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大数据的作用有多大?
电力大数据的作用有多大?
有专家认为,电力大数据是一场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电网、厂商的发展,还改变了电力系统今后的运作方式。很多人认为,大数据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电力厂商(电厂招聘)更准确地了解企业动向。事实上,大数据的功用远不止这些,大数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力行业的决策和解决方案。与其相辅相成的是,电力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其迫切性也大大超越其它基础能源行业。据《中国电力大数据发展白皮书》中指出,首先,在电力生产环节,风光储等新能源的大量接入,打破了传统相对“静态”的电力生产,使得电力生产的计量和管理变得日趋复杂。例如,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将会给发电和电网企业做出更好的预测,比如气温每升高一度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用电高峰时间可以精准到分钟等具体数据,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获得。
其次,电能的不可储存性,使得电力工业(电厂招聘)面临极其复杂的安全形势。电能的“光传输”特性,瞬间的电网失衡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依靠“人工+设备+经验判断”的半自动生产经营方式,电力系统的生产经营人员将承面临着无法承受之重。在电力经营环节,随着下一代电力系统的逐步演进,高度灵活的数据驱动的电力供应链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静止的电力供应链。
事实上,电力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存储、整合、计算、应用四类核心技术,驱动电力公司信息技术平台和业务应用的升级改造,扩展电网对数据的传输、容纳和处理能力,填补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与利用、海量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空白。从而达到提升电力公司在数据资源价值挖掘的整体水平,促进业务管理向着更精细、协同、敏捷、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教授的推荐信有多大作用?
为什么说一封推荐信不能让中国学生在国外得到承认?
“你的信能改变我的命运。”这是一个中国学生对我说的话,她毕生的梦想就是去美国学习。我在2007年9月遇见了她,恰好是我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当客座教授的那一周。这个学生来参加我的午餐演讲会,我们彼此交谈了一些开心的事情。她随后用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一封问候信,并祝我中秋节快乐。大约一个月之后,她邀请我共进晚餐,就在清华大学海淀区校园附近的一个餐馆里,还送给我一包虾米,这是她从青岛附近的老家带来的。
我们在饭桌上谈了很多有关她的事情:她近期在电台的工作情况,她的gre学习情况,还有她要去美国深造的梦想。我注意到她神情焦虑。就在我们从餐馆来到星巴克咖啡店的时候,她很婉转地说到了推荐信的事。
她的请求让我有点惊讶,因为我们只有数面之交。“你的推荐信能改变我的命运。”后来她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给我,还附带了一份简历和推荐信的草稿。她在信中说道:“无论我多么聪明、多么努力地工作,但是没有人推荐我,就不会有人知道我,也没有人会给我机会。”
我真的该接受这样一个改变别人命运的委托吗?我决定尽量跟她说清楚这老实话,尽管那不是她想听的。我告诉她,她首先需要从她单位的上司或了解她的研究和写作的人那里获得一封推荐信。我只能写一般的诸如“致相关人士”之类的信,并说明我跟这个学生只见过两次面,而且我们能够用中级以上水平的英语交谈。我还愿意补充说明,她士气高昂,在美国留学,会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的,但谁又不是呢?
我不敢保证这样一封信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对美国的教授来说,写推荐信是件严肃的事情。每个教授都有所不同,但我们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我的原则已经写在我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里。对于我们班没有达到最高标准的学生,也可以理解为成绩没有拿到a的学生,我是不可能为他们写一封推荐信的,几乎没有例外。我更希望可以通过两个学期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可能的话。但由于我还在世界最大州立大学之一的加州州立大学教书,不太可能会在两个学期都看到同一个学生。更多时候我要为学生写工作介绍信。
至于为什么总有中国学生让我写推荐信,我也着实感到困惑。后来我碰到另一名学生,他帮助我解开了这团疑云。他说,在中国,这样的推荐信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那种推荐信,许多中国的教授都不清楚这些信对中国的学生来说有多大的意义。他们要么让学生自己写上推荐信的内容,自己签个名就是了,要么根本不理会。如果让学生自己起草信件(我经常让很多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夸大自己的成就。我对学生起草的信件都要仔细审查,为的就是避免出现他们过度褒扬自己的倾向。可令人担忧的是,太多学生自己炮制的信就像泛滥的洪水一样雷同,让人生疑。例如,都说自己学习名列前茅,在同伴中属于佼佼者!
