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矿产资源整合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矿产资源整合的调研报告
为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推进榆林矿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当前开展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围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榆林市矿产资源开发概况
二、榆林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基本情况
(一)矿产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榆林市矿业在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矿业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有一些地方开采区的矿山经长期开发上部资源已近枯竭,产业继续需要向下部煤层延伸。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布局不合理,主要煤矿井田范围内大小矿并存。
四是许多重要矿区因各种原因造成乱挖乱采、资源纠纷严重。特别是神木、府谷两县,因无证开采等非法活动使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五是矿业权设置和处置存在漏洞,一些业主和个人无偿取得或低价取得探矿权、采矿权,一些公职人员参股,助长了以矿谋私。由于 1
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矿业权设置不合理,给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造成很大困难。
六是我市小煤矿多、小、散、乱的状况与新政策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已十分必要,也是加强对矿产资源统一管理,宏观调控的需要。
(二)矿产资源整合原则
(三)主要模式
根据上述原则,针对不同的资源及开发现状,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并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国有重点煤矿整合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收购模式。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依托,采取参股、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与市、县国有煤炭企业就近联合,形成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主体的生产开发布局,整合后矿井年生产能力不得低于30万吨,煤矿的性质改成了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煤矿。如神华集团神东公司榆家梁煤矿整合了地方10多个小煤矿,哈拉沟煤矿整合地方国有前石畔、瓷窑湾煤矿就是属于这种模式。在具体的整合措施上,由神华集团收购各被整合矿,然后依法开展具体的整合工作,办理相关的手续。
2、小煤矿之间的联合改造——联并模式。小煤矿之间的联合改造又分为多种形式。一是由实力较强的矿主一次性买断。即对被整合煤矿进行评估作价,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由实力较强的一方以现金买断。二是按年支付一定的费用和煤炭。如河南新密市
牛店镇神和煤矿由下庄河和郭湾两个6万吨/年煤矿合并更名而成。整合后矿主向原下庄河煤矿矿主每年支付50万元,直到矿井关闭。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西沟接替井煤矿向被整合的东元庆煤矿每年支付80万元、500吨煤炭等。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煤矿资源合并组建一个新的股份制煤矿,持股比例以各参与整合矿的资源、资产评估作价而定。
3、通过搬迁置换影响大井田开发的煤矿,集中开发不适宜大矿开采的上层煤,进行整合——置换模式。如果。
4、通过技改能够达到要求的煤矿单独保留——技改模式。对资源储量较大、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满足规模要求的煤矿单独保留,同时对邻近已关闭煤矿的剩余资源进行整合,由整合矿交纳新增资源的采矿权价款、重新划定采矿边界、进行设计改造,办理有关证照,履行相关手续。其特点:变更采矿边界,重新进行技术改造,达到规模要求。如,河南省伊川电力集团宝雨山煤矿、山西省阳城县东风煤矿等都是整合了邻近已关闭煤矿的剩余资源,重新技改,达到资源整合的要求。
(四)资源整合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省有关规定和要求,2007年全面进入煤矿整合实施阶段。目前,省政府办公厅批复了全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立项。各整合主体矿井已提出资源整合工作计划,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对整合后新设立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向国土部门递交了采矿权增扩申请,与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签订了编制相关报告的协议。市国土部门正
在开展资源整合矿井的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及采矿证年检,但省国土资源厅还未正式批复我市矿权设置方案。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全市煤矿整合工作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整合时间要求太紧。全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共需经过三个阶段13步才能完成,其中仅上报批复资料就涉及到八个篇章,需4个部门审批,程序繁杂,工作量大,所需时间长,在要求时间内完成整合任务难度较大。
二是整合中利益问题难达成一致。合法矿之间的整合,由于参与整合的合法矿都有各自的债权或债务,矿与矿之间协商谈判难以达成利益平衡的一致意见,方案实施起来更加困难,同时也影响了资源整合的整体进度。还有的矿主由于担心国家再度调整政策导致其大量投入难以得到产出保障,所以参与整合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整合投入资金缺口大,采矿权价款集中征收,企业负担较重。整合保留的煤矿一方面要缴纳采矿权价款,另一方面还要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按照文件要求,煤矿在整合改造期间要停产,而排水、供电、通风设施不能停,还需支出一定费用。近年来煤矿关停、整合等行业政策的调整变化多,影响了投资者信心,通过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行融资难度增大。一些煤矿业主反映,资金压力太重,难以承受。
四是整合技术力量薄弱。目前,有资质的中介公司太少,我市几十户煤矿均需编报技术资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我市煤炭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经资源整合及技改扩能后,矿井生产规模扩大,煤
炭开采技术难度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员更显不足。
五是大量的小煤矿关闭后,留下了一个个“瓦斯包”、“水包”,对以后的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在整合中被关闭的小煤矿,大多是基础管理、技术管理薄弱的煤矿,他们的图纸、资料本身就不全,有的已经丢失,关闭后形成了一个个未知的“瓦斯包”、“水包”。整合后的煤矿在以后的开采活动中,很有可能捅上这样的“瓦斯包”、“水包”,一旦捅上,后果不堪设想。
三、对资源整合工作的建议
(一)统筹各方利益,依法稳妥推进是搞好矿产资源整合的重要前提
