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月舞剧 观后感 林怀民
空灵《水月》,无际无涯
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
《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她是个信佛的人。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
要为什么做什么?
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自己就是观众。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她就是要舞。自然而然地起舞。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舞着舞着又出去了。依旧孤身在舞。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静默,静默,只有水声。动作都慢下来。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 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
哦„ „走神了。很奇怪,看《水月》怎么总是情不自禁走神,思路跳脱在舞蹈之外。恍恍惚惚竟一直以为是自己在寂然起舞,还有恒河里自己的倒影„„
恍然梦醒。飘渺无踪。《水月》啊,水月。
商学院09国贸1班
第二篇:舞剧观后感
舞剧观后感
舞剧观后感1
保利剧院将在9月6日和7日上演全新编排的中国舞剧《莲花》,这也是继这部戏此前在上海举行的成功首演之后首度在京城观众面前展现。
舞剧由编导赵小刚编排,这位在敦煌舞蹈中沉浸二十余年的编导也在这部舞剧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在介绍这部舞剧时说:“我十一岁开始学习敦煌舞蹈,二十几年来似乎从没真正离开过。也曾感受到现代舞蹈的'视觉冲击,试图脱离敦煌的限制,却原来先祖留下的遗产已经化作一根筋骨长在了我的躯体深处。”
舞剧《莲花》的灵感来源是乐僔在敦煌开凿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的历史传说以及在中国文化里广泛存在的“莲花”这一意象。据赵小刚先生介绍,舞剧《莲花》摒弃了传统中国舞中常见的形态,而是全部来自敦煌壁画中可考证的真实形态。在感情方面,编者特意选择了乐僔这一形象,并把他意象为一个彩塑师,而乐僔与莲花泥塑之间如父女般的亲情也象征了如今愈发被重视的家庭价值。乐僔不仅是剧中主角,也是编舞者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自比,而莲花泥塑的游历则象征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的全过程。
舞剧中为了表现“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而设计了许多段舞蹈,其中包括了展现柔软温婉一面的“蓝莲花舞”,展现莲花最纯洁特质的“并蒂莲双人舞”,描绘金刚罗汉眉目冷峻的“金刚莲五人舞”以及让万物归于始终的“七宝莲花群舞”。
舞剧观后感2
8月12日在广州大剧院观摩了周莉亚和韩真老师编导的舞剧《花木兰》,观后颇有余味,今日特补记。
民族舞剧《花木兰》是宁波市演艺集团与中央歌剧院、武汉市黄陂区政府共同制作出品。编剧朱海、作曲杜鸣,女主演郝若琦、男主演夏天,其他信息都能百度就不赘述了。
提到花木兰,我们就会想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木兰辞。花木兰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中国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形象,这个IP的优势在于不用说就知道她是谁他的故事和经历,所以在音乐舞蹈这种抽象的艺术表达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劣势就是太熟悉了,往往难出新意,也会让观众有更高的期待,很容易“成也萧何败萧何”。而这次编导们对这个典型的中国形象在大家传统的认识上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诠释。整个故事的形象和意象都是非常的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木兰的成长,到最后主题的升华表达传递的却是一种新时代的全人类的大爱精神,我似乎还感觉到了一种虚无的态度,或者是一种当代审美观。
具体说说几个观演感受吧!
首先,意象之美。舞剧的舞台用了很多圆形元素,从一开场的舞台背景的大铜镜圆形背景,随着剧情变化有时是铜镜、有时是圆月,有时变化为残月,舞台中间装置了正方方向的两个圆环形可移动转台。以及女主演的小铜镜道具等等。这些舞美和道具灯光的设置呈现了一种典型的东方美感,还因为变化结合,动静结合制造出一种非常简约而唯美的影视画面的效果。中国人对“圆”本身就有一种文化根结,团圆、圆满都是人们对幸福的期待。在这个舞台上,非常巧妙的设计结合各种物体点圆形来表达了这种月圆月缺、生死无常的意象。而铜镜又是女生的身份象征,这里用铜镜传递了少女的爱情、思乡、自我怜惜等等情感意象。
第二,舞蹈之美。整部舞剧共四幕,还有前面的开场一个类似007片头效果的影子式的独舞展示,英姿飒爽、气势如虹。第一和第二幕个人觉得特别好,舞蹈语汇和舞台调度的配合灵活巧妙、行云流水。第三、四幕的发展从个人的情爱到生死离别后的大爱,略觉得张力上不够(也可能演员跳的太累的`,女主全场几乎没怎么下场)。其中几场舞蹈我比较印象深刻的除了开场影子舞,就是军营练兵、兵营夜宿、铜镜舞、匈奴偷袭的几场,“军营练兵”这场英姿飒爽,充分展现出“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气势,“兵营夜宿”这段非常俏皮有趣,“匈奴夜袭”的场景设计与舞蹈结合中光的运用很有特色,而其中“铜镜舞”片段是我最喜欢的,应该也是全剧最为迤逦柔美的片段,木兰手持铜镜和想象中的家乡姐妹对镜贴花黄的样子,娇羞妩媚,温柔可人,映衬出小女子内心最娇柔的一面,这段舞蹈看得人心都要化了,和其他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真真儿的一个美娇娥。
第三,音乐之美。一部好舞剧编导、舞美、音乐无一不重。《花木兰》的音乐可算优秀,非常恰当的烘托了舞蹈的气氛,音乐的配器和旋律都采用了很多民族音乐元素、编曲大量使用了传统民间曲调,古风十足。曲调虽然是民族和传统的,但编配手法技巧很妙,我在剧场听着就想说,是不是有可能把舞剧的音乐片段整理出来,做成一套组曲呢?这里插个题外话,早期俄罗斯的古典音乐发展也是因为民族乐派的运动开始启蒙,在我看来民族音乐在古典音乐中的运用,对音乐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后期俄罗斯在古典音乐方面的影响和成就就是在民族乐派的的推动中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目前在音乐的发展上也有着类似的趋势,我始终觉得先要立根,也就是我们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在众多作曲家创作中,想给自己树立风格、开辟路径首选民族特色,至于其他的作曲技巧的结合,那是另说。而本场舞剧的音乐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范式。建议以后去观看该舞剧的朋友可以分心出来仔细听听杜鸣老师的作曲,风格技巧都值得一品。
最后想说的是,这部舞剧虽然当晚的演出还有些其他问题不够完美,但在民族舞剧中,从结构到舞蹈到音乐到情感刻画都可算有艺术水准的上品了。
结论是,建议观演。
舞剧观后感3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全部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菜谱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舞剧观后感4
虽说第二天早上便是化学竞赛,母亲硬是把我拖回东莞观此舞剧。
这次是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世界顶尖水平)表演,不容错过。
音乐。
音乐是录好了的唱片。作为古典乐发烧友,我已将大部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版本)的旋律刻录脑中。而舞蹈时音乐已被改编不少。不管怎么说,我还能听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之魂,不至于过早鼓掌。
舞
芭蕾,脚尖上的罪,美丽而又苍白的幸福。
羡慕俄罗斯姑娘惊艳的出场,每个都有深邃大眼,皮肤雪白,纤细的腰…芭蕾好像天生就是她们的伙伴。
一个个都穿着那种高雅的舞鞋,一踮脚尖便是更典雅的姿态。碎步,小跃,划圈,转圈,大步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是美感的化身,舞裙似盛开的`白莲花,圣洁地绽放在舞池上;舞裙摇曳,好像花儿也在这无边的美中舒展开了久违的芬芳…
而舞鞋里又是何种惨不忍睹!鞋里,小块海绵垫上渗透了血。一踮就痛,哦,不痛,因为已经麻木;一个转圈,指甲又裂开小缝,几滴血渗出;一个跳跃,脚踝又得承受极大压力,血淤在脚背,脚趾又开始渗血,但又不得停歇,继续在血与痛中跳,舞,观后感《芭蕾舞剧《睡美人》观后感》。汗珠满面,却还得露出耀人的微笑!
