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价要点.doc中国的水资源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评价方法: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对照资料获取信息,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先自评,最后教师点评。)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
价
要
点评价指标:(1)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能准确找到水资源丰富和水资源缺乏地区,获取的信息全面。(2)结合我国降水分布图能够总结出降水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2.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
评价方法: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对照资料获取信息,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先自评,最后教师点评。)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1)能根据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完成表格
(2)能根据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总结出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均的原因。
第二篇: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三项措施,林业措施,梯田,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文、气象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0~(出)入境水量: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出(入)区域的河川径流量
11~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12~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可利用的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可利用阈值,进行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可以为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提供决策条件,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扣损法:以流域总的地表水资源量为基础,扣除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生产需水量、跨流域调水量以及汛期不可利用的洪水量,得到整个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14~地下水资源常见的分类方法:以水均衡(水量守恒原理)为基础的分类法,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存量三类;以分析补给资源为主的分类法,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资源和开采资源;H.A.普洛特尼可夫分类法,地下水储量分为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开采储量等四种。
15~地下水资源评价:就是要求摸清在当地(或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开采和补给条件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其变化情况,从而据之以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规划。允许开采量: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并说明各自的使用条件及优缺点:(1)水均衡法,从理论上讲,只要均衡要素可以求得,可用于任何地区,但实际上经常用于范围较大的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概念明确,易于理解,但要正确列出均衡方程式并把各个均衡要素准确测出却并非易事;(2)可开采系数法,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并有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位、实际开发量等长系列资料地区;可开采系数具有其不确定性;(3)相关分析法,对已开采的潜水和承压水的旧水源地扩大开采时的评价;边界条件和开采条件变化不大时,用该法进行水位或开采量预报的结果较为可靠;(4)开采试验法,对潜水或承压水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适用,但主要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岩性不均一的中小型水源地;应用范围广,结果偏于保守;(5)开采强度法,不考虑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含水层分布广、距补给区较远的平原区或大型自流盆地的中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的情况;只能确定缺少的水量,在年内是否完成回灌无法给予定论;(6)数值法,含水层是非均质、变厚度,隔水底板起伏不平,边界条件和地下水补给及排泄系统较为复杂,解析法求解很困难,甚至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及要求较高、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水源地的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和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等;可以处理复杂的条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比简化条件下的解析解更精确,要求有较多的资料。
16~水量平衡分析的目的:研究不同地区水文要素的数量及其相互的对比关系,利用水文、气象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17~水资源质量(水质):指天然水及其特定水体中的物质成分、生物特征、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以及对于所有可能的用水目的和水体功能,其质量的适应性和重要性的综合特征。
18~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分类:(1)按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目的:水资源利用的水质评价和水环境保护的水质评价;(2)按水源水体类型:地表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和降水水质评价;(3)按水资源管理目标不同:供用水水质评价、水体污染控制水质评价、水资源工程运行管理水质评价、水生态系统及水体环境质量监测水质评价等
19~地表水水质评价:主要是对各类资源水体和环境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价,以确定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及其资源适用性、水体水质受人类活动污染的程度以及保证废水排放环境水质目标的实现。
20~地下水水质评价:(1)评价因子的选择:根据区内实际情况确定,一般选择生活饮用水标准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而超标率或检出率又高的项目,大体可分为理化指标、金属、非金属、有机毒物和生物污染物
(2)评价标准的确定:选用污染起始值的缘由,因为地下水已受到普遍且严重的污染威胁,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不允许地下水遭受污染,水污染起始值,也称为水污染对照值、水质量背景值,是某一地区或区域在不受人为影响或很少受人为影响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天然水质,是天然或近天然状态的水质参数,也作为污染评价的水质依据。
21~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内容:除水以外的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供水基础设施情况分析。社会经济现状调查,收集统计与用水密切关联的社会经济指标,是分析现状用水水平和预测未来需水的基础;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包括调查统计现状年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工程的数量及其供水能力,分类分析它们的现状情况、主要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河道内用水:指为维护生态环境和水力发电、航运等生产活动,要求河流、水库、湖泊保持一定的流量和水位所需的水量;河道外用水:指采用取水、输水工程措施,从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层将水引至用水地区,满足城乡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水量。
23~用水消耗量(简称耗水量):指毛用水量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散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4~需水预测:是在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节约用水等因素的条件下,研究各规划水平年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三类口径,区分城镇和农村、河道内与河道外、高用水与一般用水行业,分别进行毛需水与净需水量的预测
