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册阅读考级试题库答案
三年级下册阅读考级试题库答案
一、古诗。
1.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c)。
A 花重绵阳城 B 花重锦州城 C 花重锦官城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A)”。
A阴山B 边关 C 燕山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A王维 B王之涣 C王勃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出自王维的()。
A《送元二使安西》 B《芙蓉楼送辛渐》 C《鹿柴》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赞美()的诗。
A父爱B母爱 C师爱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在玉壶。”是王昌龄的佳句。A丹心 B冰心 C真心
7.王翰的《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下句是()。
A 古来征战几人回B 欲饮琵琶马上催C 客舍青青柳色新
8.《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湖阴先生”是指()。
A 王安石B 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C 王安石的朋友
9.《三衢道中》的作者是()
A 曾几B 苏轼C 王昌龄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佳句。其中的“缘”意思是()
A 只有B 因为C 知道
11.苏轼的《赠刘景文》中的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时。”
A 橙黄橘绿B 橙绿橘黄C 澄黄橘绿
1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句诗的作者是()。
A 王安石B 刘禹锡C 王维
13.“不论平地与山尖,”这句诗的下句是()。
A 为谁辛苦为谁甜B 无限风光尽被占C 浪淘风簸自天涯
14.《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
A 王维B 李白C 陆游
15.“至今思(A),不肯过江东。”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A 项羽B 关羽C 白羽
16.《饮湖上初晴后雨》这儿的湖指的是()
A 瘦西湖B 太湖C 西湖
二、笠翁对韵。
()
1、红对白,有对,布谷对提壶。
A.黑B.无C.长D.没
()
2、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
A.松树B.梅枯C.松枯D.还珠
()
3、仰高红日近,望远孤。
A.黑土B.绿树C.黄花D.白云
()
4、君对父,魏对吴,对西湖。
A.东岳B.北岳C.南风D.中山
()
5、鸾对凤,犬对,塞北对关西。
A.鸭B.猫C.鸡D.虫
()
6、珊瑚对,琥珀对玻璃。
A.鹧鸪B.蝴蝶C.蜜蜂D.玛瑙
()
7、越对赵,楚对齐,柳岸对。
A.桃溪B.花明C.乌啼D.草青
()
8、门对,陌对街,枝叶对根荄。
A.窗B.椅C.户D.床
()
9、冠对履,袜对鞋,海角对。
A.天边B.天涯C.江海D.湖边
()
10、勤对,巧对乖,水榭对山斋。
A.奋B.拙C.劳D.俭
()
11、春对夏,喜对,大手对长才。
A.哀B.怒C.乐D.欢
()
12、朝对暮,对来,庶矣对康哉。
A.往B.去C.走D.飞
()
13、绿柳沿堤,皆为苏子来时种;满观,尽是刘郎去后栽。
A.红桃B.红花C.碧桃D.青草
()
14、古往今来,谁见泰山曾作砺;,人传沧海几扬尘。
A.天长地久B.古今中外
C.南征北战D.地久天长
()
15、兄对弟,吏对民,父子对。
A.母女B.君臣C.姐妹D.亲朋
()
16、______奸似鬼,尧帝智如神。
A.赵高B.秦桧C.曹公D.和珅
三、故事。
1.《愁人》中整天发愁的那个人得到了天使给他的许多宝贝后依然满面愁容,是因为()
A.他想得到更多的宝贝。
B.他想拥有一座华丽的宫殿。
C.他想拥有健康的身体。
D.他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那些宝贝。
2.从岩峰里长出来的小草()
A.柔弱B.骄傲C.顽强、谦逊D.瘦小
3.《掉在井里的狐狸和老山羊》故事中的狐狸()
A.狡猾、不守承诺B.聪明C.守信D.可怜
4.《冬天与春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A.与人相处,不能专挑别人的毛病。
B.威逼强迫只能使人产生反感,和煦温馨却使人向往。
C.冬天像一个威严的帝王,春天像一位美丽的天使。
D.我们可以命令别人做事情。
5.《猴子与海豚》中的海豚最终没有救海豚,是因为猴子()
A.太顽皮B.会游泳C.脱离了危险D.不诚实,信口雌黄
6.读了《虎与刺猬》,让我想起了()这句话。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鹬蚌相争,渔人得利。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7.《会唱的鸟儿》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
A.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B.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C.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D.有志者事竟成。
8.《快乐》中帮年轻人找到快乐的是()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老子D.孔子
9.《恋爱的狮子与农夫》中的狮子轻易地接受了农夫的请求,是因为狮子()
A.害怕农夫B.觉得农夫的要求很合理C.同情农夫D.不喜欢自己的牙齿和爪子
10.《牛栏里的鹿》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A.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了另一种危险。
B.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C.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露马脚的。
D.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
11.《山鹰与狐狸》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这个成语。
A.恩将仇报B.背信弃义C.自相矛盾D.掩耳盗铃
12.《乘凉避露》中的郑国人愚蠢在()。
A.不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B.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
C.墨守成规,用老眼光、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D.不主动努力,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13.《书生丢官》这个故事劝诫人们()。
A.不能浪费时间
B.不能出尔反尔
C.不能信口开河
D.不能贪图小利
14.《简单道理》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D.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15.《猿猴和两个人》这个故事是说()
A.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许多人宁愿相信谄媚的假话,却不爱听道出实质的真话。
C.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D.认清自己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16.《愿换手指》中的神仙对人间感到很遗憾,是因为()。
A.他找不到一个善良的人。
B.他找不到一个智慧的人。
C.他找不到一个勤劳的人。
D.他找不到一个不贪心的人。
四、诗歌。
1.《我又回来了》一文中的我是指()
A:刘翔B:姚明C:桑兰D:林丹
2.下面是诗歌的是()
A:母爱B:星星的礼物C:一只小鸟D:冬天与春天
3.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
A:北京B:伦敦C:悉尼D:里约热内卢
4.下面哪个词语可以用来赞美老师?()
A:春风化雨B:呼风唤雨C:栉风沐雨D:和风细雨
5.下面哪个故事是寓言故事?(C)
A:卧薪尝胆B:三顾茅庐C:揠苗助长D:破釜沉舟
6.萧伯纳是()著名的作家。
A:美国B:英国C:中国D:法国
7.《小红帽》出自哪本书?()
A:《格林童话》B:《安徒生童话》C:《一千零一夜》D:《伊索寓言》
8.端午节是每年的()
A:五月初五B:九月九日C:八月十五D:七月初七
9.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A:吃月饼B:赏月C:登高远眺D:吃粽子
10.下面哪个是著名的书法家?()
A:李白B:杜甫C:孟浩然D:苏轼
11.下面哪个人是初唐四杰之一?()
A:李白B:杜甫C:王勃D:王维
12.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花是()
A:郁金香B:梅花C:莲花D:紫荆花
13.下面哪个是神话故事?()
A:嫦娥奔月B:卧薪尝胆C:鹬蚌相争D:揠苗助长
14.苏轼评价()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A:李白B:杜甫C:王勃D:王维
15.“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指的是()
A:李白B:李贺C:李商隐D:李煜
16.杜甫被称为()
A:诗仙B:诗圣C:诗鬼D:诗佛
17.中国现代史上最早写童话的是()
A:冰心B:叶圣陶C:陶行知D:鲁迅
18.鹬蚌相争,()
A:黄雀在后B:渔翁得利C:必有一伤D:近在眼前
19.“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这句话是()说的。A:鲁迅B:叶圣陶C:陶行知D:冰心
20.滕王阁在()省。
A:江苏B:江西C:河南D:河北
五、美文。
1.像火一样红的五星花的花瓣有()角。
A.三个B.六个C.五个D.四个
2.《战胜命运的孩子》一文中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
A.音乐家B.美术家C.舞蹈家D.歌唱家
3.“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而且往往会为生存带来麻烦和灾难。”这句话出自()。
A.《一只小鸟》 B.《繁星》 C.《免费而珍贵的礼物》 D.《简单是一种方法》
4.《又是荠菜花开时》一文中的作者发现荠菜时兴奋激动的理由是()。
A.寻找她的过程B.她的形状C.她的美味 D.她的香味
5.大海是顽皮的,是可敬的,又是神奇的。大海有着广阔的胸怀,它时时提醒我们:()。
A.要虚心B.要刻苦C.要不断努力D.要虚心,要刻苦,要不断努力
6.“与人交往,遇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事碰到自己头上,我会怎样想,该怎么办?对别人多点同情心,多给点帮助。”这就是《快乐的秘诀》一文中智者送给少年的哪一句话?()
