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5 13: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

第一篇: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

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

作者:江西省九江市农机局 吴小安

根据魏宏彬副市长的指示,为突破江西省九江市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插这个瓶颈,更好地借鉴外地先进地区的经验,4月18日九江市农业局组织了由市农业局纪检书记金国强同志为组长,由九江市、都昌、彭泽等县农机局局长和部分农机合作社代表参加的8人学习考察组,赴江苏、浙江和本省四地参观考察,历时6天,行程近3000公里。考察组先后到江苏常州武进区、浙江余姚市、台州路桥区和江西上饶鄱阳县,参观示范点现场、了解项目实施与管理情况,听取了当地农机部门领导的专题介绍,并与当地农机部门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感到:所到之处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农业机械化工作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政府投入大,干劲足,进展快,效果明显,在机械化插秧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经验与办法切实可行,值得学习与借鉴。现将这次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地的基本情况

常州武进区是长三角经济比较活跃的腹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非常快,2010年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率刚到10%,并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据统计2010年,总人口100万,外来工60万,财政收入250亿元,其中可用财力80亿元。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3万亩,耕作制度是稻麦两熟,该区从1999年开始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2002年江苏省和常州市两级财政就启动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此推动下,2002年至2006年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分别是0.25万亩、2.5万亩、6.2万亩、17.6万亩、26万亩;插秧机的保有量也从2002年至2006年分别达到了40台、170台、365台、895台、13355台,从2006年开始水稻机插水平稳定在85%以上。水稻生产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宁波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全市共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该市有林业用地88.2万亩,耕地40.5万亩,其中水稻播面36万亩,养殖水面9.4万亩,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全的综合性农业区域。人口58万,外来工50万,财政收入182亿,可用财力46个亿。这里不仅民营经济高度发达,同时农业生产组织程度也高,全市有农机合作社40多个,从育秧到收割基本是合作社承包作业,水稻机插达到60%,部分地区达到70%。

台州路桥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辖6街道4镇,总人口40.59万。全区背山面海,丘陵与平原相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岛屿星罗棋布;陆地面积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水稻面积12万亩,全区土地流转率50%以上,90%以上的水稻田农机作业实行托管,全区有各种农机合作社14家,拥有109台高速插秧机和70台手扶式插秧机,路桥区新桥镇水稻机插率达95%。

鄱阳县乐丰镇位于鄱阳县南部,面积79.6平方公里,人口2.8万。这里地势平坦,幅员辽阔,适合水稻两季生产,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全镇去年水稻插面10万亩,机插面积为1.2万亩。

二、四地的基本经验

1、认识到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武进区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水稻机插工作汇报,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机械化插秧工作,并以政府名义下发了分步实现水稻机插的实施方案,将农业机械化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予以计划安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浙江省的余姚和路桥,都成立了以党政领导为组长,财政、发改委、科委、农业和农机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余姚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将水稻机插工作列入到对乡镇年终考评体系之中,在总分500分之中有20分是水稻机插,可见领导重视之程度。

2、狠抓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促进农机化工作。从所到的这四个地方,无论水稻机插水平如何高,但起步阶段都无一例外地把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打造新亮点,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农机化工作,提高农机化水平,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扩大了农机部门的影响。省市农机部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采取了多项措施,“定目标、定任务、定奖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机插秧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业务部门全力抓的工作模式。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机插秧项目的实施。从90年代开始江苏省就自行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2005年全国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江苏省对水稻插秧机实行累加补贴,武进区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对农户购买高速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分别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5万和1.2万元的基础上再追加补贴2万和3千元;并且镇财政给予手扶式插秧机3-5千元、高速插秧机5-8千元的配套补贴,做到随买随补。在推广的起步阶段农民只要出资1万元即可购得一台进口高速插秧机,出资3千元即可购得一台进口手扶插秧机。这在农民没有普遍接受机插技术的示范阶段是十分给力的推广措施。2004年起,武进区政府对当年新增10台以上的乡镇奖励1万元,新增15台以上的奖励2万元,新增20台以上的奖励3万元。2005年开始,对机插率达到85%的乡镇再追加一次性奖励5万元。此外,武进区农机局还根据各乡镇当年新增插秧机数量对农机站实行分级奖励。2008年起,农机局又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市、区、镇三级补贴外,积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仅2010年全区实际支出奖励资金就有97万元。浙江省水稻机插工作起步时间和江西省一样,相比江苏省晚了近6-7年,但由于浙江省在努力扩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累加补贴的同时,积极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作业补贴探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余姚市的作业补贴做法是只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补贴标准为示范区内每亩补贴80元,示范区外每亩补贴60元,市、县两级1:1配套。余姚市去年一年用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00万元,其中800万元来自余姚市本级财政;去年一年用于作业补贴资金1300万元,其中750万元来自余姚市本级财政。

