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考古学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5 13: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海洋考古学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海洋考古学读书心得》。

第一篇:关于海洋考古学读书心得

读《驶向海洋 中国水下考古纪实》有感

前些时间读了杜玉冰缩写的《驶向海洋 中国水下考古纪实》这本书,深刻地认识到了水下考古之不易,其发掘意义之大不亚于地面考古,光经费就多出十多倍,更别提水下环境的恶劣,能见度差、暗潮涌动、水压巨大,对于每一个潜水的考古队员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

八十年代在水下考古“前驱者”俞伟超教授的初建下,于1986年11月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水下小组”,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中国水下考古的应运而生源于一次拍卖,迈克尔 哈彻1984年打捞了一艘载有精美瓷器和黄金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哥德马尔森”沉船,发现多达15件青花瓷,引起全球轰动,而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拍卖会却震惊了中国考古界,每个有责任心得文物工作者都痛心这些国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外销瓷器变成了非法占有者的财富。

中国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不为人知的“财富”,那些埋藏在水下的“宝藏”的身影逐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前期水下考古阶段,面临着经费不足和探索队员潜水专业水平不够的问题,与国外的科考队合作打捞。就“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工作从1987年一直持续到2001年,其中的坎坷曲折难以想象,中英,中日合作考古事业颇为不易。

诞生了张威,崔勇等一批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做出成就的能人志士,他们不论是海面还是水下状况是否恶劣都勇于赴险,水下10米后就会面临4个大气压的负压,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减压病,断断续续的工作对身心也是种折磨,水下如海蜇,水母等有毒生物也随时威胁着队员的生命。看了他们的考古历程,被他们大无畏和进取的精神所感动,默默地奉献于第一线。

南海的气候冬季受东北风,夏季受东南季风或台风影响,风浪比较大,而平静的11到12月特别短暂,因此在探秘西沙(昔日的海上丝路)时,常常冒着狂风巨浪,每次出海都是身心的考验,如在当地渔民指引下发下华光礁大量的南宋瓷器,用高压水枪冲刷法将那些盖有珊瑚沙的的器物冲刷,利用采集探方去收集绘制,沉睡了600多年的文明被重新捞起,这段辉煌的海上贸易之路诉说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很自豪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之精美畅销全世界,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光阴荏苒,时光抹去了这段历史,却抹不去这古老的文明。泉州,南宋最繁忙的港口,当时全世界的大都市,汇集了各国的商人,沿街店铺商品琳琅满目,港口船只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在那个商业鼎盛发展的时代,是令人殷羡的过往。

文物工作最担心的就是在他们发掘保护之前就已经被破坏和哄抢,其中以福建省平潭市的“碗礁”尤以为甚,当他们知道这些是古董,而那些盗卖的文物贩子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金钱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打捞这些瓷器,高额的利润是最大的驱动力,至今还有不少瓷器仍然遗留在民间。“碗礁”以前一网下去就是满满的瓷器,可见其价值之大超过现金发现的任何地方,考古队员与这些盗捞者争分夺秒,最终通过当地文物局和博物馆以及公安力量追回大多数的文物。

试想一下,考古队员背着二三十斤的潜具,在水下复杂而又陌生的环境里,不仅要保持头脑清醒,动作协调,以及和同伴的默契配合,完成抽泥、清理、测量、记录、统计、绘图、摄影等一系列工作,同时还必须控制空气瓶的用气量和每次的潜水时间。自负式潜水用嘴部呼吸方式时间一长就会口干舌燥,入水后视觉系统很快由昼视变成夜市,在水下声音是没有方向的,水下声音传播速度加快了四倍,一点声音都会震耳欲聋。没有强健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的。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涉及了水下考古的知识,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探索蓝图,也明白了失落的文明展示背后是无数付出辛勤努力而又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致敬!

第二篇: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

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

第一章 序论和基础知识

第一节 序论

第二节 基础知识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早期

第一节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 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

第三节 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中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

第四章 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教学参观和实习:

(1)3月中旬安排半天去北京郊区进行野外调查

(2)4月上旬安排一天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四、参考书目

理查德.利基 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 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考古学(上-2)(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体系

2,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

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简史和学术动态

二、内容提要

本课程系统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生和发展至青铜时代的全过程。重点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结果及其变迁;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诸方面,如文化与环境、农业起源与史前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过程和中国文明的史前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参观等教学手段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

1,《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2年

3,张江凯:《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5年

5,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考古学(中-1)(商周考古)

一、基本目的本课是考古专业本科生基础课之一,系统讲授夏商周时期各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讲授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习俗等社会状况。结合文献与文字资料,探讨某些历史问题,使学生对夏商周考古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重大学术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

二、内容提要

1、夏商周考古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2、夏商周考古简史。

3、夏商周各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4、夏商周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参观。

四、教材与参考书/参考资料

● 考古论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个人论著。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教材。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个人论著。

● 考古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考古报告集殷墟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天马-曲村》(1980——1989年),科学出版社,2000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编:《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 文字资料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中华书局,1988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中国考古学(中-2)(秦汉考古)

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及学科发展现状,掌握秦汉考古基础知识,认识秦汉时期的文物。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丰富,要求学生结合考古教学,熟悉相关的古代文献,从而为今后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提要

秦汉上迄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下至公元二世纪末,历经秦代、西汉、新莽、东汉几个王朝。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课程系统介绍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文献记载,就重要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讲秦汉考古绪论

第二讲秦都咸阳与秦始皇陵

第三讲两汉都城与帝陵

第四讲汉代诸侯王列侯豪强大墓

第五讲汉代中小型墓葬

第六讲汉墓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

第七讲汉代铁器

第八讲汉代铜器

第九讲汉代漆器

第十讲汉代陶瓷器

第十一讲 汉代纺织品

教学参观 :国家博物馆、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大葆台汉墓博物馆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实地参观、实物考察以及录象、幻灯等,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赵化成、高崇文 等著《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

· 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考古学(下-1)

一、基本目的讲授历史考古的基本常识,介绍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掌握历史考古的基本情况,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

