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部发文重申落实水利建设政策
财政部发文重申落实水利建设政策
财政部昨日在官网发布文件称,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把支持水利改革发展放到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曾开“最高规格”会议
事实上,今年1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就重点强调发展水利建设,提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金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为确保资金以及多方面问题的落实和解决。7月8日又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中央水利会议,再次重申“一号文件”的内容。而此会议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讲话。受此影响,A股市场上的水利股随之大幅上涨。而昨日财政部下发的文件正是对上述两次政策的重申,再次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公开资料显示,如果按照2010年土地出让金计算,10%计提相当于1200亿元-1300亿元;而在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总额也仅为2000亿元。中央一号文件此前明确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即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
保障地方政府资金到位
国金证券此前分析认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个政策,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在即将到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大潮中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充分到位。地方政府资金占我国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最大比例,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今后水利改革与建设将成为下一个大力发展的领域,具体后续的支持力度要看地方往上报项目的情况,应该不止这个数字。
第二篇:财政部发文
财政部发文,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分配管理
发新债有了天花板
日前,财政部公布了重庆市黔江区的3起违法违规举债担保事件:黔江区财政局出具承诺融资0.55亿元,区教委与上海爱建融资租赁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1.2亿元,区教委与江苏金融租赁股份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1亿元。目前,这3起违规担保均已撤回相关文件,解除了黔江区财政局的担保责任。重庆市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黔江区财政局局长卢某,予以行政撤职处分。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多大?如何防范?今年,我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是多少?如何分配?财政部出台《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分配管理暂行办法》,积极防范财政金融风险。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就此作了解读。
分配上采取正向激励原则,兼顾一些地区重点融资需求
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上限提高到18.8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约1.63万亿元。增加的额度,就是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规模。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发行一般债券为8300亿元,专项债券8000亿元。
“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举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11月,财政部印发《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对地方政府债务借、用、还全过程监控。这次出台暂行办法,就是对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如何进行分配和管理作具体规定。
比如,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1.63万亿元,各省之间如何分配?省内各市县之间,又怎么办?办法明确:省级新增限额,由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内测算,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地方;省本级及市县新增限额,由省级财政部门在财政部下达的本地区新增限额内测算,报经省级政府批准后,按财政管理级次向省本级及市县级财政部门下达。
“新增限额的分配管理,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等,并统筹考虑中央确定的重大项目支出、地方融资需求等情况,采用因素法测算。”该负责人介绍,分配上采取正向激励原则,对财政实力强、举债空间大、债务风险低、债务管理绩效好的地区多安排;对财政实力弱、举债空间小、债务风险高、债务管理绩效差的地区,少安排或不安排。
同时,兼顾一些地区的重点融资需求。比如,中西部地区举债空间可能不如东部发达省份,但这些地区棚改、扶贫等任务较重,所以在分配上也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重大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改革、棚户区改造等,根据各地承担的相关任务,来测算融资需求。
将建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日常监督机制
“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相当于给债务设了天花板,目的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超过这个上限,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表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局部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弱化,个别地区风险超过警戒线,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一些PPP项目存在不规范现象等。
2016年,审计署对2015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中反映,截至2015年底有的地区仍违规或变相举债。审计署要求,要继续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通过问责促进消化债务存量、严控增量。
根据审计线索,财政部对相关违规或变相举债问题进行了专项核查,并对涉及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的市县政府、金融机构,依法提出处理建议。银监会也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风险交叉传染问题,对个别区县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严格依法处理,作出了相应行政处罚。
“下一步,将建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日常监督机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对违法违规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转请省级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风险总体可控,要提高债务支出绩效 “经济新常态下,不仅要及时化解公共风险,而且要完善公共风险管理,防范公共风险的产生和累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从2017年国家预算安排来看,财政赤字率保持3%水平不变,财政赤字规模2.38万亿元。这一规模是适度的,绝非大肆扩张。
从我国政府总体债务情况看,截至2016年末,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GDP初步核算数计算,负债率约为36.7%。即使把或有负债考虑进去,我国政府负债率约为40%。
“这在世界上属于较低水平,也在我们能够的承受范围之内。”刘尚希认为,虽然地方债务水平较高、还债压力不轻,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社保基金支付困难、财政压力较大问题,但这属于短期和局部困难,风险总体可控,谈不上发生地方财政危机。
从资产看,地方债务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虽然在财务上不是都能变现的资产,但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实实在在的作用。今天的债务将换来明天的增长。“当然,还要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高债务支出绩效。”刘尚希说。
财政部: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须纳入预算接受人大监督