女主角笑得是那般自信!镁光灯下,她是公主,她是美,她是一切…那些伴舞的呢?
我看到了她。瘦长的手臂,在一排排手臂中更显瘦弱。她没有乌黑动人的长发,也没有金发的柔波--她只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棕色头发。她的脸脆弱而又精致。初上场时她好像有点紧张,显得有些羞涩。但她还是微笑着。
和其他伴舞女演员一样,她也缓缓举起手臂,高过头顶,脸略略侧过一边,显出高挺的鼻梁,嘴角浮现一丝微笑。鬓丝处似乎有水珠抖动。
很累吧,我想。
她自始至终都微笑着。她太高了,她不能当女主角,因为她比“王子”还高;她的腿太细了,她不能当女主角,因为纤细的腿难以长时间承受旋转的重荷…但她在舞台最不起眼的一隅,她在最平凡最黯淡的角落,她依旧要笑,笑得如那粲然绽放的白莲花。
终于在那一瞬,她走上了舞台中央。但追光灯仍未对准她的微笑。她依旧无悔地笑。
划圈,小蹲,然后她又退回了那个不起眼的角落。
一个圈都没转,一个小跳也没有展示,她就隐于那平凡中。
我忽然懂了:这是她的梦想。
站在这个舞台上,与世界最顶尖的舞者共舞,足矣。
不必受众人注目,不必成为最好的,能实现自己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幸福。
足矣,足矣。
我又奢求那么多干嘛呢?我正做着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其实很幸福。
舞剧观后感5
在中国,乐迷们亲切地称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为“老柴”,谈起这位伟大的古典乐派作曲家,不得不提到他最著名的三部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今天,我有幸欣赏了用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杂技剧”演绎的《天鹅湖》。它是将中国的古老艺术“杂技”与欧洲的古典舞蹈“芭蕾”相结合,同时融入了魔术、小丑等表演艺术,不仅仅是踮起脚尖的天鹅之舞,更是把舞蹈发挥到了人体极限,更直白点说,这是“在头顶起舞”。一群会飞的天鹅在舞台上空旋转跳跃,全程唯有“震撼”两字可以形容。
除了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把闻名世界的“四小天鹅”舞曲创编成嬉皮的“四小青蛙”舞曲,生动形象,编剧更是在保留原始《天鹅湖》的`意境下,把东方元素贯穿到整部杂技剧中,比如:大唐的侍女、红灯笼、壁画以及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青蛇等,这部杂技剧无疑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今晚是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跳跃的水手、坚强的公主、执着的王子,柔美中透露着坚强不屈,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本能,最终因为爱的力量,阴险的山鹰被打败,王子救下了公主。艺术的展现皆是艺术家们源自于对艺术的热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也是因为爱!
舞剧观后感6
这一学期我选修了《当代著名舞蹈及著名芭蕾舞蹈欣赏》,一转眼这门课已经快接近尾声了,每周三晚上林老师都给我们放了芭蕾舞剧,从开始的中央舞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天鹅湖、胡桃夹子到后来的睡美人、法老的女儿等等,之前我很少会去看芭蕾舞剧,对芭蕾的印象只停留在两个脚尖的直立上,《当代著名舞蹈及著名芭蕾舞蹈欣赏》这堂课,带着我一步步走进了芭蕾的世界。
印象最深的要数闻名中外的经典芭蕾舞舞剧《天鹅湖》,开绷直立,白色纱裙,轻盈飘逸仿佛就代表着芭蕾的一切,而天鹅湖则是芭蕾的一个代名词。 《天鹅湖》取决于神话故事,描述被人妖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奥杰塔公主和齐格弗里德王子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天鹅湖全剧分四幕,第一幕王子齐格弗里德在生日前夕,其母亲告诉他,已成年的齐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选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鹅湖捕猎天鹅。
第二幕齐格弗里德遇上被罗特巴特施咒的公主奥杰塔。她白天是天鹅,晚上却会化成一位少女。只有当某位男子真诚地爱上她时,她才能得救。齐格弗里德邀请她第二天晚上来参加舞会,并会向母亲表示,愿意娶奥杰塔为妻。
第三幕各国的公主和使节都来出席齐格弗里德的生日宴会。罗特巴特也带着他的女儿奥吉莉亚来了。奥吉莉亚显示的是奥杰塔的形象,只是身着黑装。齐格弗里德被迷惑并与她缔结了婚约。当齐格弗里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大为震惊,并立即赶往天鹅湖。第四幕王子请求奥杰塔的宽恕,而奥杰塔也原谅了他。这时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齐格弗里德。奥杰塔为了救他纵身跃入湖内。根据导演编排的不同,结尾也不一样:或者是双双逝去形成悲剧式的结尾,或者是天鹅恢复人形,王子救起公主,爱情终于战胜了邪恶。其中第二幕让我最为之赞叹。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女子脚尖舞是芭蕾舞的灵魂,其独舞要求技巧娴熟,有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有快感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这一幕最经典的就是《四小天鹅舞》,这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诗意。
舞剧观后感7
这是我第二次进剧场看《莲花》,为的是配合国家艺术基金对20xx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说实话,在接到国家艺术基金相关部门的邀请之时,我全然忆不起第一次观看《莲花》时的图像。搜索当时的印象,只记得比较沉闷,比较寡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安宁,比较清纯——像我再一次端详着这部《莲花》时的感受。初看《莲花》之时,知道了这是《肥唐瘦宋》(二)的作品,也知道了出品这两部作品的“闲舞人舞蹈工作室”是赵小刚、张云峰共同创办并领衔工作;只是错过了《肥唐瘦宋》的观赏,在观赏《莲花》时的“前理解”中建立不起作为《肥唐瘦宋》(二)的内在关联,这个“关联性”的缺失导致了某种审美焦虑……因而只留下个“啊,莲花,百花丛中最冷艳;啊,莲花,筑坛捧圣濯清涟”的印象!这次观看《莲花》,注意到场刊上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工匠塑像的故事创作舞剧”的字样,不过就作品形态而言,我以为还是称为“舞蹈诗剧”为好。
虽然未看过《肥唐瘦宋》,但因为熟稔赵小刚和张云峰,其实很想知道他们当下的追求与作为。知道张云峰,大概是在。那时刚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副院长的我,与张继刚等应邀担福建省舞蹈比赛的评委。当时任职龙岩山歌剧团的张云峰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那时创作的一个三人舞才得个三等奖(舞名忘了),但我却看到了他的潜力,为他提供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免费进修一年的机会。这之后,他通过进修再考入本科就都是后话了,留待恰当时另叙。知道赵小刚要稍晚些,具体情形我在署名“洪霁”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这篇可能是最早推介赵小刚的舞评,叫《传统文化遗韵的舞蹈建构》(载《舞蹈》第5期),有个副标题叫《赵小刚的<妻妾成群>及其他》。文章开门见山:“赵小刚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广东班的应届毕业生。这个由广东舞蹈学校来组织教学的大专班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沙龙舞台举行了‘毕业习作汇报’演出,赵小刚因为汇报演出中的3个作品——《巾帼素描》《春秋》和《妻妾成群》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之所以对赵小刚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于他的3个作品体现出一个共同取向——这就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
