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税收政策把握行业特点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精细化管理
落实税收政策把握行业特点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精细化管理
义堂税务分局义堂责任区
2009年义堂税源管理责任区,围绕年初项目工作针对湖北京兰集团云梦永兴水泥有限公司行业特点,制定工作方案和操作步骤,细化行业税收管理规范,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强化纳税评估,促进税收管理再上新台阶。经过一年的资源综合利用规范管理,通过纳税评估调整多抵进项税额108584.38元。
一、把握行业特点定位管理方向
湖北京兰集团云梦永兴水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PC32.5级复合水泥PS32.5级矿渣水泥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行业表现特点:一是销售对象广普通发票使用量大、易于混淆销售收入;二是会计财务核算以京兰水泥内部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不利于日常税收管理;三是进货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偏低,转移税负;四是税收管理员对水泥行业技术标准把握不准,税源管理难度大。因此我分局把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定位为今年税收管理项目。
二、加强日常管理夯实管理基础
分析出京兰水泥永兴公司的行业特点后,我分局将对该片区税务管理员进行相应培训,结合实际,明晰日常巡查的事项,针对实情,帮助该企业健全材料和产品分类登记,注重实效,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一是严格控制该公司的原材料购进。要求该公司购进废渣,必须取得销售方开具的合法凭证(发票),且发票上注明的货物名称必须与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上确认的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完全一致。对不能达到上述条件所购进的废渣,视同未取得规定发票,不得作为其计算资源综合利用掺兑比例的废渣。同时,要求企业原料购进业务,必须附有相应的过磅单、入库单,且各部门人员签字齐全,准确记录各种原料购进数量和金额。
二是帮助永兴公司完善废渣购、耗、存管理制度。要求该公司原料管理部门(仓库保管)应按使用的各类废渣分别登记,必须取得销售方开具的合法凭证(发票),且发票上注明的货物名称必须与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上确认的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完全一致。对不能达到上述条件所购进的废渣,视同未取得规定发票,不作为其计算资源综合利用掺兑比例的废渣。要求企业原料购进业务,必须附有相应的过磅单、入库单,且各部门人员签字齐全,准确记录各种原料购进数量和金额。记录废渣的采购、领用、库存情况。同时,要求该企业财务部门按月登记《购进废渣发票登记台账》,对购进废渣取得发票的情况如实进行记录。分局管理员每月不定期按《原材料收付存月报表》以及领用台帐对原材料仓库检查不少于2次。
三是规范该企业财务核算。第一,要求其健全财务核算,按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设置、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第二,该公司生产两种水泥,即强度等级分别为32.5的普通水泥(简称
PC32.5水泥)和42.5的高标号水泥(简称PS32.5水泥),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规定的掺入废渣30%以上的水泥产品只能是强度等级为32.5的普通水泥(即PC32.5水泥),应分别核算产品的原材料投入数量、销售额和应纳增值税额,不能分别核算的,不得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第三,享受优惠政策的水泥产品和其他应税产品所耗用原料的进项税额,应分别根据生产车间生产各产品时实际投入的原料数量和购进价格进行计算;对于燃料、电力等不能准确划分的进项税额,依当月各类产品销售额占其全部销售额的比例进行分摊。
四是严格规范永兴公司产品销售行为。要求该公司仓库保管部门按其产品种类分别登记《水泥发货日报表》,据实记录各产品的收、发、存情况。同时,其财务部门应按日登记《水泥产品销售日报表》分别记录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要求该公司销售产品时应按规定开具发票,并如实填写产品名称和型号,其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的产品销售,所开具发票上的货物名称必须与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上确认的产品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不得享受优惠政策。五是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管理。要求永兴公司申请办理增值税即征即退时,除按规定向我分局报送书面申请、退抵税申请审批表、完税证明复印件等资料外,还应填报《水泥产品废渣掺兑比例计算表》,由该公司据实填写,税收管理员核实。同时,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细化巡查内容,税收管理员按月填报《水泥生产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实地核查报告》,我分局也将建立《水泥生产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分户
审批台账》,记录水泥企业退税情况。
三、以纳税评估为把手找准突破点强化行业精细化管理
纳税评估是加强税源管理的有效手段,要抓好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的精细化管理,其突破口就是要抓好纳税评估,制定一个较为切合实际的评估数据模型。为此,我分局组织专人对其财务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参照行业标准以及同类企业的能耗、物耗比,进行了综合对比、测算,初步确定了用于评估的评估指标及行业预警值,并建立了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评估数据模型,即物耗定额模型、能耗定额模型、税负差异推算模型。
1、将基建用电混入生产用电进行了进项税额抵扣。在二期项目60万吨矿粉生产线建设中,将二期基建项目用电和生产用电完全混淆,进行抵扣进项税额。经核实,一期调试用电582562度和二期工程用电693900度,合计用于在建工程电达1276462度,金额638731.64元,多抵进项税额108584.38元,应转出进项税额108584.38元(目前该公司已在2009年8月份所属申报中作进项税转出)。
2、水泥电耗值略高于行业标准。
经核查该企业生产工艺仅使用电力,不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企业申报2007年度和2008年用电情况如下:2007年11-12月份耗用电量176760度,金额167331.69元,2007年度主要企业处于筹建期,没有生产产品,2008年用电13405260度,扣除基建用电后,实际生产用电
12128798度,经我们到云梦县供电公司核查其实际用电与企业申报数一致。
