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

时间:2019-05-13 09:3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

第一篇: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

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

何慧丽 李向群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之中,城中村因征用土地、分配财富等引发了一些社会治理问题。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村民自治与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使村民受益、村庄相对稳定,并服务于城市全局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厦门市海沧区通过实行村级文书制度,促进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机统一,改善了村两委关系,达成了一定程度的村级良性治理。

【关键词】村级文书制度;城中村;乡村治理;村两委关系;基层党组织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乡村治理不断完善。但在一些村庄,也出现了村两委关系不和谐、利益纠葛复杂化等问题。[1]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在某些城中村,因征用土地、分配财富等引发了一些社会治理问题。[2]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村民自治与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使村民受益、村庄相对稳定,并服务于城市全局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城中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厦门市海沧区试行聘用村级文书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该区颁发了《海沧区村级文书聘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文书制度。本文拟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村级文书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村级文书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在某些城中村,“财大气粗型”的村委会主任在与村支书的利益搏弈中居于上风,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管理。许多村庄存在利益冲突,由于村务不公开,出现了村民“不能看”“、不会看”、“不愿看”、“事不明”“、气不顺”等问

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改善村支书、村主任、村民之间的关系,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村级文书制度就是这样一套制度。

村级文书聘用的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中共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一般不由村两委干部兼任;《暂行办法》颁布前已聘用、工作成绩突出的年龄可放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群众基础较好,所在村的党员群众评价较高;遵纪守法、公道正派,无不良社会反映和违法违纪行为;身体健康,能完成农村基层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愿意为村集体工作,乐于为村民服务。

村级文书在镇(街)业务部门指导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集体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村务公开资料的收集、公开与管理及其他日常事务性工作;文件、资料的上传下达与管理;村两委联席会及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村委会的会务与记录工作及会议记录本的保管;村党支部、村委会印章的保管,凭会议记录和村书记、主任的签字使用印章;信息联络工作;村级组织的文秘和日常行政事务,实行坐班制;完成镇(街)、村党支部、村委会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从制度设计上,文书员不由村两委干部兼任,这就与村干部没有利害关系冲突,不属于既有村级权力集团的范畴。另外,素质较好、有一定群众基础、乐于为村民服务,这是文书员尽责的一个基本保证。从文书员职责上看出,它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协调人、事务人、监督人以及村级事务的发言人,起着村两委“办公室主任”的角色。村两委按照上述职责使用文书员,使平时工作做到了会议有人记、制度有人定、资料有人存、印章有人管、公开有人提、事务有人抓、群众意见有人答复。村级文书制度的绩效,从推动村级

民主制度建设方面来看,表现为如下四方面:

1.保证了村务公开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全镇村务公开栏按政务类、事务类、财务类及回音壁四块进行了统一规范。文书员通过日常工作,对公开栏进行经常性的清理维护,公开内容做到了应公开全公开:村财务收支明细账和村干部工资补贴每月公布一次,民政、计生、发展党员、征地拆迁、村干部工作分工有变动随时公示公开,所有工程建设和各业承包招投标的全过程全面公开;文书员也主动向村两委了解并索取公开资料及时进行公开;村文书员严格按照“提议—审查—确定—公布—建档”的程序公开各项村务。海沧区东孚镇东埔村还针对村民对小组财务也应该公开的要求,进一步把公开栏建至村民小组,在全村六个村民小组全面建立了公开栏,把涉及各小组的财务、组务,特别是征地等村民关注的事项公布到各小组,涉及到全体村民重大利益的公示内容均被制卡存档,受到村民的欢迎。

2.有利于村两委工作的有力开展,促进了村两委关系的改善,保证了村两委换届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村文书员的配备,改变了“村主任抓着村委会公章、书记锁着党组织公章”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村“两委”主要干部从许多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力地推动了村两委工作的科学性和明晰性。施行文书制度以来,文书员管理着印章和登记薄,清楚地记着各项社会治安管理事务、社会救济、优抚补助事务、计划生育、独子证明等事务、种粮补贴事务、土地征用相关事务(如征地面积各户情况公示、征地综合补偿款分配发放清单公示、房屋拆迁、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确认等),以及其他村里公务,比如身份证明、分户申请证明、义务教育证明等。村文书办公室里井然有条地陈列着农村经济相关材料存档、换届管理相关材料存档、村务公示材料存档、党支部文件存档、劳动保障部门相关材料存档、村委会有关事务材料存档、合同存档、征地材料存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远程教育相关材料存档、医疗保险材料存档、土地款分配方案存档,等等。对村务管理的文书资料,特别是集体经济合同文书,全部建档管理,使村务管理过程有据可查,减少了过去村干部间的相互猜疑现象,逐步培养了相互沟通、交流与配合的好习惯,也为换届移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3.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有了村文书员这个“常驻代表”和“发言人”,村部的办公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到村委会办事反映情况有人接待,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或答复,群众更愿意到村部去坐一坐、看一看、聊一聊,村“两委”干部与群众的交流多了,信息渠道通了,村干部感到事情好办多了,同时在群众的面对面监督下,村“两委”的工作作风、施政方式得到了改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东孚工业区的一、二期开发建设中,东埔、山边两村征地近3000亩,莲花村在日月谷项目的征地也近500亩,未出现任何群体性上访。由于文书制度的周到和及时,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做到了然于胸,主动参与决策与管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此外,通过文书制度这一制度化建设,还减少了村干部因侥幸而犯罪的机会。

