普及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深圳已经有40多万台高清电视机,但节目源较少制约高清电视的普及。”近日深圳天威视讯一位人士表示,随着两大机遇的出现,2008年深圳高清电视业务的发展有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节目稀少制约高清普及
“高清是电视人的终极目标之一。”深圳天威视讯副总工程师曹利齐介绍,对于数字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30 数字新媒体
电视行业来说,其新业务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高清主线,另一条是交互主线,“普及高清是数字电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视人的理想。”
据介绍,目前我国正处于数字电视的起步阶段,高清节目制作播出的经济回报还不足以支撑自身发展,同时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一,因此标清、高清将并存较长的时间。
不过,在一些一线城市,高清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曹利齐介绍说,深圳有40多万台高清电视机,为高清电视节目的播出提供了硬件、市场基础。天威视讯市场部负责人林刚也表示,最近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深圳大部分酒店对高清电视表达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四星级以上酒店对高清极为看好。”
“'高清节目'加上'高清电视'才是真正的高清,制约高清电视发展目前最主要是节目源。”曹利齐表示,今后将会有个过渡期,就像当年市场上有了不少彩色电视机,但是电视台只能提供黑白制式的电视节目。
国外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无论欧美还是亚太地区,国际上成功的高清频道无一例外地拥有顶级品质及海量的节目。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全球每周有700小时、40套的高清节目播出,有超过1000万的高清电视家庭用户,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1550万。
据了解,目前全球高清频道约50套,美国75%以上的家庭可收看高清频道;日韩在高清电视方面启动较早,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而在中国,只有央视高清频道、上海文广高清频道等数套高清频道推出。而且收费高昂,以央视高清频道为例,每年1440元的收费用户难以承受,目前高清电视还只是小众市场,如何增加节目源并降低收费是关键。
一位诺达咨询分析师也表示,电视台作为高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内容提供商,高清内容是构建完整高清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也是最终用户的核心需求,电视台在高清摄录设备的采购方面应先行一步,从而在根本上推动我国高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奥运和香港蕴含两大契机
令人欣喜的是,对于深圳来说,在通向高清电视普及的道路上,目前已经出现两大契机。
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2008年将首次使用高清信号转播奥运会,2010年我国将开播10个高清频道。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奥运的机遇将使整个高清产业链的各个成员受益,并将有力带动高清摄录设备、高清机顶盒及高清数字电视等产品的销售。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彩电厂商一致看好彩电产品将会迎来井喷式的增长,几乎所有国内外彩电企业在新品发布时都加大了对高清的宣传,其中不少厂商更是推出了分辨率达到1920×1080的全高清平板电视。在深企当中,创维的全球首款能解码高清RM/RMVB格式流媒体文件的“CooCaaTV ”(酷开)系列液晶电视、康佳的i-sport36双稳运动高清系列都是此类新产品。全高清产品的增多,使得高清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得以提高。
在节目源方面,明年奥运会期间,央视高清频道将免费向所有高清电视用户发射长达3800小时的高清奥运节目。“这对于培育市场或许起到重要作用。”一位业内人士评述。
体育大赛总是蕴含着机遇。2006年央视高清频道能在深圳、青岛等成功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落地,跟当年德国世界杯的64场高清节目比赛的推动分不开,“奥运期间高清节目免费,学的是一些软件企业'先免费,后收费'的市场开拓模式,央视也具备这样的市场培育能力。”
“对于深圳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契机,就是香港高清地面广播的开通。”深圳天威视讯副总工程师曹利齐表示,香港政府已经对外正式宣布将于12月31日正式开通基于国标的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这一消息将促进内地地面数字电视产业的推进工作。
“不少人是跨深港两地工作的,在香港看惯了高清电视,在深圳看不到高清电视会不习惯。因此,香港对高清电视的消费热情肯定会对深圳产生积极影响。”曹利齐透露说,天威将会抓住两大契机,积极推进高清电业务的发展,“明年在高清业务将会有所动作。”
2.东芝与Rambus达成合作,下一代HDTV运用新技术
东芝与Rambus日前表示,东芝已经得到Rambus公司用于高清电视(HDTV)芯片组的高速存储技术使用授权。
根据协议,东芝将得到XDR内存控制器接口单元(XIO)和XDR内存控制器(XMR)专利技术。东芝将在自己的65nm HDTV芯片中内嵌XIO和XMC,运行频率4.8GHz。使用XDR存储架构的芯片将提供超高数据带宽,东芝下一代高清电视将因此支持超1080p分辨率,120Hz刷新率,12bit色深,多画面FullHD画中画等等功能。双方表示,Rambus公司的技术可以提供的高级功能包括1080像素或者更高的图像分辨率、120Hz的刷新速率、12位的颜色、多个HD画画数据流和先进的图像增强算法。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32 数字新媒体
3.北京奥运会将启用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
北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杨义春20日表示,北京奥组委已决定采用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为奥运相关人员提供高清晰度视频服务。
杨义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奥运史上第一次全面采用高清设备进行电视转播的一届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决定选用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松下电器公司的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指定视频设备。
根据北京奥组委与松下电器公司的协议,松下电器公司将为奥运场馆以及奥运相关设施提供大约2000台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运动员、新闻记者和各国奥委会来宾在奥运专网内,可以欣赏到高清晰度的图像和电视节目。目前,这款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已通过有关测试。
完整的高清数字电视体系包括高清电视节目源、高清机顶盒、高清电视机和必要的传输网络。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奥运专网将具备这4个条件。此次确定的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其中双向机顶盒可以点播北京地区电视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奥运赛事录像等互动服务。
北京地区电视网络运营商歌华有线负责人表示,这款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除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外,还将面向大众市场,预计明年春节前在北京上市销售。
五、卫星电视快报:
1.山西大同市开展整治卫星电视传播秩序行动
日前,大同市从12月份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卫星电视传播秩序行动,同时对所有安装使用电视信号的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排查,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广播电视传播秩序。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是已经批准并持有接收卫星传输的境外电视节目许可证的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是否按照许可证载明的项目和范围收转电视节目等;未经批准无证安装、使用收转卫星电视节目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宾馆饭店、各类招待所、桑拿洗浴等经营场所;未经许可擅自销售卫星电视设施的经营单位;所有单位和个人擅自侵占、截转、干扰、解扰等破坏广播电视信号的行为。据了解,此次专项整治将会同工商、公安、国家安33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全等部门配合行动,对情节严重者将依据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据了解,按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和省综治委、省广电局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开展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大同市从05年12月16日至06年1月15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整治行动。在集中整治阶段,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协同深入大同市家用电器商场、居民小区、酒店宾馆进行排查、摸底,现已查封没收100个卫星天线和卫星接收机,强制拆除了20多个高频头,向单位和个人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余份。
2.凌云工商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行动见成效
为进一步规范百色市凌云县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的经营秩序,遏止销售、安装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不法行为的发生,今年以来,凌云县工商局采取抓源头、堵流通、做疏导的办法,深入开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专项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移动电视快报:
1.CMMB阵营瞄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峰会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峰会将于12月底在深圳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与广科院联合主办,各地广电主管领导以及CMMB产业链上几十家企业将悉数到场,共同探讨CMMB的运营规划、产业化进展及标准演进等话题。据业内人士分析,该会议可以说是CMMB阵营给2008年奥运会的新年献礼,也预示着CMMB阵营将开始正式商业运营前的最后冲刺。
2.央视国际将与巴士在线合作,进军移动电视
12月18日,“CCTV移动传媒开播仪式”在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举行,央视国际移动传媒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央视新媒体布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据悉,新公司的车载电视业务将与巴士在线传媒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定点网络下载技术,以中央电视台移动传媒(CCTV—移动传媒)作为播出名称,播出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等视听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34 数字新媒体
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移动电视(传媒)业务。
3.移动电视芯片降至5美元,调接收终端价格
12月20日消息,据港台媒体报道,移动电视芯片已经降至10美元以下,部分品牌甚至降至5美元,由此具备移动电视的手机、PC和其他移动终端有望在近期大幅调整价格。
引用移动电视芯片龙头厂DiBcom执行长YannickLevy原话表述,在转入90纳米制成工艺后,移动电视芯片单价已降到5-6美元,如果要开发PC用USBStick(外接卡),原物料成本仅10美元,零售价不到20美元。
芯片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汽车、PC及手机将是移动电视主要应用市场,在车用领域来可携式导航装置(PND)及移动电视结合将是一大趋势,PC领域目前包括宏碁、华硕及惠普等大厂,都开始推出支持移动电视的笔记本电脑(NB),最近英特尔(Intel)更有意推出整合Wi-Fi/WiMAX/DVB-H芯片平台,将进一步带动PC应用普及。
内业人士同时指出,受2008年在欧洲杯足球赛及奥运刺需求,移动电视有望在2008年进入普及,目前各大手机企业也都在积极推出具备移动接收功能的手机,同时移动电视外接卡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他们的价格将会随着芯片价的调整迅速降低。
4.移动电视市民接触率近九成
在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上,北广传媒集团副总裁赵多佳公布了一项最新的调查报告,报告表明,北京市民对移动电视的接触情况达89.7%。
赵多佳表示,公交电视是所有移动电视中接触率最高的媒体,市民接触率达到79.4%。接触率位居第二的移动电视为地铁电视。北京地铁电视项目自2006年起启动,目前地铁八通线、五号线和十三号线的车厢和站台已完成安装,乘客已经可以通过这些地铁线路上的移动电视收看多档电视节目,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乘客还可以通过地铁电视在第一时间收看到有关奥运赛事的资讯和转播。
此外,报告显示,移动电视主要客群的特点表现为高收入和高学历,而从关注度来看,80%以上的观众表示关注移动电视。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
5.国内数字移动电视商机初显
不久前,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正式实施,数字移动电视开始成为社会广泛议论的话题。那么数字移动电视究竟是何物?为何能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关注呢?
