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时间:2019-05-13 09:4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第一篇: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9-30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解读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

编制背景和过程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其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凸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今年初,中宣部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成立调研组,着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精神,根据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落实相关任务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对成长性好、示范带动效应强、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大项目作出安排。

《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五是坚持内外并重,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重点任务

一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将通过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促进演艺产业发展。坚持创新体制、壮大实力,加快推进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开展动漫企业认定工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动漫产业发展。

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要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实施步伐。宣传文化系统将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新闻出版领域将重点推进出版发行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航空母舰。广电领域积极推动省内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并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网络公司跨省重组扩张。文化系统将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漫企业集团;将推动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推动组建有强大竞争力的演艺集团;将推动演艺资源的跨地区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建设若干全国和区域性现代流通组织和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日前,在天津建设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已经动工,在北京建设的中国动漫游戏城也在进行规划。同时,文化部将抓紧研究制订规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是扩大文化消费。《规划》提出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要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拟从2010年开始,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每2年编制公布一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等。

六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七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规划》提出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出版发行业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

八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划》提出要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2009年4月,四部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指导意见》,协调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落实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政策。

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是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目前,在文化部门主管的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基本实现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除少数领域外,对外资也已基本开放。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规划》提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预算10亿元。同时,全国有近20个省(市、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是落实税收政策。《规划》提出要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促进动漫产业发展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扶持动漫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规划》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初,文化部分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6月底,文化部评选出15个文化产业项目,推荐给中国进出口银行,涉及资金43.81亿元。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宣部、文化部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七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八是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作者:文化部部长 蔡 武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09月30日

责任编辑:唐小鹏

第二篇: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菊花、陈玉明)国务院24日全文公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2009年至2011年,我国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有八:稳定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此规划可以作为促进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促进剂,有利于纺织行业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其最根本、长远的意义在于促进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规划提出,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同时,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通过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记者24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3月份增长8.4%;出口交货值下降8.5%,其中3月份下降8.4%。在打折促销及服装换季等因素的带动下,3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量同比增长10.96%,相比前两个月零售量负增长的态势出现了明显回升。

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业仍然是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产业,现在全国贸易顺差的60%是纺织业创造的。同时,目前国内市场已成为纺织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的纺织品服装消费依然很低,要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增长,就要研究、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和习惯。“纺织行业要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改革流通渠道及营销方式等来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品质。”

加快创新,淘汰落后

规划提出,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以服装、家用等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选择10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企业,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水平,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杜钰洲表示,目前在内销市场的中高端,国内品牌已占据主体地位,并且品牌产生的效益使内销企业的效益比外销企业高出一倍。“中国纺织行业已产生了一大批百姓耳熟能详的品牌,如七匹狼、爱慕、雅戈尔、杉杉等。有的家纺品牌已在国际上位居前列。实际上,通过多年的‘打工’,中国纺织业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为建设自主品牌打下了基础。”

规划提出,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纺织行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结构,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

据杜钰洲介绍,目前我国纺织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为0.3%,其中三分之一的企业达到1%至2%,优秀企业达3%。纺织行业每年都有很多专利产生,骨干企业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纺织行业整体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开拓竞争力都在不断提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已列出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污染设备清单。“对纺织行业来说,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提升进程中必须要做的。要特别强调的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时,不能转移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杜钰洲说。

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企业实力

规划提出,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

杜钰洲表示,提高东部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是纺织行业当前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明显高于东部,已经体现出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为帮助中西部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目前我国纺织业中西部产业集群规划正在制订中。

规划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运行情况、质量等跟踪监测制度,加强产业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建设,建设30个面向中小企业、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服务平台。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

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行业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实现纺织强国的基本目标,而纺织强国主要反映在国际竞争力上,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了解,为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纺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试点,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将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培训等五大服务体系。

第三篇: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2009年7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此,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

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会议指出,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文化产业振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文化产业振兴的重大举措

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为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逆势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其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将会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积极贡献。

