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水利信息化
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十五”规划纲要(摘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紧密围绕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坚持“统一规划标准,先进安全实用,分级建设管理,资源充分共享”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水利设施的技术升级,提高水利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水利现代化和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2.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标准”原则要打破部门、地区界限,立足全局,统筹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做到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一盘棋。各单位(部门)都要服从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及可能,分期实施、急用先建、逐步推进。
(2)“先进安全实用”原则要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要加强系统安全建设,实现“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标准性、安全性”统一,为系统集成运行、技术升级提供保证。
(3)“分级建设管理”原则按照“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的要求,充分调动各级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省级资金主要用于省级信息源、骨干网络、省网管中心及基础性重要应用系统建设。各级水利部门要确保相应配套资金到位,并负责本级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4)“资源充分共享”原则全省水利系统内部要实现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全省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行业信息资源,如尽可能利用电信、电子、农业、统计、环保、建设、国土、气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和网络。达到与水利部、流域机构的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3.建设目标围绕2015年江苏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信息化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覆盖全省的水利信息传输网络,全面开展水利信息资源建设,普及计算机技术对水利工作的辅助作业,实现各类水利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全面共享,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科学管理提供支持。到2005年,沿江、苏南地区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到2010年,全省实现水利信息化。
4.“十五”建设任务
(1)信息资源建设一是完善扩充水文、水情、水环境、地下水、工情等5个信息站网;二是新建水土保持、旱情、险情、灾情、综
合信息等5个信息站网。
(2)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水工程、水利建设、行政管理、水利经济、水利科技、人事管理、水利档案、社会经济等12类数据库。
(3)信息网络建设一是完善骨干网,新建4个地域网中心;二是建设13个市级地区网;三是建成64个县和厅属单位部门网;四是建成水情自动测报和江水北调监控2个专业网;五是建设省网管中心和市网管分中心。
(4)应用系统建设一是完成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水利科技、人事资源、文献档案等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二是基本建成水环境管理、工程监控、勘测规划设计信息管理、建设管理、水利经济等应用系统;三是逐步建设水土保持系统、市县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二、主要内容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十五”建设任务,全省水利信息建设分为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四大部分。建设的策略是以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为龙头,全面推动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信息资源建设“十五”期间,在江苏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9类信息资源的建设,利用遥感、遥测、雷达、GPS、等现代技术和常规手段,实现各类水利信息的采集。同时,加强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见图一:江苏省水利信息资源结构图)。
2.专业数据库建设建设面向全省水利系统的、基本完备的数据库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处理机制,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服务。专业数据库建设必须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部门建设、全网数据共享的办法。要研究信息的关系、建库的办法,达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十五”期间,分期分批建设12类专业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已建的数据库(见图二:江苏省水利专业数据库结构图)。
3.信息网络建设江苏水利信息网络按省、市、县三级网络构架(三级结点,四个层次),实现省、市、县水利部门网络的互联互通,并连接全国水利信息网和江苏省政府信息网。一级结点是省水利厅网络中心。二级结点是市水利局(或厅直单位)网络中心。三级结点是县水利局网络中心。网络的四个层次分别是骨干网、地区网、专业网和部门网。“十五”期间要建成连接省、市、县三级的信息网络(见图三:江苏省水利信息网络结构图)。
4.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要高度重视应用系统建设,为
全省水利工作提供多种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要研究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解决各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功能力求做到满足各级水利部门的需要,避免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开发。“十五”期间逐步建设和完善13个应用系统(见图四:江苏省水利信息应用系统结构图)。
5、江水北调监控调度系统示范工程“十五”期间,以江水北调工程为原型,充分考虑南水北调规划的实施,进行信息化示范建设,建成供水监测、水量分配调度、工程运行控制、运行效果评估、工程管理信息等五个子系统,实现水量调度科学管理,工程运行在线监视,工程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确保工程高效运行。同时为全省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
第二篇:河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
河北:关于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汇报