4、集中育秧,是破解水稻机插难点的有效途径。从所到的每个地方,无论做法有什么不同,无一例外都不鼓励千家万户自己育秧。集中育秧,统一管理在这些地方是普遍的做法。武进区在1999年推广之初就对此非常重视,要求所有的享受插秧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手均要学会自己育秧。为此,地方财政拨专款给各级农机化学校,进行免费培训,确保每一个机手成为集中育秧的能手,提倡机手带秧机插服务。余姚市从90年代推广水稻机插技术,开始的时候也是经常遇到育秧技术不稳定的情况,久推不广。从2004年开始,余姚市在宁波市的统一布置下,两级财政共同实施了水稻机插作业补贴,并且补贴对象只有合作社和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因此,余姚市的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市15个乡镇却有40多个农机合作社。台州路桥区的情况与余姚市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2004年台州市路桥区在积极实施水稻机插作业补贴的同时,还由区政府拿出26万元专项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

5、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密切部门协作。江苏和浙江两省在水稻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中,坚持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加强与农业部门协作。省(市)农机局和农业厅(局)联合颁布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方案》,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充分发挥

各自的优势,做好水稻机械化栽插秧示范工作。各试验示范县(市、区)相继成立了由农机、农艺和植保技术人员参加的指导小组,加强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的健康发展。

6、好的带头人是搞好机插社会化服务的关键。在江西省鄱阳县乐丰镇,同样也是在没有作业补贴的情况下,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硬是在理事长张仕正的带领下,起早贪黑忙示范,走家串户传技术。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挖潜争效,在机插示范上让利争人气,为乐丰镇水稻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常州市君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李臣理事长、余姚市三七市镇田螺山农机(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小江、台州路桥明星粮食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全明无一不是这样的典型,他们都是善经营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同时具有较高的为民办事的责任心和政治素养。

三、对发展九江市机械化插秧的建议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机插秧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进,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九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该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

2、加强部门合作,促进农机农艺的结合。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水稻机插工作作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在考虑全年工作计划时要把机插列入安排。尤其是各级农机、农业部门从插秧机的选型、插秧技术的培训到品种的选择、育苗、植保、田间管理,要全面合作,相互适应,共同推进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工作。

3、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制定和完善技术规范。市级应重点抓好师资力量的培训,县(市、区)培训的重点应是农民或机手,特别是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同时,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各级政府要按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财政厅“赣农计字[2011]18号”文件《关于印发江西省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落实不少于1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和专项培训经费,成立机插秧专家小组,统一指导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工作。

4、增大资金投入,促进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工作。水稻插秧机一次性投入大,机械插秧季节性强,作业时间短,农民回收周期比效长,建议从明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稻机插作业补贴,对象拟定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粮食生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同时,将机械化插秧工作列入考察各县农业考评体系,对完成水稻机插目标的县实行奖励。

5、加强宣传工作,扩大示范影响。要大力利用媒体,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机械化插秧,让社会各界认识机插秧。接受机插秧,关心和支持机插秧,让今天的插秧机成为明天受农民朋友欢迎、有效益的“联合收割机”。

