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9:0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后作业(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后作业(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

第一篇:课后作业(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

课后作业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

认真回顾《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这门课,课程中解读了教育理念的变化,请您就其中的一个理念说明带给您教学中的启发或反思是什么?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限,简述即可。

2.提示:课后作业提交后辅导教师批阅优秀得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得0分。您至少完成6个课后作业,考核以6个最高成绩作业计分,本项考核满分为30

藁城市廉州学区第四中学 郭彩英

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作业

临城县东镇中学赵志辉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怎样让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呢。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次、把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兴趣。“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中学数学课堂,让学生自行探究、研讨是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以几何级数激增。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但自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后天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努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指导学生自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又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只有在平时课中坚持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新课程标准中

还多次强调: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对此做了具体细致的阐述。那么,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呢?第一、感受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数学课堂中,再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教学更具活力。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第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回归。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还应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情景,让学生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从而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第二篇:国培作业2 学习了《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这门课,对“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谈谈我的看法。

学习了《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这门课,对其中的“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本人的教学以及听过的很多同行的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或者偶尔采用小组讨论等其他教学方式,虽然有时也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我们对教学及学生的评价就是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及老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对如何让学生“会学数学”却做得很不够。

在讲座中,王尚志,张思明老师强调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能掌控学习就要主动、自主的学习,帮而不仅仅是学会数学,更要会学数学。”的教学理念。怎样让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呢,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之美——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等,同时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第三,要加强“活动教学”,把空间 1 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自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后天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生如何阅读。阅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也是一样。学数学要面对大量的概念、定义、定理、例题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其中的关键词,抓住其中的重点。比如在求解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要教学生通过阅读,去除问题中诸如介绍问题背景等的语句,抓住题中包含数量及数量关系的语句,从而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四、教学生学会思考,并提出提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成绩好与不好,都会存在自己不懂或还不是十分理解的问题,但是当老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很多的学生都会回答没有,个别学生可能是因为胆小不敢问,但更多的是学生是因为不会思考问题而找不出问题,这也是这些学生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并提出。比如在定理的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定理后,不防让学生思考: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我们有没有学过条件或结论相同或相似的定理?能否将它们进行归类?等等;在例题的教学中除了教学生如何去分析每一个已知条件,如何解决问题 之外,不防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个可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果改变某一条件或减少某个条件,结果会怎样?等等。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自己学习时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生如何总结。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章中的每一节中的各个知识点既是孤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完每一章后要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对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这一任务交给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完成。同时,我们应该教学生不仅仅要从纵向把握教材中的知识脉络,还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建立牢固的知识网,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在习题的教学与训练中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一味地搞题海战术,而应该对做过的题目加以整理与总结,通过一道或几道题归纳出这一类题的解法等。

六、教学生学会表达。现在很多的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很熟悉,但一到解题,解题过程会乱七八糟,这些学生就是不会表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生如何去表达。数学中的表达方式有文字语言表达、数学语言表达、图形表达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个问题尽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特别是数学语言表达和图形表达。比如在讲一次函数的性质时,其中一个性质:当一次项系数为正数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用文字语言表达,要让学生理解并应用,必须要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对于函数y=kx+b,当k>0时,如果x1>x2,则y1>y2.及图形表达:(图略),从图象上直观看出函数图象从左往右是上升的,即反映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

以上只是本人在学习中的一点肤浅的体会,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第三篇:解读文本 把握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九年级)

解读文本 把握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尉增岩 本次我所说的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下面我按“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的顺序来进行教材解读。

一、说课标,明方向

1、总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本册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意。在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楷书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2)阅读:阅读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3)写作: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能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4)口语交际: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5)综合性学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片、图表等展示学习成果。

二、说教材,知结构

1、编写特点:

(1)主题单元,精心组合教材。本册教材共设有六个主题单元。一至五单元每单元四篇课文,其中有两篇教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第六单元有五篇课文,三篇教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每单元课文前设有“单元导读”,点出本组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题单元后安排了与本组课文主题联系密切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联系课内外知识,并巩固、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课文后安排了三至四道“研讨与练习”。教读课文课后还有“读