中国学生所需要的是正确衡量自己的学业成就,而教授必须对学生认真负责,高校要指导学生如何适当请求教授写推荐信。这是一种复杂的舞蹈,需要良好的平衡和相互的尊重。
学生如果指望一封美国教授的信便可以“芝麻开门”,敲开美国研究生院的大门的话,那么他们就太天真了。有的学生认为我关系强大,可以让他们在他们向往的学校那里得到承认。有个学生说美国教授写的推荐信比中国教授的信更可信。我不明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中国教授写的信为什么还不如不太了解情况的美国客座教授的信更可信。“很多学校都相信美国教授的推荐信。”有个学生说。要改变这种偏见,必须让学生对中国教授建立信任,改变教授对推荐信的处理方法和增加推荐信的可信度。
第三篇:一亿有多大教案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 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 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纸、多媒体、计算器、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教师指出:我们已经知道1亿是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二、自主探究,培养数感
1、猜一猜。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师生共同猜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操作验证。
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1亿粒大米有多重?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
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第二步:进行实验
(1)让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2)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3、直观感受
(1)师: 1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500克,1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提示:100粒大米约重2克。学生自己解答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2)阅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需62天。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我国移动电话用量去年已突破2亿多部。
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也可自定题材。)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五、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1厘米
------2克 1000--10厘米
-----20克
10000--100厘米--1米
-----200克
100000
------
10米
-----2000克---2千克 1000000-------
100米
----------20千克 10000000------
1000米
----------200千克 100000000------10000米
----------2000千克 大胆猜想——反复验证——得出结论
第四篇:1亿有多大教案
1亿有多大
授课时间:9月17日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领悟“由局部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
3、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领悟研究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教学关键:利用想像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硬币、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交流、猜测,引出课题。1、1亿与每个计数单位的关系。
2、猜一猜:
展示1亿的事例,让学生初步感悟。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 结合具体事物描述。
学生各抒己见,肯定学生的想象。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板书课题:一亿有多大)
二、探究活动
1、操作验证。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9张、1158张呢?
小结: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第二步:操作实验
1、通过分别量数学书、新华字典,取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各自的方法,交流汇报。
师肯定利用计数单位进率或计算器或相除几种方法。① 测量高度:约1厘米。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3、推算结果,直观感受 一亿张纸的高度大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也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4)以1000张纸为例。(方法同上)
①测量高度:约9厘米。
②提问引导。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
(5)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2、活动记录表,总结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实验1亿有多大。
1、师:你们还想实验关于1亿的什么事物?
给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
强调活动要求(课件)
2、商量方案,需要工具的小组去前面拿。
3、学生活动,师指导。
4、重点交流,展示记录表。
同时,师提问谈话,延伸资料,学生感悟。
(1)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请10个小朋友的胳膊伸直,手拉手,量一量长度,接着推算1亿个小朋友将手拉在一起的长度。
问:地球赤道长?(40000000米),1亿个小朋友的手拉起来,围赤道大约要转几圈?(3圈)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身边的一亿。
由此说明数学的简洁、高度概括性。
五、寻找一亿的“身影” 课件出示。
师:看完后,你有何感受?
