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直水务局系统科技人才建设及科技创新创业情况汇报[最终版]
市直水务局系统科技人才建设及
科技创新创业情况汇报
平凉市水务局
(2011年6月1日)
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水务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围绕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这一中心任务,以强化职能,优化服务为宗旨,以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思维,优化环境,高度重视水利水保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狠抓了水利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服务和促进了水利水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全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建议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市水务局内设办公室、规划计划科、经济财务科、水建科、水管科和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市河道建设管理处)、市水政监察支队(市水政水资源处)、市水利综合经营办公室共8个科(处)
室。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市水政监察支队为县级机构。市水务局下属单位包括3个县级事业单位市水土保持局、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市水利水电工程局,6个科级事业单位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市水利中心试验站、市城区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市城区河道管理站、市水文地质工程局、市水利物资公司。
目前,全系统共有职工363人,其中公务员47人、干部190人,工人158人;研究生4人,大学文化程度的85人,大专文化程度86人,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188人;正高级职称的2人、副高级职称的17人、中级职称的56人、助理级职称74人;技师2人、高级工32 人、中级工70人、初级工5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50岁以上的15人,49-40岁的46人,39-30岁的8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平凉市“222”创新人才7人,平凉市拔尖人才1人,平凉市优秀科技人才2人。
二、人才队伍引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贯彻落实,面对项目增多、任务加重、要求提高、压力加大的工作形势,市水务局系统各单位水利水保专业性人才缺乏、技术人才严重断档、现有人才年龄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
1.市水务局、市水保局,业务技术人员都年龄偏大,出现严重断档和青黄不接,专业人才非常紧缺,急需补充水利、水保、水3-
务中,基本上都依赖临时高薪聘用其他单位的专业人才去承担和完成高级工程师及总监岗位的工作。
三、对水利人才引进措施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具体建议
1.在科技人才引进上,应注重专业对口,符合行业工作技术要求,直接引进学校毕业生要突出能力素质。注重积极创造条件随时引进在基层经历过实践锻炼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水利水保专业优秀人才。
2.为了保证外籍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好,建议市上建立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出台一些有利于外籍人才留得住的优惠政策,有效解决外籍人才容易流失的问题。
3.建议市上建立人才使用定期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人才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提拔使用真正挂钩,促使水利水保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4.建议市上完善和出台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服务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5.建议市上给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增加编制10名以上,为该院今后大力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创造条件。
6.建议市本级财政预算内给水利水保科技单位增加科技推广经费数额,促进水利水保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不断提高,有效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市直水务局系统科技人才建设及科技创新创业情况汇报解读
市直水务局系统科技人才建设及 科技创新创业情况汇报平凉市水务局(2011年 6月 1日
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水务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 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 牢固树 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围绕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 保障这一中心任务,以强化职能,优化服务为宗旨,以健全和完 善人才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创新思维,优化环境,高度重视水利水保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科 技创新创业工作,狠抓了水利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服务和促 进了水利水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全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建议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市水务局内设办公室、规划计划科、经济财务科、水建科、水管科和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市河道建设管理处、市水政 监察支队(市水政水资源处、市水利综合经营办公室共 8个科(处
资源、财会方面的专业性人才 3-4名;从人才使用发展情况来看,近年考录引进的公务员大多为非水利专业人才, 2-3年内不能马上 适应工作需要,考录的水利专业人才也都是学校刚毕业,由于实 际工作经验缺乏,不能马上适应工作需要。
2.市水保科研所专业人才短缺, 技术人员老化, 断层现象严重。全所现有 23名技术人员中,水土保持、水利专业人员只有 11人, 35岁以下科技人员仅有 4人,人才队伍专业和年龄结构需要不断 优化, 急需引进 2名水工建筑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生或本科生, 以适应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科研工作需要。
3.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作为我市水利系统唯一的水利勘测 设计单位,由于技术人员严重紧缺,现有技术力量难以适应全市 水利工程项目大幅增多之后的技术服务保障。由于受单位编制限 制,人事关系不能理顺,自主招聘的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工作一、二年后,都纷纷离开该院,现有的 8名临聘专业技术人员,随时 也有流失的危险。根据目前工作需要,水电设计院专业技术人员 达到 40人以上比较适宜, 而目前水电设计院只有专业技术人员 26人。该院现在急需水利工程专业人才 5人,岩土地质工程专业人 才 1人,机械电器专业人才 1人,金属结构专业人才 1人。4.市水利水
电工程局 72名职工中, 专业人员 40人, 其中工程 师 9人,助理工程师 15人,技术员 16人,人才结构不合理,高 端人才匮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缺乏既懂水利水电工程 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近年该局承揽的工程建设和监理任
第三篇:20130917沧州渤海新区开发建设情况及科技创新开展情况的汇报
沧州渤海新区开发建设及科技创新开展情况
汇
报
(2013年9月1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渤海新区开发建设情况及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向调研组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渤海新区开发建设情况