从粉煤站行业电耗标准应为45度/吨左右,该企业吨水泥电耗为52.49度/吨属略为偏高。按行业标准45度/吨左右计算。2008年企业理论产量=12128798/45=269528.84吨,2008年企业实际产量=231030.74吨,评估问题值=269528.84-231030.74=38498.1吨,理论值与实际值略有偏差,其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为:
一是企业一线生产能力年产60万吨,2008年度共生产水泥23万多吨,只完成了年生产能力的42%。由于一个新的水泥品牌进入销售市场有一段适应期,销售是直接影响水泥产量未达成年生产能力的原因之一;二是由于该企业一线比其他磨粉站多了一台辊压机,边调试边生产,设备运转的不正常,操作人员对该设备不熟悉,是导致本公司08年度未能完成年生产能力的原因之二。企业未满负荷运转加上人员操作不熟练,是造成企业平均电耗高于一般行来标准的主要原因。
3、水泥熟料进价高于市场同期价格。水泥熟料进价核算方式是按照京兰总部计划价格,2008年该企业从总部购进的水泥熟料价平均为240元/吨左右,这个价高于同期市场价,是造成该企业税收负担率仅2.66%,低于行业平均税负率的主要原因。
通过项目精细化管理,有效地规范了资源综合利用税收管理的日常行为,为今后的税收管理工作找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管理风险
一、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执法风险 高企认定后后续管理存在的执法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企认定时三个比例(研发人员、研发费用、高新产品收入)须同时满足,认定有效期为三年,期满提出复审申请,通过复审后资格延长三年。对取得资格认定的高企,税务机关要逐年审核三个比例(研发人员、研发费用、高新产品收入),达到比例后才能享受15%的优惠税率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部分高企取得资格认定后,由于是一次性研发,研发成功后,不再研发新产品,研发人员、研发费用这两个比例很难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
(一)研发费用审核中的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应该与生产支出相区别。研发费用的审核中发现以下风险点:
1、研发与生产不能严格区分。
部分企业未设置研发部门,企业投入的材料等直接领用到生产一线,投入产品生产。这些投入是否属研发投入税务人员难以鉴别。
2、部分企业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相关”具体界定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难度。
如某公司新产品的研发由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在日常核算中,财务部门由于无法将这些身兼数职的高管报酬中有多少是与研发有关的部分合理地区分开,索性就将其薪酬
全部计入研发费用,结果有悖“与研究相关的直接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的规定,而存在被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调整的风险。这不仅会直接导致研发费用比例下降,更有可能因此导致企业不符合高企的认定标准。
(二)研发人员的审核具体存在的风险点:
科技人员、研发人员比例的确定易产生执法风险。根据国科发„2008‟172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
1、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企业科技人员是指在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和其他技术活动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基层在科技人员、研发人员比例的审核中存在以下风险:
1、科技人员工作时间难确认。企业联合外地科研单位外聘科研人员时,难以判断外聘人员能否符合到岗183天的时间要求。
2、研发人员身份难确认。企业申报材料中有研发人员同时兼企业管理人员,此类人员是否参与研发活动或是否具备科研技能难判别。
3、企业生产人员的范围不准确。部分企业申报高企时,瞒报或少报生产人员总数,以求研发人员比例达到标准。企业申报时是否将未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算作生产人员纳入高新计算基数,直接影响企业研发人员的比例是否符合要求。
(三)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确定中存在的风险点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在日常审核中发现存在以下风险:
(1)发票不开具高新产品名称,销售收入归集难。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开票项目只写统称,仅在规格栏中注明代码,发票对应的销售收入难鉴别是否属高新产品。
(2)发票、销售明细账上货物名称难确定是否为高新产品。部分化工企业申报产品使用专用术名,企业发票、明细账使用通用名,难以确定两者是否一致。
(3)产品贴其他企业商标。部分集团性企业,申请新办高新企业时产品商标使用集团企业产品商标,非本单位商标,难以确认是否符合规定。
(4)企业总收入范围难确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高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60%。总收入范围是否包括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认定分歧。
(四)有偷税行为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
根据国科发【2008】172号文第十四条的规定,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偷、骗税等行为的,应取消其资格。这条规定在实际操作有很大难度,存在较大的执法风险。
一是偷、骗税行为发生的时间文件没有明确界定,是认定前还是认定后存在争议。如经实地核查,某公司2009年12月取得高新技术证书,2010年2月向税务机关申请备案,09年汇缴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651602.46元。当地国税稽查局于2009年6月对该企业所属期2007-2008进
行纳税检查,经查该企业存在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和资本性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扣除等问题,查补2007年、2008年增值税、所得税,并处以50%的罚款。本案中该企业偷税行为发生在07、08,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09,基层认为应符合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是取消其资格的时间界定有歧义,是发现起、认定之日起,还是发现下年起;
三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有主观故意的少缴税款,也有对政策了解不清而造成的少缴税款等,个别企业偷税占应税税额比重很小,主观故意不明显。如果不区别对待,对企业有失公平。如果不分具体情形,只要高企有偷、骗税就取消其资格,可能有引起复议、诉讼的风险,税务部门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大,建议上级税务机关对上述政策问题予以进一步明确。
二、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风险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和•条例‣第一百条规定: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风险:
一是综合利用的资源、生产的产品和技术标准都必须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版)保持一致,否则不能享受该项优惠。比如主要材料方面,购入材料的发票
中的名称必须与†目录‡中综合利用的资源栏中的名称完全一致;又如技术标准,举例来说,假设某企业生产轻质砖,•目录‣中,“砖”的技术标准是“产品原料7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原料包括“粉煤灰、江河(渠)道的清淤(淤沙)、风积沙”等,•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中注明的综合利用资源是“粉煤灰”,但该企业产品轻质砖中“粉煤灰“的含量只有35%,河沙的含量35%,因此不能享受该优惠。只有在证书在增加相应的资源(比如淤沙),而且购入材料时也开具同名的货物名称,才能享受该优惠。
二是企业同时从事其他项目而取得的非资源综合利用收入,应与资源综合利用收入分开核算,没有分开核算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第三篇: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185号 2009年04月1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现就有关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是指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并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二、经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按《目录》规定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企业(不包括仅对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进行认定的企业),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可按本通知规定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三、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认定程序,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
〈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的规定执行。
四、2008年1月1日之前经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应按本通知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重新办理认定并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方可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五、企业从事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取得的收入与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取得的收入没有分开核算的,不得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六、税务机关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实行备案管理。备案管理的具体程序,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因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不符合《目录》规定的条件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停止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八、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目录》规定条件,采用欺骗等手段获取企业所得税优惠,或者因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但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税务机关应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税务机关发现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有误的,应停止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并及时与有关认定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已经享受的优惠税额应予追缴。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通知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十一、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二○○九年四月十日
第四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
问题的通知
来源:河北省国家税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
10日
国税函〔2009〕1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现就有关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是指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并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二、经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按〘目录〙规定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企业(不包括仅对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进行认定的企业),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可按本通知规定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三、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认定程序,按〘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的规定执行。
