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撰写: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一篇医学论文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否用科学方法来证实,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就要求: ⑴ 进行科研设计时即有周密的考虑,排除一切对结果可能干扰的不利因素; ⑵ 要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 ⑶ 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 ⑷ 无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其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际资料出发,得出恰当的结论,切忌空谈设想和抽象推理。
先进性(创造性):论文的先进性,实际上是指这篇论文是否达到一定的科学水平,一篇论文尽管具备了科学性,但不一定是先进的,因为这个工作可能在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已被别人证实过了,所以医学论文的先进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理论水平,如原理探讨,疗效机制等是否有新的突破;二是实践水平,如诊断水平或治疗效果是否高于一般水平及技术操作是否特别先进。但不论是实践水平或是理论水平的衡量,均应与同类成果当时的现有的水平相比较,如与国外的、国内的、本地的同类课题水平比较才能给予评价。
实用性(应用性):一是与临床联系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
第二篇:论文的格式:医学论文的撰写
关键词: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的撰写方法,不单是一般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而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在文字上的一种科学的表述和再提高,是撰写者在实际过程中知识广度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晶。医学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资料的准备、构思、拟定提纲、拟写草稿、修改等过程。
㈠、资料的准备
首先是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和研究资料,虽然在课题研究或临床观察之前,已对有关资料和学术动态进行了搜集和分析,但是在撰写科研论文时仍要查阅大量有关文献,以作为对已掌握的文献的补充、有人作过统计,国内外多数科学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时间约占整个科研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最新的参考文献,要想使
论文达到新颖和独创性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查阅搜集文献在整个科研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为撰写论文开拓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搜集资料时,应根据论文的需要,把与科研课题有密切关系并要引用的资料做好卡片,注明文献的出处、作者、题目、杂志名称、卷、期、页数、年代等,漏一不可。否则等到文章写好后,注明参考文献时才发现缺少项目,又得重新查找,白白浪费时间。
一般搜集资料分三步法:①根据研究课题选择检索工具;②确定检索方法;③查阅原始文献。搜集论文需要的文献资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方法上沿用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②在理论认识上支持本文观点的;③前人研究的结论与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说明的;④前人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的。将这些资料搜集好后,编好序号,以备撰写文章时使用。
其次是对研究材料的准备工作,它包括对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对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合理选用适当的图、表和照片等等。这部分工作有时在试验结果分析时已经完成。
第三是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实验观察所得的资料,重新核对试验设计中所包含的思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设计中哪些观点在理论上成立,而在试验中得到证实;哪些观点在试验中没有得到证实或未完全证实,需要修改;哪些现象和指标超出原
来设想,而且可能有新的启示,需要进行新的分析。通过对试验材料的分析,提炼出试验材料能说明的观点和能得到的结果,提出结论,使试验材料和理论认识充分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充分的统一,从而提高论文的水平。
㈡构思
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材料、怎样开头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环环相扣,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文章。
㈢拟定提纲
撰写论文之前,应先拟定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使其形成结构,疏通思路的作用。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
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
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与记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常用的写作方法。例如实验研究型论文提纲通常用以下结构:
题目:……
1、课题对象:
①课题的提出;
②研究的目的。
2、材料与方法:
①实验目的、原理、条件、仪器和试剂;
②实验方法:分组情况,观察指标,记录方法;
③操作过程;
④出现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3、结果与分析:
①结果;
②统计学处理;
③结果的可信度;
④再现性。
4、讨论(结论)。
5、参考文献
提要式提纲,是在标题式提纲的基础上较具体较明确提要式地概括出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实际是文章的缩写。
以上两种提纲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无论选择那一种,其目的在于启发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做到既有纲可循,但又不拘泥于提纲,尽可能地拓宽思路,才能写出好的论文。
㈣、拟写草稿
拟写草稿就是根据提纲,把要写的内容依次连接起来,把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它是对论文内容和形式的再创造过程,也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阶段。
草稿的拟写方法有多种,实验研究论文的撰写多采用顺序写作法,即按照医学论文的规范体例或提纲顺序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验数据。也可采用分段写作法,此种写作法多是作者对论文的中心论点已经明确,或提纲已形成,但对某一层次的内容没有把握或没有考虑成熟,而暂放一下,可先写好已经成熟的段落内容,待
内容成熟或进一步实验后再写作,这样不受顺序的先后.
