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财政局2011教科文工作计划
XX县财政局
关于报送XX县2011年教科文工作计划的报告
全市XX会议召开后,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局领导班子会议,传达会议精神,认真学习XX局长的重要讲话,结合我县工作重点,组织相关股所研究制定贯彻意见,全面部署我县2011年财政教科文工作。现将2011年教科文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教育资金整合取得新成就。完善创新教育专项资金整合的工作思路和运作机制,扩大教育资金的整合力度,进一步细化整合项目,明确整合目标,突出整合重点。在加强项目实施的同时,注重完善项目实施反馈机制,及时掌握资金使用、项目进展以及取得的效果。根据项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预期效益,对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
评,进一步增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实施教育资金板块整合,使以上三所学校的教师配置、校舍建设和条件装备率先达到省颁标准。
二、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继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落实多渠道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保证财政投入教育的法定支出增长,确保完成市核定财政教育支出目标任务。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二是支持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三是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学前教育发展。积极抢抓国家大力普及学前教育的东风,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深入研究制定全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自2011年起,用3年时间投资近万元新建改建扩建18所标准化幼儿园,按标准配置并开设39所村小幼儿班。到2013年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条件达标、管理规范”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基本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此外,积极做好职业教育外聘教师计划、名师培养工程、远程教育等经费保障工作。
三、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改进科技经费分配管理方式,制订和修订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放大效应,坚持依托资源与依靠科技创新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效挖掘主导产业内部增效潜力,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财政捆绑配套万元,用于强村大户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基础建设、综合利用开发、科技示范推广和龙头企业培育的奖补、扶持,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保障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加大文化惠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文化强县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做好文化共享工程保障工作,以繁荣乡村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文化为载体,推进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发挥XX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提升生态旅游水平。2011年计划投资元用于文化旅游建设。县本级配套万元加强生态旅游立体营销,打响“XX旅游明珠生态旅游风景区”品牌;财政安排万元完善六个文化旅游专业村的配套设施,组建村级旅游接待中心,发展星级农家乐(宾馆)户以上,力争全年接待旅客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元。
五、支持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是提升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和巩固计划生育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二是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提高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困难家庭特别扶助标准,足额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三是积极支持实施优生促进和生殖健康工程,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基本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促进人口和计生事业和谐发展。
第二篇:财政局工作计划
一、完善管征,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在做好税收辅导与服务,公平纳税定额,优化税收环境的基础上,收入征管部门要积极探索管征新路子,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税征管理,向科学管征要收入,财政局工作计划。二是加大打击恶性偷、逃、骗等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力度。严格控制减免税,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巩固增值税转型、燃油税改革成果,将政策落到实处。坚持有保有压,公平税负的原则,促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借助非税收入管理平台和电子化开票信息系统,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防止各种乱收费现象重新抬头,合理挖掘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非税收入潜力,真正做到应收尽收。四是继续加大地方级收入考核力度,提高地方级财政收入质量,增强地方财政实力的同时,加强对财政总收入的考核,确保财政总收入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加大民生和公共事业投入
对“三农”、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项目,财政要在资金上给予重点保障。多渠道大力度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好社会公共事业,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品味,美化彩化城乡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要总结完善和推广种粮农民直补、家电和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政策经验,增强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补助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要继续推进缓解市乡财政困难系统工程的实施,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乡两级财政部门要明,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加快政府理财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四、勤俭节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尽管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得到扭转,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实力增强,工作计划《财政局工作计划》。但是,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部分行业生产经营依旧困难,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面临的困难将更多。另一方面,我市在全省来说还处于后发达地区,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困难群众数量较多,全市建设需要办的事情也很多。因此,要切实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和“两个务必”的要求,严格控制支出,特别是一般性支出的增长,改革完善公务活动接待制度,严格控制招待费、会议费和车辆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加大监管力度,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服务全局的意识