A.把自己当成别人B.把别人当成自己
C.把别人当成别人D.把自己当成自己
7.《带刺的朋友》一文中偷枣的是()
A.作者 B.孩子们C.刺猬D.小偷
8.《给予》一文中的老木匠最后住在粗制滥造的房子里,这幢房子是()造的。
A.老木匠自己B.老板C.他家人D.他的好朋友
9.《爱人之心》一文中的青年最后以()英镑的价钱买到了老人的住宅。
A.8万B.1万C.2万D.4万
10.《橄榄坝》一文中使橄榄坝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是()
A.绿孔雀B.橄榄坝的祖先C.黄鹂D.老百姓
11.“人,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得抓住重点,才能做好事情。”这是()一文给我们的启示。
A.《系鞋带》B.《深思熟虑》C.《窗外》D.《别人的路》
12.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
A.中午B.傍晚C.早晨D.早上
13.《砸鱼》一文中孩子们砸鱼的好季节是()
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
14.《简单道理》一文中前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长者的恩赐后,为什么还会饿死呢?()
A.因为他们没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B.因为长者给的东西太少了
C.因为长者给他们的恩赐没有发挥作用。D.因为他们俩人很自私。
15.感恩节那天,道格拉斯的作品上面画的是()
A.鲜花B.老师的手C.蛋糕D.妈妈
16.《扁鹊的医术》一文中,扁鹊的医术最高明是因为()。
A.他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B.他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C.他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D.他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后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寒假作业答案
一、我会填。
1、一年的12个月中,有()个大月,有()个小月。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5时是(),晚上12时是()。
3、里面有()个,5个 是()。4、3千克=()克 1时7分=()分 10吨=()千克。
5、在算式□÷7=19......()中,余数最大是(),这时被除数是(6、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
24×3○23×4 15×6○16×5 0×78○0×0 44×5○45×4 100g○1kg 27×4○43×2
7、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
8、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小明体重大约32()一棵大树高12()一只公鸡重3()一个鸡蛋重50()
9、最小三位数与最大一位数相乘,积是()10、6个315相加的和是(), 80是4的()倍。
11、如果每天坚持记5个英语单词,你去年二月记了()个英语单词。
12、估算5×608时,要把608看着()来估算,估算的结果是()。
二、我会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1kg铁比1kg棉花重。()
2、计算78×6时,个位上满了四十,就要向十位进四十。()3、7×0 = 7+0()
4、两个数的积一定大于其中的一个因数。()
5、因为0×0=0,所以0÷0=0()
6、下午3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为15:00()
7、把一个长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
8、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不能大于除数。()
三、我会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3□7×6≈2400中的□可填()
A、0.1.2.3.4 B、4.5.6.7.8 C、5.6.7.8.9.2、一个足球约重()
A、430g B、53g C、5kg
3、开电冰箱的门属于()
A、平移现象.B、旋转现象 C、两种现象都有
4、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则它们的长和宽()
A、两个长相等 B、两个宽相等 C、两个长.两个宽不一定相等
5、今年的二月有()天
A、30.B、28 C、29
6、当你面向西南方时.后面是()方)。A、东南 B、西北 C、东北
7、下面的积大约是3200的算式是()A、8×493 B、4×795 C、589×6
8、要使□8÷7的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A、9 B、7 C、5
四、我会计算。1.口算。
200×5= 9×60= 66÷2= 59÷9= 60÷2= 53×2= 5×80= 68÷4=
- = - = 1- = - = 2.估算。97×6≈ 309×4≈ 61÷2≈ 9×59≈ 88÷3≈ 55÷9≈ 3.竖式计算。87÷7 473×9 57÷3 6×249 706×5 95÷5 350×8 218×8
五、我会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六、我会解决问题。
1、蔬菜店运来508千克青菜,运来的萝卜重量是青菜的4倍,蔬菜店运来萝卜大约多少千克?
2、粮仓里有69吨小麦,用载重量为8吨的卡车来运,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卡车才能一次将小麦运完?
3、有一块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菜地,宽9米,比长短3米,围成长方形的篱笆全长多少米?
4、一本课外书,小明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还有这本书的几分之几没有看?
5、小红做3个纸飞机用了54分钟,小军做5个同样的纸飞机用了75分钟,谁做得快一些?
6、妈妈从晚上9时开始上夜班,到第二天早上5时下班,如果她每小时加工23个零件,妈妈一共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7、买苹果。
(1)、如果买9个苹果,怎么买合算?
(2)、如果按批发价,买20个苹果需要多少钱?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配套答案
三年级语文补充习题下册答案汇总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长城和运河
一,选字填空。
1,偏旁
诗篇
遍地 2,驾驶
书架
责骂 3,蜻蜓
蜿蜒
拖延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西海关,巨龙穿行,连绵起伏
2,首都北京,天堂杭州,稠带飘落,银光闪闪。3,巨龙,雄伟,绸带,美丽,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中秋节到了,天上的月亮像银盘一样。
万里长城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
四,观察课本上的长城图,写一段话,尽量用到下面的词语。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曲折蜿蜒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
五,阅读片段,完成练习。1,美不胜收
古老
博大雄伟
绿意盎然 2,紧紧围着
看不清楚
3,八达岭长城的四季美不胜收。春,夏,秋,冬。喜爱。
4,那时看长城,活像一条出水的蛟龙。
六,连一连。北京故宫 拉萨布达拉宫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四川乐山大佛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美丽的南沙群岛
一,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难以计数选第2个,其余选第一个。二,找错别字。1,座布 2,仅计
三,选词填空。1辽阔 广阔
宽阔 2蕴藏 蕴含 3胜地 圣地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航行
捕鱼,开垦 种植,搏击风浪的汗水;生息繁衍的烟灰。2,难以计数
珍贵,极为丰富 矿产资源,用之不竭。第二波斯湾。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海洋生物 矿产资源 海洋动力。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画第一句。
2,标点有 逗号 2个顿号 逗号 句号 3.好像 未来
舞动
4,蓝玉,翡翠,水天相连,五彩缤纷。南沙群岛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庐山的云雾
一,先组词,再填空。反向 写字
暴风 返回
一泻千里 瀑布 方访 火伙 包泡 二,填上合适的词。神秘
顶 茫茫
座 舒服
座 秀丽
条 三,写成语。1,一泻千里 2,腾云驾雾 3,千姿百态 四,填空。1,雄伟
2,美丽的南沙群岛真令人流连往返。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变幻无常 一泻千里。
2,千姿百态。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阅读片段,完成练习。1,千姿百态
2,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阻挡山峰。绒帽,玉带,大海,天幕。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那些云彩不知从哪里飘过来的,一朵朵散落在天空,仿佛茫茫草原上欢快的羊群。不一会儿,调皮的羊儿们开始玩耍起来,一只只首尾相连,就像一条夕阳下飞舞的巨龙。不知为何巨龙又盘旋起来,慢慢地聚拢成一座巨大的山峰,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大约是风姑娘不愿意这座大山吓坏了孩子们,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大山就碎成了无数小块,像极了一群顽皮可爱的小白兔。孩子们高兴地笑了„„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微笑着承受一切
一,选择正确读音,输赢 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二,照样子,写写。清风习习秋雨绵绵 威风凛凛 白发苍苍 银光闪闪 北风呼呼 生机勃勃 三,造句。
1,他用询问的目光望想大家。
2,病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发生了意外。四,选择关联词语。1,因为
所以 2,虽然
但是 3,不仅
还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2,失声痛哭,没有掉一滴眼泪,桑兰很坚强。1,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2,桑兰非常喜欢体操。3,桑兰你真坚强!