第二篇:(考察报告)赴三省四地学习考察报告

赴三省四地学习考察报告

**市委政研室

7月9日至14日,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单位一行8人,围绕“开放强市产业立市”这个主题,赴**、徐州,**,**等地学习考察,通过进园区、进工厂,看项目、看现场,听情况、听介绍,深入了解四地在对外开放、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成就、主要做法与先进经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外地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对常德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开放高地、发展宝地,是我们此行感受的深刻印象

这次苏皖鄂之行,四个地市对外开放的广度、产业发展的高度、城乡建设的亮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概括起来主要是六个字:高、大、强、好、优、美。

1、四地之“高”——发展定位起点高。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常州、徐州、合肥、襄阳四地坚持国际视野、现代理念、长远眼光,在发展定位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常州市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等重大机遇,全力打造一城(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一中心(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一区(建设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徐州市围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大力推进“一中心”(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一高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合肥市立足丰富的科教资源,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襄阳市按照“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的要求,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巩固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2、四地之“大”——项目建设力度大。四地在项目引进、项目推进、项目建设上,定期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进行实打实的调度、通报和考核,力度之大、气魄之大、成效之大,令人佩服和赞叹。常州市自2014年以来引进总投资过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11个,总投资过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22个。徐州市把招商引资摆到发展生命线的高度,坚持主要领导挂帅,明确提出“三个第一”,即招商引资是全面转型的第一路径、工作考核的第一权重、锤炼干部的第一阵地。合肥市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格力、美的、海尔、长安汽车、京东方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该市“十二五”规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固定资产投资的60%、地方税收增量的50%,均来自招商引资企业。襄阳市在全市上下大力开展项目拉练活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对各县(市、区)和开发区重点项目开展巡回拉练、观摩评比,每次拉练“看新不看旧、看大不看小、看高不看低”,促进各地比学赶超抓招商、抓项目。2016年,襄阳市招商引资工业项目投资占比超过70%,引进投资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54个,有18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

3、四地之“强”——产业发展实力强。从总量来看,2016年常州、徐州、合肥、襄阳四地GDP分别达到5773亿元、5808亿元、6274亿元、369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23万亿、1.4万亿、过万亿、7054亿元。从规模来看,四地支柱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常州持续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太阳能光伏、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材料等“十大产业链”建设,2016年“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5%,过百亿工业企业达到14家;徐州全力构建以6个优势产业为主体、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6+6”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2016年过千亿产业达到8个;襄阳拥有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3个千亿产业。从质量来看,常州市大力实施“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和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产业结构实现“三

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合肥市坚持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导向,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和新能源汽车4个产业基地为依托,力争到2020年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产业等4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品牌来看,常州是传统的工业明星城市,与苏州、无锡一起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徐州享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美誉,拥有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2016年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合肥是中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家电“四大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襄阳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目前整车生产企业达到4家,未来将达到100万辆的产能。

4、四地之“好”——基础设施平台好。规模经济的扩张,高平台的构筑,需要强有力的承载。从基础设施来看,四地均拥有铁路、公路、机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人流物流十分便捷。常州市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纵贯其中,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实现半小时通达;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合肥在高铁时代实现崛起,“米”字形高铁已具雏形;襄阳自古是交通要地,呼南高铁、郑渝高铁、福银高铁在这里交汇。从产业园区来看,四地均拥有2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多迈过千亿级门槛,省级园区实现县域全覆盖。从开放平台来看,四地均大力发展航空、水运、陆路口岸,开通国际货运班列,并依托“互联网+”,大力建设电子口岸、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襄阳还被纳入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范围。

.................................................................................................................5、四地之“优”——经济发展环境优。四地都高度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努力打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常州、徐州大力推行“3550”改革,即全面推行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改革目标。同时,建立“不见面审

批(服务)”体系,具体路径是“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主要流程是“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公开、快递送达、网端推送、无偿代办”,力争实现80%的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1+3+5”政策,“1”是扶持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3”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5”是工业政策、农业政策、服务业政策、自主创新政策、文化政策。这个政策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四个转变”: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向创造外部环境转变。