四、2008年1月1日之前经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应按本通知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重新办理认定并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方可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五、企业从事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取得的收入与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取得的收入没有分开核算的,不得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六、税务机关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实行备案管理。备案管理的具体程序,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因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不符合〘目录〙规定的条件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停止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八、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目录〙规定条件,采用欺骗等手段获取企业所得税优惠,或者因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但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税务机关应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税务机关发现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有误的,应停止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并及时与有关认定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已经享受的优惠税额应予追缴。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通知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十一、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二○○九年四月十日
第五篇:学习落实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
学习落实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 作者: 毕明波财务与会计 发布时间:2009-12-02 点击数:246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一、顺应世界趋势,强化大企业税务服务长期以来,各国税务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更好地履行税务机关的使命。创新技术手段、在管理模式上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着重加强对大企业的税收服务已成为世界税务工作发展的大趋势。
一、顺应世界趋势,强化大企业税务服务
长期以来,各国税务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更好地履行税务机关的使命。创新技术手段、在管理模式上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着重加强对大企业的税收服务已成为世界税务工作发展的大趋势。在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兴起的同时,风险分析控制理论在税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为探索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下对大企业税务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的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该司是国家税务总局主管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部门,是我国为顺应国际潮流,实施分类和风险导向的税收管理模式而成立的。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部门已设立大企业处(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处)作为具体执行机构。
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首批确定了占我国企业税收20%左右的45户企业集团为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占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所选企业一般规模和税收贡献较大,企业集团管理和决策相对集中,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行业代表性和企业类型代表性,同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跨省市、跨国经营。在保持原有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总局大企业司正在探索如何对大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与统筹管理,力争形成一个针对大企业层级服务与管理的统一窗口。大企业的税务申报、入库等事项仍然由原来的征管部门负责,但日常的税务检查、监控、风险评估,特别是税务审计则由大企业司(处)来完成。大企业司(处)同时还承担了企业应税诉求的处理,这相当于给大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与最高税务部门诉求的窗口。
把大企业的各类诉求集中在较高层级处理,既可及时解决税法透明度问题,又可保证各层级执行上的一致性,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便利。目前,税务总局正在探索建立大企业涉税诉求联席会议制度和跨层级工作协调组制度;大企业管理信息平台也在建设之中,目的是通过跨层级虚拟办公室实现扁平化管理,共享涉税信息,传递企业诉求,统一政策执行,部署工作任务。
大企业税务管理服务的新思路和方法主要有: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管理环节前移,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提高企业自我遵从度,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税务管理对象复杂、管理资源短缺的问题;针对企业各自面临的税务风险,制定差异化管理措施
和手段;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和重点业务流程中的制度性和决策性风险,有针对性地关注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等操作层面的风险。
二、企业为了发展,必须控制好税务风险
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法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当然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而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同样属于税务风险。