其实数字移动电视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与接收,并可在高速移动的物体中收看的一种现代化电视系统。目前数字移动电视已开始在铁路、地铁和公交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它的受众目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着的人群。数字移动电视是国际公认的新兴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数字移动电视最大的特点是:处于移动状态,时速120公里以下的交通工具上,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使观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轻而易举地收看电视节目。移动电视和广播一样,都用无线信号发射和地面接收的方法。只要有数字电视接收机,就可以在发射场所在的任何地方,在移动中接收信号,就像收音机一样。
移动电视弥补了传统电视“盲区”。数据显示,北京每天仅地铁人流就高达130万人次。一个中型城市公交车辆达2000—5000辆,流动人口不下300万人次,私家车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全国列车年运载量2003年达到13亿人次的惊人数字。如此庞大的受众市场是传统电视的“盲区”,移动电视正好弥补了这部分盲区。
移动电视具有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移动电视广泛应用于城市公交车、商务车、出租车、私家车、商务楼以及将来覆盖的火车、城际客车、银行、医院和电信营业厅等各个系统,其传播或服务的对象囊括城市及城市之间人群密集区域的流动人口。这些受众既包括普通消费人群又包括主流人消费人群,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是媒体传播的新领域。
数字移动电视将开辟一个新的行业局面。就象当年移动电话的兴起使手机成为人人需要的必须品一样,移动电视的出现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人们收看电视的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通过3C融合和功能扩展,移动电视在整合其他产品如MP
4、GPS和学习机、游戏机的功能后,也将成为人人需要的一种时尚用品。
移动电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大批量的设备投入使用,受益最大的将是家电行业,特别是传统的彩电制造企业。中国有200多个大中型城市,以每个城市3000辆公交车、www.xiexiebang.com
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周报·2007.12·网媒资讯 36 数字新媒体
每车安装2台移动电视计算,200个城市将“吃掉”120万台数字移动电视机,这足以让各电视机制造企业垂涎欲滴了。更何况还有地铁、出租车和列车市场,比如有央视背景的“中视广源传媒网”已经开始在全国34条列车干线上安装、开通移动电视频道,每节车厢内安装4台以上的15英寸液晶电视,这又是一块争夺激烈的市场。
但想分享移动电视这个蛋糕的并不仅仅是电视企业,一些传统的碟机生产企业,比如新科、万利达等,都在陆续推出以移动DVD为蓝本,加入移动电视接收模块的新产品。此外一些做数码相框、GPS和MP4的企业,也在跃跃欲试加入到移动电视产业中来。这些新兴产业力量的加入,在加快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未来的市场格局面临很多新的不确定因素。
移动电视产业尚需不断演进。移动电视产业潜力巨大,然而“太阳刚刚升起”,前景还只是在预测之中,市场潜力尚待发掘。从理论到现实的利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6.思亚诺、华旗携手CMBSat 为奥运推出移动电视平台
以色列移动数字电视半导体接收器开发商思亚诺(Siano)公司,近日宣布将与CMB卫星有限公司(EchoStar的香港分公司)和中国华旗公司合作,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移动电视服务解决方案。
网媒资讯·2007.12· 数字新媒发展周报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吉林电视台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之路
2003年可谓是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元年。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5月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7月,召开了全国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试点工作动员会,提出要大力开发有线付费广播影视频道,通过内容开发带动有线网络整合,促进有线电视产业升级。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吉林电视台于2003年10月成立了专门负责数字电视新业务开发的内设部门——数字电视发展中心,并成为最早申请开办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6家省级电视台之一。由此,吉林电视台开启了向传统模拟电视之外的数字新媒体领域进发的序幕。
一、立足长远,抢抓新媒体发展机遇
(一)发展思路
在数字电视发展中心成立之初,吉林省广电局党组就提出要以数字电视发展中心为广电产业发展的对外开放平台,全面开发传统电视产业之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吉林电视台明确了整合全台资源、统一运营、归口管理的发展策略,积极鼓励、支持和推进数字新媒体业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产业化为指针,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线,突出发展主题,以整合资源和统一运营为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坚持自我发展和对外合作相结合原则,利用无线、有线、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大力发展付费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形成涵盖多种技术方式、多媒体形态、多终端覆盖、多样化内容的新媒体业务格局。
如果借用200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出版的“全球畅销书”《蓝海战略》中的观点,把传统电视血腥竞争的已知市场比作“红海”,那么“新媒体”就好比一片“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数字电视发展中心在8年多的时间里,始终立足长远,用未来眼光去捕捉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媒体发展机遇,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向传统电视之外的“蓝海”空间开疆拓土,期待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以及整合不同市场的价值元素来重建新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边界,从而摆脱“红海”,走上新的经济增长之路。
(二)发展进程
多年来,数字电视发展中心一直做着描绘未来的事业,克服着人手少、队伍年轻,业务新、边缘化,投入小、资金严重不足等重大困难,以务实进取的态度来应对扑面而来的新媒体挑战,用淡泊名利的心态看待昨日的艰辛和他业的辉煌。
2004年4月,吉林电视台整合全台各频道节目资源,由数字中心统一运营全台节目短信互动增值(SP)业务,并成立吉视公众资讯有限公司,以公司化方式进行短信业务的合作经营。
2005年8月,吉林电视网()正式上线,并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吉林卫视实现网络同步直播,各频道重点节目实现互动点播。
2006年1月,吉林电视台与深圳华视传媒合作,成立吉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通过长春公交集团合作,开展移动电视业务,公交车载移动电视频道试开播运营,这也是全省第一项无线数字电视业务。
2007年5月,吉林电视网获得国务院新闻办颁发的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资质,成为真正的网络新闻媒体。2008年6月,CMMB省内第一个发射点正式开通,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手机实现看奥运”的26个城市之一。
2009年2月,吉林电视网获省通信管理局核发的经营性网站许可,完成从非经营性网站向经营性网站的转型。同年5月,吉林电视台及省内8家广电机构与国家中广传播集团签署省级运营公司组建协议,共同出资5000万成立吉林省中广传播有限公司及9个地市分公司,负责开展CMMB手机电视业务。
2010年6月,吉林电视台与优酷网合作开办“睛彩爱酷”全线栏目,通过CMMB手机电视睛彩系列频道播出,开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通过手机媒体进行合作的先河。同月,吉林省中广传播与一汽集团及启明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CMMB车载电视合作,为全国CMMB创立车载应用的全新商业模式。2011年12月,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
(三)现有业务框图
二、面向三网,谋划全媒体发展布局
(一)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放大媒体内容优势,助推新媒体跨界发展
2010年开始,国家加快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步伐。“三网融合”对于广电来说
是“双刃剑”,即有机遇又有挑战。从电视台的角度,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不仅仅在于三网融合实施方案中广电掌控了IPTV的内容集成播控权,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三网”都要承载和运行的是内容。电视台作为广电的内容生产单位,比照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内容。
吉林电视台在新媒体业务格局中,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重点也是内容。数字中心依托吉林电视台七大传统电视频道的内容优势,利用数字化对频道资源的释放,把有线数字电视频道资源开发作为重点,把发展专业细分的内容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在内容发展规划上,通过开办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提高我省在节目内容上的优势,为未来占据足够的内容发展空间。从2003年起,我台先后经省局向国家广电总局上报申请开办各类窄众细分的数字频道近20套,得到批准开办的频道只有目前的两套:东北戏曲频道和篮球频道。
1.以东北戏曲频道为代表的文化系列频道
东北戏曲频道是我台2007年获得批准开办的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四省区为覆盖范围的有线付费电视频道,内容设置上以东北区域范围内的戏曲和曲艺等为特色定位,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东北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树立我省在东北区域文化中的地位。
2.以篮球频道为代表的体育系列频道
2008年4月我台获得批准开办覆盖全国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篮球频道。篮球作为体育类中的大众项目,收视群体广泛,NBA、CBA以及欧洲联盟等世界顶级赛事的关注度高,与之相关的体育类节目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以电视购物频道为代表的信息服务系列频道
自吉祥购物频道停播后,我台一直没有放弃继续开办电视购物频道的努力。由于国家严格对电视购物频道的管理和资质申批,2010年我台选择与贵州电视台合作,共同经营家有购物吉林频道,为我台打开了进入电视购物及相关领域的出口,对带动吉林省经济、社会、就业不无裨益。
(二)以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为切入点,反向融合传统媒体,谋划全媒体发展战略布局
2011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吉林电视台作为直接责任主体,在吉林电视网()的基础上,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并明确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在新媒体领域的喉舌,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实队伍,整合所有新媒体资源,积极利用新技术,开发互动、时移、多媒体等各类新型视听节目服务业态,打造集各种视听新媒体功能于一身的网络广播电视台。
开办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可以说是我省广电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构建新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跨网络、跨终端、跨媒体的全媒体发展战略的切入点。网络广播电视台集广播、电视、网络为一体,以新媒体形态反向融合传统媒体。从平台建设可分三类:(1)内容平台,融合视频、音频、图文、论坛、微博等多种内容形态,来源主要有三部分:自创节目、对接传统广播和电视、集成全省区域内的视听节目;(2)技术平台,具有适应新媒体特点的内容采集、分级制作、多网传输、多屏分发和内容管控等多种功能;(3)运营平台,支持“三网融合”、双向互动,可实现互联网、电信网(IPTV)、广电网、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等多渠道传播和电脑、手机、电视等多终端发布,兼具新闻宣传与社会服务双重属性。
从业务规划上可分四大类:(1)视音频网站业务,保留并极大优化了原有广播和电视网站,是省内重点网络新闻媒体;(2)IPTV业务,以电视机加IP机顶盒为媒体终端、以宽带互联网局域网为传输渠道,提供直播、点播、时移等视听节目及生活资讯类服务,是省级IPTV集成播控平台和运营服务商;(3)互联网电视业务,以互联网电视一体机为媒体终端、以宽带互联网广域网为传输渠道,提供点播、时移等视听节目及生活资讯类服务;(4)手机电视业务,以手机、PAD等为媒体终端、以移动互联网为传输渠道(区别于CMMB),提供直播、点播、时移等视听节目及生活资讯类服务。
三、创新价值,做强做大新媒体产业
回看吉林电视台数字新媒体业务发展的历程,可以说8年多时间一直处于向新媒体“蓝海”进军的开疆拓土阶段(2003年10月~2011年底),并基本确立了多项新媒体业务共融的格局。以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和
我省进入“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为标志,2012年,将开启融媒时代。在以“融合”为主要特点的全媒体环境下,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借力政策支持,创新价值,提升新媒体发展步伐,做强做大新媒体产业,既是新媒体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一)重新认识新媒体的价值,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度地挑战传统媒体并快速地瓜分媒体市场份额和终端用户。传统媒体的危机意识表现为对新媒体开发的重视。各传统媒体在力保主业的同时,都开始互联网化,或是力图向主业周边及上下游业务渗透,拓展生存空间,也才催生出“新媒体业务”。但在新媒体建设上也还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新媒体是非主流的业务,应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为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有观望等待态度。
党的十七届六中会已把加快新媒体建设提升到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新媒体,提出要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发展能力,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十二五”时期,国家广电总局已把“加快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排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六大转变之首。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和电信企业的进入,新媒体的竞争已然激烈,因此,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政策等),加快新媒体发展,已不是超前行为或冒险之举;也只有这样选择,才能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我们的新媒体业务不会出局。
(二)整合发展,打造新媒体产业集团
“新媒体”,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汇,通过百度可以搜索到7580万个结果。“新媒体”概念成就了众多知名企业,比如,分众传媒的“楼宇电视”、华视传媒的“移动电视”、优酷的“网络视频”,这些企业都成功实现了上市。而目前我台已拥有多项新媒体业务,并且一直按照统一机构、归口管理、整合发展、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在推进。因此,要把数字中心打造成新媒体产业集团、实现转企改制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符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精神。一个具有多个新媒体概念和实际业务的新媒体集团,完全可以按上市企业来谋划和打造,有利于新媒体产业做大做强。
第五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论述题