二、内容提要

分两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章绪说

一、历史概说

二、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三、考古分区与分期

第二章城市遗迹

一、曹魏-北齐邺城的调查与复原探索

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及外郭复原研究

三、吴王城和建康城

四、地方城、军镇与边塞

五、城市设计布局特征及其意义

第二章墓葬

一、帝陵的形制与陵园布局

二、北方墓葬类型、分期及等级制度

三、南方墓葬的类型、分期及等级制度

四、墓群与墓地问题

五、墓葬的装饰和壁画

六、随葬品组合与变化

第三章手工业与商业

一、瓷窑的发现与青瓷的发展

二、铜镜的谱系与货币种类

三、漆木器制造业的成就

第四章宗教遗迹

一、寺庙塔基的布局及其出土遗物

二、石窟寺的分布、形制、造像、壁画的演变

三、其它宗教遗迹与遗物

第五章边远地区遗迹

一、高句丽与鲜卑遗迹和遗物

二、西北地区的遗迹

第六章中外文化交流遗物

一、罗马、萨珊、粟特遗物

二、纺织、印染和对外贸易

隋唐五代考古

第一章绪说

一、隋唐五代时期历史与考古的特征

二、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三、考古分区与分期

第二章隋代考古

一、大兴城的发掘与复原

二、大兴城的设计布局及其渊源影响

三、隋代墓葬的分区与分期

四、隋代墓葬的墓壁装饰

五、随葬品的组合与变化

六、隋代瓷窑的分布与制瓷业的发展

七、铜镜、金银、玻璃、货币等手工及商业遗物

第三章唐代城市遗迹

一、唐代长安对隋大兴城的改变

二、宫殿遗迹的布局及其特征

三、东都洛阳城

四、唐代城市的等级制度

五、里坊制度的渊源、发展和破坏

六、唐代重要遗迹

第四章唐代陵墓

一、帝陵的陵园布局及其陪葬制度

二、“两京”地区的墓葬形制演变与等级制度

三、墓葬随葬品摆放位置、组合、演变

四、河西地区唐墓墓地布局、形制的特点及渊源

五、河东地区、辽东地区对唐墓制度的改变

六、长江中、下游地区唐墓形制的渊源

七、南方唐墓的分区及区域特征

八、唐代的壁画墓及墓壁装饰

第五章唐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

一、窑系的形成及唐代制瓷成就

二、重要窑址的发掘

三、铜镜的谱系

四、金银器的分期与分区

五、纺织、印染和漆木等工艺区域性发展

第六章唐代交通和商业遗迹与遗物

一、扬州城的兴盛与工商业的发展

二、唐代货币的发展演变

三、“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有关外国遗物

四、新疆发现的“联珠纹锦”

第七章唐代边远地区遗迹

一、突厥、回鹘、回纥遗迹

二、渤海遗迹

三、吐番、南诏遗迹

第八章唐代宗教教遗迹

一、寺庙塔基的布局及其出土遗物

二、石窟寺的分布、形制、造像、壁画的演变

三、其它宗教遗迹与遗物

第九章五代十国考古

一、帝陵的发掘与研究二、五代、十国墓葬

三、瓷器窑系的发展与其他手工业成就

三、教学方式

教员讲授与参观相结合的形式,采用计算机教学。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3.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齐东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5.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6.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7.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相关考古报告及论著。

中国考古学(下-2)

一、基本目的历史时期考古(下)是宋元明时期的考古课程,是历史时期断代考古的课程,通过讲授考古调查、发掘发现的宋元明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使学生们了解宋元明考古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研究方法及相应的基础知识。进而通过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初步了解考古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工艺水平、艺术成就和组织结构等社会问题。学生通过此课程,为将来的专门研究建立志向和兴趣并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内容提要

课程包括序论和按朝代区分的内容。各个朝代的内容包括了城市遗迹(包括都城和地方城市及军事遗迹)、陵墓和手工业遗迹、遗物和文化艺术的遗存等内容。在相应章节中总结宋元明考古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新情况;宋元明时期都城发展的规律,地方城市的类型和布局,手工业的总体发展和体系等。大体上涉及到宋元明考古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部分占4-6学时,两宋考古占二分之一的比重,辽金元明各代根据考古工作的开展情况有所侧重的介绍都城、陵墓等内容,总体上占三分之一的课时。

三、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为主,少量结合参观和研讨。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1.徐苹芳:《宋元明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页486—49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3.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4.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允晨文化,1995年,台北。

5.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6.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第三篇:考古学复习资料

1考古学定义

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名称是 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最初泛指古代科学,后又指对古物和古迹的研究。现今的考古学有它特定的涵义。1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还可引申为记

述这种知识的书籍;○2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3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包括阐明包含在各 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并论证其存在于古代社会技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2考古学性质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

3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迹:指古代人类在生产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坟墓等等。包括住宅、墓穴、宫殿、寺庙、2遗物:指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品等。手工业作坊等。○另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主要研究它的社会性,而不在于个人的创造。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对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进行研究,而不是去研究孤立的、单个的某一件器物。

4考古学研究范围

1年代范围:古代。中国考古学的年代,其下限,一般定在明两个范围:一是年代范围;二是内容范围。○2内容范围:包括古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3扩大的范围:研究人类本身的发展及其朝的灭亡为止。○生活环境的变迁。如,环境考古、气候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水文地震考古、民族考古、边疆考古等分支学科的产生,就说明考古学研究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人类社会的范围,而是研究人类发展的整个历程。

5考古学功用

1补史。例: ○2证史。例: ○3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例: ○4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建设服务。例: ○6考古学的方法和步骤

1田野调查发掘与资料收集 ○2资料的整理分析 ○3综合性理论性研究 ○ 7地层学概念

地层学是用来指导考古发掘的方法。它是从地质学引进的。考古学中的地层又叫文化层,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形成原理是:早期的地层在下面,晚期的地层在上面。

8地层关系

地层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两种。

9打破规律

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决不会早的打破晚的。

10器物类型学定义

器物类型学又称类型学、形态学、标型学。是考古学研究所特有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古代人类所制造的各种器物的特征,以识别一种文化时代,还可以通过分类排比,摸索出它的发展演变规律,推断年代的早晚。陶器是器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1考古学文化定义及命名条件

