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新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1水资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新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资源的知识,初步学习招贴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应用活动,提高对水资源的危机感的认识,知道用美术的方式关注生活。
3、初步学习利用招贴画宣传节约水资源,换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重点:了解水资源知识,能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
难点:巧妙地设计并进行一次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美术宣传活动。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世界水日等知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史、文化等。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名画家笔下水姿态的欣赏体会,完成第一次练习:用合适的线条画某一种水的姿态。
3、展示学生用线条描绘的各种谁姿态的作业,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资源被破坏前后的现状对比,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
5、引导学生小张讨论、调查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总结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制定针对该办法的宣传活动方案。
6、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中国国家节水标志的设计手法,教师介绍其他地区先进的水资源保护方法。
9、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寻找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材料。
第二课时
1、请学生展示第一课时学习后搜集的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根据课本的图片欣赏,讨论以下2个问题:
(1)什么是招贴画?
(2)招贴画的特点是什么?
3、教师在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之后进行小结:招贴画通常包括创意图形和标题两部分:
创意图形可以用各种手法来表现;标题可大可小,要与图形协调地编排设计在一起。
4、欣赏各种爱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学习招贴设计的多种方法。
5、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设计一副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画。
6、学生完成招贴画设计,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招贴画,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水资源,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宣
传活动。
第二篇:浙美版美术教案第七册 水资源
浙美版美术教案第七册 水资源 [转贴 2008-11-01 22:17:49]
字号:大 中 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2.技能: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情感: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教材力图让学生了解水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透过水资源现状——紧缺、污染严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对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本课是“综合·探索”类的美术课程,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术实践能力。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收集水的各方面资料,对“水”问题进行挖掘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从美术的角度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指导学生利用小组的集体力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在班级大集体中交流学习探讨,萌发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以此来激发美术创作的强烈欲望。在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美术技能服务于生活的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画个有创意的图标或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利用一个简洁的画面来传递一个主题思想、一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警示,那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因此生活中有关水的现象这一素材的选取与处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广泛的水的相关知识、大量的水资源现状及现象,以此来储备创作之源泉,同时向学生展示各类利用不同手法来表现的招贴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招贴画写实、装饰、抽象、漫画的艺术风格以及夸张、拟人、想象的手法,通过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读懂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同时,启发学生广泛的创作思路。
教学建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以下的课外拓展: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现状的调查,结合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3月28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感受艺术魅力之所在,领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用美术特有的方式来宣传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难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创作一幅个性化的招贴画。●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的资料(①有关水的故事。②关于水的知识。③家乡水资源情况调查。④表现水的艺术作品。),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并整理与教材有关的水的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小组作业展板,绘画材料及工具。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1)播放流水声,静静地听。设问: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2)引出课题。2.观察感受。
(1)水不仅具有流动的美感,还有变化的美感——播放课件: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水的图片(江河之水、湖泊之水、瀑布之水等等),描绘水的画面。
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水的动态美与静态美,水色的无穷变化,水形状的变化多端,水纹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2)请学生分别用语言文字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一下对水的不同感受。3.欣赏讨论、启发思维。
(1)我们的艺术大师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了对水的感受,出示齐白石、凡高的作品:欣赏并讨论他们是怎样来表现水的?(比较他们作品中的异同)
(2)也有好多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现水——用线、色、剪贴等等。
设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些画面与生活中完全一样吗?它们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现?你最想表现的是怎样的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讲一讲。4.表现与创新。布置作业
(1)作业内容:表现你心中的水的形态。
(2)作业要求:①可小组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一副表现水的作品。②表现手法可不拘一格,不受所欣赏的方法的限制。③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新意识。5.展示与评价。
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第二课时 1.导入。出示一招贴画:
(1)说说这幅画中画了什么?猜猜它想表达什么?
(2)分析是利用什么创作手段来表达意思的,有什么特点?(写实加点夸张,画面简洁明了)
(3)讨论得出:这是在表达水没了,严重到水龙头都裂了,向我们宣传要节约用水,引出——这是一张招贴画。2.欣赏分析。
观察讨论:招贴画还具有什么特点? 引导了解:
(1)主要构成:标题、画面、可有文字辅助说明
(2)创作手段:利用联想、拟人、夸张等手法通过写实的、装饰的、抽象的、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主要特点:构图单纯、主题鲜明。3.联系生活实际,获取创作素材。(1)说说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浪费水的现象
(2)小组交流:生活中 污染水的现象(通过收集的材料利用事实和图 缺乏水的结果 片加以说明)
(3)教师运用课件展示图片小结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宣传发动大家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4.展开联想,实践创作。
(1)欣赏范作及同龄人的作品,说说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学习并启发思维。(2)选取素材,思考如何加工处理。
(3)展开联想,进行创作。(要求构思新颖、有创意)5.大胆宣传,展示评价。
(1)把学生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在展板上,组成几块展板,引导找出给你最有震撼力的展板或个别画作,选出创意之星,并说说它的宣传效果。(2)由创意之星解说创作感言。6.引申拓展,感悟升华。
组织一次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水资源有关资料,小组一块海报板,彩色纸、绘画工具、剪刀、固体胶等。(教师)水资源破坏相关资料,宣传板报范例,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各种创作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 1.引入。(1)板画象形文字“水”,猜是什么字?为什么?(2)引入新课。2.艺术作品的欣赏。
展示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绘画图片、生活用品上的花纹等),学生欣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水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3.综合探索实践。
(1)出示图标:猜猜这是什么标志?(认识中国国家节水标志)(2)节水,有必要吗,教师叙述一组数据和出示一组图片: 全球用水短缺达12亿人。
每年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人数为300万——400万人。
预计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约35亿人为水所困。全世界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没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节水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一起来策划一次宣传活动,学习制作板报:出示一板报范例,观察发现板报的内容是怎样安排的?怎样突出主题?用了哪些不同的形式?(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制订宣传方案,合理分工:有目的地筛选已有的资料,有主题的补充制作添加资料,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①选择哪些关于水资源的资料?②采用那些形式?③怎样使宣传板报更美观?④利用什么美术材料工具来制作?⑤制作时注意什么?
(5)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各组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4.宣传与展示,评价总结。
(1)组织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间相互点评: 哪组设计最有新意? 哪组内容更有自己的见解?(2)说说本课所得。
第三篇:第七册美术教案
第七册美术教案
1、台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铅笔、铅笔、黑色水笔。(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欣赏。
(1)欣赏“长信宫灯”,学生根据其造型判断“这是什么?”
(2)教师在简洁的介绍中,让学生了解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人像雕塑艺术品,更是将实用功能与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相结合的照明用具,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灯”。
2.即兴造型。
(1)以自己为模特,设计一个独特的造型,成就别具一格的“人形台灯”。(注意灯的位置摆放)
(2)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示创意台灯,教师及时指出:这些台灯已模糊了普通台灯结构,在巧妙的共用中,将美观与实用悄悄的结合。引出课题——创意台灯设计
3.移花接木,创意台灯。
(1)出示一造型优美的高脚酒杯,提问:如何利用它的特点使其变成一只新颖的台灯?(2)课件出示源于生活的更多实物:如雨伞、花瓶、自行车、水果等,小组讨论:如何利用移花接木的方法重构“创意台灯”。
(3)小组汇报有趣的创意,课件及时呈现各种“创意台灯”,让学生的设想变成现实。
4.细节点亮创意台灯。
(1)欣赏大师作品,思考“感动你的细节在哪里?
(2)课件定格于台灯细节之处,发现一些简单的元素如线、形等都赋予了作品永恒的魅丽,学生思考自己将怎样呈现设计亮点。
5.创作。要求: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利用熟悉事物的巧妙组合进行设计。无论黑白或彩色效果的台灯,请你在某个细节的刻画中表现设计亮点。
6.评价展示。
(1)学生自我展示——介绍怎样体现巧妙的组合。(2)观众有目标的欣赏——我最喜欢的创意细节。
作业练习
1、台灯是可以(移动)的照明电灯。
2、台灯是由(灯罩)、(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
学生对台灯的作用有所认识,对各种造型十分欣赏。画画尚可以,动手还欠佳,要多多鼓励,动手动脑。
2、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2.技能: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情感: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的资料(①有关水的故事。②关于水的知识。③家乡水资源情况调查。④表现水的艺术作品。),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并整理与教材有关的水的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小组作业展板,绘画材料及工具。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1)播放流水声,静静地听。设问: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2)引出课题。
2.观察感受。
(1)水不仅具有流动的美感,还有变化的美感——播放课件: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水的图片(江河之水、湖泊之水、瀑布之水等等),描绘水的画面。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水的动态美与静态美,水色的无穷变化,水形状的变化多端,水纹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2)请学生分别用语言文字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一下对水的不同感受。
3.欣赏讨论、启发思维。
(1)我们的艺术大师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了对水的感受,出示齐白石、凡高的作品:欣赏并讨论他们是怎样来表现水的?(比较他们作品中的异同)
(2)也有好多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现水——用线、色、剪贴等等。
设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些画面与生活中完全一样吗?它们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现?你最想表现的是怎样的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讲一讲。
4.表现与创新。
布置作业
(1)作业内容:表现你心中的水的形态。
(2)作业要求:①可小组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一副表现水的作品。②表现手法可不拘一格,不受所欣赏的方法的限制。③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新意识。5.展示与评价。
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第二课时
1.导入。
出示一招贴画:
(1)说说这幅画中画了什么?猜猜它想表达什么?
(2)分析是利用什么创作手段来表达意思的,有什么特点?(写实加点夸张,画面简洁明了)
(3)讨论得出:这是在表达水没了,严重到水龙头都裂了,向我们宣传要节约用水,引出——这是一张招贴画。2.欣赏分析。
观察讨论:招贴画还具有什么特点? 引导了解:
(1)主要构成:标题、画面、可有文字辅助说明
(2)创作手段:利用联想、拟人、夸张等手法通过写实的、装饰的、抽象的、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主要特点:构图单纯、主题鲜明。
3.联系生活实际,获取创作素材。
(1)说说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浪费水的现象
(2)小组交流:生活中
污染水的现象(通过收集的材料利用事实和图
缺乏水的结果
片加以说明)
(3)教师运用课件展示图片小结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宣传发动大家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
4.展开联想,实践创作。
(1)欣赏范作及同龄人的作品,说说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学习并启发思维。(2)选取素材,思考如何加工处理。
(3)展开联想,进行创作。(要求构思新颖、有创意)
5.大胆宣传,展示评价。
(1)把学生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在展板上,组成几块展板,引导找出给你最有震撼力的展板或个别画作,选出创意之星,并说说它的宣传效果。(2)由创意之星解说创作感言。
6.引申拓展,感悟升华。
组织一次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
作业练习
1、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2000)多年前,由(李冰)主持修建。
2、招贴花通常分为(社会公益招贴)、(商业招贴)和(艺术招贴)。
学生对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有了充分认识,知道了水污染对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明确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及责任感。
3、漫画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1.在漫画头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漫画语言,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3.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因素,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并通过观察与思考来明辨是非的能力。●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爱的漫画图片或漫画书,自己了解到的漫画创作故事或漫画家,绘画工具。(教师)课件、漫画资料、图片、《三毛流浪记》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1)播放《三毛流浪记》思考:三毛的形象给你怎样的感觉?
(2)小结:务。“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的创作经验:漫画来自于生活。
(揭题:《漫画与生活》)对漫画中的人物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夸张,甚至变形,为自己要表现的思想服 2.模仿尝试。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或漫画书,模仿喜爱的漫画形象,感受漫画、激发兴趣。(2)观察、思考:你的漫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小结:漫画的形象夸张、幽默,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受)(3)你能用漫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感觉吗?
试试。(害怕、开心等;人物的五官、动作等;也可以试画动物。)(4)交流、说说,这样表现突出了形象什么特点?
3.课件欣赏内容特征明显的漫画。
《小猫钓鱼》:漫画表达的意思?幽默之处? 《半分》:作者想表现什么意图? 《画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漫画的方式来表现?(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结:独幅漫画)欣赏《原来如此》
(出示第一、二张):画面描绘的内容?
接下去想想结果会怎样?(试画)(出示第三、四张):有不同结果吗?(小结:四格漫画)
4.尝试创作。(1)讨论创作内容。
在欣赏漫画的时候大家讲了这么多有趣的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创作的素材吗?
(2)互相交流、启发用漫画来表现生活(3)分层教学: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漫画,接着创作或改编创作。为缺少想法的同学提供一些材料:
《“理”在其中》
杰克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疾驶,过往的人群纷纷避让.警察阻止他问:“您为什么骑者这么快?”杰克回答:“对不起,我的刹车坏了,所以我想尽快骑回去修理,以免发生意外!” 《拔牙》
牙医对病人说:“你不要害怕,来来,喝一杯酒镇静镇静。”等病人喝下酒后,过了一会儿,医生问:“你现在觉得如何?”“看谁还敢拔我的牙?”病人红着眼恶狠狠地对医生说。
5.作业展示。6.课外延伸。
介绍我国的漫画大师丰子恺 介绍其他漫画类型
作业练习
1、漫画三毛的著名画家叫(张乐平)。
2、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一些需要(歌颂)或(批评)的事,可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知道了漫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了漫画的画法,可真正要画一幅画,还是有难度的。
4、戏曲人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水墨画工具。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1)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请各小组长领取小组学习任务图片)(2)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2)教师小结有关戏曲表演及戏曲人物的知识;
(3)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4)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用。(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简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水墨语言的大胆运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通过学了戏曲人生,学生不但知道了戏曲人物有不同的脸谱,表现不同人物,还对其他剧种有浅显的认识。
5、喜气洋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喜庆节日、活动,收集与喜庆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掌握剪双喜字。
2.学习暖色知识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学会剪简单的双喜、带装饰物的双喜。
3.通过收集、了解、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喜庆文化的热爱之情。●方案一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方便携带的喜庆用品、彩纸、剪刀、胶水。(教师)《喜洋洋》音乐磁带、红绸带。
1.导入。
(1)下课做准备工作时播放《喜洋洋》的音乐,制造一种欢乐的气氛。
(2)出示几幅图片,说说你觉得哪张图片的内容是在过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揭示课题: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里,人们常通过舞狮、张灯结彩来呈现出——“喜气洋洋“的画面。
2.欣赏评析。(1)想一想。
①还有哪些喜庆的日子,人们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喜气洋洋的气氛? 展示 中国节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的相关内容资料
②学生介绍:老师用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图片或录像资料。主要介绍这些饰物的含义和运用。(2)观察刚才的画面,请大家回答老师的问题,人们主要用哪些颜色、哪些物体来营造这种节日的气氛?(学习暖色)
(主要用红色、黄色等颜色营造节日气氛,用的物品比较多,主要有灯笼、气球、烟花等等)主要用哪些颜色来装扮,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呢?同时板书)
现在,我们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节日气氛是从通过哪些要素产生的。那么,如果要我们画一副表现节日气氛的画,我们应该怎样来画呢?(冷暖色与人心情有关。)
3.活动表现。
(1)请几位同学上来表演:舞狮、扭秧歌、划龙船等。教师播放音乐或画面。
(2)把刚才的表演配上特别的背景画一画。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自己要怎样来表现节日的气氛。
(3)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
4.学生作业。教师巡视加以个别指导。
5.作业展示。
学生之间互相填写欣赏语。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喜洋洋》音乐磁带、婚庆录象、红绸带。
教学过程
1.内容回顾。
(1)回想上节课的内容:喜庆日子一般用了哪些材料来进行装饰:灯、绸、中国结等。
2.设计情景,展开教学。
(1)朋友要结婚,需要很多喜字,请小朋友帮忙设计。
(2)播放剪喜字的录像,看后分析一下录像中的重点、步骤及拓展点。(3)帮忙帮到底,顺便帮朋友设计一个新房。(4)如以教室为新房,你们会怎样装饰?
(5)小组讨论。
(6)汇总小结:屋顶、窗、门、墙等。
(7)出示各种顶、窗、门、墙的装饰画面,让学生心中有物。(8)每个小组选一项进行创作。(9)将学生创作过程加以录像。
3.课后评价。
每组之间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推荐一些好的建议。
学生学了本课后,了解了民间的喜庆场面及气氛。懂得在喜庆时,人们都选择暖色来渲染喜庆气氛。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能剪大红喜字。
6、龙 的 传 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龙的文化、历史,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小组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塑造一个龙的新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体会龙的精神,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以我们是龙的传人为荣。通过集体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龙的图片资料、身边动物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图片激趣,引出《龙的传人》。(1)课件展示:北京故宫九龙照壁,激发学生的兴趣。(2)议一议: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
2.龙的由来(文化、历史)
(1)龙的形象已出现了六千余年,它现在的形象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化。课件:商周——秦汉,秦汉——隋唐,唐宋——明清
请学生说说这三个时期龙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龙的历史:红山文化遗址——玉龙,赵州桥栏板雕刻——双龙,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云龙纹。
学生欣赏并判断分别处于哪个时期?
(3)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虹、雷、电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形成的一种象征性神物。
①请学生找找龙的各部位各自分别具有由哪几种动物的特征? ②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龙的形象?