本文为备考时自己的总结,仅供参考! 定义:数字媒体艺术是对艺术精神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以数字化媒体方式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的统称。他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及其软件、硬件设备和科技概念进行设计创作,以表达属于数字时代价值观的艺术形式。另一种则是将传统形式的艺术作品以数字化的手法或工具表现出来,使传统艺术在新的技术界面上发生多维度的融合和创作流程的再造,从而呈现为全新的艺术形式。
数字艺术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基于数字平台创作、基于数字平台传播的艺术作品。这种类型的数字艺术,其生产传播与消费将主要依赖于数字技术的介入,艺术家在独立的数字艺术创作平台上完成整个过程,并在数字传播平台上传播。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技术的本性即开放、自由、人本数字技术并非是因为技术的自然发展而水到渠成的结果,它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自由交流、全方位沟通而作出的选择。
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的前提在于它能够支持这种开放性需要的能力,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如果有可能独立于其他的艺术形态,真正获得独立发展,那么就不应该背离自己的出发点。数字媒体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开放的,审美活动时开放的、创作流程是开放的,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也是开放的。文化理念的开放往往构成艺术形态出现的背景,不同文化理念导致不同艺术形态。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开放性的文化理念,必然导致由一种媒体或一种艺术形态统摄一个时代格局的终结。数字技术的开放性表现为时空关系、人际关系、人机关系等方面极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它里面可以有电影,可以有电视,可以有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诗歌、舞蹈,还可以有作为创作者的我们以及我们同机器的共生空间,所以这种开放理念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必然是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数字艺术只有以多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为出发点才可能呈现为不同以往的全新形态。审美的开放式的开放是指数字技术所支撑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活动是开放的。电影电视比任何一种艺术带给人们的影响都要深刻,原因就是其核心技术的可复制性使艺术成本降低而得以走向平民,数字技术所能够拓展的审美空间笔其他的艺术形态更为开阔,这不仅仅体现为他便捷低廉的复制能力,更体现为它前所未有的分时共享能力,他不仅降低了艺术审美的成本,并且使审美空间大倍数释放。创作流程的开放即指创作的非个人化、非成品性、非中介性,即数字媒体作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可完善性。数字作品的可开放性更在于所支撑作品的有始无终,当一件作品在互联网上发布后,这件作品不仅仅用来观赏,它是一个新的开始,接受者不再是选择性的参与,而是创造性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它允许修改后的版本再度发表成为全新的作品。数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无限衍生能力是数字媒体艺术创造流程开放性的体现。只有这样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才能满足数字媒体传播的“海量”需要,也才能够真正实现美的创造与美的审视之间的融合,所谓接受者即创造者,这彻底结构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垄断。在数字时代开放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数字技术的要求同时也是数字时代发展的理念,开放的系统在于通过消费者多样化的自主选择获得快速的变化和增长,我们靠自己的想象力来竞争,真正有竞争力的系统必然是开放的,它属于大众,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并且能将之营建为自己的世界。在数字时代“人即信息”,只要人人都追求个性发展,只要人人都崇尚文化自由,多元文化的时代才会真正的到来。所以现代传媒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其机制无论是向着市场发展还是向着全球化发展,都必须以实现跨媒体经营为基础,跨媒体经营才是传媒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方向。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特征使得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活动更加的自由,这种自由并非意识形态的无政府主义,而是艺术精神获得最大限度释放的可能。数字技术作为创作材料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够完成物质世界的表现,并且能够完成非物质世界的表现,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场传播,并且能够完成表现的非线性传播,它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从事艺术表达 1 的自由追求。但现如今人们对这种自由的追求往往有些偏颇,受众更多的将这种自由投放在工具的愉悦和感官的愉悦上,前者,即数字技术作为工具所具有的使用的任意性,后者即使用工具的自由所带来的使用目的的任意性。前者引出的不是艺术精神的自由,而是工具崇拜主义,后者引出的不是审美的自由,而是美为感官所奴役。技术的工具主义崇拜导致工具使用上的异化,我们过多的迷恋现实所不能的方面,推崇视听感官的刺激,这导致我们的艺术不是为了解放人们的精神,而是在貌似自由的表征下咽干着对人的感官异化。数字技术所赋予数字媒体艺术的先天的自由性格,需要我们的理性判断和取值,数字技术作为工具的自由需要上升到艺术的理性自由,一种技术如果不能凭借人文内涵上升为语言,就不可能支撑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另一本性即人本,只有当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工具层面以外的东西,也就是它的精神内核,我们才有可能使之成为我们言说的语言,并且才有可能艺术的言说。就像互联网世界所呈现的那样,这是一个独属于人的世界,它使我们获得新的存在方式,鉴于数字技术的人本内核,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首先有赖于人机共生,数字媒体艺术应该是为了精神的自由表现而创造。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的基本需求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技术改变的知只是满足人们需求的方式,并不改变我们的需求本身。关照数字技术的人本内核,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首先有赖于人机共生,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利益的竞争而劳作,还同时能够为了精神的自由表现而创造。
数字艺术的基本特征:变化、多元化(高级形态的数字艺术作品将可能同时是艺术作品,信息处理工具、应用信息系统)、虚拟性、交互性。数字艺术的创作和展现均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数字艺术形态下,艺术作品欣赏者可以毫无顾虑的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修改中,欣赏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二度创作”。
数字艺术工具的特征:外围多媒体处理设备,海量存储系统等。数字艺术创作平台的智能属性对艺术创作过程和模式都有影响。它改变了创作者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仅仅是创作的工具,同时他们还可以与创作者之间进行沟通合作。利用工具进行模拟场景的实现,使得我们可以提前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解决。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给计算机参与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数字技术传播媒介的特征:独立数字存储媒介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的高效、高质的存储特性,能够以无损质量永久保存各类多媒体信息。便携性。
超工具特征:数字艺术的创作工具具有自我创作的特征
虚拟特性:数字故宫(“虚拟紫禁城”是中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展现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虚拟世界。”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介绍,这座“紫禁城”用高分辨率、精细的3D建模技术虚拟出宫殿建筑、文物和人物,并设计了6条观众游览路线。“虚拟紫禁城囊括了目前故宫所有对外开放的区域。”故宫信息中心主任胡锤介绍,为了营造尽可能真实可信的体验,技术人员通过与中国历史文化专家合作和对实际演员的真实动作进行动态捕捉,再现了一些皇家生活场景。)
交互性特征:交互模式有选择式(不同的选择重组会产生不同的作品结构和不同的艺术效果)推理式(正如游戏中根据选择结果自动选出下一事件结果)自动式(欣赏者可以通过一系列传感器,全身心投入虚拟世界,直接与虚拟人物对话,随意在虚拟时空中行动,推动剧情发展,获得与现实中相似的艺术感受)
数字媒体艺术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数字媒体时代个门艺术的特点:
数字技术时代电视的新特点: 1频道数量增加、内容丰富
2收视质量大大提高 3彻底改变收视习惯(时间空间)4大大增加服务功能 5带动新兴媒体相继出现
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新特点: 1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
2制造虚拟影像:数字虚拟现实替代演员、带来感觉上的真实 3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 4借鉴电视(2、3)
延伸出其未来:网络化、互动、受众参与 延伸出其本质:无所不能、虚拟 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
现状:好的:
坏的:
未来:怎样发展: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许多邪恶和荒唐,混乱和虚伪使每个时代都因之而产生不同层次的作品,但人类对庄严淳朴、和谐和崇高的美感的追求却从来都没有改变,这也同样构成了艺术创作主体的基本信念。人作为精神实体的存在者,总是向往着尊重美好,所谓从善如流,而只有体现出这种追求的艺术活动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创造。
虽然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突如其来的扩张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一时间无所适从或混乱,从而使艺术在大众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媚俗倾向,出现了对感官快乐的营造和沉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尘埃必将落定,一切伪艺术现象诞生与数字技术大潮,也必然会被数字技术的大潮冲刷殆尽,而只有真正体现主体精神和艺术信念的艺术活动才是永恒的,是人类把握世界把握自身的最高形式。
当数字媒体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形态产生时,一部分人很快将它纳入了传统的理论思维,另一部分人则在倡导其实践活动的时候,主要以所面对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依据,其目的在于如何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获取更多其他艺术行为所不能及的利益。
现在媒介艺术一诞生,每种形态都带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新生的产业,充满了新的商机和竞争,它注定要引发一场媒介资源、信息产业与知识产权的重大变革。现代媒介艺术是传递信息与观念的新通道,它引起了各种观念与文化的相互冲撞,他们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让芸芸众生平等的享受信息资源。它使艺术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
数字技术用程序编码,在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里,为情感的再现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关键在于这种用程序书写的语言不仅要有其独特的生命的节奏,而且有其独特的形象性含义,即对情感的形象进行有倾向性的、有意识的概括。
数字技术消除了艺术的精英高层性,使艺术真正为大众所掌握,真正成为民众的语言,但是艺术的平民化并不意味着要降低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来迎合大众,而是通过对过于机械、理性的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更新和拓展,这个渐渐被艺术所包容的艺术世界才能不断出新。
因此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不但要跟踪先进的数字技术,更要跟踪数字化技术先进的创观念。从而全面掌握艺术数字化传播的特性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数字形式的迷幻来掩饰文化观念的浅薄表现。
技术、艺术、人文精神的关系:
艺术与技术的联系一方面表现为艺术形态的技术化存在,一方面表现为艺术活动的技术化流程。凭借着技术的柔韧性,人类创造出了没有物质实体却又不那么易碎、在时空中可以任意穿梭的艺术表达与交流方式。并借此进行多维度的艺术创造活动。
数字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相整合的产物,其核心问题不外乎三个,其一是技术如何融入艺术中,其二是技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于艺术活动及其成果中,其三是技术与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整合方式。
首先情感是数字媒体技术通往艺术的必由之路,数字技术有着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即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首先内在的遵循着客观界的自由性,而艺术是人类特殊的心理表现活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也首先所遵循的是主体界的自由。即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需要最大限度的释放作为本体的人的精神欲求。技术与艺术虽有着相对分立的存在界面,分别有着各自存在的法则,前者总是在发现的前提下对人理性的创造能力的调动,而后者总是在生命体验的前提下对人的感性创造能力的调动。数字媒体艺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首先就应该是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就是技术与艺术,因此我们很容易陷入谁更重要的思考,也因此 忽略了数字媒体艺术存在的根本归结点。即作为其存在本体的人,和人把握技术与艺术关系的诸多能动性和创造性。但他们都属于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他们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为本体的人,技术和艺术相互整合形成新的艺术形态的可能性,首先在于他们以人为本、对人的诸多标准的内设。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整合有着诸多整合标准和整合结果,但只有两者以人的情感为统一和融合的标准时,两者才能催生新的艺术形态,人类的情感能够作为尺度使技术与艺术获得双向的同构,因为情感是自然的,而情感因为自然所以普遍、因为普遍所以自由。情感活动的自由属性及其可以被多样化表达与交流的可能,使之成为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根本融合点。情感作为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根本融合点主要体现在技术进入艺术的路径上,媒体技术只有在表达与交流情感的时候才能走向艺术。
