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水型)专题
节水型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是指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应构建四大支撑体系:即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防污工程与技术体系;与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系以及与水资源价值相匹配的社会意识和文化体.其本质在于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自律式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工程,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面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亩均水资源”掩盖了严重的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无法用总量平衡来衡量,季节性缺水也无法用总量平衡来衡量。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来水减少、污染加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地区出现生态危机、全国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工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在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且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尚不高时,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以制度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深刻社会变革,也是一场以高效、节水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复杂。尽管“节水型社会”一词在公众层面上出现时间不是太长,但由于它是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深刻反思之下提出的,不仅很快成为水利界学者的研究热点,也已经受到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生态学界、环境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等各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关于节水型社会的定义、内涵、框架以及如何建设、着眼点、切入点等还存在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那么,对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的的认识是一致的,即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节水不是简单地减少用水量或限制用水,而是要更科学地用水,在时间、空间上合理地分配与使用水资源,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仅包含“节流”,也包含“开源”;既包含“节水”,更包含“增效”。“节水型社会”是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水源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节水的要求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
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的与主要任务不同。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节水型社会建设理应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紧迫问题。
二.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和概念
1.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中不可替的自然资源。要把握节水型社会,就应该把它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节水型社会不是为节水而节水,而是为了提高用水效率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从社会结构变革的高度理解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不是简单地以节水为目标,而是通过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层面的改革,以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必须从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水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质量(水质)、数量(水量)及布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配置)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水资源丰富和质量优良的地区,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而缺水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则受到了极大地制约,这一状况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方面通过社会利益的调整,促使水资源配置向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和产业转移,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地推广节和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无论哪一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次,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其基本的核心。水资源作为社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使用、分配和占有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水资源结构性矛盾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资源的所有与使用关系的不协调。节水型社会建设从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改革人手,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善的水资源生产、交换、分配和使用的新型关系,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改革原有的水资源效率低的生产关系,而建立起资源配置合理,人们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生产关系,是生产 关系的变革。最后,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包括以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和以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德为核心的思想上层建筑。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确定用水户的水权,以此为依据合理分配水资源,保证社会公平,因而水权制度的建立是节水型社会制度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水法》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节水管理制度、水价制度、水权交易制度、水信息发布制度及用水协调制度等,形成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这一系列制
度是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制度,是规范社会用水行为的准则,因而也是水文明和水制度的重要的、新型内容,是对社会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认识的丰富和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也是一场社会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的教育运动。人类从把水作为生活的基本条件到把水作为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条件的认识发展,是水观念发展的一大进步,现在又把水作为战略经济性资源,进而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水资源、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思想,无疑是现代水观念、水意识的又一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现代水观念为准则,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准绳,提倡在公众参与的前提下人人享有公平的水权,是现代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观念形态的新发展。无论是就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建设,还是就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必将带来社会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
二.近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用水观念的更新和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解决我国干旱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方面的制约,包括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服务业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生态与环境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
(1)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事关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同样受到全世界的深切关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刚刚完成了低水平的农村饮水解困,随着人口自然增长、水源条件变化、工程老化,还会出现一批饮水困
第二篇:节水型医院
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医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在这里作交流发言。近年来,在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泰医附院站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高度,在资源利用、能源节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我院在节水工作的一些做法体会向大家作汇报,欢迎同志们提宝贵意见。
我院开展节约型医院建设已历经多年,节水节电工作一直是我们开源节流的主要抓手,尤其是节水工作,更是我们节约的工作重点。长期以来,本着科学管理、循环利用、节约保护的用水原则,围绕服务医疗、方便患者的要求,医院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从加强领导、大力提倡、强化措施等方面,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医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节水运行制度,把节水工作当做一项长效机制来抓。
我院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坚持将建设节水型医院的工作置于和医疗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政府已经颁布施行的关于节约用水、节水型社会建设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我院把节约用水管理纳入医院日常管理,成立了节水领导小组,陆续出台了系列医院用水、节水制度(最好列举一二),进一步规范了用水制度、明确了节水责任,医院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奖励节约行为、惩戒浪费。
二、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提高职工节水意识,努力营造全院节水氛围。