(一)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对沧州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12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0亿元,同比增长12.1%,是建区之初的5倍,占沧州市总量的1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7亿元,同比增长28%,是建区之初的6倍,占沧州市总量的26%;完成全部财政收入88.3亿元,同比增长24.5%,是建区之初的8倍,占沧州市总量的23.3%。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1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同比增长24.1%;完成全部财政收入53.6亿元,同比增长17%。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港口建设取得突破,对临港产业及冀中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黄骅港综合港区一期工程2010年8月建成通航,2012年,黄骅港完成吞吐量1.3亿吨,同比增长12.4%,集装箱完成10.2万标箱。今年上半年,黄骅港完成吞吐量8227万吨,同比增长102.8%,集装箱完成9.1万标箱,同比增长
218.5%,增速均居全国主要港口首位。目前,正加紧推进综合大港二期工程,确保年底20万吨级航道、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邯黄铁路同步投用,此外,推进了一批5-20万吨级煤炭、散杂货、集装箱、液体化工、粮油等专业码头建设,黄骅港正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
(三)狠抓项目建设,现代临港产业加速聚集。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核心支撑。截至目前,在建项目122个,总投资1927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86个,总投资1173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电力能源、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产业格局。具备了1000万吨炼油、300万吨重交沥青、750万吨装备新材料、15万吨TDI、63万吨PVC、36万吨烧碱和252万千瓦火电、10万千瓦风电、5万千瓦光伏发电的生产能力。
(四)基础配套能力快速提升,为渤海新区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黄骅新城是河北省重点培育的三个百万人口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目前,以老城区、起步区和核心区为重点的新城建设已拉开全面开发的序幕。交通条件显著改善。邯黄铁路年内通车,石黄、荣乌、沿海三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连接港口与冀中南地区的‚大通道‛初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蓄水能力7000万立方米的杨埕水库及进港管线,中捷石化输油管线、集中供热、化工管廊一期工程、港区5万吨水厂、马黄输气管线、港区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
二、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一)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两年来,落实和推进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22家,其中,14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8家为企业自建。大连瑞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过程所海水淡化与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达力普河北省能源领域专用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钢河北省特种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启元河北省多相传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家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乡谣酒业企业技术中心被省发改委认定为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北海捷现代教学设备有限公司和新启元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先后成立了2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科普基地,扶持了1个研究所、1个水产养殖示范园、1个促进中心。具体是:渤海新区院士工作站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金涌、高从堦(jiē)和中国科学院林励吾等三位院士;沧州市康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引进了中国工程院张生勇、吴慰祖两位院士;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在筹建;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拥有了自主培育的小麦品种(旱地麦)冀麦32号,年推广种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中捷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园被省科技厅批准为‚河北省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大港鸟类博物馆被认定为‚河北省科普基地‛;黄骅市模具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列为首批技术转移服务试点机构。
(三)科技成果转化再创新佳绩。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并呈现加速聚集的态势,已聚集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有近50个项目获得省以上科技资金的支持。如:在河北省发改委2012河北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中,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获得2000万元资金支持。在国家科技部2013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项项目中,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大菱鲆‘丹法鲆’扩繁与推广‛项目获得立项,获60万元的支持资金。在2013首批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新区有8个项目获批,共获支持资金820万元。在2014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中,新启元蒽油加氢生成欧五标准柴油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已经通过河北省科技厅终审,将获得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四)科技人才队伍呈现新规模。渤海新区制定了一系列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引进和用人政策,成为三年内实现‚10所大学齐聚新区、10所科研院所落户新区、1000名专家入驻新区‛的有力保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区符合‚六个一‛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总量为8818人,高层次人才密度达到1.6%。主要涉及港口建设、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等专业领域。到2020年,全区人才总量将达到30万人。
二、新区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渤海新区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区科技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内企业对科
技创新认识不高,对研发项目的投入较少。二是新区对科技扶持政策不完善。三是新区产业层次较低,企业高级人才缺乏。四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
三、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举措
(一)进一步完善新区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争取区内所有企业都了解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二是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三是在新区层面制定一系列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自主创新。