可见,村级文书制度的设置,弥补了村级组织既有权力结构的缺陷,有效促进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村级文书制度与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许多城中村,党组织工作被动,软弱无力,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难以保持和发挥。大多数村庄的情况是村两委合不来,“兜不拢”:村委会成了村民自治的主体性力量,村支部在处理村里大事、财权、事权和村务时只属配角,失去了核心领导作用。如何加强城中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使村民自治在党支部的领导和上级党委的指导框架下进行?文书制度就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强化上级党委对村民自治制度有效领导的机制创新。表现在:

1.文书员的选择范围限于村里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有助于保证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如上所述,文书员候选范围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中共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一般不由村两委干部兼任。就实际情况来看,全区所聘用的27名文书员中有24名属党员,占89%。给村全体党员在村两委之外一个重要的角色位置——村两委“办公室主任”,其实是在一个关键的位置上起到了加强党的力量、制衡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

2.在实际操作中村级文书推荐聘用,是由镇(街)党(工)委视情况决定的,其中村支部及村支书的作用相当重要。

村文书推荐聘用的程序中,有个人自荐环节,即符合聘用条件的对象向村党支部报名;然后,是村两委推荐环节,主要是村党支部根据报名情况,对有关人选进行初步考察,召开村两委联席会研究分析,确定不少于三名人选,并排序上报给镇(街)党(工)委。这种程序安排,也有助于提高村支部的地位和作用。

3.从村文书员的待遇、管理制度安排来看,村文书员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加强村级党建的好抓手。(1)关于待遇:村级文书实行固定补贴制。固定补贴由区级财政承担,按村两委副职的标准发放(1100元/月)。(2)关于管理:镇(街)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为村级文书聘用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村级文书的聘用、业务指导、学习培训、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如果采取招考聘用的方式聘用文书员,从发布信息、组织报名、公开考试,再到组织考察,择优聘用等程序,其执行主体均是镇(街)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等相关上级部门。(3)在相关规定中,特意强调村文书员的监督职责:村级文书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村两委的工作要求有明显的违法违纪现象,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迅速向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等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如认为村两委的工作意见有不妥之处,应向村两委提出建议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但报告后上级未予以明确答复的,应执行村两委意见;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意见不一致时,执行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的意见。可以看出,文书员作为在镇(街)业务部门指导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集体领导下履行职能的村务专职工作人员,其经济补贴和管理考核均来自上级党委政府,其受权来源和成本支付均来自于上级,其具有向上级负责“通风报信”等监督村两委干部的“特派员”职能,这是村文书员不同于其他村干部的特殊一面。将村民自治与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是农村基层制度创新的方向。厦门市海沧区的村级文书制度,已经实施了五年多时间,在促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对于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特别是城中村治理,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姜秀杰.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农)村“两委”关系问题研究——基于济南市天桥区的实地调查[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9.3.[2]邓春玉,王悦荣.我国城中村问题研究综述[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1).何慧丽: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后

李向群:中共厦门市海沧区区委党建办主任、集美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第二篇: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

“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历史遗留和现实发展交织的产物。由于“城中村”自身的特殊性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其环境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因为“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污水、垃圾、虫害及鼠患泛滥等危害的发生,不仅对城市形象产生了影响,也对“城中村”居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危害。虽然目前有专家学者已经关注“城中村”问题,但更多是在对其综合整治改造的措施上,并未对环境管理问题作出具体的研究与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城中村”环境卫生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建议,为“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提供参考性意见,以期改善“城中村”的环境,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

一、对“城中村”环境卫生现状的探析

(一)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及资料处理方法。经过资料的初步查阅与收集,笔者选取浙江省临安市东门村、北门村与马溪村的当地村民和暂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其中22名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式调查,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内在的心声,从而收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对本次访谈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访谈顺序对22个访谈对象依次编号,再对其进行整合。在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对“城中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归纳出影响因素。

(二)“城中村”环境卫生的基本状况。从本次调查来看,临安市“城中村”的环境现状是地面上垃圾很多,在村中小巷内路面上和路面旁随处可见垃圾。垃圾主要有4个种类:一是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如烟头、果皮及一次性的饮料杯和饭盒等;二是施工垃圾,主要有废弃的砖头、水泥渣等;三是商业垃圾,主要有商业广告小宣传单等;四是绿化垃圾,包括枯枝树叶和杂草等。同时,地面上还存在大量的积水,并且水沟都表露在外面。积水来源主要有雨天后留下的雨水,而更多的是当地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