4,不屈不挠 百折不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雪儿
一,查字典,填空。1,A 点 哀伤
2,S
直刀旁二,填空。道
明媚
轻轻 只
蓝蓝
咕咕 双 漂浮
喃喃 三,选词填空。1,顽强
坚强
2,连续 陆续
继续
四,仔细观察课本上的雪儿插图,用几句话描写出雪儿的样子,尽量用到下面的词语。雪儿的羽毛雪白雪白的,长着一双金黄的眼珠,一见到我就咕咕只叫。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㈠
1,我很喜欢雪儿,希望雪儿早点好。2,看蓝天上那自由飞翔的小鸟。㈡
1逗号 冒号 引号 逗号 逗号 句号 引号 逗号 逗号 2,雪儿你去吧,我会祝福你的。谢谢。
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雪儿,保重,我会想念你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花瓣飘香
二,选字填空。1,辫
瓣
辨
辩 2,盘 盆
三,将正确的词语填入括号。1,惶恐 2,惊恐
四,填空。
1,俯
摘
捧
穿
跑 2,摘
合看
五,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一)1,好奇
伤心 好奇
2,懂事的
(二)1,小女孩,小女孩很懂事,我的母亲,我被小女孩感到了。
2,我把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说些什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菩萨兵》
一、选择读音。
3题全是先选1再 选2
二、选择语气。1C 2A 3B
三、读句子,填空。
1、结果 种子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红军播下的种子,对藏民的爱。
2、反动军队,来糟蹋他们的。
3、善良的人。感激
四、阅读完成练习。
1、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肯定受不了。
2、担心,在山里受不了,赶不上。非常关心藏民。
1、悄悄
干干净净
平平展展
感激
2、红军帮助他们春耕。
五、编写故事提纲。
1、又有军队,躲进山里。急坏了
2、去找藏胞
3、想帮助他们把地抢种上
4、帮助藏胞春耕
5、回来了,流下感激的泪水。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李广射虎》
一、选择读音。
第一行选第一个,第二行选第2个。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搜寻
寻找
查寻
2、不但 而且
不是 而是
三、用表示声音的词语。
1、呼呼
2、汪汪
3、沙沙
4、哗哗
四、默写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唐
卢纶
2、李广
西汉
3、平明,没在
4、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神勇无比,臂力惊人。
五、阅读,完成练习。
1、朦胧 拈弓搭箭 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
2、李广射虎的情况。时间 3、1,2句话画横线。最后一句话画浪线。
4、警惕,搜寻,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
1、寡不敌众,闻名于世
2、第3句话
3、最后一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
一、选择正确读音。
1.选1再选2
2.选1再选2
3.选1再选2
二、组词
南昌
探望
田字格
唱歌
深水
阁楼
三、写成语。
1拍案叫绝
2水天相连
3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
四、完成练习
1、凝望,披着,余晖,缓缓,飘荡
2、边看边想,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滕王阁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第一段冒号后面的内容。
4、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才华超众 才气过人 才气无双 才识过人 盖世之才 七步之才 学富五车。
1、画家,画竹,苏轼
2、我胸有成竹的对他妈妈说:“这次考试我一顶会考个第一!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大作家和小老师》
一、选字填空
1、毫毛
自豪
豪杰
2、联系
连续
联合
二、连话并加标点
1、一个人不论取得多么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2、春雨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2、英
莫斯科
四、阅读,完成练习
1、(省略)
2、骄傲 谦虚 骄傲
3、娜塔沙
萧伯纳
4、画第一句
1、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和全文最后一句。变化原因是为儿子没有说谎而高兴。
2、因为屠格涅夫说的是真话,是个诚实的孩子。
3、是个诚实的孩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赶海》
一、选择正确读音或汉字
暑假(读音)似的 好像 战利品 选第2个 其余选第一
二、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1、支 只 个 员
2、哦 哎 嘿 咦
三、照样子,把话写具体
1、辽阔的 奇妙
2、西边的 快要
四、完成练习
1、好 因为这样写首尾呼应
2、捞鱼 捉海星 抓大虾 捡贝壳
3、每当唱起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五、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1、赶海的过程。
2、副倒数第2句。
一只大虾 一员武将 生动形象有趣
3、抓来的敌人 大虾
4、逗
船头溅起的浪花
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三年级语文下
12、《荷花》
一、换字,组词 济南
饱胀
张开 裂开
例子 舞蹈
水稻 莲蓬
缝隙 翩翩起舞
偏旁
二、填词造句。
1、一
就
2、如果,那
3、不是,是
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就高兴得跳了起来。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1,⑵ ⑶ 2,⑵ ⑶⑴
四、阅读,完成练习
1、全选第一个。
2、荷花生命力茂盛。
3、第2句。
荷叶
大圆盘。颜色,形状,碧绿 大圆盘。
4、3
才开两三片的,花瓣全展开的,花骨朵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回答问题。
1、填空省略 大自然
大自然
2、填空省略
三年级语文下
13、《古诗两首》
一、介绍带点字。
1、包含
2、河流
3、好像
二、填表
读音全选第2个。字义全选第一个。
三、背诵填空。
1、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夸张。
2、杜甫,黄 翠 白 青,春天。湛蓝的,碧绿的,在柳树上鸣叫。飞上青天。
三年级语文下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拼音 除松散选第二个,其余三个选第一个
组词 散会
当铺
灾难
挑担
二、1、又白又胖
又细又长
2、惊天动地
改天换地
三、1、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就会拔不出来。
2、马跑得越快,离越国就会越远。
四、1、小溪
2、非常、特别
3、事情发生的很突然
五、1、挺委屈
担心
自豪
长的又大又厚
保护眼睛
储存足够的养料
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2、沙漠之舟
不毛之地
飞沙走石
想方设法
坚定不移
有志者事竟成
六、略
三年级语文下
15、《水上飞机》
一、l、援(支援)缓(缓慢)
2、谈(谈话)淡(淡淡)
二、l、(1)遗件事宄竟是为什么?
(2)小明遇到问题总该刨桶问,弄个究竟。
2、(1)春天来了,气温渐渐变暖了。
(2)小姑娘听了大家的劝说,渐渐停止了哭声。
三、1、遗幅山水画多么漂亮啊!
2、乌云密市,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3、经过努力,小华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4、我断定这个好主意是聪聪想出来的。
5、他一口气把小姑娘背到了医院。
四、3、各种各样的水上飞机
4、水上战斗机、水上运输机、水上灭火机
进行水底侦探
水底侦察机
五、3、特殊
维护
扰乱
本事
4、破坏
吐出
朋友
增强
6、这句话说明了树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除陈噪音的作用。
三年级用表示心情的成语
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眉笑眼、喜气洋洋、喜笑颜开、笑逐颜开、心旷神怡、心满意足、心情舒畅、心醉神迷、心花怒放、乐乐陶陶、其乐融融、乐以忘忧、乐不可支、欣喜若狂
怡然自乐 〖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眼笑眉飞 〖解释〗形容极度高兴。
眼开眉展 〖解释〗形容极度高兴。
喜怒不形于色 〖解释〗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他乡遇故知 〖解释〗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悦目娱心 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一嚬一笑 谓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宜嗔宜喜 意思是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
笑逐颜开 逐:驱使;颜:脸面。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喜行于色 高兴显现在脸上 无精打彩 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闻过则喜 过:过失、错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利灾乐祸 见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
乐嗟苦咄 高兴时招唤,不高兴时责骂。形容对人态度恶劣。
乐极悲生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开眉展眼 高兴愉快的样子。
欢欣若狂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忽忽不乐 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大喜若狂 高兴得几乎发狂
横眉吐气 〖解释〗犹言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怡情悦性 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抑郁寡欢 由于心情不舒畅而很少高兴的时候。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怡然自得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扬眉吐气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心痒难挠 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幸灾乐祸 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欣喜若狂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心悦诚服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喜笑颜开 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喜怒无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心花怒放 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喜眉笑眼 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谈笑风生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手舞足蹈 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受宠若惊 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杀风景 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
人莫予毒 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亲痛仇快 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
乐极生悲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眉开眼笑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哭丧着脸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酒酣耳热 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
惊喜欲狂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皆大欢喜 人人都高兴满意。
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欢呼雀跃 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抚掌大笑 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怫然不悦 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
得意忘形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大喜过望 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冁然而笑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眉欢眼笑 形容非常兴奋、高兴
眉花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眉飞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
惊喜交集 交集:交错在一起。又吃惊,又高兴
三年级语文下
16、《跟踪台风的卫星》
一、比一比,组词。
厉害 历史
一泻千里
泄气
愤怒
努力
二、加标点。(最好照书,我自己标的,不一定准确)
:“?!”