2017-07-29 16:24 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周芬棉 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在国新办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刘伟说,财政部强化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刘伟说,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实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此限额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限额按程序确定到各省,不允许突破。将地方政府债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即在预算法实施后,凡是地方政府要新增政府债务,必须纳入预算,接受同级人大审查和监督,不能在预算盘子之外随意举债。
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要在法律构架之下,由各地在法定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范举债。各地的发行规模按照各地偿债能力以及融资需求确定。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逐步置换存量政府债务,降低债务成本。刘伟说,财政部积极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专门制定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办法,要求各地根据债务总额、结构等对风险进行评估。为加强地方债务管理,还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督机制。除审计监督外,财政部驻各地的监察专员办事处(财政专员办),依法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日常监督。部分被预警的基层市县政府、操作不规范的融资平台公司,都是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的常态化监控对象。目前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债务日常监管。
刘伟分析说,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推动,应该说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这个底线。
数据显示,到去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17.19万亿以内,2016年地方政府的债务率是80.5%,低于国际通行警戒标准。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2.01万亿,全国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计算,政府债务的负债率是36.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据刘伟介绍,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是18.82万亿。到6月底,地方又发了一部分债,现在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15.86万亿元,还是控制在18.82万亿这个限额以内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政治局会议作了专门部署,对控制地方债务、防范风险提出了明确要求,刘伟说,财政部将积极稳妥化解积累的地方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持“开前门、堵后门”,综合施策,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
在“开好前门”方面,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说,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和《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管理办法》。对在地方政府债务里面占比较大的融资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之上,财政部鼓励地方在法定限额之内,试点发展项目收益和融资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品种,建立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资产相对应的制度。
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方面,王克冰说,财政部要求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依法界定政府和企业边界,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支持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转型以后的国有企业可以合法合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但是,政府不能替它承担偿债责任。
坚决依法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坚决制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融资,要督促地方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各项规范管理政策要求,防止地方政府把它异化为变相举债的渠道。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查处问责力度,对于隐性债务,实际就是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和变相举借的债务,财政部将保持监督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省级政府要建立严格的查处问责机制。要发挥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监管合力。
(原标题:新增债务须纳入预算接受人大监督)
第三篇:农田水利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市农田水利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财政部综合司、农业司、水利部财务司《关于请协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等相关情况专题调研的函》和*财办发[2011]*号要求,我市财政、水利部门及时沟通、密切配合,按各自职责,认真对照调研内容积极开展调研,做好相关数据的测算统计及政策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策落实情况。
1、本市将根据省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具体实施办法或操作细则出台后,制定我市具体操作细则。
2、根据财政部、水利部财综[2011]48号规定,本市已按照规定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3、本市尚未安排使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4、贯彻落实此项政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相关政策建设。我市地域广大,农田水利建设任务繁重,资金需求较大,市级资金来源无法保证,需要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建议省级对我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进行统筹。
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和来源情况。
1、2011年和2012年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情况测算。经测算,2011年需求为*亿元,2012年为*亿元。
2、2011年和2012年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情况测 1
算。经测算,2011年来源为*亿元,其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测算*亿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测算*亿元,2012年来源为*亿元,其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测算*亿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测算*亿元。
3、具体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类型及资金需求情况的测算过程。根据《***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粮食功能区建设等。具体情况如下:
2011年:农田水利建设经费测算值为*亿,其中:山塘加固*座,总投资*万元;加固、新建引水堰坝*座,总投资*;新建、修复泵站*座,总投资*万元;改造灌区末级*KM,总投资资*万元;小型灌区渠系(粮自工程)改造渠道*KM,总投资**万元;高效节水面积*亩,总投资**万元;加固、新建排水沟*KM,总投资**万元排水沟渠;农田水利设施日常维修养护费**万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及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骨干农田水利工程**万元。
2012年:农田水利建设经费测算值为*亿,其中:山塘加固*座,总投资*万元;加固、新建引水堰坝*座,总投资*;新建、修复泵站*座,总投资*万元;改造灌区末级*KM,总
投资资*万元;小型灌区渠系(粮自工程)改造渠道*KM,总投资**万元;高效节水面积*亩,总投资**万元;加固、新建排水沟*KM,总投资**万元排水沟渠;农田水利设施日常维修养护费**万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及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骨干农田水利工程**万元。
附表:
1、**市2011、2012年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表
2、**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和来源情况测算表。
第四篇:吉林省水利建设基金政策业务讲解
吉林省水利建设基金政策业务讲解
一、厅水利基金办基本情况