(三)“城中村”内活动主体的环境卫生行为状况。“城中村”内的活动主体包括当地的常住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出入“城中村”的各类行人。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当地村民都会把每天产出的垃圾自觉倒入垃圾桶中,有些甚至还要帮暂住在自己家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倾倒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但仍有一部分村民存在乱扔垃圾行为,很大一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随手将垃圾扔在地面上、把痰吐在地上、把污水倾倒在水沟里,不在乎其行为是否会对环境卫生带来不良影响。

(四)“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状况。调查发现,“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的措施仅有环卫工人的清扫,从卫生效果看投入的人力是明显不够的。就调查的东门村来说,由于临安市是山地地形,道路比较曲折,村内的道路面积比较大,清扫比较困难。目前仅配2名清洁工人负责村内的环境卫生,显然对环境卫生的治理不到位。

二、对“城中村”环境卫生影响因素的剖析

(一)“城中村”活动主体及环卫工作主体的素质。从“城中村”内活动主体来看,一方面,当地村民虽然居住生活已经适应了城市,但是行为习惯还是农村式的。同时,村民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怎样去进行环境保护,认为只要自家门前没有垃圾就可以了,门外道路的垃圾会有环卫工人来清扫。另一方面,由于“城中村”房租便宜,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暂住在这里,而这部分人群普遍来自边远农村,受教育程度低,根本不顾周边环境如何,更遑论进行环境保护了。

从环卫工作主体来看,主要是指在“城中村”进行清扫的环卫工人。他们普遍是临安市的一些下岗工人或者是外来务工者,文化素质不高,也没经过专业培训。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只要每天早晚清扫两次,清扫的内容是扫除地面的可见垃圾,而道路旁边的杂草、垃圾、污水沟都没有进行清理。

(二)“城中村”内的硬件设施。“城中村”的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垃圾桶的配备和设臵。就东门村来说,整个村内只有两个垃圾桶,都是普通的塑料垃圾桶,且都没有封闭,对垃圾桶本身也没有进行清洁,垃圾桶周围的地面卫生更是不堪入目。北门村则只有一个垃圾桶,还有一个露天的没人清理的垃圾堆放场。自觉的群众就用袋子装好垃圾直接丢进垃圾桶,不自觉的群众为图方便直接将垃圾丢在村内的路面或露天垃圾堆放场。由此看来,垃圾桶配备的不完善和设臵的不合理,对“城中村”环境卫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城中村”的清洁卫生费用。临安市“城中村”内的卫生清洁管理费都是统一由村里支付的,也就是说当地村民不用自己支付清洁费用。这使大部分村民没有支付清洁费的观念,失去了缴纳费用的压力感,以至于一部分村民对垃圾的处理很随意,对环境污染也持不在乎的态度。同时,由于村委会考虑到经费问题,认为能省就省,并没有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去配备环卫工人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由此产生了上述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

(四)“城中村”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监管机制和宣传机制。临安市对“城中村”进行监管的主要是环卫部门,但对环卫工人及“城中村”内环境卫生的监管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监管人员只是偶尔来村里查看一下,到了市里要来检查时才会进行严格监管,这种应付式的监管根本是不到位的。宣传机制也同样没有起到作用。很少有关于环境卫生保护的宣传,只有在要创建卫生城市或应对各项检查时,才会对当地村民下发一些宣传单进行环境治理宣传,而暂住的外来人口并不了解情况。

三、对改善“城中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思考

(一)加强环境卫生保护的宣传教育。“城中村”内活动主体的素质和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影响到其行为习惯,所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对“城中村”环境卫生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在“城中村”内设臵宣传工作栏,通过各种图片文字进行环境卫生保护与治理的宣传。另一方面,每天定时对村内的环境卫生保护进行宣传,以此强化“城中村”活动主体的环保意识。同时,进一步深入到外来务工人员中,加强环保教育,指出其不合理的行为并要求改正。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临安市“城中村”垃圾桶的设臵对其活动主体的环境卫生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城中村”整体环境状况。因此,在加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时更要注重垃圾桶的设臵。首先,要根据“城中村”实际居住的人口和面积来确定所要配臵的垃圾桶数量,尽可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其次,要对 “城中村”内不合理的露天垃圾堆放场进行拆除,减少废弃物的不合理来源。再次,要改变“城中村”内的垃圾桶模式,可参考广州市地铁站内的垃圾桶样式。该垃圾桶为衣柜型的垃圾桶,柜子下端摆放垃圾箱,两侧为垃圾扔进口,柜子上端为广告宣传栏,可以进行环保宣传。