第三篇:医学论文撰写4
医学论文的撰写(四)
1资(材)料与方法
该部分是医学论文的基石。论文中的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准确性、客观性等均在此反映出来,关系到是否可信,是否有意义,是否 被录用。交代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能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做重复实验,或采用类似的方法解决相同的临床问题。资(材)料和方法这部分的字数占论文的30%左右。
临床类文章以下问题必须交待清楚。
1.1样本的大小:任何临床观察,都必须有足够的病例。观察的病列越少,提供的信息不足,可靠性就越差。如某药治疗大叶性肺炎10例,5例有效,有效率为50%。从统计学分析,其实际有效率在19%~81%之间。若样本量为100例和1000例时,同样有效率为50%,其实际有效率为40%~60%和47%~53%,可见样本量越大所得结论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样本量大所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多,研究对象其他条件不易严格控制,观察往往也不 够细致,易出现误差。样本量的大小有许多因素决定,主要有:(1)要求精确度越高,样本量则大;(2)药品疗效观察可根据预备试验、别人观察结果来决定,有效率越高,样本数可少些,反之则多;(3)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效果观察,样本量要加大。样本量可通过数学公式推算或查表法来确定,以下数据可作参考:动物实验:犬、猴等大 动物5~10只,兔、豚鼠10~20只;大鼠小鼠10~30只。还必须注意种、窝等因素。临床研究:癌症、狂犬病、公认难治的疾病5~10例;休克、心力衰竭、危急严重的疾病30~50例;一般性和慢性疾病需100例以上。
1.2样本的真实性:观察(研究)对象要确诊无疑要有诊断标准,若无国际或全国性诊断标准时,需列出诊断条件,要有明确的客观指标。要列出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动 物实验模型的制作方法必须交待清楚,模型成功需有客观指标。在预防方面,如作某疫苗的效果观察,对象必须是:(1)易感者,未作过自动或被动免疫;(2)有接触该传染病的机会。如作一些正常值的调查,则对象必须是健康者,要排除一些可能影响调查数据的因素。
1.3 样本的代表性:每一种疾病临床表现有各种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病程有早晚,年龄、性别、个体有差异。文章应实事求是的反映出 来,以便读者判断。
1.4对照:对照是Fisher 提出的实验设计三原则之一。临床上许多疾病可以自愈。对照是比较的基础,没有对照就没有鉴别,谈不上科学性。目前在临床试验中,无对照或对照有缺陷的事例大量存在。有人调查发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的论文中 79.3%的文献提到研究本身为随机对照实验,但未见关于随机分组方法与方式的叙述。
1.5 方法:要观察指标、检测方法、试剂、疗程、随访时间和评价标准(方法)等.基础研究类文章需要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种类、数量、分组、实验方法 染色方法、放大倍数、观察手段;所用试剂、设备产地、公司、型号、批号等,实验动物有无死亡、数量、因等均应列出。所用统汁方法亦在此说明。结果
这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四段式”的其它三段,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一段而徒开的。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如何,是否有新的创见和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报道研究的结果
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必须将 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表达:(1)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糊不清。不论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肯定还是否定.符台预期还是不符合预期,临床应 用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如实地反映。临床研究尤其要重视远期随访,这是当前论文的一个薄弱环节。(2)所有数据都要经过统计学处理,并且认真计算,避免误差。有人估计,当前医学期刊论文缺少或误用统计学者占 50%以上。应注意区别结构指标(比)与强度指标(率)的不同,应注明统汁方法及统汁值。应该明确认识,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说明 各组之间差异的可靠性,而并不说明差异本身的大小意义。因此,当P<0.05或<0.01时,应分别称为 “差异有显著意义”或“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不应称为“有显著差异”或“有非常显著差异”。(3)用典型病例来说明结果已不采用。3 讨论
讨论既是 的自然延伸.也是阐述自已的发现与观点的段落,文字约占全文的1/3 一篇论文的学术水平高低,对读者指导作用的大小,与讨论部分有重要关系讨论内容因文而异,写法比较自由.大致包括:阐述本研究工 作的原理和机制;说明资材)料和方法的特点及得失;分析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越性与不足;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概 括,提出新观点、新假设;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和展望等:当然以上问题并不是每篇文章中面 面俱到,要因文制宜,言之有物。讨论要紧紧扣住自己的研究结果.突出新发现和新观点。避免不必地重复前面部分已论述和过去文献已 报道的内容,尤其不能停留在仅仅与他人的报道“相一致”、“相符台”而就此满足。不必重述已在引言部分详述的数据或其他资料。