厅水利基金办全称为省财政厅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前身为“吉林省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机构3个,为基金征收科、基金计划科和基金管理科。1995年11月,经省编委批准,我省成立了“省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1996年,经省编办批准,在我厅设立“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期间历经几次更名(“水利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9年9月,经省编办批复正式更名为“省财政厅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目前,全省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财政局有10余家单独成立了水利基金办,其他地方基本将此项业务放在农业处(科)。
水利基金办承担职责:
一是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和完善我省水利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是负责全省水利基金征收计划的测算和下达; 三是负责全省水利基金征收工作的组织管理;
四是负责组织水利基金建设项目计划的申报、核查和审批;
—1— 五是负责组织水利基金建设项目的概(预)、决算的评审;
六是负责对全省水利基金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
七是负责全省水利基金的财务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
二、全省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工作的简要情况
多年来,全省水利建设基金管理机构紧紧围绕服务全省水利建设与发展大局,不断提升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水平,推动水利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增强水利对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能力。
主要体现在:
一是基金收入稳定增长。积极做好基金征收工作,每年都超额完成了征收计划。自1995年开始征收水利基金(防洪资金)以来,累计征收86.73亿元,特别是2001—2011年,全省水利基金收入由3.5亿元增加到15.54亿元,年均增长31%。
二是支出规模持续扩大。2001—2011年全省累计安排水利基金支出64.93亿元,年均增长22%,水利基金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在全省江河堤防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是资金投入效益巨大。截止2010年,加固整治了重点江河干流堤防470.57公里,重要支流堤防290.7公里。重点江河干流堤防达到抵御35—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完成了103座大中型水库和64座小(1)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新建和维修了城市防洪堤227公里,防洪建筑物356座。全省8个市 —2—(州)政府所在地的城市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不足20年向50—100年防洪标准逐年推进。为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大安灌区、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和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等全省五大重点水利工程支付了前期工程费,为保障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的总体情况
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水利建设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关系“三农”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水利建设基金是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是一项政府性基金。1997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发[1997]7号”文件,批转了财政部商国家计委、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制定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该办法自1997年1月1日起实行,到2010年12月31日止。我省早在1995年就出台了《筹集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暂行规定》,1997年省政府发布了《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吉政发[1997]41号),1997年1月1日起实行,到2010年12月31日止。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央1号文件形式做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2011年9月,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王儒林省长强调指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水利建设基金和各项水利规费政策。11月,根据国家新办
—3— 法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省厅和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省地税局、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等五部门制定了新的《吉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称“新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标志着新一轮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工作的正式启动。
四、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政策
(一)征收范围。四个渠道:一是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征收的水利建设基金;二是各级财政从车辆通行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地管理费收入中提取3%划转为水利建设基金;三是省财政按规定从中央对地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划转;四是省政府确定的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按月划转15%的资金作为水利建设基金。
(二)征收标准。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征收水利建设基金的的计征基数为上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具体为:银行、各类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利息收入或保费收入按0.6‰计征,其他收入按1‰计征;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按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1‰计征;非农业建设征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按征地面积计征,菜田每平方米1.80元、水田每平方米1.50元、其他土地每平方米1.20元。同时新办法坚持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的原则,对年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24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不再征收
—4—
(三)收入级次。原办法收入级次是按企业管辖权属确定,即按企业所有制类型(即中、省直、地方企业)收入来源划分为省级收入、市县收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收入级次划分标准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经常出现“混库”现象。为此,新办法确定“各市(州)征收的采取省与市(州)按6:4分成,县(市)收入全部留归本级使用”的方式。
(四)代征部门。新办法确定的水利基金代征部门为地方税务部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征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向非农业建设征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征地审批时一次性征收,具体为省国土厅。
(五)征收票据。新办法规定,财政和国土部门划转、征收的水利基金使用财政厅统一监(印)制的财政票据,地税部门将水利基金征缴纳入税收综合征管系统,并统一使用税收票证。
五、水利建设基金使用政策
新办法规定,水利建设基金的使用方向为12大类:
1、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湖泊治理;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3、城市防洪设施建设;
4、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5、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建设;
6、农村饮水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7、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
8、防汛应急度汛;
9、国家、—5— 省投资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的资金匹配;
10、垫付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工作费;