请学生介绍、展示、交流——“丰富感性体验”。
③“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你觉得龙还有其它动物的一些特征吗? ④根据你的思考你能用上其他动物的一些特征来创造一条,你心目中的龙吗? 请学生说一说或相互形容你心中的龙。3.创作实践,审美体验。
(1)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创编你心目中的龙。
(2)自我评价,体验审美情趣,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龙的传说故事、龙舟赛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龙的传说故事——“激发兴趣”
(1)龙的传说——“龙生九子” 20展示资料、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故事? 请学生说一说。(鲤鱼跳龙门)
(3)“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
2.民俗传统活动——“民族精神”。
(1)澳门回归——舞龙庆祝。
墨西哥、日本华人舞龙迎新春,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用鲜花堆成的巨龙,象征中华民族的腾飞。(3)端午节赛龙舟。
①简介端午节及爱国诗人——屈原。②赛龙舟怎样才能赢得胜利?——集体合作的团队力量。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赛龙舟图片资料,丰富体验和创作素材。
3.赏析作品——“内化知识”
书中的学生画龙舟赛作业,请学生赏一赏、评一评。
4.创作实践——“外化表现”
根据你的资料和你的想象,创作一幅激烈的龙舟赛的场景。请学生想一想、学一学、画一画。
5.展示评价——“审美提升”
自我评价、同学建议、教师点评,体验审美情趣,感受龙舟赛精神。课后:布置学生做作“纸接龙舟”。
学习课文,学生懂得中华民族象征着龙的强大,又知道龙身的各部分象其他动物的某部。
7、线 条 的 魅 力
一、教学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色笔。
(教师)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点点的旅行”
老师一边口述简单的故事情节,一边手绘线条:从一个点开始变成一条线,小点点走出各种各样的线条„„完成它的旅行。
你能说出小点点走出的这些是什么线吗?
认识各种不同线形:直线,折线,曲线,弧线„„ 跟着小点点去旅行:学生尝试画一画各种各样的线
(二)探究学习
1.发现自然景物中的线,使线条具体化、形象化,感知线条的美感。课件展示自然界景物图片:梯田、铁轨、悉尼歌剧院、蜘蛛网、闪电、斑马、老树、冰凌„„ 悉尼歌剧院、铁轨——直线、弧线——挺拔、坚硬,充满力度 老树、闪电——粗粗细细自然的线条——或遒劲有力、或纤细飘逸 梯田——曲线——柔和、优美,有韵律感 蜘蛛网——曲线——飘逸流畅 你喜欢哪一种线?为什么?
2.发现运动中的线,课件展示图片: 汽车行驶形成的灯光线;
欣赏绸带操录像,舞蹈动作的轨迹线; 老师带来了一条绸带,舞动绸带你发现了什么线; 流动的曲线——感觉线条像在跳舞; 谁也来试试让绸带跳舞。3.跟音乐画线:
爵士乐、小夜曲、圆舞曲、拉丁舞曲。
学生尝试画出对不同节奏乐曲的感觉:或平稳、或强劲、或舒缓、或愉快。4.欣赏线描作品,感受绘画作品中线条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
欣赏大师作品: 克利《奔流》、毕加索的作品《牛》、卡门系列;凡高《星空》;欣赏学生作品,德国、加拿大儿童线描作品。
(三)尝试练习,绘画指导。
1.课件演示:线条构成的装饰花纹。
线的装饰(重复、加密、加粗、组合花纹)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花纹的组合? 2.分析线条的黑白灰层次。
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的有变化?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出:
出示四幅作品分析画面的黑白灰处理,有疏密、粗细的变化。
图1画面太空了,不完整。
图2画面中只有灰层次,没有变化。
图3画面中黑层次太多,显得黑气。
图4画面中黑白灰层次疏密有致、生动而富有变化。3.线条练习表现内容——原始陶罐或花瓶。(1)欣赏原始陶罐的装饰美感。
(2)老师给每个组提供陶罐外形,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在相同陶罐上进行不同的线条装饰。(3)小组评议——哪一幅线条组织的最美?哪一幅黑白灰变化较好?
(四)拓展。
线条除了可以运用在绘画中,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课件展示线条在生活中的应用:石雕,装饰门窗,花瓶、烛台的造型„„
结语: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千变万化的线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事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增添乐趣!
学了课文后,学生领悟了线条到处都有,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千百万化的线。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在周围找到无数的线条。
8、风 儿 吹 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寻找来丰富学生对风的感知,了解风的形成和特征。
2.进一步提高用线条进行表现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风吹时引起的物象变化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对风的感受。
3.培养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方案一 教学准备
(学生)细水彩笔、油画棒、色卡纸。
(教师)刮风的录音、录象带、下载各种风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播放各种风声的录音:听风。
大风时树叶的沙沙声;西北风的呼号;狂风哗哗作响„„ 这是什么风?(触动学生的记忆)
2.风虽然抓不到,但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风、用身体感觉到风、用耳朵听到风。
回忆各种风吹到身上的不同感觉(最好能出示相关的画面)。炎炎夏日,轻风吹来格外舒爽;
寒冬腊月,西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风雨交加、狂风大作时,雨伞都会被掀翻,寸步难行; 乘坐在汽车或摩托车上疾驰,疾风会让人感觉呼吸困难; 如果龙卷风来了,我们会非常紧张、恐惧„„
(二)探究学习。1.认识各种级别的风。
出示气象预报的风力级别:风向,偏北风3——4级。风有大小的级别,你还能说出什么级别的风? 结合“蒲福氏风级”,认识12级风。
2.观看《龙卷风》片段,了解风的小常识:
简单了解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龙卷风、飓风的不同。(1)四人小组讨论:
江浙一带每年7至9月都会有台风,我们是怎样对台风命名的? 结合图片: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新奥尔良市,造成严重的后果。台风过境的惨状,人们在抗台中自救。
(2)请学生介绍自己搜索、了解到的有关热带风暴、龙卷风、飓风的知识。
(3)虽然台风、龙卷风、飓风有很强的杀伤力,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威胁,但也可以作为一种能源来利用,造福于人类。请学生简单介绍风车拉磨、风力发电、帆船行驶等。3.欣赏画家作品,画家是怎样表现风的。
(1)比较图片:郑板桥的《竹》与徐悲鸿的《逆风》。这两幅竹都是以国画形式表现的,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到徐悲鸿的《逆风》风很大? 比较莫奈的《树》与柯罗的《阵风》
《阵风》中画家是怎样表现大风中的树的?(2)欣赏画家对风的表现。如卢梭的《热带风暴中的老虎》
欣赏学生作品,他们是怎样表现风的。
4.尝试用线来表现风起时水面或柳枝的变化。
微风时——大风时——狂风时的不同的状态
(三)画画风。
1.用我们手中的线条可以画出各种风的感觉,你想试一试吗? 出示一组事物,你觉得哪几项适合表现风?哪些不太合适呢?
2.作业要求:记忆和想象刮风时的情景,通过描绘物体形态,运用线条等方式,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3.教师巡回指导。4.作业展评。
(1)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
(2)根据老师的导向性提问来评价。
评一评哪些作品有风来的感觉,哪几件作品还需要改进的?
(四)课后拓展。
1.欣赏风蚀地貌。2.说说有风的成语。
风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既看不到,有抓不住,只有感觉得到,通过观察、体验、才能知道风的大小,强弱。并用线描的方法话风。
9、虫虫大聚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像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昆虫的形状、色彩等。
2.通过对各种昆虫的创意制作,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折、剪、添等方法。●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剪刀、胶水、绘画材料(油画棒、水彩笔)。(教师)昆虫录像及图片、课件、投影仪、示范纸张。教学过程
1.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知道的昆虫有哪些?
2.欣赏交流播:
(1)放录像(昆虫大世界)。
学生谈谈自己觉得最美的昆虫,并说明理由。(主要从形状、颜色来分析)(2)课件图片展示:(天上飞的昆虫、地上爬的昆虫、生活在水里的昆虫)
老师提问:“图片中是些什么昆虫?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身体各个部分比例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这三类昆虫有哪些不同点。)
3.出示范作,激发兴趣。
(1)投影仪展示:出示不同颜色、形状、动态和种类的纸折昆虫。
每出示一个后提问:“这个小昆虫有什么样的特点,它的身体比例关系怎么样?”(学生回答,并进行鼓掌表扬。)
4.分析理解,示范操作。
以教科书第25页为例示范制作小昆虫。老师边示范边讲解折剪小昆虫的三大要领。(1)要按照折纸的规律来折。
(2)可以在折纸的基础上,用撕、剪、贴等方法进行完善作品。(3)用画笔添加小昆虫的各个部分。
5.学生练习。
(1)开始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折纸练习。(老师发放各色蜡光纸给学生。)(2)老师坐在地上和学生一起动手折纸,并轮流带学生做折纸小昆虫。(折纸过程中穿插音乐)
(3)在折剪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可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老师发放小树叶和花布头给学生,让学生对折纸进行添加,并让学生对自己的折纸作品进行添画。)(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采用合作和互助的方式进行自由创作。)
6.评议:(1)老师随堂进行评画,请折得快的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投影仪展示作品,讲出自己的想法和采用的方法),然后大家一起评议。
(2)学生将自己好的作品按种类贴在黄色塑板上进行展示。
(3)老师在三组中抽出最好的作品,描述作品的形状和特点,让学生猜是什么昆虫。7.老师请作者上来讲评自己的作品(特点和制作方法),其他学生也评议。
学生学了虫虫大聚会课文后,进一步认识自然界的各种虫子,并能做一些虫子的简单形体,对昆虫有较清楚的认识。
10、生长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规律,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常见植物的生长规律。2.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进行生活中处处有美的情感教育。3.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
●方案一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 记号笔,水笔等绘画材料。(教师)各种植物的图片资料,有关植物的文字作品、范画等。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生活中离不开植物,植物能装饰点缀我们的生活,植物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植物能„„ 看到植物两个字,首先就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你们知道的植物有哪些呢?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呢?为什么?
学生:向日葵(热情的,向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
松树(树中的君子)等等
2.植物的文化。
(1)植物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这些植物你认识哪些?你觉得他们美在哪里?从它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植物的图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比较喜欢哪种植物,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从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光影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赏析)
②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种植物?(结合图片资料的展示描述)范例:荷花,每到夏天西湖边都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朱自清散文《菏塘夜色》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植物有着美丽的姿态,它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2.植物是地球的最美好的礼物。教师提问:植物除了供我们欣赏外,它还有什么功劳吗?
学生根据事先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植物是我们地球最好的礼物,挡沙,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美化我们的生活。
果实,带来经济效益。带来荫凉,抗噪音等等。
3.植物也是历史的见证。
教师:植物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它还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吗?
看我们学校里的古树,见证着学校的变迁!
村口的大榕树,1000多年的历史,几个人才能围抱,是生命树。银杏是活化石。
4.欣赏大师笔下的植物。
出示图片资料,学生欣赏《古墙老藤》版画、《被美洲豹袭击的马》油画。教师提问:①美术大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树的?
②大师笔下的树在造型上、色彩上、明暗,肌理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③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大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植物的美丽、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植物的结构。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请学生来观察。教师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来说说这些植物的共性和个性
学生可以观察到卷曲的叶片,植物的花托,树枝的节节等等细节的东西!
6.近距离写生。
教师:我们今天用“放大镜”的眼睛来观察植物了,现在我们需要把他用线条记录下来!学生写生,教师指导。
7.点评作业。
在欣赏学生作品的同时,请思考下列问题:
(1)这次画的植物写生,有什么特点?和以往有什么不同?(2)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最欣赏的作品。
(3)课后还可以再观察别的植物,找出每样植物的精彩部分
教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植物的知识,欣赏了植物美丽的姿态,艺术大师笔下的植物,并向大师学习画了画植物。下节美术课,请同学们带好水笔,我们要去户外感受大自然中的植物,亲自去感受那鲜活的生命!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绘画工具,水笔,钢笔,记号笔等。(教师)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植物的知识,欣赏了大师笔下的植物以及写生了植物的局部,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到大自然当中去感受植物的存在!
2.讨论树的结构。
看图片讨论树的大致结构,自然界中树的种类不知其数,但是他们的结构却是万变不离其中,一般由树干、树枝、枝桠组成。
3.到户外观察。
去校园里,围着树木仔细观察。先摸摸树皮,谈谈感受:
学生:
(1)树皮粗粗的,很毛糙的感觉,有纹理。
(2)树干很粗,要好几个人围抱才行。(3)谈谈树干,树枝,枝桠的结构关系。
(4)谈谈写生树的步骤,树干可以从下至上的画,树干、树枝、枝桠的关系是从大到小的!学生边看边思考,可以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来表现?
教师:可以用线描来表现树枝层层叠叠的感觉,树干可以用线描组织花纹来表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来表现树皮的肌理,体验肌理的质感。
4.教师示范作业。
(1)教师指导学生的写生方法,姿势以及教会学生如何观察。(2)教师示范用宣纸拓印的方法。
(3)教师示范线描的方法,自下而上,由大枝干画到小枝干的方法。教师强调重叠,穿插的画法。
5.学生分散写生,教师指导。
6.作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合作,教师巡视辅导。
(1)在写生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
(2)你们在写生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对树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3)你觉得哪个小组画得最棒?画出了树的生机?
学生通过观察,各自绘画喜爱的植物,作画中学生基本能抓住植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勾勒。
11、材料的妙用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各种材料的收集与欣赏,充分感受材料的质感与美感。了解现代装饰对材料的运用。
2.通过收集不同材料,开展探究尝试,互相交流,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一件或两件工艺作品,培养学生对材料灵活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材料粘、折、剪、添等处理方法。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工具。
(教师)古今中外一些艺术大师对材料运用的图片、投影仪、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材料。教学过程 1.参观实践。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材料市场,如:建材市场、布料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并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
2.启发谈话,分析材料。
把学生收集起来的材料放置在一起。
教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有那些废旧材料,再把收集回来的材料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七类:
(1)纸类材料。
纸是最方便、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定形性和可塑性,工艺简单,是工艺制作常见的材料。纸的工艺有:剪纸、折纸、纸雕、纸塑四种。(2)布绳材料。
各种布绳材料都是软性材料,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软雕塑来。①布料工艺。
布的表现手法有:扎系、折叠、包缠、剪切等。②线绳工艺。
各种线绳的表现手段非常多,一般有:编织、系结、缠绕等。
(3)竹木材料。
如果说纸、布是人工的造型材料,那么竹、木、藤、果实则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加工容易,质量轻,既有硬性又有软性。(4)泥石材料。
它包括泥造型和石头造型。
(5)泡塑材料。
可以利用废弃的炮沫、塑料纸等进行造型。
(6)金属材料。
金属的种类很多,但一般在立体构成与雕塑的联系中常以铁、铜、铅、铝为主。(7)废旧材料。
废旧材料指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垃圾,如:包装盒、各种瓶罐、竹、木、布、绳、碎玻璃、塑料边角料及废五金材料、废机器零件等。
3.传授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我们收集回来的材料创作一幅表现《秋天》的拼帖画。(1)名画欣赏。
出示四张表现秋天景色的画家作品。这四张作品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作品1号:中国画。
作品2号:油画。
作品3号:中西结合表现的作品。作品4号:综合材料表现的作品。(2)重点分析作品4号(抽象)。
作品表现了秋天的什么情景?用了那些材料? 今天我们也要用我们桌子上这些材料来表现秋天。(3)欣赏教师范作。
分别出示三组画面进行对比来说明画面的构成关系。①材料的丰富性。
②点、线、面的合理布局。③画面情节的组织。(4)引发材料的想象。
分别出示麻袋、棕绳、树叶等材料,让学生来想象在《秋天》中如何利用这几种材料? ——地面、头发、小树„
4.粘贴技法的指导。
材料:①细小的:豆子、木屑、沙子„ ②柔软的:布、纸、棕绳„ ③块状的:铁钉、石头„
粘贴方法:细小的、柔软的可以直接撒铺,在涂上胶水的纸上。块状的可以直接沾上胶水或双面胶粘在画面中。
5.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①运用综合材料创作秋天。
②注意色彩调子的把握(暖色调)。
③最好有一定的情节。
(2)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
(1)全班作品展示。
(2)学生参观式评价(可针对创作意识、想象的巧妙、画面的构成、情节的联想等方面)。(3)组内互相交流评价,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工具。
(教师)古今中外一些艺术大师对材料运用的图片、投影仪、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材料。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回忆上节课把材料分为那几类?(纸类材料、布绳材料、竹木材料、泥石材料、泡塑材料、金属材料、废旧材料)
2.观察感受不同材质。
教师准备几种不同质地的材料,用布或者盒子装好,然后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猜猜摸到的是什么材料,让学生用触觉去感受材料的肌理。
3.分析基本材料的运用方法。
瓶、罐、盒类材料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适合于表现体积感较强的物体;线类材料给人以流畅、优美之感,可以用于编结物、挂件的制作;纸类可以视质地的厚薄做物体的表面包装材料;布料更多用于物体外表的包装和装饰。
4.欣赏范图,激发思维。
(1)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范作第28、第29页,看一看哪一个形状最好看的?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欣赏教材范作并自主思考其他制作方法。
(2)教师出示毕加索作品《牛头》。启发学生观察作品用了什么材料。(自行车的座凳和车把)通过欣赏大师及学生的作品相互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5.启发引导,展开想象。
(1)教师用投影出示已准备好的三件组品,让学生欣赏。(三件作品材料都是相同的,造型不同)
(2)要求每个学生任选三种不同材料,然后自己把这三种材料创意组合,完成后先让其他同学猜猜自己的造型是什么?然后说说自己的创意。
6.学生创作,教师指导。1.要求:(1)运用已有的材料创作一件立体的作品。
(2)注意材料运用的和谐与同一。
2.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
(1)全班作品展示。
(2)学生参观式评价。
(3)组内互相交流评价,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许多材料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物品。并能利用纸条边编织席子,虽编得不怎么好,但使学生初步学会编织,当然还需不断巩固。
12、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
第 一 课 时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塔的文字资料、图片,有兴趣的学生寻访家乡的塔,了解塔的历史,并对塔进行摄影、写生等。教学过程
(一)探究主题,明确分工。
1.欣赏名塔。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塔图片。2.引出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问题:
(1)塔的历史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2)中国著名古塔的主要材料是什么?