(1)定义: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2)命名: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伴出一系列有特征的器物,且这些器物不只一次共存出现; ○2具有同样特征的遗址不只一处; ○3人们对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了相当充分了解之后。○(3)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多以第一次发现(发掘)典型遗址的地点来命名。

12年代学定义

年代学是考古学的定年断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断定年代的方法,主要依靠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两种方法,同时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断定。

13自然科学断代法

自然科学方法断代主要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14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的产生和形成

(1)考古学是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在欧洲出现。

(2)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是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语文和美术史的研究。开始对古迹和古物进行收集。地质学和古生物的发展,促进了对考古的兴趣。

1是寻访古迹古物的兴趣继续发展。(3)大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后期逐渐趋于成熟,有如下进展:○ 2是开始利用古物研究历史。○德国温克尔曼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洲古代史,写成《古代美术史》,被称为“考3是分期、定名的提出。1819年丹麦汤姆森提出著名“三期论”古学之父”。○,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1865年,英国的卢伯克创造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名词,把石器时代加以区别。4是比较科学的田野发掘开始。○5是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会议”

二、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

(2)北宋时出现了对古物进行一定系统研究的“金石学”。清代,金石学更加发达,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它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

(3)欧洲考古学的传入,我国学者开始对欧洲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和介绍,如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

(4)1898年在安阳小屯村发现带字甲骨,引起金石学家王懿荣和高鹗等人的注意。

(5)1900年又在敦煌石窟发现大量古代写本方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两项重大发现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6)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被公认为是中国考古之始。

(7)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带回了国外较为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

(8)梁思永确定后冈仰韶、龙山和殷墟文化的三叠层,表明中国考古学家掌握了考古发掘的地层学。(9)1949年以后,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

(10)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苏秉琦以区系类型说从实践和方法上证明了类型学在中国的成功,并以面向海洋和内陆的两大文化系统和六大文化分区演变的概括,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在碳-14等技术的协助下,草绘了各地文化发展的编年体系和演变谱系。

(11)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考古学进入张光直所说的“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

(12)21世纪,多学科合作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

三、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1)环境考古学

1定义:是一系列考古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的总和,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貌考古、地质考古、资○源考古等,通过认识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与其赖以产生并得以保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是一门边缘学科。

2研究对象:一是特定的考古学文化的考古遗存部分;二是作为这个考古学文化生存背景的自然环境的遗○存部分。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3技术手段包括:系统地回收发掘地层中包含的动植物遗骸、孢粉、植硅体,进行磁化率、土壤与人工制○品的物理化学成分分析,地质地貌考察等。(2)聚落考古学

120世纪50年代以后,聚落考古学逐步成长起来,成为考古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整合性的分析古代遗○存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模式框架。

2在我国,严文明先生在分析仰韶文化演变时,较早地在中国进行聚落考古学的研究尝试,将遗址划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墓葬区等组织起来的生产、生活单位,并认为对聚落的研究就是要追寻这些功能单位的各自特征的时空特点

15现代科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C-14测年法 ○2热释光测年法 ○3古地磁测年法 ○4残存脂肪酸分析法 ○5孢粉分析法 ○6其他 ○16大窑文化

(1)遗址位于呼和浩特东北33公里的保合少乡大窑村。1973年内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个遗址。1976和1983年经过多次调查、发掘,确定了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距今约70万~距今1万年前。(2)是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发现了打制的石片、石核和石器的半成品,还有人类用火的灰烬、动物化石等。

(3)大窑遗址中出土的精制的石器很少,多是半成品、废品或石片、石核、石渣及大石块。器形有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总的来说,石器器形均偏大。石器的制作原料是燧石,打制的方法都是用锤击法。龟背形刮削器为大窑石器制造场的典型器物。

(4)发现的意义:是内蒙古地区发现并经发掘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说明内蒙古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7河套文化

(1)年代: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和他的学生采用另一种同位素方法,热释光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为距今7万年至15万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尹功明用更加先进的光释光方法测定,也证明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

(2)位置:化石发现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1922年~1923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

(3)发现的遗物: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一枚幼童左上外侧门齿,被加拿大解剖学家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我国学者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

(4)石器特点:器型小,曾被称为“细石器”。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

18新石器时代的整体时代特征

(1)时间:距今1万年左右,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2)特征: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

(3)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是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

(4)发展阶段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

2、中期阶段

3、晚期阶段

4、末期阶段。

19新石器时代的区系类型

1裴李岗文化。○2磁山文化。○3大地湾文化。○4仰韶文化。(1)黄河中游地区:○5河南龙山文化。○6客省庄文化。○7陶寺文化。○1马家窑文化。○2齐家文化。(2)黄河上游地区:○1北辛文化。○2大汶口文化。○2山东龙山文化。○3岳石文化。(3)黄河下游地区:○1彭头山文化。○2城背溪文化。○3皂市下层文化。(4)长江中游地区:○4大溪文化。

○5屈家岭文化。○6石家河文化。○1河姆渡文化。○2马家浜文化。○3崧泽文化。○4良渚文化。(5)长江下游地区:○

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4小河沿文化。(6)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7)岭南地区

20仰韶文化

(1)时间: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2)分布区: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3)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1命名:以陕西西安市半坡村首先发掘而得名。○2位置: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3出土器物:以磨制石器,有斧、铲、刀、凿、磨盘和磨棒。○4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皆手制,典型器物有尖底瓶、细颈壶、碗、钵、彩陶盆等。陶器上有刻○划符号。

5半坡的聚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三个部分。房屋为半地穴式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6墓葬有土坑葬和瓮棺葬两种,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也有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3)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 1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典型器物有双唇口尖底瓶、曲腹○碗、曲腹钵、鼎和灶。彩陶较多,施于陶器外壁。

2房屋有半地穴和地上两种。○3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4)庙底沟二期文化:

1命名:以陕县庙底沟二期遗存命名。○2年代:BC2900~BC2500年,往往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3石器:出现了一些新器形,如半月形穿孔石刀、蚌镰(刀)○。4住房:有半地穴房子,圆形或椭圆形。○5陶器:以粗灰陶为主,手制或轮制,纹饰以篮纹为主,彩陶很少。器形多大型厚重的器物,有鼎、斝、○盆、杯、罐等.(5)仰韶文化的西王村类型:

1分布:亦称半坡晚期类型,或半坡上层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陕北、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南○岸及三门峡地区。

2石器: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3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次之。手制为主,口沿轮修盛行。纹饰以绳纹为主。○21龙山文化

(1)山东龙山文化:

1时间: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又名典型龙山文化。○2年代:年代为前2500~前2000年。○3分布:分布于山东中部、东部,包括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2)

22马家窑文化

(1)命名: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2)年代:为BC3400~BC2000年,发现同类遗址400余处。(3)分类: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

(4)墓地:马家窑文化主要代表是柳湾墓地,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有墓葬1700多座

23齐家文化

(1)命名:因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2)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

(3)年代:该文化的早期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展现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状况。

(4)陶器:特征明显,以红陶为主。彩陶有黑彩、红彩和紫红彩。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盘、镂孔圈足豆、袋足鬲等。(5)铜器: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

(6)类型:三个:七里墩、秦魏家、皇娘娘台

24大汶口文化 25大溪文化 26屈家岭文化

(1)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2)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

(3)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4)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5)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27石家河文化

(1)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2)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3)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4)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5)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28河姆渡文化

(1)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2)命名:因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而命名。(3)年代:为前5000年~前3300年

(4)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似在陶泥内掺有植物茎叶或稻壳烧制而成),并有一些砂质灰陶与泥质灰陶,皆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器表以饰印绳纹为多,绳纹多饰在陶釜的陶罐的腹部。有的陶器刻划了凤鸟、猪、鱼等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又往往与稻穗、树叶等植物形象刻划在一起。有少量在泥质夹炭黑陶的磨光表面,并用褐彩绘制出植物图象的彩陶。陶器的器类品种中,炊器有砂质陶釜,三足鼎和镂孔陶甑;饮食器有大口、深腹杯,带耳或带握手的平底 钵与大敞口、斜壁盘等;盛储器有陶罐等。

29良渚文化 30小河沿文化 31二里头文化

(1)新中国成立后,古史学家徐旭生根据文献记载,认定夏人活动区域在豫西、晋南,于1959年率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二里头等遗址,为探索夏文化迈出重要一步。此后,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及与其文化内涵相似的遗址进行了多年发掘,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确定了“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的命名。

(2)命名分期:二里头文化因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而命名。根据其时间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二里头文化早期和二里头文化晚期。

(3)陶器:出土的陶器鼎多鬲少,另有夹砂长腹罐,大口尊,圈足盘、平底盆、豆、小罐等,酒器有觚、爵,盎等。

(4)陶器特征:二里头陶器的质料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黑陶(包括黑皮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出现。陶器成型技术基本上都是轮制,兼有一些模制与手制。常见陶器作炊器用的主要是鼎,罐,甑。陶鼎多为敛口、深圆腹、圆底。三乳形矮足或扁状高足的罐形鼎,但也有极少数敞口,浅腹,圆底,三扁状高足的盆形鼎;陶罐多为敛口、深腹略鼓的平底罐,圆底罐还很少发现,另有极少数口沿上饰有纽状花边的小陶罐;陶甑多为敞口、深腹,平底的盆形甑,罐形甑则己很少见到。

(5)青铜器: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不多,是一些小具和兵器矢镞及戈等,但同时也发现了青铜礼器爵。(6)青铜器出土时间: 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出土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7)青铜器特征: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有圆饼突起,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32殷墟

(1)简介: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横垮洹河两岸,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2)布局:整个都城以王室宫殿为中心,有比较严格的规划和布局。洹河南岸为宫殿、作坊区,分布有宫寝、宗庙、储藏粮食和其他物品的窖穴,以及生产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的手工作坊。宫殿区外,有一道保护宫室的壕沟。洹河北岸为墓区,分布有王陵、贵族墓地以及数以千计的杀殉坑、祭礼场。遗址的西北部为平民墓葬区。此遗址出土大量的甲骨刻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3)发掘工作:殷墟的发掘始于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殷墟又不断的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仅墓葬就发掘近2000座,出土了大量中型墓,有殉葬者15人。《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种说法和殷代的情况是符合的。(4)考古发现:甲骨

33夏家店下层文化

(1)当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也已开始使用青铜器。

(2)发现: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地址)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性质),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时代)。

(3)陶器:陶器中以筒形鬲为典型器物,富有特色,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陶器以灰色陶为主。陶质有砂质陶、夹砂陶、泥质陶。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也占有相当比重,有的尊、豆、筒形鬲等拟制陶器普遍施一层褐色或黄色陶衣。也有一些彩绘陶。

(4)生产工具: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驯养的动物是较多的。

(5)卜骨:还发现有卜骨,特点是用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较厚的长骨做成长条形,钻好圆穴的钻,然后在钻内灼炙,这与同地区时代较早的富河文化及时代较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卜骨都不同,它们的卜骨都是有灼而无钻、凿。

(6)青铜器: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形制与商代的一样,但出土的铜耳环则不见于商文化,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器。

(7)从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而从不断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来看,更能够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

(8)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

(9)墓葬: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侧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制、石制或以土坯垒砌而成。墓内都有随葬品,从随葬品来看: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以斧、箭等随葬。墓葬中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贫富差别。赤峰大甸子墓地贵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都反映出当时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10)文化分布: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

34夏商周断代工程

(1)简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2)背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是无法由一己之力来完成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有世无史”的时间已经成熟。

(3)方法:“夏商周断代工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学等多种学科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完成了9个课题、44个专题的研究。

(4)成果: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以及对古天文学记录的整理,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5)意义:“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同时,该工程的顺利完成也开启了二十一世纪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范式。

35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物质文化分区及特点

1三晋两周地区:即黄河中游地区。最早出现金属货币,主要使用布币。随葬品用鼎、豆、壶为主的成组○器物。葬式采用微曲的屈肢葬。

2燕国地区:指华北北部至长城南北。钱币为刀币、布币并行。随葬品以鼎(鬲)○、豆、壶为主。采用微曲的屈肢葬。使用饕餮纹和山字纹半瓦当。

3齐国地区:指胶东半岛至山东西部地区。钱币用刀币。随葬以鼎、豆、壶、舟为主。葬式多数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曲肢葬。使用树木纹半瓦当。