25~供水预测:指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后(包括原有工程)达到的供水能力可提供的供水量,其中新增水源工程包括现有工程的挖潜配套、新建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微咸水处理、海水利用以及雨水利用工程
26~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发展时期、各种规划方案的水资源供需状况
27~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搞好节水管理年工作,构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的权属管理,采取经济杠杆调控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快海水利用步伐,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
28~水资源配置: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29~水功能区划:目的:解决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存在的不协调,保护我们珍贵的水资源,使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意义:使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了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的预先协调,极大的避免水资源先使用后治理的问题。
30~水资源管理:为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31~水价制定目的:在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合理生态系统、美学、景观娱乐等社会效益用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合理、有效、最大限度地利用可供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间接经济、社会效益。
32~水价:水资源使用者为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和可用性需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的一定货币额。
33~水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或供水单位为用户提供一定量的水而收取的一种用于补偿所投入劳动的事业性费用。
34~水资源费: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直接取用地下水、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的单位和个人,向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费用。
35~“三元”水价内容:资源水价:水资源资产归国家所有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国家作为水资源资产的拥有者,让个人或企业使用水资源所获得的报酬。工程水价: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水资源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它体现了从水资源的取用开始到形成水利工程供水这一商品的全部劳动价值量。环境水价:经过使用的水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而为治理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36~水权:是水资源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称,也可称水资源产权。
37~水市场:水资源及与水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易场所,以及由此行程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38~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适用范围: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井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主要内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论证;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开发影响补偿方案论证。
计算题:1~单累计曲线法(降水资料的一致性分析):绘制时段逐年累计降水量(逐年累计模比系数)Xi(Ki)的过程线;2~差积曲线法(降水资料的代表性分析的周期分析):绘制Ki-1的逐年累加值差积曲线(逆时序);3~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同上):m年为滑动计算时段,计算均值,向后滑动一年,计算新的均值,直到算完(逆时序);4~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降水系列的累计平均值Xiˉ过程线法(逆时序);5~地表水资源的还原计算:分项调查还原法,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农业灌溉净耗水量(W农=(1-β1)*W引,W农业=净灌-田回+渠灌(南方:MA(1-β2)*10北方:MA*10))+工业净耗水量(引用水量-排水量)+生活净耗水量(W生活=W0(1-Ф))+蓄水工程的蓄水变量(实测资料、经调查)+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的影响水量+水面蒸发增损量(=(E水-E陆)*(F水-f)(简化:f可省略))+跨流域引水量+河道分洪水量(实测资料、经调查)+水库渗漏水量(经验法,与水文地质条件、坝身结构、闸门止水、水轮机漏水)+其他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水量;降水径流模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啊:R=a0+a1P+a2P上+a3T;产流模型法;流域蒸发差值法,ΔR=ΔE=(P后-P前)-E前(E=ΔEifi/Δfi);6~区域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代表站法7~出境和入境水量计算:代表站法和水量平衡法8~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均衡法9~地表水资源质量及环境水质的评价方法:水质模糊评价
-4,-4
第三篇:水资源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一地区逐年可以恢复和(A)的淡水资源。
A.更新B.开采C.储存D.消耗
2.陆地上普遍存在的淡水水体分别是地表水、地下水、()。
A.降水B.海水C.土壤水D.矿泉水
3.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B)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为223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
A.3.2B.2.81C.1.7D.3.5
4.我国水资源分配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A)%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仅占全国的%。
A.81,19B.51,49C.91,9D.70,30
5.表征天然水物理性质的指标主要有温度、嗅与味、色度、浊度、悬浮物质、电导率、()。
A.细菌B.CODC.BODD.溶解气体
6.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定为世界水日。我国将每年的()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日,3月22~28日B.4月22日,4月22~28日C.5月22日,5月22~28日D.7月22日,7月22~28日
7.水体由水、水生生物、()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A.悬浮物B.溶解氧C.漂浮物D.底质
8.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A.灌溉用水B.生态环境用水C.采矿用水D.航运用水
9.我国现行的水质标准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三类,国家、两级。
A.水环境质量标准,地方B.管理标准,地方C.水环境质量标准,国际D.管理标准,国际
10.绿色技术分为末端治理技术、清洁工艺、()三个层次。
A.植被恢复B.水土保持C.绿色产品D.环境管理
11.根据建站的目的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水质监测站分为基本站、辅助站、()。
A.重点站B.背景站C.省界站D.控制站
12.《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的管理体制。
A.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B.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C.国际管理与国内管理相结合D.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造成破坏。
A.生态环境B.交通C.通信设施D.农田
14.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A.航运B.生态环境C.耕地D.河道
15.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A.环境保护部门B.城市建设管理部门C.水行政主管部门D.地方政府
16.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城乡居民的()。
A.饮用水质量B.居住环境C.社会福利D.健康状况
17.“一桶洗”洗衣机采用全封闭保水内桶,节水达到40%以上。它是由()洗衣机公司生产的。
A.小天鹅B.三洋C.荣事达D.海尔
18.化学需氧量(COD)的数量反映水体中()的含量。