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舞蹈诗剧《莲花》不仍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吗!虽然是7点30开演,但才过7点不久,由黄路霏饰演的“敦煌彩塑”就婀娜地站在幕外的小莲台上,不时地引来观众的“美拍”.这个黄路霏让我联想到了35年前的杨华——那个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中表演独舞《敦煌彩塑》的杨华,那个把“活的情感灌注在静止的形态里”的杨华,那个“通过神女形象的人性化表达中国古代女子所特有的含蓄、善良、温柔、贤惠的性格和情操”的杨华(参见《舞蹈》1980年第5期杨华文)。待到由汪子涵饰演的“塑匠”步上台来,凝注、端详、摩挲、爱抚“彩塑”之际,我才意识到我们将步入另一个情境——一个将启始“塑匠”和“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塑匠”为何彩塑、如何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彩塑”如何巧夺天工、“塑匠”如何独具匠心的故事的情境。
帷幕缓缓开启,我们进入第一个被称为《塑》的情境:一列舞者成外凸状弧形端坐,起初我当是神圣的“莲台”;当舞列随着舞台的顺时针旋转“移步换形”,我们才知道这个“弧形”就是个“弧”而非“圆”的隐象。后来见场刊写道:“月牙泉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梵天丽影中星云流转……”,才明白赵小刚在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从前有座山(鸣沙山),山怀有个泉(月牙泉),“塑匠置身其中∕见水波翻涌∕如莲花盛开∕决意塑造一身彩塑……”只见这个“弧形”(月牙泉)的舞列先是隔位俯仰,继而?漫成“圆形”(水波)的舞列成涟漪涌动,然后才是塑匠仿佛从天际跋涉而来……波涌的“莲花”映化成他的心象,而胸有成“莲”的他缓缓走向一团塑泥(尚未成为“彩塑”的黄路霏),霎那间,那些曾摹“泉”拟“波”的舞者都成了金刚、罗汉、伎乐、飞天——真个是梵天幻丽影,大漠涌清泉……这使我想到吴晓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新舞蹈艺术寄予的厚望,他说:“在创作问题上,既要打破保守思想,也要尊重中国传统的艺术习惯——这就是‘形神兼备’……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也是我们的舞蹈思想与美国现代舞中新的流派的区别”(《论现代舞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影响》,载《舞蹈》1982年第1期)。
舞蹈诗剧《莲花》不仅形神兼备,而且神形互动。胸有成“莲”的塑匠要把胸中之“莲”塑成身边之“莲”,你说得清这是“象”的外化还是“神”的物化吗?赵小刚倒是干脆,复杂的意念简单地处理——他就让塑匠背负着那团“塑泥”艰辛地跋涉、蹒跚着前行……为了让那座未来的“彩塑”像团待塑的“塑泥”,他还用块麻布将其包裹,只是在心有灵犀之时才为其松绑,为其塑像。在这段成为《行》的'情境中,赵小刚还特意让塑匠将“塑泥”背到台沿,目的是让塑匠请前排观众来参与谋划、提供创意!在这里,时空的“穿越”成了一种艺术的“隐喻”,塑匠的“苦思冥想”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他想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去塑造人类精神的永恒。场刊上写的是“塑匠背负着彩塑开始了旅行∕游历间探索着生命的原点”.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塑匠所背负着的,只是未来“彩塑”的“塑泥”;而所谓“探索着生命的原点”,意在思索如何赋“彩塑”以“精魂”——看来“彩塑”不仅要推敲“随类赋彩”,更应当琢磨“赋彩以魂”!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这篇舞评题为《生命的原点彩塑的魂》。不过以此观之,第二情境《行》之中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和第三情境《别》之中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在我看来都有些过于放纵、过于折腾、过于喧闹……赵小刚则说这其实仍是对塑匠心像的纵深刻划——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是塑匠“无限灵感”的折射,而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则是塑匠抗争“自身欲望”的鞭策……应当说,这两段舞蹈或由于演技过炫、或由于体量过大,都有游离诗剧主线之感;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些体现出“舞”之绚烂的舞段,总是背着“彩塑”走来走去的塑匠岂不是更乏味了?!其实,诗剧《莲花》以《塑》《行》和《别》3个情境来构成了3个篇章是很讲究的:《塑》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干什么?《行》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怎样干?《别》则是让我们反思人生为什么而干?我总在想,这部舞蹈诗剧似乎应当在两个方面加以充实:其一,应当充实塑匠内心的丰富性。仅让他从月牙泉波涌的“莲花”产生“塑美”的动念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他也有为之“辗转反侧”的意中人、并使之与“彩塑”最终合为一体。其二,应当充实“彩塑”外形的丰富性。仅让她从一团“塑泥”被塑成“彩塑”也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她有通灵、成圣的机缘,更使之反过来以丰富的舞蹈来升华“塑匠”的“通道之技”
从诗剧的舞蹈语汇来说,看得出赵小刚谙熟“敦煌舞蹈”;但从诗剧的舞人塑造来说,又看得出赵小刚不炫耀“敦煌舞蹈”.舞蹈诗剧《莲花》让我们明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并不在于舞蹈语汇的稀奇古怪,而在于人生信念的远瞩高瞻。记得当年观看赵小刚和他的同学们举行的“毕业习作汇报”,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普遍认为这台习作的传统题材有现代意识,同时习作的现代技法又有传统底蕴;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还认为习作的构思创新能力大大超过了语言设计能力是个不足。而当时我就认为,“赵小刚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语言设计能力。这使得他以《妻妾成群》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不仅以‘传统文化遗韵’见长,而且以‘舞蹈语言建构’取胜”(参见《舞蹈》19第5期拙文)。在我看来,舞蹈诗剧《莲花》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成像,在今天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要轻信“每个现代舞者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则”之类轻浮的说法,不要轻信有那么一种超越民族乃至国度的“法则”等着你去“创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轻信“跳什么”决定着某一舞种属性的谬言,林怀民跳《九歌》、赵小刚跳“敦煌”都并非为了“古典舞”而是为了“现代性”……同理,“古典舞”作为积淀着传统文化意蕴的动作形态,更能在当代题材的表现中强化民族意蕴和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仔细想过“中国当代舞”作为“非限定性”舞种的道理,我们就知道新中国创建的“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当代舞”的技术支撑和审美引领,化莫深焉!美莫广焉!功莫大焉! “中国古典舞”也正是因为我们探索中国舞蹈的生命原点而成为“中国当代舞”的精魂!