4秦国地区:指泾水、渭水流域。使用圜钱。随葬品以鬲(釜)○、盒、壶(罐、瓮)为主,葬式采用蜷曲特甚的屈肢葬。使用鸟兽纹、葵纹等圆瓦当。后期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

5楚国地区:指长江中游,重点是江汉平原至洞庭湖平原。铁兵器使用较多。漆器工艺突出,还有薄釉硬○陶工艺。使用郢爰钱和蚁鼻钱(鬼脸钱),随葬器物以鼎、敦、壶为主,采用仰身直肢葬。

36云中郡

云中郡:战国赵置,秦、汉沿袭,治所在云中,即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辖境较秦代缩小,主要辖有今天内蒙古黄河以东呼和浩特平原部分地区。

37定襄郡

定襄郡:汉高祖分云中郡置,治所在城乐,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辖境包括今天呼和浩特平原部分地区。

38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

(1)简介: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墓主不知何人。墓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子村西。1972~1973年发掘。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全长19.85米。墓室早年被盗,但壁画基本完好。(2)壁画内容:壁画绘满全部墓壁及墓顶,共46组,总面积百余平方米,是已发现汉墓中壁画最多的。墓中还有墨书题榜240多条。壁画以出行图的形式,表现墓主从举孝廉到为郎而进入仕途,直至最后官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画面连车列骑,冠盖相望,声势煊赫。其中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描绘了墓主接见乌桓首领的壮观场面。此外,还有墓主日常生活、庄园财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农耕放牧等图画,以及云气、仙人、四神等图像。

(3)反映:壁画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边疆地区生产、东汉王朝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

39土城子历史沿革

40嘎仙洞(鲜卑遗迹/先祖石室)

(1)位置: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2)“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3)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4)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5)石刻祝文:在距洞口15米的西侧石壁上,有一处石刻祝文,高度与视平线相齐,竖行,通高70厘米,通宽120厘米,共19行,每行12~16字不等,字体大小不一,约3~6厘米,全文201字,汉字魏书,清晰可辨。刻辞的内容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致祭时所刻的祀文,首行刻“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甘五日”,“太平真君”是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焘的第五个年号,“四年”为公元443年,与《魏书》记载基本相符。

41辽五京

(1)辽五京是辽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总称。

(2)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天显三年(928),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会同元年,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上京、东京、南京于同年设立,合称三京。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开泰元年(1012),改东京幽都府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辽兴宗以后,始有五京。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

(3)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 城西大明乡)、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42辽上京 43万部华严经塔

(1)位置:俗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17公里处的白塔村。原为辽代丰洲古城内一座佛教寺院中的藏经塔。

(2)简介:塔高55.5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的砖木塔。整个塔体,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正面嵌有篆书的“万部华严经塔”石匾。塔身表面浮雕有精美的佛像、菩萨、金刚、力士像及蟠龙柱等。雕塑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塔内壁上至今保存有金代石碑六块和历代游人用汉、契丹、女真、巴思

八、蒙、藏等多种文字书写的题记二百余条。详实地记载了丰州城当时的城市建设,风土人情等历史情况。

(3)地位:该塔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精美的一座,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大明塔

(1)位置:大明塔位于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约建于辽圣宗重熙四年(公元1035年),是我国现在辽塔中最大的一座。

(2)简介:大明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74米,底座每边长14米。塔座呈须弥形,分两层。塔身分八面,每个棱面上都附有佛龛,龛内雕饰着凸起的8尊神像,分 别座于仰莲宝台之上。每两面相交的棱面上,写着佛经上的警句和神像各自的尊名。雕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正南面的观音像特别引入注目,她体形丰满、姿态端庄、飘带卷风,端坐于云烟浩淼的莲花台上。观音头上华丽的宝盖,两旁各有一个体态轻盈,手持荷花,脚踏浮云的飞天。塔刹是小型藏式喇嘛塔,南北各有一小门,上面宝珠、相轮、宝瓶都是红铜铸造。塔共13层,每层塔檐椽头均挂有铜铃,计1350只,微风吹拂,千铃共鸣,如宫廷雅乐。塔身第一层南面存有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

(3)地位:1961年大明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辽代瓷器

(1)分类: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

(2)鸡冠壶: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3)分布: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46辽三彩

(1)辽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

(2)辽瓷中的三彩器,因其色彩斑澜,器型变化多姿而倍受称赞。它继承了“唐三彩”的工艺,然而与唐三彩并不完全相同,不仅胎质有区别,在釉色上唐三彩有蓝釉,辽三彩中无蓝釉而用绿釉,由黄绿白三色组成明丽的釉调,从花纹效果看,唐三彩纹路如云如烟,色彩似霞似锦。富丽堂皇的“辽三彩”花纹图案犹如深沉的油画,色彩浓淡相宜,纹饰简练逼真,它延续和发展了“唐三彩”。

47黑水城遗址

(1)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部,在西夏和元代时最为鼎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2)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运送出境。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

48西夏帝陵

(1)帝陵是西夏陵区内的主要建筑,也是保存较好的部分。以夯土为主体,夯土之外包砌砖和石灰面,屋檐挂瓦,屋脊饰有各种琉璃和灰陶的装饰物。据统计,一座帝陵大约有8种20余座各式建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占地面积8——15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今天虽已成为废墟,但陵台夯土仍高高耸立,高者达20余米;残砖断瓦俯手可拾,堆积厚处近1米。夯土城墙断续相连,陵园布局清晰可辩。

(2)西夏帝陵的陵园建筑由角台、鹊台、碑亭、月城、陵城、门阙、献殿、墓道、陵台等几部分组成,有的陵园筑有外城。9座陵园结构基本一致,但局部又有所变化。陵园自南而北,以东西对应的鹊台、碑亭及平面连接为“凸”字形的月城和陵城组成陵园的基本结构,以外城、角台、碑亭、陵台的变化形成了陵园多种布局和风貌。

(3)西夏王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地面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独特的陵台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9座帝陵皆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庄严肃穆,高大雄伟。