水文预测系统信息化建设:水文信息化水平也有新的提高,新建了 646 处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了河北省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和 5 个水情分中心;建成了 6 个旱情监测分中心,旱情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并实现了土壤墒情信息编码上报,为科学抗旱、全面抗旱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全省基本水文数据库一期建设和三级节点库的全面建设;省局及 8 个直属局开通了网站,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大大提升。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2006年,与省气象局共同对全省雨量监测站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建设,新建改建雨量自动监测站1532个,使全省自动雨量监测站网总数达到2324个,使过去3个多h才能收齐的全省雨水情信息缩短到20min,大大提高了雨水情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延长了洪水灾害的预见期,全面提升了防汛抗旱快速反应能力,也使河北雨量自动监测工作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二是推进通信传输现代化建设。已建成各类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预警等通信系统120多个,拥有各类通信设备4000余部,初步形成了以防汛通信专网为基础、通信部门公网为依托、其他部门专网为补充的综合防汛通信保障系统。三是推进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建成了河北省防汛调度中心计算机网络,实现了防汛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合一,并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省政府、省直有关厅局和11个设区市防办的计算机网络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四是推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目前,省、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已实现雨情、水情、汛情、工情、灾情等各类防汛抗旱数据的快速查询、检索,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
第三篇:水利信息化工作总结(范文)
我局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科技局和两个目标督查办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xxxx”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以县委十一届四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保证科研经费及时到位,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加速水利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促进知识的发展、更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就XX年我局科教兴县、信息化工作专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在水利建设中的逐步推广应用,使广大水利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掌握科学技术、不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都将会被末位淘汰。可以说,谁先掌握了科学技术、谁最先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谁就能争取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先机。为此,今年,我局按照金委目督办发〔XX〕22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领导责任制,制定了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制度,采取了集体会商,共同研究的方法,局目标管理办公室不定期组织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查找、分析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报全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局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今年,我局根据金委目督办发〔XX〕22号文件下达的科教兴县工作网络目标,组织有关科室和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传达,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明确了今年的科技攻关项目。并以金堂水利发〔XX]42号文件的的形式将所承担的四个项目分解下达到了责任科室,明确科室负责人为所承担项目的第二责任人。科室又将具体项目落实到了个人头上,使每一项目都有具体的承办人员。层层有责任、层层有压力、层层抓落实,集体研究,共谋水利发展之大计,保证了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县水利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不断攀升的舞台。
三、制订措施,提供保障
今年来,局党组把科技工作当作水利事业工作任务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此来推动我局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订了奖惩措施。并把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局内主要目标进行考核,与科室和具体责任人的政绩挂钩,对有较大贡献的人员,在年终评选先进,目标奖励时给予优先考虑。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给每一个项目下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购买资料、外出调研等;在时间上,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量不安排与之相关的工作,确保科技项目的顺利完成;在用车上,优先保证科技人员的用车安排,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坏境,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科技攻关,确保目标任务完成XX年,县目督办下达给我局的科技目标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党政领导重视是关键,为此,我局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机制上为科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二是加强沱江水土保持研究,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微水治旱工程建设。这一项目分解下达给我局水利科具体实施后,水利科组织及时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认真总结我局以往在水土保持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新材料、运用新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在今年的水土保持项目的水系坡面建设中,建设“u”型防渗渠13千米,治理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在生物措施中,大量选用新的植物品种用于坡面和堤埂绿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微水治旱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丘陵山区农业缺水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党和政府实践“xxxx”重要思想,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直接体现,是老百姓的造福工程、贴心工程。全县微水治旱规划面积24.6万亩,占全市的一半左右。今年的微水治旱工程安排在12个乡镇75个村,投资1567万元,新建蓄水池3301口,整治山平塘274口,群众踊跃投工投劳,新增水方154万方,解决旱地灌溉面积5.2万亩,极大地缓解了供需矛盾,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2种,新技术3项,研究项目2项。XX年,为进一步发展我县渔业生产,在原有渔业品种的基础上,加大了名优特水产品种的引进,加快了渔业品种的调整步伐。今年,我们先后引进了大闸蟹和丁鱿等2个名优特品种。从引进到试养,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养殖技术。