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二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要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四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抓好行风政风建设、绩效管理,做好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五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普法学习和普法宣传,重点做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六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努力创建文明窗口。七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牢固树立稳定意识,持续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
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因此,圆满完成今年的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共克时艰,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实力、更具魅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工作计划(财政局)
工作计划(财政局)
一、继续实现全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007年按照新的理财思路,一是在努力完善新体制的前提下,借鉴外县市先进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出台新的税收激励办法,重新界定新的乡镇管理体制,增强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并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我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取得上级财政部门的理解,争取上级财政部门对我区在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上给予倾斜。二是继续加大组织各项税收力度,协调税务部门,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自觉纳税意识。由过去的立足抓大户,抓重点转变为抓热点、抓亮点、抓增长点,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财税体制下,逐步改进税源结构,进一步扶持和发展我区的税源,包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印花税、增值税、车船牌照税等,加大对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相关的税种、税源的扶持力度。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四是创新农业税征收办法,在农税征收上,积极推进纳税申报制度,计划在姚庄子信用社附近建农税征收大厅,对纳税户实行网络化管理,增加农税征收的透明度,提高征收效率。同时,为提高纳税人好范文版权所有一是要继续采取措施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发放。对工资性支出,我们在预算中首先打足。进一步完善和硬化工资专户制度,专户资金实行封闭运转。二是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排好财政应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强化社保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两个确保”、“一个低保”要求,积极向上级争取社保资金,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把资金运用好,解决好下岗职工和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三是安排好行政、政法经费,保证行政、政法机关履行职能的正常要求,维护社会稳定。
四、继续深化和完善财政改革
一是抓好支付中心运转工作。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支付范围,在管理上,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支出,采取措施,规范管理,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而私自采购的,支付中心予以拒付。二是继续从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入手,逐步把全区的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轨道。三是积极构建政府采购办公室和政府采购中心,出台有关管理办法,参照外县市经验,在建立政府采购办公室的基础上,谋划成立“政府采购中心”,制定政府采购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想,首先从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维修、保险等开始,逐步对财政供给单位机构车辆购置、文档办公物品购置、燃煤、会议、接待等项目支出实行招标采购,从根本上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从源头上防范腐败,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四是抓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巩固和完善工作,在严格政策、规范税费征收管理,全面落实主体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抓好配套改革的落实,做到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保证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等有关事业的正常发展。
五、坚继续持依法理财的方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一是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财政检查,努力做到由突击性检查变为日常性检查,由事后检查变为事中、事前全程监控,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监督程序。强化对预算收入征管质量监督,预防私设“小金库”、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二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的监督,逐步完善“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管理办法,将执收执罚部门的收入与其支出彻底脱钩。三是治理优化经济环境,进一步加强对我区46个单位,92个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四是继续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打击做假帐行为。对全区会计人员进行英语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六、狠抓队伍建设,为全区人民理好财、服好务。好范文版权所有
按照江泽民同志对财政干部提出的“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全区人民理好财、服好务。一是转变理财观念。适应新形势下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转变新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从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的传统模式,向强化宏观调控、宏观管理和财政监督转变。二是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基层服务,为部门服务,为领导服务。三是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提高工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做到行为有规范,办事有程序,工作有秩序,有条不紊地扎实开展工作。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断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廉政制度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四篇:财政局工作计划
财政局工作计划
