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中悲剧的文化探寻(五篇)

时间:2019-05-13 09:4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路遥《人生》中悲剧的文化探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路遥《人生》中悲剧的文化探寻》。

第一篇:路遥《人生》中悲剧的文化探寻

路遥《人生》中悲剧的文化探寻

内容摘要:路遥小说《人生》主要向读者展现的是两种不折不扣的悲剧:高加林的人生悲

剧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对造成这两种悲剧的原因进行挖掘中发现,其间蕴含的文化因素或者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明显而深刻的。本文将从分析两种悲剧入手,尝试对其进行必要的文化探寻。

关键词:路遥,《人生》,悲剧,文化,高加林,刘巧珍

路遥是出生于陕北地道的农民作家,他对这片黄土地的爱和眷念完全融入了他的创作之中,他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他从年轻时便开始走上创作之路,除了期间的一些政治活动他都一直奋力写作。他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是他蜚声文坛的鼎力之作,也震撼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这显然与其深刻的内涵和引发的深思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主要将《人生》作为论述的文本。

《人生》是一部明显的悲剧性作品,有评论家认为“《人生》是悲剧性的启示录,它把读者引向对新生活的思考,把社会历史与人物命运巧妙融合,使亿万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1]那么,悲剧的内涵所能引起的文化深思和探寻是势在必行而意义非凡的。

一、高加林人生悲剧的文化探寻

文化是人类内在的精神和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显现,它作为潜在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具体的爱情观、婚姻观。高加林是出生农村的知识青年,他的人生势必会受到农村文化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而往往,农村又是相对闭塞的,人们的思维、生活等都相对保守而固执。不管历史发展的洪流已成一种波涛汹涌之势,农民们还是雷打不动的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思想和习惯,而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高加林虽然受到了文化知识教育,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骨子里都不能抹去农村那种落后保守的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除了农村落后的传统文化的造成了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作品中还清晰地展现出主人公在“城乡二元文化”的冲突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这突出的表现为权力以及社会制度在他人生悲剧扮演着重要的促成角色。另外,从内在因素看,高加林有着强烈的功利欲望。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他竭力追求自身价值的努力。

首先,正是因为高加林意识到农村的闭塞、落后,他决定再也不能像自己的父辈一代那么一辈子都囿于狭小的农村,成为“土地的奴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民办教师职位被村书记的儿子顶替时,他深感愤懑,因为他是多么优秀多么有才能的一位工作者。他“虽然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

第页和希望彻底破灭了”[5],他痛苦,他以狠命挖地来发泄自己,折磨自己。但他却没有积

极地站起来改变一切,他只有积极的逆来顺受、消极的以折磨自己的形式进行反抗。这便为他后来的再次丢掉工作和巨大的人生悲剧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其次,存在与当时社会的权利意志是造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最重要的刽子手。“高加林遭遇的是权利对知识的轻易剥夺……在政治权利面前,知识和它的主体,原来如此脆弱[3]”无疑,这种政治权力扼杀了高加林的满腹才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无情得给他推进了痛苦的深渊。小小的村书记也能凭借手中的那点权力轻易得下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而让自己一直平庸、不学无术的儿子三星顶替,使得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也制定好完美职业规划的高加林顿时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就连平时老实巴交的高玉德也抱怨道:“明楼!你做这事伤天理哩!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这只限于无济于事的絮叨和诉苦,在强硬的政治权利面前显得太过苍白。“以忍求和,圆滑世故、向里用力求得外部关系和谐的人生哲

学是传统文化心里的典型体现,表现了农村文化中不适应现实发展的‘弱’的一面”[4]

后来,高加林总得进城工作,其实也依托了回乡当官的叔父手中的权力或者说是那种权力的威严。而正当高加林如鱼得水地施展抱负和才华时,他又被权力深深地绊倒。这次他不仅失去了大好的发展前途,他更失去了有着“金子般”内心的巧珍。他的痛苦相比在被下掉教师岗位时更加深百倍。“高加林纵有超群的才能,但他的命运被一种冥冥之中的无形而强大的力量所控制,在他渴望成功的心灵里,似乎埋伏着一种原罪感,只要他的人生稍稍得意,惩罚就会随即而至”[3]可见权力意志的强大作用,这其实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这样利用权力随意摧毁他们人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它给予了当代人深刻的启迪。