(三)清洁费用的支付者与使用者统一。清洁费用的支付者(村委会)与使用者(村民)的不一致性,使使用者产生对环境污染无所谓的态度。村委会应适当向村民收取一定的清洁费用,让“谁污染,谁治理”深入民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样,也可确保村委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卫生的治理过程中。为解决普遍存在的收费难问题,可以将收费对象统一为“城中村”内房屋产权所有人而不是村内所有的活动主体。因为外来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定期收费,对于这些人群可以由房东适当进行收费。

(四)环卫部门与城管部门联动监管。监管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环境卫生工作必须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应出台相关法律,从法制方面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管理。其次,环卫部门定期对“城中村”日常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管,对涉及不合法行为的应由城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加强对“城中村”环境卫生的监管力度,促进环卫与城管部门工作上的分工与协调,环卫部门也帮助城管部门解决“城中村”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城中村”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的市容市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加大了城市管理工作难度。为了让“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更有序地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从而提升城市环境整体形象。

第三篇: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

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2012级经济一班

2015年1月1日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

摘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尚 不完善。通过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进行归纳,探寻适合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方案,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环保新机制,为农村环保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机制

目录

1引言...............................................................................................................................................4 2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4

2.1农村环保的主体功能........................................................................................................4 2.2环境保护法制建设............................................................................................................5 2.3农村生态环境信息监测....................................................................................................5 2.4城镇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6 2.5城乡二元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6 3研究展望........................................................................................................................................7

3.1 强调农村生活环境保护,采用“体验式、感染式”的宣传方法...............................7 3.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组织建设........................................7 3.3加快政府环保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环保人员素养................................................7 3.4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风险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危机管理............................7 3.5加强农村环保的战略布局,尽快出台相对独立完善的环保规划................................8 参考文献...........................................................................................................................................8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规划和资金投入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2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现阶段我国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有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包括5个方面。2.1农村环保的主体功能

吕忠梅(2000)认为农民的参与是环境权、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背景的必然反映。通过农民参与,能够实现环境正义和环境效益的双重价值。目前,农民有效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障碍。因此需要从立法完善、参与权的确立、信息公开、利益驱动以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切实保障农民参与农村环 境保护[1]。陈丽华(2007)认为确立村民自治组织作为环境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在本村范围内 环境规章制定权、环境事务处理权、环境处罚权等权力,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农民的力量,产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这种观点主要强调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赋予自治组织新的环保职能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2]。王国平(2004)、乌东峰(2005)则认为农村环境污染以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为主,而且污染源和污染主体分散零落,政府环保部门实施监管不仅不现实也不经济。通过调动中国农村社区机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成为群众共 同行动和全社会的共同事业[3-4]。章也微(2004)认为作为公共事务的农村垃圾处理是政府的职责内容之一,政府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中又有着不可置疑的 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环境资源配置进行最恰当的干预来弥补因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5]。胡双发、王国平(2008)认为我国政府主导的环保模式与农村环保不兼容,主要体现在信 息不对称、行政管理的分割性、环境管理的行政色彩浓厚、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观念、环保机构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及排斥公众参与决策监督等方面[6]。高 韧、吴春梅(2009)认为社区环境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制度激励安排是城乡发展战略转型初期,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以外生战略引致的政府行政为主的外推动力机制向建立在基层民主自治基础上的社区内驱动力机制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环保的主体功能主要从农民的参与机制、社区作用、民间环保社团、政府功能定位展开论述,特别是强调各个主体在农村环保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一方面各自的论述中对农村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可能有所欠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农村的社会结构比较完整,与城市相比具有类似性,农村社会发育完全会出现各种衍生组织,农村的社会运行像城市一样有严密的逻辑而不存在更大的随机性,代表政府的村委会能起到像城市一样的主导作用等。这些与我国农村现状的“支离破碎”的社会构成有所矛盾。另一方面,也容易把各个主体看成孤立的部分,大多数研究较少论及它们的协调机制问题[7]。2.2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刘岚(2006)分析了我国关于农村环境法律体系在立法、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制的一些设想[8]。张晓文(2006)则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在农村的执行力度,保证农村的环境[9]。栾志红(2007)认为农村环境法律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农村污染防治立法缺位或规定不完善,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环境保护法》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10]。杨永芳(2005)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环境意识、经济手段、所有权、行政领导责任制、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策。近几年来,法治论的运用研究趋于具体化[11]。郭琰(2008)、钱水苗(2009)分别从农村环保立法的环境正义和环境公平角度做出了详细论述[12-13]。张晓敏(2008)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农村环境立法,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14]。蔡守秋(2008)认为农村环保立法包括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绿色能源,建设环境优美村镇、生态村镇,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法律几个方面[15]。蔡守秋、吴贤静(2009)通过问题分析,细致地提出了农村 环境保护立法的原则、指导思想、各个主体的作用等政策建议[16]。2.3农村生态环境信息监测

