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吴振福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水稻是我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先进技术,是水稻种植的先进方式,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裕安区农机部门按照省市农机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谈一谈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中 存在的问题
1.育秧难度大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主要务农劳力年龄偏大,且大都以妇女劳力为主,他们受传统育秧的影响和受前两年机插技术的复杂性影响,认为机械育插秧技术既烦又难,还不如手工抛秧、直播简单,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接受有较多思想顾虑。同时农民没有严格按照插秧机使用的秧苗要求进行育苗。由于经验不足,育秧技术没掌握好,加上育秧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出苗不齐、秧苗烧坏等问题。
2.农机与农艺难融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单纯是插秧机的机插技术,机插种植技术要求,需要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与协调。目前,机插秧最薄弱的环节是配套育秧农艺,包括选种搭配、种子处理和浸种催芽、育秧软盘泥土的厚度、均匀播种、秧苗管理等,都必须掌握好,运用得当。而部分农民只相信自己亲手插的秧靠得住,总认为机插秧不过关、不可靠、不高产;有的农户对产量多少,季节早晚无所谓。近年来,水稻散播、直播技术在农村迅速扩散,加上农机技术、农艺技术推广分属农机和农业部门,使得机插育秧技术瓶颈反而更难解决。
3.技术保障力量薄弱
由于现在推广的插秧机都是一些新型高性能插秧机,其性能和技术要求较高,如操作不当易出故障或影响机插质量。再说刚开始在丘陵地区推广,缺修理技术力量和零配件供应,而已购插秧机农户又多数对机器的使用维修与日常养护,技术缺乏、经验不足,如发生较大故障,只好请厂方来人修理,既误农时,又影响插秧机的作业效率。特别是生产厂家及经销商重销售轻服务,加上一个地方销量不多,“三包”服务成本高,有的“服务”也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机插技术无法得到保障,农民对机插技术望而生畏。
4.机插成本太高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还是新鲜事物,农民对其认识比较模糊,对其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再加上机插机具价格昂贵,投入成本太高,作业面积政策无保障,农民害怕承担投资
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农户的思想顾虑
水稻插秧机推广的主体是种粮大户和农业服务组织,要全面推广机插技术,必须充分调动这些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新型插秧机的优越性,让更多的农户了解机插技术,认识机插技术,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其一是组织现场演示。组织召开由乡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有意使用机插技术的农户参与的水稻机械插秧现场演示会,让广大民众在现场了解插秧机的可靠性、适用性。其二是召开经验交流会。给机插农户提供平台,充分发挥机插示范户的作用,请机插示范户讲解他们已通过实践证明了的机插育秧技术、机插节本增产的好处及注意的问题。其三是宣传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向农村散户推广“育、耕、插、割”包干服务模型,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同时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让农民种粮放心,经营安心。四是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和现场参观,使农户对机插技术有全面的认知了解,为今后机插技术的推广夯实基础。
2.找准农机、农艺结合点,突破育秧技术难关
找准农机与农艺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集成创新,突破育秧难关。实践证明,机插秧好坏的关键在于育秧。如何攻破育秧难关,摸索出一套经验,是推广机插技术的关键。为此,农机、农艺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讨解决机插技术难题。只有得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机插的低成本,简易育秧方式和育秧生产流程,才能形成机插秧用种、用土、用料、肥水配比、秧龄期、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的农艺技术体系。
3.加强机插技术力量培训
新型插秧机技术含量较高,对购机农户和农技人员(农业、农机)是一项新技术。由于插秧机有使用季节性强,时间短的特点,为确保农户放心购插秧机,使用好机插技术。首先要加强对插秧机手的技术培训,使机手会操作、懂技术、能排一般故障。其次,要对农技人员和育秧农户进行插秧机性能和育秧技术培训,使农户掌握基本要领,使农技人员掌握指导帮助农户育秧、机插等技术。再次,派技术人员到厂方学习培训修理技术,以解决目前修理技术力量不足问题。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保障,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扶持范围
由于插秧机投入较大利用率低,利润薄,因此,插秧机械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同时目前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机插是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要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增加补贴比例,激励促进农户购机。另外还应把与机插配套的工程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如育秧
盘、插秧机械技术培训、大棚育秧、机插作业面积、专业服务实体等列入扶持范围,为加快推广水稻机插技术提供政策保障。
5.着力培养机插秧运营的市场机制
依托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发展多种成分并存的市场化插秧主体,这是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生命力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才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只能去引导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地成为市场的主体。在农村,种植业大户、农机大户在一定范围内是乡亲们的科学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只有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引导他们成立组织、协会、公司,帮助他们形成推广和使用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能力,并让他们赚到钱,通过他们去推广和影响农民将会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机械化插秧才能实现市场化,这项技术才有生命力。
第二篇:浅谈我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
浅谈我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