“!”,“?”
三、填空。
1、哼
2、哈
3、喂
四、造句。
王爷爷和李爷爷在大樟树下谈笑风生。
她并没有觉得紧张,和客人谈笑风生,场面十分融洽。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自己照书填。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全选第2个。
2、球形,罐头形,煤气罐,哑铃形,纺锤形,风车行
3、帆板
无线电天线
4、因为这种形状便于保持运动稳定,不至于随意乱翻乱滚。
三年级语文下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一、写字。
这不用我也写一边吧?
二、改写句子。
1、鱼杆被汤姆拖出水面。
2、你为什么不把这条鱼放掉?
3、一轮明月像一个大圆盘似的从湖面上慢慢升起。
三、填空。
低沉
很不情愿
指指手表
四周 斩钉截铁
四、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一)、1、铭刻、坚定
2、惊喜——不情愿——无可奈何——遗憾
3、“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4、因为在那晚汤姆钓到了他今生钓到的最大的鲈鱼,而且最后还无可奈何地放走了,这样的情景让人难忘;同时从那晚的情景中他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公共规定的道理。所以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二)、1、路过、竟然
2、根据短文中的第二小节(在骑马的男子帮助克雷斯后,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3、首先这句话是克雷斯一直牢记并转述的,他很熟悉,再次听到是多么亲切,温暖。而且他更高兴的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已经慢慢地传递开来,所以他很温暖!
三年级语文下
18、《狼和鹿》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悲惨 袅袅 选第2个,其余选第一个。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狼,狼吃掉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太快。
2、鹿,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片段中的第二句话。
2、对照课本。
3、消退(蔓延)
4、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最后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打扫的意思是“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要清理干净。”
2、不仅能变成肥料,增强土壤的肥力,还能为一些小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场所。
3、根本原因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④②③①
五、小练笔
人们、鹿群和狼群各自的想法结合课文内容和思路,生动完整地来写。要求写到八行。
三年级语文下
19、《放飞蜻蜓》
一、选择读音
孑孓选第一个,其余全选第二个
二,填充
l、慈爱
2、七嘴八舌
3、入神,用商量的口吻
4、纷纷
三、填空
1、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2、很大,复杂。成千上万的眼睛,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吃蚊子。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玲珑、闪闪发光、灰褐色、光滑、毛茸茸、漂亮
从前到后的顺序,写出了松鼠的外形美丽,讨人喜欢!
2、用“先„„再„„然后„„最后”来说一段话,可以写写洗衣服、洗碗、做菜等内容,这几个词语一定要用到、用好!要求内容达到四行!
三年级语文下20、《恐龙》
1、田,4、害怕
2、戈,7
二、选字填空
1、迷惑谜语
谜团迷路
2、血型形状
形势模型
3、漫游快慢
傲慢弥漫
4、弓箭宝剑
剑术射箭
三、填空,仿写
千姿百态
望而生畏
展翅高飞
锋利无比
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中心句是第一句话!
2、还把梁龙比作一架移动的吊桥。
3、对照课文中我们记的课堂笔记,进行批改!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题目:翼龙
2、恐龙、飞翔、现代爬行动物和鸟类、鸟类、特别发达、它们的翅膀宽大。
3、因为翼龙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而且翼龙的小脑叶片特别发达,更有利于保持平衡,所以说翼龙是飞行能手!
三年级语文下
21、《槐乡五月》
一、写字组词。
1、槐花
怀念
2、坚定
肩膀
监视
3、挎包
跨越
4、搅拌
伙伴
办法
5、炒芝麻
争吵
6、计算
大蒜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玉雕
好客
勤劳
甜甜
槐乡
长长
俊俏
孩子
瓜子
啤酒
刀子
清香
三、写出对应的句子。
书上有,照上抄。
四、读下面的几句话,完成练习。
1、槐乡的小小子们喜欢槐花,不时享享口福。
2、有口福在这里指的是槐乡的小小子们可以吃到香喷喷、甜丝丝的槐花!
3、要写清楚谁、在哪里、吃什么、怎么吃、味道如何,要求突出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映衬、竞相、伸展、弥漫
2、划去(撑着)
3、浓郁:桂花的香味很浓。
舒坦:心里感到舒服。
4、第一小节中的:它形态可爱,香气醉人,用途广泛。
5、选择第三个。
6、桂花的香味醉人。
三年级语文下
22、《海底世界》
一、比一比,再组词。
凶猛 蜜蜂 旅行
汹涌 茂密 民族
二、写句子。
1、翩翩起舞
2、一头老水牛,一群骏马,一栋楼房。
三、填空。
(见课文)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第一小节的第一句话。
2、如果„„就„„
3、蜜蜂、小鸟、小狗、人、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
4、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地说话。
用窃窃私语造句,课后习题,我们已经练习。说完整。
5、想象各种小动物发出的声音。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雄伟、坚固、美观。
2、“这种设计”指的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排序:2、1、4、3
三年级语文下
23、《日月潭的传说》
一、比一比,再组词。
漆黑 剪刀 英雄
膝盖 煎饼 艰难
二、选择正确读音。
全部选每一个。
三、比较句子,完成填空。
1、很漂亮。
2、恶龙很凶猛,他俩很辛苦。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台湾、最大、湖泊、为了纪念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大尖哥和水社姐。
2、(1)、只有„„才„„
用这个关联词来造句,这是一个事物最终结果的必要条件。
(2)、聚集(集合、聚拢)
拯救(挽救)
3、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
五、小练笔
大尖哥和水社姐,他们在哪里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用什么方法战胜的,要突出整个过程的危险和艰难,最终他们用不屈的意志终于战胜了困难。突出人物的言行,刻画出故事的细节来,让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显现出来。要求写满。
例文:
大尖哥和水社姐在去阿里山的路上很辛苦,他们遇到了灌木丛,上面全是刺,走都走不起来,水社姐举着火把照亮,大尖哥便用砍刀把这些灌木砍掉,才走了过去。他们走在树林里,食物很快就吃完了,水社姐就去树上采点野果充饥;渴了就去找河水或泉水喝。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降服恶龙去了。
三年级语文下
24、《寓言两则》
一、画错别字,并改正。
1、棵 拔 筋(书上是“筋”,觉得“精”也可以,以书为准)
2、毫 示
二、写出近义词。
疲惫不堪
着急
眉开眼笑
疑惑
兴致盎然
希望
三、选择。
1、选2 选1
2、选1,选3,选2,选4
四、填空。
1、长得快,往上拔,枯死。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互不相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2、把耳朵掩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3、选择第二个。
三年级语文下
25、《争论的故事》
一、组词。
辩论
解剖
关键
辨别
部队
健身
考试
评论
我们俩
烤火
苹果 两个
二、选择。
1、2, 3, 2 2、1, 2
三、选词。
1、建议 意见
2、赞扬
赞许
3、不但 而且,不是 而是,不管 都。
四、读句子,再填空。
1、(1)、怎么吃大雁?
(2)、哥哥的“理”是烤了吃,烟熏火燎的,不会有什么好味道。弟弟的“理”是鸭子可以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大雁也行。
2、赞许的意思是以为好而加以称赞。
因为盛老师听了学生们的回答,知道了学生们了解了这个故事,并且懂得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了表达,达到了盛老师教育的目的,所以盛老师想学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猪和乌鸦(其实,黑是漂亮的)
2、“,!”。
3、(1)、乌鸦很气愤,那是因为猪说,乌鸦是一个黑得可怜的小东西。
(2)、因为乌鸦认识到了错误,说黑也是漂亮的,所以猪感到很快乐。
4、大树下、池塘边。一(1-5小节)、二(6-7小节)
三年级语文下
26、《剪枝的学问》
一、写汉字。
二、补充词语。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远近闻名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欢天喜地
三、选择。
1、D
2,D
四、填空。(略)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暑假(jià)、仿佛(fú)、不禁(jīn)
2、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1)光鲜红润的桃子比作胖娃娃的脸蛋。突出了桃子的形状,更加生动、形象。
(2)造句,用“仿佛、好像、像、宛如”。
3、王大伯的话中,蕴含着“减少就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冬天里减少了桃树的枝条,到了春天的时候,营养就会更加集中地提供给桃子,可以让桃子长得更大更圆。
三年级语文下《期末综合测试》补充习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自豪 丝毫 暑假
笼罩 迅速 关键
货轮 喜讯 建设
旅行 翩翩起舞
俘虏 窃窃私语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一(第1小节)、二(第2、3小节)、三(第四小节)
2、。“
?!