学者们通过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达到发现农村环境问题的目的。朱承章、单正菊(1994)通过对土壤环境子系统、大气环境子系统、水环境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在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状况[17]。杨友孝、蔡运龙(2000)通过一体化核算体系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代价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关键性的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在价值形式上则表现为农村资源净产值和环境净产值的损失[18]。安艳玲、陆根法(2003)研究认为,在农村环境问题中,对环境污染评价和控制的难点在于信息非对称性,主张通过建立村民和当地干部、利益集团参与的污染控制报告制度来解决信息非对称问题,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19]。孙勤芳(2005)针对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信息特征,描述了“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途径[20]。以上研究表明,农村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恶化的信息掌握不足,所以必须通过信息的监测来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但现在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只是缺少实践中的重视和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便如此,信息检测或是环保评估仍然可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2.4城镇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众多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恶化受工业化、产业化的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比较严重。中国农村工业化初级阶段和较低发展水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工业的环境管理远远滞后于农村工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改革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制度,克服短期化行为;强化环境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合理布局,建立农村工业开发小区。李铜山(2005)认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等。在目前有利条件下,构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及创新其运作机制已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21]。陈国锋、张祝平(2006)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重点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五大制约因素,强调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包括深入开展宣 73 传教育,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建立资金筹措、考核、示范村、生态农业特色村、村民自治组织等机制;开展农村环保科研,切实推广污染防治技术等[22]。刘兆征(2009)认为畜禽养殖产业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23]。乐小芳(2009)认为农民群体兼业化和跨区域转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土地细分和农业生产内向型的规模扩大并存,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农业趋向分离四大生产方式对农村环境影响深远[24]。在研究农村环境恶化问题中,一般认为城镇工业化或部分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农业的产业化是农村污染的主要原因,而乡镇、农村工业化水平一般较低,其污染更严重。相应的对策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态、环保技术水平,转变生产方式等。2.5城乡二元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李锦顺(2007)把社会学概念“断裂”拓展到农村生态环境领域,认为城乡社会断裂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又造成城乡社会断裂的再生产。要走出城乡社会断裂和生态环境恶化彼此强化的怪圈,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保证农民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对农村环境的资金投入,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建立全面的、绿色的GDP考核机制[25]。李雪飞(2005)认为我国存在二元开发和二元环保政策。在国家财力过多地向城市倾斜的情况下,农村大部分乡镇财力普遍不足,无条件也无能力实行环境保护。所以在城市居民享受着边开发、边保护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却被工业文明所蚕食[26]。韩彦东(2005)在分析农村环境质量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城乡宏观环境保护体系,实施农业生产内部创新和克服外部效应等[27]。王文军(2006)认为我国农村环保投融资存在巨大问题,城市的投资模式要向农村延伸。城乡二元化包括工业水平二元化、环保政策的二元化,或是城乡剪刀差加重了农村环境恶化。所以制定对策主要应针对工业化、二元化,建立绿色GDP制度,资金向城乡倾斜,使工业小区集中等。3研究展望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涉及内容广泛,综合分析 以上研究,提出了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原则。具体来说,农村环保机制主要包括5个方面。3.1 强调农村生活环境保护,采用“体验式、感染式”的宣传方法

现阶段农民普遍知道环境保护的一些问题,但并没有积极投身其中,在宣传教育中要使农民更加具体真实地体验到环境问题与自身生存之间的关联性,自然引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思考。在宣传时应采用“感染式、体验式”的宣传手段,少用或不用单纯的说教形式。首先,要给农民树立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概念。通过展示优秀环境村庄的图册、照片、生活方式,甚至实地参观来激发农民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和向往,打破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固有认识。长期坚持下去,农民会从注重自身整洁转向农村环境的整体整洁。其次,要用环境破环的严重代价提醒村民注意自身的生存环境问题,使其意识到自身与环境间的相依相存关系。

3.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组织建设

目前,农村缺乏环保基础,更直观的表现就是缺乏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将环保投入适当地向农村倾斜,以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通过兴建这些基础设施,发动部分农民参与建设、管理、运作过程,不仅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还可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带动其环保积极性。针对农村基层环保力量薄弱导致上级的环保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的状况,农村环保要注意重心下沉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乡镇、村一级基层农村环保投入,形成一个上下统一、灵活调度的管理体系。其次,农村缺乏相应的环保组织者,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可以设置数个环保联络员,形成组织体系,方便协调调度。3.3加快政府环保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环保人员素养

政府管理人员与农村环保的效果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影响关系。然而在农村政府环保人员中,不少人员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环保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对他们应加强教育,进行培训,不仅要使其提高认识,更要促进其环保能力的提高,能够严密思考农村的环保问题,提高自身环保业务素质。

3.4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风险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危机管理 针对农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现状和农村环74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境的严峻性,在农村环境保护中要尽快建立相应的风险机制,防范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加强与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联系,防止由此产生的突发性事件。3.5加强农村环保的战略布局,尽快出台相对独立完善的环保规划