矿产资源整合是对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一次重新调整,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为确保整合工作顺利进行,要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作为搞好整合工作的关键环节,抓住不放,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消除或减少工作阻力。
(二)突出工作重点,实施分类指导是搞好矿产资源整合的基础 矿产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在整合工作中,都注重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确保了整合工作取得实效。我市要以煤为重点进行资源整合,在2008年底基本完成重点矿区的整合。在资源整合中还注意因时因矿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开采主体,在资源整合的方式、处置的措施等方面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齐步走,确保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三)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是搞好矿产资源整合的关键
资源整合牵涉到大量的煤矿要关闭,牵涉到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会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工作单靠哪一个方面的力量是难以推动的,只有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才能平稳推进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关键是各级政府是否高度重视,相关部门是否密切配合。
一是尽可能地简化审批程序,为加快推进整合工作创造条件。资源整合工作牵涉到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工商、税务、环保等众多部门,需要审批的内容多,工作量大。建议有关部门将整合技改矿井与新建矿井区别对待,简化审批程序,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现场办公,也可以联合办公,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
二是做好被关闭矿井图纸、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被关闭矿井在关闭时必须做好图纸资料的填绘工作,随着资源的整合,将矿井有关图纸资料移交相应的整合煤矿,同时复制一式两份上交市或县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存档备案。整合煤矿在做技改设计时必须把被整合煤矿移交的有关资料填绘到本矿相应的图纸上,标注好有关文字说明,以便在做开拓布局时统筹考虑。整合煤矿在恢复生产时要专门编制针对被关闭煤矿采空区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监督执行。
三是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宏观调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理布局,严格矿业权管理和监督管理,保证宏观目标的实现,现阶段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仅是特定阶段的任务。要充实监管力量,使其与管理任务相适应。
(四)加强对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政策研究工作是搞好矿产资源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确保整合工作的有序推进。如采矿权有偿转让政策、资产清点评估作价等规定、小煤矿技术改造政策、资源整合后财务和税收有关政策,以及针对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等。通过政策制定,引导和规范资源整合工作。
(四)运用市场手段,坚持多管齐下是搞好矿产资源整合的保障 矿产资源整合是合法矿山企业之间的整合,要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决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搞“拉郎配”。通过对其他地区资源整合工作的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要确保整合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坚持多管齐下。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采取兼并、联营、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市场运作方式,矿与矿之间整合做到了技术合理、经济可行、各方自愿、环境宽松。对列入整合对象但拒不参与整合的矿山以及有违法行为应予关闭的矿山,要先依法予以关闭。对关闭矿山剩余资源有开发利用价值和符合国家资源、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开发利用,确保整合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篇: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真正把本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现状摸清摸透,把影响和制约本部门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准找好,从而为切实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本人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通渭县矿产资源现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可观。从目前地质及矿产普查资料看,境内初步探明和掌握的矿产资源分属3大类24个矿种。其中金属矿6种,非金属矿16种,能源矿种2种。通渭境内矿产资源,以非多属矿藏和能源矿藏为主,金属矿藏为辅。在目前已探明的24种矿产资源 中,非金属及能源矿大部分储量大,品位高。境内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储量为29.4亿立方米的花岗岩,10亿立方米的安山岩,900万立方米的汉白玉,309万吨的高岭土,252吨的无烟煤,日出水量6000立方米的浊泉地热资源,以及储量较大的石英砂,红砂,流砂和遍布全县的砖瓦用粘土等都具备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为矿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是开发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以前,通渭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落后,矿业很不发达,可以说几乎没有起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市情,审时度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为通渭矿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采矿业出现了勃勃生机,乡镇个体采矿剧增,矿业在通渭经济中比重得到进一步提升,独具优势的石材工业、陶瓷工业及地热资源,是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龙头,带动了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全县矿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花岗岩、石英砂、砖瓦用粘土、温泉地热水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矿山企业24家,还有遍布于义陇河、牛谷河、李店河床的河道采矿场,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市场化运作有新突破。县委、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矿业发展机制,着力培育、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坚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矿产资源有偿开发。