(3)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根据外观有哪些分类?(4)世界各地有哪些著名的塔?
(5)我们的家乡有塔吗?谁去写生、摄影过?
(6)收集有关塔的图片和画作并欣赏。
(7)我们能不能设计有奇特功能的塔或制作立体的塔(各种材料)。„„
3.小组分工。
每小组根据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自由选择以上主题之一,进行探究。(最后一项第二课时执行。)途径:
(1)整理已收集的资料。
(2)课堂上上网、收集有关塔的图书、邮票等资料。(3)对图片进行徒手画等。
(二)自主学习,了解内涵。各小组根据主题,有重点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三)各组反馈,展示成果。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讨论、介绍古塔。师生讨论交流:
1.大家想了解考古吗?祖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宝塔,谁能说说古代的塔是做什么的呢?(登高望远、为了纪念某个人或某件事、为了保藏经书„„)
教师小结:中国的古塔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有时为了登高望远,镇潮汛。如六和塔。有时为了纪念某人或某事……
2.这么雄伟的塔,古人用什么材料建造起来的呢?
(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用土堆积起来。后来一般用石块砌成,或用木料建造,或用各种材料综合起来„„)
(塔的建造说明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林林总总,让学生用文字、图片、实物来验证。)
3.塔的外形结构怎样?各部分有什么特点?根据外观有哪些分类?
(塔有塔基、塔身和塔尖组成。塔基一般比较大而结实,塔身一般上小下大,塔顶往往尖尖的;塔的整体高而复杂、一层层。根据外观有密檐式、楼阁式等十多种分类。)4.世界各地的塔有哪些?
(上海东方明珠塔、北大的水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华盛顿纪念塔、夜景中的塔„„)现代的塔因为科技的发达、材料的先进,外观越来越美、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广„„更有的成了地域的标志。
5.每一个家乡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塔,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塔——名字、历史、外形特征等。有学生写生(徒手画)或摄影作品更好。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造型知识评价写生(徒手画)和摄影作品。6.展示一些塔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四)激发情感,提出要求。
小结: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塔的历史和相关知识,懂得了塔的建造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了解了家乡的塔,这真是一样宝贝。其实,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宝贝需要我们去发现、了解、保护、继承、发扬。
下一节课,我们可以准备各种美术工具或材料来设计或制作我们心中的塔。
第 二 课 时
(学生)钢笔、泥等造型表现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各种有关塔的资料照片、绘画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外观特征。
1.塔的外观结构分哪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2.塔有哪些用途?
3.你觉得现实中的塔有什么不足?你想象中的塔是怎样的?
(塔高,老人登塔累,有电梯好。塔能发出香味更好。建一座水果塔。建一座抗地震的塔。会发光的塔„„)
(二)自主学习,探讨方法。
1.利用你已有的各种材料,你想怎样表现想象中的塔?学生自由讨论。
2.反馈:
(1)徒手画:可以用各种笔画一画心中的宝塔。注意画出塔的挺拔和功能。
(2)泥塑:可以用粘土来制作。注意塔的各部分比例。如何借助别的材料来固定。细节的表现可以用别的材料。
(3)综合材料制作:你带了什么材料,准备设计怎样的塔?怎么制作?关键是如何把各种材料固定住。
3.展示各种表现形式的塔的范作:徒手画、泥塑、其他材料等,教师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4.作业要求:大胆地用你喜欢的表现方法表现你想象中的塔。
(三)设计制作,追求创意。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作品,多样评价。
1.展示作品。
2.说说自己作品的最得意处。3.评评你觉得最有创意的塔。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展示人塔图片。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身体也可以表现塔,可见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大胆的想象,创意无限。
13、瓶子新生代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2.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3.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泥塑工具、牙签等。(教师)课件、陶土、图片等。教学过程
1.比较。
(1)出示图片:对称型的瓶子,生动而奇特的瓶子。提问:这两种瓶子有什么不一样?
(2)揭示课题。《瓶子新生代》
2.欣赏。
(1)提问:瓶子有什么用?
(2)提问:这些瓶子看上去很特别,它们是从哪里获得灵感的?你能发现吗?
提示:从瓶子的形态特征对照与其相应的自然形态,感受艺术家对作品独到的创意,和对自然素材的处理。
(3)将瓶子与自然物比较,它们又有哪些不同?
3.设计。
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设计、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4.展示。
(1)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和灵感来源,碰撞思维的火花。(2)展示自己的作品。
(3)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学生能从瓶子的形态上,感受形美,喜爱瓶子。并能用泥塑造自创的瓶子。盘盘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感。
2.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造型,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3.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一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自然界的螺旋线,彩纸、固体胶等。(教师)课件、图片等。教学过程
1.观察回忆。
(1)出示一根绳子,提问:谁能改变它现在的模样!(请学生在展示台上操作绳子的多种变化。)提问:在大自然中你还见过这样的螺旋线吗? 出示螺旋形的自然物图片。(2)揭示课题:《盘盘转转》
2.欣赏感受。
(1)提问: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螺旋结构的东西吗?
(2)提供绘画凡高的《星空》、建筑旋转楼梯、纸绳粘贴作品。(3)提问:这样的造型有什么优点和独特的美感?(4)教师示范纸绳的制作和粘贴。(搓、绕、粘)
3.创意制作。
(1)用皱纸搓成纸绳;(第一课时完成)(2)用纸绳盘盘转转;(第二课时完成)(3)创作一幅拼贴画。
4.学生创意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及时评价学生制作的情况。
第 二 课 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搓好的纸绳、固体胶等。(教师)课件、范作。教学过程
1.拼贴作品。
(1)学生两人一组以盘盘转转为主要形式,用彩色纸绳拼贴一幅作品。(2)创作建议:可以根据螺旋形进行夸张、变形、想象和添加。(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要重视个别辅导)
2.展示交流。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说说自己的设计,和制作中的困难和经验。
3.课外探索。
还可以用绳子、铁丝、画笔进一步尝试盘盘转转的变化。
学生学了课文后,认识到在自然界中有螺旋形的线,体验到这种线条的美丽。并能用彩色纸绳贴成画。
15、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基本概况。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能从形态、动态、装饰等方面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3.通过赏析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教师)相关图片或工艺品、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欣赏《神话》片段,你知道影片中,守卫的是什么陵墓吗? 秦始皇陵园是一座古代文化的艺术宝库。高大的陵墓和神秘的寝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 陶俑是什么呢?陵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陶俑?
陶俑:俑是用于陵墓中陪葬的明器,以陶、木质最为常见。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死后,所有的奴隶都得殉葬,非常的残忍。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用“俑”代替活人殉随葬。
2.欣赏秦始皇陵陶俑:(课件图片展示)
(1)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陶俑是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课件:秦始皇陵兵马俑总体分布图。
(2)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
播放《古今大战秦俑情》片断,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3)欣赏不同姿态的陶俑。
秦俑的艺术特色: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这些兵马俑大体上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从已出土的1000多个陶俑陶马来看,无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贴、刻、画等雕塑技法,从体、量、形、神、色、质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造型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给人明快、深沉、博大、壮观、精美的印象。
仔细观察,不同的武士俑在神态、动态、衣着上有什么异同?
选择喜欢的陶俑分组讨论:跪射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立射俑。每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老师小结补充:课件。跪射俑造型的特征:
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这种俑在秦俑坑中显得很独特,因为是跪姿,故其高度在1.20米左右。在跪射俑的塑造上,可谓匠心独具。把跪射俑的形体塑造得非常精美,惟妙惟肖,力求使静态的雕塑给人以动的感觉,其姿态优美,英俊潇洒,神态庄严,目光炯炯有神,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个发髻,髻根用朱红色带束扎。足登方口翘尖齐头履。从一鞋底外露处可以看到,鞋底的针脚因为人着地后摩擦的轻重而疏密不同,其绳结痕迹清晰可见,其写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脚上的鞋子随着脚掌的着地而折曲,衣服的纹理也伴随体态的变化而曲折飘浮。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上身挺直,臀部紧贴左足跟,从而使身体的体重落在右膝、右足和右足尖上。当射击时,则重心稳,用力省,容易射中目标。跪射俑是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神态威严的将军俑。
将军俑是目前俑坑中级別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非常少。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雕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只是戴介帜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
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
„„
(4)赏析铜车马。
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铜车马的知识。
老师补充小结:
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约7米多深的地方。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车马全长 317 厘米,高106.2 厘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车舆内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二车皆双轮、单辕,由四马驾车,车上各有一名御手, 铜御官俑戴冠佩剑坐于前室,挽具齐全,有的用金、银装饰。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根据出土地点和车辆造型分析,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3.学生练习。
(1)作业要求:尝试用浮雕的方法临摹一个自己喜欢的武士俑的面部或防止一件喜欢的兵器。
(2)巡视辅导。(3)作业展评。
4.课后拓展。
(1)欣赏缩小的陶俑工艺品。(2)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器。(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千古之谜。
(4)对陶俑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欣赏各年代的陶俑,收集关于陶俑的邮票。
第四篇:美术第七册教案
第一课 贺卡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贺卡,工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贺卡的结构形式。
学生认识、了解各种个性贺卡,并能动手绘制一张。贺卡的设计构思,材料运用的巧妙,作品有创意。课前准备:收集各种有个性的贺卡,准备制作贺卡的纸张、废旧材料及剪刀、双面胶等工具。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介绍为朋友、老师、长辈祝贺生日、新年等应该怎样做,送贺卡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如果能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贺卡则更有意义。
(二)展示课题:做贺卡
说明:结合实际生活来引出课题,可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以致用的愿望。
(三)出示一些贺卡的实物供学生观赏。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贺卡的形式可分为:贺卡的结构:单页式 折叠式 开门式 立体式 抽动式异型式等,贺卡的内容可分为:贺卡的种类:生日贺卡 新年贺卡 尊师卡 圣诞卡 祝贺卡 友谊卡 电子贺卡 邀请卡等
说明:以实物展示,边欣赏边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以下的课堂作业做好准备,增加学生的创作灵感。师生共同交流收集的各种贺卡,分析作品的材料运用及表现方法,激起创作的热情。
(四)贺卡的设计方法及制作过程。
1、根据赠卡的目的的选定贺卡的类型。
2、根据内容构思适合的图案内容。
3、裁取纸张,折叠成贺卡形状。
4、用铅笔描绘构思好的图案及文字等。
5、上色,应根据图案内容确定色调。
6、修剪外形或开挖窗口等。
7、填写贺词、赠言。
说明:这些步骤是设计一张贺卡的一般方法,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贺卡的制作过程。
(五)学生作业,巡视指导。
1、学生可自行选定贺卡的类型及形式。
2、根据所定贺卡,设计图案色彩及外形。
3、每个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独立完成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4、在巡视过程中要重点帮助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作业。
说明:由于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作业,所以教师应该着眼于辅导学生根据方法步骤,设计并制作完成作业。
(六)完成作业,分析讲评,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1、选取3-4张好的作品,请作者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心情等方面讲解。学生评价,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评比。
2、分小组欣赏,每组选1-3张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挑选原因。(要多分析每张贺卡的优点,加以表扬。还可请小作者讲述一下设计思想。)
3、表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第二课 诱人的瓜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启发学生去观察、体会、表现各种瓜果的外形、颜色等。操作目标:能够用色彩大胆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给画形式与色彩表现瓜果,体验艺术的美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突破瓜果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想像与创作。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画板、自己喜欢的瓜果、自己准备的表现工具。老师:多媒体课件、几幅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教学过程:
1、导入。a.游戏:你画我猜(一个学生简单地勾画出一个瓜果的线条,其余同学猜出瓜果的名称)b.揭示课题:诱人的瓜果。
2、新授。
a.看颜色、说瓜果。请学生根据各种不同的颜色说说可能是哪些瓜果? b.走近大师的画。引导学生欣赏瑞典当代画家格利斯的绘画作品《静物》。c.欣赏伙伴的作品。通过欣赏课本中或生活中小伙伴表现瓜果的作品,学习表现方法,激发表现激情。作品中的瓜果是如何表现的?(绘画、剪纸、拓印等)d.教师的范画或出示相关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e.让学生思考自己可以怎样去表现各种各样的瓜果,交流讨论。f.作业布置:每个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各式瓜果。g.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作业。
3、小结。
作品展示:通过各种途径(悬挂、粘贴、赠送等)。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评选现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
4、课后拓展。
a.尝试用课上没有运用过的其他方法来表现瓜果。b.学一首和瓜果有关的英文歌曲。
第三课 瓜果的想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瓜果在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技能目标:能掌握切挖、拼接、镶嵌、组合等多种方法设计制作作品。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美存在于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大胆参与和积极创作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充分利用瓜果本身的大小、形状、色彩进行充分想象,能巧妙地运用拼接、切挖、组合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大胆想象。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牙签、小刀、双面胶等工具;水彩笔、水粉颜料、汕画棒、材料纸等。教学过程:
(1)导入(看一看)①《瓜果也美丽》
“我本来是个长得圆圆胖胖的大苹果,又香又甜。有一天,我的主人对我说:喂,你想不想变得漂亮一点?我可以帮助你!于是,我高兴地答应了。看,我变了(用两颗黑白纽扣装上眼睛)--又变了(贴上了用橘子皮剪成的翘嘴巴)--继续变(头上插上了一些小碎花)--哈哈!我变成一个漂亮的小姑娘。②提问:
c.谁来说一说这个苹果是怎样变成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的? d.你又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呢?
③继续演示课件,并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把我们带来的各种好吃的瓜果变一变、打扮一下,看看谁把瓜果打扮得最新奇、最有趣、最漂亮(播放课件--《瓜果的想象》)。(2)讨论、探究方法(想一想)。
①教师引导:看了刚才教师播放的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方法?
②学生:有添加五官的、有把水果切割分开的、有在瓜果上挖出口子的、有把挖掉的部分加在另外部分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添加、切割、切挖、摆放、拼接等方法。(3)“谁是最佳设计师”(说一说)
①教师:通过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再看一看你们今天带来的各种瓜果材料,谁已经有新的主意了?
②每组请一位学生讲述自己的创意与方法。
(4)“大家一齐来设计”(运动手、说一说、做一做)。
学生分别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制作过程,肯定并鼓励新奇的设计及大胆巧妙的组合,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完成制作任务。(5)“请问你最欣赏谁的作品?”(议一议)。
①将学生设计的作品摆放在一起,大家一起欣赏,说一说自己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② 教师以欣赏的口吻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作品中的新方法,重点介绍有新意的、别具匠心、与众不同的新颖作品。
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像真丰富,把本来平淡无奇的双手巧妙加工,有的变得有趣,有的变得非常可爱,有的又变得非常漂亮。其实,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敢于想像,敢于动手实践,敢于创造,生活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第四课 冷色与暖色
教材分析
色彩的冷暖感觉是由于人在生活实践中的联想产生的,如红、橙、黄等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光,给人们热烈温暖的感觉,所以称为暖色;蓝、青等色给人以寒冷,沉静的联想,称为冷色。大自然中充满了由冷、暖色调组成的色彩。人们运用这些色彩,装点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等,使它们充满了艺术魅力。本课旨在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感受冷暖色调的装饰美。
(2)操作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冷色和暖色,能用水粉调出冷、较冷和暖、较暖的色彩。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内容
让学生从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等几个方面进行冷色与暖色的欣赏与感知,从而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审美情趣,运用本堂课知识进行创作。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冷暖色调及其装饰美。教学难点:感受冷色与暖色带给人的情绪影响。
课前准备:色环、图片、水粉等,方盒两只,红、蓝布各一块,图片等。教学过程: 方案1 ——创设情境、观察冷暖色
(1)课件展示从日出到月夜变化,提问:日出时的色彩与月 光下的风景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色彩本身由温度差别吗?为什么你会感觉到冷暖呢?说明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在长期经验中联想的结果。
(3)揭题:色彩给人感觉是温暖、热烈、明亮的称为暖色;色彩给人感觉是寒冷、沉静的称为为冷色。——认识冷暖色
(1)三原色和三间色中的冷暖色。出示图片:由哪些色彩组成?