1、大闸蟹:形态独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是水中珍品,对人体机能具有较强的滋补、免疫功能,经济收益亩产几千至几万元,所以,既具有较强的食用价值,又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同时又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2、丁经:又称丁桂鱼,具有肉味鲜美、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等优点,耐低氧,食性杂,易驯化,起捕率高,最大个体可达7.5千克,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饲养,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重点示范项目,亩产可达1000千克以上。通过引进以上新品种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了新技术,如推广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聘请市水利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到我县进行讲课,主要是严格控制用药量,禁用药,休药期,进行人工养殖;健康养殖技术主要采取有机肥进行养殖;仿生态养殖技术,主要适用于大江大河养殖和偏远的山区养殖,通过引进新技术,今年产成鱼565万公斤,繁殖鱼苗种2600万尾,稻田养鱼10000亩,化肥养鱼XX亩,培育新增产值10万以上的水产养殖大户3户。对攻关项目主要是引进的两项新品种进行集体攻关,争取形成规模,加以推广。
今年以来,我局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县科技局和县目标督查办的具体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加速我县水利事业发展和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局科技工作也还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提高的地方,我们相信,只要通过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全体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充分发扬团队精神,牢固树立大局、整体、科学观念,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增强集体攻关意识,制定更加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新政策,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刻苦攻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级下达给我局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定能够为我县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一定能够为我县的科学技术腾飞和小康的实现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第四篇: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无线测温 http://www.xiexiebang.com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却已严重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它是实现防汛抗旱科学指挥,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清华同方一直关注水利、农业、林业等与国土资源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并依托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规划、设计和实施,承担了多个水利应用系统的规划、实施与开发,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规纳整合,推出“数字水利”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希望借此推动水利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打造中国水利新形象。
“数字水利”,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构建数字化数据库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一平台和环境中,以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水资源治理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一、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是“数字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具备数据广泛性、采集快捷性、数据存在应时性的特点。清华同方的“数字水利”采集系统采用人工和自动采集相结合、卫星遥感和雷达扫描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对外部数据进行有效整合,系统包括通信网络、远端终端单元(RTU)、SCADA中心站和采集各种信息的传感器。SCADA系统具有远程操作监视、控制、诊断和本地控制过程;RTU具有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可实现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并支持多中心通讯方式。
二、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就是通信网络建设。清华同方根据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等对通信网功能的要求,提出有线与无线相结合、专网与公网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建立统一的多业务网络。这满足了业务需求,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实现了统一管理,从整体上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无线通信可靠性高,尤其在灾害发生时,不会因物理线路损毁而影响传输。有线传输方式传输差错率低、抖动小,受物理环境影响小,适合宽带应用和多业务的组网传输。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可以兼顾到性能与可靠性的需求。
采有以专有网络为主,公网作为补充、辅助的方式,将专网通信与公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了专网的网络覆盖范围,保障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三、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
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处于系统信息流程的核心位置。“数字水利”的数据和信息存储主要依赖分布式存储系统。清华同方通过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建设,构建出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载体的水文观测成果、遥感解译成果、数字摄影测量成果、经济、社会与人文一体化集成平台。
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平台:硬件平台建设,行业应用软件系统平台及二次开发平台的建设。
(一)硬件平台建设
硬件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主机和存储设备两个主要部分。
(二)软件系统平台
软件系统平台是水利行业应用的基础平台,也是“数字水利”建设的核心。
软件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平台、二次平台及空间基础框架。“数字水利”应用平台包括下列关键技术: 1.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2.元数据管理 3.空间数据仓库 4.异构环境管理复杂数据对象 5.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电子地图与数字高程模型 基础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四、数字模拟系统
清华同方“数字水利”决策支持模型系统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模型体系 业务层模型体系 模型群建模系统
五、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涵盖了防汛减灾、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等内容。
(一)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二)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系统
