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

时间:2019-05-13 09:3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

第一篇:“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

“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

吉永宏

摘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确定,恰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共全会出台“文化强国”战略之时。这一历史性的巧合,折射出巨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远见的吸引力、感召力的时代新声!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中提升发展谋略、构建发展平台、破解发展难题、用足发展机遇、迎接发展挑战,是科学规划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在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战略平台上稳步推进、协调发展,促使“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发挥科学发展功效的要求。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全面把握文化拓展的效力;趁势借力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平台。

关键词:文化远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

建设“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确定,恰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共全会出台“文化强国”战略之时。这一历史性的巧合,折射出巨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远见的吸引力、感召力的时代新声!紧跟国家文化强国步伐,趁势借力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平台,把“中原经济区”构设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推进的历史起点上,是历史赋予中原人的重大使命。

一、充分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根基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认同标准、精神记忆和创造成果的总和。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历史。人类正是在延绵不绝的文化创新累计加厚中,告别贫穷走向富裕、消灭混乱迎接秩序、远离平淡享受繁荣的。进入20世界8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就预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事实上,无论纵观历史,还是放眼现实,人类的竞争,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竞争。回溯历史,鸦片战

争前的中国,国家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但保守封闭的文化状态和思想观念束缚,却使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合力瓜分;而西欧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则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放眼现实,文化发展发挥着乘数效应。今天,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而且对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文化产品是最高端、经济社会效益最好的产品;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绿色”“朝阳”产业。文化与经济、科技相互交融、共生发展,能够产生极大的裂变效益。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其发展就进入更高层次,就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民族或地区,就有无法阻挡其崛起的命运。因此,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大声疾呼:“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灭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持之以恒的文化创新。文化大繁荣,可以兴邦,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搞不好,必然误国,处处受制于人。这一真理,同样蕴含在区域的崛起之中。

二、全面把握文化拓展的效力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巧实力,治国以正,阳谋策事,往往是“一策转危局,一语退千兵,一计平骚乱,一智解万愚,一论定国基。”可见,文化是综合发展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在国家层面上看,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渗透、贯穿和连接综合国力各个要素,而且是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最持久、最难复制替代和模仿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关口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大家族中真正崛起的标志,成为一个民族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念被世界自然认可的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自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在地区层面上说,它是找准发展源头、把握发展动力、显示发展优势、争取发展主动、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是要复制东南西北的任何一种发展模式,不是模仿跟进别人已经走和正在走的发展道路,而是要在世界眼光、大局观念、科学态度的要求下,从中原作为古老中华民族摇篮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处中华腹地四通八达的区域优势、优越的农田水利自然资源、现成的国家交通运输的枢纽、劳动力极其丰富的状况、以及最核心的国家授予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的重任和机遇等综合因素出发,探索一条通过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合力驱动的创新发展道路。创新的探索需要在领导方式、发展理念、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敢于突破、勇于尝试,这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和考验。必须给本地区的传统优势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协调发

展上赋予更多文化的特质,形成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合力驱动的更高层次的独特新型发展模式。为此,就要自觉地下工夫,把文化固有的理论号召力、理想拉动力、科技生产力、道德教化力、法制整合力、艺术感染力、价值选择力、信息先机力等,发挥到极致。

三、趁势借力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平台

在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的今天,“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远见,自觉地把“中原经济区”放在国家“文化强国”大战略背景下设计,把趁势借力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平台作为其崛起的时代起点;把精心依托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合力驱动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路径选择;把着力构建低碳经济规模产业链作为“中原经济区”打造的战略重点;把强力推进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全面渗透作为“中原经济区”整体功能优化的抓手;把拓展延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中原经济区”凸显的优势特色等。

为此,要下大力作好如下筹划:吸引大批国内外优秀科技、文化人才创业于中原;着力推进以文化为轴心的战略格局和产业重组;积极引领现有传统产业、产品不断注入中华文化、中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内涵;创新、调配、对接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与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在引进拓展高

技术低能耗绿色产业中构建起规模化低碳经济产业链;协调理顺区域内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结构,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筹建中原“信息谷”,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持;拓展电子商务、政务平台,加快利用国内、国际电子贸易多种平台步伐;内引外联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入住中原;走出去请进来,加快与世界主要文化名城建立友好关系……如此等等。总之,要把国家给的许多政策支持用好用足,在创新上取得不断突破,在发展上取得最佳效益。

总之,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中华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显示当代中原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觉担当和自信气度,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中提升发展谋略、构建发展平台、破解发展难题、用足发展机遇、迎接发展挑战,是科学规划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在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战略平台上稳步推进、协调发展,促使“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史无前例的整体延展功效,是全体中原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第二篇:中原经济区发展措施