农村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在传统的环保工作中,农村环保工作却寄生于偏重城市环保工作的系统内,产生诸多不适问题。由于农村环保的特殊性,所以应单独考虑农村环保问题,要尽快出台相对独立的农村环保规划。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6):18-21.[2]陈丽华.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权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5-37.[3]王国平.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社区机制的选择[J].求索,2004(4):8-11.[4]乌东峰.论农村社区机制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学术论 坛,2005(1):81-85.[5]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 职责[J].农村经济,2004(3):89-91.[6]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 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7]高韧,吴春梅.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制 度激励研[J].经济问题,2009(1):87-89.[8]刘岚.浅论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体系建设[J].特区经济,2006(12):136-137.[9]张晓文.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J].农业经济,2006(1):33-35.[10]栾志红.《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J].理论前沿,2007(11):44-45.[11]杨永芳,周志民,谭莉梅.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 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177-181.[12]郭琰.环境正义与中国农村环境问题[J].学术论坛,2008(7):38-41.[13]钱水苗.环境公平应成为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J].当代法学,2009(1):77-80.[14]张晓敏.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64-166.[15]蔡守秋.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的主要领域[J].中国地质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5.[16]蔡守秋,吴贤静.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问题和 改进[J].当代法学,2009(1):68-76.[17]朱承章,单正菊.基层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监测与评价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4(10):41-47.[18]杨友孝,蔡运龙.中国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 估[J].地理学报,2000(9):596-605.[19]安艳玲,陆根法.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 方法探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4):83-86.[20]孙勤芳,缪旭波,高振宁,等.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信息 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2):23-27.[21]李铜山.论农村环境保护及其机制创新[J].贵州社会科 学,2005(5):25-28.[22]陈国锋,张祝平.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84-88.[23]刘兆征.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70-74.[24]乐小芳.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农村环境影响分 析[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1):19-22.[25]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 态经济,2005(2):28-32.[26]李雪飞.二元政策体系与城乡市场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2001(1):84-90.[27]韩彦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统筹城乡发展[J].生产 力研究,2005(12):53-54.

第四篇:城中村公共治理研究已付款

城中村公共治理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的城市发展将近郊农村纳入到城区范围,也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这种现象并没有将农村彻底变身为城市反而衍生出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社会矛盾。这种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但能在问题根部解决矛盾,还能有效地加快城市化进程。本论文通过研究城中村问题形成原因,分析治理方案以期达到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借鉴作用。

关键字: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现代化治理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社会问题,城中村,指城镇化过程中被融入到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地区。它不但反映了社会矛盾,也映射出农村内部更深层次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大业。

一、城中村形成原因

笔者在经过多方面分析调查后,认为大致有五个原因:

1、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必然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逐渐向城郊农村扩展,导致农业用地转变成工业用地,农村土地价格飞涨,更加速了农村用地转向为第二、三产业用地。也促使了农村被城市包围导致这种现象。而城中村这种住房,则是当地居民为了获取更多征地赔款所建成的。

2、外来务工人员多,分担老城区的城市职能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老城区无法承载这种负担,更加促进了城中村的发展,各种廉租房的筹建导致了城中村脏乱差的现象,并且多次治理无效,成为顽疾。并且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导致了城中村各种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进一步导致了城中村居民生活水平低的情况

3、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提出准确的规划方案 由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逐渐包围农村的趋势更加严峻,政府并没有预先准确的估计出这种状况,并对其出台相应的管制措施,是导致城中村形成的一大必然原因;其次,政府面对城中村当前的形势,有些措手不及,城中村居民的安置,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安置之后还需要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等相关问题,可是这些问题现在难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也是造成城中村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4、农民为获得更多利益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用地划为城市建筑用地,农民没有了土地,失去了为生的来源,纷纷进城务工,同时,随着土地越来越少,人们开始稀土如金,不断的进行房屋的改建,对占地租金越来越不满足。从而导致农村用地不好规划,拆迁困难的现象频发。

5、城乡管理二元化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管理二元化,这种二元化制度包括:二元化户籍制度、二元化社会保障、二元化医疗、二元化教育等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面对这些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并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二元化所有制还是指土地的二元化,农村的土地归于农民自身使用,农村宅基地归农民自身所有,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租金会无限量的抬高土地用价,从而导致现状。

二、城中村治理

1、治理城中村硬件设施

众所周知,城中村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脏、乱、差”,房屋违规建设,道路堵塞小摊小贩难治理,垃圾回收困难,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治安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现在各大城市治理房屋违规建设的方法大多是建立新民居,整顿城中村房屋建设,规范居民住房水平,或者引进房地产开发商对农村住房进行统一建设。对于道路交通设施,政府则是出资出力维护道路交通设施,整治道路安全以及卫生问题,加大城中村治理的财政支出。整顿重工业、轻工业中小企业废气、废水排放问题,关注环境污染,保护农村土地及饮用水资源。政府应加大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城中村道路、环境等问题。从外在改善城中村“脏、乱、差”的现状。