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材围绕主题组织单元,精心组合教材,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都有围绕本单元主题而展开的四到五项学习活动,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教材选文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六个主题单元分别是:以歌颂大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的演讲辞和书信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单元、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的议论文单元、选自古典名著的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主的史传文学单元。六个单元、六个专题、六种体裁,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中,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编排体例:

本册教材由25篇课文编排成六个主题单元,各单元内部自成系统。课外古诗词背诵共10首。名著导读分别是《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附录中有《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3、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1)、横向整合本册教材共有六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是以歌颂大自然为主题的五首抒情诗,分别是:《沁园春 雪》、《雨说》、《星星变奏曲》、《蝈蝈和蛐蛐》和《夜》。五位诗人选择的都是大自然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富有生活气息。本单元的单元学习活动“雨的诉说”是从《雨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试图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雨”这种常见的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第二单元是以“思想风采”为主题的演讲辞和书信,分别是:《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的同时,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品位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写演讲稿。第三单元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分别是《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是“青春随想”,和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紧密相连,都是围绕青少年的生活而设计的,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让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和煦的阳光,又有风霜雨雪。第四单元是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的议论文单元,分别是《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是“好读书 读好书”,也与课文内容相照应。通过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名人读书的故事,交流读书经验,探讨当今时代有关读书的新概念、新方法,学习网上阅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五单元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单元,分别是选自《水浒》的《智取生辰纲》、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选自《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在学习第三单元现代文小说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是“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它将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第六单元是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主题的史传文学单元,分别是《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诗词曲五首》,前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风貌。这个单元还将五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词集中学习,便于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和审美品位。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是结合本单元阅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众多的英雄人物的业绩,鼓励学生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三篇名著导读《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可以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暑假,让有条件的学生读整部名著。课外古诗词背诵可安排在早读期间学生自主背诵、默写。

(2)纵向整合。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学年的六本教材在编排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六个主题单元、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和附录组成。在课文内容的安排上呈现出的特点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以现代文阅读课文为例,七至九学年段课文内容逐渐增多、课文难度增大、体裁更丰富。七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八年级课文篇幅较长,九年级课文难度增大、课文体裁增多。七年级侧重于掌握记叙文的阅读理解的方法与技巧,了解诗歌、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基本特征,能区分各种文章的体裁。八年级侧重于掌握说明文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新闻、散文诗、科普作品的特征,写好记叙文,能写简单的说明文。九年级侧重于诗词赏析和掌握议论文、小说、散文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了解戏剧和影视剧本的基本特点。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这六册教材在文言文的编排上呈现出这三大特点:①篇幅增多。七年级每单元一篇文言文,上下册教材共12篇文言文。

八、九年级的四本教材中则各安排了两个文言文单元。八年级教材中共20篇文言文。九年级教材中共17篇文言文。②难度增大。七年级要围绕文言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展开教学,给予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实译能力;八年级则要求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习和掌握阅读、分析、评价文言文的能力;九年级要了解所选课文的背景,继续深化学习文言文知识,并归纳一些字、词、句式,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③体裁丰富。七年级以记叙文为主,也有神话;八年级包括记叙文、铭、记、书信、词、曲;九年级增加了史传、小说、散文、寓言。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都是紧密相连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三、说建议,重实施

1、教学建议

(1)识字与写字。加大课内外的识字量,达到甚至超过总目标中规定的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新课标中提出应在语文课程中开设书法课,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坚持练习硬笔书法,提高书写质量和速度。

(2)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相机采用多种阅读方法,运用多种阅读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进行个性化解读。另外,还要重视阅读积累,扩大课内外阅读量,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3)关于写作教学。在写作范围上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倡自主命题,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5)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倡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2、评价建议