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系统是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目前长江、黄河、松花江、海河流域已经建立了本系统,在流域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融合大型数据库和模型计算技术,实现了GIS与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
该系统将实现了对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采集、实时传输、信息存储管理和在线分析处理等功能,并根据已建立的水量、水质和水环境分析模型,实现对水资源的远程控制和综合管理。
(四)水旱灾害统计办公自动化系统
水旱灾害统计系统是针对水旱灾害统计而开发,该系统采用WEB方式开发,数据集中管理,针对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和提供分析模块。
(五)墒情实时监测及抗旱信息管理系统
清华同方参与了三峡总部信息系统、河北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浙江水利总体规划设计、江苏江海堤防通信网络系统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工作,获得了水利行业用户的充分认可。
第五篇:水利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
佛山市位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现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五个区,面积3813.64平方公里,人口338.98万,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68.66亿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我市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水、内涝和台风,全市95%以上的人口、耕地和工农业总产值都依靠堤防工程捍卫,水利建设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至为关键。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依靠工程措施已不可能完全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按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思路,近年我市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力度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在水利部、省水利厅、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力促进了各项水利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2001年4月,“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统网站被国家防办列为重点推荐的网站。2001年3月,该系统被广东省水利厅列为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一个平台,四个支撑点,两个完善提高”的建设项目之一。2003年市三防办被省信息产业厅列为信息化示范单位。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汇报一下我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一、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 “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始于“九五”期间,首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引入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顺德水利局于1995年开始了“顺德水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96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基于DDN帧中继技术的水利综合信息网,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作为覆盖佛山全市范围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于1997年开始筹建,1999年12月实现了佛山市三防信息在因特网上发布,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共投资6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其中顺德水利局于2001年底建成“顺德防汛指挥系统”,具备提供防汛指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对其余各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对我市的水利工作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市三防系统虚拟局域网已连接到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禅城区等区一级水利单位,并与军分区、市直属单位、水文分局等11个主要防汛单位构成虚拟局域网。各区水利局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配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卫星云图接收、大屏幕投影及大型水雨风实时情况自动电子显示牌等,并利用防汛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加装水位遥测设备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对各辖区各镇进行江河水位的遥测和报送,通过水情遥测软件把实时水位及时发布。其中,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的光纤网络已联接各基层水利机构,目前全市49个基层水利单位中已有30个单位联接了光纤,基层水利单位的网络覆盖率达到61%。全市目前建立了近百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综合运用天眼2000防汛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对水、雨情、气象状况、台风路径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水位、流量、降雨量、水势及台风情况预测。所有水、雨、风等信息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
2、构建多层次的防汛通讯系统。
在虚拟局域网的基础上,我市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主要防汛单位进行网上会议、可视通话和网上图、文传输。“佛山市三防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其电视会议管理中心设在市三防指挥部信息中心,下设7个分会场,能同时实现16个点的多点电视会议的召开。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通过该系统向各区水利局、三防办进行视频直播及图文直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会议不仅是全省首个地级市召开的水利信息化的会议,而且也在全省地
级市中创下网上视频直播及图文直播的先例,赢得了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初步建成“佛山市三防IP电话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光纤进行传输,实现网上通话。系统配置100个IP电话,并可根据需要配置各种中继分别与电信公网和现存的PBX交换机连接,方便地实现通讯。
建立了网络技术与移动电话相结合的“移动短信中心系统”,通过“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服务器定时向有关领导和水利系统职工发送我市主要水文站的水情及三防信息,有关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点播查询指定站点水情。