”
3、洪亮(宏亮、响亮)
顺当(顺利)
4、时间是清晨,地点是小街上,主要人物是一位老大爷和两位小伙子。事件是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小街被堵塞了,一位老大爷镇定指挥,令小街又畅通无阻了。
5、小溪是指小街上的人流;大石头指的是两个小伙子撞在一起,互不相让。
6、②③①
7、一位老大爷排解开纠缠在一起的小伙子,并镇定地指挥交通,让小街又恢复了畅通。
8、疏通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老大爷的排解和指挥,让小街又恢复了畅通,二是指让人们懂得了要互相谦让,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道理。
第四篇: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D,4、A,5、A,6、A,7、A,8、A,9、A,10、A,11、D,12、D,13、B,14、D,15、B,16、B,17、D,18、D,19、D,20、D。
21、A,22、D,23、C,24、D,25、C,26、D,27、B,28、A,29、D,30、D,31、C,32、A,33、D,34、B,35、C,36、D,37、D,38、B,39、D,40、D。
41、D,42、B,43、D,44、D,45、C,46、A,47、A,48、D,49、A,50、B,51、A,52、B,53、D,54、D,55、A,56、A,57、D,58、D,59、D,60、A。61、B,62、C,63、B,64、D,65、C,66、B,67、B,68、D,69、C,70、C,71、B,72、A,73、A,74、A,75、C,76、D,77、B,78、C,79、D,80、A。81、A,82、B,83、D,84、A,85、D,86、A,87、C,88、A,89、D,90、A,91、D,92、C,93、C,94、D,95、B,96、B,97、C,98、B,99、D,10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CE
3、CE
4、ACDE
5、ABD
6、ACDE
7、ABC
8、ABC
9、BE
10、CDE
11、ABD
12、ABCD
13、ABD
14、AE
15、ABD
16、ABCDE
17、ABCD
18、ABCDE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E
23、ACD
24、ABC
25、CD
26、ABC
27、ABCD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AB
32、BCD
33、ABCD
34、ACD
35、ABC
36、A
37、ACD
38、ABD
39、ABC 40、BC
41、ABC
42、BCD
43、ABC
44、ABC
45、ABD
三、填空题
1、成文法,2、法学家集团,3、行为模式,4、规则,5、肯定性,6、规范性,7、氏族,8、奴隶制法,9、权利法案,10、规范性。
11、法律后果,12、概念,13、授权性,14、否定性,15、习惯,16、法国民法典,17、非规范性,18、社会主义法,19、王位继承法,20、人民民主专政。
21、成文法,22、确定性,23、社会,24、资本主义法,25、衡平法,26、理论法学,27、亚里士多德,28、法律行为,29、自然法,30、效力。
31、亚里士多德,32、国家检察机关,33、法学体系,34、民法(或大陆),35、法律实施,36、认可,37、立法,38、禁止性,39、普通法,40、封建制法。
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42、古罗马(法),43、程序法,44、立法体制,45、法制(或法治),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7、孟子,48、准用性,49、原则,50、物质生活条件。
51、马克思主义,52、类比,53、法制国家,54、命令性,55、效率,56、应用法学,57、乌尔比安,58、人治,59、行政处分,60、委托性。
四、名词解释
1、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同一个政权制定的新法与旧法之间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或一定的连贯性。
3、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4、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6: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
7:法在颁布生效以后,它的效力要维持适当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8: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9:中央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和规定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0: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12、国家虽认可其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1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
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指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15、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汇编成册的活动,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系统化的一种形式。
16、地方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
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8、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19、一般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多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20、指在整个立法过程治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的技术、立
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21、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22、国家机关将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创新新的规范,修改
不适合的规范,废除过时的规范,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法典。
2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的人,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24、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25、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
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
27、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8、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29、对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活动。30、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重要的并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
五、简答题
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2答:
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
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 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4答: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
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
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7答:
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 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12答:
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
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
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
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
14答:
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
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15答:
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16答:
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
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
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
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
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 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
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
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 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
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
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
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
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
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
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
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
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
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 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
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
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 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
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
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
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
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
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第五篇:统计学试题库及答案
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F
2、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T
3、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T
4、一般而言,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T
5、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F
6、某同学计算机考试成绩80分,这是统计指标值。F
7、统计资料就是统计调查中获得的各种数据。F
8、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而标志则不能用数值表示。F
9、质量指标是反映工作质量等内容的,所以一般不能用数值来表示F。
10、总体和总体单位可能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而相互转化。T11、女性是品质标志。T
12、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指标都是数量指标以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指标都是质量指标T
13、构成统计总体的条件是各单位的差异性。F
14、变异是指各种标志或各种指标之间的名称的差异。F
9、调查某校学生,学生“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是(A)A、标志
13、研究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时,职工总人数是(B)B数量指标
14、某银行的某年末的储蓄存款余额(C)C、可能是统计指标,也可能是数量标志
15、年龄是(B)B、离散型变量
四、多项选择题
1、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BCE)A、全国人口数是统计总体B、总体单位是每一个人 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D、男女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E、人的年龄是变量
2、统计总体的特征表现为(ACD)A、大量性B、数量性C、同质D、差异性
E、客观性
3、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ABCDE)A、劳动生产率 B、产品合格率C、人口密度
D、产品单位成本
E、经济增长速度
4、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ABC)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C、固定资产净值D、劳动生产率 E、平均工资
5、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BD)A、性别 B、出勤人数C、产品等级D、产品产量
E文化程度
6、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有(ABE)A、人口性别B、工资级别C、考试分数 D、商品使用寿命
E、企业所有制性质
7、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型变量的有(BE)A、粮食产量B、人口年龄C、职工工资
D、人体身高
E、设备台数
8、研究某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工资”对于各个职工而言是(ABE)A、标志B、数量标志C、指标
D、数量指标
E、变量
9、连续变量的数值(ACD)A、是连续不断的B、是以整数断开的C、用测量或计算方法 取得
D、相邻两值之间可取无限数值
E、相邻两值之间不可能有小数
10、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BCE)A、没有总体单位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不能离开总体而存在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示。
知识点二:统计调查
二、是非题
1、一般而言,全面调查的结果更全面、准确,所以得到普遍应用。F
2、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F
3、统计报表一般属于经常性的全面调查T
4、统计报表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基础的内部报表。T
5、由于直接观察法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而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应采用这种方法。F
6、在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依据的方法是抽样调查。T
7、单一表能容纳较多的标志,因而能把许多单位的资料填列于一张表中,这有利于比较和分析。F
8、典型调查中典型单位的选取可以不遵循随机原则。T
9、当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一览表。F
10、对统计总体中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称为普查。T
11、调查对象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F
三、单项选择题
1、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大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C)C、重点调查
2、了解某企业的期末在制品数量,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观察计数,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属于(B)。B、直接观察法
3、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D)D、统计报表
4、统计调查收集的资料主要是指(A)A、原始资料
5、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C)C、调查任务和目的的确定
6、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非全面调查方式是(C)C、抽样调查
7、作为一个调查单位(B)B、可以有多个标志
8、(D)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准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D、真实性
10、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B)B、时点现象的所属时间