我院充分利用宣传栏、院报等各种形式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节水基本知识,宣传节水工作搞得好的经验和做法,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向广大医护人员、特别是患者和陪人家属,宣传国家的节水政策,宣传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和支持,使节约用水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用水设施。
为做到节约用水,2008年至今我院投资50多万元进行了节水改造。一是积极引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规定,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有效地解决了因使用陈旧落后的用水器具造成的浪费现象。新建、改建、扩建等项目一律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对现有不符合节水要求的公共用水器具进行了更换。采用节水型阀门。二是对所有用水管线进行检修,对腐蚀较严重的管道进行更换,有效防止了渗漏现象的发生。三是凡用水的地方全部安装水表,每月对科室的用水量进行查抄统计,纳入成本核算。
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用水控制,提高节水效能。我院根据用水实际情况,对用水进行合理调配,有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1、根据各科室的业务性质和历年的用水情况,制订各科室的用水计划。对于医疗一线科室,执行实际用水量交费制,鼓励科室少用水。据统计,与2007年相比, 我院2008年在病员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全年节约用水6万余m3,节水率达到17.1%,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我院先后在给水管道、给水设备、自来水计量装置、中央空调冷却塔、消防管道设施,以及卫生间智能节水器、末端恒流节水阀等节水设备方面进行节水改造。例如为保障我院高层建筑用水,自来水压力相对较高,由此导致水嘴打开后,流量大、水花四溅,浪费惊人,为改变这种状况,节约用水,我院在全院所有水嘴等用水末端前安装了恒流自动节水阀,在保证洗涤效果前提下,平均节水率可达30%,同时对水嘴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传染科为例,仅此一项每天可减少自来水用量10余m3,而1#病房楼每天可节约用水50 余m3。其次淘汰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选用先进的、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节水心突破。对各病区卫生间的老式冲洗水箱进行了改造,全部安装红外控制智能节水器,使每天的平均用水量由原来的5.8 m3下降为1.07 m3。仅此一项每天可节约用水150 余m3,4个月即可收回成本。
3、挖掘节水潜力,促进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要加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我院已向上级主管部门(卫生厅)申请专项资金,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投入,争取把污水处理到中水的标准,用作绿化、冲厕用水,这样即节约了用水,又使废水得到了合理利用。
我院系列节水举措的施行收到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重效益。创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节水型医院是我院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医院作为一个用水大户,今后在节水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节水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还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继续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好做法,不断完善管理措施,积累节水经验,挖掘节水潜力,认真做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为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2009年8月21日
第三篇:节水型社会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工程,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通过实施《规划》,可节水690亿 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200亿立方米,工业节水13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节水18亿立方米。
《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为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规划》提出8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三是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基础工作。四是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五是严格绩效考核,扩大公众参与。六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七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八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使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大力节水降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共同组织编制了《规划》。
问:《规划》提出的节水重点领域是那几个方面? 答:根据我国目前的节水潜力和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规划》提出“十一五”节水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工业、城市和非常规水利用。其中,农业节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城市节水继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强制使用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非常规水源利用,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问: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及机制。一是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五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节水型社会就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能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节水型社会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工程,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通过实施《规划》,可节水690亿 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200亿立方米,工业节水13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节水18亿立方米。《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为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规划》提出8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三是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基础工作。四是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五是严格绩效考核,扩大公众参与。六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七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八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使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大力节水降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共同组织编制了《规划》。
问:《规划》提出的节水重点领域是那几个方面? 答:根据我国目前的节水潜力和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规划》提出“十一五”节水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工业、城市和非常规水利用。其中,农业节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城市节水继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
网,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强制使用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非常规水源利用,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问: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及机制。一是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五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节水型社会就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能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节水型社会汇报
麟水保发(2011)12号
麟游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汇报
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办公室:
围绕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本着促进人水和谐的理念,我们大力实施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有效拦蓄径流,增加我县水资源储蓄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到节约用水,确保有限的水资源永续利用,满足和服务于全县工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向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澄水河淤地坝系项目。今年新建了马家堡、宋家河两座骨干坝,坝控面积分别为3.2km2和4.22 km2,总库容分别为54.95万m3和72.24万m3,拦泥库容分别为25.29万m3和33.25万m3,坝高分别为24.1 m和26.7 m。由挡水由挡水坝体和防水建筑物两大件构成,坝体为碾压均质土坝,放水建筑物采用卧管型式,主要工程量分别为土方5.95万m3和6.87万m3,石方0.967 m3和0.31 m3,混凝土20.13 m3和19.3 m3。项目总投资分别为84.9万元(中央55.19万元,地方配套29.71万元)和107万元(中央69.85万元,地方配套37.61万元)。该项目于2011年7月1日开工建设,11月25日可全面竣工建成。该工程建成后,可淤地3.9hm2和4.35hm2,不仅增加了坝地面积,坝路结合,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拦蓄了径流,减少了水土流失,为养鱼、灌溉、人畜饮水、生产建设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宣传节水知识,营造良好的节水舆论氛围。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节水知识、悬挂横幅、标语、印发宣传资料,使节水知识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广大群众的节水意识牢固树立。
三、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做到节约用水。单位办公室和职工家庭用水,全部安装节水器具,节约用水,提高了水利用率,用水量比去年减少了130 m3,起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我们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有存在一定差距,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继续努力,做好节水工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上取得新成绩。
主题词:节水项目建设汇报 主送:麟游县节水型和会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