3、建立了佛山市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运用GI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建立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点击电子地图中的工程设施(如堤围、水闸、船闸、电排站、水库、险段等),即可显示该工程设施的基本参数、有关文字资料、图片及动态图像。通过电子地图,可及时了解出险堤段或水利设施的设计、地质等资料,以及出险堤段、水利设施附近的防汛物资储备情况,为防汛抢险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4、初步建成了相关专业资料数据库。包括水、雨、风情信息库、气象信息库、工情资料库、法律法规库、防汛抢险知识库、历史资料和图片库、行政管理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构成支持决策系统的基础,并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享。
(二)建立了三防、水利信息网站
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于1999年12月开通,按照汪恕诚部长提出的“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宗旨,经过三次扩充和改版,目前我市的水利信息网已成为内容全面、信息实用、更新及时的水利网站,系统网页包括我市水、雨、风、旱情的最新气象卫星云图、三防紧急通知及我市的水情、风情、旱情等实时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气象、水文、突发天气预报等有关信息。网站采用“TRS网络新闻采编发系统”进行每日新闻更新,开辟了水利新闻、水利专题、水利论坛、法规制度、水资源公布、三防资料等栏目,共登载全球、全国各地的水利新闻及行业行业论文近1.5万条,国家、省、市的水行政法规100多条,水利图片、录像500多张(片)。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为社会各界和有关领导查阅资料,掌握信息提供了快捷有效准确的服务,受到了各界的好评。据记录,佛山市三防、水利公众网自1999年底正式运行以来,已有近33万人次对该网进行浏览,并于2002年被授予“市直十佳网站”的称号。我市各区水利局及相关单位均建立了网站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服务,全市水利系统网站的浏览人数累计达到60万人次,这些水利网站已成为面向全社会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和方针政策、普及水利知识和提供水利信息服务的有力工具。
(三)积极推进市局机关办公自动化进程
我市水利局机关的办公自动化从2002年的5月份开始试运作。通过宽带城域网(机关专网)和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系统,实现政府系统跨部门、跨平台的资源共享以及政府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该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子系统、公文管理子系统、行政管理子系统、公共信息子系统、个人信息子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短信管理等八个子模块。为推广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市水利局及区水利局基本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用于日常办公及上网使用,每台机都安装了内外网隔离卡、双硬盘及双操作系统,实现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保证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各级水利工作人员在文档管理、远程通讯、工程设计等日常办公工作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甚至是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全市水利系统机关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四)建成多个水利工程集群控制试点
我市的水利工程集群控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控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以水闸、船闸、电排站为监控对象,以各街道办(镇)水利会为中心建成一套远距离集中监控系统,将辖区内水(船)闸的日常启闭
和管理集中在控制中心进行远程监控操作,实现工程运行控制集中化、管理信息化、日常维护专业化,达到闸(站)无人值守,精简人员。水闸(站)和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采用光缆连接,提供点对点的通信管道,形成专用网为主公共网为辅的通信网络。通过现场操作箱和可编程控制柜,实现水闸(站)接收、执行控制中心发出的遥控命令,也可以手动就地控制,并将现场的状态和数据实时上送控制中心。
佛山市的首个示范点顺德区伦教集群监控工程于2000年10月实施,2001年8月中旬全部完成,工程实现了分布在伦教20公里堤围上的8座水(船)闸的集中监控。继顺德区实现伦教水闸集群控制后,我市的水利工程集群控制的试点还包括南海区官山水系水资源合理调配、自动化控制系统,四乡联围自动化调控系统,以及顺德区容桂、大良、北滘水利闸站群监控系统。目前,我市的共有6个水利工程集群控制试点实现了水闸、船闸、电排站的集中控制,统一管理,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使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防汛抢险时的联合调度创造了基础。
目前,远程视频工程无线监控系统正在建设之中。该系统可实时监测河道、水坝的水位情况及水库、坝区的周边环境。监控中心能对远程现场的云台和摄象机进行控制,用户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来浏览各监控点的监控图象。该系统结合了微波技术与远程监控技术。
二、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体会
(一)关键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领导重视
近年来,水利部、国家防总对水利、三防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汪恕诚部长在谈到水利信息化工作时,要求把水利信息化作为推进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广东省水利厅也多次召开会议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近期佛山市也召开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把握机遇,巩固领先优势,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以赴建设信息市。结合水利工作思路的转变,我市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水利信息技术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统一管理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手段,水利信息化势在必行,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从上至下提高认识,做到领导重视,积极落实资金,加大水利信息建设的投入,使我市水利信息化得以迅速推进和发展。
(二)高起点规划,精心设计,分步实施。
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时,根据我市三防水行政部门的职能、组织机构、现有系统资源配置及系统信息需求关系等实际情况,确定系统必须以高新技术和高标准为起点,以使用操作方便和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主要目标,以高可靠性和实用性为设计原则,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大纲》、《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及《佛山市信息化建设指导书》的建设要求为依据,严格遵循信息工程建设规范,力求实现“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及具备可扩充性”等特点。在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局域网与广域网相结合的技术,在实施中则采用“先建局域网——再联接广域网——不断完善”的分步实施方案。