一般而言,大企业能够运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手段来从事管理,并且具备较为规范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办事程序,合规、遵从的主观意愿相对较强。但从现实情况看,虽然许多大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或风险管理制度,但都偏重财务报表目标,而不太重视涉税合规目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关注重点也是企业经营和财务报告方面的目标,缺乏税务合规方面的内容。加之大企业的经营领域涉及多个行业,通常跨区域或跨国经营,税务处理复杂,所以其税务风险比其他中小型企业要高得多。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不是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是更多地来源于相关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纳税态度和观念不正确、相关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2008年,我国某上市公司在接受税务部门的例行检查时,被指上一的经营和纳税方面存在违规情况,税务部门随后对该公司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税务稽查。一段时间里,该公司遭到来自客户和众多股民的质疑,不仅公司的融资计划难以执行,公司的股价也接连下跌。近年来,国美、苏宁、创维、娃哈哈、中国平安等诸多国内知名公司都曾因税务风险防控不严而出现税收上的麻烦,企业经营和声誉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甩不掉的影子”、“定时炸弹”等比喻,表达了一些大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畏惧和无奈。集团企业如何加强税务管理、控制纳税风险,已成为摆在大企业财务总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学习参照指引,构建税务风险防火墙
为加强对大企业的事前税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5月5日发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指引》参照美国《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澳新4360风险管理框架作了一些创新尝试。《指引》与即将公布的“大企业纳税遵从风险评估”以及在评估基础上的“大企业纳税检查”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指引》是一部全新的系统管理规范,其目的在于引导大企业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能有效运行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税务机关以参与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式提前介入企业纳税管理环节,实现了税务管理环节的前移,可以辅导企业提前防范税务风险,变发现型控制为预防型控制。《指引》强调税务风险管理的特殊要素,弥补了现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的不足,对企业建立一套顺应国际趋势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将
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指引》重点从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4个方面,规范大企业事前税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帮助大企业防控税务风险。首先,组织结构复杂的大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并跟踪、评估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其次,企业应识别内部及外部风险因素,风险评估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第三,企业应根据税务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第四,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与管理
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大企业依情况不同,对照《指引》构建税务风险防火墙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如没有税务部门建制的企业,首先要建立税务内控组织构架;而税务团队独立性欠缺的企业,则要建立岗位和内控制度的合理制衡;内控体系比较健全的大型跨国公司则要不断更新控制点,加
大监督评估力度,同时提高执行效率。
四、贯彻落实指引,享受大企业税务服务
税务机关不强制大企业实施《指引》,对没有实施《指引》的企业也不实行惩罚。但大企业是否实施《指引》将会直接影响到税务机关对企业的风险评价及其下一步管理措施的确
定。大企业如果按照《指引》要求实施,说明企业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同时也必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税务机关可依此将企业评定为低风险纳税人并据此制定针对该企业的以服务为主的后续管理措施。如果不按《指引》要求实施或实施力度不够,而现有管理体系中又没有税务风险管理内容或内容不全面,则企业很可能被税务机关判定为高风险纳税人,从
而被施以税务检查为主的后续管理措施。
税务风险控制是具有普遍性的企业管理问题,对没被列入大企业范围、但有建立内部税务风险控制需要的其他大企业来说,《指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指引》的大企业肯定会有一定的付出,但从长远看,随着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将从根本上解决税务风险问题,从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因此,任何大企业遵循《指引》去建立、优化自身税务内控体系,都是非常必要而且大有益处的。
那么大企业应当如何贯彻和落实《指引》呢?首先,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应全面考虑并将税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将税务战略的选择和税务计划的确定提高到战略高度;其次,在建立税务风险控制机制时,应与已有的包括财务风险控制在内的其他风险控制制度融合起来,使税务风险控制成为企业整体风险控制体系中的一部分;第三,应找出业务流程的控制点,针对税收影响突出、发生频率高的关键控制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第四,税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税务机关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方面,因此,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尽快完成;第五,应定期开展内控效果的评估,确保内控制度不断优化;第六,税务机关对企业的遵从意愿和税务风险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也是一种服务,因为测评所揭示的问题可以提示企业作制度性调整与完善,从源头上控制涉税问题的产生并提升企
业的遵从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威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