11、支付委托代征部门的代征手续费;
12、其他经省政府批准的水利工程项目。
目前,考虑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以及水利基金征收规模,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根据全省水利建设规划,水利基金投入重点方向主要围绕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三大方面展开。同时,全省防汛形势,确保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坚持“雪中送炭”,不搞平衡,不搞“锦上添花”。
在项目计划管理方面,申报省级水利基金投资项目,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在完成项目可研、批复等工作后,由财政、水利部门联合上报计划申请,省水利基金办组织进行项目实地踏查、评审、筛选、定额工作。从2012年开始对计划管理进行了改革,由过去分批下达资金计划指标改为统一下达计划,分批下达资金指标的管理方式,以年初项目计划统领全年项目管理工作,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争取建一处、成一处,避免“半拉子”工程。
六、资金管理政策
资金管理的总体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简要政策一是财政部门负责对全省水利基金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监督,并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草案;二是省厅 —6— 对市(州)、县(市)的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的概(预)算进行审核;三是工程项目完工后,由财政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评审;四是建设资金投入与各市(州)、县(市)管理工作绩效挂钩,向管理工作绩效好的地区倾斜;五是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的使用计划和批复内容,不准擅自调项、扩项、缩项,更不准拆借、挪用、挤占和随意扣压;六是水利基金建设项目的评审费用、管理费用等,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7—
第五篇:落实惠民政策
关于对我市惠农政策监督检查的调研与思考
为确保涉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切实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管理,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安国市结合“一问责八清理”活动,开展了覆盖全市所有涉农部门及抽查部分乡镇村庄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活动。
一、惠民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惠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一是相关单位对惠民政策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农民群众对政策知晓率不高;二是部分乡镇和村级领导干部对惠民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农村问题多,发放惠农资金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平衡情况,在村级引起种种矛盾,于是就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发放,也没有进行广泛宣传,甚至个别村干部私分救灾款物;三是有些乡镇经费不足,出现宣传不到位。
(二)相关单位重视不够。尽管惠民资金管理有明确的制度,但少数相关单位领导和具体办事人员对惠民资金使用管理不够重视,存在把关不严,发放不到位等现象。种种现象表明有些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不能正确理解惠民政策,把资金发放当做“施予”“做人情”,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
(三)资金发放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人员认识不足。一是认为惠民资金运转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比如在惠民资金核算
做到分账核算、严格审批;在拨付使用环节,是否存在部门公用支出挤占惠民资金、拨付之后、重点不突出、损失浪费等问题,因此产生畏难情绪,不想监督。二是认为惠民资金监督不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工作,忽视监督。
(四)监督上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制度系统性不强。惠民资金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善、制度之间关联性不强,对惠民资金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监督。二是监督不及时。监督存在滞后的现象,不能做到惠民项目批到哪里,责任就跟到哪里;惠民资金流到哪里,监管就跟到哪里。三是监督出现断层。惠民资金从中央、省级财政部门拨到县级财政部门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很少能了解到惠民资金的运转情况,同时又由于惠民资金专业性较强,纪检监察部门难以找到具体监督的切入点,事中监督存在流于形式。
二、对面惠民政策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微信公众号、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派出宣传队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惠农政策,让基层干部、群众熟悉、知晓,使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二)严格把关,规范资金运行流程。整合民政、财政、社保、公安、残联等部门成立惠农政策专项行动领导办公室,在业务上应加强配合,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专项资金的分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各类享受人员和临时性补贴等分配方案要提交
严格把关,进行层层审核,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及时公示,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公示,做到每一关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真实性。
(三)扩大监管渠道。公开信访举报电话、网站等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方便人民群众投诉和举报。利用政府网站,政府公众号健全网络举报受理机制,完善线索运用和反馈制度,建立引导、奖励等制度,提高网络媒体监督水平,同时,不断提升国家惠民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家惠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威信息。
(四)加强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干部业务素质。惠民资金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素质。一方面提升民政、财政部门经办人业务能力,每年安排一段时间专题进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进一步熟悉惠民政策;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与乡镇进行交流,关心经办人工作和生活存在的难题,进一步提高经办人工作热情,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五)强化监督检查,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建立惠民资金监督领导机制。纪检监察机关联合财政、审计和主管业务部门成立惠民资金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惠民资金监督检查。同时,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惠民资金监管工作经验。二是建立惠民资金备案制度。惠民资金下达分配后,主管部门将下达惠民资金的文件抄报纪检监察机构备案,建立惠民项目资料档案,对惠民项目资金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三是建立惠民资金巡查制度。纪检监察机构采取听汇报、查阅台账资料、查看现场、明察暗访等形式,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巡查,对那些进展不畅,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实施重点巡查,促进惠民资金顺利落实。四是完善谈话提醒警示制度。对国家惠民政策实施过程中群众有举报、社会有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后,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谈话和会议谈话等方式,明确提出纠正意见和要求,教育督促当事人严格执行国家惠民政策,及时纠正落实国家惠民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五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惠民资金使用效率低,没有完成目标任务或发生挤占、挪用和浪费损失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集中公开曝光典型案件,定期集中公开曝光国家惠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违纪案件,深入剖析典型案件的发案原因,以案说纪、以案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单位和个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思想道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