1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以分为(B)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12、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划分标准是(C)C、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13调查时间是指(A)A、资料所属的时间
1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C)C、某一数量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比重大的单位
15、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D)D、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单位
四、多项选择题
1、普查属于(ABD)A、专门调查B、全面调查 C、非全面调查 D、一次性调查 E、经常性调查
2、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式有(ABD)A、报告法B、采访法C、大量观察法 D、直接观察法
E、问答法
3、专门调查包括(ABEF)A、普查B、抽样调查C、定期报表D、全面报表E、典型调查
4、下列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可采用经常性调查方式的有(ACE)A、商品库存量
B、职工人数C、工业总产值D、企业固定资产价值E、企业工伤事故情况
5、为了解全国乡镇企业情况而进行调查,则每一个乡镇企业是(BCE)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D、调查项目E、标志的承担者
6、统计调查(ABE)A、是收集原始资料的工作 B、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C、是统计工作中承前启后的阶段D、所取得的资料都是数字资料 E、所取得的资料直接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7、抽样调查具有(ABCDE)等特点A、随机原则B、数量方面的推算C、适用面广
D、可靠性高
E、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
8、统计调查项目(ABE)A、是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B、是调查的具体内容
C、是指标名称D、都表现为具体数值
E、是调查单位应承担的调查标志
9、统计报表的特点是(ABCDE)A、自上而下统一布置B、自下而上逐级填报 C、按规定的报送时间上报D、按统一的表式和项目填报E、一般属于全面调查
知识点三: 统计整理
二、是非题
1、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是简单分组,按多个标志进行的分组是复合分组。F
2、手工汇总中的折叠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一旦出错需从头返工。T
3、手工汇总中的点线法只能汇总单位数,不能汇总标志值。T
4、统计表中如果不存在某项数字时,应用符号“ — ”表示。T
5、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划分各组的界限。F
6、在编制变量数列时,若资料有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则宜采用开口组表示。T
7、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且组限只能是重叠组限表示法。T
8、所谓“上限不在内”原则,是指当某单位的标志值恰好等于某组上限时,就把该单位归入该组。F
9、次数分布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用表格表示,另一种是用图表示。F
10、统计整理就是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加工处理。F
11、能够对总体进行分组,是由于统计总体中各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决定的。F
三、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依据是(A)A、标志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A)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3、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B)B、反比
4、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D)D、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数量不同
5、等距分组适合于(B)B、变量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
6、确定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一般要求(B)B、重叠
7、简单表与分组表的区别在于(A)A、主词是否分组
8、统计表的横行标题表示各组的名称,一般应写在统计表的(B)B、左方
9、在统计汇总时,如果只要求计算各组分配的单位数,可采用(B)B、划记法
10、在填写统计表时,当发生某项不应有数字时,用(C)符号表示.C、—
11、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B)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12、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中的“向上累计”是指(C)C、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低的一组向最高的一组依次相加
13、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应采用()A、次数
B、累计频率
C、频率
D、次数密度
14、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末组的组中值为(C)。
C、230
四、多项选择题
1、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一般包括(ABCE)A、资料审核B、统计分组 C、统计汇总
D、统计分析
E、编制统计表
2、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BCDE)A、职工按工龄分组
B、企业按所有制属性分组
C、教师按职称分组 D、人口按地区分组
E、人口按文化程度分组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ABD)A、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B、职工按工龄分组
C、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D、企业按年产量分组E、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4、在组距数列中,组距大小与(CE)A、单位数的多少成正比
B、单位数的多少成反比C、单位数的多少无关系
D、组数多少成正比 E、组数多少成反比
5、统计表从内容上看由(DE)组成。A、总标题 B、横行标题C、纵栏标题 D、主词E、宾词
6、统计分组的作用在于(ABE)A、区分现象的类型
B、反映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 C、比较现象间的一般水平
D、分析现象的数量变化 E、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7、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分配次数的因素是(ABC)A、组距的大小
B、组数的多少
C、不同的组限 D、变量值的大小
E、分组标志的性质
8、选择分组标志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BD)A、统计研究目的或分组目的B、标志能否反映事物本质C、是区分事物数量差别还是性质差别
D、现象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 E、变量是连续变量还是离散变量
9、统计资料审核主要是审核资料的(ABC)A、准确性B、及时性C、完整性D、代表E、科学性
10、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一般有(ABE)A、逐级汇总B、集中汇总C、手工汇总 D、电子计算机汇总
E、逐级汇总与集中汇总相结合
11、广义的统计表从其用途上看包括(ABC)A、调查表
B、汇总表
C、分析表
D、简单分组表
E、复合分组表
12、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ABD)A、是上限与下限的中点B、在开口组中可参照相邻组来确定C、在开口组中无法计算D、是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E、就是组平均数
13、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ABC)组成。A、总标题B、横行标题C、纵栏标题D、主词E、宾词
14、组距式分组仅适合于(AC)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离散变量且变动幅度较大D、离散变量且变动幅度较小 E、连续变量且变动幅度较大
二、是非题
1、同一总体中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有关,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T
2、A、B、C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95%、100%、105%,则这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程度为100%。F
3、强度相对指标是又两个不同质的指标对比得到的,其计量单位用复名数表示。F
4、如果两个变量数列的标准差相等,则它们的平均数的代表性也一定相同。F
5、平均差与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T
6、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两个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前提条件是两个被比较的平均数相等。T
7、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T
8、当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时,宜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T
9、当变量数列的单位数不多或单位数虽多但无明显集中趋势时,则不宜计算众数。T
10、算术平均数易受极大值影响,而调和平均数易受极小值影响。T
三、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计划规定本年产值比上年增长4%,实际增长6%,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B)B、101.9%
2、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D)A、比例相对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比较相对指标D、结构相对指标
3、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如果各个变量值都扩大3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平均数(C)C、扩大3倍
4、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C)C、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5、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 D)D、标准差系数
6、某班学生50名,男女生各占一半,该班学生性别成数的方差为(A)A、0.25
7、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相比得到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标是(D)D、强度相对数
8、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C)
C、最小值
9、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两个邻组的次数相等,则(B)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10、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标志变异指标是(A)A、全距
11、在标志变异指标中,能相对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是(D)D离散系数
12、甲、乙两生产小组人均月工资分别为420元和537元,其方差均为80元,则两小组人均工资的代表性(C)
C、甲小于乙
13、平均指标中最常用的是(A)A、算术平均数
14、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常用的是(D)D、离散系数
15、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这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C)
C、加权调和平均法
16、比较相对指标是(A)A、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对比
17、正确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前提条件是(A)A、正确选择对比基础
18、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如果众数组前一组和后一组次数相等,则众数值。(D)等于组中值
19、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B)
B、平均差
20、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A)A、各组权数相等
21、各标志值加上(或减去)某一常数后计算的平均数(C)C、等于原平均数加上(或减去)该常数
22、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A)A、算术平均数
23、已知总体平均数为15,各标志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0,则方差为(B)
B、25
24、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D)
D、离散系数
25、已知某局12个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时应采用(A)。
A、简单算术平均法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ABCD)A、全年出生人数B、国民生产总值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销售额
E、产品合格率
2、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B)A、年末人口数
B、钢材库存量C、粮食产量
D、工业总产值
E、经济增长率
3、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ABCDE)A、货币单位B、劳动量单位C、自然单位
D、度量衡单位
E、标准实物单位
4、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位置的有(CD)A、计划完成程度许多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
E、动态相对指标
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ABCD)A、受各组变量值大小的影响B、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C、随X的增大而增大
D、随X的减少而减少E、与次数多少成反比关系
6、下列指标中属于平均指标的有(CDE)A、全员劳动生产率
B、工人劳动生产率
C、人均国民收入D、平均工资
E、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
7、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有(CDE)A、平均数B、全距C、平均差D、标准差
E、标准差系数
8、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关系表现为(ABCDE)A、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B、相对指标能补充总量指标的不足C、相对指标可表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D、相对指标要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E、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都是综合指标
9、易受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指标有(ABC)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
E、众数
10、众数和中位数(ADE)A、都是位置平均数B、都不是平均数
C、都受极端值的影响D、都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E、都是代表值
11、标志变异指标(ABD)A、是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
B、可用来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均衡性与协调性C、反映现象的集中趋势D、反映现象的离中趋势E、既反映集中趋势,又反映离中趋势
12、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可以是(ABCDE)A、系数 B、倍数 C、成数
D、百分数
E、复名数
13、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不可以互换位置的有()
A、计划完成程度许多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E、动态相对指标
14、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A、人口密度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人口出生率 D、人口自然增长率
E、男女性别比例
知识点五: 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
二、是非题
1、将总体系列不同的综合指标排列起来就构成时间数列。
2、用几何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大小,与中间各期水平的大小无关。
3、编制时点数列,各项指标的间隔长短必须保持一致。