舞剧观后感8
舞剧《雷和雨》是根据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改变的。我中学的时候就读过曹禺先生的《雷雨》,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剧本,因为我看戏剧是很喜欢戏剧中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 《雷雨》中尤为突出。当然这种冲突在现代舞剧《雷和雨》中的体现得更加彻底。
首先现代舞剧《雷和雨》一开场的时候很明确地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他们分别是周朴园、周冲、周萍、蘩漪、鲁侍萍、四凤六个人。然后他们各就各位在舞台上坐下来,通过音乐进入舞台状态,也让观众安静下来进入观剧状态,刚开始时的音乐舒缓,后来慢慢音乐进入紧张阶段,听上去音乐逐渐有些恐怖。整个音乐大约有三四分钟,但是作为观众感觉却很漫长,这是因为音乐让人不由自主进入了状态。通过台上的各个人物在静态当中的一些动作表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的情感挣扎。比如:四凤抓紧的手,蘩漪奇怪的反应,正是表现她内心的一种纠结与挣扎。打破这种静态平静的是一个侍童端着一碗药出现后,蘩漪将药碗打翻,于是进入动态。这个场景在文学文本中是周朴园要蘩漪喝药,蘩漪拒绝,于是周朴园就让周冲跪下来劝蘩漪喝药。这种状态表现了蘩漪在周家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压抑,这样她和周萍之间所产生的感情也就不会让观众产生突兀的感觉。
其次,是《雷和雨》中的各个人物的出场,文学是靠语言文字打动读者的,而舞蹈是靠舞蹈者的肢体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让观众通过视觉上的观感来体会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周朴园和周冲的一个托举动作交代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周朴园和周萍的动作交代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周萍和蘩漪动作中有亲密的接触也交代了他们之间的情人关系,蘩漪和周冲的母女关系,周萍和四凤之间也有一些亲昵的接触也交代出了他们之间的情人关系。周冲对四凤的追逐说明了周冲在对四凤的爱恋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刚开始周萍对蘩漪的追逐也说明了在刚开始的时候周萍在这段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到后来,换成了蘩漪追逐周萍,这说明后来蘩漪在这段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化为语言交代清楚了他们的关系,这是我第一次看舞台剧,也是第一次尝试着去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东西。舞蹈所表达的东西能够通过寥寥几个动作就能展现人物的性格、身份,人物关系,这是文学说不能做到的`。所以每一种艺术都有它所独有的美,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说实话我很喜欢这场舞蹈的冲突点,这种冲突能让人投入进去,感受人物命运的离合变迁。
再次,《雷和雨》这出舞蹈交代了每个人的身份和各个人物的关系之后,就展开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他们发现每个人的秘密的时候,这个大家庭的秘密瞬间暴露在阳光下,这个时候他们背对着围成了一个圆圈,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了一种惊恐万状的表情。这在舞蹈中应该要表达的是他们知道家族的秘密之后,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感到惊恐,但是他们同时又害怕这些秘密会被世人知道,所以他们才会背对着围成一个圆圈。
最后,舞剧到了结尾的时候,演员们飞到了以云彩为背景的天国,然后露出了笑容,他们终于从命运的网中解脱出来了。这样的结局淡化了《雷雨》结局的悲哀。但是完整看过《雷雨》剧本的人都知道结尾时周朴园老了,守着疯了的鲁侍萍和蘩漪。虽然那一天的结局是悲剧的,但是我从曹禺先生完整的《雷雨》剧本中读到的却是悲剧中含着希望的。所以虽然有很多人说舞蹈剧《雷和雨》的结局是个败笔,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是符合了曹禺先生的原著《雷雨》的。
《雷和雨》这个现代舞剧让我对现代舞蹈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其实我本来很喜欢看古典舞蹈表演,也看过舞蹈班的学生的学年表演。我觉得既然舞蹈既然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它就一定是柔美了比较好看。但是这场舞剧却让我感到了力量也能表达内心的感情,而且现代舞也不一定就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表演者满地打滚,还有他们抓狂的动作和表情,这些设计的动作和表情也有它深层次的东西和内涵。只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没有看懂而已。
舞剧观后感9
经典梦幻的《天鹅湖》音乐响起了,入场表演的却不是传统舞剧中出现的芭蕾舞,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典舞的谪仙场面。演绎天鹅湖唯美爱情的也不是西方传统芭蕾,而是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杂技。杂技演员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与传神的表演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这场演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各种“融合”:内容上,将东西方故事相互融合,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舞蹈上,将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融合,演出形式更加多样;设计上,将技艺性的.杂技表演与故事性的舞剧形式融合,使杂技表演具备了更丰富的内容。更不用提服、化、道上中西方传统元素的杂糅了,真的是美轮美奂。我感觉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也可以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加入更多的内容,追求形式上的变化,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编创。
舞剧观后感10
“月光”是杨丽萍的一个经典作品,非常喜欢这个舞蹈,很有震撼力,它和其他的舞蹈不同,杨丽萍从抽象的角度演绎它,给人感觉很特别,有一种脱俗的美感。在这个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她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其实杨丽萍表演的舞蹈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