合艺术的规律是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存在方式,任何存在物的存在方式决定其存在是性质,由其存在性质决定其存在的内容、由其存在内容决定其存在的形式。媒体技术在艺术范畴中的存在方式也决定着它在艺术活动中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艺术形态的新名称不断涌现,例如由电影技术而产生电影艺术,由电视技术而产生电视艺术,由互联网技术而产生互联网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也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少有变化的是艺术本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是参与艺术创作或生产的媒介技术。新的媒体技术并不改变艺术的本性,而只改变艺术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流程。所以艺术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始终是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或生产以及传播的流程再造。一定时期的文化理念及相关主张并非由媒介技术来划定,而是由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们对艺术的文化态度所决定,媒体技术并不决定艺术的性质,它只提供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方式,从这个层面上讲,媒体技术在艺术范畴中的存在方式应该是艺术的合艺术规律的存在而非技术的。在媒体技术与艺术理念相整合催生艺术形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技术对艺术的让步,媒体技术如果执着于其技术的本性那么它只能止于技术而无法融入艺术,并成为艺术的有机构成部分。技术只有以艺术的方式而存在,才能有效的扩展艺术创造及其表现手法,从而拓展出艺术在媒介技术平台上的全新审美效果和境界。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元素的整合方式需要从概念走向现实,1、理念的定位,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相交叉的结果,它的任务就是一方面为正在转向数字化生产与传播的媒体艺术市场生产或创作所急需的数字媒体艺术产品。一方面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它的审美诉求似乎显得比较低,它更倾向与人与人或人机间的互动。也就是其审美活动始终伴随着技术操作性。和单纯的媒体技术操作相比,它又似乎并不追求操作性,而是追求审美的愉悦。亦即,如果缺失了技术的操作能力,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无从谈起,反之缺少了艺术审美的诉求,数字媒体技术的操作性也就成了无的放矢。就理论而言数字技术使艺术生产与传播中的技术环节越来越多,是艺术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和媒体技术越来越融为一体的样态,但技术的环节并不能取代艺术的创作,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样态,并不能混淆艺术与技术的界限。面对媒体艺术创作与传播流程中随着 4 数字技术的渗透而出现的分工越来越细,环节越来越明确的现实,数字媒体艺术非但不应该将技术与艺术笼为一体而关照,而是更应该按照不同的技术环节来关照相应条件下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具体需要。按照媒体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分工细化理念内涵从而使媒体艺术形态立足技术元素和艺术元素整合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存在于艺术实践领域的明显优势和突出特点。
2、消费定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形态,目前从市场的具现实来看,还停留在整体上比较边缘,和个别形式火爆的消费状态,亦即数字媒体消费尚没有进入市场主流和完全成熟。很多研究往往只是以电影大片、网络游戏等个别火爆现象,以点带面盲目乐观的描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市场价值。事实上,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或产品目前在市场上一方面缺乏消费普遍性,一方面还停留在概念的消费,即表象的热度和市场价值之间没有成正比例增长,并不产生市场消费价值。数字媒体艺术消费市场目前所显现的还主要是机遇、挑战、活力,而非事实。这就要求数字媒体艺术的消费定位,不能止于对市场的过度乐观对待,和理想描摹,而应该实事求是,从笼统的意向性消费定位转向审美或消费的现实性定位,数字媒体艺术生产或创作只有解决了消费定位于市场现实的口径对接问题,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度,才能保证其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和谐。
3、结构定位:从棋盘模式走向系统模式,目前,数字媒体艺术形态,在数字技术之外基本上是各种艺术形式各自为政、棋盘式建构模式。其基本构成主要为各种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表现,和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创作形式,网络媒体,数字游戏。各种形式都是以争取相对独立存在和发展为目标,这就造成了数字媒体艺术形态整体结构上的纵横交错,甚至相互对立。以此各种艺术形式面铺的很开,但相互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久而久之他会影响数字媒体艺术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所以期盼模式的构建,其优点是对各种艺术形式有一定的覆盖性,而缺点是它也会很容易的被纳入各门艺术形式的发展领域,从而失去了赖以独立存在的理论基础。因而,数字媒体艺术的结构模式,不能依然完全立足传统艺术形式,而应该在数字技术平台上,使所有的形式系统化,并建立相关的系统化结构模式。它既不能像传统艺术那样按照媒体的不同来分类,因为各种数字媒体艺术赖以存在的媒体是相同的,也不能安装后传统艺术的形式来分类,因为他们所用以创作的媒介材料是相同的。数字媒体艺术结构的系统化模式应该围绕其艺术理念和审美方式来构建,不同的艺术理念可以区分艺术生产和创作不同的追求和功能。即可以将数字媒体艺术形式按照不同的生产与创作目的划分为实用的和审美的不同层次。同时可以将数字媒体艺术按照不同的审美特点及形式分为封闭的和开放的不同层次。
数字媒体艺术理念急需从概念的合理走向现实的可靠,数字媒体艺术的机构模式,不能完全立足传统艺术形式,而应该在数字技术平台上,使所有的形式系统化,并建立相关的系统化结构模式。
首先人文精神是数字化的灵魂(与数字技术的人本性结合)。数字技术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人文精神的张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数字信息中所流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历史、艺术等信息本身,还蕴藏着深层次的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正是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是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使人们的心灵更加美好,作为一种精神,它体现着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真、向善和爱美的品格。人文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人类文化遗产和新文化资源的集散和再生之地。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和信息交流的方式正在遵循数字化的规律再现、重构、衍生、发展。人文数字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平等进入的自由世界,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文化的平等和民主的欢乐。数字技术使人们的交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交往的空间趋于无限。数字技术还使人们生活实现了彻底的个人化、个性化。
数字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人文忧思),一方面,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突破了现实生存的局限和限制,拓展并张扬了个性的表现空间,激活了人的想象力合创造力,但同时数字 5 化也带来了许多非人性,非道德的思想意识,它的许多负面效应也引发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是因为一人们对新生的高科技的神奇功能产生了莫名的崇拜与敬畏,这往往使人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使人在高科技的工具理性世界里,丧失对价值世界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二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任意宣泄自己,人的行为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限制。人们在冲破生存界限的束缚的同时也冲破了道德的束缚。三网络在拉近人们的距离的同时使人们的心灵更加疏远,在网络上人的存在仅仅变成了潜伏在符号代码后的存在。四黑客和病毒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个人的隐私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们沉溺于幻像编织的虚拟世界,引发了人们各种心理问题,开始严重困扰人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数字时代人文精神的根本问题,说到底还是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利用技术的人,而不在于技术本身。因此作为主体的人应该抓住数字技术为我们带来的机遇,警惕它所带来的危害。数字技术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保护人类文明不至毁灭。 现代媒介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现代媒介艺术的主流化也使传统艺术走向边缘,引发了艺术生产或创作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的重构。现代社会的信息与叙说各有不同的特点,传统艺术受到现代媒体艺术离不开视觉呈现的影响,也出现了向视觉呈现方面的努力。无论小说还是绘画,亦或音乐,都不约而同的变得更注重感觉、情绪的展现过程和体验过程。 新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阶段无一不是由技术的发展推动的。技术的进步不容迟缓,技术代表了文化的话语权。新技术的产生往往是艺术发展的直接诱因,在原始社会由于原始人只能用石头在洞穴的石壁上刻画,所以这就决定了原始人所绘制的图像只能是一种概括的、粗糙的形式。当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科技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这一历史阶段的艺术创造也与农业社会的技术水平相适应,产生了作为艺术媒介的宣纸、画布、颜料等,这同时使得造型艺术不可或缺的颜色有了较大程度的丰富,西方的主要画种也得以诞生和发展。同时因为技术的规定性,这个时期的艺术是艺术家站在相对孤立的角度来掌握创作手法和完成创作的,因此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技术规定了材料和手段,艺术创作就停留在凭借感官和手工制作的阶段。这限制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丰富性。随着机器工业的迅速崛起,人类迎来的新的社会,机器进入艺术领域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推动艺术从内涵到外延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技术的现代化必然带动艺术的现代化,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艺术表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开拓了艺术的新思路、新手法、新形式。也因此塑造了当代艺术的根本特点,即各种艺术形态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艺术形式从总体上体现出了一种跨媒体、跨领域整合的特点,当代艺术因而呈现出多媒体整合、多元表现方式整合、多种语言符号整合、多渠道传播方式整合、多元主体整合、多种审美方式整合等美学特征。媒体用技术扩大媒介文化的影响,传媒用技术扩大媒介所主张的文化。
新技术固然是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但一个时代的表征并不仅限于新技术,时代的变化也许会从技术开始,但最终会体现为我们观念上的革命。在电子时代,电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传播方式,并且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审美方式、话语方式、最终改变我们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同样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必然会从对传播媒介、生产方式的作用扩展到对我们意识形态,乃至生存方式的作用,这就是一个时代“当代性”的形成和表现,当代性一定孕育于传统性,反过来又作用于甚至颠覆传统性,从而推动时代的发展进程。
新技术提供新内容的生产工具,新内容生产的要求刺激新技术的研发。数字化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数字媒体只有在技术以外能够传递出新的内容时,才会为受众所期待,6 所守候。所以媒体的数字化离不开对新技术在内容创新方面的开掘。艺术提供了内容传播的多种可能性,但技术相对稳定后,就是内容在推动技术了。这才是艺术发展的长远道路,但最终无论技术还是内容都应该为人服务,应该为人性的解放,人性完善而努力。现如今有大量使用数字技术的艺术作品,将主要的经历放在了工具的使用上,而忽略了对艺术精神的涵养,结果以技术的炫耀取代艺术的内涵,这些作品思想的空洞不能给予我们任何的精神给养。在商业利益和技术万能观的驱使下,数字媒体艺术造型越来越呈现出对技术的极尽渲染,技术的工具主义崇拜带来的是对制造现实中没有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的狂热,对制造人们视听感官刺激是狂热。却忽略了艺术的人文内涵。技术的运用最终要服从于艺术整体上的需要,最终仍要反映人,表现人,只有丰富与强化人的情感世界才是数字艺术的根本。在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类的思维高度进化,而在科技发达的时代,由于人类过分的依赖高科技,人类的思维能动性弱化而惰性增强。
技术的解放使艺术挣开了物质的现实表象的束缚令其自由灵活的进入纯粹的心灵意向领域。这种来自技术的自由必然赋予艺术形式创造的自由,而艺术形式创造的自由不仅可能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并且必然全方位引发艺术形式的重构。
伴随着发达国家高科技的发展为其文化的传播带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也被迫思考如何利用高科技发展核心竞争力。但是技术的趋同往往代动文化的趋同,对发达国家技术的崇拜,一方面成就了发达国家科技产业的盈利目的,另一方面又在技术的传递中使发达国家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纷至沓来,这势必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与消解。
近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人类的思维走的太远,而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而出发的,身与灵的自由,让人类濒临沦为技术奴隶的险境。面对新的技术,技术的创造不应该以本质的变异来盲从新的技术语言,而应该在固守本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技术。
艺术变化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来自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艺术家和鉴赏家所透析出来的哲学观念或美学观念。一方面是来自艺术各具体形态因媒介材料和媒介技术的新陈代谢
新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介入将拓宽艺术创作的空间。主体造型的可变性解放了艺术创作的视角、题材、形式的束缚,营造了更加自由的艺术空间。
数字技术利用各种外围多媒体设备,扩展人们与信息的接触设备,从而增强信息的传达效果。
数字媒体技术开放性的原则使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必然主张创作的自由性,自愿性、自主性,其投入创作的兴味往往大于其创作的功利。
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艺术创作的专业性,数字技术平台的技术难度简化与降低使任何人基于不同的艺术水准都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创传受整个过程。艺术创作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数码、网络等数字技术。手机网络的出现、应用、普及与不断升级,人们可以利用手机作为载体随时随地的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发送和接受。
当一件作品通过网络发布以后,网友的积极参与会给作者更多的灵感与建议,有助于作品的进一步完善。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参与了作品的创造。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将艺术的整体性形象消解成关系与联系、解释与碎片、局部图形与整体图像的无界、无限的编织品,从而改变了艺术的书写方式。
几乎每一种新技术的问世都会产生某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的诞生带动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的产生。如电脑绘画,电脑音乐,网络多媒体,手机视频,网络游戏、视频点播。这些新的艺术形态与传统艺术形态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一方面这些艺术形态继承了传统艺术形态的艺术精髓、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创作能够实现传统创作模式下难以或不可能实现的表现效果、创作规模、创作效率、作品质量等。数字技术引入艺术 7 创作大大提升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也将大大拓宽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思维。
面对网络传播的多触角,宽领域,全方位,艺术创作者们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艺术必须要面对大众、为大众服务。