《规划》提出了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五个“进一步”的目标,即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围绕这一目标,《规划》提出在当前要着重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和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振奋人心,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落实好《规划》,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和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落实好《规划》,要靠政策的大力推动。要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地区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我们有理由相信,《规划》付诸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时代赋予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即将过去的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各种历史罕见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博大丰厚的文明底蕴、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为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优势、文化支持。

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是人们陶冶道德情操、抒发爱国情怀、丰富艺术想象的重要载体,是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精神火炬,更是吹响社会进步、和谐发展之音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文化工作者团结奋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我们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陈出新的文化精品,自觉诉求的创新意识,初具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民族文明素质,日益增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标志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在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文化力量、精神诉求成为各国政府抵御经济寒潮的思想武器。面对持续蔓延的金融危机,我们要把握机遇、破冰前行,推动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大物质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推进文化建设、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文化不仅是推进经济增长的精神支柱,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积聚的物质财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持续需求,为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产业模式日渐低迷的情况下,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比重2.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一个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已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

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与日渐低迷的传统工业相比,以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内容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容忽视。文化市场特别是农村文化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着巨大潜力,文化消费不断高涨、文化产品持续繁荣,这些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需求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业已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为扩大内需提供足够的文化保障。

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让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意义十分重大。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的进步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给文化赋予了新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精神力量,我们任重而道远。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五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29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

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荡人心的文化乐章。

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大发展的脚步留下了一组喜人的数字:图书出版由1978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06年的23.39万种;报纸由1978年的186种,增加到2006年的1935种。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亿,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初期被外国友人描述为“大城市的夜晚如同乡村”的“寂静的中国”,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

回首新时期29年,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释放出巨大活力,“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文化选择日益多样、精神产品不断丰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期望的文化大普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中,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灿烂文化,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文化建设的新起点

今天,本报刊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幅壮美蓝图,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的实施,将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配套,是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文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整个“十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而且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深远的影响。

一部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28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不容易,将好的规划变为现实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全党同志和党的各级组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纲要》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认识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健全宏观调控,完善文化工作机制,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要加大和改进政府文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确保《纲要》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们的国家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既要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又要十分慎重、细致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地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要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要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到面,分阶段、分步骤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文化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文化领域的行业、单位的特性也不一样。我们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各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稳步实施,工作进度不提统一要求,完成时间不搞整齐划一。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确保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相互配套、相互衔接。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具体指导,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实施。要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整个改革工作有领导、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展。要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和参与改革。

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化发展任重道远。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若干意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积极稳妥地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前进。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建设更加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五篇:解读: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通过学习《解读: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所学到的认识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我了解到以下内容:

现代物流的特点:一体化的管理,是将运输、仓储、配送及相关的信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的控制、协调,达到资源共享和获取更高的企业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新服务,同时可以集成物流活动、整合物流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资本增值。

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与微观经济的关系:物流与微观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与生产、流通企业的关系,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扩大市场范围和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并通过社会分工促进企业运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与物流活动相关设施与服务企业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系统、精细、信息化等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以及服务理念的提升,提高各个相关传统产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物流是复合型产业,在物流与微观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二是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各个活动相关的产业整体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三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可以培育具有增量规模的现代物流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物流现在面临的形势: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4.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3.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4.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5.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6.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

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三)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四)制订落实专项规划;

(五)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六)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七)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八)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九)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下载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

    《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图) 祝峰亮:2008年,我省生铁产量2782万吨、粗钢产量2345万吨,钢材产量1976万吨,居全国第五;氧化铝产量341万吨、电解铝产量97.3万吨,居全国第......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答问[大全五篇]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 振兴规划答问 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解读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

    苏区振兴解读

    特殊的时刻 特殊的关怀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

    文化部部长蔡武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文化部部长蔡武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11-10-31 09:20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白瀛)10月18日在京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

    文化产业上市规划2012.02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邬书林:力保文化企业在股市好表现 2012年02月16日 01:07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记者 梁敏 ○编辑 阮奇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邬书林昨日表示,“十二五”期间将......

    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聚焦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乡村如何振兴 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

    最新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最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