A.有机污染物B.无机污染物C.氧D.大肠菌群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19.水体自净机制包括()。
A.物理作用B.化学作用C.物理化学作用D.生物作用E.生物化学作用
20.水污染会导致()。
A.资源型缺水B.工程型缺水C.水质型缺水
21.我们俗称的“翻塘”现象,其导致池塘死鱼的原因是()。
A.水质被重金属污染B.鱼得了急性病C.水体中有机物浓度过高D.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太低
22.节约用水主要包括()。
A.工业节水B.农业节水C.生活节水
23.一级污水处理一般可以去除有机污染物的()。
A.30%B.50%C.60%D.70%
24.流经城市和工业区的河段,一般设置哪些监测断面?()。
A.对照断面B.背景断面C.控制断面D.消减断面
25.我国目前试行的水功能区划有。
A.7类B.两类C.11类D.4类
26.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经哪个部门同意?()。
A.环境保护部门B.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C.水利工程管理单位D.流域管理机构
27.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A.应当依法禁止B.对不造成污染的可以设置C.较小的可以设置D.工业污水排放口可以设置
28.哪个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监测?()。
A.环境保护部门B.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C.流域管理机构D.环境监测站
29.省界水体水质应主要由哪个单位负责监测?()。
A.各省环境保护部门B.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C.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D.各省环境监测站
30.到2005年,国家要求省会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
A.45%B.50%C.60%D.70%
31.我国目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约为()。
A.40%B.50%C.55%D.70%32.“骨痛病”是由哪种重金属污染造成的?。
A.汞B.镉C.铬D.铅
33.下列哪些属于水质监测成果?()。
A.水质监测年鉴C.水质标准B.水质监测数据库D.以上都不是
34.水质预测一般包括()。
A.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B.社会经济的预测C.人口预测D.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预测
35.在宽浅河流上,一般采用哪种水质数学模型预测水质?()。
A.零维模型B.一维模型C.二维模型D.三维模型
36.组织水功能区划是哪个部门的职责?()。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水行政主管部门C.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
37.进行水功能区划遵循的主要的原则是()。
A.可持续发展原则B.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C.前瞻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E.水质水量并重的原则
38.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A.防洪B.发电C.水库水质D.文物
3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A.调出区B.受水区C.总干渠沿线D.长江干流
40.下列哪种因子不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
A.水温B.流量C.溶解气体D.陆生动物
41.为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必须首先控制的是()。
A.水污染B.生态环境破坏C.尽量少建造大坝D.保护水生生物
42.西部地区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B.水土流失C.地下水超采D.大量进行城市建设
43.《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实施于()。
A.1976年1月1日B.1986年1月1日C.1996年1月1日D.2002年1月1日
44.建设单位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时应提交()。
A.预申请的水质审查意见B.取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D.排污口设置申报表
45.我国迄今为止进行了多少次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
A.1次B.2次C.3次D.4次
46.我国《水法》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可以处罚款的限额是()。
A.1万元B.3万元C.5万~10万元D.10万~20万元
47.《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规定,取水许可水质管理机关可以()。
A.对取水户进行现场检查B.可以责令违法取水户限期改正C.可以对违法取水户进行警告D.可以对违法取水户进行罚款
48.《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规定,在河道内进行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编制立项文件时必须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时应说明建设项目对哪些方面存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A.河势变化B.堤防安全C.河道行洪D.河水水质
49.国务院要求,多少人口以上的城市应逐步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旬报?()。
A.10万B.20万C.30万D.50万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并施行于()。
A.1958年B.1978年C.1988年D.1998
51.通常在水质分析中生化需氧量(BOD)是指20℃下培养几天生物需要的氧量?()。
A.1天B.2天C.5天D.15天
52.一个工厂用管道将工业废水排到水体,对水体来说,工厂是哪种污染源?()。
A.面源B.点源C.流动源
三、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53.水体富营养化后一定会发生“水华”。
54.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氮。
55.现阶段,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特征是有机污染。
56.清洁生产是一种从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的生产理念。
57.只要是污水就不能灌溉农田。
58.一瓶水很清澈,表明水质很好。
59.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一定要有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60.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完成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终审就行了。
61.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经济。
62.水体的自净机制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大类。
63.化学需氧量(COD)是表征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单一指标。
64.挥发酚是无机污染物。
65.城市污水入河排放口属于非点污染源。
66.防治水土流失是解决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67.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主要途径。
68.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部分。
69.进行水质预测的方法主要取决于预测的目的和所能得到的数据资料。
70.水质数学模型按确定性分,可以分为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71.水环境容量就是一定条件下的水体纳污总量。
72.水环境容量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的主要依据。
73.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最佳的统筹兼顾方案的过程。
74.要保护好地下水一定要了解水文地质特征。
75.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不如地表水。
76.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存在着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下称为包气带。
77.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
78.一个流域内地下水都是相通的,不存在地下水系统。
79.一定数量的补给资源是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80.在一个流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
81.海水入侵在我国滨海地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82.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进行。
83.我国在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84.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85.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破坏生态平衡。