2、规范管理外来务工人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涌入城市,但是政府资金有限,老城区承载能力有限,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居住在城中村,不但价格便宜,而且位于城区方便出行。这样的问题就来了,外来人员流动性较强,人员关系复杂,给城区治安带来很大的威胁,“偷、盗、抢”,“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现象频发,且屡禁不止。对于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应该严重的重视起来,城市的发展需要人才,但是当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乱象频出时,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规范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同时也要维护其合法权利。当地村委会更应该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协助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保证社会良好治安。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仅靠土地租金,是不能真正解决城中村问题的。不能仅仅为了眼前一点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出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就业问题、孩子的上学问题、农民的养老问题等消除外地养终身的观念。杜绝“拆二代”不良现象发生。政府可以采用定期拨款,或者采用推荐就业,帮扶创业、帮助农村困难户解决困难等措施,吸引农民,从根本解决问题。

4、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免去农民后顾之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建新民居是近些年政府最常用的拆迁手段,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个体具有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用这种方案,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拆迁款能准时落到农民手中,免去其后顾之忧,其次开发商必须率先安置拆迁群众,保证其利益。

安置工作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对于观念非常守旧的地区,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拆迁之后的优抚待遇,保证其自身利益。对于关心日后没有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劳动培训,学习技能,并安排工厂就业。对于一些对拆迁费不满意的人,政府则可以从其家人入手,从其所欠缺的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安置工作,不仅仅包括就业,还有医疗、教育、社会保险、交通、公共安全等,这些政府都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因地制宜解决问题。

5、加大对农村软件设施的投入

这就要求政府实行“城乡一元制管理措施”从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教育、户籍方面进行内部的整改。这就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抓其根本。我国近些年来对于农村问题特别重视。

2014年我国政府更是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内容大致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这一制度的推出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从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元制管理。

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地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适龄儿童教育问题,改善农村医疗措施等一系列举措都会对城中村乱象起到一个治理的作用。对于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来说,城中村这种畸形发展显然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为了建立现代化城市,对于政府来说,出台更有力的措施,保障社会治安,规范农村用地等都会起到有效的作用;对于社会团体、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就业的问题,当然更应该在注重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环境的保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环境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结论

城中村的治理,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关系国家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要重视人才队伍,提高城中村治理效率;创新体制机制,开阔发展思路,在政府的领导下让城中村乱象得到改善;落实城中村文化、经济、环境、社会保障建设这是城中村改造的根本、重中之重;改善社区民生。最终在城中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形成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建议及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仇保兴.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危机与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萨瓦斯

E S.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8.【4】 邵任薇.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安排者、监管者和协调者[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125-128.【5】王春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践[J].浙江

【6】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6-19.【7】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8】华兴顺.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17-21 【9】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7,(6)4-8 【10】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6):35-45 【1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第五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全面部署,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一是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只有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才能建设好安

— 1 — 全家园。要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大众的问题由大众来解决。二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应该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三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直觉、感性思维,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模糊的归纳,严谨、理性、体系化的实证研究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注重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

(二)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

目前,社会矛盾大多属于利益诉求。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关键是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是密切党委和政府同群众联系、舒缓社会紧张关系的重要举措。要完善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诉求表达渠道,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等利益表达功能。全面推行阳光信访,尽快实现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全面联通,把网上信访打— 2 — 造成群众信访主渠道。积极推进网络参政议政,搭建党委和政府同群众沟通交流新平台。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谋发展、搞建设,都要统筹好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好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要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原则,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多同群众商量,确保各项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前臵程序,努力使评估过程成为倾听民意、化解民忧、赢得群众理解支持的过程,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三是健全利益保护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多是由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引发的。要树立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办大事、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发挥好司法救济功能,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三)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现代社会,善不善于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是衡量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创新多方参与机制,更好地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实现社会事务社会治理。一是发挥好企事业单位作用。企事业单位不仅承担着防控安全生产风险的重要责任,而且是维护社会公共

— 3 — 安全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维护公共安全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要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确保其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有力助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风险评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发挥好基层自治作用。基层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基层群众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的重要方式。要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机制,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做到知风化险、规避风险。

二、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只有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才能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巨大力量。

(一)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目前,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的准确性、唯一性目标基本实现。要加快国家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居民身份证换发、异地办理和指纹信息登记工作,建立户口和身份证信息联网查询比对制度,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确保基础信息全面、准确。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4 —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推进守法诚信,既要加强教育,更要强化制度约束,形成守法诚信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信任根制度,以保障实名制的落实。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抓紧推行手机号码、银行卡、网络实名制,消除网上网下各领域虚假身份。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坚持推行实名制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并重,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