xxx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罗源湾滨海新兴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我县财政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______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及省、市、县财政经济会议精神,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坚持依法理财,认真履职、积极作为,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围绕财政增收,着力提升财政整体实力
坚持以组织收入为要务,强化收入征管,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一是合理“定收”。深入调研、分析我县税源情况,科学、合理制定财政收入任务,xxxx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总收入计划xx.xx亿元,增长x%;县级一般公共财政收入计划xx.xx亿元,增长x%。同时将收入任务分解下达各乡镇(开发区)和财税部门,进一步明确各单位收入任务。二是依法“征收”。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加强财税部门联动作用,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抓好重点税收入库工作,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持续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防止财政收入的流失。支持收入征管部门严格依法治税,改进征管手段,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抗税行为。三是努力“促收”。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经常性分析和县级财力分析,积极应对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我县地方利益不受损。进一步完善财税联席会议制度,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解决财税工作方面的问题,力促各主体税种协调增长,较好地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四是积极“创收”。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沟通,做好项目对接、资金对接,最大力度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支持,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我县解决一些民生发展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二、围绕财源建设,着力推进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以培植财源为关键,把促进发展与涵养财源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县经济跨越发展。一是持续推进“港城联动”。坚持基础先行,把财政资金集结在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上,集中财力保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xxxx年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滨海新城、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北岸港区、码头集群、交通道路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港城联动步伐。二是持续推进“项目带动”。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助推临港工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夯实财政增收基础。进一步优化财政扶持措施,支持县域内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要素资源集聚,扩大产业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长点。充分利用“x·xx”、“x·xx”等招商引资活动,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大力支持引进对税收贡献大的产业,有效涵养税源,增强持续增收后劲。三是持续推进“转型升级”。认真落实科技创新一系列奖励政策措施和财政扶持、贴息担保等优惠政策,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作用,助力已落户罗源湾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主动融入x新区、“自贸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围绕改善民生,着力保障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支出,继续加大五个领域投入。一是加大“三农”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资金支持农村水、电、路及造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稳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优先,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助学体系。继续支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职业教育及学前教育发展等,优化城区教育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着力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三是加大社保投入。认真落实城乡低保政策,支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四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持续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支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零差价工作。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投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五是加大惠民实事项目投入。支持xxxx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四、围绕体制创新,着力提高科学理财水平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严格对照中央及省市财政部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深化预算和支出管理两方面改革,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机制,促进精细化理财。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在巩固全口径预算编制管理的同时,继续做好地方教育附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工作。根据我县经济形势发展变化,探索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和启动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积极对接中央税制改革、省市自贸区建设税收政策,提前摸查我县税源情况,做好改革的相关准备。改进预算控制方式,落实预算执行动态管理,强化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研究建立与经济指标变化、政策调整等情况相衔接的分析预测体系。二是完善政府支出体系。建立健全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继续清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财政专户、部门预算结转结余资金,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逐步将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同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完善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和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加快县乡两级财政一体化建设。
五、围绕职能监督,着力规范财政收支行为