以培训为基础,应用为目的,大力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一是举办多个“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培训班,通过针对性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提高了全局、及水利系统的职工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二是加大网络终端设备的硬件投入,市水利局和各区水利局已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基层水利单位平均每两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用于日常办公及上网使用;三是在文档处理、远程通讯、工程设计等日常办公工作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市水利局全体工作人员于2002年5月份开始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南海区、顺德区水利局也相继启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三年多的推广和应用,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网络已成为我市水利职工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包括领导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了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快了三防、水利信息建设的步伐。
三、三防、水利信息化工作设想
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厅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抓好三防、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针对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已编制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导书》,使各区的水利部门能够在技术标准统一、便于全市联网、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和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稳妥有序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实现六字方针,即“修路、造车、送货”
1、“修路”是基础,就是要修建信息化高速公路。
我们所说的“修路”就是指要完善全市水利系统网络干线建设, 争取建成覆盖全市重点防洪地区及基层水利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目前,佛山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已基本覆盖各区水利局和市直属有关单位,成为佛山市政府办公网的一部分。但各区辖下的部分基层单位尚未能与市局联网,未能构成覆盖全市重点防洪地区的光纤网络。十五期间我市计划将目前网络光纤的覆盖率由61%提升至100%。构成覆盖全市各级水利机构的通信网络,提高水、雨情测报和传输的及时性、可靠性,实现20分钟内完成全市重点报汛站的水、工、旱、灾情信息收集的目标。同时实现各单位内部和各单位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
2、“造车”是关键,就是要建造我市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构建水利信息公用平台。
首先要在市及区级水利机关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初步建成具有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技术的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信息交换电子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开展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源的开发、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同时加强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继续抓紧制订各类信息的代码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议与规范,初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体系,为平台建设做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第三是建设水利信息化九大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指挥系统(防汛减灾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与管理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
3、“送货”是重点,所谓送货是指将网络资源通过上述“修路、造车”的有利条件,实现资源的共享,并能进行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送到全市水利系统和社会相关部门,使之成为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全系统要消灭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的现象,使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效益的良性循环,使其成为佛山水利人的财富。
“修路、造车、送货”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通过实现上述六字方针不断完善我市的三防、水利信息系统。
(三)继续推广水闸(站)群控工程建设
“先进实用”是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过近几年尝试和实践,我市在水闸(站)群控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防汛抢险的联合调度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我市要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继续逐步推广闸(站)群控建设,更好地发挥工程防洪排涝作用,实现水资源优化调度。
(四)结合行政区域调整,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三防、水利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今年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域的调整,实施撤市(县级市)建区工作,设立了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行政职能得到重新落实,大佛山的格局初步形成。佛山市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全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形势——要针对各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运用、应用系统的整合、完成和完善水利公用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按照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部署,我市将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开展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力求达到统一安排、树立典型、鞭策落后、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目的,力争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我市三防、水利信息化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在视察佛山大堤时对我市提出“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佛山市各级水利部门正致力积极实践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目前与先进的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大量工作要完成,希望水利部、省水利厅、省防总及各兄弟单位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今后我市
将按国家、省、市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加快我市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动我市三防、水利现代化,为把佛山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作出水利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