6、四地之“美”——产城共生共融美。行走在苏皖鄂的四地市,所到之处的工业园区给我们的印象,早已不是几栋孤零零的厂房矗立在那里,到了晚上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而是园区与城区融为一体,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成为生产方便、生活丰富、生态优美“三生协调”的现代化新城区。比如常州市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2年4月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目前常州市委市政府等一批党政机关搬迁于此,高铁站、飞机场坐落区内,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构筑形成新的城市商圈,5A级景区环球恐龙城成为四面八方游客的好出处,园区成为常州中心城区经济活跃、产业发达、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产业新城。

二、解放思想、重在实干,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地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成功经验弥足珍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成功源于思想的解放。分析常德与四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四地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思想的解放、眼光的长远、思路的开阔,抓开放、促发展的思维超前、措施超常。常州市依托

地处长三角的优势,夺开放之先机,以开放促发展,接轨上海、主攻欧美、强化日韩,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动民营经济上台阶、上水平。徐州市为拓展对外对内双向开放新空间,对接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成政策,全力推进十大开放平台建设。襄阳市虽地处内陆,但不以内陆者自居,不安于现状,不封闭僵化,站在全省全国的大格局视野下谋发展,争取到了当前对外开放的最高平台——自贸区,一下子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襄阳成功挺进内陆开放的前沿行列。

2、成功源于长期的坚持。长期以来,四地在发展的战略取向上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把主要精力用于抓开放、抓招商、抓项目、抓发展,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向产业发展倾斜。常州市在土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2014—2016年连续三年不向房地产开发项目供地,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基础建设项目需求。2006年合肥市出台了促进新型工业化政策,这是该市产业发展政策诞生的元年,之后10多年,该市根据发展变化情况,一直不间断地对产业发展政策推陈出新,加以完善,最终构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1+3+5”产业政策体系。徐州市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指导思想,聚焦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加速构建“6+6”先进制造业、“333”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5、以更加优良的环境保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好的环境,能够产生“磁场”效应、“洼地”效应;没有好的环境,再多的优势也会丧失,再好的机遇也会错过。一是打造亲商重商的人文环境。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素养上多做功课,在全社会形成亲商重商的浓厚氛围,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二是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工作,不断探索“互

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广在线服务、网上审批,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加法”。三是打造规范文明的执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强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顽疾”,为企业和市场主体多一点“放水养鱼”,少一点“杀鸡取卵”,确保市场公平竞争,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来源:常德市委政研室

第三篇:浅谈我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

浅谈我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

楚玉兵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湘潭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主产县,是传统的双季水稻栽培区,粮食生产在全县种植业中居绝对优势地位。全县有耕地面积101.4万亩,其中水田94.8万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70万亩,年产稻谷85万吨以上。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施行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政府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力度加大,广大农民购置使用水稻生产机械的积极性高涨,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机械化栽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各种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水稻生产耕整地、育秧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但从三大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总体水平来看,小麦生产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已基本解决,玉米生产机械化除了机收外,其他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作业基本解决,而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就我县来说水稻在机耕和机收两个方面均已达到了90%,但是栽植环节机械化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我县目前仍然以人工插栽和抛秧为主。随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收,农民持续增收等等,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特别是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首先我们先谈谈机械化育秧插秧相比传统的育插秧方式有哪些优势: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项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的综合性、系统性技术,既克服了人工插秧的缺点,又兼备了直播的优点,具有每亩基本苗数稳定,比手工插秧分株快、有效穗多、宽行密株、通风透光、便于施肥打药、减轻病虫害抗倒伏、稳产高产等优点。

1、省工节本

机插秧与手工插秧相比,在省工方面,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天只能插1亩左右,抛秧1个人每天可以抛2亩多,手扶式插秧机两个人1天可以插16亩,而每台高速插秧机2个人1天能插60余亩,可见使用插秧机具有明显的省工优势;在节本方面,机插秧和抛秧都是使用塑料软盘育秧,两种软盘面积相等,机插秧每亩只需软盘30个,抛秧则需软盘80个,按每个0·8元计算,可以省40元。另外使用插秧机育秧软盘还可以享受国家50%的补贴。有效地促进农户增收。