(2)认识色环中的冷暖色。
(3)试着分一分油画棒或彩色水笔中的冷暖色。(4)举例说明自然和生活中的冷暖色。——说说冷暖色的相对性
(1)课件展示紫红色的花,变换背景,说明冷暖色是相对的,在相互对比中产生冷暖关系。(2)绿色和橙色、绿色和蓝色比较,相对于橙色,绿色偏冷;相对于蓝色,绿色偏暖。——欣赏生活中用冷暖色装饰的图片,作业练习
用水粉色调出冷、较冷,暖、较暖的色彩,画一幅作品。——知识拓展,抢答:
夏天穿什么色调的衣服看上去舒服些? 冬天家中的窗帘布用什么色调较合适?
夜空中收音机的信号灯该鼓励学生正确用冷暖色美化生活、创造美。——总结;
第五课 冷暖色调的画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冷暖色彩的知识。学生在了解了冷暖色的基础上,体会冷暖色带来的感受。创作或临摹冷暖色的风景画,会加深对色彩的了解,也能加深对画面丰富色彩层次变化的感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复习冷暖色的知识,培养色彩美感意识。(2)操作目标:正确运用冷暖色创作或临摹一幅风景画。
(3)情感目标:欣赏冷暖色的画,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受。教学重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冷暖色调的画面,表现不同色调的画面。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导入
复习上节课冷暖色的知识,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冷暖色块,学生抢答。1.学生在家长帮助下,收集一些冷色调的图片,了解冷色调的画的特点。
2.教师布置画室,主要以冷色调的画为主,学生参观画展,引导学生说说这些画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画的,色彩是如何处理的,画面的构图有何特色等等。——新授
(1)引导学生欣赏冷色调为主的风景画。让学生说说冷色调画面的特点及自己的感受。(2)欣赏大师的画和学生作品。让学生从画面表现内容、色彩、使用的绘画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
(3)提示学生用冷色画一课树。学生尝试用水粉、油画棒等工具来表现一棵树木。——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临摹一幅冷色调的风景画,教师巡回辅导 展示讲评作业(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外出写生一幅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 ●第二课时: ——导入
教师播放节日录像,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样的色调来表现这些场面比较合适,导入新课。——新授
展示上一节课冷色调的作业,从内容、色彩等方面描述;欣赏暖色调的风景画,说说表现方式以及带给人的感受;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喜欢的暖色调的画;调出深浅不同的暖色;临摹一幅暖色调的画。
(1)欣赏暖色调为主的范作。
学生说说他们主要是用哪些颜色来表现热闹高兴的气氛的。
(2)启发学生联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暖色调表现。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表现的方法,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布置作业
学生用暖色调来表现画面。教师巡回辅导,引导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绘画工具临摹一幅以暖色调为主的画面。——展示讲评作业
引导学生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大胆评价同学的作品。评价的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第六课 纸版画
教材分析
纸版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剪、刻、撕剥、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它取材容易、工具简单、效果独特,具有强烈、明快、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而较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版画的局限。儿童纸版画从表现形式到最终效果,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通过纸版画的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使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有底纸版画和无底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了解纸版画的工具、材料与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劳作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品质。课时:2课时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儿童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纸版画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过程: ——欣赏:
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版画作品。——谈话:
分析儿童版画同其他画种的不同,师生讨论关于版画的定义以及版画的特点、版画的表现形式。
拼贴法:最常用,也是纸版画中最基础的一种表现方法。
实物拼贴法:为了使画面更富有变化,可用多种材料来拼贴,如粗纹布、树叶等纹理较粗的材料。拼贴的材料不同,表面肌理就不一样,印出来的作品效果也就不同。刻线法:用硬笔在吹塑纸上用力刻下凹线,拓印后产生阴刻的画面效果。另外还有贴线法、撕揭法、揉纸法、折纸法、剪刻法„„ ——感觉:
出示纸版画需要的材料。
常用的材料有:卡纸、吹塑纸、瓦楞纸、棉线、纱布等,鼓励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废旧材料。——讨论:
对比版画作品,学生自己总结。好的版画必须做到的几点要求:
①表现的内容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②构图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不同的要求。] ③“粉印版画”要注意色彩的明暗对比,“油印版画”要注意点、线、面的问题。——创作:
学生动手制作,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构思和创作。制作无底纸版画,拓印时注意底版不能移动,以避免错位。——评论:
让学生就自己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展览:
互相欣赏、评论。
第七课 藏书票
教学思路:
本课以欣赏丰富精美的藏书票为主,学习用吹塑纸板的方法制作藏书票。通过欣赏、讨论、练习、制作、交流等综合手段、让学生了解藏书票的历史、分类、特点、功能以及制作方法等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趣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力。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类型的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发展史和功能、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吹塑纸版制作一枚藏书票。
3、通过欣赏制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讨论了解藏书票的功能,特点及作用。
2、学习制作一张吹塑纸版的藏书票,学会反写字的方法。教学准备:
师:各种类型的藏书票,作业纸、毛笔,水粉颜料。生:吹塑纸版、抹布、原珠笔、拷贝纸。教学过程: 发现藏书票
了解藏书票
认识藏书票
制作藏书票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藏书票,你们也一定想让它成为自己书籍的好朋友吧,那就跟我一起学一学、做一做吧!
师示范讲解介藏书票的制作方法(选用吹塑纸板)。让学生练习制作,出示参考图样。讲评作业。藏书票的版式
藏书票的版式多种多样,这是我用半个土豆做的,用了两种不同的颜色印的(看图),还可以用瓜果、肥皂制作,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边欣赏边介绍。
上色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纸版、吹塑纸版、拓印版,剪纸、石刻、蜡染、电脑、塑胶、砖刻、手绘。读书爱书
这张是油印的(看图),上面这句话很有意义,我们一起读一读:书是我生活的桅杆,扬起我生活的帆。
总结:小小藏书票引领我们遨游书本的海洋,号召我们爱读书,读好书,珍惜书!所以藏书票才有这样的美誉(生读“纸上宝石、版画珍珠”)。
第八课 奇怪的梦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在叙述梦境、表现梦境的过程中,了解梦是现实生活的继续,是人脑活动的特殊形式。
·通过启发回忆和想象,诱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梦中故事”,挖掘创造潜能,抒发自己的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远离迷信的情感。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回忆和梳理自己的梦境,进行大胆奇特的想象、幻想和创造。学习难点:
·任何让学生进入“梦”的感觉和体验,并通过美术活动,利用色彩和构图表达自己的感受,作品新颖、生动,富有艺术美感。
·对人物的动态、神态及与其相关的场景做较为精细的描画。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影碟《艾丽丝漫游仙境》。·学生准备:绘画用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艾丽丝漫游仙境》片段。教师提问:你喜欢这部动画片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艾丽丝,你会怎样面对所遇到的这些情况﹖
3、引入课题:你做过这样的梦吗﹖说说你记忆中最奇怪的梦。
回忆讨论:
听空灵的电子音乐,回忆曾经做过的梦,想象梦中的情景进入梦境的虚 拟世界。·初次体验:
初次体验用画笔自由地表达梦境,表现出梦中的景物和色彩。请画得快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就梦中的人物、动物和景物的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互评。·范作欣赏:
看图片,通过图片欣赏了解别人的梦境,并理解和感悟他人的绘画和构思。·再次练习:
要敢于把奇怪的梦画出来,去惊醒那些老掉牙的梦。据说动物也做梦,它们的梦的内容,你能猜到吗﹖用各种绘画手段表达自己的梦境,形象可以夸张、变形,以增强梦的意趣。·评价小结:
“你对梦的感觉很灵敏,画法大胆别致。”“你的梦真动人!”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拓展:
梦中景物和梦中的感悟对生活有帮助吗﹖古今有那些发明偶得是通过梦境得来启发的﹖
第九课 迷人的游乐场
学习目标: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乐趣。
·描画游乐场中自己最喜爱的部分,表现出游乐场特有的氛围。·增强想象力,提高绘画表现力。重点难点: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画出游乐场中自己最喜爱的部分。·注意游乐场里的细节描画,表现出特有的气氛。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图画范例等。·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启发式谈话
教师和同学展开启发式谈话
内容一:游乐场是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提起游乐场,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许多好玩的东西,很多的人。那么,游乐场里究竟有哪些游乐器械呢?同学交流自己玩过的项目 ——滑滑梯,跷跷板、秋千、过山车、疯狂老鼠、碰碰车、海盗船、鬼城、旋转风车„„
内容二:它们的造型是什么样子,有何特点? 内容三:你们知道哪些有名的游乐场呢?
——玄武湖公园、苏州乐园、无锡的鼋头渚、水上乐园、美国的迪斯尼公园„„ ·启发引导
教师将同学的谈话结果集中并做进一步启发引现在的游乐场已不仅仅局限于公园,在商场、超市、快餐店、市民广场、社区花园都建有小型的游乐设施。·欣赏图例
师生共同欣赏教材上的图例:
图例一:大画家画了一个有过山车、滑水道等设施的水上世界,人们在游泳池里快乐地玩耍。有的游泳,有的滑水,真开心。
图例二:小作者把滑滑梯设计成狗熊的样子,小朋友们从熊嘴中进去,从熊脚出口爬出来,真有趣。
·创作与表现:
用彩色水笔直接起稿打轮廓,画上玩的器具,再添画些人物及周边景物,最后涂上鲜艳而协调的颜色。此创作重要的是通过人物表情、动作来表现开心的气氛。完成作业。·评价与反思:
1、学生互相展示作品。
2、学生交流自己在游乐场中玩的感受:开心、快乐、兴奋、流连忘返„„
第十课 下雨啰
学习目标:
·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能力。
·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以及细小的形状,大胆、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情景。
·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难点: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作品、各种制作工具。
·学生准备:在网上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彩色笔或油画棒。学习过程: ·感知与体验:
1、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下雨的音乐时提问:这几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学生回忆下雨时情景,回答问题。
2、再次播放下雨的音乐,引导学生用手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雨。
3、学生讨论:
(1)说说可以用哪些细小的形状和线条表现不同的雨?
(2)老师准备一些工具让学生上台,用动作表演人或动物在不同雨中的感受、表现和情绪。
4、情感互动:
分小组表演雨中即景。·创作与表现:
1、欣赏课本中的作品,是怎样表现的,采用什么方法?
2、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喜欢的表现方法画出生活中的雨。·评价与反思:
1、学彼此交流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画? 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独到之处。
过程中又是如何体现并突出它的特点的。
2、同学之间互评,最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第十一课近大远小
学习目标: ·通过回忆和现场观察,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视觉现象。·能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较准确的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现纵深感。·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准确还原平面表现的水平。重点难点:
·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如街道、铁路、建筑、树木等,制作“近大远小”教具所用厚卡纸,大师的作品。
·学生准备:外出旅游时的照片、绘画工具等。学习过程:
·感知与体验:
1、观看。(1)观看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以及同学外出旅游时的照片,老师向同学介绍画面上的风景名胜,也请相片的主人向大家介绍照片中的风景,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的情境。
(2)观看西洋绘画作品,如“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达·芬奇的“蒙拉丽莎”、凡·高的“夜的咖啡馆”等作品,体会画面的纵深感。
(3)观看教师制作、演示道具:先取方形纸一张,然后在纸面中间刻三条与方形的边相平行的三条线,最后折叠第四条边并将中间的方形推平,产生透视效果,以此解释“近大远小”的现象。
2、同学分小组展开讨论,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看看究竟是哪些线发生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除了“近大远小”之外,你还发现了那些透视变化。教师根据同学的讨论作简要总结: ·创作与表现:
1、跟画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有纵向感的道路,学生临摹。(2)教师在道路两旁由近到远添画树木,学生临摹。
2、创作练习:
(1)学生在已经画好的草稿的基础上自由添加道路两旁的景物,除了注意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以外,还要表现“近清远糊”、“近暖远冷”等效果。
(2)再做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路两旁的细节,如价格牌、自行车、行人等,将画面画完整。
·评价与反思:
1、大家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大家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起欣赏作品,看看哪一幅作品最有纵深感。
2、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关透视现象的疑问,请同学和老师给予解释。
3、教师和同学共同欣赏由国画形式所表现的山水画,比较其与西洋风景画在表现远近景物方法上的区别。
第十二课 厨房
教材分析:
飘出饭香的厨房,我们天天都能感受到,那形状各异的锅碗瓢盆,五颜六色的新鲜蔬果,每位四溢的佳肴在孩子们的眼里熟悉而亲切。培养孩子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及绘画方法去表现生活。初步掌握在画面布局安排时的取舍、构图。使画面的内容丰富,并表现出厨房的生活气息。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家庭、学校和饭店的厨房,是学生对不同风格的厨房,画面布局合理。
2、操作目标: 学会从多角度观察,运用多种绘画手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厨房,画面布局合理。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知美存在于生活中,激发学生感知生活、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家庭、学校食堂和饭店的厨房,注意它们的不同风格。难点: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画面的取舍,组织构图、布局的合理性。课前准备:厨房图片、厨房录像、电脑、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你家的厨房是什么样子的?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欣赏
欣赏图片,教师把几种不同风格的厨房的挂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思考
找出这几幅厨房图片的不同之处。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说说自己家的出访是哪一种风格的? ——观看
观看各种不同风格的厨房,把自己家的厨房和饭店的厨房做比较,说说不同之处。——参观
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食堂或宾馆饭店厨房,实地观察,注意它们的不同风格。
——欣赏
欣赏画家和其他同学的描写厨房的作品。——讨论
* 你喜欢那种风格的厨房?
* 在这些的绘画作品中,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 现在你打算怎样构图?怎样表现? ——创作
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创作一幅别开生面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评价
学生自由表达对作品的看法。
第十三课 我干家务事
教材分析:
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家庭生活,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对于校学生来说,教育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再好不过的德育方式。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培养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的欢乐,产生表现生活美的欲望。
2、操作目标: 初步了解形体结构关系,学会用线写生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做家务的场景画下来。难点:线条的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有关做家务的录像,人物动态的画面,绘画工具。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你做过家务活吗?在家的时候你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 ——讨论
闭上眼睛思考一下,你在家里都会做哪些家务事,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吗?还记得当时家里的样子吗? ——观看
老师播放一段有关家务的录像,同学们观看,注意人物作不同家务事的样子。——游戏
大家一起做一个小游戏,又一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个作家务事的动作,请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家务劳动? ——听歌
听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根据内容表演。——欣赏
欣赏画家和其他同学的描写家务活的作品。——示范
(放录音,跟随录音作画)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 ——讨论
线条流畅,有变化,我们在画时应用线条来表现事物,是我们的作品更有生命力。——作业
用线条写生来表现作家务实的情景,做到结构准确,线条生动、流畅。
——评价
引导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第十四课 吹气投篮
教材分析:
今天儿童的游戏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所接触到的几乎都是现成的玩具。手工玩具可以让学生感受制作的乐趣,“吹气投篮”利用环保的素材制作,使玩具的功能呈现出简单又好玩的面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吹气投篮”的原理,利用不同素材制作有趣的手工玩具。
2、操作目标: 学会运用身旁日常生活中可再利用的素材进行创作。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
3、情感目标:贯穿“绿色常识”,做个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吹气投篮”的原理,制作出形态各异、造型有趣的“吹气投篮”玩具。难点: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联想和创作,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绘画制作工具、做好的玩具。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课前仔细预习。——讨论
尽可能利用回收物品的做法对地球妈妈有什么有益的地方? ——导入
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收集了哪些材料,引入 绿色环保”的感念。——思考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来,一起想一想、说一说,它为什么要这样做。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游戏
可使用范作进行投篮比赛,进一步理解预习的内容。学生在比赛活动中了解怎样利用吸管制作吹管?怎样做小球? ——发展
思考并交流,说说你准备怎样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让学生拥有充分思考、动手、想象、创作的空间。学生中有独特性的想法应及时鼓励,即使无法立即做到,也应该保护创造的积极性。教师巡视时,多关注材料使用的安全性。——示范
一个小小的“吹气投篮”,就是一个小小的童话世界,创设有趣的情境,更符合儿童爱玩的天性。怎样才能使“篮筐”的造型更美更特别呢?预习了书本上的范例后,学生们会有更加跳跃的思维方式:水果、昆虫、花草、动物。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身旁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及材料都是随手可得的,用点心思及创意,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讨论
你准备怎么做? ——作业
自己制作玩具。——评价
让学生展示作品,来做一个比赛,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比赛规则。
第十五课 字的联想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的演变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体验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联想设计。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新奇的联想装饰一个或几个字。难点:如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让文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
课前准备:各种字的资料、绘画用具。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1、出示象形字。师:“猜猜这是什么字?你为什么这么猜?”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小结:“这些文字就象画一样,和现实中的物象非常的相似,因此被称为象形字。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的时候,到了大自然和生活的启示,创造出了象形文字,它不同于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是十分形象逼真地来表达文字意思的。国出土的最早的象形文字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处名叫殷墟的地方,在哪儿出土了大量的乌龟及兽类的骨头,这些甲骨上面刻着古人遗留的象形文字,也因此,象形字又被称为甲骨文。”
4、师:“如今的文字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之后,已经变得更加抽象简练了。”
5、出示一组汉字和一组变体字:刀,电,火,豆。“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6、学生自由发言。
7、小结:“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回古人,将文字进行变化,变成有趣、好玩的变体美术字,一起来学习《字的联想》。”
8、板书课题:《字的联想》。——讲授新课。
(一)方法一:象形。
1、出示“花”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
2、出示范作。“你最喜欢哪一个字?说说理由。”
3、小结:“这些花字有的是局部变化,有的是整体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都和花有联系。象这种根据字的形象进行联想的方法叫做象形。这类变体字相比之下较为多见。”
4、板书:象形。
5、欣赏作品:鸟、菊、油、果、笔、雨伞。
(二)方法二:会意。
1、出示变体字“秋”。“这是什么字?你发现什么变化了吗?说说它好在哪里?”