(二)进一步构建科技创新平台。首先,引进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及专利代理、科技咨询等新型科技中介组织,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其次,搞好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共享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增值化、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一站式‛科技信息服务。第三,依托全国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快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构建新区产业升级改造的平台。
(三)进一步加大科技项目引资引智力度。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等系列科技招商与合作活动,坚持对落户渤海新区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分别给予2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新区科技项目快速聚集,深化与央企、京津重点高校 的合作,积极参加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吸引更多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科研团队及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进驻渤海新区,推动新区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科技投入列入预算保障的重点,加快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采取增加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优化全社会科技资源配臵,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扶持力度,保证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四、恳请给予关注和支持的事项
渤海新区是河北省重点打造的增长极,底子薄、任务重,恳请省领导在以下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一是对新区科技项目用地指标给予倾斜。黄骅新城科技创智区,占地1.5平方公里,目前,签约入驻和洽谈的国家级重点科研单位15家,因没有用地指标,大连瑞克和河北工大被安排到其他区域建设,恳请省人大领导协调国土厅,在科技项目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二是在项目用地审批上给予倾斜,新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项目加速聚集,但在科技项目审批过程中,周期长,条件高、名额少。因此恳请协调相关厅局,将渤海新区科技项目优先安排。三是给予资金支持。新区机制尚不完善,没有科技局编制,专项扶持资金较少。因此,恳请协调省科技厅在新区科技项目资金扶持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第四篇:青岛市黄岛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范文
青岛市黄岛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青黄政发〔2014〕49号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每年预算按照实际情况由财政性科技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全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和建设。
第三条 专项资金使用坚持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原则,专款专用,资金使用采取事后奖励或补助方式。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区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并接受区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区科技部门负责区级科技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的认定和管理。
第五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分为科技创新载体奖励和科技创业载体补助,优先支持海洋发展方向、产学研程度高和与本区产业结合度好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科技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
科技创业载体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促进成果转化、孵化和加速的载体,主要包括: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化基地等。
第六条
科技创新载体扶持和奖励
(一)对区内依托企业为主体建设,新认定或获准组建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级别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区内依托高校为主体建设,新认定或获准组建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级别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奖励。
(二)对新引进的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400万元的扶持;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扶持;对将其相关产业和独立研发机构同步引进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追加扶持;与大院大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补助。
(三)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每个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
第七条 科技创业载体扶持和补助
(一)科技创业苗圃(以下简称“创业苗圃”)是指以科技创业团队为服务对象,在一定期限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基本的 — 2 —
创业服务,帮助科技创业团队将科技成果(创意)实施转化并创办企业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
对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创业苗圃的,按认定级别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扶持,用于创业苗圃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支持创业苗圃建设综合考评机制,根据考评结果,按照其提供的各类服务费用实际支出,由专项资金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运营补助。
区级创业苗圃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有独立的运营机构,具有可供科技创业团队使用的场地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能够提供电话、网络接入、办公桌椅等基本办公设施和会议室、展示室等公共服务场地;
2.建立了创业导师工作机制,具备专门的服务团队,能够提供创业咨询、辅导服务及基本的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等服务;
3.入驻的科技创业团队不少于5个,且为新入驻的科技创业团队提供物理空间和创业服务的免费时间在6个月以上。科技创业团队所研发项目应符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指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以下简称“在孵企业”)为服务对象具备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一系列创业培训、辅导、咨询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
对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孵化器的,按照认定级别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补助;
对新确定为市级孵化器资质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扶持,专项用于科技孵化器自身建设。建立孵化器建设综合考评机制,根据考评结果,按照其提供的各类服务费用实际支出,由专项资金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运营补助。