坚持以监督检查为手段,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资金收支行为。一是抓好财政内控管理。对照省市财政部门对内控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内控制度,规范资金拨付程序、拨付渠道,促进依法理财。坚持互审互查,定期对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等各环节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认真开展财政票据使用管理专项检查,从源头上规范财政资金往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二是抓好预算执行监督。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财政法律法规条例,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三是抓好会计信息监督。组织开展涉农专项资金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继续把农田水利资金、农资综合补贴等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促进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滞留等违法违规使用各类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四是抓好预算绩效监管。跟踪落实市、县两级绩效考核指标,努力争先进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强化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跟踪问效,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管水平,提升重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围绕自身建设,着力塑造财政良好形象
坚持以改进作风为抓手,持续推进勤政廉政建设,牢固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一是深化“务实”形象。坚持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改进“四风”,提倡务实勤政。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扎实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创新思路、提升工作,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四个万家”活动,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为村居谋发展、破难题,大力支持村居发展,惠及当地群众。二是深化“高效”形象。继续推进“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活动,改进工作方法方式,发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八项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和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内部工作督查,每周督查通报,督促及时完成各类督办工作,促进增速提效。加强机关作风自查自纠,严禁上班时间利用电脑炒股票、玩游戏等从事与工作无关事项。三是深化“清廉”形象。组织开展廉政主题教育,继续做好“廉文荐读”活动,进一步强化财政干部勤政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扎实抓好xxxx年惩防体系建设任务,保证财政资金、财政干部“双安全”。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制度。扎实推进“阳光”理财,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定“三重一大”事项,建立健全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做好财政资金、预决算等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四是深化“文明”形象。全力推进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争创文明科室、党员示范岗等,促进依法理财、文明办公。扎实抓好意见建议征求、整改工作,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继续抓好党建先进单位、争先创优、平安单位、七五普法等工作,营造和谐机关氛围。
第五篇:武威市教科文调研材料(推荐)
【武威市教科文调研材料】
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关于文化事业改制及经费使用情况汇报
市文广局:
2012年,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指导和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的组织领导下,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根据《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地抓好了武威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各项工作。现就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文化事业改制及经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现状
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历经2012年全国文艺院团改制时期重新组建的,是一个集歌剧、话剧、舞剧、秦腔、眉户、陇剧、为一体的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其前身是原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于2007年8月由武威市歌舞剧团、武威市秦腔剧团合并成立【两团始建于1949年11月,与共和国同龄】。重新组建的甘肃省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转企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于2012年5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于同年6月进入运营。隶属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
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历经2012年全国文艺院团改制重新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单位,公司编制为119人,现有在职人员70人;其中男39人,女31人;专业技术人员58人,行政及公勤人员11人。【未包含2012年5月以前批准的离退休人员71人(其中离休2人,退休69人)和2012年6月公司挂牌时的提前退休人员46人】。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6人,初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42人。职能构成为编剧、导演、舞美编导空缺,演员42人,演奏员10人,舞美7人,行政工勤人员11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全力推进剧院转企改制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成立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永健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张效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任成员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转企改制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武威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永健亲自抓、亲自过问,市人事局、市社保局、市文广局分管领导具体抓,直接负责此项工作。积极协调财政、编委、发改委、人事、社保、审计、文广、国税、地税等部门齐抓共管,为全力推进武威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确责任,制定措施,确保改制任务按计划进展 为圆满完成武威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任务,紧紧围绕各项改革目标任务,明确各项改制任务的联系人、责任人、改革完成时限等,对照目标责任书上的各项改革任务进行再分解再细化,改制领导小组不定期听取改制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提出每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措施等,适时为改制单位解决在转企改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转企改制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
3、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改制进展情况: 武威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工作正在进行中,改制进行中已经解决一批(聘用人员)、审定一批(提前退休人员)、待定一批(在编在职尚达不到提前退休条件人员)的原则,并对尚未达到提前退休的人员逐步给予解决。