2、节省秧田

和常规露地育秧方法不同,机械化育秧采用毯状秧苗,具有密度高、秧龄短等特性,秧田及肥水利用率高。机插秧可大幅节约耕地,一般手工栽植秧本比为1:10(即1亩秧田能栽植10亩水稻),而机插秧本比仅为1:80-100,秧田仅为人工栽插的10%,且秧龄只需15-18天,节约耕地的效益十分明显。

3、避灾增效

水稻机械化育秧用塑料盘育秧,薄膜覆盖,秧苗损失较少(成秧

率高),且机插秧田便于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鸟害、鼠害等,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而且,机插水稻抗逆性好,机械化育插秧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优点,抗风险、抗倒伏效果明显。

4、稳产高产

机插水稻实现了宽行、浅栽、定穴、定苗栽插,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采光性好,能够早扎根立苗,早活早发;机插秧具有明显的高产稳产优势,产量超过了人工手插,平均增幅为5%。采用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克服了直播稻生育期短、种植区域受限制及抛秧稻无序性种植、群体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容易获得高产稳产。大大的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5、节约水肥

机插育秧在育秧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适当调节用肥比例和用肥时机,可大大的提高肥料的使用和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机插水稻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并能显著提高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

既然机械化育插秧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在我县还难以推广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农民受传统意识支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农民传统水稻种植意识难转变,大部分农民相信手插秧抛秧靠得住,机插秧不过关、不可靠、不高产,他们难以快速地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使用新机具。

2、农村现在水稻种植仍然是农户分散为主的种植形式,每户2—

5亩,对这些农民来说产量多少无所谓,能自给自足就行了,不需使用机插秧技术。

3、农机与农艺难协调。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不是单纯的农机具推广工作,机插种植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与协调。目前,机插秧最薄弱的环节是配合农艺育秧,包括选种搭配、育秧软盘泥土的厚度、种子处理和浸种催芽、均匀播种、秧苗管理、适当掌握好水稻种播插期等科学方法,这些必须掌握好,运用得当。今年我县就有几个乡镇育秧不是很成功,导致无法用插秧机插和不好插,这也给插秧机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4、技术推广力量不足,特别是基层一线既掌握农机又懂农机技术的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需要

如何才能解决机械化育插秧推广难的问题呢?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耐心与农户沟通,积极引导,搞好技术服务,用心为农民解决问题,通过演示推广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使他们摆脱传统的观念,接受新技术,新机具。

二是以农机作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水稻插秧机械化推广机制。引导有能力的种粮大户进行推广示范,逐步建立起农机作业合作社为主体、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机械插秧经营新机制。

三是提高技术素质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以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主,同时加强县、乡(镇)和村级农业、农机技术人员的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机插秧操作技术、田间管理要点和插秧机的使用维护知识等,重点应放在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和插秧机的使用维护知识培训,培训出一批亟需的育秧能手和插秧机维修能手。我县今年就组织了几次培训学习,加强了与农艺的配合。

四是在插秧机的投资形式上。主要是靠国家购置补贴、少量的财政追加补贴及部门奖补来启动,激发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以农民个人购买为主体来促进机插秧推广。

有差距就有潜力,有目标就有方向。今年我县已推广插秧机52台,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县的机械化育插秧水平一定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011年5月20日

第四篇:姚处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2011.4)

全面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高产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杭州市农业局姚晓兵

(2011年4月26日)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培训班,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目的是培育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骨干”力量,全面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这次培训班既是贯彻省、市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推广我市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增强信心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并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等为重点,整合资源,增加投入,细化措施,扎实推进了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可以说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近年来,为了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在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等地共建立了21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其中高标准育秧中心4家。全市育秧中心建设总投入1375.8万元,服务规模达38100亩。已建粮食烘干中心15个,粮食烘干服务示

1范点21个,总投入资金1043.02万元,其中农机装备投入807.4万元,配置烘干机61台,装机容量达296吨,为稳定我市水稻生产提供坚强保障。

2、推进速度逐年加快。自从2006年我们在萧山河上、新湾镇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试点取得成功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完成水稻机插面积0.53万亩,2008年完成机插面积2.42万亩,2009年完成机插面积6.41万亩,2010年完成机插面积15.17万亩,年均增长率超过150%。目前,全市共建207个育秧点,机插示范点301个。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在一些地方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乡、村整体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由整村推进逐步向整乡推进,整县扩展。