(1)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评价工作中,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应注意听、说、读、写、创,五方面的有机联系,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每个班级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评比台,利用评比台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内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其次,可以创办班级书法作品集、读书卡片、手抄报、作文集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既是多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另外,还可以通过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来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评价学生,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根据需要,我们还可以依据家长的评价来全面了解学生。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内资源。①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如:课文中的插图、教材前面的彩图、课后的资料袋、综合性学习中的参考资料等。②充分展示教师资源。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技能、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等都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堂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教育作用。③有效挖掘学生资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闪烁的思维火花,及时加以挖掘和鼓励。还可以展示学生习作中的创意篇、新秀篇、优秀篇,这既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2)合理开发课外资源。①学校资源。学校的校园文化、风景建筑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外资源。②网络、影视资源。网络、电视和影视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开心辞典》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各部名著。③社会资源。家乡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等就是一本丰富的课外教材;时事政治和学生们生活的社区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广阔空间。

其实,课堂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合理利用,就一定能享受到那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乐趣。

第四篇:课后作业(初中政治“教与学”微课展播

课后作业(初中政治“教与学”微课展播)认真回顾《初中政治“教与学”微课展播》这门课,请说一说:课程中的案例《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和《增强自信 走向成功》,有哪些值得您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两篇微课程在设计上主题明确、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有以下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1.两篇都有明确的知识点,第一篇强调孝敬父母,第二批立足自信自强。2.短小精悍,两篇微课都用5分钟左右就清晰的向学生讲明了知识点。

3.微课《增强自信 走向成功》恰当的安排了一些习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实用性很强,值得借鉴。

4.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5.两篇微课画面简洁,无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

第五篇:解读课标,寻求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解读课标,寻求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刘俊,男,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第11学区语文教研组组长。联系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磨子小学。

邮编:636087

Tel: ***。liujun6138@yahoo.com.cn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初中文言文的目标表述如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解读课标,它有以下特点:

一、文言文的学习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积累”“感悟”是极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教师的分析无法替代学生的阅读。“诵读”则需品味意蕴,体会文言文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个阅读的过程还应伴随着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充满了探索与创造。同时,“运用”则表明了文言文学习的实践性,学生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以此提高语文素养。“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二、文言文的学习目标是三维融合的境界。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样的表述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意义,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三个维度互相渗透,互为一体,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课标的要求对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启示呢?

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文言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并与小组合作学习适当结合。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通过实践去理解、积累和感悟,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因此要力避串讲式学习方法。教师句句翻译,字字落实,不仅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课间忙于笔记,课后忙于记忆,还窄化了文言文教学内容,易陷入知识中心,进而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制约着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形成。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巧妙设疑,恰当诱导,在问题的探究中去理解、感悟。在这方面,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钱先生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避开了传统的串讲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去理解、感悟和运用。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注意三维目标的立体化与整体性。

所有的教师都很重视文言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较易忽略其他两个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上仍有这样的误区:文言文教学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只在于语言。这种认识无法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的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特点。文言文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入选教材的篇目更是其中的精品,几千年来仍散发着民族特有的芬芳。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热爱祖国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绝非翻译一遍就能做到。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品析中理解,比照中深化,想象中升华,从而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重视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能力。在“积累”、“感悟”的基础上“运用”,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的选编则体现了这个原则,以人教课标版为例,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这样的安排:为诗题画,或为画题诗。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为《古诗苑漫步》。教师可充分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自行设计丰富的语文活动,如用上古诗文中的名句写一写临别赠言、节日问候等,相信学生会兴趣盎然。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要有效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适当拓展,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要注意课外选段与课文的关联性,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同时要注意难易适度。一般来说,课外选段三百字左右,生字词不宜超过五个。这样让学生在类比阅读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不断“积累”、“感悟”,顺利达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山西师范大学主办:《语文教学通讯》 3、人教网刊载:《语文建设》

下载课后作业(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后作业(解读课标——整体把握初中数学课程)(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