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将自己的审美想象通过特殊的感性符号和物质材料以某种不可逆的方式一次性的表现出来。而电脑互联网在提高艺术传播速度、扩大艺术传播范围、丰富艺术表现手段、充实了艺术题材内容的同时,也演绎出了新的艺术文本形态——二次文本或三次文本。(审美文本衍生化)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创作、审视、接受与欣赏艺术作品的视角也有所转变,它不仅使艺术作品的传播更加自由,也提升了艺术接受者的地位,赋予了他们解读艺术作品的权威。
技术是电影艺术的基础,但是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为艺术创作服务的。技术使创作主体不是体现为创作的存在,而是操作性的存在,即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演示自己的思想,计算机因之而被称为人的表演语言。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主体不在是单一的主体,而正在向复合型的主体转变。即主体内在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或是创作班子成员之间知识、技能、素养的复合匹配关系。
数字技术改变的主要是艺术创作的手段,例如电影可以借助数字手段制造更加完美的画面,可以用三维动画所创建的角色代替特技演员的危险表演和化妆师的繁重工作,动画片可以用电脑填色,制作原画之间的插画,省去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
创作者通过自我的创作和传播,将自己的知识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转化为一种公共知识,它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对于传播主体,这种创作方式大大的缩短了创作的过程,节省了创作的时间。同样,即时传播让他们得到来自大众迅捷、广泛、真实以及多方面的反馈信息。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带来了不同媒体、不同艺术手段的相互借鉴、相互整合,从而催生新的艺术类型,新的艺术形式,并由此裂变出无法估量的新的艺术财富。 二次文本三次文本的特征:
二次文本时指艺术复制者制作的文本,一般不加入审美的创作因素,它利用机械的电子的复制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传播,虽然消磨掉了原作所特有的魅力与价值,但有所选择的将现有的艺术作品复制成艺术复制品,为艺术作品的社会传播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复制的增量性是二次文本的核心特性。对艺术从原作的膜拜到广泛的理性的展示,是二次文本对于一次文本艺术传播价值的新的开拓。它扭转了艺术作品的传播姿态,以一种大众化的、通俗化的方式向世人展露着作品的魅力。使艺术作品成为成千上万平民百姓的欣赏对象。复制后的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但是他们在想更多的普通人群展示作品的同时也已经对作品本身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并且使作品流传的更为久远。
三次文本是指作者二度创作的艺术文本,演绎与开发时其显著特性。这是因为新的技术手段是一部分随渴望步入艺术领域但缺乏技能的人实现自己创作技能的机会,他们采取一种感性的传播方式,即从已有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获得审美灵感与创作冲动,进而以其为蓝本进行二度创作和临摹改造,以演绎的方式开发出新的艺术作品。他们不仅部分的传递着既有的艺术作品,而且也进行着一种专业性的审美再创造。
复制问题:复制和编纂作品的活动中,复制者或编纂者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再度创造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盖变了原来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或者在艺术形式上也使原作焕发出了一些新的光彩,而这样的以技术复制和编纂手段完成的作品仍然拥有很大的甚至是比原作更大的传播空间,以技术意义出现和存在的复制者或编纂者,实质上应该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新技术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活动的最高形式。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同样会非常深刻的影响到艺术的表达与交流。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和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传媒数字化导致了数字媒体的出现,而数字媒体的出现和逐渐成熟也必然引发艺术传播的变化。
怎样理解传播权利受限,传播过程失语的现象 产生原因: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媒体对传播特权的垄断性,使得他们往往拥有信息传播的生杀大权。在这种传播条件下,便使得创作者为自己的文章四处投稿,长期等待,但往往是前期作品还未及通过,后续作品紧跟而至,使得作品的传播遥遥无期,者就往往造成创作者传播权利受限,传播过程失语。而对与接受者,往往为了搜寻各种信息,而投入大量精力。解决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这种传播方式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数字技术的出现,网络媒介的互动,传播过程的数字化,数字化传播使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创、传、授的三位一体化
传播主体的改变,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数字化传播,在整个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的过程中,创作者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有创作的权利,而同时拥有了艺术传播的权利。艺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创作、传播、接受三个主体,不再是彼此孤立独行的个体,而得以水乳交融。在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不仅是艺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艺术的接受者,同时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也可以是艺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艺术作品传播的接受者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而被动的去接受,这种数字化渠道赋予了他们以往不曾有过的独立的选择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是否观看、播放、下载、收藏某一件艺术作品。
从整体来看,数字技术平台的简化与降低使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对于人类个体来讲不再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个体的力量也不再是那么微弱无力,可以说任何人基于不同的艺术水准都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传、受整个过程。数字化革命的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形式的内容和形式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如文字转换为声音,图形图像转换为视频影像等。数字化网络媒体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是传播方式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传播主体三位一体的意义,第一,作为个人的艺术创造者,集合自己的智慧与风格,创作出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有可能只是一个自娱自乐,完全属于自己欣赏的作品,但不会通过某种渠道传播出去。第二,艺术家运用电脑及其他的数字设备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一定的数字平台进行传播,与它最初的受众进行交流,反馈意见的获得变得非常的快捷,使得创作者在第一时间会得到有关作品的反应,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创作者本人变成了自己作品的最终接受者。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大大压缩了反馈的时间,并且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最初的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反馈环节可以忽略不计。数字技术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接受实现了时空上的同步。由于传播者的创、传、受的三位一体,最终实现创、传、受的同步。
在艺术传播阶段,创作者将艺术作品以电子版的形式通过网络瞬息传至无数极,而位于接受者端的另一方,无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无论谁都可以在它认为适当的时候,通过网络接受或传播内容和形式。数字网络构筑了一个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全球一体的新的传播空间。
数字技术的出现,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过程的数字化,使得创传授三位一体成为可能,艺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创作、传播、接受三个主体,不在是孤立独行的个体,而得以水乳 9 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不仅是艺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艺术的接受者,反过来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也可以是艺术的传播者和创作者。原作经过多次的下载转发已经与它最初的模样有了显著的区别。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在传播方式上是个体化的,而在传播内容上则是共享的。艺术传播已经从文化独享到文化分享再到文化共享。新的媒体技术打破了艺术环境的封闭性,艺术作品变得易于流动,网际网络、无限网络、交互式多媒体、超媒体的出现,使艺术作品从艺术家到欣赏者之间流通的途径越来越丰富。
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创、传、受三位一体特性,使当代艺术比传统艺术更具个人性,并真正实现了艺术为更多的人服务,艺术创作完成之后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介的理念,使得人们完全可以凭借个人感觉、灵感或喜好来随意涂鸦,复制删除,或随意改变组合置换图形、图像、色彩、声音等元素。
艺术传播在数字时代具有了先天的聚众性条件。
个体对自我展示与传播、追求个性张扬的需求,构成了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内在驱动力。例如芙蓉姐姐的风魔、自我与个性折射出这个时代广大网民对她这种自我展示于传播方式的认同。西单女孩
作品被转换成一种电子信息或者说一种数字代码,从前的材质感给人心灵带来的震撼、触动、与感受没有了,所有的作品都被转化为同一种数字符号。
数字时代艺术传播效应的重构
审美的平民化(数字技术使得艺术平民化)
(存在的问题)
一、在交流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往往都是一些圈内人或专业人士,这样艺术交流来交流去形成一种貌似大众意见的精英标准。这种精英意见一旦形成标准就会将不合乎专业尺度的艺术一律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就会抑制艺术的多样化,甚至使艺术发展和社会大众严重脱节。
二、在这种传统艺术传播中,传播的内也是非平民化的。
因此努力拓展新的公共空间,以便让更多的大众与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艺术回归平民本为成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中国当代艺术就只能高高在上,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社会性目标,并与社会建立起更良好健康的联系。
数字化传播带来了艺术平民化发展的新契机,使艺术脱去高贵华丽的外衣,真正回归平实。也使民间艺术找到了新的发展平台。
一数字技术手段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使众多交叉和不同行业的人有了跨越传统艺术界限涉足艺术领域的可能。
二数字技术大大简化了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艺术传播的成本。
三数字技术除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来,海大大提高了大众的艺术审美能力。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接触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艺术作品,面对各种作品,每个人都会产生各自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四数字技术重构了艺术创作的新语境,并使其目的更趋现实。面对网络传播的多触角、宽领域、全方位,艺术创作者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艺术必须要面对大众,为大众服务。
审美文本的衍生化(见二次三次文本)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的意义不仅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便于不同形式或内容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是传播方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创造。
在艺术传播阶段,创作者将艺术作品以电子版的形式通过网络光缆瞬息传至无数极,而位于接受者端的另一方,无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他认为适当的时 10 候,通过网络接收获传播内容和形式。可以说,数字网络构筑了一个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全球一体的新的传播空间。
受众与媒体质检单互动大大增强了。
在艺术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点击率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实际是一种创作者、浏览者、与欣赏者之间相互交织的关联。观众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喜好或者作品的价值程度来决定自己最终会选择什么。在网络传播时代,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传播只有通过被选择浏览才能真正实现其传播价值,在这里,受众的选择就是其态度,选择点击浏览作品的数量越多就越证明该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越好,观众的选择权赋予其自身充分的传播话语权。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所特有的传播方式上的可逆性(即交互性),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传播,使得艺术的传播真正的实现了互动。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容易表达一种大众文化的力量。在过去传统化的传播方式中,一件作品的发布或一种形式的发布都要经过出版社或媒体的把关人的层层筛选,在这个单向选择过程中,很多作品得不到传播,但是网络使人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在这里还是在那里发表自己的文章、作品,甚至可以对已经发表的东西进行修改、补充、删除。
现代科技的进步,创作手段的快捷,是艺术创作更加容易,艺术作品的大量的无限度的复制,虽然可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被更多人来分享,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艺术赝品、艺术垃圾。
数字技术的出现,网络媒介的互动,传播过程的数字化使创作者和接受者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被动的接受信息。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变得轻而易举,这大大压缩了反馈的时间,数字技术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实现了时空上的同步,从而使得艺术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时空的距离不断的压缩,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数字网络构建了一个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全球一体的新的传播空间,通过网络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适当的时候接收或传播内容和形式。