楚玉兵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湘潭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主产县,是传统的双季水稻栽培区,粮食生产在全县种植业中居绝对优势地位。全县有耕地面积101.4万亩,其中水田94.8万亩,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70万亩,年产稻谷85万吨以上。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施行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政府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力度加大,广大农民购置使用水稻生产机械的积极性高涨,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机械化栽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各种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水稻生产耕整地、育秧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但从三大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总体水平来看,小麦生产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已基本解决,玉米生产机械化除了机收外,其他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作业基本解决,而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就我县来说水稻在机耕和机收两个方面均已达到了90%,但是栽植环节机械化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我县目前仍然以人工插栽和抛秧为主。随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收,农民持续增收等等,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特别是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首先我们先谈谈机械化育秧插秧相比传统的育插秧方式有哪些优势: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项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的综合性、系统性技术,既克服了人工插秧的缺点,又兼备了直播的优点,具有每亩基本苗数稳定,比手工插秧分株快、有效穗多、宽行密株、通风透光、便于施肥打药、减轻病虫害抗倒伏、稳产高产等优点。
1、省工节本
机插秧与手工插秧相比,在省工方面,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天只能插1亩左右,抛秧1个人每天可以抛2亩多,手扶式插秧机两个人1天可以插16亩,而每台高速插秧机2个人1天能插60余亩,可见使用插秧机具有明显的省工优势;在节本方面,机插秧和抛秧都是使用塑料软盘育秧,两种软盘面积相等,机插秧每亩只需软盘30个,抛秧则需软盘80个,按每个0·8元计算,可以省40元。另外使用插秧机育秧软盘还可以享受国家50%的补贴。有效地促进农户增收。
2、节省秧田
和常规露地育秧方法不同,机械化育秧采用毯状秧苗,具有密度高、秧龄短等特性,秧田及肥水利用率高。机插秧可大幅节约耕地,一般手工栽植秧本比为1:10(即1亩秧田能栽植10亩水稻),而机插秧本比仅为1:80-100,秧田仅为人工栽插的10%,且秧龄只需15-18天,节约耕地的效益十分明显。
3、避灾增效
水稻机械化育秧用塑料盘育秧,薄膜覆盖,秧苗损失较少(成秧
率高),且机插秧田便于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鸟害、鼠害等,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而且,机插水稻抗逆性好,机械化育插秧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优点,抗风险、抗倒伏效果明显。
4、稳产高产
机插水稻实现了宽行、浅栽、定穴、定苗栽插,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采光性好,能够早扎根立苗,早活早发;机插秧具有明显的高产稳产优势,产量超过了人工手插,平均增幅为5%。采用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克服了直播稻生育期短、种植区域受限制及抛秧稻无序性种植、群体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容易获得高产稳产。大大的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5、节约水肥
机插育秧在育秧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适当调节用肥比例和用肥时机,可大大的提高肥料的使用和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机插水稻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并能显著提高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
既然机械化育插秧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在我县还难以推广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农民受传统意识支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农民传统水稻种植意识难转变,大部分农民相信手插秧抛秧靠得住,机插秧不过关、不可靠、不高产,他们难以快速地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使用新机具。
2、农村现在水稻种植仍然是农户分散为主的种植形式,每户2—
5亩,对这些农民来说产量多少无所谓,能自给自足就行了,不需使用机插秧技术。
3、农机与农艺难协调。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不是单纯的农机具推广工作,机插种植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与协调。目前,机插秧最薄弱的环节是配合农艺育秧,包括选种搭配、育秧软盘泥土的厚度、种子处理和浸种催芽、均匀播种、秧苗管理、适当掌握好水稻种播插期等科学方法,这些必须掌握好,运用得当。今年我县就有几个乡镇育秧不是很成功,导致无法用插秧机插和不好插,这也给插秧机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4、技术推广力量不足,特别是基层一线既掌握农机又懂农机技术的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需要
如何才能解决机械化育插秧推广难的问题呢?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耐心与农户沟通,积极引导,搞好技术服务,用心为农民解决问题,通过演示推广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使他们摆脱传统的观念,接受新技术,新机具。
二是以农机作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水稻插秧机械化推广机制。引导有能力的种粮大户进行推广示范,逐步建立起农机作业合作社为主体、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机械插秧经营新机制。
三是提高技术素质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以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主,同时加强县、乡(镇)和村级农业、农机技术人员的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机插秧操作技术、田间管理要点和插秧机的使用维护知识等,重点应放在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和插秧机的使用维护知识培训,培训出一批亟需的育秧能手和插秧机维修能手。我县今年就组织了几次培训学习,加强了与农艺的配合。