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工作举措

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迫切需要,也为新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大契机。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速,步入了提质、提速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逐步形成了郑新一体组团发展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现代农业优势、科教人力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完善今后发展战略定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最大化地提升发展优势,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为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按照集团领导分工对照工作职责,特制订如下举措:

一、抢抓契机,围绕大局,超前谋划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新乡市有明确要求,一是推动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二是加强与郑州的高效联系,三是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四是改造提升地区性交通枢纽等,这为新乡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围绕这一大局,结合投资集团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和“十二五”规划,提前、科学谋划一些重大项目,为投资集团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选才,量才使用,推进用人机制改革。

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集团的发展,为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计划开展以下工作:

1、科学选择人才。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多渠道、多手段,选聘集团急需的各类人才。

2、量才使用。革新用人体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建立宽广舞台,建立能上能下的双向交流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体系,构建和谐用人环境。

蔡全胜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中原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中 原 经 济 区 战 新 略 兴 性 产业发展

研究论文 B09090311魏茹

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姓名:魏茹学号:B09090311

内容摘要:中部崛起战略计划实施六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国家也对中原经济给予高度重视,中原凭借着人才和地理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召,中部各省都提出不同的保增长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原经济的稳定发展。各省也就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这些都有效地 促进中原崛起的进程。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新兴产业 中部崛起 消费机遇

20世纪80年代杨军林等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概念,2010年初,“中原经济区”概念又重新掀起新的浪潮,2010年9月专家学者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关注,然后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至此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两者不是同时被提出,但是未来的发展决定了他们两个的结合,即中原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东部沿海经济板块、东北老工业经济板块、西部大开发经济板块以及后来的中部崛起经济板块。然而,东部先发展,西部后起步,后来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才把中部经济板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地位凸现出来。而中部崛起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则依赖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的力量。从“中原经济区”的提出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对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总体来说中原经济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域范围基本上是“以河南省为主体,涵盖周边的区域”。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区域经济板块的“腹地”,战略地位十分显著,是东西互动的必经之路,也是南北互动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的经济安全,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并且,中原作为内陆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域,区域优势突出,无论是粮食生产、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条件等,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中部六省加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步伐,积极推进与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合作。截止2011年底,在中部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300多家。中部地区通过积极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长,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仍然存在着规模小、层次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等问题。又加上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经营困难。虽然如此,但是从整体来看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国有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基本维持在全国总量的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各省工

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与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轨,无疑为中原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中原经济区有诸多优势但是中原经济区的现状却令人忧喜参半,虽然中原六省人口众多、农业地位突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资源较为丰富,然而与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虽然经济总量大,但人均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层次、民生水平、城镇化水平等都明显偏低。2009年,全区人均GDP只有184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97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 财政收入只有1015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全区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国46.6%的平均水平。整体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结构压力较大。2009年,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7∶57.0∶29.3。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4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偏低,民生保障有待提高。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0元。

虽然中原经济区处于中国区域经济板块的“腹地”,战略地位十分显著,但是其目前为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属于“经济低地中的低地”,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中,主体河南省2009年经济发展类指标仅达到56.2%,依然是影响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方面,比全国低16.4个百分点,相当于全国2003年的平均水平,因此导致河南整体小康进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此外,中原经济区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发展的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没有气馁,也没有骄傲,而是清醒的认识和分析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08年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中部各省经济运行也面临重重困难,各项经济指标大幅下滑,一些指标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我们的经济发展势头放缓,资源型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外贸出口也严重受阻,就业问题也尤其突出,这些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区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随着近两年全球经济的回缓,我国经济也逐步恢复。但中原经济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却日益显著。

中部地区消费增长加速,但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结构层次相对较低。中部各省的政府消费支出明显低于东部省份。中部六省中的山西、安徽、江西、湖北四个省的政府消费支出加起来只大致相当于江苏或山东一个省的政府消费支出。除此之外,农村的“空心化”倾向也很严峻。当前,农村社会结构面临深刻转型,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并不是富裕或剩余劳动力,恰恰是农村十分需要和紧缺的人力资源,所以,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才、抗灾救灾缺人力等“三缺”现象凸显,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三化”趋势明显,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三留守”问题突出,并由此形成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化”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化”:前者指大批农民工进城,而且都是素质文化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由于比较利益驱使,部分农民“主动失地”,尤其在一些城郊农村更为显著,这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后者多因前者而生,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尤其是公路沿线,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虽然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基础薄弱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产品供给压力逐年加大,而农村“空心化”将会动摇中原地区的农业大区地位。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将短期刺激消费和中长期扩大消费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消费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当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投资,要通过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来增强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保证项目所需资金。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作了明确说明:

(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 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 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这是我们的一个大好机会,中部地区本来就有人才优势,再加上现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我们要借助这个大环境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制造的有所建树。中部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对于农业和生物育种寄予厚望,我们有地理和人才优势,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让中原崛起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中部蓝皮书》(第2-3页)(第116-117页)(第142-143页)《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第32-34页)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第四篇:中原经济区四大板块及发展现状分析

中原经济区四大板块及发展现状分析

1、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9个省辖市14个县级市,34个县,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3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8.13%;第二产业增加值8114.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58.58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1.3%,较2008年89.7%提高近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509.6元,较2008年21470.3元增加7000多元,比全省人均生产总值高出近8000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86.03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64.1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2050亿元。中原城市群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非农产业占95%以上,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

该区域涉及晋冀鲁豫4省7个省辖市(安阳、濮阳、鹤壁、邯郸、长治、晋城、菏泽)65个县级市、县、管辖区,国土面积61570平方公里,总人口3342万人,经济总量7663亿元,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一定储量矿产资源近百余种,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稀土、有色金属等,其中,煤炭储量1000亿吨,石油20多亿吨。豫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区域联盟密切,工业基础雄厚,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充足,紧密连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山西与关中地带,发展战略相近,产业结构互补,交通相连,有相同的文化渊源、相同的文化习俗和20多年的联盟基础。河北的邯郸经济总量在全省位居第3名,山西的长治经济总量、工业主营收入、工业利润等都居山西省前列,安阳在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第六位,工业增加值第七位,粮食产量第七位等等。豫北板块是中原经济区对外扩散最具强力的地带。

3、豫西豫西南板块及周边地区

该区域包括河南、山西、湖北3省4个省辖市(三门峡、南阳、运城、襄阳)41个县级市、县、区,土地面积为7071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17万人,经济总量5195亿元。该板块处于河南、山西、陕西和湖北四省交汇处,西联关中—天水经济区,南接武汉都市圈。工业基础好,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黄金、铝土、石墨、稀土、玉石储量丰厚。该区域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支撑力量。

该区域包括河南、江苏、安徽3省8个省辖市(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亳州、淮北、阜阳、徐州)56个县级市、县、区,土地面积为8870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615万人。该经济区处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交汇处,是连接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带、皖江带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该区域处于黄淮冲积扇平原,河网密布,灌溉方便,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粮仓,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该地区经济总量达近万亿元(92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基础有待提升,黄淮地区成为支撑中原的重要基础。

第五篇:“中原经济区”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大机遇

“中原经济区”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大机遇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 李志刚

经济决定金融,“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必将为中原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说“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原金融大深化的过程。河南是农业大省,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更是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应该抓住机遇,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取得良性发展。

充分认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以河南为主题、涵盖周边的中原地区,客观上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培育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对于支撑中部地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河南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利用河南成为“战略腹地”。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河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战略腹地效应。特别是从实现中部崛起的角度来看,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加快在沿陇海、京九与京广经济交会区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与长江中游经济带形成南北呼应格局,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全国必须再新增1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届时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目前,中原经济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夏粮占1/2,建设“中原经济区”,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能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作用。

有利于拓展全国内需空间。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方针,也是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保持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潜力在中西部。目前,“中原经济区”人均年生产接近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与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内需增长潜力巨大。据测算,未来10年间,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这一区域将有3360万农村人口进城,可新增投资需求3.36万亿元,拉动内需消费需求4万亿元。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和东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通过城乡统筹、产业聚集、产城互动、城际开放,推动所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转化为现实需求,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在继承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发展文化生产力;能够打造一批展现中原风貌的文化品牌,增强华人华侨归属感,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找准方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一项重大的战略安排,也是河南农村信用社的利益所在和职责所在。一方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村信用社推动经营转型、服务支持河南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大局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建设、基础产业的引导和开发,也为河南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村信用社推进经营结构和业务发展模式转型的方向是一致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的一条主线。而河南农村信用社提出的使命是“服务三农,改善民生”,把支持“三农”工作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积极筹集资金,扩大农业信贷投放,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建设活动,增加农户贷款,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村信用社推进业务区域结构调整的战略导向是一致的。

河南农村信用社在经营发展中也面临如何通过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以保持持续增长的问题。近年来,河南农村信用社契合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根据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制定了适合当地特色的资源配置政策和业务发展路径。“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合理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也符合河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河南农村信用社挖掘中部地区业务发展潜力,优化区域业务发展布局。