2002年以来,对新设置的采矿权全部进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对所有到期采矿权全部进行协议有偿延续。通过市场运作和有偿配置矿产资源,不仅推动了其他生产要素向矿业领域的流动,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本与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开发秩序逐步规范。县上编制了《通渭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为科学有序推进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对矿业权取得与流转、矿山开采与利用、矿区环境保护与灾害治理的监管,加大对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清理和整顿,进一步规范了全县矿业开发秩序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县上成立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实行“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主动为矿业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突出问题,为矿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大多资源勘查还停留在预查和普查阶段,导致家底不清,后续资源跟不上,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开发利用水平低。全县矿山企业虽然较多,但布局分散,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使得矿产资源的规模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有的矿山企业重开采、轻开发,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产加工总体上还处于销售原材料的初级阶段,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效益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和延续产业链,资源没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对采出的低品位和暂不能利用的矿石乱堆乱放,废水、废渣的排放不能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四是依法监管力度不够。县上虽出台了《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但不很完善,而且有的在实际开发利用中没有完全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依法管理比较乏力,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破坏性开采资源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由于国家对探矿权没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使得部分探矿权人低成本获得探矿权后,倒卖牟利,还有的在取得探矿权后,不能按规定足额投入资金开展地质勘查,圈而不探、探而不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矿业经济发展中是难以避免的,但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由原料型向产品型转变,最大限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提高综合效益,建议在今后具体工作中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近期开发与中远期开发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只有着眼中远期开发,科学谋划,才能抓好近期开发;只有抓好当前,才能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长期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短缺矿产,要加强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做好长远打算。对于优势矿产,要总量控制,尤其要防止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掠夺性开采,确保优势持续发挥。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开发的矿种,要进行保护,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二是初级产品开发加工与终端产品开发加工的关系。由于我县大多矿业企业对终端产品的开发加工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才能明确定位,因此,要在稳定初级矿产品加工开发的同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优势矿种,大力发展精、细、深加工,尽快走出传统的拼资源、拼能耗、粗加工、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不等于降低招商引资准入门槛,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效率、高效益原则,优先扶持资源型转化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引进有资金实力、有深加工技术、有产品品牌、有销售市场的“四强”企业,走就地增值的“资源节约型”内涵式发展路子,带动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现有矿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吸引资金,扩张规模,创新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赢利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产业布局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按照国家所有、分类分级管理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发展趋势,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布局,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终端产品进行准确定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依法依规加强管理,规范利益分配,充分调动企业、县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矿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五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将这一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和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防止新建矿山欠新账。对于遗留矿山环境问题,要作出统筹规划,明确治理责任和进度。