四是在插秧机的投资形式上。主要是靠国家购置补贴、少量的财政追加补贴及部门奖补来启动,激发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以农民个人购买为主体来促进机插秧推广。
有差距就有潜力,有目标就有方向。今年我县已推广插秧机52台,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县的机械化育插秧水平一定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011年5月20日
第三篇:姚处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2011.4)
全面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高产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杭州市农业局姚晓兵
(2011年4月26日)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培训班,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目的是培育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骨干”力量,全面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这次培训班既是贯彻省、市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推广我市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增强信心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并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等为重点,整合资源,增加投入,细化措施,扎实推进了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可以说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近年来,为了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在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等地共建立了21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其中高标准育秧中心4家。全市育秧中心建设总投入1375.8万元,服务规模达38100亩。已建粮食烘干中心15个,粮食烘干服务示
1范点21个,总投入资金1043.02万元,其中农机装备投入807.4万元,配置烘干机61台,装机容量达296吨,为稳定我市水稻生产提供坚强保障。
2、推进速度逐年加快。自从2006年我们在萧山河上、新湾镇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试点取得成功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完成水稻机插面积0.53万亩,2008年完成机插面积2.42万亩,2009年完成机插面积6.41万亩,2010年完成机插面积15.17万亩,年均增长率超过150%。目前,全市共建207个育秧点,机插示范点301个。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在一些地方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乡、村整体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由整村推进逐步向整乡推进,整县扩展。
3、政策扶持力度到位。为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购机补贴政策,凡购买列入中央和省补助目录内的水稻插秧机、育秧流水线、水稻机插秧盘、粮食烘干机,在中央和省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给予一定额度的追加(相当于20%)。从而进一步引导农民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工作,促进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使我市水稻机插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实践已证明,实行机械化育秧和插秧,具有节约水肥、节省秧田、省工节本、高产稳产的特点。实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平均亩增产5%以上,多的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亩节本20—30元左右。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分别比人工提高
11.5倍和30倍。生产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弃耕抛荒,稳定和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同时还能吸纳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5、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初期,我们重点依托种粮大户进行机插试验示范,他们自己购机、自己育秧、自己插秧。随着试验示范的成功和节本增效效果的显现,农民对机械插秧有了信心,在农机部门的引导下,一些农机大户看到了商机,开始购买插秧机为种田的农户开展机械插秧“一条龙”服务。涌现出了一批机插专业户和机插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机械插秧的迅速推广。典型事例:建德市王建坤、桐庐陈早德。
二、认清形势,增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市水稻机插水平还比较低(2010年,我市机插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插秧机的保有量还还不多;二是还没有形成良性的推广体制和工作机制,工作主要靠行政推动,在培育机插市场主体方面措施不多,工作成效不明显;水稻机械化栽插依然是制约我市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瓶颈。因此,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机械化插秧,是解放生产力的突破口,也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的水稻生产播种环节主要还是靠人工为主,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人力生产成本高,农民很苦很累。特别是随着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产品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
高,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刻不容缓。
2、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更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现实需要。由于实行机械化育秧和插秧,具有节约水肥、节省秧田、省工节本、高产稳产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弃耕抛荒,稳定和提高粮食种植面积。
3、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实现粮食集约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水稻机械化插秧,适宜集中连片种植。统一用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治虫,既可以大大减轻农药化肥的使用强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又可以提高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齐心协力,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突破