目前撰写讨论常见的问题有:(1)将讨论写成了“文献综述”;引证他人的文献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介绍他人的发现、观点都是为阐述自己的论点眼务。有的作 者不阐述自己的发现,不申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大量的文献复习。这种主次颠倒的文章.冲淡了自己的观点,甚至没有自己的观点。(2)将讨论写成讲座:有的作者把讨论写成类似讲座。一篇普通的临床分析文章,却从病因、病原、发病机制、症状体征到诊断治疗都 写。切记、医学论文是给同行看的,读者阅读文章的内容是从中得到借鉴,从教科书中抄下来的资料,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3)漫无 边际的延伸:精练是写作技巧的核心,漫无边际的延伸,将冲淡自己文章的主题。有的甚至论题转移,文章是总结某药的疗效观察,讨论 中却写诊断、发病机制。讨论是围绕自己的工作结果,作些解释和评价,要用数据说话,结论要有根据,确切,如得满意疗效之类的词不 用。自己没有做的工作不要推理下结论,如加大剂量或与某药台用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等。没有做大剂量试验,没有做联合用药的观察,怎能得出这个“更有效”的结论
第四篇:论文撰写:医学论文的主要类型
一般医学刊物中刊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述评、论著(论著摘要、实验研究、诊断技术等),病(例)现报告,临床病(例)理讨论、学术交流、综述、专题笔谈、经验介绍、讲座、简讯等。
三.医学论文的基础结构
医学论文(论著)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
题目:论文的题目必须切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 20 字)。
摘要:全文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数据,提出有意义的结论(包括阳性及阴性)。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objectiv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results)、结论(conclusions),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在 200 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 3 ~ 5 条。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 3 位,3 位以上加 “et al”。
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这段文字不宜超过 100 ~ 200 字。
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对于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 ⑴ 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 ⑵ 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 ⑶ 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客观地加以分析,不应有意无意地加以挑选。对于一些阴性结果,不必一一列出。尽量组织严密,符合逻辑、进行对比观察。
讨论:论文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 “ 结果 ” 的意义。
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 主要的原理和概念; ⑵ 实验条件的优缺点; ⑶ 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明; ⑷ 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性; ⑸ 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 ⑹ 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讨论 ” 的内容也以精简为原则,要能讲清楚主要的论点,已经谈过的不宜在这一节里予以重复。在结论的问题中避免以假设来 “ 证明 ” 假设,以未知来说明未知,并依次循环推论。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在于引证资料(包括观点、方法等)的来源,不可从别人的论文中转抄过来。
内部资料,非经正式发表者,一般不作文献引用,为此一般要求引用文献者必须用阅读过的重要的、近年的文献为准。论著 10 条左右,论著摘要 3 ~ 5 条,综述 20 条左右。
四.医学论文的产生过程
选题阶段:论文的选题,也即是科研的选题,有时一项科研可产生多篇论文。选题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步:
初拟题目:在这项工作之前必须手中有信息、资料和设想,当然可以是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总结,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临床遇到的罕见病和疑难病例; ⑵ 危重病人的诊治经验; ⑶ 阅读国内外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受到的启发,进行技术和方法的移植研究; ⑷ 新药、新仪器的临床应用,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 ⑸ 上级布置或招标的题目。在初步考虑拟选题目之后,应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避免题目类同、结论陈旧和不符合客观事实。在别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寻找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
实验研究阶段:这包括应用国外或国内的先进手段、药物、手术方法、检测等进行临床试用、观察和随访调查,并用动物或正常人作对照试验,要求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及资料,作为论证和评价成果的依据。
整理、分析资料和总结阶段: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临床分析和比较,得出显效、有效和生存率、死亡率、发病率等结论,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引证文献作对比。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并对病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进行论证,包括预后的估价。最后对论文作出自我评价,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撰写论文阶段:该详则祥,该简则简,文字简练,用语准确,恰如其氛,切忌浮夸和虚构。当然,在产生论文以前,每位作者必须学会文献检索,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的 x2 检验、t 检验、f 检验、相关分析、回归运算、如何选择样本大小等,努力阅读医学情报信息和文献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写出真正好的论文。