4、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速度,实质上只反映了现象首末水平的变化。
5、对于同一资料,按水平法和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相等的。
6、用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各期发展水平总和的大小。
7、半数平均法的数学依据是变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8、通过时间数列前后各时间上指标值的对比,可以反映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9、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值的大小和它所对应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10、时点数列中各个时点的指标值可以相加。
1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12、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采用“首尾折半简单算术平均法”
13、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长期趋势是根本的因素,反映现象的变动趋势。
14、采用偶数项移动平均时必须进行两次移动平均。
15、用半数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如果所给时间数列为奇数项,则可把时间数列的第一项删去。
三、单项选择题
1、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是()
A、发展水平
B、发展速度
C、平均发展水平
D、增长速度
2、序时平均数又称作()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平均增长速度
D、静态平均数
3、现有5年各个季度的资料,用四项移动平均对其进行修匀,则修匀后的时间数列项数为()
A、12项
B、16项
C、17项
D、18项
4、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绝对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5、历年的物资库存额时间数列是()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动态数列
D、相对数动态数列
6、由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以()为权数
A、时期长度
B、时点长度
C、间隔长度
D、指标值项数
7、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发展水平
8、用移动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在确定平均的项数时()
A、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
B、不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
C、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周期性变动
D、平均的项数必须是奇数
9、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10、一般平均数与序时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两者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B、都可消除现象在时间上波动的影响
C、都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
D、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11、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7.1%、3.4%、3.6%、5.3%,则定基增长速度是()
A、7.1%*3.4%*3.6%*5.3%
B、(7.1%*3.4%*3.6%*5.3%)-1 C、107.1%*103.4%*103.6%*105.3%
D、(107.1%*103.4%*103.6%*105.3%)-1
12、平均增长速度是()
A、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总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D、平均发展速度减100%
13、时间数列中的平均发展速度是()
A、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
B、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
D、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14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便能计算出()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D、各期逐期增长量
15、半数平均法适用于()
A、呈直线趋势的现象
B、呈二次曲线趋势的现象 C、呈指数曲线趋势的现象
D、三次曲线趋势的现象
16、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正值,则这条直线呈(A、下降趋势
B、上升趋势
C、不升不降
D、无法确定
17、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负值,则这条直线呈(A、下降趋势
B、上升趋势
C、不升不降
D、无法确定
18、如果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则适宜配合()
A、直线模型
B、抛物线模型
C、曲线模型
D、指数曲线模型
19、累计增长量等于()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B、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C、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
D、逐期增长量之差 20、增长1%的绝对值是()
A、增长量与增长速度之比
B、逐期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之比 C、增长量与发展速度之比
D、前期水平除以100
四、多项选择题))
1、各项指标值不能直接相加的时间数列有()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E、变量数列
2、时期数列的特点是()
A、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
B、指标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C、指标数值通过连续登记加总取得
D、指标数值只能间断计量
E、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3、下列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
A、历年银行储蓄存款余额
B、历年产值
C、各月末职工人数
D、各月商品销量
E、历年粮食库存量
4、历年国民生产总值数列是()
A、绝对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期数列
E、时点数列
5、某企业2000年总产值为50万元,2003年为100万元,则2003年的总产值比2000年()
A、增长了50万元
B、增长了100%
C、增长了50% D、翻了一番
E、翻了两番
6、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便能计算出()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D、各期逐期增长量
E、累计增长量
7、平均发展速度是()
A、环比发展速度的动态平均数
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D、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代表值
E、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的N次方根
8、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有()
A、时间长短应该一致
B、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C、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一致
D、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E、指标数值的变化幅度应该一致
9、时间数列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绝对数时间数列
D、相对数时间数列
E、平均数时间数列
10、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两个相邻的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基期一致
D、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E、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之差
11、下列社会经济现象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A、某商店各月商品库存额
B、某商店各月商品销售额
C、某企业历年内部职工调动工种人次数
D、某供销社某年各月末人数
E、某企业历年产品产量
12、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具体包括()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增长量
E、增长速度
13、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具体包括()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增长量
E、平均增长速度
14、影响时间数列变化的因素有()
A、基本因素
B、偶然因素
C、主观因素 D、循环变动因素
E、季节因素
15、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A、时距扩大法
B、移动平均法
C、分段平均法
D、最小平方法
E、趋势剔除法
16、在直线趋势方程y=a+bt中的参数b表示()
A、趋势值
B、趋势线的截距
C、趋势线的斜率 D、当t变动一个单位时y平均增减的数值
E、当t=0时,y的数值
知识点六:统计指数
二、是非题
1、广义指数就是各种相对数。
2、总指数就是加权指数。
3、编制综合指数的关键问题是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的选择。
4、编制平均数指数,实质上就是计算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5、如果物价上涨10%,则现在100元钱只值原来的90元了。
6、总指数可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而个体指数不能这样分。
7、在我国统计实践中,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固定加权平均法。
8、总指数能说明不可相加现象总变动的情况。
9、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元素的时期是可以选择的。
10、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总体内涵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11、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测定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12、对于多因素分析要使用连锁替代法。
13、工资总额增长10%,平均工资下降5%,则职工人数应增长15%。
14、平均指标指数实际上就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15、综合指数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16、综合指数是根据全面资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非全面资料计算的。
三、单项选择题
1、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
D、调和平均数指数
2、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3、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4、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5、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序时平均数
6、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A、30%
B、32%
C、2%
D、10%
7、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
A、只是原来的0.09元
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
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
D、只是原来的0.91元
8、某企业2003年比2002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A、10%
B、30%
C、100%
D、9.09%
9、某厂2003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A、提高了1.76%
B、提高了1.9%
C、下降了4%
D、下降了6.8%
10、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是()
A、数量指数
B、质量指数
C、个体指数
D、综合指数)))
11、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指数是()
A、数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质量指标指数
12、下列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13、商品销售额的增加额为400元,由于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410元,由于价格()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10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5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10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5元
14、某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25%,利率提高20%,则利息额增加()
A、45%
B、50%
C、5%
D、12。5%
15、狭义的指数是指()
A、动态指数
B、总指数
C、定基指数
D、个体指数
16、根据个体指数和报告期总量指标计算的总指数是()
A、综合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D、可变构成指数
17、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固定在()
A、基期
B、报告期
C、都可以
D、视具体情况而定
18、我国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方法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数指数
D、固定权数平均数指数
19、为了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程度,应计算平均工资()
A、可变构成指数
B、结构影响指数
C、固定组成指数
D、都不是 20、平均指标指数是()
A、平均数指数
B、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C、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D、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21、算术平均数指数是()
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B、对个体质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C、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
D、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平均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2、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3、某商品基期售出50公斤,报告期售出60公斤,指数为120%,该指数为()A、数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销售量指数
E、个体指数
4、统计中通常所讲的指数()
A、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相对数
B、具有平均数的性质
C、是一种综合性的代表值
D、可用来分析现象变动的原因
E、可用来反映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5、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中的作用有()
A、比较作用
B、平衡作用
C、权数作用
D、推算作用
E、媒介作用
6、综合指数()
A、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的动态相对指标
B、分子分母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乘积之和
C、分子、分母有一个是假定的总量指标
D、综合反映多种现象的变动程度
E、固定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观察另一个因素的变动
7、平均数指数()
A、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B、是各个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C、其权数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
D、是我国目前编制物价指数的常用方法
E、有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之分
8、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
A、综合指数
B、平均数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平均指标指数