数字媒体传播使人的主体意识得以凸显,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传授双方都以自我主体为中心来进行传播或接受。通过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来选择接受相应的内容,改变了过去内容供应量大、需求量大而传播渠道狭窄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传播资源的浪费。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传播的接受者不再像是过去那样只是简单而被动的去接受,数字化渠道赋予了他们以往不曾有过的独立的选择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是否观看、播放、和下载、收藏某一件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因其数字化处理的同一从而实现了数字化传播的整体合一。
从整体角度来看,由于手机网络、电脑网络的出现、应用、普及与不断升级,人们可以利用手机作为载体随时随地地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发送、接受。数字技术平台的简化与降低使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对于人类个体来讲不再是那么渴望而不可及,个体的力量不在是那么微弱无力,任何人基于任何艺术水准都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传、授整个过程。
在艺术传播阶段,创作者将艺术作品以电子版的形式通过网络光缆瞬息传至无数极,而位于接受者端的另一方,无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任何人都可以在它认为适当的时候,通过网络接收或传播内容和形式。可以说数字网络构筑了一个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全球一体的新闻传播空间。
传播三位一体化的意义
第一,如果创作者创作出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有可能只是一个自娱自乐,完全属于 11 自己欣赏的作品,这样的话就构不成经典的大众传播模式。第二,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与最初受众进行交流,并迅速得到反馈,在这种技术条件下,大大压缩了反馈的时间,并且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最初的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反馈环节可以忽略不计。数字技术使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实现了时空上的同步。
作为媒介应该是向受者真实、及时的传递信息,但是媒体的权威性身份不仅使得所传送出来的信息不被质疑,而且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隐晦的高告诉受者价值评判,甚至左右人的判断力、文化品位和道德观念。但是网络媒介使受众可以主动搜索和选择信息。数字化网络环境提供了传授双方自由便捷交流信息的可能与机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它与传统媒体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了,从而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途径单向垄断的局限,使信息传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数字化传播的诞生,一方面新的传播方式使受众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内容,改变了过去内容供应量大,需求量大,而传播渠道过窄的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现象,使内容需求直接供应能容提供,甚至是一对一的内容传播。这样既解决了传统媒介内容传播的瓶颈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传播资源的浪费。(传统媒介内容传播的瓶颈问题。)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带来了不同媒体,不同艺术手段的相互借鉴、相互整合,从而催生新的艺术类型,新的艺术形式,由此裂变出不可估量的媒体艺术财富。
数字技术平台的技术难度简化与降低使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对于人类个体来讲不在是那么渴望而不可及,个体的力量不在是那么微弱无力,任何人基于不同的艺术水准都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传、授整个过程。艺术的数字化传播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便于不同形式内容之间的相互转换。数字化网络传播的快速与准确使得信息的反馈更为便利,当一件作品通过网络发布以后,网友的积极参与会给作者更多的灵感与建议,有助于作品的进一步完善。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参与了作品的创造。
数字化网络环境与传统媒体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从而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途径单向垄断的局面,使信息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传播渠道的扩容,艺术作品的传播成为一种双向可逆的互动行为。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使艺术内容和形式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共享。现代科技的进步,创作手段的快捷,使艺术创作变得容易了,加上艺术品的大量的无限度的复制,虽然可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被更多人来分享,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艺术垃圾和艺术赝品。
进入数字时代,点击下载使艺术作品进入每个人的显示屏,虽说这是另外一种数字化复制,但是依靠鼠标点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们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存在是无限制的,它可以被更多的人共享拥有。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在传播方式上是个体化的,而在传播内容上则是共享的。 艺术的平民化的特点:
数字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众多交叉或不同行业的人有了跨越传统界限涉足艺术领域的机会。各行业之间之所以难以沟通,还在于没有一种尺度可以进行他们之间的转换。数字技术首当其冲的成了这样一种容易掌握和交流沟通的通用语言。数字技术除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来,还大大提高了大众的艺术审美能力。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化传播渠道接触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艺术作品,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即使是面对大师的作品。
数字技术大大简化了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艺术传播的成本。
数字技术重构了艺术创作的新语境,并使其目的更趋现实性。 大众媒体内容的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问题:
大众媒体并非不知道内容创新的重要性,只是对市场利益的短视使其最终放弃了内容 12 的创新或异化了内容的创新。媒体往往为了获取市场利益将内容只瞄准市场的需求,一味的追求流行没有创新意识,创新往往只是概念的炒作,其次媒体往往将内容创新的定位放在数字技术强大的制作能力上,只把其看作是一副制作工具,数字技术的制作能力压倒了其强大的创造能力。于是,很多媒体能容的生产者把“猎奇志异”当作创新,把数字技术的制作能力倾注在神怪形象的呈现上。创新被带入歧途,媒体内容也因此而脱离现实。
传媒数字化过程中内容的创新应该尊重数字技术的本性,使其得到深刻的开掘而不仅止于表层。数字化过程中,内容只有具备了数字技术自由、开放、人本的本性才称得上是创新。内容的创新不是对各种媒体本性的简单丢弃,而应该在秉持中发展、在发展中秉持,从而有效的保持各种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传媒数字化过程中内容的创新一是应该保持各媒体在数字时代对人类与自然以及社会真切联系的关系。二是传媒数字化过程中内容的创新应该消除人类相互间的疏离感。使人类的情感得以安全可靠的交流。
技术创新提供了内容传播的多种可能性,但当技术相对稳定以后就是内容在推动技术了,客户的需求使媒体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不断增长的新内容则使媒体不断改进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领域,不会过久的滞留于技术改造或革命阶段,由内容而推动技术的进一步更新才是新技术发展的长远道路。 艺术全球化和本土化
全球化只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大趋势的宏观把握,事实上具体的人类一般以区域性生存为根本,宏观的同一永远不能消除微观的差异。一种文化的时代性品格往往来自于它与最广泛意义上的人民所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文化的时代性取决于文化的人民性。
全球化并不是简单的相互混淆,而是在保持自己独立品格的基础上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所以媒体的融合是凭借数字化技术扩展各种媒体空间,使各种媒体通过相互间更有效的联系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当代传媒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在这个被传媒压缩变小的空间里,人类的眼睛耳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前所未有的被压缩,当代传媒在压缩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空间距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存差异。我们了解一样的信息,鉴赏一样的艺术形式,关注一样的话题,致使我们的思维不得不趋同,我们的行为不得不趋同。
因为传媒无处不在,我们的个性已经被异化为时尚,而时尚即流行,流行即趋同,其结果:播种的是个性,收获的是雷同。
伴随着发达国家高科技的发展为其文化的传播带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也被迫思考如何利用高科技发展核心竞争力。但是技术的趋同往往代动文化的趋同,对发达国家技术的崇拜,一方面成就了发达国家科技产业的盈利目的,另一方面又在技术的传递中使发达国家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纷至沓来,这势必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与消解。任何文化都应该珍视自身与本土文化具有亲和力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向,使文化越来越重要。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和各个领域的和谐健康发展,但也可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和谐发咋还能够的最大障碍。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不可能封闭而相对独立的存在,经济基础的贯通,必然一起上层建筑的贯通。者就是当代文化语境的最大现实。文化实力的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经济化了,亦即衡量一种文化是否有力,是否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是依靠文化利润来计算的。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人们接受文化,传播文化的基本方式,文化形态与经济形态在物质层面出现了最大限度的重合。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否同他的物化程度是成正比的,物化程度越高,该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没有物化能力的文化必然走向边缘,甚至被淹没。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力量对文化发展的直接支配,是文化业产生了两极分化,经济上的富有总是伴随着文化上的强势。反之亦然。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同西方国家的文化贸易逆差时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因 13 为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高科技书刊,国外影视精品,过内媒介部门推销能力差,中文普及性不够,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媒介文化产品物化程度和物化水平的高低。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在传播上的缺陷:一是理念与时代脱节,仍然持有文化与经济相分离的观念,单纯为了传播文化而传播文化。二是文化的物化形态缺乏创新性,我们的境外文化传播平台,一方面为了宣传本土文化在内容上作茧自缚,另一方面因为不考虑经济收益而忽视内容的锐意创新。
(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立足的方法)当代文化语境的现实要求文化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产生影响力。一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两个重要的性质,所谓时代性,就是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所为民族性就是应该保留本土的特色。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会落后,失去了民族固有的血脉,也就没有了根基。二是开放性与主权性的统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要求世界经济市场全面放开,而放开市场意味着开放文化。我们讲文化的开放,就是反对文化自闭,文化自大,反对盲目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化经济的同时,我们应该以开放的精神,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外国文化,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同时应该明确文化的开放不是文化的自我消解,更不是文化的自我否定,自我放弃,文化的开放根本上是为了文化的主权性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维护我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过文化不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化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进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三鼎新与继承的统一,恪守维新和批判继承精神,才能有效保持一种文化的持续的先进性。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主旋律就是革新与继承。文化的维新和继承是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而互动并发展的。数字时代为文化的重构带来的已不止于特定国家或特定地区的现实,它同时具有全球性,世界性。
“本土化”是艺术的发展中调和跨区域全球化生存与交互传播个性化生存的有效方法,这种结构式媒体首先根据自己的主张和对市场构成的了解,生产一种具备个性特色的形式模型和风格化的内容主干部分,这一部分足以打开其所在的或熟悉的区域市场。媒体在根据扩展地区的市场构成,将已经成形的模式和内容主干加以灵活调整和再度包装,是之如同当地量身定做一样,具备所扩展地区的个性和特色,从而获得其基本形式模式和风格化主干内容的有效传播。
每个国家的市场都有自己的独特喜好,有自己的文化风俗。所谓“入乡随俗”对于艺术的全球化发展是很重要的,到那个国家就要适应哪个国家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是宣传国内的艺术理念。现如今有许多艺术形式不是做好了本地包装在去别国做本土化包装,而是从一开始就深入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及传说故事的宝库,吸纳其中的一些想法,在把这些想法运用到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例如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其取材就来源于中国,更深入中国文化,并且涵盖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外交政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保护本土文化是重要的,有助于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生存。
中国文化时代的先进性首先应该具备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这是文化没内容创新的源头。其次应该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这是文化获得时代先进性的条件。在此应该具有开放、自由、人本的文化精神。
作为群居出身的人类,我们不仅需要空间的靠近,而且需要心灵的靠近,我们不仅需要媒体传播而且需要个体的交流,INTERNET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求。