第三篇: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真正把本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现状摸清摸透,把影响和制约本部门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准找好,从而为切实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本人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通渭县矿产资源现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可观。从目前地质及矿产普查资料看,境内初步探明和掌握的矿产资源分属3大类24个矿种。其中金属矿6种,非金属矿16种,能源矿种2种。通渭境内矿产资源,以非多属矿藏和能源矿藏为主,金属矿藏为辅。在目前已探明的24种矿产资源 中,非金属及能源矿大部分储量大,品位高。境内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储量为29.4亿立方米的花岗岩,10亿立方米的安山岩,900万立方米的汉白玉,309万吨的高岭土,252吨的无烟煤,日出水量6000立方米的浊泉地热资源,以及储量较大的石英砂,红砂,流砂和遍布全县的砖瓦用粘土等都具备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为矿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是开发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以前,通渭
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落后,矿业很不发达,可以说几乎没
有起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
足市情,审时度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为通渭矿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矿产
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采矿业出现了勃勃生
机,乡镇个体采矿剧增,矿业在通渭经济中比重得到进一步提
升,独具优势的石材工业、陶瓷工业及地热资源,是全县矿产
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龙头,带动了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
全县矿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花岗岩、石英砂、砖瓦用粘土、温泉地热水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矿山企
业24家,还有遍布于义陇河、牛谷河、李店河床的河道采矿
场,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
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市场化运作有新突破。县委、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矿业发展机制,着力培育、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坚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矿
产资源有偿开发。2002年以来,对新设置的采矿权全部进行招
标、拍卖、挂牌出让,对所有到期采矿权全部进行协议有偿延
续。通过市场运作和有偿配置矿产资源,不仅推动了其他生产
要素向矿业领域的流动,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本与矿产资源的优
化配置。
三是开发秩序逐步规范。县上编制了《通渭县矿产资源总
体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为科学有序推进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切实
加强对矿业权取得与流转、矿山开采与利用、矿区环境保护与
灾害治理的监管,加大对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清理和整顿,进
一步规范了全县矿业开发秩序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县上成立
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
会议制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实行“一条龙”服务,最
大限度地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主动为矿业企业服务,帮助企业
解决突出问题,为矿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突
出问题: 一是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大多资源勘查还停留在预查
和普查阶段,导致家底不清,后续资源跟不上,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开发利用水平低。全县矿山企业虽然较多,但布局分散,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使得矿产
资源的规模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有的矿山企业重开
采、轻开发,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资源综
合利用率低,矿产加工总体上还处于销售原材料的初级阶段,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效益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和延续产业链,资源没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对采出的低品位和暂不能利用的矿石乱堆乱放,废水、废渣的排放不能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四是依法监管力度不够。县上虽出台了《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但不很完善,而且有的在实际开发利用中没有完全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依法管理比较乏力,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破坏性开采资源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由于国家对探矿权没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使得部分探矿权人低成本获得探矿权后,倒卖牟利,还有的在取得探矿权后,不能按规定足额投入资金开展地质勘查,圈而不探、探而不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矿业经济发展中是难以避免的,但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由原料型向产品型转变,最大限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提高综合效益,建议在今后具体工作中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近期开发与中远期开发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只有着眼中远期开
发,科学谋划,才能抓好近期开发;只有抓好当前,才能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长期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短缺矿产,要加强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做好长远打算。对于优势矿产,要总量控制,尤其要防止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掠夺性开采,确保优势持续发挥。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开发的矿种,要进行保护,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二是初级产品开发加工与终端产品开发加工的关系。由于我县大多矿业企业对终端产品的开发加工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才能明确定位,因此,要在稳定初级矿产品加工开发的同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优势矿种,大力发展精、细、深加工,尽快走出传统的拼资源、拼能耗、粗加工、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不等于降低招商引资准入门槛,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效率、高效益原则,优先扶持资源型转化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引进有资金实力、有深加工技术、有产品品牌、有销售市场的“四强”企业,走就地增值的“资源节约型”内涵式发展路子,带动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现有矿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吸引资金,扩张规