六、总结评价。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还要用所学的方法去推算,验证。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教后反思:
《1亿有多大》一课是大数认识这一单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我注重以下三点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的导入和1亿有多大的感悟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硬币的高度,如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交流活动的空间。密切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测量、概括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在讲完从一粒米到一亿粒米的重量计算后,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他们惊叹一亿粒米够一个人吃223年时,教育孩子们不能浪费粮食,感知农民劳动的艰辛。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周,预设太少。如使用计算器的情况,分组,学生的思维特点,表达能力等,以致本节气氛不够活跃,调动没有十足的积极性。我对学生的启发能力欠缺,学生主体地位没体现。
2.自主探索环节仓促,急于完成任务,正因为前面的重点不透彻,这里出现困难,目标没有达到。
3.课件应该多审查,安排每个环节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当课堂出现与设想不一,要灵活调控安排。
第五篇:电力施工常用数据学习材料
电力施工常用数据学习材料
电 杆 组 立
1、起立的直线杆要在线路中心与地面垂直,横向误差不应大于30毫米;转角杆、终端杆应向拉线方向预偏,紧线后不应向拉线反方向倾斜,向拉线方向倾斜不应使杆梢位移大于一个杆梢,转角杆的横向位移不应大于50毫米。
2、回填土时,每填入500毫米厚即夯实一次,土块应打碎,土中可掺块石,但树根杂草必须清除。
3、回填一般土质时,对基础坑、拉线坑、马道等的防沉土层应高出地面300毫米。不易夯实的土质,防沉土层应高出地面500毫米。
4、一般15米以下的电杆,埋深可按杆长的1/6计算,但最少不得少于1.5米,变台杆不少于2米。
5、电杆抱箍直径的计算:DLX=LX/75+梢径
LX为从电杆顶端往下所选长度(MM); DLX 为LX处的直径(MM)(也就是每下降1.5米,直径增加20MM。)
架 空 线 路
1、横担安装:(1)导线水平排列,最上层横担的中心距电杆顶部为200毫米。(2)三角排列时杆顶铁上抱箍距杆顶150毫米。直线杆最上层横担的中心距电杆顶部为800毫米。直线耐张杆最上层横担的中心距杆顶铁上抱箍为800毫米。45度及以下耐张转角杆,横担距杆顶1100毫米。直角转角上横担距杆顶1100毫米,距下横担600毫米。(4)同杆高压和低压横担之间直线杆1200毫米,转角杆1000毫米。(5)带跌落开的电缆终端杆,跌落开横担距上横担600毫米。
2、铝导线在绝缘子上的固定:(1)铝导线与绝缘子的接触部分应缠绕铝带,缠绕方向应与外股导线方向一致。(2)在直立瓶上固定时,缠绕长度应超出绑扎部分各30毫米;在吊瓶上固定时,两端露出线夹30毫米。采用护线条时可不缠绕铝带。(3)低压茶台绑扎时,起始位置距茶台边缘80-100毫米,绑扎长度LGJ-50及以下150毫米。(4)铝绑线直径应在2-3毫米之间,其长度应为2.8米。(5)直线杆导线固定在绝缘子顶槽内,30度以下转角杆固定在绝缘子转角外侧槽内,顶槽太浅或是低压可绑在绝缘子侧面。
3、弓子线的安装:(1)10KV弓子线对邻相导线的最小距离300毫米,对拉线、电杆、构架200毫米。(2)弓子线绑扎长度不小于LJ-35及以下150毫米,LJ-50导线200毫米。(3)弓子线应呈直角形状,但弯曲处必须呈均匀弧度。(4)使用并沟线夹时,位置平行,导线应露出不小于20毫米。(5)线路用过渡弓子线用两个并沟线夹连接,经过线瓶的过线瓶两端各一个,尽量在中心位置,但两并沟线夹应与过线瓶顶部平;不经过线瓶的两并沟线夹也应水平,距线路垂直距离350毫米。各并沟线夹与吊瓶直角拉板齐。
4、双固定的制作:(1)转角大于10度,小于25度时,该杆采用顺线路双固定。(2)直线跨越杆和换位杆采用垂直线路双固定。(3)导线,辅助线各绑在两个绝缘子外侧的侧槽内(导线绑在外侧绝缘子上),但不应绑成菱形,导线本体不应在固定处出现角度。(4)辅助线的长度为1.8-2米。