一种媒介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对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成果的整合力、兼融力、创造力。任何媒体都需要不断的革故鼎新,总是站在新的媒介技术的前沿,总是站在时代的文化艺术思维前沿,即既要拥有有力的物质支撑,也要拥有必要是精神内涵。我们在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应尽量规避全球化过程中“全球化”浪潮所带动的全球性泡沫文化。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化越来越表象化,意识形态的趋同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保存本 14 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性并不能改变文化实质上的全球化。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趋同,使所谓的多元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全球文化的多样化呈现。本土文化趋于形式化存在。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不在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本质,而是相似文化的不同表现手段。反映在媒体艺术方面,我们能够选择的不过是叙事方式,但除此之外艺术风格、艺术内容、艺术手段依然趋同。不止于此,媒体艺术所追求的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没有区别。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和谐发展,相反也可能阻碍其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使文化不可能封闭的想独立的存在,当代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就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产生足够大的影响,不是看其内涵,而是看其所产生的利润有多大。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人们接受文化,传播文化的基本方式,所以在全球化时代一种文化的物化程度越高其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文化的物化需要经济的支持,经济的支持越有力,文化的物化程度就越高。
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是全球化过程中艺术文化强有力的竞争力。目前在中国,世界媒体技术发展的不同级次正以强烈的反差同时存在于媒体领域。一方面各种媒体传统的封闭机制正在被打破,报纸、杂志、电视开放边界可以兼容经营的思路已经出台,而以网络为通道的多媒体整合对此更有推波助澜之势。其二中国文化经济短期内的高速发展,拉大了城乡间与地域间的极差。现如今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席卷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而传媒业首当其冲,在媒体技术更新换代的当代社会,媒体传统正在被解构被重建,这就构成了当代美学发展所依赖的传媒语境的根本特点。即传媒的当代性与传统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近年来外国的数字电影“大片”,数字动画片、数字游戏对中国受众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中也不乏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念对其精神结构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媒全球化发展的过程清晰的描绘出了中国传媒发展理念的变革轨迹,从单元内容属性的调整(淡化宣传色彩,增加民族文化内涵,到总体形式风格的调适(淡化权威性增加亲和力)直至国际性媒体传播平台的建立,内容了本土化和形式的全球化始终作为中国传媒跨地域发展的理念。
传媒的跨国发展一方面突破了我们寻求发展的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一方面也引发了强势媒体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垄断。
我们的境外文化传播平台一方面为了宣传本土文化在内容上作茧自缚,另一方面因为不考虑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内容形式的锐意创新。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播本土文化需要满足不同地区观众追求时尚文化的心理。
面对艺术文化所面临的现实,文化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产生影响:首先要把握好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即既要跟得上时代潮流,又要始终保持文化的本土特色,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就会落后,失去民族的固有血脉,就没有了根基。其二要把握好开放性与主权性的统一,经济的开放必然引起文化的开放,文化的开放就是反对文化的自闭,文化自大,盲目的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外国文化,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同时应该明确开放不是文化的消解,更不是文化的自我否定,自我放弃,文化的开放根本上是为了文化的主权性存在。三是坚持鼎新与继承的统一,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主旋律就是革新与继承。(结合艺术概论)
艺术理念和艺术形态的不断丰富和更新,必然激发艺术内部各种理念相互之间的交锋与整合和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与整合,艺术的发展因之也必然出现不同层面上的多元融合。不同的艺术形态从相互独立走向相互整合。 传媒的影响: 不同时代虽有不同代表性的传媒,但每一种传媒所起到的作用是一致的,即传媒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传媒的影响力通过其传播知识和信息,乃至传播审美形式的方式凝结为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的价值标准,它在传播信息、知识或者美的形式的同时也在无时无刻的凝聚着扩散着时代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但任何依赖一定媒介材料的传播实质上都是一把双刃剑,例如书本文字虽限制了文化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但另一方面它也保护了这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纯粹性。
现代传媒必须具备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才有可能存在,因此现代传媒形成了与传统艺术不同价值实现形式。现当代的媒体艺术只能靠覆盖率、收视率、点击率、来实现其价值,并且不是观众主动的寻找它,而是它主动的切入观众所处的现实中。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对人大脑智能的扩大和延伸,它使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和释放,它是高级的智能工具。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其优势:
计算机图形学参与影像的制作突显于电影和电视领域中,其应用主要在于两方面:其一是对影像的再处理,如影片中的光影、色调的再处理,其二是直接接入影像制作,或以计算机合成技术将计算机制作与实拍结合。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不仅具有将不可视的是物视觉化的传统绘画的功能,更为突出的是它能将人类想象的事物可视化,把“微观世界可视化。”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丰富了人类艺术创造的艺术手段,为人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他对非物质化的世界的创造和显现能力,使人类艺术进入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时代。 数字技术的基本品质:(数字技术传播的特点)
数字化不仅仅应该是技术的数字化,同时也应该具备数字技术的基本品质,传播的交互性,审美的分时性,音像的高保真性,制作的非线性,创作的开放性,使用的自由性。
现代传媒的传播传统内在的决定了它实质上是强势媒体所代表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最大化传播,即一种文化的普遍化和多种文化的趋同化,即所谓全球文化的出现。而在数字媒体时代,媒体艺术审美终于能够摆脱传播时间的羁绊,而获得人本的自由,而其中蕴含的更为深刻的变革是媒介垄断向大众决定传播的转变。
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存储和传播,有效避免了模拟方式下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不可预料的干扰素带来的品质降低问题,保证了图文画质的高清晰度和音响的高保真。
数字技术的非线性技术平台带来的是一场思维的革命,数字技术极大的解放了人类的工作程序。新的技术带来新的操作方法,新的操作方法必然带来新的思维特点,非线性编辑所预示的是思维的多层面、大发散性,并且能够引导我们编出视听语言新的叙事逻辑和规则。数字技术的非线性不止应用于媒体内容的生产方面,同时也渗透到媒体内容的传播中,我们所用的下载软件,就集中体现了数字化传播的非线性精神。 媒体艺术的审美分时性:
是指大众对电视节目有充分的选择权,我们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和需要选择内容、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选择接受内容的时间、地点。分时审美带来的是一个审美的选择时代,媒介应该尽可能的创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不同个性的人的个性化选择。 数字化时代传媒的发展理念:
首先应该是开放性和自由性,媒体应该是技术和内容管理的终端,而非控制者,媒体传播的内容不能只由媒体从业者来决定,公众应该有权决定看什么怎样看。自由性即要求媒体传播的自由和便利,这一方面关乎法度,媒体传播的法律不应该只保护媒体利益,而是要为公民提供信息享用和信息发布的保障。另一方面关乎技术,每项技术必须突破其静态的传播条件,建立在空间移动状态中传播的可能。受众能够以自身存在的空间为标准来接受媒体内容,而非以媒介所在的空间为标准接受媒体内容。传媒应该使我们的身心存在更自由、更开 16 放、更自主。
媒体对受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能够做出规模化的几种报道,对整个世界人们产生认识、评价,甚至态度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媒体不仅仅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平台,它本身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实体和形态之一,并且与其他经济文化实体相比,媒体的发展与经济的、文化的发展关系更为紧密。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媒介作支撑,而媒体业务的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文化力量来支撑。
技术的更新问题:
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技术本身的生存,而非人本,它体现出技术竞争性生存的基本规律,也充分折射出技术竞争的残酷,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把我们推向了离开技术就无所适从的时代,一方面也衍生出技术成果兄弟相残的困厄。一种技术到底达到哪一种程度才够用呢?很多技术研究者,故意给自己的成果设置诸多复杂的程序,使之显得更专业更尖端,其实这只是技术市场化生存的谋略,有的技术往往与其他已有的相关技术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却假借概念,装扮成全新的模样。其目的只是为了谋杀自己的兄弟,谋取利益。
在数字化时代,有的深陷硬件技术的重围,投入大量资金,以设备的更新换代为目标,有的炒作概念装扮成全新的模样,在次投入市场,只是在技术的局部方面修修改改,将新技术淹没在老技术中,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我们在面对技术的飞速更新时,不但要解决技术的传统性向当代性转换,同时也面临着对新技术的甄别选择,和合理的创造性运用。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如何与受众并无直接关系,新的设备并不意味着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受众永远只关心技术给他们生产了什么。数字技术应该是为了人的自由交流和全放位的沟通而发展的。开放、自由、人本是数字技术的基本品性。 海量存储内容的积压问题:
数字化海量存储的含义并非仅仅节约了媒体需要的存储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数字存储空间是无限的,也就是所谓的海量。海量的存储器,不仅能够轻松保留大量的媒体内容,并且能为媒体内容的交互传播提供了保障。因此对任何一个媒体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上的存储问题,而是海量存储内容的积压问题,海量的存储内容因为缺乏适用的管理手段和传播理念,因此只有极少的数量通过线性的传播理念和管理手段都到达观众。
这是媒体数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数字化将传媒用户可以扩大到与世界人口相当,但是为这数目巨大的用户编辑、筛选内容的却只是媒体机构中仅有的十几个或几十个编辑。电视台播放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从媒体自身来说,它本身也希望公众能够看到所有的资源,在频带资源有限,依靠时间长度来规定内容数量的模拟时代,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但在数字化后这将不在成为难题。电视媒体最大的理想就是可以将观众直接带到新闻现场,让观众亲眼看一看这些新闻,海量的存储让观众可以任意的提取任何部分进行选择性的观看。让他们自己做出评价,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掺杂了编辑们个人观点和评论的新闻。在海量存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代,我们应该坦然的接受让用户更直接的观看新闻,也只有实现了理念的转换,海量存储才有意义。同时海量存储的意义不仅在与给予用户自主选择内容的自由,还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它支持多种媒体的性能。因此在海量存储的时代,靠媒体给观众发送内容的理念显然是滞后的,而让内容只能应用于一种媒体也是模拟时代的后遗症。只有让海量存储的内容更开放,让每一类媒体用户都能够更自由的选择内容,海量存储才具有意义。 大片的“冷热不均”现象:
从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到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再到《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指环王》《哈利波特》展现出电影的大制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崇尚电影的大制作,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影院感受大片所带来的视听震撼,但是大片作为文化艺术的电影,在视听震撼之余是不是也应该给我们留下些精神的 17 给养呢?大片在无数遍的重复了撞击、天灾、机器人、打斗等景象以后,如何才能创造出新鲜的内容反而成为决定其继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大片的空洞无物和简单的套路化是数字技术应用的普遍隐忧。电影大制作冷热不均的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会熟练是实用技术不是创新,而熟练的运用技术为人类文化的宝库增加点什么,或作出值得人们尊敬的东西来才是创新。所以媒体的数字化离不开对新技术在内容创新方面的开掘。另一方面,电视广告的巨大投入增加了电影的成本,亦增加了电影的市场风险,为了规避之,影片制作越来越重视前期所能预知的可控制市场的稳定因素,如世界级明星,视听奇观,顶尖的技术手段等。这些因素逐成为影片生产的常规化标准,自然导致了大片,大制作影片系统的形成和成熟。 数字技术给艺术传播带来的影响:
数字传播使跨区域传播乃至全球化传播不仅变得成熟,而且简便易行、形式多样、价廉物美。在数字时代每个人只要有兴趣都能在网上创造制作传送一定形式的思想、情感、发现、信息等内容,同时也能接受任何一种形式的内容,数字技术使大众的互动传播成为现实。而媒体的交互化发展关键在于其内容与形式的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因为只有具备个性化的内容与形式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
传播的方式大大丰富,多中文化信息得以同步共时传输。传统的定点、定向传播的局限被打破,从而进入传媒文化多点、多向度传播的境界。在数字化的传播过程中,用户成为内容的编辑者,传媒的文化产品失去了成品的面目,而是作为内容的部件不断地被丰富完善。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媒体的艺术生产与传播逐渐从专业性行业垄断向着非专业性市场自由竞争发展。同时数字媒体技术降低了媒体艺术生产与传播的专业门槛, 数字时代媒体的跨媒体融合:
跨媒体经营是媒体进行多向度兼并、整合、扩张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要推进媒体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成功的跨媒体经营可以使媒体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提高媒体的生产效率,、提升媒体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使媒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是媒体经营仅仅追求形式上的融合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资源共享和整合才能托起多媒体经营的大厦。随着媒介融合在技术上成为现实,人们逐渐养成了组合媒体,立体的多方位的选择信息,选择娱乐方式的习惯,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最大的便利就是资源共享对媒体业务的扩展和成本的降低。媒体发展的未来结果必然是打破媒介界限、打破地域界限的跨媒体,跨地域的多媒体,多领域的经营。只有实现媒体间的互相提携,进而影响媒体集团的规模扩张才 满足当下媒介发展语境现实性的基本要求。 三网合一