模,创新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赢利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产业布局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按照国家所有、分类分级管理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发展趋势,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布局,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终端产品进行准确定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依法依规加强管理,规范利益分配,充分调动企业、县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矿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五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将这一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和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防止新建矿山欠新账。对于遗留矿山环境问题,要作出统筹规划,明确治理责任和进度。
第四篇:秦巴重晶石矿产资源调研报告
秦巴地区重晶石毒重石矿产资源调查1
夏学惠
赵玉海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
一、绪言
1、目标任务
通过对我国主要重晶石成矿带的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圈定成矿远景区,优选出开展地调工作的重点评价区,为申报地质调查项目提供依据。
2、交通位置
调查区位于甘、陕、川交界处,工作区范围东经104°30′—110°00′,北纬31°30′—33°30′,面积约8000km2, 交通位置见图1。
本区地处秦岭—大巴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以农业为主,工业很不发达,仅有地方办的小型企业。交通条件差,沿主要水系有简易公路,地形复杂,属中高山切割区,海拔900—2971m,山势陡峻,谷地狭窄,人烟稀少。
工作区属凉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10°C,最高气温37.8°C,最低气温-10.9°C。雨季多在6—9月份,夏季多暴雨,夏末秋初阴雨连绵。
3、以往地质工作概述 3.1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二十世纪初,我国许多地质工作者和地质学家先后对秦巴地区进行过开创性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对秦巴地区地质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1956年原地矿部将秦巴地区列为我国第一批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三个重点地区之一,并于1970年前后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开展了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工作,使秦巴地区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得到全面提高,秦巴区域地质构造概貌基本清楚,为以后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逐步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自70年代以来研究工作又得到了加强,出版了许多系统性总结和专题性著作。由于秦巴地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许多基本地质问题仍未完满解决。
“七.五”期间地矿部开展了对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 1本文为中国化工矿产调查评价项目系列之五,项目编号:1212010781063,作者简介:夏学惠,男,教授级高工,矿产储量评估师,邮箱:xxh@hgdyy.com.cn 研究,使秦巴地质科研工作形成一次新的高潮,使秦巴区域地质程度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矿产研究工作
有多家地勘单位先后对秦巴地区进行了铜、铅锌、铁、硫铁矿、石棉、煤、瓦板岩、磷矿及重晶石矿等地质找矿及勘查工作。开展重晶石矿找矿及地质研究主要有:
1962年 陕西省地质局第一综合大队 〈陕西省安康县茨沟重晶石矿床地质研究报告〉
1961年 天水专员公署地质局第二地质队〈甘肃省文县临河黑风沟矿区斜坡里矿段年终报告〉
1976—1979年 陕西省地质局区调队 〈陕西省紫阳~平利地区洞河群划分及含矿性研究专题总结报告〉
1981年 陕西省地质局第7地质队〈陕西省旬阳县神河重晶石矿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
1981年 甘肃省地质局地球化学探矿队 〈甘肃省文县东风沟重晶石矿普查地质报告〉
1986年 陕西省地质局第7地质队 〈陕西省安康县石梯重晶石矿床地质研究报告〉
1986年 陕西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 〈陕西省紫阳县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
1989年 陕西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 〈陕西省镇巴县溪河—紫阳县盘厢一带1:5万以毒重石为主综合矿产普查报告〉
1989年 陕西省地质局第7地质队 〈陕西省紫阳、岚皋、平利县非金属矿产调查报告〉
1989年 陕西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 《陕西省紫阳县茶寨院子毒重石矿床普查报告》3.4综合分析
前人的工作为我们开展该区的找矿评价提供了大量资料。对区内地层、构造、成矿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但涉及钒、重晶石为主的综合评价工作较少,只对区内的个别矿床进行地质普查,而对成矿带内的钒、重晶石从未做过综合研究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成矿带钒、重晶石矿研究程度与工作程度均较低,成矿远景,矿产资源潜力不清 楚。需要根据新的成矿理论,结合物探、化探与探矿工程等多种找矿方法,加强富铅锌矿的找矿,加强钒、重晶石矿富集规律研究,总结成矿条件,进行成矿预测。
4、本次工作概况
本次工作自8月20日开始至9月5日,历时半个月。完成工作量:路线地质调查 100km,矿床、矿点调查十余个,采集标本30余件。
①甘肃省文县文县东风沟重晶石矿:大致了解了矿床规模、矿体产状、矿层赋存层位、矿石品位以及开采利用情况;目前当地正在开采,无需进一步开展工作。
②陕西省镇巴县双坪村磷矿点:大致了解了矿床规模、矿体产状、矿层赋存层位、矿石品位以及开采利用情况;考虑该矿点矿体规模较大、矿石品位P2O5约20%以及目前无人开采,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开展开展工作,现正在办理探矿权登记。
③陕西省镇巴县观音堂一带毒重石、重晶石矿点:大致了解了矿点规模、矿体产状、矿层赋存层位、矿石品位以及开采利用情况;目前当地正在开采,无需进一步开展工作。
④陕西省紫阳县毛坝关—瓦庙一带重晶石、毒重石矿点:大致了解该区重晶石、毒重石矿点规模、矿体产状、矿层赋存层位、矿石品位以及开采利用情况;目前当地正在开采,无需进一步开展工作。
⑤陕西省紫阳县双桥镇一带钛磁铁矿矿点:大致了解该区辉绿岩脉(赋矿岩层)的规模、产状以及矿体产出特征、矿石品位以及开采利用情况;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工作,目前正在办理探矿权登记。