在这个舞蹈中,鲜明地体现了女人的温柔和月光的皎洁,我看到了偏偏起舞的女人就如同南丛林里的雾水一般,有形与无形结合的完美无缺,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迎接云雾的故乡,拥抱高原的天空下洁净的月光,如一湾湖水与光影交织,花一般地开放生命的热情,意境真的很美。
杨丽萍用她优美苗条的肢体展开想象的臂膀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和月光的圣洁,看她的舞蹈,会使人进入她构架的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却会情不自禁被她所表现出来的美丽所动容,有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心灵的享受。还有一点我很喜欢的就是在舞蹈中非常让人出神。
在舞蹈中,琐碎的现实和凡俗的表情化成了剪影,“月光”中杨丽萍是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蛇,她在与自然交流,融合,颤动,把一个女人和现实展现的栩栩如生,犹如月光下舞蹈的精灵,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用形体代表语言,在舞台上表达自然最美妙的情感。
杨丽萍表现的决不只是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在“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实每个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的创作机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杨丽萍在“月光”中就演绎了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是独特的,它是“情”和“景”的交融。
在如今舞蹈商业化的社会里,杨丽萍在用一种最自然的方式表演人间最真实的情感,就像月光中所表现的那样自然和美妙,营造了一种安静和温柔,使人有无限的遐想,在这个如梦般的舞蹈里,我看到了艺术的升华。
舞剧观后感11
《天鹅湖》于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皇家剧院首场演出。但是,这部现在风靡全世界的芭蕾的首演竞然失败得一场糊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可见,编舞和布景都很糟,尤其是芭蕾舞主演演员的舞技拙劣,导致了首演的失败。但是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气馁,继续与其他几个大艺术家研究,终于天鹅湖受到一致好评。
这部舞剧是根据童话改编的,大致的剧情是:可爱的公主被邪恶的魔王施了魔法变成了白天鹅,在湖边和王子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破解邪恶的咒语。王子爱上了白天鹅并发誓永远爱她。然而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外貌相似公主的黑天鹅欺骗了王子,使得王子背叛了白天鹅。但是,后来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爱情战胜了魔法,王子拯救了美丽的公主,在永恒的爱中,王子和公主团聚了!
虽然这是跨国界的艺术,但是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故事的过程有曲折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美丽的爱情总能牵动人心,总能让人想起许多动人的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这两个字就足够让人感动的一塌糊涂。
舞剧中混合了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各种形式的舞蹈。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中,对于各种形式的恰当运用是很重要的艺术手法,运用的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演员们通过自己的舞姿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烘托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剧中的双人舞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很是美丽动人。还有黑天鹅的32圈名为挥鞭转。这32圈挥鞭转要求连续完成,整个过程脚尖的移动范围不能超过一条皮带围成的圈才
为优秀的表演,这十分考验女演员的腿部力量。这一高难度动作作为天鹅湖里的一段重头戏。所有人都被那高超的舞技折服了,激动地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观看的过程特别留意舞蹈演员的服装。一直都觉得舞蹈演员穿的衣服特别好看,看着穿着美丽的白色芭蕾舞裙的演员,都会偷偷羡慕呢!
其实有些部分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是她们专业的表演让人无法挑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幅场景都那么完美。演员们的优雅的身姿,轻盈的舞步和透露出典雅的气质,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当然,还有他们对舞剧人物的性格,情感等的倾情诠释,我们都深深被吸引了。
这是一场美妙的足尖盛宴,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部这么好的舞剧,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经过了一场艺术的熏陶和洗礼,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对舞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定义,在今后的接触舞蹈的时候就会有不同角度的审美眼光。无论如何,我会一直记的我看的第一部舞剧叫做天鹅湖!柴科夫斯基特别喜爱乌克兰的春和秋,他和贝多芬、勃拉姆斯一样,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俄罗斯欣欣向荣的、美丽的大自然给他以激情,而他也经常留意在那激情之中捕捉某些素材,用来补充他的创作。
舞剧观后感12
中国歌舞剧院带来的大型舞剧《孔子》,展现以“尽善尽美”为艺术理想的伟人孔子的一生。
剧情从参政进谏、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情节,艺术性地展现了孔子生平。剧中每一场群舞舞都各具特色,开场舞《执羽》应为先秦乐舞“羽舞”的场景,另外男子舞蹈《颂贤》、女子舞蹈《采薇》以及《棠棣之花》等也都非常具有中国古老元素。舞美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只是为了切换效果契合舞台需求,小篆体的孔子名言也都重复。此为小瑕疵。两边腿子实体可移动,后面背景镂空小篆吃光反射恰到好处。服装设计精美考究,儒裙、曲裾等元素皆有所用,涮色匀称,在大舞动时也毫不影响其服装色彩
。灯光设计简单准确,有投影,光束灯以及染色灯为主要用灯。色彩与图案搭配很舒服。音乐上前一个小时至舞紫霞剑都非常之棒,之后的音乐略显红色,听觉疲劳感掺杂。编剧结构框架过大,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孔子展现的淋漓尽致实非易事,所以用文字切换的方式也无可厚非。在文艺座谈会的大背景下,有如此借用儒家文化歌颂中国梦的作品实属定位精确,高啊!!此剧实属精品!看的很过瘾。不过,目测除“臣”为A角之外,其余主演皆为B或C角。舞蹈定位精准,但独舞编舞略显重复。另:中间两段舞蹈,饥民乞讨一段是借鉴巴黎圣母院安乐窝在巴黎街头遭驱逐的'段落,包括音乐,灯光;“妃”长水袖击鼓,借鉴老谋子的十面埋伏章子怡片段,包括音乐快板。
最后,此剧很棒,值得一看,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希望可以多多看剧,多多学习!