86.只有重金属污染物才容易在食物链中放大。
87.信息传递不是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88.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89.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首次出现断流是在1976年。
90.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解决黄河断流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91.加强植被建设是涵养水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92.洪水频率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93.“资源水利”的特点就是不再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94.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的特点是以《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保证流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
95.《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规定,未按批准要求退水的可以处以罚款。
96.河道主管机关对河道内建设项目有关文件进行审批时只需对工程进行审批,而不需要对水质影响和拟采取的措施进行审批。
97.水资源保护规划是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
98.水资源保护规划就是水污染防治规划。
99.污水深度处理主要是为了回用。
100.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不是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综合回答
101、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02、写出5个与水资源有关的法规法律。说明其实行的时间,选择其中一个简单说明其包括的内容。
103、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有哪些
104、生活饮用水2001规范与G135749-85饮用水国标相比有哪些变化?
105、水资源管理内容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四篇:简要评价中国水资源的地理分布
一、简要评价中国水资源的地理分布
中国水资源是指我国国土上可资利用的天然水的总称。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境内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十分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占中国国土面积47%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带,年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水资源量的7%;
占全国面积约1/3的东南湿润和十分湿润带,却拥有全国水资源量的81%; 在西北、东南之间占全国面积19%的半湿润带,则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2%。
我国不同地区年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的百分比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为: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夏秋多,冬春少;
4、受季风影响大,年际年内变化大;
第五篇:2022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
2022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底线思维,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以可用水量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与地下水超采治理,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能力和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制度
1.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要求,认真做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顶层设计。做好宣传贯彻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完成任务。
2.切实保障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全面完成全国重点河湖名录明确的477条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确定工作,有序开展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复核。加强生态流量日常监管,严格跨省流域省界断面、重要控制断面和生态流量控制断面下泄流量水量水位考核和监督检查。
3.加快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新批复10条以上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累计达到应分配江河数量的77%以上。海河流域要研究明确流域各地区的可用水量,抓紧推进分水工作。各省份要加快跨市县江河水量分配,对已批复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的,要进一步将本省区水量份额分配到相关地市。
4.加快确定地下水管控指标。加快确定地下水管控指标,作为各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管理目标。尚未通过地下水管控指标技术审查的18个省份要力争完成技术审查。
5.明确各地区可用水量。依据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地下水取水总量指标、有关地区外调水可用水量等成果,推动明确各地区的可用水量,以此为基础推动明晰各地区的初始水权。
二、严格取用水监管
6.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深入推进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在完成整改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利用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方式,加大违法取用水查处力度,规范取用水行为及管理秩序。黄河流域相关地区要切实抓好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违规取用水等突出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7.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各省份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大力推动相关行业规划、重大产业和项目布局、各类开发区和新区规划开展水资源论证,从规划源头促进产业结构布局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8.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把水资源论证审查关和取水许可审批关,严格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强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意见。推进《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修订立法前期工作。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研究推进水资源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9.推进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要严格执行暂停新增取水许可政策要求,加快制定实施超载治理方案,黄委要切实加强跟踪监督检查。健全完善水资源短缺地区、超载地区的判定方法与标准,研究提出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地区、超载地区名录成果,推进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
10.加强用水统计调查管理。制定出台用水统计调查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办法。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推进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加强用水统计名录库建设,加强用水统计调查数据填报及审核、用水总量核算管理,不断提升用水统计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11.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全面排查确定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修复名录,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推进京津冀地区河湖复苏,推动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实现水流贯通,进一步恢复白洋淀生态环境。实施大运河、西辽河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北运河、南运河具备条件的河段通水,逐步复苏西辽河生态环境。