2、小结:“蟋蟀、莲藕、菊花,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事物,这样变化使得这个秋字更加的秋意盎然。”
3、出示变体字“甜”。“这个甜字又有什么变化呢?好在哪里?”
4、小结:“舌头感到甘味即为甜,把甘的中间一横换成一只苹果,苹果是甜甜的,这样使得甜字更加形象。”
5、总结:“像这样根据文字的意思来进行联想的方法叫做会意。”
6、欣赏作品:折、走、断、斜、福。
(三)总结。
1、无论是象形还是会意,在将文字进行联想变形的时候都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符合。”
2、举例:豆:
3、板书:内容与形式符合。——欣赏学生作品。
讨论:你喜欢哪个字?还可以怎样修改? ——学生作业。
1、要求:每人独立完成至少两个变体字。
2、提供文字:大、小、风、雨、雷、电、胖、瘦、高、矮、田、地、天、叶、尺、草、舌„„
3、出示:《超级变变变》擂台,激发学生参与竞争。
4、展示学生作品,简要点评。
第十六课 版面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版面设计作品,进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版面设计的基本常识、特点和方法,认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多样的艺术形式,强烈、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创造性的表现出具有设计个性的版面设计作品。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版面设计的构成方法。
2、操作目标: 学会运用综合材料结合多种表现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版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版面。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
课前准备:绘画制作工具、做好的玩具。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多媒体展示课前拍摄的班级和学校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橱窗,配合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板报在社会中的作用。——欣赏
师生共同欣赏课前收集的办报,激发学习兴趣。——讨论
让学生说说看完这些作品后有什么感受和见解。——研究
引导学生概括出版面设计包含的内容(利用报头、文字、标题、题饰、尾花、插图等进行布局美化)。版面设计两种常用布局方式(对称式、均衡式)、版面设计的中点(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版式生动活泼、美观大方)。——练习
请学生为班级设计一块有特色的办报小样。分组进行讨论,材料由各小组长自定。分小组合作进行设计,设计中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按要求完成。——实践练习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可供选择的几个主题,让学生分组设计或独立完成。——拓展
结合学校及班级活动和节日活动,进行办报设计制作评比,也可结合班级网页的版面进行设计制作。
第十七课 标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标志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类型及表现手法。
2、操作目标: 图案设计简洁明快,易于识别,寓意准确,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制作精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观察,搜寻绘画语言,体验设计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标志,掌握简单的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画面的取舍,组织构图、布局的合理性。课前准备:优秀标志设计作品、实物投影仪、绘画工具、制作材料等。教学过程设计: ——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标志?说出它们的名字、形象以及含义。
标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设计,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生活中标志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
是学生了解更多的标志设计及其文化背景。——介绍
简介标志的起源,丰富的生活情景和历史资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新课的同时渗透了民族文化。——欣赏
欣赏国内外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来展示,如:男女性别标志、铁路标志、2008奥运会标志、麦当劳标志、耐克标志)。——讨论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赶骡出这些标志的含义及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简练、传递信息明确、艺术形象独特美观)。——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标志,结合课本标志归纳出标志的种类,纵向的有:商标标志、公共标志;横向的有:文字标志、图形标志、综合标志、抽象标志,进而归纳出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启发
出示各种标志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和欣赏这些标志,引出“标志是人类社会中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视觉符号”从而导入课题。——比较
结合教材出示一组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识别“抽象和具象”标志。通过对比可知标志设计常用的表现手法。——练习
师生共通常是为学校设计一个标志。要求:设计创意新颖,主体表达明确,形象简练、概括、美观、易识别,有一定的寓意。
——评价
作业完成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评析,对在设计手法、创新等方面互评、欣赏讲评的方法评选出优秀设计作评。
第十八课 包的世界
教材分析:
包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袋的品种和样式也越来越多。本可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包不仅仅是为实用而设计,对其外形、色彩、材质、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设计绘制一款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力,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和了解各种式样和材质的包,培养初步的设计意识。
2、操作目标: 鼓励学生运用画画、写写、剪剪、撕撕、贴贴等表现方法设计绘制一款包。
3、情感目标: 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表现和美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分析、表现报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难点:报的设计新颖有趣。
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包、绘画制作工具等。教学过程设计: ——欣赏
欣赏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包。——观察
简单分析包的造型和材质特点。——总结
可以根据包的外观、用途、用法、材料等多角度了解包的世界。——讨论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一定要有丰富的创造力,说说你们的设计方案(可以从用途、外观等各方面考虑)。——交流
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包,结合课本标志归纳出包的种类,进而归纳出包设计的基本方法。——启发
出示各种包的设计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和欣赏这些包。——比较
结合教材出示一组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可知包设计常用的表现手法。——练习
你最喜欢的包的样子,或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动手制作一个包,写下你的设计构想。——展评
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赠送、交流。
第十九课 能干的脚
教材分析:
本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学会观察各种动物的脚。
2、操作目标: 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脚的知识。巩固各类绘画知识与技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才能。
3、情感目标: 培养人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抓住各种脚的特征,并能用绘画和泥塑的方法表现它们。
难点:人的脚较难表现,尤其表现不同的年龄和不同性别的脚,掌握其特征就更有难度了。课前准备:收集到的有关人的脚的功能和资料、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设计: ——讨论导入
学生小组讨论,人的脚有什么作用,人的脚和其他动物的脚有什么不同,人的脚和收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讨论由教师提问,小组抢答。——交流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互相欣赏。——游戏
用脚抓笔写字看写出来的字好不好看。——观察
观察自己或同学的脚,进一步了解脚的外形及骨骼特征。——讲授
* 了解骨骼大体特点,尽量不犯基本外形错误。* 比例相对准确。* 线条大胆、流畅。——作业
画一双脚的速写,可一写生自己的脚,也可一写生别人的脚。——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谈谈人的脚有哪些特征?动物的脚的特征? ——欣赏
欣赏一些动物脚的图片。——作业练习
画一张表现动物脚的图。——评价
展示作业。——拓展
进一步收集各种不同动物脚的图片,欣赏画家笔下动物的脚是怎样表现的?
第二十课 美丽的鞋
教材分析:
写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日常船代用品。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的功能。当其上升为工艺品时,更是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能的鞋,来从一个侧面了解人类的设计智慧。通过从各种角度去观察鞋、比较鞋、林摹写,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及其装饰特点,为设计制作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操作目标: 用自己喜欢的作画方法写生鞋或记忆画鞋,提高表现力和实践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鞋文化,了解鞋的历史及鞋的造型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写的造型和功能,能够临摹一只鞋的基本造型。难点:临摹写的造型,画自己见过的造型独特的鞋。
课前准备:收集到的有关鞋的功能和资料、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鞋的图片,你能联系自己的需要说说鞋有什么作用呢?(保护脚、保暖、美观)。鞋是脚的卫士和服装,我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鞋,人的脚是大同小异的,可保护和装饰脚的鞋却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超出了前人的想象。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体验我国的鞋的文化。——欣赏
分析一双小小的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能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足迹,时间的步伐、民族的特色。
(多媒体展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鞋的图片)。学生分析,(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鞋的资料)
从这些鞋上你能看出历史的足迹、时代的步伐吗? 从这些鞋上你能猜出穿鞋人的身份吗?
从这些协商你能品位出不同民族的艺术特色吗?(款式、质地、功能)——讨论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鞋的造型以及喜欢的原因。出示自己手迹的卸货鞋己。——观察
观察自己或同学的脚,进一步了解脚的外形及骨骼特征。——讲授
* 了解骨骼大体特点,尽量不犯基本外形错误。* 比例相对准确。* 线条大胆、流畅。——作业
画一双脚的速写,可一写生自己的脚,也可一写生别人的脚。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谈谈人的脚有哪些特征?动物的脚的特征? ——欣赏欣赏一些动物脚的图片。——作业画一张表现动物脚的图。——评价展示作业。——拓展
进一步收集各种不同动物脚的图片,欣赏画家笔下动物的脚是怎样表现的?
第二十一课 我也能做鞋
教材分析:
本课是手工制作课程,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制作和游戏中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2、操作目标: 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出来,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班级或学校或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鞋展活动,体验鞋与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
难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风格独特的鞋(包括对鞋进行创造性设计装饰)。
课前准备:收集到的有关鞋的功能和资料、美术作品、绘画制作工具等。教学过程设计: ——欣赏导入
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的祖先就是穿着鞋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下面我们一块去鞋子博物馆看一看,看看博物馆里的鞋奇在哪里?怪在哪里?在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衬托下,课件演示二十多幅鞋的图片。
流动的画面,优美的旋律,仿佛让学生置身于一幅神话
般的世界。屏幕上每出现一幅鞋的图片,学生们都兴奋不已、惊叹不已,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了。——讨论分析
* 鞋大致分为几大部分? * 这些鞋的款式有什么不同? * 这些鞋用了那些材料? * 你怎样制作鞋? ——作业形式
小组合作完成,也可单独制作。为自己的脚设计一种装饰鞋或为动物设计鞋。——展示评价
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一一展示出来,大家齐动手,把教室布置成鞋展会,一名学生座小记者,老师当摄影其余学生当设计师和观众。进行游戏。——小结
第二十二课 鞋的联想
教材分析:
鞋是人们必不可照的生活用品。因为鞋的造型独特,所以人类能够由鞋的设计产生丰富的创意联想,体现人类的高度智慧。本课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美丽的鞋,以及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发散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创造潜能,并在生活活动中体验脸型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启发连线培养学生创造行为能力。
2、操作目标:自由选择多种材料和绘画媒体,表达自己设计与想法。
3、情感目标: 了解、欣赏鞋的变迁,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大量鞋的图片及鞋的联想作品欣赏、评述,启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把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
难点:引导启发学生如何以鞋为载体,依据鞋的外形、结构,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一系列新颖有趣、独具匠心的新形象。课前准备:鞋形物品、各种鞋的联想作品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说绕口令“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丢了鞋子”。倒入鞋子的话题。
——交流
出示收集的各种鞋形物品、写的联想作品图片资料。——欣赏
欣赏课件中各样新颖漂亮的鞋以及鞋形物品,使学生感受到鞋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进步,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欣赏大量的鞋的联想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相应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讨论
说一说小说、故事、电影里还见哪些神奇的鞋? ——联想训练
* 出示一只实物鞋,变换角度,引导学生从鞋底、鞋面、鞋帮、鞋眼不同部位展开联想或者将鞋破环一部分、变形弯曲又能想到什么?
* 做“鞋子变变变”游戏。(课件)将鞋放在天空、水底、沙漠、马路、书桌等,能想到什么?许多只鞋组合在一起又能变化出什么? —— 创作联想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鞋的联想”,鼓励奇特联想。——要领提示
具有鞋的特征。可以异想天开。
画面爆满,色彩鲜艳。起个有趣的名字。
——欣赏评述
自我表现,展示为主。
第五篇: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外国的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及作品介绍资料。教学过程
1.导人,揭题。
这是一幅世界地图,红色圆圈里的是西欧,西欧主要有哪些国家?今天,我们准备由这里(浙江)出发,去领略西欧的传世名作。
2.欣赏建筑:巴黎圣母院。
(1)激发好奇。我们到的第一站是法国。这是深秋的上午,人们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休息。你看那远处的三道大门,会是什么建筑?(巴黎圣母院,是一个教堂。)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那么“巴黎圣母院”是一支什么样的交响乐呢?
(2)感悟式欣赏。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高大、雄伟等,教师概括出“高”。)
(3)形式欣赏。
①这里是“巴黎圣母院”的正门或说钟楼部分,你能找到哪些线?最多的是什么线?大量的直线给人以什么感觉?(挺拔、高耸、严肃等,教师概括出“直”。)
②局部欣赏大门,这是一道值得惊叹的大门,哪些地方让你惊叹?门上面设计成拱起的样子,拱起的是什么形状?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形状,升腾、轻巧、高耸等,教师概括出“尖”。)
③尖尖的不仅是门的设计,更让人神往的是塔尖的设计,这样高耸如云的塔尖让你产生什么遐想?
④小结三大特征。
巴黎圣母院正因为具备雄伟、挺拔、轻巧,即高、直、尖的三大特征,成为了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引领了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建筑风格。人们把这种具有“直、高、尖”特色的建筑叫做哥特式建筑。
⑤比较。之前的教堂建筑往往低矮笨重,空间阴暗。
(4)自主欣赏。
那么巴黎圣母院的内部空间又是怎样的呢?带给你什么感觉?你在哪里可以找到“哥特式”的三大特征?
(5)教师:
“石头的交响乐”是怎样的交响乐? 3.欣赏古罗马大角斗场。
(1)感悟。饱览了巴黎圣母院,我们暂时离开法国去意大利。这是古罗马大角斗场,它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古罗马大角斗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略显椭圆形,最大直径188米,小直径156米,高57米,四层,外部全都由大理石包裹,下面两层,每层各有80个圆拱。角斗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教师简介时需要做一些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它的庞大。)
(3)细节欣赏。角斗台好像找不到,在哪里?原来中间我们看到的是地底下的管道和洞口,这里用于储存道具、牲畜和角斗士。上面原来是一个大平台,大平台中间有一些暗口。开始角斗时,工作人员拉开暗口的盖子,把野兽和角斗士从下面吊上来。
4.欣赏帕提侬神庙。
(1)下一站是希腊,它有一座现存至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古希腊建筑,就是2500多年前的帕提依神庙。神庙长约70米,宽约31米,由46根高大的大理石柱环绕,虽然只剩下石柱林立的外壳,但你依然可以体会到什么?(磅礴的气势。)(2)请看神庙东面三角形墙面上,本来有一组非常神奇的完整的雕塑,在300多年前随着整座神庙被炸而毁灭了,幸好留下了一些残片,我们还可以感受到2500年前雕塑的神奇,这些残片在大英博物馆,我们马上去英国。
5.欣赏《三女神》。
(1)这是用大理石雕成的《三女神》,说说这组石雕有什么神奇之处?(纤细而又繁复的衣褶紧紧贴着身体,好像她们刚刚从水里走出来一样。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饱满的身形,你几乎可以感觉到她们的身体随着呼吸在微微地起伏。这时你完全忘记了这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活人体。)
(2)你知道希腊神话中三女神的故事吗?(老师讲述故事。)我想雕塑原来肯定是她们丈量和剪断生命线的形象,你能从残片中复原当时的形象吗?三人小组讨论模仿图片动作,然后推断出三个女神各自的角色。
6.欣赏《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大卫》。
(1)希腊的故事让人称奇,《三女神》的雕像让人称奇,然而最让人称奇的是法国卢浮宫,因为它是世界艺术的中心。我们返回法国去巴黎卢浮宫,这件雕塑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她的美表现在身体的健康之美和心灵的健康之美。
(2)如果你运气好,意大利的另一件杰出的人体雕刻也会来到法国展览。它就是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大卫》是男性雕像中最美的雕像,它的美同样表现在身体的健康之美和心灵的刚毅之美。两座雕像相隔2000多年,遥相呼应。
(3)介绍米开朗基罗。他的艺术风格正是学习了像《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这样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精华,成就了他的艺术高度,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7.欣赏《加莱义民》。
(1)米开朗基罗完成《大卫》这件作品时,引起了整个意大利的轰动,300多年后,另一件作品在法国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就是罗丹的《加莱义民》,它讲述了一个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故事。(老师讲述故事。)
(2)细节欣赏,学生尝试表演。
①雕塑分两组,前面三个一组,后面三个一组。看,前面的右边两个人是怎样的动怍与表情?可以站起来模仿一下(坚强、刚毅、悲愤、视死如归等。)。他们是不是英雄?
②雕塑右边前后两个人在做什么?(说话。)根据动作猜猜他们在说什么?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抗议、无奈等。)他们是不是英雄?
③雕塑后排另两个人是怎样的动作?模仿一下他们(害怕、痛苦、胆小。)。他们是不是英雄?