舞剧观后感13
在歌剧《江姐》中,作曲家运用了多样化、丰富的音乐手段,对江姐的形象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在《红梅赞》中,作者采用的作曲方法是音程大跳和一字多音,这样可以使江姐崇高的气质和优美、抒情的性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红梅赞》这首歌曲是用傲然怒放的红梅来暗喻江姐的英雄形象,用红梅傲然挺立的气质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来表现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视死如归的态度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坚定信心。这首优美、抒情的主题歌的音调与昆曲十分相似,同时还带有一些四川民歌的曲调特征。
《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唱段的七声徵调式作品,单二部曲式写成,全曲的结构方整对称。它用梅花不畏严寒风雪、傲然怒放的坚贞性格比拟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刻画出江姐崇高的革命形象。整首歌曲在作曲技巧上大量使用八度、七度的跳进音程,这样使得歌曲更加气势磅礴。在歌曲的旋律上采用了四川的民歌曲调和四川扬琴等戏曲音乐素材,并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在歌词上主要是以红梅来象征我们的同志。红梅的生长环境是十分险恶的,用它来象征着我们革命的艰难与不易。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就设在重庆,也就是在敌人的心脏。红梅生长在最险恶的地方,这就寓意着我们的同志像红梅一样也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人展开斗争工作的。红梅开在最危险的地方,但同时也象征着是凝聚了党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为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下才使红梅具有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傲雪凌霜的品质。
即使是“三九严寒”和“千里冰霜”的恶劣环境,红梅也不会畏惧,也暗示出我们党的同志不畏惧环境的艰险,与敌人斗争在第一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把生命献出的伟大精神。《红梅赞》非常具有歌唱性,并且根据《江姐》这部歌剧剧情的发展变化贯穿于整部歌剧的音乐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盛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此曲在整部歌剧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每一次的出现都很恰当的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刻画的需要而加以变化,不拘以简单和一般的旋律重复,可以称得上是歌剧主题曲创作的典范。《红梅赞》旋律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场江姐要奔赴川北时,在朝天门码头与孙明霞一起唱的;第二次是在第二场中由男声伴唱唱出的,江姐正痛苦悲伤的回忆自己的丈夫老彭;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七场江姐在刑场就义前,这时二胡独奏《红梅赞》主题出现;第四次是在剧终,江姐在准备就义时昂首挺立,面带笑容,视死如归,眼里充满了对新中国成立的向往,这时雄壮的合唱又一次将《红梅赞》主题曲引出。《红梅赞》曲调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作曲家根据剧情发展精心别致设计的,它会恰到好处地以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出江姐当时的内心感受与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所以说《红梅赞》从主题思想上及音乐主题风格上都是全剧的集中体现者。
舞剧观后感14
开始是异域前奏,一点点唤亮了舞台。神采奕奕的女孩儿在舒缓的音乐中翩翩起舞,生命的乖张在满台的霓裳羽衣中凸显出来…。那是一种灵动,生气和活力的美。
第一幕,她是一位含苞欲放的纯真少女。活泼可爱的村姑吉赛尔与年轻的公爵跳着圆圈舞,不仅有繁多的技术动作,还有内心塑造。农村少女吉赛尔爱上了英俊小子莱斯,后来得知爱人原来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贵族子嗣阿尔伯特,并已另有所属,深受打击而精神崩溃,最后心碎而死。
第二幕,她化身成轻逸幽灵,以无私的爱,宽恕并拯救爱人。阿尔伯特到吉赛尔的墓前致祭时,被一众与婚礼前死去的幽灵缠绕,她们为了报复负心的男人,企图迫他们不停跳舞直至精疲力竭而死。吉赛尔拼命保护阿尔伯特,正当阿尔伯特濒临死亡之际,黎明到来,众幽灵逐渐消失,吉赛尔也在晨光下幻灭,留下孤独惆怅的阿尔伯特。
《吉赛尔》被誉为19世纪浪漫时期的“芭蕾之冠”,荡气回肠的戏剧情节,细腻动人的演绎,原创的音乐,正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剪影。
《吉赛尔》的诗情画意,鲜明的由爱情与死亡,生存与毁灭,光明与黑暗两个侧面构成。它通过农村姑娘吉赛尔神往爱情,到发现自己被愚弄,欺骗而发疯死去,变成冤魂并泣诉不止的故事。深刻的.揭示了浪漫主义艺术主题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冲突。剧中男主人公阿尔伯特伯爵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爱情”与农家少女吉赛尔的痴迷,忠贞,自我牺牲的“爱情”,交织成这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
由于剧作,编导,音乐家们独具匠心的修饰,给这部舞剧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观后自然激起人们对封建信条的鞭挞,对人性中的妒忌与偏狭抱以批评和藐视,可以说是该作品中的人物戏剧冲突“悲”得发人深省,“忧怨”得十分凄婉,而充满哲理。
相爱,背叛,魂牵,跨越生死的浪漫经典,人性的软弱,为《吉赛尔》写下悲戚的结局;人性的光辉,却另这浪漫经典历久常新。
舞剧观后感15
前几日我观看了西藏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歌舞剧《孔繁森》从中得到了不少感受。
孔繁森先生生前是西藏阿里的区地委书记。他曾经两次赴西藏工作,历时十载。他克服了世界屋脊的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等等的困难,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民。为了寻找阿里地区的'发展优势,全阿里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与藏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相反,他还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常常为患病的藏民送药,为困难的藏民慷慨解囊……。
去年十一月份孔繁森先生不幸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人民热爱他,敬佩他,怀念他,学习他。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正当孔繁森先生为改变阿里地区的面貌而四处奔波时,他却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上……。
无论是孔繁森先生,还是他之后的领导干部,也许他(她)们还未开创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她)们对人民的情,对百姓的意,早以化成了一件件为群众造福的平凡小事,铭记在人民心中。正是着公仆精神,把领导干部和群众凝结在了一起,永远永远,坚如磐石!
第三篇:舞剧《歌唱祖国》观后感
舞剧《歌唱祖国》观后感
10月22日首次走进无锡人民大会堂,观赏无锡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歌唱祖国》!
一部颂歌献给祖国,无锡籍音乐大师王莘!
舞剧《歌唱祖国》带给了观赏者们是美的艺术享受!