陕西省安康市茨沟一带重晶石矿:大致了解该区重晶石矿床、矿点规模、矿体产状、矿层赋存层位、矿石品位以及开采利用情况;目前当地正在开采,无需进一步开展工作。较好的完成了调研任务。
二、地质背景
1、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
调查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北缘, 秦巴古生代大陆边缘裂谷带构造环境中, 区内分部地层主要有震旦、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系地层。与重晶石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为寒武奥陶系。重晶石成矿带以大巴山深大断裂为 界,南侧为扬子准地台的南大巴山褶皱带,从北到南依次出露震旦系至侏罗系地层(其中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北侧为秦岭褶皱系的北大巴山褶皱带,从南到北出露震旦系至中寒武统地层。
本区钡矿包括重晶石(BaSO4)、毒重石(BaCO3)和钡解石(BaCa〔CO3〕2),它们产出的共同特点是:
①矿体都有一定的层位,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主要赋存在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含矿层位时代以晚震旦世—早寒武世为主;
②钡矿与火山岩关系密切,矿层之下均有火山岩产出(细碧质、石英角斑质凝灰岩或熔岩),钡矿产出位置距下伏火山岩顶面一般在100m以内,一个地区若有多层火山岩,则可有多层钡矿产出;
③钡矿的直接围岩及其中的夹石,绝大部分为碳质硅质岩。(2)成矿区带的地质条件
按照矿床类型、矿床空间分布、控矿构造和控矿地层,本区钡矿可分为南北两个成矿带。
南带:该带从甘肃文县--陕西镇巴→四川城口长约300km,矿床(点)分布在大巴山深断裂两侧,位于古陆边缘,为沉积型钡矿化组合带。矿体主要受下寒武统鲁家坪组黑色硅质岩系控制,矿床类型以毒重石为主,重晶石为辅的混合型,主要矿床有四川城口冉家坝大型毒重石矿床和陕西黄柏树毒重石矿床等。
黄柏树矿床含BaCO382.68%,BaSO48.44%,向东南延伸长达12km。BaCO3含量由西向东,有由高到低的趋势,最好的地段长达4.5km与镇巴Ba-U-V组合属同一层位。
根据成矿条件分析和我们近期野外调查,在该带初步划分出甘肃文县张家沟清水坪成矿远景区;镇巴观音堂-城口巴山成矿远景区。毒重石BaCO3含量在37-65%之间。
北带:矿床(点)分布在牛山、平利、武当古陆的边缘,主要为受大断裂控制的裂谷沉积型重晶石矿床。矿体赋存于寒武—奥陶系洞和群与震旦系的接触带,紫阳—平利裂谷与洞和群地层为主要控矿条件,主要矿床有陕西的水坪、高沟、良田垭、石梯、茨沟和赤岩矿床等。
本带形成于内陆裂谷中,发育一套深水碎屑岩夹大量碱性火山岩建造。震旦系为中基性火山岩系,其顶部一般都有喷发岩型含钡黄铁矿产出,形成黄铁矿—重晶石组合。水坪重晶石矿床规模最大,属大型,矿体赋存在寒武系—奥陶系洞和群下部的灰岩、碳硅质岩中,共有三层矿。下部矿层,长3814m,最大厚度6.1m,平均厚度3.15m;中部矿层,长2034m,最大厚度5m,平均厚度1.85m;上部矿层,长1970 m,厚4m。矿石以重晶石为主,主要成份BaSO480-90%,SiO25-8%。矿体一般与围岩界线清楚,沿矿体纵向、横向均有与灰岩过渡的相变关系,从重晶石→重晶石灰岩→灰岩。
在该带初步划分出平利神仙台-紫阳瓦庙成矿远景区;安康南土沟-管子沟成矿远景区。毒重石BaCO3含量在37-65%之间。
2、成矿远景区地质及成矿条件
根据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综合分析,本区可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见图2)。①安康南土沟-管子沟成矿远景区
重晶石矿化赋存于泥盆系硅质板岩中,分布广,幅度规模大,矿体呈脉状产出,主要为单脉和互相平行的脉群,最大者长达1360米。厚达2-3米,一般的有数十至数百米长。
矿石类型有石英—重晶石型、毒重石~重晶石型、重晶石型,BaSO4含量一般在60%以上,其中某些矿脉普遍在80~95%。
②紫阳瓦庙-平利神仙台成矿远景区
清水河獐子坪地区,重晶石矿化赋存于下寒武统硅质炭顶板岩中,矿层有三层,第Ⅰ矿体东起高河锣鼓塘以东,西至清水河西岸晒草坪,长2330米,厚3-23米;第Ⅱ矿体位于晒草坪北坡长290米,厚4-5米;第Ⅲ矿体位于西部望石河脑,长260米,厚3.5米,品位:BaSO4一般为80-92%,最高96.68%。
瓦庙地区,矿化赋存于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第一岩性段上亚段,有大湾重晶石矿化点、砂坝重晶石矿化点,安家湾重晶石矿点,转角坪重晶石矿点;王家山毒重石矿化点,血河口毒重石矿化点,血河口湾里毒重石矿点,瓦庙子道班毒重石矿点;火石湾斜钡钙石矿化点,唐家店斜钡钙石矿化点。
重晶石矿化断续分部,长约20km,厚1.70~4.89米,BaSO4含量34.62%~56.00%,BaCO317.14%~52.98%。③文县张家沟-清水坪成矿远景区
重晶石矿自西向东断续分布于,长约16km。赋矿层位为下寒武统干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团炭质粉砂岩夹含硅质条团炭质粉砂质板岩。有两个重晶石矿层,下矿层是块状重晶石矿,上部是纹带状重晶石矿夹团块状重晶石矿、块状重晶石矿。重晶石BaSO4含量56.00%~97.72%,矿层厚6~32米。④镇巴观音堂-城口巴山成矿远景区
矿床赋存于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第一岩性段上亚段,有贺家沟重晶石矿化点,羊掌沟重晶石矿点、汪家河坝毒重石矿点、桦栋树梁毒重石矿点、田坪重晶石矿化点、亮垭子重晶石矿化点。
贺家沟为斜钡钙石矿,呈透镜体产于薄—中层状硅质岩中,矿体厚0.4~0.8m,BaCO3含量60.61%,含矿层顶部0.6m厚重晶石矿,BaSO4含量80.44%,羊掌沟为重晶石矿,厚6.89米,BaSO4含量74.23%,汪家河坝有6个毒重石矿体,长度100~640米,厚度0.45~1.86米,BaCO3含量为33.89~57.84%,桦栋树梁见1.87米厚毒重石矿层,BaCO3含量80.75%,出露于向斜核部,两翼为斜钡钙石层—厚4.92米,BaCO3含量为65.39%。
三、取得成果及进展
预测了4个成矿远景区,对重晶石矿产进行了成因分类,将秦巴地区重晶石划分为热水沉积型和沉积改造型两种类型。
①安康南土沟-管子沟成矿远景区
重晶石矿化赋存于泥盆系硅质板岩中,分布广,幅度规模大,矿体呈脉状产出,主要为单脉和互相平行的脉群,最大者长达1360米。厚达2-3米,一般的有数十至数百米长。
矿石类型有石英—重晶石型、毒重石~重晶石型、重晶石型,BaSO4含量一般在60%以上,其中某些矿脉普遍在80~95%。
②紫阳瓦庙-平利神仙台成矿远景区
清水河獐子坪地区,重晶石矿化赋存于下寒武统硅质炭顶板岩中,矿层有三层,第Ⅰ矿体东起高河锣鼓塘以东,西至清水河西岸晒草坪,长2330米,厚3-23米;第Ⅱ矿体位于晒草坪北坡长290米,厚4-5米;第Ⅲ矿体位于西部望石河脑,长260米,厚3.5米,品位:BaSO4一般为80-92%,最高96.68%。
瓦庙地区,矿化赋存于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第一岩性段上亚段,有大湾重晶石矿化点、砂坝重晶石矿化点,安家湾重晶石矿点,转角坪重晶石矿点;王家山毒重石矿化点,血河口毒重石矿化点,血河口湾里毒重石矿点,瓦庙子道班毒重石矿点;火石湾斜钡钙石矿化点,唐家店斜钡钙石矿化点。
重晶石矿化断续分部,长约20km,厚1.70~4.89米,BaSO4含量34.62%~56.00%,BaCO317.14%~52.98%。③文县张家沟-清水坪成矿远景区
重晶石矿自西向东断续分布于,长约16km。赋矿层位为下寒武统干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团炭质粉砂岩夹含硅质条团炭质粉砂质板岩。有两个重晶石矿层,下矿层是块状重晶石矿,上部是纹带状重晶石矿夹团块状重晶石矿、块状重晶石矿。
重晶石BaSO4含量56.00%~97.72%,矿层厚6~32米。④镇巴观音堂-城口巴山成矿远景区
矿床赋存于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第一岩性段上亚段,有贺家沟重晶石矿化点,羊掌沟重晶石矿点、汪家河坝毒重石矿点、桦栋树梁毒重石矿点、田坪重晶石矿化点、亮垭子重晶石矿化点。
贺家沟为斜钡钙石矿,呈透镜体产于薄—中层状硅质岩中,矿体厚0.4~0.8m,BaCO3含量60.61%,含矿层顶部0.6m厚重晶石矿,BaSO4含量80.44%,羊掌沟为重晶石矿,厚6.89米,BaSO4含量74.23%,汪家河坝有6个毒重石矿体,长度100~640米,厚度0.45~1.86米,BaCO3含量为33.89~57.84%,桦栋树梁见1.87米厚毒重石矿层,BaCO3含量80.75%,出露于向斜核部,两翼为斜钡钙石层—厚4.92米,BaCO3含量为65.39%。
秦巴重晶石-毒重石成矿预测图