一是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自5月31日已于35名聘用人员签订合同整体转入新公司,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13年11月份,目前仍留在公司工作的26人属原剧院的在职在编人员,公司提前退休人员46名,已批准离退休人员计71名。),二是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提前退休的人员46人,改制领导小组对他们的工作年限已经核实,按照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着手办理相关手续,这部分人员大多是对武威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争取大家能够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
三是在整个转企改制中的难点就是在编在职人员中尚未达到提前退休的26名职工。这些人员对事业单位的身份非常看重,不断提出要求保留事业编制。在改制过程中找改
革领导小组提出个人想法。截止2013年11月8日,武威市改制领导小组、文广局领导已着手对公司目前在职在编的26名职工进行谈话,将逐步解决这26名职工的问题。
四是文艺团体基础薄弱,固定资产少。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公司的财政投入,并在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是转入企业后,员工市场意识薄弱,需要一个尽快适应的过程。现有的企业员工从前一直在事业单位体制下运营,大家习惯于从前的运作模式,突然间转入企业,加之对市场不了解,对转企改制缺乏信心。需要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要勇于接受挑战,尽快改变思维模式,是公司尽快步入正轨。
六是公司自2012年6月份组建以来,许多问题急需捋顺。特别是经营管理层的机构组建虽经公开竞聘上岗,但新上任的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公司管理上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是转制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
七是全力做好送文化下乡工作。尽管在这样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公司在文广局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公司领导积极带领员工努力开拓演出市场,不断增加演出场次,以增加经济效益、拓展演出规模,使公司逐步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改制近一年来公司先后联系商业演出239场次;其中在“千台大戏送农村”和“精神文化进村”活动演出30场;成功组织了在三县一区巡演、双拥晚会、送文化下乡等演出210
多场;精心策划了以十八大为主题的专题晚会和文企联营宣传演出,足迹遍及金昌、白银、张掖、平凉等地市;还分别在武威市的各县区乡镇演出,观众人数达30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2011年完成演出264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80场次),观众人数达160多万人次。2012年完成演出154场次(其中公益性(送文化下乡、进社区、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26场次,文企联营演出96场次,其他演出32场次),观众人数达150万人次。2013年完成演出85场次,观众达160万人次。】(其中在2011年演出收入282872元、2012年演出收入376500元、2013年演出收入560320元。)公司在积极开展宣传演出的同时也为公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改制之后,不断摸索,希望在3—5年中成为市场主体,增加市场竞争力。
三、公司在转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5月28日挂牌正式成立以来,公司与35名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起,目前摆在公司面前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公司的组织框架问题。公司成立后,董事会、监事会、领导班子、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诸如艺术总监等职位空缺,公司的综合部、财务部、艺术部、市场营销部等部门人员于2012年11月通过竞聘上岗,多数新任管理人员都是演员出身,管理经验缺乏,导致公司正常工作开展艰难。二是公司组建后已积极着手制定宣传演出与经营实施方案,但由于经费拮据,许多宣传演出、创作排导工作起步艰难,进入市场运作的经验不足。三是聘用人员解除劳动合同所付经济补偿金由公司垫付,金额达到42万。一直没有拨付,造成企业经费困难。四是公司目前除市财政专项解决注册资本金 30万元;公司急需拨付的聘用人员的工资、养老金、公积金、失业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核拨。5月底公司揭牌、工商注册资金、工商开办银行所需的评估验资的费用都没有支付。导致诸多问题困难重重,影响公司起步初期正常工作的展开。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及建议
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期间,面对公司目前所处的状态,将依据《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和《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章程》,在市文广局党委的带领下,积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公司组织机构。按照《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抓好落实,针对在改制工作中,组织机构的设立、人员聘用、聘用人员的工资标准核定、原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转企改制为公司过程的衔接等具体工作,恳请市改革领导小组出面做好组织协调、衔接工作,以确保改制顺利过度。
二是及时设立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依据《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章程》第五章:第18条、第20条之规定。公司设立五人董事会,董事会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和隶属关系。及时拟定公司发展规划和经营计
划;拟定公司财务预算、决算、利润分配及亏损弥补方案;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和基本管理制度等。
三是尽快解决公司转制中的经费问题。按照《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和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扶持政策解决公司在转制过程中的经费。
四是加强对公司的人员管理。依据《公司章程》尽快健全公司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为转制企业院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确保转企改制文艺院团扶持事业经费继续拨付,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给予支持,对参与公益性演出给予扶持,以确保公司在起步之初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是以打造文艺精品为重要标志,不断提升武威文化影响力。坚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以创作大戏大作大剧为抓手,不断挖掘武威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文化品牌和项目化管理,重点创作排演大型诗乐歌舞剧《西凉乐舞》、歌舞剧《凉州会盟》等艺术精品,尽快适应武威文化发展的需求,用先进的文化精神食粮占领文化市场。
六是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基本任务,全面实施送文化下乡惠民工程。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完成好标准化建设任务。实施文化精品惠民演出工程,落实市政府安排的公益性演出每场次5000元标准的补助经费,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七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资力度,为公司发展提供保障。瞄准高层和重视基层相结合,既要努力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坚力量,比如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又要大力发展基础力量,比如在公司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能够及时引进专业人才,并能够留住人才,使其为公司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