区级孵化器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有独立的运营机构,具有可供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在孵企业使用场地面积占60%以上的;
2.具有较为完善的孵化服务功能,可为在孵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培训、市场、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3.在孵企业数量不少于10家,应有30%以上企业已申请专利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建立入孵企业选择和在孵企业毕业与淘汰机制,入驻企业应符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三)科技企业加速器(以下简称“加速器”)是指以孵化之后企业为服务对象,功能定位介于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化基地之间,旨在为经历了孵化之后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大的研发和生产空间、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和商务服务体系。
对新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加速器的,按级别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扶持;建立支持加速器建设综合考评机制,根据考评结果,按照其提供的各类服务费用实际支出,由专项资金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30万 — 4 —
元的运营补助。
区级加速器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有独立的运营机构,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可供高成长企业使用的场地不少于总面积的70%,且能够提供小试、中试和批量生产的专业化厂房以及公共服务场地;
2.通过自建、引进或整合各方资源等方法,为入驻的孵化毕业高成长企业提供研发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服务;
3.入驻孵化之后高成长企业不少于10家,且能够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包括共性技术开发、检测中试、管理咨询、市场信息、融资担保、人力资源、认定认证、专利代理、国际合作,以及法律、税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第八条 对新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产业集群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分别一次性给予其运营机构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专项用于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和发展。
第九条 支持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或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科技孵化发展联盟(协会),建立科技孵化发展联盟(协会)建设考评机制,对完成目标的,给予其牵头单位每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补助,专门用于联盟(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十条 支持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建立企业定向输送
机制,创业苗圃每向孵化器成功输送1家企业,给予创业苗圃1万元补助,每个苗圃年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孵化器每吸纳1家创业苗圃毕业企业,给予孵化器2万元补助,每个孵化器年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加速器每吸纳1家孵化器毕业企业,给予加速器3万元补助,每个加速器年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第十一条 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内认定为青岛市在孵企业的,按每个1万元一次性奖励其所在运营机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每个3万元一次性奖励其所在运营机构,每个运营机构每年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具备融资上市条件的孵化器和入孵企业,优先向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荐境内外融资上市,入孵企业在孵期间或毕业后3年内成功上市,并在我区注册经营的,其原所在运营机构可获专项资金一次性奖励20万元。
第十二条 对为科技创业载体提供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新增的实验仪器设备按照不高于30%的比例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平台对外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按照其实际发生给予50%服务费用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十三条
同一单位符合第六条第(一)项、第七条中的市级及以上(不含资质认定)创新创业载体认定奖励或补助的不重复享受,按级差予以差额奖励或补助。其他部门已扶持或奖励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不予重复奖励或补助。
第十四条
对创新创业载体内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蓝色领 — 6 —
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获得青岛市孵化器创业项目资助或获得青岛英才211计划项目扶持的,给予不高于50%的配套支持,配套资金使用按照财政性科技资金和《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对吸纳“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青岛英才211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并提供免租服务的创新创业载体,分别按5万元、3万元和2万元给予其所在运营机构一次性奖励。区内的创业孵化基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推荐认定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
第十六条
科技创新载体的引进扶持条件、科技创业载体的认定程序和综合考评办法、专项资金的申请方式由区科技部门会同组织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另行规定。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一年。原《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青开管字〔2011〕16号)和《青岛市黄岛区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青黄政发〔2013〕26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关于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汇报(市政府常务会汇报材料)(定稿)
市政府常务会议 汇
报
材
料
关于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汇报
(2017年4月20日)白山经济开发区
市政府常务会议: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相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缘由
据调查,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及动漫设计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有的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近期,市政府主要领导做了专题调研,听取创业者需求和意见建议。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营造我市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和活力,打造全新平台,构建创业生态,营造创业氛围,有必要成立一个政府主导的推动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统筹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发展新技术、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