其实,高加林处在“城乡二元文化”的夹缝里。他不甘心永居农村,他有非凡的能力和才华,他相信自己不比任何城里人差。因此,他伺机投向城市的怀抱,他在城市里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并以求从中得到人生意义的升华和内在精神身份的蜕变。可,似乎当时势利、世俗、平庸的城市文化承载不了他的这些抱负和追求。城市抛弃了他,他又回到了农村,回归了土地。这种尴尬在许多乡土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描述,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作家顺应了时代、反映了普遍的社会问题。

最后,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也有自身的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外因还通过内因起作用。毋庸置疑,高加林是少有的积极向上、热情优秀的农村知识分子,但根植于他内心的功利意识和对欲望的过分追求促使他抛弃了淳朴、至诚、善良的农村女友巧珍,而选择了开放、浪漫、有才情的但也人性而自我的城市姑娘黄亚萍,从而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选择黄亚萍就意味着将来更有可能非凡腾达,而巧珍带给他的只有农村庸俗的家常里短,一点不符合高加林在城市时的审美要求。“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要是和巧

第页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栓在土地上了”[45]因此他不顾及传统道德的约束和作为一个

男人所应当负起的责任,狠心地抛弃了巧珍。“高加林的精神世界是任什么样的爱情也填不满的,再美好的异性之爱,也不能抹去他的功名欲和功利性。”[3]其实,高加林被利益蒙蔽了心,而不能发现农村或者巧珍所拥有的难得的美好。

可和黄亚萍的爱情又让他感到诸多不适和失落感。阎慧玲认为这种失落是“志同道合的现代爱情理想与大男子主义的传统家庭观念的冲突,它透露出作家未意识到的文化心理——男权文化”[4]高加林发现和黄亚萍在一起他成了爱情里的被动者,他不再能控制话语权,他有了一种挫败感。而在很长的历史河流中,男性都处于第一位,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因此,这里便不难理解高加林的挫败感了。

二、巧珍爱情悲剧的文化探寻

巧珍是小说中闪现着淳朴的灵魂亮光的女主人公,她美丽善良,她真诚热情,她也有着非凡的奉献意识,她也忠于自己的爱人和爱情。但,她不识字,她没有文化。但她有令人伤感的自知之明:她虽然一直都深爱着高加林,但她觉得自己配不起作为“公家人”的加林哥,因此她埋藏着这份爱直到高加林成为农民。其实作者在这里隐性地表达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畏权”、“惧权”而不敢将自己与之等量齐观的文化心理。

在向高加林告白时,巧珍说:“你如果不嫌弃,咱们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

第页山上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34]很显然,巧珍从一开始就做好了牺牲自我的准备,在爱情里她完全可以忘了自己。殊不知,这样的爱情从开始就埋下深深的隐患,势必很快走向尽头。在这里,巧珍完成的是传统家庭中女性的职责,而完全湮没了自身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赋予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姑娘的。

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充满一种神秘和崇拜感,其实也是一种浓郁的文化崇拜,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巧珍对加林的爱,含有文化崇拜的成分,它出自人格认同的需要。巧珍对加林的爱情,近似于一种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人类对高于自我存在对象的最圣洁的情感,其极端就是牺牲精神。”她又说“文化崇拜,来源于文化上的差距。文化上的差距也使巧珍在所爱的人面前产生自卑感。”[4]在这样的文化差距下,巧珍痛苦而平静得接受了高加林的背叛,选择了与真诚的马栓过一辈子,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神恋爱一样最终都只能走向消亡和虚无。在巧珍的爱情里,已经失去了主体而纯粹只是一种完全的奉献。这是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哀,也给了我们一定的文化深思。

当然,高加林的人生悲剧间接而极大地造成了巧珍的爱情悲剧。

结语

一定的社会现象总能窥见其背后的文化推动力。那么,小说《人生》中所表达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我们都能从中见出不一般的文化因子。而鲁迅曾给悲剧下过一个定义,即“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高加林本来能拥有一个美好光明的人生、未来,本来美好的巧珍也可以拥有孜孜追求的甜蜜爱情,但这些美好都被种种人力或非人力的因素生生得扼杀。如此的双重悲剧总是让读者黯然神伤,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城乡二元文化冲突”、爱情、权力、人性等方面的深思,因此便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及注释:

1、路遥纪录片,http:///programs/view/dWGig23tjqo2、《路遥文集(4)》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34页