五.医学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科研设计的选题与立题问题 标题太长,主题不突出。标题与内容不符,或题目太大而内容贫乏。标题单调,主题不明确。关于题目要求: ⑴ 可检索性; ⑵ 特异; ⑶ 明确; ⑷ 简短。命题方法: ⑴ 方法; ⑵ 结论; ⑶ 探讨。
关于把 “ 构成比 ” 当 “ 率 ” 的概念问题。
在医学文献中,我们发现有些作者对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等概念混淆不清。
关于疗效的确切评价问题。
只有观察组没有对照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医学研究结果如无适当的对照比较,就难结论。即使有了对照组,若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同样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以上可见,对照组与实验组一定在性别、年龄、病情、病期、病型、部位、疗程等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其结果才有科学价值。
病例资料经过有意无意的挑选:有些论文,对所谓 “ 资料不全 ”、“ 疗程未满 ”、“ 未随访到 ” 的病例剔除不计,这样所得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疗效高,因为若如此剔除,其结果的科学性必然成问题。更有甚者,对一些数据,主观臆断地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加以剔除,完全失去了这次研究的意义。
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够。⑴ 无明确的客观指标、仅凭患者主诉进行考核; ⑵ 观察、研究人员的主观偏面性; ⑶ 考核标准过低; ⑷ 数据未经统计学处理; ⑸ 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统计学分析的差错。⑴ 对照组的设立(随机同期对照、历史性对照、不同地区或医院的对照交叉对照); ⑵ 随机化分组(简单、区组、分层); ⑶ 盲法(非盲、双盲)。
以上资料,说明了在考核疗效时一定要注意: ⑴ 病例资料的可比性; ⑵ 客观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 ⑶ 考核指标要有严格的科学性(可比性、指标不能过低,不能有主观偏面性等)。图表的应用问题:图表是表达研究数据,使之一目了然的最简洁方法。一般来说 “ 图 ” 是从 “ 表 ” 来的,可以使读者从图中看出一个大概趋势和实验内容。在图表应用上,可用文字表达的就尽可能不用图表,必需用的也不宜过多,一般在 4 幅以内。
第五篇:医学论文的撰写程序
关键词:撰写程序
(一)资料准备
1.数据的审核与统计处理。
2.列表与绘图。
3.照片与典型病例的选择(部分临床诊治技术与方法介绍需要)。
4.引用资料的整理。
5.从本实验的结果出发,提炼观点。
6.必要的补充实验。
7.明确观点与提出结论。
(二)拟订提纲实验医学论文通常由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与材料、结果、讨论、文献等9部分组成。拟订提纲重点应放在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个部分。拟订提纲是一个反复思考再三斟酌的过程。提纲宜细勿粗,以免撰写时遗漏。作者拟好提纲之后,最好再征求同事与专家的意见,在尽可能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再修订提纲。
(三)草稿、清稿与定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验性科研论文都不是一次定稿的,总是经历由起稿-清稿-修改-定稿的过程。草稿的目的是把作者构思全部写进去,力求内容的层次结构清晰,逻辑例题。草稿中所用材料宁多勿少,因为修改时删减较易,而新添较难。写草稿是一个边写边改的过程,所以在整个草稿写完之后,必须抄出清稿,然后把清稿反复阅读几遍,反复进行必要的修改。一般地说,前几次修改着重于内容和结构的调整,后几次修改着重于修辞与其它细节,只有达?quot;层次清楚,数据无误,判断合理,论点明确,结论得当,文字通顺“的要求时,才能定稿。至于论文的字数,一般不要超过4000字。应当强调指出:修改文稿,对作者是一个重要的锻炼过程,把它看成导师与编辑的责任,这是错误的。当文稿初步定下来后,在未向期刊编辑部供稿之前,应征求同事与专家的意见,这对最后定稿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论文中的专业术语,一般不宜使用简称。若术语过长,为节约篇幅,需使用简称时,应当注意其规范化,即首次用全称同时在括号内注以简称,并附以”下同"二字。论文中应当尽量少用⑽乃趼杂铮约跚岫琳叩木窀旱!h缡褂盟趼杂铮φ卑凑展视牍谟泄毓娑ā=铣s玫乃趼杂锟刹握铡禗ictionaryofabbreviationsinmedicineandtherelatedsciences》(ed.byedwinb.steen)。非常用缩略语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应先注明全称或拉丁文,然后才标出缩略语。对于新近发现的物质名称,如暂无可公认的可借鉴的缩略语,此时应查词根与词源辞典,在了解它的组成后,才给出缩略语。例如thrombinmodulin是thrombin与modulation两词组成,则缩略为tm。在论文中存在较多的略语时,应将该文所有缩略语在第一页下方予以脚注。
(四)送审与回修对定稿确认无误之后,可以有选择的投给有关刊物的编辑部。一般要求附以单位介绍信,否则不予接收。对于实验性科研论文,编辑部如认为不宜刊登则退稿;如认为本文以可考虑刊登,便邀请有关专家对该文进行审阅,由专家提出可否采用与如何修改的意见。专家对文稿的修改意见,一般并不直接与该文作者见面,而由编辑部综合专家与编辑的意见,以编辑部名义向作者提出修改建议与要求。一般地说,编辑部的修改建议与要求,在原则上来说,作者都应接受并逐条予以认真修改或说明。如果作者通过慎重考虑与查阅资料后,对修改建议有不同意见时,则可按作者本人意见修改,但在寄回修改稿时,应另函说明作者的理由与根据。为了便于编辑部审阅修改稿,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部要求作者将修改稿和原稿一同寄与编辑部。在印出清样后,大多数编辑部将一份清样寄给著者较对,此时一般只能修改文字与排版上的错误,不宜进行论文内容的修改;个别非改不可的地方,应当考虑在不动版面的条件下适当地进行局部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