3、政策扶持力度到位。为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购机补贴政策,凡购买列入中央和省补助目录内的水稻插秧机、育秧流水线、水稻机插秧盘、粮食烘干机,在中央和省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给予一定额度的追加(相当于20%)。从而进一步引导农民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工作,促进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使我市水稻机插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实践已证明,实行机械化育秧和插秧,具有节约水肥、节省秧田、省工节本、高产稳产的特点。实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平均亩增产5%以上,多的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亩节本20—30元左右。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分别比人工提高

11.5倍和30倍。生产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弃耕抛荒,稳定和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同时还能吸纳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5、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初期,我们重点依托种粮大户进行机插试验示范,他们自己购机、自己育秧、自己插秧。随着试验示范的成功和节本增效效果的显现,农民对机械插秧有了信心,在农机部门的引导下,一些农机大户看到了商机,开始购买插秧机为种田的农户开展机械插秧“一条龙”服务。涌现出了一批机插专业户和机插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机械插秧的迅速推广。典型事例:建德市王建坤、桐庐陈早德。

二、认清形势,增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市水稻机插水平还比较低(2010年,我市机插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插秧机的保有量还还不多;二是还没有形成良性的推广体制和工作机制,工作主要靠行政推动,在培育机插市场主体方面措施不多,工作成效不明显;水稻机械化栽插依然是制约我市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瓶颈。因此,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机械化插秧,是解放生产力的突破口,也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的水稻生产播种环节主要还是靠人工为主,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人力生产成本高,农民很苦很累。特别是随着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产品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

高,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刻不容缓。

2、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更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现实需要。由于实行机械化育秧和插秧,具有节约水肥、节省秧田、省工节本、高产稳产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弃耕抛荒,稳定和提高粮食种植面积。

3、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实现粮食集约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水稻机械化插秧,适宜集中连片种植。统一用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治虫,既可以大大减轻农药化肥的使用强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又可以提高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齐心协力,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突破

这几年我们示范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已势在必行,各地农业和农机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金扶持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重点扶持和全面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量化指标、细化措施、熟化技术、强化培训,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步伐,促进我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将水稻生产机械化摆

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将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纳入当地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要根据“十二五”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并将水稻机插秧和机械化收获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落实到各地,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完成任务。

2、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各地要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资金重点向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秧盘、烘干设备等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争取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机械化统防统治补贴、秸秆还田补贴,降低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成本。

3、进一步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各地农机系统和种植业系统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成立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加强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要发挥有关扶持水稻生产的资金项目带动作用,将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作为水稻高产创建的重要措施,将发展高效植保机械作为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重要手段,将培育适宜机插的秧苗作为实施育秧大棚补助的重要内容,形成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工作合力。

4、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各地要统筹农业和工业、流通业等行业的力量,协调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对新机手的培训和新机具的维修服务,农机流通企业搞好机具和零配件供应。农机鉴定、推广、培训、监理部门要履行职能,认真开展水稻机具选型推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安全监理等工作,构建保障有力的技术支持体系,不断加快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第五篇:2009年镇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总结

2009年镇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总结

###镇拥有耕面积7.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1-3.2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2.7-2.9万亩。近年来,由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稳定粮食生产的措施,促使我镇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全镇粮食种植总面积为47490.3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31960.24亩,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67.3%。

长期以来,我镇种植水稻的栽培方式主要是人工直播,XX年起区农机监理所在我镇试点推广机插秧。XX年当年全镇机插秧面积就达500亩,之后每年呈递增趋势。据统计,XX年年达1500亩,2009年达4700亩,2009年达4500亩,根据###农技站的调查测产和农户的反映,前几年机插秧平均亩产量与面上常规栽培方式相仿,亩产量可达千斤以上。