第五篇: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宣城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宣州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郎溪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6.破解要素瓶颈有了新突破。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五个平台”,即:“集约式”用地平台,用足用活“土地置换、增减挂钩”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潜盘活土地存量。严格用地准入条件,严把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率等指标关口,确保集约节约用地。“稳固”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开展“万人培训”、“万人引进”、“万人回归”三个“万人计划”,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基础设施平台,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溧广高速郎溪段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接“三区”的“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多赢”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优化融资平台,多家村镇银行挂牌营运,数家小额信贷公司先后落户。“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帮办代理服务,全力塑造“服务优、环境好、效率高”的优质服务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开发区的核准面积普遍较小,绝大部分都存在区外开发的现实和需求,亟待扩区。同时,土地报批时间长、报批费用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资金: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人力资源:不仅高层次的管理、业务人才匮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趋同。开发区主导产业面广,核心企业不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不长。各开发区各自为阵,产业结构趋同,园区特色不明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三是配套服务欠缺。金融、物流、研发、检验、海关、码头等现代服务业和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园区的探索
宣城市与发达地区合作建园具有起步较早、合作模式多样、合作效果实在等特点,已经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和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5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已签合作协议的4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上海淀山湖工业城、宣州开发区梅氏产业园、郎溪开发区常州工业园、广德开发区上海(闵行、松江、青浦)工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模式主要有5种:
1.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模式。,宣城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规划用地8000亩,一期项目用地亩,目前在建地块实现“六通一平”,入园项目42个,在建项目20个,协议投资76.86亿元。此外,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还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在宣州、宁国、泾县开发区设立分园,各分园已陆续引进项目并落地建设。合作方式:“集中规划,委托招商,共同推进,财政奖补”。开发区拿出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合作入园的项目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协会负责根据规划定向组织玉环汽摩配行业的客商来投资,并协调和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入园项目需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密度要求,项目达产生效后,开发区按协议规定给予协会奖励。效益分享:税收收益全归开发区。开发区按入园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结合其建设进度,对协会拨付招商经费,对项目按投资协议约定分拨付一定的财政补助。经济数据统计均计入宣城经济开发区。合作园区对入园项目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消除了转出地政府对产业空心化、地方税收减少等问题的担忧,实现了两地(宣城、玉环)三方(转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转出企业)的共赢。
2.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模式。
该工业园是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郎溪县政府与无锡滨湖区一批特种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整体转移投资协议。动工建设,重点引进江苏无锡投资客商,总体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亩,目前共签约项目563个,其中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61个,在建项目228个,分7批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主体工程在建的亿元重点项目105个。从入园项目类别和投资体量看,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将进一步建成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行业重要的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安徽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将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种设备研究院已经成立,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项目正抓紧引进,园区可以面向行业就地提供产品研发、表面处理、性能检测、人员培训等公共配套服务。合作方式:“商会搭桥,驻点招商,一事一议”。成立了郎溪县无锡商会,商会在无锡相关产业企业推介和引荐,郎溪县驻点,共同招商。对入园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给予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通过郎溪县产业引导基金奖励来郎投资企业。
3.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模式。