④小结。(让学生理解“以彻底逼近真实的心理刻画,强烈地震撼着人民的心”这句话。)
⑤组雕表演。请六位志愿者上台尝试表演。
8.课堂小结。
教师:从西欧转了一圈欣赏了这么多的传世名作,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介绍资料、油画工具。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其实这是一个恶作剧,原作是500年前的一张油画《蒙娜丽莎》。
(2)介绍油画工具。
2.欣赏油画人物。
(1)《蒙娜丽莎》与《椅中圣母》。
①油画的特点是可以把对象画得很像o(出示《蒙娜丽莎》。)它是不是很逼真?除了像之外还给你带来什么感觉?(介绍作者。)
②(出示《椅中圣母》。)这是一张油画人物,像不像?作者是500年前的拉斐尔。
③这两幅画都是画母亲的,找一找两位母亲有什么不同?(如,一个抱着小孩,一个没有小孩.)你知道蒙娜丽莎的小孩哪里去了吗?(她死了,蒙娜丽莎当时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一个女儿,心情十分悲痛。)达·芬奇用了各种方法让她开心,你看她微微地笑了一下,但是不是十分高兴呢?(不是。)好像还带着一丝严肃和哀伤,当然还有做母亲的慈爱,达·芬奇把这么复杂的情绪都画出来了,可见他的绘画水平相当厉害。④我们再来看看《椅中圣母》,这位妈妈是不是幸福多了?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很幸福?请注意,她不是一般的母亲,是一位圣母。之前画家都把她画成一个头戴光环,看上去很严肃、很神圣的天神,实际上动作僵硬,表情呆板。拉斐尔却把她画成一个美丽的、慈爱的人间母亲,你说哪一个更有亲和力?可以说这是一张划时代的杰作,因此达·芬奇和拉斐尔,再加上米开朗基罗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2)欣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①这是一位姑娘,看看她的耳朵上戴着什么?
(珍珠。)。所以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据说这一颗珍珠画得非常细致,珍珠里反射出来的房间景色都被画出来了。按照作者自己的讲法,这是他画姑娘肖像中最成功的一张,成功在什么地方?(光线照亮脸的感觉,神态等。)你能说说她的神态有什么动人之处?
②(局部分解。)微微地转身,清澈的眼神,欲说还羞的双唇,充分表达了姑娘的清纯之美。
(3)欣赏《舞台上的舞者》。①介绍材料(出示实物)。另一种与油画颜料很接近的材料叫色粉笔。我们通常叫油画棒,它可不可以达到油画的效果呢?
②(出示图片)画得像不像?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③介绍作者。
(4)小结。用油画材料表现人物的优势:第一,可以画得很像;第二,可以画得很精彩、很传神。
3.欣赏油画风景。
(1)欣赏《干草车》。
①油画颜料可以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那它表现风景呢?(出示图片。)带给你什么感觉?
②师生讨论:
你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如凉凉的风,清新的空气。)③介绍作者。
(2)欣赏《孟特芳丹的回忆》与《埃克河边的磨坊》。
①请学生自由选择一张风景画,在纸上写一写:
你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老师做补充,一句话介绍作者。
(3)小结:用油画颜料表现风景的优势:第一可以画得很像;第二可以让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4.欣赏油画静物。
(1)欣赏《铜质给水器》。
①油画表现静物会怎么样呢?静物就是平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花果蔬菜等。画的是什么?请你看一看是什么材质?请你“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请你“敲一敲”
“听一听”有什么声音?画家描绘的是农民生活还是贵族生活?(他画的静物好像有生命一样,使你看了有一种朴素的亲切之感。)
②介绍作者。
(2)欣赏《蓝色的花瓶》。
①最后要隆重推出的一位画家是塞尚。德加和他的一位画家朋友都说过一句话:
“如果谁家的孩子像塞尚那样画画,孩子的妈妈肯定会将他按在腿上揍他的屁股。”
②(出示图片o)你看苹果画得像不像,鲜花画得像不像?(不像。)那么为什么他会成为法国19世纪末期最伟大的画家呢?要知道里面的奥秘,当你拿起笔开始学画,一切就清楚了。
(本教案设计有两条暗线索:一条是不断呈现绘画工具,让学生了解一r具的同时激发画画的欲望;另一条线索是像与不像的问题,前面所有的作品都像,最后一张不像,为以后学习:现代绘画设置了一个悬念。)
第二课
用线画人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速写画,掌握线描的相关知识和表现方法。
2.欣赏优秀的线描人物作品,学习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人物。
3.开拓艺术欣赏视野,激发对人物画写生的兴趣,并乐于尝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造型元素,它既可以表现静态的轮廓'也可以表现动态的韵律。中外艺术家们通过对线条的灵活运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使线条在艺术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写生知识及表现能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疏密有致、轻松灵活的线条为同学写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科书提供了一组不同时期的优秀线描人物作品,有追求神形兼备、讲究笔墨趣味的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这幅中国画中的白描诠释了线描的极致精美、极致韵味;有近代画家的三幅人物速写图,席勒的作品人物神态逼真传神;叶浅予用寥寥数笔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演员的曼妙舞姿;马蒂斯的作品则有着孩子般的稚拙,充满了童趣。通过赏析,了解画家作品中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各自特点,懂得完成一个形象的描绘,要用不同的线条和这些线条所组成的形状去刻画,理解不同线条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正确学习线描人物的精髓。
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图和小提示清晰明了,教师可及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速写的步骤。同龄人的作品个性鲜明,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有助于拓宽创作的思路。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不拘泥于人物脸部五官的形态束缚,要像画家克利所说的那样“牵一根线条去散步”,大胆地表现人物的动态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线描人物的基本画法。
难点:用疏密有致、轻松灵活的线条进行人物写生创作。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线描工具(记号笔、中性笔、荧光笔、铅笔等)、画纸。
(教师)课件、线描工具(记号笔、中性笔、荧光笔、铅笔等)、画纸。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1)欣赏白描人物作品,提问:作品表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出示一组经典的人物速写作品,提问:这些作品是运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各自有什么特点?
(3)提示课题:《用线画人物》。
2.探究启发。
(1)欣赏马蒂斯的作品《靠椅子的男人》,感受人物速写画的魅力。
(2)出示速写《靠椅子的男人》的步骤图,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与步骤。
(3)小提示:对人物进行写生时,要仔细观察对象,不要随意移动位置。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3.创作表现。(1)学习建议:
①临摹一位大师的人物速写作品。
②用疏密有致、轻松灵活的线条,为同学写生。(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4.作品展评。5.拓展延伸。
第三课
色彩风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尝试用色彩画一幅风景画。
2.通过思考、比较、欣赏与讨论的活动,感知色彩风景的画面效果,初步掌握用色彩表现风景的方法。
3.积累色彩知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六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景象能够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并能发现其中的美。孩子们对美术技法的学习也变得迫切,他们希望通过美术专业知识更好地表现具有主观感受和情感的作品。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色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重点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同时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色彩风景画。教学时应寓景于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已有的构图和色彩知识的基础,例如:六年级上册的《窗外的风景》一课中学习过风景画的构图知识:三年级上册的《三原色三间色》《四季歌》等课中学习过基本的色彩知识。通过欣赏大师的色彩风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色彩风景的绘画方法与步骤,学习色彩与光的关系以及色彩风景中笔触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色彩感觉与表现能力。2.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利用色彩知识创作或临摹一幅风景画。
难点:探究色彩风景的表现方法,创作出色彩丰富且具有美好情感的风景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彩)颜料、水粉笔、调色盘、小水桶等水粉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及常规的水粉(彩)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中国画山水画作品与法国毕沙罗的《红房子》油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它们在色彩上有什么区别?以及西方色彩风景作品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深入探究。
(1)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提示:因为光影的变化,才有不同的色彩,了解色彩知识。
(2)欣赏感受色彩。
①对比欣赏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学生说一说不同的光线下色彩有什么样的变化,谈一谈自己的色彩感觉。
提示:每个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谈自已的色彩感受,适当引导。
②赏析莫奈的《干草垛》系列作品,对比欣赏中,学生找一找颜色,强调色彩的丰富性。
提示:寻找丰富的色彩过程中,要强调画面的冷暖色调知识。
③赏析荷兰凡,高《普罗旺斯的干草垛》,强调色彩风景中的笔触表达。
提示:让学生在画面中找一找不同的笔触表达,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绘画时的用笔。
(3)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及构图知识。
①课件出示莫奈的《干草垛》色彩风景作品,学生找一找近景、中景、远景。进行课堂小练笔:用速写形式概括地画出《干草垛》的近中远三个景。
提示:按先找近景,再找中景,最后找远景的方式来寻找,并用简单概括的速写形式概括。
②回顾风景中的近景、中景、远景及构图知识。
(4)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色彩风景画的绘画步骤。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
①写生照片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色彩表现心中最美的草垛风景。
②也可以临摹一幅名家的色彩风景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向大师学画风景”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谐、色彩变化是否丰富、笔触技法细部点缀是否完整等方面进行评价。
5.课后拓展。
欣赏油画、水彩、色粉等不同色彩材料表现的风景画,鼓励学生课后也去试一试。
第四课
奇妙的新画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电脑美术,认识及初步运用不同的电脑绘画工具。
2.在欣赏、游戏、探访等基础上,学会图层、特效工具的使用,并尝试使用相应的电脑软件进行绘画创作。
3.在电脑绘画创作的经历中,发展数字美术创作的持续兴趣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这是本套教科书首次触及引导学生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表现的美术课。从《奇妙的新画笔》一课出发,《奇思妙想》《会动的“画”》《奇妙的包装》《展示设计》《拍一部小电影》等课的学习,向孩子们展现了采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动画、设计、影视等在内的关于数字美术创作的全新学习系列。
本课作为小学电脑美术的起始课,需要抓住其两个方面的学习:第一是对电脑绘画软件的了解与熟练。本部分教学,要避免像信息技术一样,仅仅是围绕“软件”的认识去学,又不能以讲授的方式去进行刻板的传授,因为这样做,既费时又低效。利用闯关、软件探究等办法引导,可激发学生主动、深入地认识软件,同时结合笔触效果的体验、图层的揭秘等行动,可将掌握软件的探究与绘画表现的效果感受力口以有机整合;第二是电脑软件在绘画上的创意运用。从“自选电脑软件内置的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画面创作”到。利用不同特效工具进行处理”,其旨在引导学生将电脑美术可自由修改、变幻调整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
教科书提供了基于Photoshop电脑软件和电子绘画板环境的学习情境和电脑美术作品,这仅仅是为师生开辟电脑绘画创作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与启示。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电脑软硬件条件,随机生成与重构课程资源,以带来更具针对性的引导。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电脑美术,学习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
难点:电脑绘画工具及图层等的熟练运用与画面特效的合理化、个性化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图片保存在自己的邮箱或U盘中,为用电脑软件进行特效处理学习做好图像资源个性搜集的准备。
(教师)课件、学件等。教学过程:
1.比较找不同,走近电脑绘画。
(1)创设“让我们和数字娃一起遨游神奇的电脑绘画世界”这一学习情境,直奔学习主题。
(2)引导学生辨析:电脑绘画与传统绘画有何不同?(如表现工具、作品的质感、保存方式等存在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出学习主题:奇妙的新画笔。
2.层层闯关,探索电脑绘画。
在基于Photoshop电脑软件和电子绘画板环境的学习情境里,结合带有操作步骤指令的美术学习卡,引导学生经历“玩转工具”
“揭开图层”
“特效实验”等不同层次的闯关学习,通过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会电脑绘画。
(1)闯关No.l:玩转工具,体验笔触变化。
引导打开Photoshop电脑软件界面,用铅笔、油画笔、马克笔等不同绘画工具画线条,比一比:谁画的线条多、变化多,以此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工具带来的笔触变化。
打开PPT,请学生欣赏作品:这两幅画分别是用什么电脑绘画工具表现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工具,表现具象或抽象的画面,并谈谈这样绘画的感受。
(2)闯关No.2:揭开图层,探寻表现方式。
打开Photoshop制作的源文件1.2,探究一下图层的好处有哪些?如图层可以帮助我们分别处理不同的元素,便于修改。图层还可以用于不同表现风格画面时的图片合成。
(3)闯关No.3:特效实验,感受创意魅力。
打开PPT,引导学生观赏作品,并思考:这两幅电脑画分别表现了哪些不同的绘画效果?分别是采用了哪些特效工具制作而成的?小结:利用复制粘贴、拉推变形、浮雕等特效工具,可以轻松地创作出奇妙的效果。4.个性表现,创作电脑绘画。
选择你喜欢的电脑软件特效,对自己创作的电脑画或现成的图片进行处理。
5.赏评延伸,引向数字美术。
(1)说说自己的电脑画是采用什么工具表现的,选出特效处理效果最好的作品并说说理由。
(2)电脑绘画获得的图形,除了开辟全新的数字绘画艺术之外,它还有什么用处呢?听取学生回答之后,呈现一系列电脑图形运用的画面和本课小结,从而将学生引向数字美术创意学习的崭新时代。
第五课
奇思妙想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设计形象,利用电脑进行表达。
2.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等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绘画拼贴或者电脑制作的方法来设计表现出具有奇妙意味的图像。
3.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形成大胆创新的设计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动手能力。
教科书中首先选用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去感受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点明奇思妙想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并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自己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并能表达自己作品的创意。
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上,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奇思妙想的核心是联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这也是解决教学中难点的主要手段。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2.重点、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地联想和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颜料、有彩图的杂志或有精彩图画的广告纸等、彩纸、剪刀、胶水、记号笔。
(教师)课件、铅画纸、颜料、剪好的彩色图片、彩纸、剪刀、胶水、记号笔。
教学过程
1.认识达利,导人新课。(课件出示达利的照片。)
教师:你认识他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对!他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有人称他是疯子。他常常会做一些让普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疯狂的事情,而且他自己也承认说“我和正常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我是一个疯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位“疯子”的作品。
欣赏雕塑作品《蜗牛》、油画作品《永恒的记忆》和装置作品《玛丽莲·梦露》。
教师:这些作品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奇特、创意无限。)
教师:现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是疯子吗?为什么?
他叫达利。有人称他是疯子,有人称他是天才。他和毕加索、马蒂斯被并称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疯狂地挚爱艺术,疯狂地表现艺术,他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给我们打开了超现实主义的大门,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奇思妙想”的艺术世界。(出示课题o)
2.自主研究,寻找“奇思妙想”的思路和方法。
(1)小组讨论:你认为什么叫“奇思妙想”?谈谈你见到过的“奇思妙想”。
(2)妙想小游戏。
①出示一枚别针,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老师用简笔把它画成一只小狗。
②在看了几个有趣的小图片之后,问:你身边有这样的小东西吗?看看你能把它变成什么,越多越好!
(学生进行游戏体验,教师可以把有意思的作品拍下来。)
③小结:通过小游戏,可以看出大家的思维都非常活跃。现在让我们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类创意作品,分析其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
①猜一猜!我是啥样的?
课件展示三个头像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我的脑袋上有什么? 这三个奇思妙想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得出思路一:隐性的东西显性化。所采用的方法是:分解加粘贴。
②猜一猜!这是什么?
通过对《花菜家园》和《斑马》两组图片的分析比较,得出思路二:根据形状的相似性展开联想。方法:夸张加添加。
③猜一猜!女孩、婴儿、建筑、帆船、蛋壳、犀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欣赏图片,得出思路三:巧妙重构,也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组合、重构。
思路四:同类组合。
方法:替换。
思路五:深化内涵,表达多层含义。
方法:叠加变形。
思路六:各种双关、巧合。
方法:结合。
思路七:逆向思维。方法:变形、并置。
思路八:根据音、形、义的相关性进行联想。
方法:置换和添加。
3.“异想天开”思维训练营。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根据上面讨论所得的各种思路对老师提供的实物展开丰富的联想,互相交流、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创意思维。
异想天开一:一个灯泡的联想;
异想天开二:一本书本的联想;
异想天开三:一个苹果的联想。
欣赏灯泡、书本、苹果的创意作品,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
4.作业的表现形式方法介绍。
同学们的奇思妙想都非常大胆,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现出来呢?
(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作业表现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剪贴式制作和电脑绘画式制作。)
(1)剪贴式制作法步骤及注意点:
①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好相应的图片,并认真仔细地剪下。
②大胆地进行奇思妙想。
③多角度进行拼摆,比较选择最合适的组合法。
④确定后将图稍加粘贴,只是为了固定,不要把图片周围粘死。
⑤用画笔添加相关的内容,使作品更有创意。
⑥最后把图片周围粘贴平整。(2)电脑绘画式制作法步骤。①打开绘画软件,选中所需图片。
②点击图像,找到“色相/饱和度”进行着色。(3)复制并排列成一串葡萄的造型。
④从文件中找出锵笔的图片复制粘贴到相应位置。⑤确定保存。
5.学生作业欣赏。
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认真完成一幅“奇思妙想”的作业。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7.作业评价。
①介绍自己的作品。
②说说从同学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③教师点评。对优秀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策划一个“奇思妙想”作品展。8.拓展。
说一说“奇思妙想”在生活设计中的运用。继续欣赏有趣的“奇思妙想”的各种作品。
第六课
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教学过程
1.欣赏会动的“画”,谈话引入。
(1)欣赏课件:会动的“画”。
教师:“有趣吗?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画(连续的动作),接下来展示复杂有趣的动画。”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
“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2)欣赏道具:会动的“画”——手翻书。
教师:示范道具手翻书。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跟变魔术似的。”
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教师(边操作边说):
“它好像是一本连环画,你们看,快速地翻动页面,会有什么感觉?”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现在为什么会动呢?”
“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视觉上造成画面会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2.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
“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教师:
“这一格格画面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整体上接下去有什么规律?”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
“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
“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
“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3.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教师:
“刚才老师所示范的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想一想,除了老师展示的方法,你还有其他办法让纸上的画动起来吗?”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小结:
“抽拉式”“转轮式”。4.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2)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
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3)拷贝的方法。
教师:
“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同的部分摹在纸上,再放在第二张纸上面刻一刻,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拷贝纸的作用),第二张纸上就会有一浅浅的印子,再根据印子描出形体,需不同的部分留出再画。”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5.提出作业要求。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6.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7.展示、交流。出示评价要素: 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否方便?