(4)西夏陵中的陪葬墓是西夏皇亲贵臣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不同,建筑规模也不同,规模较大的陪葬墓一般都是由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门址、照壁、墓道和墓冢几部分组成。陪葬墓的墓园建筑多已坍塌,只有一部分大中型陪葬墓的墓冢仍高高耸立。

49西夏文书及西夏文书

(1)西夏文是我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称帝,在广运三年(1036年)颁布西夏文,并命野利仁荣加以演绎,曾在西夏境内与汉文同时流行。西夏国灭亡(1227年)后,西夏党项后裔仍有人使用,此后逐渐湮没,成为“西夏文之谜”。1898年法国人德维亚首次考订西夏碑正面为西夏文。(2)1908年,在我国黑城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多种西夏、藏、蒙古、汉文的文书。其中有一本书称《番汉合时掌中珠》,此书为西夏文—汉文双解的字典,此书讲解了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文意。最先将西夏碑文译成汉文的是中国学者罗福成,他在1932年发表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一文,将西夏文译成汉文。

(3)20世纪初,俄人科兹洛夫、英人斯坦因先后在黑城盗掘;30年代前后,中瑞(典)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此考察和发掘;建国后,甘肃、内蒙古文物部门,多次在这里调查和发掘。上述各方,每次调查和发掘,均有所获,而科兹洛夫的发掘,所获文物最多,特别是西夏文文书,还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和波斯文的文书。其中,世俗文献重要的有:汉籍西夏文译本《孟子》、《论语》、《孝经》、《孙子兵法三注》、《类林》等;字典和语音表《番汉合时掌中珠》、《文海》、《音同》、《五声切韵》等;西夏文学原著《西夏诗集》、《新集慈考记》、《圣立义海》、《贤智集》、《新集锦合辞》等。

50《音同》

《音同》是用西夏文编写的一部“同音字典”,刊于夏崇宗乾顺正德六年(1132年),它按汉籍《广韵》排列,按语音相同的原则排列,共收六千多个西夏文字,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51元上都

(1)位置: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五一牧场。遗址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岗,南边有滦河流过,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是广阔的草原。(2)由来:1264年,忽必烈就任蒙古大汗后不久,将开平府(建于1256年)升为上都,实行两都制。

(3)建造:上都城是由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设计建造的,主要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当时也兼顾蒙古游牧生活的习俗。它是一座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4)布局: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全城呈方形,外城周长约9公里,城墙全部用石块和土砌成。皇城在东南角,是当时随皇帝前来避暑的官员们的临时驻地。宫城在皇城中部偏北,是皇帝及其嫔妃驻地。《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终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师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屋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52亦集乃路故城

(1)位置:遗址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湖波镇东南25公里的荒漠上,也称黑城。

(2)两城迭压:黑城遗址为早、晚两座城址迭压,考古证实这是西夏黑水城,元代亦集乃路治所故城。蒙古军攻破黑城、消灭西夏王朝后,于至元二十三年在此设置总管府,《额济纳旗地名志》作为权威的地名著作,已统一为哈日浩特。

(3)简介:元代的城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呈长方形,四周城墙保存较好,为夯土墙,平均高度达10米以上,东西两侧设城门,城门外有瓮城,城墙四角设置角楼。已成为废墟。

(4)近代考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3年、1984年两次对该城进行考古发掘,搞清了西夏和元代两城的关系。出土大量文物和各种文字的文书,为研究元史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

53汪古部遗迹遗物

(1)汪古部是突厥的后裔,原是金朝的臣民,为金守卫北疆,抵御蒙古。其首领曾协助铁木真征服乃蛮部,成为开国功臣,多次被封为“赵王”。他们居住的达茂旗阿伦斯木古城就是汪古部的首府,也称赵王城,也是元代德宁路故城。

(2)汪古部有景教信仰,汪古部的主体成员是来自西域的回鹘人,随着他们的向东迁徙,也将景教带到新的居处,在其活动中心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达茂联合旗)一带发现了许多景教遗物。景教遗迹包括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及附近的古叙利亚文石碑和汉、蒙、叙三体残碑等。

54景德镇在宋元明的成就

第四篇:《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书报告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是牛津通识读本,看页数只有一百多页,应该是一本挺薄的书,适合我们这种对考古学了解有限的人看,可惜我看的是电子版,没能尊重作者的知识版权,实在是一件憾事,不提也罢。本书前半部分是翻译版,后一半是原文,可惜本人英文水平还没高到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原版,不得不说也是一件憾事。说回本书,作者保罗•巴恩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获得过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读了此书,果然快乐。

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本小书只想通过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某些基础知识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希望他们会受到激励去更深入地钻研考古学中的那些丰富的文献,去进行某种研究或实地发掘”,“如果一个年轻人开始不是被这门学科那激动人心或与众不同的特质所吸引而投身其中,那才真叫奇怪呢。”“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里,如果你去问有教养的公众中的一员,让他说出一位活着的考古学家,我敢打赌,他们中极可能没有人能够举出一位来,除了那位虚构的人物印第安那•琼斯。这就是好莱坞的威力,这就是今天考古学默默无闻的现状。往昔的伟大人物都已逝去了——我们也许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同类了,但是一支由略微有些怪癖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大军正在地球上勤奋地工作,试图去理解往昔的意义。你也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本书将帮助你判定你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你也许永远也成不了伟大的考古学家,但如果你不能做好某件事,那就学着从做坏某件事中获得享受吧。”“噢,而且别指望发财。”是挺有趣,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这样看起来,考古学还真是让我向往。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金钱至上的言论甚嚣尘上,但是每年依旧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跳进社会的大染缸,找个好工作是一件不折不扣的难事。既然无法找到喜欢,合适,多金的工作,为何不选这种竞争小,虽不多金,却能激发我们荷尔蒙的工作呢?可是现实的我不得不叹息自己是个学生物的弱女子,加上急需建设的家乡与父母期待的眼神,是我无法避免的,考古,只能想想了。