3、《<人生>的魅力:悲剧美》姜岚,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二十二卷

4、《“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化冲突——路遥小说探析》阎慧玲,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3卷第3期

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

月第1版

第二篇:浅析路遥《人生》

浅析路遥《人生》

——高加林悲剧结局的深刻启示

《人生》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作了深刻的反应,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部作品广为人知,其主人公高加林是大家极其熟悉的一位形象,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高家林是路遥所塑造的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他自小就对古老守旧的乡村习俗耳濡目染。然而在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冲击下,有知识的他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当农民的准备,他渴望离开这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正是这种渴望让他不断的创业,不断的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和理想的破灭都给他以致命的打击,无论在命运上还是爱情上他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可以说,高加林的命运悲剧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因素,而爱情悲剧正是他命运悲剧的集中体现。

在此,我主要从性格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的爱情悲剧,重温那段飘零的恋情。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

高加林与刘巧珍是作者在文中塑造的两个典型人物。高加林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回农村当了民办小学教师,而当他正感到快意的时候,刘巧珍伴着那圆润悠扬的“信天游”的歌声闯入了他的生活。他从巧珍纯朴美丽的爱情里深深地感到,他不应该害怕在土地上生活。

其实刘巧珍是早已爱上高加林的,但多年来她都一直把这种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她是个文盲,在高加林面前她感到自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冲破了陈旧而世俗的婚姻束缚。为了和加林在一起,她不惜与父母闹翻,她和加林之间的爱是没有任何杂质的纯真的爱。然而,她和高加林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客观地说她们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文化水平的差异

高加林是一个知识青年,而巧珍却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追求的不一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真正的爱情。他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高中时和黄亚萍一起看书讨论文学的日子,其实他是在拿两个不同世界的女人做对比。“现实满足的不能实现,使人宁可沉溺于审美的境界之中,而不愿面对现实”

他们一开始的结合在地位上就是不平等的,她爱的是她心里的加林哥,是一个完美丈夫的形象,所以说在刘巧珍的心里没有“爱人”只有“丈夫”,这也是造成她被抛弃的原因之一。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替换回乡后的高加林不甘心地等待着走出去的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毅然走出了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后门”进了县委大院,一跃而成为通讯干事,此时的他精神是自由的,他感谢命运再次垂青于他,工作和环境的变化使他和巧珍进一步失去了共同语言,心理距离更远了。此时他遇见了与他志同道合的黄亚萍,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更主要是保住自己寻找多时的乐土,他选择了能帮他在城里站稳脚跟的黄亚萍,而抛弃了与巧珍纯真的爱情。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

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他们在那时就志趣相投。两人就品貌、才学、趣方面来说,无疑是很合适的一对,但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使高加林只能把两人的关系界定在同学限度内,不敢做非分之想。但后来他来到了城里,当了县委的通讯干事,他感到他们的地位平等了,且黄亚萍又主动向他献情,他便将情感的箭头对向了黄亚萍。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有过甜蜜,但最终还是以悲剧告终,他们俩的爱情是建立在高加林不当农民之上的,究其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因此高加林的第二次爱情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像高加林这样迫切希望离开农村而又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人,他的爱情不是自己摆布的。而黄亚萍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意识,她能接受高加林的一切却无法接受一辈子当农民的高加林,他们无法逾越障碍便无法将亲密的友情发展为美好的爱情,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将他们置身于两个世界。

三、造成高加林爱情悲剧的主要因素

(一)性格因素

(1)强烈的自尊心理。

他去城里掏粪却又碰到张克南的母亲,结果受到了恶意的嘲讽,他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那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

呢?”当他意外的出现在县委大院,处在一片赞美声中时,他的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可以说他是一位心高气远的青年,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事业一端。高加林果敢和他那种桀骜不逊的性格是他人格魅力所在,也是决定他命运悲剧的因素,由此可见,“自尊”便是他最典型的性格特征。

(2)强烈的自卑心理。

高考的落榜,迫使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去县城卖馍,此时的他,最怕同学见到他,可是却偏偏遇见了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高加林和黄亚萍的“ 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从这句话中我们不得不说高加林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他身上有着致命的精神弱点: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仅仅

理解为世俗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从传统观念上看,高家林这个人本身就是对传统的背叛,对命运的反抗,但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他还是软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