(1)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2)教师小结。8.拓展。
(1)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教师:“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小结:如“拍照所形成的连续画面”“微电影”„„(2)展示照片形成的连续画面。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动的‘画’,都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而产生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 学生:欣赏、感受。
(3)展示微电影《快乐周末》。学生欣赏、感受。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多角度思考,联系生活继续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制作会动的“画”。
第七课
巧妙的包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包装的设计功能和原则,掌握包装盒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对比和自主探索学习,明确包装纸盒与平面展开图的相关性,在进行包装设计制作和实践中,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3.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实,人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包装本身,而是包装的功能。包装的功能不仅仅是容纳商品,还有保护商品的安全、便于运输、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甚至还有环保、宣传的功能。我们能从商品包装的设计变化深切感受到人文科技的进步,时代创新意识的发展,也体现出设计者思维的创新性和时尚性。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旨在通过设计制作包装盒,让学生感知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美术表现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根据需要选择样式,并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设计平面展开图,并运用多种方法,装饰制作包装盒。
2.重点、难点。
重点:合理规划设计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进行包装盒制作。
难点:包装盒平面展开图的设计。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彩色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师)商品包装若干个、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学习单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自主选择,初步感知。
(1)周末如果带礼物去朋友家做客,你觉得我可以这样拿去吗?(引出课题。)
(2)怎样做会更好?请你来选择最佳方案。
(学习单。)
(3)小结:适当的包装,可以表达我们的诚意。而商家对产品进行包装不仅仅是为了容纳物品,还有保护商品的安全、便于运输、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
2.引导欣赏,主动发现。
(1)你能发现这些包装设计的巧妙之处吗?(2)你还见过哪些有特点的包装? 3.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1)我们要怎样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呢?(量体裁农、平面图设计、装饰、立体制作,)
(2)比较立方体平面图与实物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
设疑:是否可以做成包装盒?
(3)修改与选择,完成学习单2。
4.合理没计,鼓励实践。
(1)明确作业要求和建议。
作业:选择一张8K彩卡纸,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
建议:可以独立创意设计平面展开图,也可以模仿或者放火示范平面图,注意方法。
(2)欣赏与交流:我要为哪种物品设计包装盒?是什么样式的?
5.实际操作,内化提升。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设计包装盒时的小发现、小窍门;评一评,哪个包装盒制作得最结实、完整、细致。
6.欣赏迁移,明确任务。
思考:包装盒上还可以用什么装饰会使其更美观有趣? 下节课继续进行包装盒的设计与装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彩色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师)商品包装若干个、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学习单等。教学过程
1.多维欣赏,强调人文。
观察思考:这些包装的外部装饰有什么特点?(醒目、自然、科学、人文、理解、好感。)
教师总结:一个好的包装在注意个性化设计的同时,还要针对适用人群作人性化考虑,要环保低碳,要自然相融,其实这是一切设计的理念。
2.学生制作,关注方法。
说一说,你想怎样让你的设计更完美,更人性化一些?(图案、工具、材料、方法。)
3.展示评价,鼓励参与。
说说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巧妙之处。这个包装盒你准备怎么用呢?
4.拓展视野,迁移结束。
没计无处不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科技航空,做有心人,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愉悦生活。
第八课
展示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展览策划、布置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画展。
2.在布置展览、参观展览等活动中,小组分工合作,有条理地开展画展策划与布置实践,互相学习。
3.培养整体设计意识、团体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成功,拓展艺术视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布置画展需要统筹规划,如要选择合适的场地;根据场地设计展览的布局,包括展示区、休息区、参观路线等;要提前将作品进行装裱;作品的悬挂要适合参观者的视线角度;还要准备好展览标题、前言、标签、海报、引导牌或指示图、邀请卡等;还需设立讲解员和引导员。因此,我们说小小的画展是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之一。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在小学阶段设计展示设计一课,希望六年级的同学能将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成果通过画展进行梳理、展示,并与同伴、老师、父母分享,为母校留下一份美好的纪念。
本课通过欣赏生活中精彩的画展,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欣赏画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尝试设计画展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协商,群策群力完成画展布置。通过画展布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体会美术的实用价值,体验成长与成功。2.重点、难点。
重点:合理分工,有系统、有条理地进行画展策划与布置。
难点:展览设计得整体且有创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美术馆、博物馆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画展设计范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人。
(1)你知道哪些展览活动?说说自己参观展览的收获。
(2)教师介绍著名的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法国卢浮宫画展。(3)欣赏展览图片。
2.画展赏析。
(1)欣赏展示设计图片,思考:你发现展示设计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2)欣赏建筑设计作品展,思考:建筑设计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展示形式?(分析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之间的关系。)
(3)欣赏古代文物展示设计,思考:为什么古代文物展示运用了低调的灯光来渲染环境?(分析展示设计中灯光的作用。)
(4)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思考:展览设计还应考虑什么?(作品的高度、观众休息区、合理的参观路线等。)
(5)教师示范讲解画框与墙面的角度等画展布置细节处理。
(6)欣赏画展标签纸设计、画展海报设计、画展宣传彩旗设计等,了解展览设计中需要的系列设计。
(7)欣赏展览中的作品装裱形式,启发创意装裱,但要符合整体风格,突出表现内容。
3.创作提示。
(1)欣赏校园画展,提出作业建议:全班合作,策划并举办班级画展。
(2)成立画展布置委员会,成立各小分队,撰写画展策划书。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预告下节课的工具材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准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画笔、装裱好的作品、胶带纸、钉子、粗棉线、塑料泡沫板。
(教师)辅助材料。教学过程
1.讨论方案。
(1)确定展示设计的主题与形式。如主题为“秋之韵”,作品形式为葫芦画、草帽画、簸箕画,画的内容以表现秋天和丰收为主。
(2)欣赏优秀的班级画展范例。
2.分工合作,筹备画展。
(1)各小组分工合作,同步开始布展工作。
第一小组:作品装裱组。任务:将准备好的作品进行装裱,卡纸衬裱、纸框衬裱均可。
第二小组:背景设计组。任务:布置作品背景,选择合适的材料,凸显主题,体现创意。
第三小组:海报创作组。任务:设计画展宣传海报,并张贴于校园。
第四小组:邀请卡制作组。任务:设计若干张邀请卡,并发放邀请卡。
第五小组:留言册制作组。任务:制作留言册,布展留言地点。
第六小组:礼仪服务组。任务:培训画展讲解员,布展画展休息区。
(2)学生分工协作,教师巡视指导。3.画展参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或校园艺术活动时间。)
第九课
纸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纸雕塑的艺术特点。
2.感受纸材的质感,尝试以纸为材料创作一件雕塑作品。
3.加深对纸塑的认识和喜爱,进一步感受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雕塑是运用各种材料创作出具有实际空间的一种造型艺术。纸雕塑是以纸为材料的一种雕塑形式,纸具有轻便、易成型、色彩丰富等特点,是雕塑创作中最简便的材料。现代雕塑作品尤其是环境雕塑作品,更趋向于作者的理性感受和对自然形象的超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学生乐于表现的题材。纸雕塑与环境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感,纸雕塑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出具有三维空间的纸雕塑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立体构成趣味化,使作品更具有操作性。
教学时,教师可请学生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方法,体验锡纸或其他纸材料的质感,初步感受这些不同纸质的肌理之美。对一系列优秀的纸塑作品的赏析,不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现代雕塑的形式美,同时也感受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感悟生活的审美情趣。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纸雕塑的基本方法,知道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力。纸雕塑是以立体构成抽象作品的美感,用寓意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教科书中相关制作方法的示意图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举一反三,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塑造物象。通过对造型的肌理、空间的概括,以对比、渐变、重复等艺术形式,用分割、组合、折卷等方法塑造物体,在欣赏、创作中,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雕塑的方法。
难点:巧妙利用纸材进行艺术创造,作品有新意。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各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双面胶)。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纸材的特性。
2.欣赏一组优秀的雕塑作品,说说各自的感受。
3.想一想:这些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有什么特点?你知道怎样用纸来表现这些肌理吗?
4.课题揭示:《纸塑》。
5.欣赏不同纸材制作的雕塑,说说感受。6.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锡纸雕塑的方法。7.引导学生用报纸作为基本材料,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塑造物体。8.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9.展示评价。
10.拓展延伸。
第十课
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教学过程
1.提问导人。
(1)如果让你选择成为一种植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2)揭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竹子。教师:
“老师也想-为竹子,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竹子吧。
板书课题:《竹》。
2.深入感知。
(1)举行“咏竹大会”,让学生说说关于竹子的诗句、词语及故事等。
引导学生谈论竹子的品格并作一个总结,依次分组板书。
(2)引一引。
文人用诗词来歌颂竹子,抒发心志,历代画家们也喜欢表现竹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竹子不仅具有优秀品格的寓意,也是中国花鸟画基础练习方法之一,所以中国画画家都会来几笔墨竹。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画竹的名家,孙导学生进行欣赏。
(3)看一看。
老师出示历代墨竹精品,让学生欣赏并谈一谈感受。教师总结并讲解。(4)比一比。
以文同《墨竹图》为切人点,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出示竹叶与柳叶,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
3.技法体验。
(1)学一学。
出示真实的竹子,引导学生观察。并以吴镇《墨竹图册》为例,边示范边讲解竹子的画法。
①中锋淡墨画竹竿。(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篆书法,稳中求圆。)
②浓墨中锋画竹节。
(上抱“乙”字,下抱“八”字。)
③中锋用笔画竹枝o(用笔参照竹竿,可从不同的方向开始画。)
④浓墨中锋画竹叶。(藏锋起笔,速度稍快,有大有小有转折,与柳叶有别。)
(2)教师提示注意的要点:
①画多根竹时要注意每根竹子的竹节位置要错落有别。②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于一点。
③画多根竹竿时要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3)临-临。
发下墨竹范本,学生临摹,并提上诗句。
(4)评一评。
让学生根据对竹子品格的理解或喜好,将自己的作品贴到板书中的竹子品格分组上(再次感悟竹子品格,见第2步)并相互点评。
4.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搜集竹篾、竹枝、竹竿、竹叶等原材料及手工所需的其他工具。教学过程
1.实物导入。
笛声或笛箫实物导入,讲述丝竹之音的概念。竹音,泛指中国传统的管制乐器。如果没有竹子,我们中国的音乐史便不会那么灿烂了。上节课我们从精神文化层面去了解了竹子,这节课我们再从生活应用方面去更全面地了解一下竹子吧。揭题板书:《竹》。
2.加深认知。
(1)说一说。
教师介绍竹子的相关知识:竹子的种类、生长周期等。
(2)问一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竹子做的物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为“衣、食、住、行、用”,分组板书。
(3)忆一忆。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竹子有关的趣事,深切体会竹子对自己生活有过的影响。
(4)比一比。
竹子与木头的不同之处。
总结:竹子可再生的速度很快,而且竹子韧性好,易于加工塑造成各种用品,所以可以被大量地运用于生活中,这是竹子的优势。而树木则至少十年才能成材,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应倡导人们多用竹而少用木。
3.创作体验。
(1)想一想。
出示竹篮子,问学生足用竹子的什么部位做的、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竹签、竹皮等制作方法。
(2)赏一赏。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竹制品,进一步扩散学生思维。了解竹子的基本加工方法。
(3)做一做。
以竹子的竿、枝、叶、根为原材料,通过拼、贴、剪、刻、穿、粘、插、编、画等方法创作一件平面或立体的竹制品。教师巡回指导。
(4)评一评。
通过自评、互评等方法评价学生的作品。
4.课后拓展。
课后搜集—些竹制品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方便自己的生活。
第十一课
青花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和传统制作工艺,掌握青花瓷的主要特点,感受其典雅之美。
2.欣赏青花瓷,探索青花瓷色彩、纹饰等特点,尝试用水墨表现形式表现青花花纹或绘制具有传统特色的青花瓷。
3.感受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青花瓷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本课从欣赏传统的青花瓷切人,通过创设环境、用音乐渲染气氛、欣赏传统青花瓷器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以水墨装饰的表现手法,在瓶形宣纸上装饰青花图案,绘制具有传统特色的青花瓷,从中感受青花瓷独特的简约之美,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欣赏青花瓷,使学生了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青花瓷的兴趣;通过水墨或其他形式创作,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了解青花瓷的传统制作工艺。难点:用水墨表现出青花瓷的纹饰色彩等艺术特点。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国画颜料(花青、酞青蓝)、勾线笔、国画毛笔。
(教师)课件、宣纸等。教学过程
1.欣赏认知。
(1)教师出示PPT,导入并提问:观察这三幅图,其中哪个是青花瓷?为什么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呢?(青花瓷是以蓝白两色为主。)(2)教师介绍青花瓷的知识。
(3)学生观察青花瓷的造型、纹饰,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风韵,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发展,赏析青花瓷,谈谈感受。
(4)了解青花瓷的传统制作。
(5)赏析思考:青花花瓶的结构、纹饰的题材及组合特点有哪些?青花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2.水墨表现青花瓷。
学生选择适合的纹样用花青等国画颜料在剪成器型的宣纸上作画,使之成为一件有自己风格的青花作品。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展示评价。
5.拓展欣赏。
欣赏青花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例。
6.教学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青花瓷,进而增进学生对瓷器艺术的喜爱之情。
第十二课
美无处不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微距摄影的相关知识,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
2.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运用相机的微距摄影功能,尝试从不同角度拍摄自己熟知的景物,表现其独特的美感特征。
3.感受微距摄影的独特魅力,增强愉悦的审美体验,养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微距摄影的拍摄、欣赏、品评活动,认识到只有留心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现美的存在,才会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对微距摄影作品的欣赏交流和微距摄影的实践尝试,感受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
学生通过欣赏不仅从视觉上产生共鸣,而且从作品中体会到摄影师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知,对自然的认识与看法。
学生通过微距摄影实践尝试,发现从不同角度去看平时熟悉的物体会有如此惊喜的发现。同时,学会微距摄影基本的拍摄方法,利用不同的媒材去发现美、表现美。
爱迪生说:
“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心的欣喜与满足。”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用微距摄影的方式去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微距摄影,感受美无处不在。
难点:微距摄影的方法及取景构图。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数码相机。
(教师)多媒体课件、数码相机。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
(1)欣赏微距摄影作品,猜猜拍的是什么?
(2)教师: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用照相机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3)出示课题:《美无处不在》。
2.探究学习。
(1)比较欣赏,初步感知微距摄影。
①出示四张照片进行对比(两张为平时普通的摄影,两张为微距摄影)。教师:拍摄同一景物,每组照片中两张照片的拍摄距离有什么不同?哪两张更为有趣、更吸引你呢?你知道这种摄影方式叫什么吗?
②课件呈现文字说明,老师一边作介绍: 微距摄影是一种近距离摄影,它利用镜头的光学原理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很细小的事物,拍摄出的照片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初步欣赏,感受微距摄影的魅力。
①欣赏课本中部分微距摄影作品。②欣赏其他微距摄影作品。(3)学生尝试拍摄。
①请尝试拍一拍桌面上较小的文具用品。
②展示拍摄的照片。
③发现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拍出的照片很模糊?有些照片非常的暗?)
(4)教师示范。
①开启微距模式。
教师:同学们如果没有进行微距功能的设置,距离相机小于50厘米内是很难对焦的。所以有些同学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但拍摄的物体很小。而有些同学拍出来的照片够大但是非常的模糊。
寻找到照相机中的花(MF)的标志,按下即开启微距模式。
②关闭闪光灯。
微距摄影时照相机更容易出现照片发暗、曝光不足的问题,而开启闪关灯又会让被摄物体曝光过度,或者出现难看的阴影。所以拍摄微距时应该关掉闪关灯。
③双手持稳相机,半按快门对焦。
④对焦清晰后快速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5)尝试拍摄桌面文具。
①要求用微距摄影,将文具细节拍清晰。
②同桌互相观察所拍照片,看看拍得是否清晰,请拍得清晰的同学举手示意。
(6)深入欣赏,了解表现主体的不同方法。
①面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表现不同的审美意味。(以树叶为例。)
②以荷花为例深入欣赏了解拍摄同一物体的不同取景方法。即应用大小对比拍摄、应用疏密对比拍摄、应用动静对比拍摄等方法突出表现不同的主体。3.作品欣赏。
(1)教师的微距摄影作品。
(2)同学的微距摄影作品。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
①用微距摄影拍摄校园中的景物。
②能清晰拍摄景物,运用不同的对比方法突出表现的主体。
(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评。
(1)将学生拍摄的微距摄影作业传到电脑中进行展评。
(2)请学生自我介绍自己拍摄的微距摄影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景物,拍得是否清晰,运用了什么对比方法,突出了什么主体等。
(3)请说说哪些同学拍摄的作品清晰、漂亮、有趣,发现了校园中的美。
6.课外拓展。
(1)欣赏大师微距摄影作品。(2)希望同学多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微距摄影的方法发现、记录更多美的景物。
第十三课
祖国美景知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祖国的风景名胜,了解取景和构图的知识。
2.发现身边美丽与独特的景色,能拍摄出主体突出、构图新颖的风景摄影作品,提高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5000年的人文创造和自然造就的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本课旨在通过摄影作品欣赏、摄影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美丽,感受摄影作品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摄影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和创造艺术形象。拍摄者根据艺术构思、运用造型技巧,拍摄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自然或社会景观,表达丰富的情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摄影已经成为现代美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视觉艺术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六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摄影知识,符合其认知规律。很多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喜欢用数码相机、手机等拍照,但他们不具备摄影基础知识,通常很难拍出美的作品。这一课教学,旨在教给学生风景摄影重要的技法——取景,重点介绍构图方法,难度并不高,让学生轻松学会拍摄出主体突出的照片。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祖国美景,学习风景摄影的取景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构图拍摄同一风景。
难点:用美、用心、用情拍摄出取景巧妙、主体突出的风景摄影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单反相机(或数码相机)。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单反相机、大小不同的取景框数个。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教师:
“同学们,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在你的印象中,祖国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你还期待去哪个地方旅游?你是怎么知道那里的?”