“导言”中引用了《泰晤士报》在1924年1月18日上的一句话,“很少有什么嗜好会像研究史前考古学那样使人变得如此健康而贤明。”这考古的好处还

真蛮了不起的。“昨天你扔在垃圾箱里的东西,不论多么无用、可厌或是可能令人难堪,现在都已成为了新近考古学记录的一部分。”看看作者自己怎么说考古学,“考古学的乐趣之一就是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盘中餐,只要你能够筹集到资金开始工作。你可以选择任何地点、任何时期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事。”“如果你梦想着从事一种相当活跃或奇异的工作,而且又不愿意进行发掘或探测,那也还有充足的其他选择:例如,试验考古学或人种考古学或岩石艺术研究。你可以待在自己的扶手椅里,或者周游世界,„„换言之,从事考古学就好像是同时在上整整一组夜校的课程。”“从更为个人的角度来看,考古学是一门让你能够尽情享受自己工作的学科”。“总而言之,考古学就像是一座最为宽敞的教堂,总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某些东西,也总是欢迎每一个人”,“考古学是一种终生的探索,永远也不会真正有一个结果;它是一次无尽的旅行,没有真正的终点。”“让我们安下心来相信考古学仍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可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像冰人与兵马俑这样真正超越常规的发现可以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很少有其他学科能够这样夸口。”原来考古学也算是旅行啊。我热爱旅行,一种随着心情,想到哪里就走到哪里,无需计划,无需陪伴,只要一个背包,一份热忱,一点点Money,一颗勇敢的心。我的旅行似乎也没有终点,这倒是与考古学有点不谋而合啊。

书中的正文共分10个章节,读起来还是很有乐趣的。在我的理解中,考古就是一项很呆板严肃而且严谨的事。可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宣扬考古学的伟大与高尚,反而时不时地强调考古学的虚无,比如“当考古学家想要通过放射性碳来确定一份样本的年代时,他常常会预先被要求说出他期望什么样的数据”。再比如,那些对岩洞壁画的解释,“只要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似乎是个好主意的论点(这通常是从其他人那里借来的,最好是借自另一门学科),那就会有无法抗拒的压力要将这一论点应用于视野之内的所有东西,并且要将一种非常不同的现象的每个侧面都硬塞进一个解释之中”,而“被选中的解释往往反映了当代的思想与偏见”。

书中使用了很多双关语,所以,我很想读英文原版体验原汁原味的感觉,只可惜,唉,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作者在第三章“技术”中说到,“一代又一代学者毕生都在对这些石头进行详细分析与归类,但它们对于其制造者来说到底是重

要还是不重要,我们仍然一无所知。石器工具实际上是不会毁坏的,而有机体材料——骨头、鹿角、木头、皮革、肌肉、绳索、筐筐、羽毛制品等等,在最普通的环境下都会腐烂,所以我们已经永远丧失了旧石器时代的大多数成套工具。就连我们赋予这一时期的名字――‘旧石器时代’――也可能会让人误解,也许称这一时期为‘旧木器时代’要恰如其分得多。”最喜欢本章结尾的一句话,“换句话说,考古学可以传送来自远古的重大讯息,但是,天哪,正如古语所云,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太精辟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抵就是如此了罢!

在第四章“人们怎么生活”中,作者写道,“如果某一植物或者动物出现在人类的胃或粪化石之中,那它就确实是被吃掉了,这是不容争辩的。但由于这类发现十分罕见,所以不得不做出它们被吃掉的假设”,“例如,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处是驯鹿的骸骨,而它的原始居民都是素食者”,考古学家的解释就是“他们只不过碰巧十分痛恨驯鹿!或者他们需要许多骨头、鹿角和皮革,却厌恶肉。”这样的假设还真是有趣哦。

在第五章“人们怎样思想”中,作者幽默地说,“如果你在结婚许多年之后,甚至还不能读懂你的伴侣的思想,那么想象一下去重建——用可怕的行话来说――所谓‘史前的思维方式’该是何等的挑战啊!”说到史前艺术,作者认为“一定也是多重目的的――包括了游戏、神话、叙事、涂鸦、讯息、创世神话和宗教。它的一切并不一定是庄重而认真的,并不一定展示着超自然的恐怖;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活的狂欢,反映着嬉戏和轻浮。”其实也许我们不能确定任何东西。“在一次著名的实验中,一位澳大利亚学者让某些土著人区分一组岩石艺术上的一些动物――他们的区分与由西方动物学家的推理所获得的结果大大不同:在总共22个形象中,西方动物学家认错了15个,而只从表面上认对了另外7个!”

但这不是说,考古学只能在漫长的历史迷宫里乱撞乱猜,他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简化和使得大量庞杂的信息更有条理。”在第六章“居所与社会”中,作者说,考古学家把古人类分为四个非常宽泛的类型:群落、部族、酋长领地和国家。“与考古学的年表区分类似,这些类型纯粹是在一

个连续体上任意选定分界点,所以,常常非常难以断定一个文化是属于这一类型,还是那一类型,因为有些特征似乎显得比其他特征更重要。正如在冰河时代没有人会说,‘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活得不耐烦了,现在我们是不是该开始旧石器时代晚期了?’”但是,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器物、工具制造的废料、动物骨骼等等”进行定位。

在第七章“事物如何与为何改变”中,作者认为,“考古学一直受到理论的重大影响”,比如进化论,比如社会学。从而又影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著述,还对人类学家产生了影响。当然新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对考古学也有重大贡献。考古学“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浸泡在由各个学科组成的整个海洋中,不断吸收并整合着理论观念与技术的碎片”。“迄今还没有人在论述有关过去的任何侧面时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如此,我们究竟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是对还是错?知识不过是一种猜测,不断经受着各种检验。证明、真理和客观性这些词汇并不适用于一个由猜测构成的世界。我们只能努力工作以增加我们对这些猜测的信任程度。考古学涉及的是概率,显然,基于可靠资料的明智假设可能比那些凭空想象出来的,毫无论据支持的东西要更贴切一些。”

第八章“少数与女性”中谈到,“考古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责任,考古学家不应当粗暴地对待其他少数群体。考古学家的基本困境是,如何一面表示对过去人的尊敬,一面有意打扰他们的遗骸、毁坏他们的陵墓并移出他们的尸体与墓葬品”,“但是,总体来说,考古学已经有了进步――在这一问题上,它不再那样大嚷‘无心的过失’,而是更多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罪孽。如果说坏医生埋葬了他们的错误,那么好的考古学家就应当重新埋葬他们的错误。”希望那些墓穴的主人,能够理解我们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好奇与探索,原谅我们的罪孽吧!嗯,虽然我不是考古学家。