这几年我们示范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已势在必行,各地农业和农机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金扶持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重点扶持和全面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量化指标、细化措施、熟化技术、强化培训,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步伐,促进我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将水稻生产机械化摆
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将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纳入当地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要根据“十二五”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并将水稻机插秧和机械化收获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落实到各地,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完成任务。
2、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各地要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资金重点向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秧盘、烘干设备等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争取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机械化统防统治补贴、秸秆还田补贴,降低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成本。
3、进一步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各地农机系统和种植业系统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成立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加强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要发挥有关扶持水稻生产的资金项目带动作用,将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作为水稻高产创建的重要措施,将发展高效植保机械作为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重要手段,将培育适宜机插的秧苗作为实施育秧大棚补助的重要内容,形成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工作合力。
4、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各地要统筹农业和工业、流通业等行业的力量,协调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对新机手的培训和新机具的维修服务,农机流通企业搞好机具和零配件供应。农机鉴定、推广、培训、监理部门要履行职能,认真开展水稻机具选型推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安全监理等工作,构建保障有力的技术支持体系,不断加快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第四篇: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
赴三省四地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经验的考察报告
作者:江西省九江市农机局 吴小安
根据魏宏彬副市长的指示,为突破江西省九江市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插这个瓶颈,更好地借鉴外地先进地区的经验,4月18日九江市农业局组织了由市农业局纪检书记金国强同志为组长,由九江市、都昌、彭泽等县农机局局长和部分农机合作社代表参加的8人学习考察组,赴江苏、浙江和本省四地参观考察,历时6天,行程近3000公里。考察组先后到江苏常州武进区、浙江余姚市、台州路桥区和江西上饶鄱阳县,参观示范点现场、了解项目实施与管理情况,听取了当地农机部门领导的专题介绍,并与当地农机部门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感到:所到之处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农业机械化工作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政府投入大,干劲足,进展快,效果明显,在机械化插秧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经验与办法切实可行,值得学习与借鉴。现将这次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地的基本情况
常州武进区是长三角经济比较活跃的腹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非常快,2010年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率刚到10%,并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据统计2010年,总人口100万,外来工60万,财政收入250亿元,其中可用财力80亿元。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3万亩,耕作制度是稻麦两熟,该区从1999年开始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2002年江苏省和常州市两级财政就启动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此推动下,2002年至2006年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分别是0.25万亩、2.5万亩、6.2万亩、17.6万亩、26万亩;插秧机的保有量也从2002年至2006年分别达到了40台、170台、365台、895台、13355台,从2006年开始水稻机插水平稳定在85%以上。水稻生产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宁波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全市共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该市有林业用地88.2万亩,耕地40.5万亩,其中水稻播面36万亩,养殖水面9.4万亩,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全的综合性农业区域。人口58万,外来工50万,财政收入182亿,可用财力46个亿。这里不仅民营经济高度发达,同时农业生产组织程度也高,全市有农机合作社40多个,从育秧到收割基本是合作社承包作业,水稻机插达到60%,部分地区达到70%。
台州路桥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辖6街道4镇,总人口40.59万。全区背山面海,丘陵与平原相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岛屿星罗棋布;陆地面积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水稻面积12万亩,全区土地流转率50%以上,90%以上的水稻田农机作业实行托管,全区有各种农机合作社14家,拥有109台高速插秧机和70台手扶式插秧机,路桥区新桥镇水稻机插率达95%。