12.进一步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动“十四五”华北地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印发实施。统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晋鲁豫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以及新增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组织落实好河湖生态补水任务。
13.完善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机制。继续做好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工作,完善通报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监测站网、数据上报及审核流程,为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奠定基础。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的区域,推动优化地下水取水工程布局。
14.推进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按照《地下水管理条例》要求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加强划定成果审核把关。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及地下水开发利用临界区划定,核定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及超采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研究建立地下水超采区动态评价体系,加强超采区动态监控与管理。
15.健全地下水管理条例配套制度。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推进地下水回补、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等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编制海(咸)水入侵、地下水战略储备、禁限采区划定相关技术规程。研究编制地热能开发禁止和限制取水范围划定规程。
16.进一步夯实地下水监管基础。完善地下水监管“一张图”,推动建立河湖生态补水模拟分析,加强地下水信息化管理。对照取水许可核查登记成果,对地下水水源地取水情况进行梳理,加强取水水量及水位管控。
17.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完善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配套文件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推动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实施。调整完善其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准入、退出及评估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及时掌握水源地变化情况。
18.组织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任务落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定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完成生态保护任务。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水利工作任务,制定2022年工作计划,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并总结上报落实情况。督促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妥善应对水污染事件。
四、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
19.加快取水口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各地要落实好水利部关于强化取水口取水监测计量的意见,按照到2023年实现非农业取水口和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计量全覆盖的要求,依法推进取水监测计量设施安装运维管理,落实取用水户计量主体责任,切实提高取水量计量率和在线计量率,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2022年要全部实现在线计量,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提前完成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目标。出台《取水计量技术导则》(修订)等计量标准。
20.深化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在全面实现取水许可证电子化的基础上,围绕取水许可申请、受理、审查等环节,推进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共享应用、互信互认,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和政务服务效能。切实强化取水许可电子证照信息在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等业务中的分析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监管能力和水平。
21.推进水资源管理调配应用系统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推进水资源管理调配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取用水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对可用水量指标、取水许可管理信息以及取水量、水位、流量等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并实现信息共享,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强化取用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为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分水指标监测预警、地下水位监管,以及发现整治取用水户违规取水、区域超量用水等问题提供支撑,切实提升水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五、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
22.做好水资源管理考核。按照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完善考核内容,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机制,注重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更大程度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压实地方人民政府“四水四定”、水资源节约保护主体责任,以高质量考核促进高质量发展。
23.推进用水权改革。制定出台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明晰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推进建立健全统一的水权交易系统,推进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用水权交易。鼓励通过用水权回购、收储等方式促进用水权交易。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探索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
24.推动全面推开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配合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制定全面推开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已开展试点的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部门协作,妥善解决困难和问题。未开展试点的地区,要对税改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研判,做好推开试点的准备。
25.开展水资源管理重要问题研究。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决策部署,组织做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水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用水权回购收储和有偿取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地下水储备制度等重要问题研究。
六、加强党的建设
26.强化政治引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做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和整改成果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7.不断改进作风。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宗旨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回应社会关切。在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和差异,避免出现“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加强基层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