在考古学中,“学者们常常将某些活动视为完全由男性从事(例如狩猎、石器工具制造与岩石艺术),然而人种论研究表明女性也经常从事这些活动。男性学者们要么忽略这一事实,要么准备忽略这一事实,结果产生了一幅有关过去的扭曲图像”。作者希望“真正向前的道路是和谐的、没有性别歧视的考古学”。可以想见,学习考古的女性同胞的增加也许会改善这一情况,但道路仍会很漫长,制约我们的依旧是这个男权的社会,与女性神圣的使命。

第九章“将过去呈献给公众”,作者强调,“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而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除了博物馆、普及读物、文物杂志、电视和影像制品外,考古发掘者还“通过激发公众的兴趣可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收益与其他额外收益。所以他们组织开放日、发放宣传单、进行媒体报道”,“有时甚至组织付费旅行”。这可是一个好办法,即可普及公众对考古的兴趣,又能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在第十章“过去的未来”中,作者焦虑地说,“许多最著名的遗址已经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狮身人面像受到极端气候与附近贫民窟的污水渗漏的影响;图坦卡蒙陵墓已遭到地层断裂的威胁与1994年洪水造成的毁坏;巴基斯坦的莫亨朱达罗遭到了侵蚀与盐碱腐蚀;雅典的卫城受到了污染与天气变化的影响„„”“然而,对考古遗址与素材的主要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然环境或人为疏忽,而是人类以各种方式造成的损坏”。包括大众到遗址旅游,战争或军事演习,对古墓的盗窃和对文物的劫掠。“其实,现代收藏家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希望随着现代新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使得“大量的考古旅游将在家里进行,人们坐在扶手椅中,这将减轻对遗址的压力”。这才想起来,原来我们的很多旅游就是考古旅游呀!想想新疆的克孜克里克千佛洞、哈密回王陵、克孜尔千佛洞等等,以后还是不去了吧,在家里看看DVD也还是不错的,毕竟想到“到此一游”还是很心痛的。

纵观全书,使我对考古学有了更多的理解,引起了我相当大的兴趣,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实在厉害,这本书完美诠释了语言的威力。同时又能给我们普及考古学知识,很推荐那些不了解考古学的同学看看。

第五篇: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传承海洋文化 呵护蓝色家园

——读书报告

黑沿子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靠海为生,海洋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不依不赖、富于竞争、敢于冒险、追求成功。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需求的急剧加大,海洋已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人类的明天和希望在海洋。因此走向海洋,了解海洋科普知识,学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珍爱海洋,保护海洋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古往今来成功的学校,无不拥有个性的特色,无不以自己特色的文化给学校罩上金色的光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校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学校的教育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学生的发展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校行政的管理由物和事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随着各类高标准验收通过,大多数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方面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建设方面都有了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一、从书中汲取营养,深入理解海洋文化教育。

1、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2、张仁贤的《有效把握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学习,认知课堂》和《自主学习,活力课堂》

3、《舟山渔岛海洋文化》的海洋文学

二、阐释“海洋文化”理念。

对于“文化”,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界定为“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流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合或复合体”。

大海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对于国家、民族,可以是一种精神;对于学校,可以是一种文化;对于教师,可以是一种品质;对于学生,可以是一种个性。作为学校,需要这些意象特征,形成学校博大而浑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熏陶学生,以精神感染学生;作为教师,需要这些意象特征,进一步促使自己形成工作、生活所需的品质,给学生言传与身教;作为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品质。

据此,对海洋文化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大海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性格取向等。

二、和谐共赢,营造宽容氛围。

“海洋文化”代表一种宽容的态度。“海纳百川,争创一流”,要求教师要有海洋一般的胸怀、善待他人,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奉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学校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海洋文化进入校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依据海洋文化,进行建筑设计、设施布置、活动组织,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可以创建海洋教育特色,发扬海洋精神,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从绿化的布置到校园小品的塑造,从教室、走廊等的墙面和空间布置,到学校大中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等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

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团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以海洋文化为重点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要面向未来,既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学校特色创建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新体系和新的教育文化,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资源,是深具民族性的。沿海地区的学校,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校课程资源。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之上。厚重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我们着手开发校本课程,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创新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现代海洋意识,提高和预见解决海洋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海洋国家观,促使受教育者由传统的“陆地思维”向“海陆协调思维”转变。我们要以山东沿海地区特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背景,引领学生在海洋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与经济、海洋文化与生活、海洋开发与科技、海洋生态与环保和海洋权益与国防等六大领域自主探究;它不仅仅是地方课程,它同时还是可以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知识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亲近海洋与探索海洋的意识,提高和发展综合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提高学生海洋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文化”蕴涵丰富、宽博广远,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贯通的自然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语言、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有别于其他诸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学生教育教学的大百科全书。面对多元的现实社会,学校培养的新一代必须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支柱,有着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概而言之,学校要培养的是富于主体精神的公民,唯其如此,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所需。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开展个性化教育,显然能够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新人,同时,以上述理念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也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下载关于海洋考古学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海洋考古学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考古学参考书目(范文)

    总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

    社科院考古学考研经验

    关于报考:看到很多人或者我也是一样,一个目标就是社科院。当然我不否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一些天才或者机遇,但我在这里还是想劝说同学们慎重。我的本科学的是考古专业,而且是在考......

    考古学考研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直立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

    中国考古学教学参考书目

    中国考古学(上)学习参考论著目录 第一讲 1 .荆志淳:《西方环境考古学简介》,《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2 .严文明:《环境考古学研究展望》,《走向 21 世纪的考......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之《致青年教师》 周辉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 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

    读书心得

    读《欧也妮 葛朗台》有感 建湖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七年级(16)班 程晨一个人,一生中可以有很多追求,知识,名望,声誉,但追求金钱的人并不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拥有它有何意义呢......

    读书心得

    围场县先任学校 读书心得 杨大林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十分感......

    读书心得

    《我的教学生涯》读书心得 房山高级中学 王明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