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村信用社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导向是一致的。河南农村信用社为本土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从未忘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一直在用多种方式回报社会。“中原经济区”建设除了有经济发展元素外,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能够造福全社会和子孙后代。支持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农村信用社对社会、对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肩负使命中有所作为

“中原经济区”建设旨在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道路,并且以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因此,农村信用社努力完成“支持三农、改善民生”的企业使命,对于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

加快改革,成立“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构建和发展“中原经济区”,必须发挥金融业的作用,用好用活金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河南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快组织中原农村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打造服务适应“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金融航母”,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融资平台。此外要以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与他们建立广泛的委托代理关系,嫁接“三农”资金通道,以达到优势互补、合力支农的效果。与政策性银行合作,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棉油加工企业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择优支持技术改造、物流仓储和市场建设,适度发展中长期贷款业务。与农业保险机构的合作,探索与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相衔接的多层次经营模式、多元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产品供应,多层面的支持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要瞻顾全局,积极介入县域经济发展,挖掘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围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思路,采取“分别定位,找准优势,打造亮点”的策略,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要彻底转变经营作风,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要进一步改进服务,简化贷款方式,经济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民增加收入。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拓展信贷领域。不断总结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经验,适当放宽信用放款额度和支农服务范围,及时满足农民多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

要加强管理,健全岗位责任制,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贷款责任制,建立信贷人员发放“三农”贷款额度,资金回收水平等综合性考核指标。要克服惧贷思想,增强业务发展意识,通过积极发放贷款来增加信用社营业收入。要坚持民主办社和民主管理,坚持贷款公开制度,实现贷款发放计划公开、程序公开、额度公开、用途公开、利率公开,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同时要着力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支农综合服务水平。

突出支持重点,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中原经济区”的“三农”快速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中原经济区”战略部署,大力支持政府倡导的产业与项目,使农信社支持的重点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一致。

首先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河南省农村区域资源分布情况,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主导产业、重点特色产品的目标,因地制宜培育好信贷载体,支持当地独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区域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其次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其三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对农业科研开发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扶持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其四要支持外向型农业发展。支持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对资信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要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其五要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支持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和组织,支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各类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其六要支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发展农村的教育培训事业提供金融服务。可与地方教育、财政等部门形成合力,探索拓展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有效途径。对农村信息化网络、广播电视、饮水工程、清洁能源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等可实行以收费权为担保的工程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改进管理方式,推进金融创新,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要深入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把握金融需求的新规律、新特点,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水平。

首先要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区别不同农村地区实际和业务风险状况,合理确定信贷审批授权程序;要适应不同贷款需求特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改进信贷评级方式,合理确定信贷期限;要根据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周期规律和市场特征,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品种创新,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新金融产品因地制宜地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要健全综合业务考核机制,完善适合“三农”发展的贷款营销激励与约束机制。其次要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融资运作模式。当前重点做好信贷和保险有机结合模式的总结经验及培育工作,并努力在全省逐步推广。在信贷上,鼓励各级农村信用社以林权证提供担保为核心,积极介入发放林农直贷、专业担保公司保证贷款、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联保贷款。引导和鼓励林权抵押贷款户投保森林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对林业和金融

信贷的保障作用。积极支持林产品交易市场、森林资源评估市场、担保市场、收储市场等以林权流转为主的市场体系建设,保障林权贷款业务快速有效发展。其三要探索发放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使用权为担保的贷款品种。结合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办法,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鼓励农村信用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有稳定现金流量的农村经营主体,特别是对土地大面积开发与产业化经营的种植业基地,探索发放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使用权为担保的贷款。

下载“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远见”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论文[定稿]

    摘 要: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不可......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领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努力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必然 (三)中原经济区具有独特优势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

    中原经济区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五篇范例]

    中 原 经 济 区 发 展 与 大 学 生 就 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班姓名:谢先斌学号:541007010144中原经济区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摘要:2011年十一国庆......

    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简介

    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简介 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是由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联盟、中共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河南省分会、河南省华豫新农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组织、经济组......

    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建设

    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建设 一、中原经济区的含义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总体要求——“四个”定位: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

    中原经济区建设感悟(5篇范文)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积极推动“十二五”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步伐的重要时刻,我想结合学习心得和本职工作谈三个方面的感想: 一、......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心 得 体 会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全省现在18个省辖市,158县。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17位;总人口9768万,占全国7.5%。中原经济区是......

    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最终5篇)

    试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的作用试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的作用 [摘 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