(二)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

小说所反映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社会面貌,城市的先进与农村的落后,形成的是两种社会生活的对立冲突。生活在这一特定时代下的高家林,内心强烈渴望到另一个“社会”去显示自己的才华。此时的他感到的只有对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无限厌倦,他已经深深意识到命运对他的不公平,他向往城市文明。但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后代,他也承袭着历史和道德的重负,同时又受到了生存环境和历史进程的种种制约,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苦苦挣扎,这即是他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的根源。

从总的来说,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他们悲剧特点是:高加林进入城市后,刘巧珍和他有着太大的差距,再也无法走进他的生活。而当他回到乡下是,他又走不进黄亚萍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城乡间的差别。可以这么说“只要他在人生道路上还没找到归宿,他无论与乡村姑娘恋爱还是城市姑娘恋爱,都难免将是悲剧。”我们通过对他们爱情根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人生道路和爱情道路上所出现的道德失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既是他的人生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第三篇: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 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

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

(一)高加林的爱情观

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二)刘巧珍的爱情观

刘巧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有着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样貌,而且聪明、悟性高。她虽没能接受教育,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她选择了有文化的高加林。

她对高加林的爱更多表现在对他的关心与依附上。高加林去城里卖馍失败,她会考虑他的心情,帮助他卖馍;在“卫生革命”后,她给予苦闷的加林以关心与支持;她想象和加林在一起后的生活是男主外女主内,加林是她的依靠。

同时巧珍对加林也有决断。在高加林去城里当了干事,抛弃了巧珍,她在爱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敢于正视现实,果断放弃。而在高加林因举报而被撤职回村当农民后,巧珍会阻止想要前去羞辱他的姐姐和母亲,甚至希望村小学增加教师时,首先考虑高加林。在这一方面,巧珍的爱格局更大了。

(三)黄亚萍的爱情观

黄亚萍是接受现代教育的爱情理想主义者,她崇尚爱情平等与独立自主。“在她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权力干涉她的追求。”

然而,她同时也囿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她在高中时欣赏高加林的才华,毕业后由于家庭和身份的缘故与高加林联系不多,当加林成为了通讯部干事后,似乎他们的身份变得平等了,亚萍对加林的爱慕之情重燃,在一次次交流接触后,他们就恋爱了。而当加林被人举报失去工作时,亚萍甚至想要和他一起去农村成为一个农民,但这也只是亚萍的异想天开的冲动而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比脆弱。她的“理想主义的爱情”在现实面前终究是个理想罢了。

二、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对爱情与人生追求的侧重不同

之前说到高加林的爱情观是个人前途高于爱情的,而刘巧珍的爱情观更多是对加林的依附。巧珍的家庭观念还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她就在家里好好劳动,把娃娃抚养好。将来娃娃大了,有个工作的老子,在社会上也不受屈。再说,自己的男人在门外工作,她脸上也光彩”。而加林更加看重于他的个人前途,他可以为了个人前途而抛弃爱情,他想要往上爬,成为城市人。

2.文化水平的差异

高加林有文化,而巧珍却一个大字也不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没有一致的精神追求和共同语言。高加林可以和黄亚萍谈论文学,谈论世界形势,但是和巧珍的话题却只能是家里的母猪产了几个仔。这样的相处模式让高加林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现实满足的不能实现,使人宁可沉溺于审美的境界之中,而不愿面对现实”。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1.性格因素

高加林自尊心很强。他去城里掏粪时被嘲讽的不服与决心,成为通讯部干事后被赞美的自豪与骄傲。

但他又很矛盾地自卑。他为了生计去?h城卖馍时害怕遇到熟人,遇见了高中同学只能酸酸地说了句:“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实在不敢高攀”。一句话将加林的自卑展露无遗。

而后来加林被撤职回家时坚决地同亚萍提出了分手,既由于他自卑于和亚萍的身份差距,又自尊于应有的担当,所以也导致他的爱情悲剧。

2.复杂的社会因素

小说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先进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对比鲜明,农村的高加林恰巧生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内心对农村厌倦,强烈渴望能到城市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却受到环境和现实的制约,只能苦苦挣扎。

其实高加林和黄亚萍高中毕业不再联系,之后的分分合合,说白了就是他们之间身份阶级变化的体现,或者说是建立在加林是不是农民的基础上。是,他们身份就有差距;不是,成了通讯部干事,身份似乎平等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与城市的差异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俩人之间的爱情都是悲剧,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他们迥异的三观和爱情观,也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也正是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而作者路遥没有对其进行单纯的道德审判,而是从人物遭遇中去寻找矛盾的深层冲突点,让读者不仅仅局限于爱情的思考,而是延向更远的社会层面。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存在,例如传统的家庭生活与去大城市闯荡之间的矛盾等。而通过对小说爱情悲剧的探源,将有助于我们甚至现代“高加林”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和爱情道路上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孝阳.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70).[2]周燕芬.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J].名作欣赏,2010(12).[3]陈为民.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2008(6).[4]刘好梅.浅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重读路遥《人生》[J].电影评介,2008(9).