鄱阳县乐丰镇位于鄱阳县南部,面积79.6平方公里,人口2.8万。这里地势平坦,幅员辽阔,适合水稻两季生产,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全镇去年水稻插面10万亩,机插面积为1.2万亩。
二、四地的基本经验
1、认识到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武进区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水稻机插工作汇报,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机械化插秧工作,并以政府名义下发了分步实现水稻机插的实施方案,将农业机械化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予以计划安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浙江省的余姚和路桥,都成立了以党政领导为组长,财政、发改委、科委、农业和农机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余姚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将水稻机插工作列入到对乡镇年终考评体系之中,在总分500分之中有20分是水稻机插,可见领导重视之程度。
2、狠抓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促进农机化工作。从所到的这四个地方,无论水稻机插水平如何高,但起步阶段都无一例外地把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打造新亮点,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农机化工作,提高农机化水平,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扩大了农机部门的影响。省市农机部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采取了多项措施,“定目标、定任务、定奖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机插秧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业务部门全力抓的工作模式。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机插秧项目的实施。从90年代开始江苏省就自行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2005年全国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江苏省对水稻插秧机实行累加补贴,武进区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对农户购买高速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分别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5万和1.2万元的基础上再追加补贴2万和3千元;并且镇财政给予手扶式插秧机3-5千元、高速插秧机5-8千元的配套补贴,做到随买随补。在推广的起步阶段农民只要出资1万元即可购得一台进口高速插秧机,出资3千元即可购得一台进口手扶插秧机。这在农民没有普遍接受机插技术的示范阶段是十分给力的推广措施。2004年起,武进区政府对当年新增10台以上的乡镇奖励1万元,新增15台以上的奖励2万元,新增20台以上的奖励3万元。2005年开始,对机插率达到85%的乡镇再追加一次性奖励5万元。此外,武进区农机局还根据各乡镇当年新增插秧机数量对农机站实行分级奖励。2008年起,农机局又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市、区、镇三级补贴外,积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仅2010年全区实际支出奖励资金就有97万元。浙江省水稻机插工作起步时间和江西省一样,相比江苏省晚了近6-7年,但由于浙江省在努力扩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累加补贴的同时,积极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作业补贴探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余姚市的作业补贴做法是只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补贴标准为示范区内每亩补贴80元,示范区外每亩补贴60元,市、县两级1:1配套。余姚市去年一年用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00万元,其中800万元来自余姚市本级财政;去年一年用于作业补贴资金1300万元,其中750万元来自余姚市本级财政。
4、集中育秧,是破解水稻机插难点的有效途径。从所到的每个地方,无论做法有什么不同,无一例外都不鼓励千家万户自己育秧。集中育秧,统一管理在这些地方是普遍的做法。武进区在1999年推广之初就对此非常重视,要求所有的享受插秧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手均要学会自己育秧。为此,地方财政拨专款给各级农机化学校,进行免费培训,确保每一个机手成为集中育秧的能手,提倡机手带秧机插服务。余姚市从90年代推广水稻机插技术,开始的时候也是经常遇到育秧技术不稳定的情况,久推不广。从2004年开始,余姚市在宁波市的统一布置下,两级财政共同实施了水稻机插作业补贴,并且补贴对象只有合作社和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因此,余姚市的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市15个乡镇却有40多个农机合作社。台州路桥区的情况与余姚市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2004年台州市路桥区在积极实施水稻机插作业补贴的同时,还由区政府拿出26万元专项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
5、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密切部门协作。江苏和浙江两省在水稻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中,坚持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加强与农业部门协作。省(市)农机局和农业厅(局)联合颁布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方案》,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充分发挥
各自的优势,做好水稻机械化栽插秧示范工作。各试验示范县(市、区)相继成立了由农机、农艺和植保技术人员参加的指导小组,加强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的健康发展。
6、好的带头人是搞好机插社会化服务的关键。在江西省鄱阳县乐丰镇,同样也是在没有作业补贴的情况下,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硬是在理事长张仕正的带领下,起早贪黑忙示范,走家串户传技术。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挖潜争效,在机插示范上让利争人气,为乐丰镇水稻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常州市君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李臣理事长、余姚市三七市镇田螺山农机(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小江、台州路桥明星粮食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全明无一不是这样的典型,他们都是善经营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同时具有较高的为民办事的责任心和政治素养。