11月,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规划面积1亩,其中起步区4300亩,已平整土地约1500亩左右,一期规划范围内五纵六横32.2公里主干道全部开工建设,经编园区11个专项规划正在评审之中。招商引资成果显著。XX年1月18日,一次性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资金52.3亿元,意向投资项目95个,投资额143亿元。今年上半年力争已签约21个项目开工建设。XX年,产业园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启动经编织造区、后整理配套区、轻工制造区、仓储物流区等四个组团建设,建成电、燃气、水处理中心、热电厂等主要配套项目。合作方式:“共创共建,效益共享”。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事项,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成立了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采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确、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合作共建园区。既有合作双方政府层面的合作,又引进实体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对该投资开发公司从营业起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郎溪方当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4.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模式。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是由苏商国际医械联合总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的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宁国经济开发区合作举办的,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在建项目用地4800亩,总投资53亿元,计划5年建设完成。目前园区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签订入园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合作方式:“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由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出资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安徽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供地给安徽公司。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务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5.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模式。
6月10日,广德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亩,投资规模4.5亿元,主要生产轻触开关、插孔等产品。目前园区内“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到位,两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其中一家已试生产,另有四家企业将于XX年4月开工建设;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合作模式:开发区按十三类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并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设条件,投资方负责科技园区内项目建设。效益分成:入园企业享受《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及《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三、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
宣城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市属开发区率先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中园,大胆尝试有效的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宣城市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创新是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竭动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长三角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集约节约用地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先导,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示范区内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新设和扩区,认真做好拟申报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及编制工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大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产出强度为核心的扩区补充规定和筹建开发区转正标准,有序推动现有园区扩区升级,分期分批转正筹建开发区,适当控制筹建开发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数量。鼓励依托现有开发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支持和推进合作共建园区。
研究制定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采取区中园、共管园、托管园和“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合作共建园区。协调推进宣城市与上海市利用白茅岭监狱在郎溪县、广德县境内的部分土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设皖沪合作产业示范园区。支持跨省域、跨市(县)域、皖江与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全省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4.推广创新集群式招商方式。
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结合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利用徽商大会、广交会、高交会、西洽会及各类投资贸易会展,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5.着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严格开发区布局的环保标准,实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改变区位选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清理整合,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6.建立健全考评和体制机制。
研究制定全省开发区分类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办法,按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南和大别山区三大区域分类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市县开发区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工作,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区、转正、升级的重要依据,并纳入政府考核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开发区环保和资源集约准入机制、合作共建园区的利用共享机制、人才引进、使用和服务保障机制、公共平台和配套服务跟进机制、资金和融资支持机制和分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