无锡在升华城市强盛性、美誉度、幸福感奋进中,唱响祖国颂歌、讲好中国故事、舞出家国情怀!
诞生于1958年的无锡市歌舞团,今无锡市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集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创艺坛精品为民所赏,六十多年来英才创演精品文华赓续(十多部作品获奖,演出盛誉国内外),彰显江南文脉,吴地文化,养育浸润,人杰辈出!时代如今无锡汇聚国内优秀艺术英才,用艺术形式展示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以著名爱国主义词曲作家王莘,创作唱响亿万中国人民心声的《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丰富历程,无锡市歌舞剧院用舞蹈艺术形式,表现讲述了他一生的传奇。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回忆、失落与向往的强烈对比中,有失意、有激情、有感动、有艰辛、有坚守、有相伴、有痴迷、有深情……故事的最后,创作《歌唱祖国》这首经久不衰的金曲,而创作者王莘却因这份赤子心、无锡音乐家被那飘扬的五星红旗所铭记!
从无锡鹅湖荡口古镇走出的王莘:“我这一生只写了两首歌,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
整个无锡市人民大会堂当晚观众满堂,剧终演员一一再三谢幕,观众起立掌声一片……
第四篇:舞剧观后感资料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正式的舞剧。老师为了让我们看的更明了,先给我们讲解了舞剧大概的剧情。四周的灯都关了,我们开始观看这部著名的舞剧。开始的气氛很是压抑,但是,这些很快就被美妙的音乐,华丽的服饰,庞大的场面和豪华的阵容打破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都集中到了舞剧中。
这部舞剧是根据童话改编的,大致的剧情是:可爱的公主被邪恶的魔王施了魔法变成了白天鹅,在湖边和王子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破解邪恶的咒语。王子爱上了白天鹅并发誓永远爱她。然而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外貌相似公主的黑天鹅欺骗了王子,使得王子背叛了白天鹅。但是,后来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爱情战胜了魔法,王子拯救了美丽的公主,在永恒的爱中,王子和公主团
聚了!
虽然这是跨国界的艺术,但是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故事的过程有曲折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美丽的爱情总能牵动人心,总能让人想起许多动人的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
叫人生死相许!”爱情这两个字就足够让人感动的一塌糊涂。
舞剧中混合了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各种形式的舞蹈。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中,对于各种形式的恰当运用是很重要的艺术手法,运用的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演员们通过自己的舞姿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烘托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剧中的双人舞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很是美丽动人。还有黑天鹅的32圈名为挥鞭转。这32圈挥鞭转要求连续完成,整个过程脚尖的移动范围不能超过一条皮带围成的圈才为优秀的表演,这十分考验女演员的腿部力量。这一高难度动作作为天鹅湖里的一段重头戏。所有人都被那高超的舞技折服了,激
动地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观看的过程特别留意舞蹈演员的服装。一直都觉得舞蹈演员穿的衣服特别好看,看着穿着美丽的白色芭蕾舞裙的演员,都会偷偷羡慕呢!以前不知道为什么,老师告诉我们,每年
舞蹈演员穿的衣服都会成为这年流行的服饰。
几个星期的连续观看,这部著名的芭蕾舞剧终于谢幕了。其实有些部分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是她们专业的表演让人无法挑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幅场景都那么完美。演员们的优雅的身姿,轻盈的舞步和透露出典雅的气质,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当然,还有
他们对舞剧人物的性格,情感等的倾情诠释,把所有的观众都深深的吸引了。
这是一场美妙的足尖盛宴,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部这么好的舞剧,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经过了一场艺术的熏陶和洗礼,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对舞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定义,在今后的接触舞蹈的时候就会有不同角度的审美眼光。无论如何,我会一直记的我看的第一部舞剧叫做天鹅湖!
阳春三月,春风扑面。驾着和煦的春风,应张掖日报社的邀请,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国立芭蕾舞剧院的艺术家们带着那只全世界都知晓的美丽而圣洁的天鹅来到了张掖,让张掖人民第一次全面地品赏了真正的欧洲芭蕾舞,得到了一次高雅纯洁的艺术享受。
欧洲是芭蕾舞剧的故乡,俄罗斯曾产生过不少轰动于世的芭蕾舞剧经典作品,《天鹅湖》便是其中之一。这部由柴可夫斯基作曲,朱利乌斯·列辛格编舞的芭蕾舞剧1877年3月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后,反响平平,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1895年,俄罗斯著名舞蹈家列夫·伊凡诺夫和马留斯·彼季帕又重新编排了此剧,当年2月8日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次以完整的四幕剧的形式问世,彼埃琳娜·勒南尼以高超的技艺饰演双重角色,成功地塑造了白天鹅奥杰塔和黑天鹅奥吉丽雅两个性格迥然的形象,从此,《天鹅湖》被许多国家搬上了舞台,并且有了不同版本的演出本。此次来张的乌德穆尔特芭蕾舞剧院演出的《天鹅湖》是上个世纪俄罗斯的经典版本之一。正因为《天鹅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所以才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芭蕾舞”。全世界所有的芭蕾舞女演员都曾扮演过奥杰塔和奥吉丽雅这一双重角色。《天鹅湖》由最初的反响平平到后来的轰动世界,是经过了几代芭蕾大师们的磨砺才达到顶尖级的艺术水准。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绝非易事,而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和不屈的意志也令人感动。
整台演出较好地展现了原剧的风貌,流畅舒展,典雅大方,芭蕾舞的神韵基本上得到了体现。两个男主角的表演舒展大方,舞韵极浓。王子的纯真无邪朝气蓬勃的性格和形象在形体的变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巫师冯·罗特巴尔幽灵一般的身影,冷峻、冷漠、冷酷的心理通过极富有个性的舞蹈和身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奥吉丽雅的热情奔放,在人们面前的骄傲,在王子面前的骄情,在巫师面前的骄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奥杰塔的圣洁与纯真,善良与美丽在优美的舞蹈和优雅的造型中,在翩翩起舞中,栩栩如生。全剧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弹舞身段优雅,功力深厚,造型丰富,“凌空越”、“燕式跳”、“鹤立式”、“迎风展翅”、“射雁大跳”、“360度旋转”都做的很到位,展示出整体艺术素养和非凡的表现力。全剧的服装色彩斑斓,古典与现代融合得十分和谐。道具的设计和制做精巧逼真,极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诚然,我们在欣赏世界名剧的同时不免也产生了一些小小的遗憾。由于演出场地的局限,舞台美术的纵深感受到了限制,蓝蓝的湖畔的情境与意境都未能充分表现出来。芭蕾之精粹“阿拉贝斯克式”未能尽兴尽情发挥,《天鹅湖》中奥吉丽雅的三十二个“优埃得”打了折扣,在中国境内连续52场的演出,使俄罗斯的艺术家们有疲惫之感,因而初创时的激情之火已燃烧得不够旺盛,表现力和爆发力受到了影响,但瑕不掩瑜,《天鹅湖》的神韵及优美在乌团芭蕾艺术家们的表演中,张掖的观众已深切地感受到了。舞之精魂,永久地留在了首次观看正宗欧洲芭蕾的观众心中;天之骄鹅,在张掖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身影!