第四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怎么写? 内容详情 作文分类

×

篇一: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篇二: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篇三: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篇四: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

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篇五: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篇六: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

阅读全部

第五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路漫漫

———读路遥《人生》小感

一个寻常却又不寻常的故事,一个陌生却又倍感亲切的故事,以人生冠名,却是点点滴滴的人生路„„

人生之路跌跌宕宕,坎坎坷坷,谁也不能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面对人生路上的一个有一个岔道口,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高家林可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有志青年。他本在县上教书,日子也算过得去,但同村高明楼的儿子三星毕了业,加林就被他顶替了。他回到了农村,却真的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这里,他所有的理想与抱负似乎都那么遥不可及,他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矛盾中。

巧珍的出现,爱情的降临,又燃起了他对生活和这片土地的热爱。白天干活,晚上偷偷地和巧珍谈情说爱。有了爱情的滋润,他的生活还是甜蜜和幸福的。但当他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夹着公文包,他又陷入了挣扎。和一个农村女孩恋爱,是不是真打算在农村呆一辈子?是不是在一步步走向自我放纵和堕落的深渊?但也只有巧珍那甜美的温柔能让他翻江倒海的心恢复平静。

人生的转折点出现了,高加林。生活也就是这样,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时真的让我们措手不及。加林的叔叔调到县上工作了,但他拒绝给加林“走后门”。自以为精明的马占胜却已为加林打点好一切,就这样,加林成了一名记者。

重新回到城市的怀抱,可以说是加林梦寐以求的。他很快就融入其中,甚至对巧珍也有些淡忘了。

黄亚平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都变得不平静起来。在学生时代本来就有共同语言、甚至互相欣赏的他们,只因加林回到了农村,一切都没有了下文。而现在,加林也是城市的一员了,于是,他们开始了所谓的“romantic”式的恋爱。加林

将他心爱的巧珍置之不顾了,亚平也对爱她的克男提出了分手。然而,所谓的浪漫,却是一场很苦很累的恋爱,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什么„„

巧珍放手了,她不会牵绊加林前进的脚步,赌气似地嫁给了对她去暧昧已久的马拴。至少,马栓不会将她抛弃。

空气中似乎已经弥漫着悲哀的味道,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总是让人感觉不爽、捉摸不透。

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他那“ro mantic”式的爱情也随之接束,好短暂。也许轰轰烈烈列、看似美好的事物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加林又回到了农村,那生他养他的的土地。而我愿意相信,并且也应该是这样,加林会像一只雁,终会在他理想的天空自由地飞翔。但他,却永远的失去了一生的挚爱,这毋庸置疑„„

下载路遥《人生》中悲剧的文化探寻(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路遥《人生》中悲剧的文化探寻(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路遥《人生》教案

    《人生》教案 袁平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及性格。 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描写高加林与刘巧珍......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路遥人生读书笔记 篇1“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路遥的小说《人生》......

    人生-路遥-之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一步走错,很可能要花一辈子来弥补。读路遥《人生》,学习选择的原则:莫把眼前的虹看作桥,只有自己搭建的踏踏实实的桥,才是通向彼岸的唯一......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

    路遥《人生》心得体会

    路遥《人生》读后感 今年寒假读了路遥的《人生》,路遥的那朴实的文字给我触动很大,把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很真实的再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你又能从那些一个又一个他所塑造的人物......

    路遥《人生》(最终五篇)

    我的四季作家作品 张洁,当代女作 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长篇小说......

    路遥《人生》读后感

    午饭前,抢着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路遥《人生》读后感。故事情节属于那个年代,也符合那个年代,但故事中的纠葛和波澜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生中充满抉择,但可能影响一生......

    路遥《人生》读后感

    读《人生》有感 ________李雯《人生》一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在于它的名字。“人生”——多么广阔的一个词语,一本书能写尽其间的所有吗?满怀一种期待,开始细细品读这本书。 本书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