三网合一实质上是一个媒体跨界融合的问题,即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三网合一”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观察和分析,其中可以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乃至行业监管和政策的融合。从经营角度看,个运营商在认识三网合一时不能不考虑效益,逐步的实现以传统电路交换为基础的电信网向以IP为基础的数据网的过渡。从市场角度认识,“三网合一”目前有两种见解,一是认为随着三网合一的兴起,可以用一个基础网络支撑全部的业务,全国或全球市场被一两家运营商把持垄断;二是认为随着三网合一的出现,各媒体行业之间的壁垒被拆除,竞争压力加大,主流运营商必须成为能够提供所有业务的全能运营商。 数字媒体技术给传媒带来的流程再造: 数字造型:
数字环境造型的特点:
数字环境造型具有虚拟性,它冲破了物质材质的束缚,空前丰富了环境造型的表现力。数字环境造型具有独立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数字环境造型可以与主体或角色相对剥离,它是独立的,可以单独生成制作,并且可以与任意的主体相拼接。CG技术的实现效果几乎 18 可以乱真,主体与环境天然般的融为一体,那些或压抑或明朗的背景、环境造型所生成的真实感在瞬间引发人们的真实感,带给了人们特异的审美体验。数字环境造型是动态的,数字技术的生成功能使其可以随时自由的改变画面背景环境,并且展现变化的过程,或传达人物心理变化,或表现气氛的转折。电视记录片《故宫》中,画面中紫禁城的背景变换多段,呈现了不同天气变换的状况。
主体造型是指艺术作品中承载着情感表达的人物或其它事物的外部形象,这里的主体是艺术作品进行艺术表达的中心载体,例如绘画艺术中处于视觉焦点的人物,影视艺术中承载叙事的人物或其他事物。数字主体造型具有虚拟的真实性,影视艺术的主体,作为扮演者的原本现实的人或动物被计算机合成或生成的虚拟数字形象所代替,数字技术甚至能以虚拟生成手段创造出客观不存在的人物及动物形象。数字主体的造型具有可变性数字技术的虚拟合成使得人们可以对现实的人物进行任意的修改变化,并且呈现整个变化过程。主体造型的可变性解放了艺术创作的视角、题材、形式的束缚,营造了更加自由的艺术空间。
效果造型在影视艺术中主要指运用一些形式元素突出渲染一种气氛或精神,能过达到为人们带来刺激性愉悦感的效果。
与传统影视艺术相比数字技术表现形式的特征:
当数字技术介入影视艺术后,它将真实存在的现实中的人或物与虚拟形象相拼合,甚至这些现实的事物的形象彻底被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形象所代替。
数字技术的虚拟合成技术使得修饰或改动原有主体造型变得轻松自如。而在传统影视中,主体造型一旦确定就很难从根本上更改。数字技术可以在原有形象上做填补或删除,甚至可以使其变化为另一事物。主体造型的可变性解放了艺术创作视角、题材、形式的束缚,营造了更加自由的艺术空间。
效果造型:在影视艺术中运用一些形式元素突出、渲染一种气氛或精神,能够达到为人们带来刺激性愉悦感的效果。
效果造型对与主体形象的塑造,对于情节的渲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绚丽多姿的数字效果造型能够衬托出主体非凡的特征与内涵。以往是影视艺术效果造型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只能通过现有道具的运用、拍摄镜头的技巧及后期简单剪接来完成效果造型,与传统影视艺术相比,数字技术由于其强的的虚拟合成手段,解放了艺术家们创作的手脚。其效果的造型变换多端,突出的表现了特异化的特点,常常呈现出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的画面形象,产生强烈的夸张效果。
数字技术使人们可以从现实中人不可能看到的角度观看事物,以超常的视角审视世间万物,甚至可以按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全能视点交代场景。数字技术谁电影超越了其纪实的本性,它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生活,理想和愿望,在更广阔的领域成就了高度假定性的影视艺术。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必然要给人视听效果的真实感,给人以感官的愉悦,但单纯依靠高科技和数字技术给人以视听感官的刺激是偏颇的,影视艺术必须突破单纯的感官享受,要能够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向更高层次迈进。
数字技术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在两方面:以是其控制作用,控制用来产生画面的装置,以拍摄特殊的画面或进行合成。而是直接参与电影特效画面的创建。数字技术给艺术带来的形式的重构:(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
畸态: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艺术造型的标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将想象中的任何形象生成相应的造型,造型的随意性使人们不在满足于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既有形象是的修饰,也不在满足于进行复制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形象。工具的解放使数字艺术可以极尽夸张人们发现不了的细节,或是创造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影像。当下艺术的创造问题发生了根本的观念变化,独特性与陌生化被做了等同,那些能够激起惊奇感的东西才被认为是 19 具有创造力的。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致力于形式的花样翻新。出于对新技术的探究,出于人们追求奇观的本能,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艺术创造着现实生活不存在的形象,同时越来越多的是与现实生活偏差较远的形象,以奇特怪异作为造型出奇制胜的标准。特异化、过度化正在成为数字造型的标准。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欣赏美的尺度和标准,数字时代审美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追求超出我们感官和理解尺度的形式,即更美、更丑、更鲜艳明亮,更丰富多彩,数字媒体艺术体现了过度的效果美学。
1、形象造型过度化的审美标准(怎么就称为过度化)艺术造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并以超出现实的夸大塑造现实无法企及的完美。美不在是一种目的而成为一种手段。以审美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2、视角造型的过度化审美 从视角造型来说,数字技术使人们可以从现实中的人不可看到的角度观看事物,以超常的视角审度世间万物,甚至可以按照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全能的视点交代场景。
数字媒体艺术对造型效果的过度化审美追求使电影的奇观本性得到了突显,它使电影超越了其纪实本性,产生所谓的“效果美学”,数字造型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应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在更广领域上成就了高度假定性的影视艺术。
数字媒体改变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数字媒体艺术造型的真实中却得到了具细的呈现。在商业利益和技术万能观的驱使下,数字媒体艺术造型越来越呈现出对技术的极尽渲染,技术的工具主义崇拜带来的是对制造现实中没有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的狂热,对制造人们视听感官刺激是狂热。传统审美活动带来的身心的愉悦、精神的解放在这里被异化了,这些过度化审美的造型以视觉听觉的强大冲击力,以极端化的形式对人感官刺激代替了传统的审美。然而艺术最为动人的人文内涵却被忽略了。视听艺术越来越重视视听感官的层面,越来越具有了娱乐感官性与消费性,过多的视觉化消解了隐藏在其后的思想内容。过度化审美成为造型的标准,美的自然属性被彻底抛弃了。数字媒体艺术使畸态成为造型的标准,形式的畸态必然引起内涵的畸态。在数字技术的创作环境里,由于创造形式的自由,一些灵异鬼怪类题材成为数字影视很热衷的题材和内容。但是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自然要给人以视听效果的真实感,要给人感官的愉悦,但单纯依靠高科技给人以视听感官的刺激是偏颇的,影视艺术必须突破单纯的感官享受,要能够使人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向更高层次迈进。
化身:自然物象拥有多种结构,当创作者将自己不同的情感、情绪、思想注入其中便可以产生意与象合的影像形态,具细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数字虚拟影象是经过创作者的艺术思索被倾注了思维与审美的精神化身。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影像艺术开始能够将人的内在现实化身为可以直接为人是视觉感知的视觉形象。数字媒体艺术将人们对外在客观世界的生活的、艺术的或感觉的精神把握呈现为立体生动的形象。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数字媒体艺术使人可以将自己的精神脱离于人的肉身,而独立的呈现为各种可感的角色,即以数字形象为载体,将人多层次多结构的精神内涵以视觉的角色确定下来。化身不仅是数字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并且是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本质。
4D影院中的精彩片段使观众如身临其境,它人的视觉听觉甚至是感觉,根据人与现实生活互动的特性,通过高科技数字电影,利用四维技术,以动感极强,声话结合的艺术使感受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维客与博客的区别:
维客与博客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维客是公共话题的群体协作式书写,而博客是个人话题的个体交流式写作。
维客技术支持的是一套群体协同写作工具,它提供的是一个公共空间,涉及的是一些公 20 众性的话题。人们可以自由的创建、创作、或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或者与其他伙伴共同创作,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建立一个公社群享有的公用的知识库。
博客是管理个人内容的工具,它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的东西,比如涉及到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点滴的体验或者是个人对社会各方面现象的评论。
虽然博客也强调一种交流,但这种交流只是对他人的一种外部的补充。不像维客一样可以在他人的记录中直接修改甚至删除。其次,博客是一种个人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个人的声音,张扬的是一种个性。而维客体现的是社群知识的共享,从个性化思维过渡到共性化文本的生成,不在是简单的加与减,而是思想的乘积。再者,从接受者角度讲,博客网站上的读者可能只是内容的浏览者,某一主题的参与者或是评价者,他们可以是不交融的,读者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反馈,而作为维客网站的读者,读者的参与性评论可以与他人的看法在相辅相成中融合扩充。
虚拟图像的特征:
虚拟图像颠倒了感光图像与现实的关系,它不再是现实的摹写与在现,相反它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它先于现实,是将幻想变成现实的神话。
严格说来,传统感光图像时二维平面图像,而虚拟图像则是真正的三维立体图像,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是感光图像的先天条件,没有空间就不能有在其中的经历;虚拟空间不是虚拟图像的条件而是其延伸,它随着虚拟图像的产生而产生。
虚拟图像将机械复制时代所形成的原本与摹本之间的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影视剧的真实:
影视剧中的真实是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是假设的。但它在意识上、情绪上式真实的,是创作者依据观众的心理创造出来的节奏,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心理期待的时间和节奏。信息技术引发是人类虚拟化生存,在给予人类生存便捷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中真实感失却的危机。
影片中时间空间的压缩方法:
早期的电影不存在银幕时间与现实时间的差别,但是蒙太奇的出现使时间由不同时间含量的胶片片段构成了。蒙太奇技术把时间和空间按剧中人物情节的需要提炼成银幕时空,它既是真实的又是假定的,它甚至可以被拉长缩短以此来表现创作者的意图。
银幕上的时间是现实时间的提炼,创作者利用剪辑拼接任意改变和重新安排着假定的时间。假定时间和银幕时间的产生以及功能的变化又引发了空间结构和戏剧结构的变化。例如影视剧中表现人物的人生跨度,用短短的几十个小时,可以表现出人物几十年的生活经历。
在影视剧中决决定画面空间的是蒙太奇的逻辑和叙事的节奏。现实中的空间被分解成若干的镜头形式,然后又被合成贯穿的蒙太奇动作,从而构成了一种只能在影视中出现的新的空间结构。即假定的空间是我们想象的,因为剧情的需要而认定的。
影片的结构属于时间和空间的范畴。首先场面调度蒙太奇中的运动,在银幕上展现了一定的空间处理;其次每一个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处理,又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延续中来实现的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不但是彼此互相转化,而且是作为不可分解的银幕现实存在着。 影片中结构域与风格的关系、结构域叙事的关系:
电影家是用镜头表现场景表现人物和叙述场景,先表现什么,后表现什么,用什么方式去表现,这是影片的整体结构,而影片的结构有直接决定着影片的风格。什么样的结构成就什么样的影片风格,反过来,什么样的风格样式又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叙事是对事件序列进行排列,以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一个观点。而结构则是针对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确立结构就是确立展开和完成叙事 21 的方式。影片的结构式多种多样的,影片的结构是一种叙事方法,是一种语言。 影片中的省略与凝练:
人的意识流总是以极大的跳跃性进行的,而在电影中,这种跳跃表现为省略。要在影片中做到省略凝练,就要根据剧作提供的元素调整结构、节奏甚至是时空。省略即跳跃,凝练即精炼,不会省略就不会有完美的影视结构,没有凝练,就没有诗一般的韵律与节奏。省略首先是结构的省略,段落的省略,转场的省略,其次是镜头与镜头之间、对话与对话之间的省略。 影片中色彩的作用: 影片中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去运用色彩。色彩使电影像绘画靠拢,因此真正懂得运用色彩,起码应该不仅仅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而应该把色彩当做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段,参与到戏剧元素之中使其戏剧化。 动漫的特性:
动漫电影从内容到形式比起一般影视剧与更大的自由度。首先动画片具有拟人性,拟人化是动漫影片独有的特点,它使影片情节更加风趣诙谐,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它令观众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动漫的另一特点即夸张性,虽然任何类型的艺术作品都可能具备夸张的成分,但动漫电影中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夸张的程度之大,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类别的电影都无法比拟的,他丝毫不受演员景物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以其独有的唯美法则,对人物景物进行夸张修饰。跳跃性,是指镜头在时间空间顺序上、正常叙事逻辑和因果联系上的不连续。像素造型打破了造型艺术对线条的依赖,它做到了从点直接到面、以面直接塑形的效果。 数字技术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动画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工具所无法带来的人和图像之间的更深入的交流,它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的环境,甚至可以进入物体当中,给艺术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而大大提高艺术的创造力合表现力。 软件更新问题:
技术的更新不仅仅是一个软件过渡的问题,还是工作流向更高级、更先进发展的方向。开设一些培训课程,使学生们先从体验开始。软件网络版 以人为本,客户能够通过某一种工具做一个客户的定制,基本想法就是软件能够让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简化。 游戏问题:
游戏开发人员会自然的把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视点放在游戏之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其他国家的人看世界的视野和角度。
中国的网游游戏还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从界面设计到操作方式都存在模仿外国作品的痕迹。社会各界对游戏的看法比较复杂。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的核心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技术与艺术相整合所产生的事物,其核心问题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