5、螺栓的固定要求:(1)垂直方向由下向上,横向由外向内穿入;水平方向由送电侧向受电侧穿入,中间面向受电侧由左向右穿入。(2)单螺母固定外露不少于2扣,双螺母可以平扣。每端垫圈不应超过2个,受力螺母的螺栓应带双螺母或单螺母带弹簧垫圈。
6、隔离开关的安装:(1)10KV隔离开关三相应同时接触,前后相差不应大于3毫米。(2)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的固定用下抱箍中心线距地面1.2-1.5米。(3)隔离开关三相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4)隔离开关杆杆顶铁上抱箍距杆顶110毫米。
7、10KV导线的限界:(1)至建筑物最小垂直距离3米,树木1.5米,至树木水平距离2米。(2)与地面的最小距离:居民区6.5米,非居民区5.5米,交通困难地区(车辆不能到达)4.5米,不通航的河湖至冬季冰面5米。(3)线路交叉时,电压等级高的在上,10KV线路与10KV线路、低压线路的最小垂直距离为2米。(4)距轨顶距离7.5米。(无接触网)
8、放线时的注意事项:(1)在展放中应检查导线有无断股和损伤,严防导线磨伤和打结(筋钩)。(2)交通道口应临时设专人看守。(3)放线时应有密切配合的统一指挥信号。(4)杆上挂线人员应采取防止意外跑线伤人的措施。(5)放线时禁止采用突然剪断导线的方法。(6)在耐张杆处放线时,应线打好临时拉线,以防倾倒。(7)紧线时,被紧的线条应为先同时两边相,然后中相。(8)放线时绑扎导线要听从统一指挥不要我行我素,影响大局。
9、其它规定:(1)接地引下线距地面1.8米以下设置断接卡。(2)新建时在一个档距内,一根导线不应超过一个接头,但在跨越时不允许有接头。接头位置应距导线与绝缘子固定处0.5米。(3)导线截面损伤、断股超过导线导电部分面积15%时,应锯断重接。不超过15%时,可采用敷线补修,敷线长度应超出损伤部分,两端各缠绕长度不小于100毫米。(4)导线出现“灯笼”,其直径超过导线直径1.5倍而无法修复时或由于导线背花调直后(筋钩破股),已形成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时,都应锯断重接。
拉 线
1、拉线的制作:(1)用铁绑线绑好拉线断头处。(2)拉线上把应留出
300毫米回头,下把留500毫米。(3)钢绞线应由楔形线夹的直边侧穿入,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松股及各股受力不匀现象。(4)拉线的回头用Φ1.6的铁绑线上把尾部留50毫米,绑扎50毫米;下把尾部留50毫米,绑扎100毫米。(5)拉线调好后,楔形线夹U型螺栓的丝扣露出螺母以外长度不应大于30毫米,但最小不应少于两个丝扣的长度。
(2)顺线路方向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角度杆小于45度拉线与线路的分角线对正,大于45度在线路中心的延长线上。(3)长距离的架空线路在大风地区,宜设置防风拉线,每隔10基左右装设一处。防风拉线与线路垂直。
2、拉线的方向:(1)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小于45度,受环境条件限制时不应少于30度。
3、拉线坑的深度可按受力大小决定,一般为1.2-1.5米。
4、拉线抱箍的位置:(1)一般拉线抱箍在各自横担的上方
200毫米处。(2)水平排列耐张杆在横担下200毫米。(3)直角转角杆上拉线抱箍在上横担上400毫米处,下拉线抱箍在下横担上150毫米处。(4)隔离开关上的拉线抱箍在杆顶铁下抱箍下100毫米处。
在拉线杆上距离顶部300毫米,装设一条普通拉线,其方向为电杆所受拉力的相反方向。(3)在电杆和拉线杆之间装设一条水平拉线,其高度在道路中心不小于6米,在道路边上不小于4.5米.5、过道拉线:(1)在电杆所受拉力的相反方向,倾斜约80度角,埋设拉线杆一根。(2)
6、拉线绝缘子:若拉线穿越导线,需加装拉线绝缘子,绝缘子离电杆的距离不应小于2.5米,离地面的距离应是当拉线断后,其沿电杆下垂时绝缘子离地面2.5米以上。
7、撑杆的安装:(1)撑杆用于不宜设置拉线的处所。主杆和撑杆的连接采用角铁支架,并应连接紧密牢固。二杆间的夹角为30度,撑杆埋深500毫米。(2)受力大时,下部应装设底盘。(3)撑杆顶铁距电杆顶部1-3米。
电 缆
1、电缆的埋深:(1)直埋地下的电缆自地面至电缆的顶部一般应不小于0.7米。(2)有金属管保护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埋深可为0.5米,但穿过铁路、公路、广场等处,不宜小于1米。(3)距排水沟底部不宜小于0.5米,穿越农田时不宜小于1米。