“同学们,祖国美景你知多少?”(2)揭示课题:《祖国美景知多少》。(3)游戏互动。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逐一播放祖国美景。
要求:去过的或知道这处美景的同学举手,并说出此处美景的名字或地点。
小结:祖国美景数不胜数,关键是我们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拥有感受美的智慧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上展示的图片都是摄影大师、旅游爱好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的祖国美景。
(4)展示教具:单反相机(展现祖国美景的优质媒介工具)。
2.传授新知,了解摄影。
(1)取景知识教学。
播放视频,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祖国美景。
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认为最美的景。
展示不同取景方式。
教师:
“你更喜欢那张作品?为什么?”
(板书:取景。)
小结:取景就是在拍摄时,对风景进行取舍。按景象的距离,取景可分为远景、近景和特写。
提示: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学情,可适当讲解平视取景(给人以平静、舒适、稳定之感);仰视取景(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给人以宏伟、高大之感);俯视取景(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
(板书:远景、近景、特写。)
教师:
“两张照片的取景有什么不同?”
小结:取景的原则是要突出主体物,让人一看就明白你要表现什么。
(板书:突出主体。)
(2)构图形式点拨。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黄果树瀑布图片),示范不同的构图方法,并讲解构图原理。
(板书:竖构图、横构图。)
教师出示一张大的风景照,让学生上讲台,试用大小不同的取景框取景、构图。
要求:做简单表述(主体物在哪?表现了什么?)。
小结:构图的形式要适合表现景物的特点,主次分明,突出主体。3.引导探究,实践摄影。
(1)认识相机各功能键:确定拍摄内容远近、大小,选择功能键微距模式、肖像模式„„
课件出示风景摄影模式的调节法,指导学生在相机上调一调。
(2)欣赏用此相机、此功能拍摄的风景照,找找画面中的主体。
(3)摄影实践,创造美。
引言: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美景,如果你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摄影师的取景技巧,能恰当地构图,也能拍出漂亮的风景画。” 作业要求:
①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风景或角度,拍出最美的风景。
②选择一处风景,用不同的构图,表现不同的效果。
③注意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纪律要求:
①加强时间观念,规定15分钟拍摄时间结束,马上同到教室。
②拍摄期间禁止大声喧哗,禁止出校园或攀爬高处。
学生实践摄影,教师巡视辅导。
4.作业点评,分享艺术。
收集部分学生作业,导人多媒体课件展示,同景归组,进行对比式点评、互评(重点评价取景构图)。
5.深度挖掘,创设意境。
(1)出示四张优秀风景摄影作品,请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
(2)播放四段音乐,请学生给这四张作品选最适合的音乐。
6.课堂拓展,情感延伸。
伴随着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师小结。
小结: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我们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生活中,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能表现美、创造美。
美的摄影作品如同一篇美的文字,一段美的音乐。优秀的摄影师,不但有高超的拍摄技巧,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有深厚的文学、音乐涵养,看到一处美景,胸中就能呈现出一段优美的音乐,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第十四课
拍一部小电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影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过程、形式、特点。初步掌握分镜头脚本的基本技法,学习设计一幅分镜头脚本。
2.体验自己的电影小故事,绘制一个电影小故事的分镜头脚本,根据分镜头脚本课外尝试拍摄一部小电影。
3.加深对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运用与理解,激发对电影拍摄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利用现代摄影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让学生看小电影,体会电影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了解电影背后的编写脚本、绘制分镜头脚本、拍摄、制作等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让学生对电影艺术充满好奇与期待。
分镜头脚本的设计对电影拍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镜头脚本又称“导演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经过总体构思,将未来影片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予以体现。导演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并赋予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课是引导学生由设计分镜头脚本到绘制脚本再到拍摄一系列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校园内的一些行为(如文明、礼仪、劳动、学习、课外活动等)进行设计分镜头脚本,将内容分切成一系列的可拍摄镜头,然后通过绘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2.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校园活动设计分镜头脚本。
难点:合理绘制分镜头脚本的设计草图。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等常规美术用具。
(教师)自制教具会动的“书”、一部小电影、课件、拍摄工具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理解原理。
(1)出示自制会动的“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电影成像原理。
(就是在书的角上„„每一页都会画有不同的小图案„„然后在快速地翻动起书的时候„„它们就会动起来„„)
原理:那就是图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后会有O.l秒的停顿,也就是说在图像消失后的O.l秒里,那图像还是会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书角页面翻动两个图片交错的时间只要小于0.1秒,那么在人的眼睛里它就是连续的。电影与动画片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整合的综合艺术。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2.欣赏感知,深入理解。
(1)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影片,感受影片的视听效果。
电影不仅仅是动的画面,而且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和艺术享受。
(2)导演们是如何做到的?
①剧本:故事情节是一部电影的基础,可以原创也可以改编别人的,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相关的故事来组织剧本。
②分镜头脚本:在拍摄以前往往先画个分镜头脚本。
③现场拍摄:每个镜头的场记板记录详细情况:镜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记入场记单。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场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导演合理规划镜头,防止穿帮、越轴等失误出现。影片完成后,这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④后期制作。
3.理解表现技法体验。
(1)什么是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主要任务是根据解说词和电视文学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
对比理解:一组照片与一组分镜头脚本。
(2)欣赏分镜头脚本。
了解分镜头的分类:有情节分镜图、场景分镜图、镜头机位图等。
①情节分镜图。
分镜头脚本是剧本的形象化版本,它是由一些方格画框组成,这些方格画框中画着一系列的形象化动作,这些图像将为我们讲述一个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故事,是电影拍摄的基础和依据。
②场景分镜图。
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同一场景,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有什么不同?
③镜头机位图。
(3)如何画分镜头脚本及情节分镜头脚本的作画步骤。
①构思脚本。
选择合适的校园行为小剧本,把小剧本的剧情进行分镜头设计,4幅、6幅、8幅都可以。
②画方块作为小图。
③分解画各小图。
④调整加文字说明。
4.拓展碰撞,打开思路。
小组讨论并发言谈谈想法,各组交流。5.体验实践,理解表现。
学习建议:绘制一个校园行为的分镜头脚本。
作业要求:选取某一校园行为作为小剧本进行分镜头设计脚本,根据场景、角度、情节画出可拍摄的分镜头脚本图示。
6.作品展示,语言表述。
学生说说自己的小电影的剧情是怎样来进行分镜头脚本设计的,如何表现。
7.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时间根据自己的分镜头设计脚本,尝试和同伴利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一部小电影。(还可以尝试手机拍摄,也可以用微信的微视频拍摄。)
第十五课
我们的课本剧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课本剧艺术的美感,了解课本剧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等。
2.与同学合作设计课本剧的舞台布景、道具和服饰,尝试进行排练与演出。
3.激发勇于艺术实践的精神态度,提高对美术综合表现活动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课本剧”是指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
“课本剧”包含的内容丰富,艺术元素多样。将课本剧的舞台设计引入小学六年级的美术学习,对学生来说很有新鲜感。因为舞台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场景构思、背景设计、道具制作、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设计者对于演出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场景空间立体综合效果的把握与想象,是对各种艺术手段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体现出设计者极大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创造力。每一个学生对舞台艺术都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但如何引导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与欣赏舞台美术,并亲身参与到舞台美术设计的活动中,可以说不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用课本剧来体验、了解和学习舞台设计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艺术实践能力、发掘创造性潜能、寻求造型表现技能的突破等。
本课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美术学习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并以各种方式发布学习成果,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本课学习内容有四个页面,包括了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实景图片和简单的课本剧的流程图示等小知识。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舞台设计的关注,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积累。学生扮演的七个小矮人的真实照片形象可爱,个性道具用了编,穿、叠、卷等方法制作,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课本剧《狐假虎威》的剧照启发师生可以利用校园的环境来进行布景。布景应大小适当、方便移动,色彩要简洁明快。《龟兔赛跑》《后羿射日》《白雪公主》和《猪八戒吃西瓜》等演出剧照提示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材质创作适合课本剧角色的道具。同时,也提示了学生在课本剧的设计、表演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和感受课本剧的创作流程,并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
难点:能将课本剧的舞台设计稿做成可以进行排练与演出活动的道具、服装和场景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画笔、铅画纸、调色盘、洗笔筒、抹布、剪刀、彩色纸、双面胶、合作任务单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例、示范用工具若干。教学过程
1.看一看:引导学生观看同学表演的《白雪公主》课本剧片段,初步感受课本剧后教师设问:你喜欢的舞台演出节目有哪些?是什么吸引了你?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我们的课本剧》,并交代任务。
2.学一学: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课本剧创作的流程和步骤,在欣赏分析中简单理解舞台艺术设计的要素有布景、道具和服装设计。
3-做一做:请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1。
4.品一品: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白雪公主》的服装设计、道具等,进一步感受舞台设计艺术的美感。
5.画一画: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后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第二个任务——根据合作学习任务单2的分工画出效果图。
6.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适当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局部示范。
7.议一议:引导学生展示并介绍完成的效果图,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看看是否将课本剧各个角色的服装设计和道具场景画面表现出来了?材料选用是否便捷?
8.找一找:引导学生课后寻找并准备好与设计稿相适合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画笔、铅画纸、调色盘、洗笔筒、抹布、剪刀、彩色纸、双面胶、合作任务单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例、示范用工具若干。教学过程
1.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互相展示自己准备的材料。
2.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可以采用的制作表现方法。3.做一做:根据设计效果图,学生在组内完成道具、布景和角色服装的制作。4.学生分组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5.演一演:教师请学生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用自己完成的道具、布景和服装等表演课本剧。
6.评一评: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伴的作品,看服装、道具和布景是否符合课本剧的剧情?是否体现了一定的美感?材料和制作方法是否合适? 7.赏一赏: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欣赏各种舞台艺术的图片和有关舞台艺术的雕塑作品等,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视觉经验。
第十六课
东阳木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阳木雕工艺,初步欣赏木雕工艺之美。
2.感受木雕的美好寓意、精美雕工,体验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
3.激发对木雕艺术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木雕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我国民间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的东阳木雕和温州黄杨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这些木雕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本课选取的是浙江东阳民间木雕,其题材广泛,寓意美好,形象饱满,雕刻细腻华美、巧夺天工,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极具艺术魅力,是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和雕刻工艺的典型范例。
学习了解以东阳木雕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木雕知识并尝试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及动手操作能力。教科书提供了有关东阳木雕的小知识,使学生了解东阳木雕的大致发展史及艺术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东阳木雕的深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方法,使学生直观感受木雕工艺之美。另外,教科书还展示木雕的制作步骤,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进行实践。在学习建议上,则别具一格,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肥皂或蔬果雕刻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使学生感到耳臼一新,饶有兴趣,创作时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木雕的工艺之美,感悟小雕的艺术价值。
难点: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尝试创作有特点和创意的作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搜集东阳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教学过程
1.问题导人,激发学习兴趣。
(1)什么是“木雕”?
现存最早的木雕会是怎样的形象?(出现木雕鱼。)
木雕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木雕鱼。
(2)什么是“白木雕”?
(3)想知道什么是白木雕,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你就会知道。引出课题:《东阳木雕》。
2.介绍东阳木雕,了解相关知识。(1)千年回响——东阳木雕的历史。东阳木雕历史悠久,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东阳约有4000余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
(2)包罗万象——东阳木雕的分类。
木雕在生活中非常实用,不仅可以用在建筑雕刻上,还可以用在家具雕刻上,另外还独立发展成为工艺品,实用而精美。可作装饰材料,也可独立成为工艺品。
(3)美好寓意——东阳木雕的寓意。
先集体解析木雕作品的寓意,再分组讨论木雕作品的美好寓意。
3.品味东阳木雕,感受艺术特点。
(1)精雕细镂——精巧的雕工。
雕刻的方法:圆雕、浮雕、半圆雕、镂空雕、贴雕等。
(2)活色生香——生动的形象。
欣赏《羲之品茗》木雕作品,让学生观察描述王羲之喝茶的动作和神态,领略来源于生活的木雕人物形象的饱满、生动的艺术特点。
(3)巧夺天工——不断地创新。
4.活学活用,小小鉴赏师。
分组鉴赏木雕作品。
5.拓展延伸,国内外比较。
中国木雕的“四大名雕”的展示与分析,得出东阳木雕被称作“白木雕”的缘由。
中外雕塑作品的比较欣赏,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制作好的石膏模版、搜集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再次感受雕刻的魅力。2.分析木雕的制作环节和雕刻步骤。(1)课件播放制作环节。
选木料——备工具——巧设计——精制作(2)课件播放雕刻步骤。3.赏析学生雕刻作品。
(1)选出优劣不同的作品,师生互评。(2)说说雕刻艺术的魅力。
4.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摩。教师示范用石膏模版制作:
①凝成固体的石膏板,用细砂纸将表面磨匀。②先用铅笔在石膏上画草稿。
③雕刻刀依线条雕刻出凹凸的效果,做出模版。④在模版上涂色后进行拓印。
5.学生制作,体验雕刻魅力。
(1)学生制作,教师现场指导。
(2)提示:在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别伤到手;雕刻时拿刀要稳,刻出“刀”味来;尝试用不同纸材印刷,画面效果不同;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6.共同总结,全面拓展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作业,体会不同雕刻材料的制作特点。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进行雕刻系列练习,举行作品展览。
(3)搜集资料档案,定期全班交流。
(4)把东阳木雕或民间木雕艺术讲给家长、同伴听,大家一起欣赏、感受。
第十七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提高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教科书引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本课以欣赏龙泉青瓷、泰顺溪东桥为主线,通过学生对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感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明之根、之魂。对于本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短片,让学生在欣赏、了解中感悟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传统工匠手艺人那精心、用心和恒心的精神传承。教师切勿一味采用讲授的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参观博物馆、和老艺人交流,让学生在看看、想想、谈谈中,实实在在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与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PPT课件、桥的剪纸作品、印有非物质文化图片的明信片。教学过程
1.导人。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西津桥剪影》或其它有关家乡桥的作品。教师:看,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
(2)出示桥的图片。
教师:怎么能一眼就认出它呢?
(3)讨论,学生说一说对家乡桥的了解。
①用木质(或其它)材料建造。
②坐落在„„街。
③古老。
④市民纳凉。
(4)教师小结。
教师:西津桥就是石桥墩木结构,是全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现存最长的廊桥。
2.“穿越”。
(1)教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水虹桥”。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座桥,看,它藏在一幅名画里。(2)观察后说说它与前面展示的桥的区别。①造型不同。
②所处的时代不同。(3)小结。
教师:当时,这可是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木结构拱桥呢!可它已经消失了近800年了。它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①木材,可能被火烧。
②雨水的侵蚀。
③毁于战乱。
教师:
“它”真的消失了吗?可我们的桥梁专家们却还在苦苦地寻找着“它”!寻找这种桥的建造技术呢?
3.寻找“活化石”。
教师:同学们,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语文课本中就学到过他所建造的“赵州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搜集整理我国传统造桥技术,并在浙江泰顺发现这座号称传统木拱桥的“活化石”——泰顺溪东桥。
(1)观看视频。
教师:为什么要去寻找呢?它有什么地方让专家们这么着迷?让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2)师生交流,深入探讨。
教师:找到答案了吗?找到这座桥,我们就能掌握造桥的技艺了吗?
(不能,要找到建造桥的工匠。)
教师:是的,以往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文字的记载(如果有,也是不外流,祖传秘方!),而且传承方式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家族继承。所以,当时人们只有通过桥身牌匾上的刻字辗转找到了这座桥的手艺继承人。他已经80岁了!
教师:如果你是著名造桥专家茅以升,找到这位造桥师傅后,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记录下他的制作方法,写成书籍。)
4.对比欣赏。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教师:那么我们将北宋时期的汴水虹桥与泰顺的溪东桥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工艺更加复杂„„)
教师:那么木拱桥营造技艺是如何传承的呢?
(通过拜师学艺。)
(2)教师小结。
教师:中国匠师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营造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了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使木拱桥更加实。5.拓展。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手工艺人?
(1)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你看一座木拱桥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化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本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3)小手拉大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手工技艺只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小小的一部分,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明信片看一看,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分享。
6.教师小结。
教师:把这张明信片寄给你的亲朋好友吧!希望它能为专统文化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入到传承文化的大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