(三)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社会心态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社会和谐程度。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一些人的不良情绪潜滋暗长,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要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发展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的,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援助,引导其依法理性处理问题,防止发生极端事件。

三、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的优势。面对社会治安新形势,我们要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

— 5 — 目标,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

(一)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

创新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骨干工程、建设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要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在更高起点上统筹设计好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不仅更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也为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提供了新手段。特别是利用物理世界之外的“脑力+信息”发展起来的智能产业,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智力水平,也为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提供了新平台。要坚持信息化牵引,积极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确保社会治安防控形成体系、充满活力。围绕整合资源力量,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接口和共享模式,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发挥最大效益。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撑。

(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如何预防化解易发多发的社会矛盾,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要善于把运用法治的功能与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托基层组织,发展信息员,完善社会矛盾滚— 6 — 动排查、及时预警机制,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臵在小。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引导群众更多地选择非诉讼渠道和方式解决纠纷。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吸收专家参与技术性、专业性领域纠纷解决工作,提高纠纷化解权威性、公信力。借鉴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展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协商谈判等做法,善于运用新技术提高纠纷化解水平。

(三)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基层基础建设既是根本性任务,也是紧迫性工作。要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依托,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服务管理资源向网格延伸,提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水平。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领导机关拥有的信息资源更加集中,服务基层一线更有优势。领导机关要健全服务基层的情报综合研判和信息推送机制,及时把高质量的预警情报和急需信息实时推送到基层一线。要牢固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通过全面、周到的公共服务,有效覆盖专业工作难以触及的领域,有效采集日常管理难以采集的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能保持社会和谐

— 7 — 稳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国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我国国内风险因素也日益突出。我们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加快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一)增强风险意识

面对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全社会只有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好公共安全风险。一是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全社会成员要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观念,提高共同防控风险的自觉性。要把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采取以案说法等方式,让安全文化入脑入心。二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在各类风险高度集聚的今天,预警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首要环节。要根据风险形成规律,建立研判、预警、防范风险苗头、隐患先兆的机制,防止其累积扩散、突破临界状态。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及时切断风险链。三是创新协调联动机制。维护公共安全,涉及各方面各环节,只有紧密配合、有效互动,才能形成合力。要在健全区域联动、部门协作机制的同时,建立与社会力量合作联动机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力量、手段统筹起来,建设好维护公共安全的天罗地网。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 8 —

安全生产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细化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针对高速铁路、城市轨道、油气管网、城市燃气、高层建筑防火、城中村等重点领域和煤矿、矿山、化工、烟花爆竹等重点企业,在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同时,善于查找前端治理中带有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健全法律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坚持以信息流引导技术流、物质流,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使用等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体系,把先进的理念、制度转化为程序上的硬约束,实现对各类安全生产风险自动识别、预警,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健全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全民减灾防灾宣传,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

五、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一)实施国家安全战略

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方针、中长期目标和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坚持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党中央领导下国家安全事务决策、协调“神经中枢”功能,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和有关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增强国家安全事务决策和实施主动性、及时性、协调性。

(二)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国家安全法》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地位和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确立了维护国家安全各项制度。要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需要,推动出台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将法治贯穿于维护国家安全全过程,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三)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 10 —

按照《国家安全法》规定,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投资、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和活动,要完善国家安全审查,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今后,要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延伸到经济以外其他领域,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内容和程序,明确违反国家安全审查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努力构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四)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事关国家治乱兴衰。要把确保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依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保持对暴力恐怖活动的高压态势,组织动员人民群众进行群防群治,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深化反恐怖国际合作,全方位构筑反恐怖安全屏障。

下载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

    跑冒滴漏治理制度

    “跑冒滴漏”治理方案 为保证安全稳定生产,杜绝设备设施的跑、冒、滴、漏现象,减少非正常停车事故发生,为广大职工创造一个整洁、优美、舒适、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树立我公司......

    公司治理制度

    第一条 为使中国XXX集团贵州省XXX公司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参照《中国XXX集团公司工作规则》,结合省公司的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省公司机关全体......

    隐患治理制度范文

    隐患治理管理制度 一、目的 通过对发生的事故、事件及不符合项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及时采取隐患整改措施,以消除现实的、潜在的事故隐患,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确......

    限期治理制度

    第四节限期治理制度 一、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和在特殊保护区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

    安全隐患治理制度

    安全隐患治理制度 一、事故隐患范围: 1、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 2、导致事故发生或扩大的生产设施、安全设施隐患; 3、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 二、对查出的......

    安全隐患治理制度

    安全隐患治理制度 1 、目的和范围 为加强对各类隐患的整改与监控,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杜绝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增强抵御重大恶性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本......

    跑冒滴漏治理制度

    现场设备跑冒滴漏管理考核办法 为提高我公司设备管理和维护水平,治理现场设备出现的漏 油、漏气、漏风、漏灰等现象,降低设备能耗、油耗,提高现场设备卫生及环境卫生水平,降低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