三、对发展九江市机械化插秧的建议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机插秧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进,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九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该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
2、加强部门合作,促进农机农艺的结合。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水稻机插工作作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在考虑全年工作计划时要把机插列入安排。尤其是各级农机、农业部门从插秧机的选型、插秧技术的培训到品种的选择、育苗、植保、田间管理,要全面合作,相互适应,共同推进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工作。
3、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制定和完善技术规范。市级应重点抓好师资力量的培训,县(市、区)培训的重点应是农民或机手,特别是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同时,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各级政府要按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财政厅“赣农计字[2011]18号”文件《关于印发江西省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落实不少于1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和专项培训经费,成立机插秧专家小组,统一指导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工作。
4、增大资金投入,促进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工作。水稻插秧机一次性投入大,机械插秧季节性强,作业时间短,农民回收周期比效长,建议从明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稻机插作业补贴,对象拟定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粮食生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同时,将机械化插秧工作列入考察各县农业考评体系,对完成水稻机插目标的县实行奖励。
5、加强宣传工作,扩大示范影响。要大力利用媒体,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机械化插秧,让社会各界认识机插秧。接受机插秧,关心和支持机插秧,让今天的插秧机成为明天受农民朋友欢迎、有效益的“联合收割机”。
第五篇:浅谈干汊河镇机械化育插秧的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干汊河镇机械化育插秧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任永存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
干汊河镇位于舒城县西郊,离县城仅8公里,干汊河镇辖20个村民组及1个街道,人口近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水稻种植面积为4.2万亩。干汊河镇农田平整,水利便利,全镇有种粮大户40户,土地流转1.2万亩,为干汊河镇发展水稻机插秧带来契机。水稻是干汊河镇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县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干汊河镇有早稻面积0.8万亩,单季稻3.4万户,晚稻1.3万亩。2007年以来,舒城县农机局进行多次水稻机插秧示范试验,多次开展机插秧技术培训,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积累了丰富的机插秧经验。
一、水稻插秧机械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为着力点,加大补贴资金幅度,重点推广水稻插秧机。2009年,干汊河镇在西宕、新陶两村分别建立机插秧示范点,新增插秧机3台,示范面积2000亩。以3名种粮大户为主,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秧,统一管理等形式,当年的机插秧水稻通过测产计算,亩均增产60元,节支50元,同时培训机插秧技术能手20人。通过对比、观摩,调动了农民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2010年,干汊河镇在总结08年的基础上,扩大示范面积,增加示范点。机插秧示范点增加到四个,示范面积5000亩,新增插秧机5台,由于技术成熟,工作效率高,省工省时,节省良种,深受农民喜爱,也带动周边群众机插秧1200亩,初步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11年,干汊河镇承担了县级机插秧示范任务。
二、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一家一户的农民种植水稻面积较小,田块较小,机耕路建设滞后;受传统种植模式影响,水稻直播操作简单成本低;机插秧技术还没有被农民完全接受,规模化育插秧才刚刚起步等等,影响和制约了水稻机插秧发展。
三、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的对策
1.多渠道加大对机插秧的投入
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扶持种粮、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购置插秧机,并完善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保证零配件的正常供应等。要完善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对实行机插秧的水稻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利益分配上给予引导、扶持。要保障插秧机燃油的供应,并给予一定的燃油补贴,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2.加大示范点建设,以点促面,推动机插秧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组织等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坚持抓好机插秧示范点,引导他们开展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代育代插,助推机插秧,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又能增加大户的收入,实现规模经营,走出一条以订单等形式,专门走代育代插之路,实现多赢。
3.全面实现水稻机插秧,提升水稻机械化水平
把大户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推进水稻机插秧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土地依法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投资农机,尤其是发展插秧机升温、升级;进一步发挥镇农机人员的作用,直接面对群众,宣传、推广机插秧新技术、新机具;进一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示范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多方争取资金,增加示范园区辐射效应,实现工厂化育秧,社会化机插秧服务,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农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