###镇机械化育插秧大规模推广是在2009年开始的,从开始至今育秧点一直设在塘北水稻基地,由塘北小农场统一经营管理,育秧点面积70亩。

机械化插秧方式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它不仅解决了劳动力,而且与水稻生产的精确定量栽培、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栽培等技术的组合相配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当然,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镇在推广机械化插秧过程中,首先做好试验和示范,同时更多的是做宣传培训。09年农技站组织镇村农技员、骨干农户举办机械化插秧培训班三期,参加人员有70多人次,重点培训育秧流水线、插秧机等机械操作,水稻浸种、播种等技术要点,召开播种、育秧、机插秧现场会二次,参加人员200多人次,发放机械化插秧资料500份,张贴标语、横幅15幅。为了确保今年全镇4500亩机插秧的顺利完成,镇财政投入配套资金6.616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3.232万元,共计19.848万元,新增收获机械3台,投入播种流水线5套,插秧机10台。镇经发办成立了工作小组,由分管镇长亲自抓机插秧,农技站配备了3名农机专管员,3名植保、栽培专管员全程从事机插秧。经农技站调查测算,我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成本为97元/亩。具体如下:机械费34.2元/亩、秧盘费28.8元/亩、补秧10元/亩、机插人工3元/亩、运输费6元/亩、油费5元/亩、辅助工10元/亩。比人工育插秧节本3元/亩。

我镇在推广机插秧过程中,总体感觉机插秧适合本地区的,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实现水稻高质量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我镇的水稻生产中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唯独机械化育插秧还没突破,因此才有了近十年来推广的抛秧技术,人工直播.但这几种播种方式的密度或深度不均匀,播种量和成苗率难以掌控,补苗费时费工.而机械化插秧,有利于实现粮食的高产、稳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机械插秧,采用定行、定穴、定苗栽插,具有 “直、匀、浅、稳”的特点,通风性好,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利于秧苗“早发”和低位分蘖;具有根系比较发达、不易倒伏、抗病性好、抗逆性强等优点,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水稻的高产、稳产。

2、有利于节省种子。机插秧大田种子亩用量2公斤/亩,比常规直播稻4公斤/亩节省一半。

3、有利于安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育秧面积仅相当于大田种植面积的1/10不但省水、省电、节约能源,还为人工净化水源、实现无污染节水型灌溉,生产安全绿色农产品打好坚实的基础。

4、省力气。机械化育插秧比人工直播整田、播种(插秧)省时、省力,效率高,可大大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

当然,在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的制约。目前我镇农民耕地的土地面积较小,一般的家庭种植水稻面积为1.5-2.5亩且土地并不集中,分散在2-3处。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同排田中有50%以上的农民选择机械化插秧,也有农民选择直播稻。选择直播稻的农民为了便于管理几想方设法阻止机插秧,使得搞机插秧的农民最终成了直播稻农民的“俘虏”。另外,如果在同排田里分别搞机插秧和直播稻两种栽培方式,插秧机作业往往因为过田埂遭到直播稻农户的强烈反对,插秧手因此望而生畏、放弃作业。在调查中发现,我镇的种田大户机插秧普及率基本达到80%。这个数字反映了机械化插秧具有很强的优势,是规模种植大户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必然选择。

2、劳动素质的影响。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许多文化水平高、年轻的农民都成了乡镇企业职工。农村留守族中以年龄在60岁左右的老人为多,他们文化不高、体力不强、思想保守、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差。

3、对生产目的的不同考虑。由于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小,农作物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小。在目前的价格水平和生产水平下,种植一亩水稻的效益大概在400元左右。这个数字在农民的家庭中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当前农民对种田的目的有不同的考虑,其中大部分农户以“家里有田,吃粮不慌”为前提,他们的粮食生产已经不是以商品为目的,对产量低、质量的好坏无所谓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了机插秧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4、对机插秧成本的期待。我镇目前的机插秧收费标准:120元/亩,其中镇财政补贴40元/亩。农民对这样的价格普遍认为偏高,期望将机插秧的价格降下来。从机插秧服务组织来看,这样的价格基本上没有什么下降的空间。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对机插秧的价格的期望值是每亩80元以下,但是这个价格对从事机插秧的农机户来说是亏本的。