昨天我装了一次高雅,去玉兰大剧院看了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团演出的《天鹅湖》。哈哈哈哈!
在去看之前我就在网上看了关于《天鹅湖》的一些介绍,越是看介绍就越觉得自己应该去看就越是觉得自己非常的英明,居然下定决心花80块大洋去看自己可能看不懂的东西。
我晚上没有吃饭就去了,我要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呵呵。
八点正开场了,一开场就是柴可夫斯基那悠长有略带悲怆的音乐,我假装闭上眼睛,但是把眼睛闭上后感觉真就是不一样了,大提琴的旋律、竖琴的婉转、小提琴的悠扬、小号的圆滑好像滑过我的脸,深入了我的心灵,首次感觉到音乐有如此的美妙,以前我是唱歌总不在调上,也没有觉得音乐对我会有什么净化作用。帷幕拉开了,第一幕热闹的宫廷舞会,各式各样的舞蹈类型都再现,华丽,把为王子庆生的喜悦传递,王后和多位公主的宫廷装扮让我第一次看到女人是可以如此的高贵,虽然以往看过图片和小说,可是这次是这样的距离,是在这样的音乐中出场,无不体现出一种气度,在一个没有贵族的国度里他们离我们很遥远,在柴式音乐中母子的语言交流,是那么的典雅和诗意。
当然这只是开始,精彩的还在后面,当幕布再次拉开的时候,我被惊呆了,因为在如梦似幻的仙境里,一群、一个洁白的身影在梳理着自己,我想只要是人一定会爱上那里的人,更何况还是一个王子和一个绝世佳丽,一段双人舞是爱的宣言也是对爱的向往,在如泣如诉的乐声中,两人写下爱的誓言,在沁人心脾的湖水、在蓝天和绿草的共同见证下,一段爱是绝唱慢慢的延伸,所有的人都在这样的时候望着台上,想着自己心中的梦,如果梦已经实现就拉着身边的人的手。
当再次回到宫廷的时候,华丽的音乐又响起,这个时候那个挥之不去的恶魔,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带来了一个黑天鹅,在急促和强烈的乐声中,黑天鹅连续32个定点挥鞭转,既是演员功底的体现也是对爱的一种占有,略有摇摆的王子陷入了对黑天鹅的仰慕中,又一段爱的誓言开始了,悲伤的白天鹅的影子偶尔出现了,可是很快被黑天鹅的强势压倒。
当王子再次来到湖边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真爱是在这里,是纯洁的白天鹅,于是一场斗争开始了。当然过程大家都知道,结局是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看完之后,我想在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上为什么基本上都是男人在背叛?我又想如果女人有一个很爱自己的男人当然是幸福,可是有一帮自己的姐妹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当有人欺骗你的时候,你还可以找人哭诉,还有人会为你而不平,不会让你特别孤单的去承受?
还有王子为什么会有背叛的行为,是因为爱的不够坚定还是爱的不够深沉?白天鹅和王子双双跳入湖水是否只有在童话里才有的,在现实的生活里王子是否是和黑天鹅生活而白天鹅独自流泪到天亮?
从剧院出来我去喝粥了,其实仓廪实而知礼节,老祖宗早就告诉了我们。
第五篇:舞剧《天鹅湖》观后感
《天鹅湖》观后感
《天鹅湖》于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皇家剧院首场演出。但是,这部现在风靡全世界的芭蕾的首演竞然失败得一场糊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可见,编舞和布景都很糟,尤其是芭蕾舞主演演员的舞技拙劣,导致了首演的失败。但是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气馁,继续与其他几个大艺术家研究,终于天鹅湖受到一致好评。
这部舞剧是根据童话改编的,大致的剧情是:可爱的公主被邪恶的魔王施了魔法变成了白天鹅,在湖边和王子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破解邪恶的咒语。王子爱上了白天鹅并发誓永远爱她。然而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外貌相似公主的黑天鹅欺骗了王子,使得王子背叛了白天鹅。但是,后来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爱情战胜了魔法,王子拯救了美丽的公主,在永恒的爱中,王子和公主团聚了!
虽然这是跨国界的艺术,但是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故事的过程有曲折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美丽的爱情总能牵动人心,总能让人想起许多动人的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这两个字就足够让人感动的一塌糊涂。
舞剧中混合了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各种形式的舞蹈。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中,对于各种形式的恰当运用是很重要的艺术手法,运用的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演员们通过自己的舞姿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烘托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剧中的双人舞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很是美丽动人。还有黑天鹅的32圈名为挥鞭转。这32圈挥鞭转要求连续完成,整个过程脚尖的移动范围不能超过一条皮带围成的圈才
为优秀的表演,这十分考验女演员的腿部力量。这一高难度动作作为天鹅湖里的一段重头戏。所有人都被那高超的舞技折服了,激动地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观看的过程特别留意舞蹈演员的服装。一直都觉得舞蹈演员穿的衣服特别好看,看着穿着美丽的白色芭蕾舞裙的演员,都会偷偷羡慕呢!
其实有些部分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是她们专业的表演让人无法挑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幅场景都那么完美。演员们的优雅的身姿,轻盈的舞步和透露出典雅的气质,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当然,还有他们对舞剧人物的性格,情感等的倾情诠释,我们都深深被吸引了。
这是一场美妙的足尖盛宴,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部这么好的舞剧,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经过了一场艺术的熏陶和洗礼,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对舞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定义,在今后的接触舞蹈的时候就会有不同角度的审美眼光。无论如何,我会一直记的我看的第一部舞剧叫做天鹅湖!柴科夫斯基特别喜爱乌克兰的春和秋,他和贝多芬、勃拉姆斯一样,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俄罗斯欣欣向荣的、美丽的大自然给他以激情,而他也经常留意在那激情之中捕捉某些素材,用来补充他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