2、电缆埋设的限界:(1)电力电缆与铁路平行敷设时,与钢轨距离一般不小于3米,与公路边不小于2米,距排水沟不小于1米。(2)直埋电缆与热力管道的接近距离(平行)为2米,与其它管道为0.5米,与建筑物是0.6米,与树木主干0.7米。(3)10KV电缆与相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及控制电缆为0.1米,与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为0.5米。(4)与(2)、(3)交叉的垂直距离为0.5米。(5)电缆头支架抱箍距上横担1200毫米。
3、电缆的保护:(1)电缆引入或引出地面时,距地面2米至埋入地下0.25米一段应加装管保护。(2)电缆保护管的长度在30米以下时,管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超过30米时,应不小于2.5倍。
4、电缆的接地:(1)电缆的金属外皮和保护管均需可靠接地。(2)保护电缆的避雷器接地线要和电缆的金属外皮相连接。
5、电缆的裕度:(1)电缆直埋敷设长度应比电缆沟长出1-1.5%,做波状敷设,不得拉紧拉直。(2)电缆由沟引出至电杆、电缆终端处均应留5米以上余量。(低压3米)(3)过河两端留3-5米,过桥留0.3-0.5米。
6、电缆的弯曲半径:一般为电缆外径的6-25倍,塑料绝缘的电力电缆为10倍,无铠装时为6倍。
7、电缆桩埋设处所:(1)中间接头处。(2)电缆转弯处。(3)直线段每隔100米。(4)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的两侧及其他管路处所处。
8、电缆埋设的施工:直埋电缆的上、下方须铺以不小于100毫米厚的敷土或细沙层,护层上应盖水泥板或红砖保护,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毫米。
9、电缆的摇测:(1)摇测方法。一相对另外两相及金属包层。(2)摇测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以下要求:10KV电缆用2500V的摇表摇测,在摄氏20度时,不低于400兆欧;1KV及以下电缆,用1000V摇表,在摄氏20度时,不低于10兆欧(运行中,合格2.5兆欧,优良5兆欧。)。三相不平衡系数不得大于2.5。
10、电力电缆在隧道内用钢索悬挂时:(1)支持钢索用的托架,在隧道的直线部分其距离不大于20米,曲线部分不大于15米。(2)钢索应每隔300-500米设一耐张段,采用楔形线夹做终端装置。(3)钢索上悬挂电缆,其固定点的距离,对于电力电缆为0.75米。(4)在潮湿流水处,电缆与墙壁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毫米。(5)电缆、钢索、托架不应侵入隧道的建筑限界,在隧道边墙上的高度,一般距轨道顶端3.5-4米。(距接触网2米)
11、电力电缆在隧道内用支架固定时:(1)支架的间距,垂直敷设时固定点距离为
1.5米,水平敷设时为1米。(2)高压电缆距隧道壁0.1米,距高压电缆0.15米,距低压电缆0.3米,距接触网导线2米。(3)高压电缆固定支架下端距钢轨面不应小于4.5米。
变 压 器
1、自动闭塞变压器安装的技术数据:(1)带电部分、引下线与横担或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在200毫米以上。(2)变压器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5米。跌落开横担距变压器底部的距离不应低于1.8米。(3)跌落开横担距其上横担600毫米。(4)低压配电箱固定用下抱箍距地面1.2-1.5米。(5)变压器一、二次引线均应使用绝缘线,但不应使变压器的瓷套管直接受力,如果引线使用电缆时,电缆头不能靠近瓷套管。
2、变压器绝缘电阻的测量:(1)一次对二次及地(外壳),阴天测量值太低不准确时,用裸线在高压瓷裙上缠绕几圈再通过绝缘线接G钮。二次对一次及地(外壳),阴天测量值太低不准确时,用裸线在低压瓷裙上缠绕几圈再通过绝缘线接G钮。L端线为备接线。(2)在摄氏20度时,变压器线圈的绝缘电阻最低为300兆欧,良好为450兆欧。吸收比R60/R15不小于1.3。
3、变压器接地电阻的测量:(1)E钮(或P2、C2)接被测极,P(或P1)接20米距离的辅助极,C(或C1)接40米距离的辅助极。(2)100KVA以上的变压器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欧姆,100KVA及以下变压器,不应大于10欧姆。
4、变压器的操作:先合高压侧开关,后合低压侧开关,停电时顺序相反。
5、阀型避雷器的引下线:裸铜线不小于16平方毫米,裸铝线或钢线不小于25平方毫米。
注:个别为经验数据,并非死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