5、直播技术操作简单。由于直播是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这对于图省事的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农忙期间劳动力紧张,直播稻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但是播种后出苗分蘖阶段的后续劳动力投入量较大。

6、晚茬田块多,不宜种植杂交稻,本镇西甜瓜种植面积特多,一般在6月中下旬滕田种植水稻,而此时用机插杂交稻显得延误季节了。但用人工直播没有延误季节的感觉。

7、机插秧由于播种时间早易感染条纹枯病,制作秧盘时配制营养土繁琐和取土困难,这三点也阻碍了机插秧的推广。

为引导农民运用机械化插秧,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政策引导。首先要用活政策,把国家对农民的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优先用于机插秧的农户,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用经济杠杆推进机械化插秧。同时对机械化插秧的大户、农机户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对机械化插秧的燃油实行补助和满足供应。对镇村干部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列入岗位考核,各级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2、是加快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机插秧市场化服务水平。对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加大扶持和引导。不断研究新时期水稻机插服务市场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培育市场,引导机插秧发展模式的创新,积极推进插秧机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机手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机插秧服务产业。

3、技术改革与配套。机械化插秧的推广必须依靠农机农艺结合,特别是农技部门要挑重担,对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插秧、大田管理等多方面制定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同时要着眼于简化操作、节省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方面的技术研究。农机部门和插秧机生产厂家也要技术革新,提高插秧机质量和性能,为高质量插秧打好设备基础。

4、抓好机插秧技术普及。要结合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典型示范等形式大力宣讲机插秧的优点,大力推广机插秧的技术。要通过现场培训、科技示范把机插秧的重点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通过农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镇农机部门要重点围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既懂农机又熟悉农艺的机插秧技术推广骨干队伍。为确保机插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得到有效地落实和正确应用,在育秧、插秧及大田生长等关键时期,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到位。要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插秧机手和农民群众掌握机插秧技术的要领,确保示范推广工作全面成功。要逐步建立起本地的插秧机维修服务人员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插秧机维修服务网络。

###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站

下载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样例5)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吴振福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水稻是我区主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节本增......

    赴外考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考察报告

    赴外考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考察报告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有效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按照县委、政府领导安排。X月X日,由县农业农村局、部分乡......

    关于赴焦作学习旅游业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

    关于赴焦作、栾川 学习旅游业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 市旅游考察组 6月10日至14日,我市旅游考察团一行11人在市政府副市长刘希运同志、市政协副主席刘玉荣同志带领下,赴河南省焦作......

    赴滨州、潍坊、临沂三市学习考察报告(五篇)

    5月25日至29日,在市委于书记、刘市长的带领下,赴滨州、潍坊、临沂三市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考察学习。在这有限的五天里,我们参观了一些园区、企业、学校,听取了所到之地领导关于经......

    赴江苏三市一县学习考察报告[推荐]

    发挥职能作用 服务政府系统 孝感市赴江苏三市一县学习涉税工作考察报告 2011年9月13日至16日,孝感市、孝南区、应城市物价局和价格认证中心在省中心领导的带领下,一行7人分别......

    团干部赴中部三省学习考察活动总结

    8月26日至9月2日,由团省委书记刘同志任团长,山西团干部赴中部三省学习考察团一行28人,在安徽、江西、湖南三省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考察交流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习考......

    团干部赴中部三省学习考察活动总结

    团干部赴中部三省学习考察活动总结 8月26日至9月2日,由团省委书记刘同志任团长,山西团干部赴中部三省学习考察团一行28人,在安徽、江西、湖南三省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考察交流......

    赴洛阳、鹤壁、郑州三市学习考察报告(推荐五篇)

    面壁十年图破壁——洛阳、鹤壁、郑州考察报告 面壁十年图破壁 —— 洛阳、鹤壁、郑州考察报告 咸宁市政府考察团 根据市委安排,5月26日至30日,市政府考察团在市委常委、常务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