E、可变构成指数
9、某种产品的生产总费用2003年为50万元,比2002年多2万元,而单位产品成本2003年比2002年降低5%,则()
A、生产费用总指数为104.17%
B、生产费用指数为108.56% C、单位成本指数为95%
D、产量指数为109.65% E、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为2.63万元
10、三个地区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报告期为基期的108%,这个指数是()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数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11、平均指标指数包括()
A、固定权数算术平均数指数
B、固定构成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
E、结构影响指数 知识点七:相关与回归分析
二、是非题
1、判断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必须计算相关系数。
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一定都是随机变量。
3、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4、回归系数b的符号与相关系数r的符号一般相同,但有时也不同。
5、相关系数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系数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
6、回归分析中计算的估计标准误就是因变量的标准差。
7、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的关系值固定的依存关系是相关关系。
8、按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9、计算相关系数时,应首先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10、相关系数是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11、相关与回归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定量分析。
1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b大于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
1、相关关系是()
A、现象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
B、现象间的一种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
C、现象间的一种确定性的数量关系
D、现象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2、当自变量x的值增加,因变量y的值也随之增加,两变量之间存在着()A、曲线相关
B、正相关
C、负相关
D、无相关
3、当自变量x的值增加,因变量y的值也随之减少,两变量之间存在着()A、曲线相关
B、正相关
C、负相关
D、无相关
4、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
A、从0到1
B、从-1到0
C、从-1到1
D、无范围限制
5、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比,对变量的性质要求是不同的,回归分析中要求(A、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C、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的D、因变量是给定的,自变量是随机的
6、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减少时,居民储蓄存款也会相应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A、负相关
B、正相关
C、零相关
D曲线相关
7、配合回归方程比较合理的方法是()
A、移动平均法
B、半数平均法
C、散点法
D、最小平方法
8、价格愈低,商品需求量愈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复相关
B、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9、判断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方法是()))
A、作定性分析
B、制作相关图
C、计算相关系数
D、计算回归系数
10、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比较合理的方法是()
A、散点图法
B、半数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
D、最小平方法
11、已知某产品产量与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5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12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
A、Y=12000+38X
B、Y=50000+12000X C、Y=38000+12X
D、Y=12000+50000X
12、相关图又称()
A、散布表
B、折线图
C、散点图
D、曲线图
13、工人的出勤率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等于0.85,可以断定两者是()
A、显著相关
B、高度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1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A、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并用方程式表示 B、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密切程度
C、两者都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
D、两者都不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
15、当所有观测值都落在回归直线上,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A、1
B、-1
C、+1或-1
D、大于-1,小于+1
16、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中,b表示()A、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y增加的数量
B、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y平均增加或减少的数量 C、自变量x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y减少的数量 D、自变量x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y增加的数量
四、多项选择题
1、相关分析()
A、分析对象是相关关系
B、分析方法是配合回归方程
C、分析方法主要是绘制相关图和计算相关系数
D、分析目的是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E、分析目的是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并配合相应的回归方程以便进行推算和预测
2、下列现象中存在相关关系的有()
A、职工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支出也相应增长
B、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位成本相应下降
C、税率一定,纳税额随销售收入增加而增加 D、商品价格一定,销售额随销量增加而增加
E、农作物收获率随着耕作深度的加深而提高
3、商品流通费用率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关系是()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正相关
D、负相关
E、单相关
4、相关系数()
A、是测定两个变量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指标
B、是在线形相关条件下测定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标
C、也能表明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
D、其数值大小决定有无必要配合回归方程
E、与回归系数密切相关
5、直线回归方程()
A、建立前提条件是现象之间具有较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
B、关键在于确定方程中的参数a和b C、表明两个相关变量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D、可用来根据自变量值推算因变量值,并可进行回归预测
E、回归系数b=0时,相关系数r=0
6、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元)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件/人)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Y=50-0.5X,则()
A、0.5为回归系数
B、50为回归直线的起点值
C、表明工人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件/人,单位成本平均提高0.5元
D、表明工人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件/人,单位成本平均下降0.5元
E、表明工人劳动生产率每减少1件/人,单位成本平均提高50元
7、相关关系的特点是()
A、现象之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B、现象之间不确定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C、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值是不确定的D、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值是确定的E、现象之间不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8、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是为了()
A、说明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B、通过给定自变量数值来估计因变量的可能值
C、确定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D、用两个变量相互推算
E、用给定的因变量数值推算自变量的可能值
9、在直线回归方程中,两个变量x和y()
A、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
B、一个是给定的变量,一个是随机变量 C、两个都是随机变量
D、两个都是给定的变量
E、两个是相关的变量
10、在直线回归方程中()
A、在两个变量中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B、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
C、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D、要求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E、要求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是给定的
11、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按相关形式分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E、不相关
12、配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须具备下列前提条件()
A、现象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B、现象间的关系是直线关系,这种直线关系可用散点图来表示
C、具备一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资料,且能明确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D、两个变量之间不是对等关系
E、自变量是随机的,因变量是给定的值
13、由直线回归方程y=a+bx所推算出来的y值()
A、是一组估计值
B、是一组平均值
C、是一个等差级数 D、可能等于实际值
E、与实际值的离差平方和等于0
知识点八:抽样推断。
二、是非题
1、由于总体指标是唯一的,所以样本指标也是唯一的。
2、抽样误差是抽样法本身所固有的,但可以尽量避免。
3、有意选择样本单位所造成的误差不是抽样误差。
4、抽样调查不仅存在抽样误差,而且也存在登记误差。
5、抽样平均误差实际上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平均数的方差。
6、随机原则并不排除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
7、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
8、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小于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9、抽样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破坏了抽样的随机原则而造成的。
10、抽样极限误差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11、点估计是用样本的统计量直接估计和代表总体参数。
三、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A、了解现象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变化趋势
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C、用样本指标对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推断估计
D、为计划和决策提供详细生动的资料
2、从总体中选取样本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可靠性
B、随机性
C、代表性
D、准确性和及时性
3、样本指标()
A、都是随机变量
B、都不是随机变量
C、有些是随机变量有些不是随机变量
D、既是随机变量又是非随机变量
4、能够事先加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是()
A、登记性误差
B、代表性误差
C、系统性误差
D、抽样误差
5、抽样误差是指()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C、随机性的代表性误差
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6、抽样误差()
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B、既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
C、可以避免,但不可以控制
D、不能避免,但可以控制
7、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误差与不重复抽样条件下的相比()
A、前者总是大于后者
B、前者总是小于后者
C、两者总是相等
D、不能确定大小
8、全及总体是唯一确定的,样本()
A、也唯一
B、有无数个
C、不唯一
D、有有限个
9、抽样调查中,无法消除的误差是()
A、随机误差
B、责任性误差
C、登记性误差
D、系统性误差
10、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中,抽样平均误差要减少1/3,则样本单位数就要扩大到(A、4倍
B、2倍
C、3倍
D、9倍
11、点估计()
A、不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
B、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 C、适用于推断的准确度要求高的情况
D、无需考虑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12、相对而言,用样本指标去推断相应的全及指标,点估计的可靠性比区间估计的(A、高
B、低
C、基本相同
D、时高时低
13、区间估计的置信度是指()
A、概率度
B、概率保证程度))C、抽样允许误差的大小
D、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
1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抽样所需的样本单位数比不重复抽样()
A、多
B、少
C、相等
D、难以判断
四、多项选择题
1、从一个全及总体中抽取一系列样本,则()
A、样本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确定的 B、样本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
C、总体指标是随机变量
D、样本指标也是随机变量
E、样本指标随着样本的不同而不同
2、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有()
A、重复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等距抽样
D、不重复抽样
E、整群抽样
3、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中都存在的误差是()
A、系统性
B、登记性误差
C、责任心误差
D、技术性误差
E、代表性误差
4、在总体100个单位中,抽取40个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样本个数40个
B、样本容量40个
C、是一个大样本
D、是一个小样本
E、一个样本有40个单位
5、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A、点估计量
B、置信区间
C、置信度
D、概率
E、抽样平均误差
6、影响抽样单位数的因素有()
A、被调查标志的变异程度
B、允许误差
C、概率度
D、抽样方法
E、抽样的组织方式
7、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有()
A、重复抽样
B、不重复抽样
C、纯随机抽样
D、等距抽样
E、类型抽样
8、抽样推断中缩小抽样误差的方法有()
A、缩小总体方差
B、适当增加抽样数目 C、最大限度地增加抽样数目
D、改进抽样组织方式 E、改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
9、适合采用抽样推断的有()
A、连续大量生产的某种小件产品的质量检验 B、某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情况 C、具有破坏性与消耗性的产品质量检验 D、对全面调查资料进行评价与修正 E、食品质量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