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锋-桥沟村典型材料(2012.04.23)
推进富民强村工程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黄陵县水务局局长张锋包扶候庄社区桥沟村先进事迹材料 桥沟村地处黄陵县侯庄社区服务中心中片,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127户475口人,耕地1450亩,人均3亩,其中果园420亩,人均0.9亩;党员34名,低收入人口19户共44人;属升级晋档三类村,是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中黄陵县水务局局长张锋同志的包扶点。
重规划、抓统筹,理清思路打基础
自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开展以来,县水务局包扶领导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下基层,访民意,解民忧,帮民困,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并结合桥沟村实际,制定帮扶发展五年规划,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使桥沟村明晰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为该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主体、抓落实,立足实际解难题
在全面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县水务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群众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群众想什么就办什么”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全面落实。目前,投资12万元为桥沟村东寨子组实施龙头入户,工程已接近尾声。在此基础上,计划为桥沟村维修党员活动阵地,并配备硬件、软件设施,并制度上墙。帮助群众建设苹果示范园100亩,拓宽贫困对象的增收渠道,加大对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帮助果农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重质量,抓组织,技能培训利长远
“输血”更要“造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抓好包扶各项工作的同时,张锋局长多方联系协调,组织村民培训学习200余人次,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桥沟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培训一人,脱贫一家。
重提升,抓亮点,为民谋福谋利益
为了加快桥沟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张锋同志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继续加大对桥沟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扶持力度,调动各方力量,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为桥沟村拓宽巷道,同时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不断完善往年基础设施和发展生产项目建设,探索营造大扶贫格局。计划通过五年的扶贫开发,使桥沟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使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得以显著提高。
第二篇:张桥村2013年工作计划
张桥村2013年工作计划
胡集镇张桥村全村有口人3260人,共有党员38人,土地3400亩,8个自然庄。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张桥村2013年工作计划:
一、主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围绕农民增收和改善人居环境工程的统筹发展思路,走科学发展道路,使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民意,切合实际。
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1、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坚持在村发展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
2、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确定“三级联创”活动目标,强化创建措施,增强创建效果。力争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要求。
3、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了解其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
4、加强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通过开展座谈会、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5、重视发展党员工作。2013年发展3名新党员。加强教育培训,建立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全面实行和规范发展党员联名推荐制,扩大民主,加强监督。
三、发展计划
1、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邀请农技专家到户进行农技宣传。
2、改善交通条件,多方筹集资金修建村内道路。
3、重视发展经济,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经济发展的路子。找准农民致富的突破点,发展养殖业和特种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
4、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5、搞好弱势群体的低保、救济、医保工作, 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村党建活动室的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制、法规,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五、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狠抓流动人员和重点户的管理,对避孕节育对象做好随访服务工作。
六、完成好上级下达的其他中心工作。
总之,2013工作我村将围绕县选派办和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努力工作,团结协作,共同将张桥村的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张桥村党支部
张桥村委员会
二0一二年十二月
第三篇:古家沟村典型材料
古家沟村典型材料
石鸡坝乡古家沟村位于文县中路河中下游,与中寨镇马营村接壤,全村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123户467人,耕地面积472.5亩。2012年以前,古家沟村发展较为缓慢,村容村貌较为落后。双联行动两年来,在联村单位老干局的大力帮扶下,紧紧围绕落实双联行动“六大任务”,着眼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特色,突出重点,强化保障,靠实责任,狠抓落实,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努力为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工作开展情况:双联行动以来,老干局为每户联系户发放慰问金200元,共计0.16万元;协调县水务局有效解决了古家沟村100户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积极帮助古家沟村完成新农村打造工作任务;在每年开展的春冬两季经济林管护过程中共捐资0.58万元,购买修剪工具、农药,对古家沟村的所有经济林进行了综合管护,举办培训班三次,累计培训260人,培养科技明白人20人; “六一”儿童节,为古家沟村每位小学生购书包一个,学习用品一套;干部职工捐资,为所联系贫困户每户购买花椒苗200株;为0-3岁婴幼儿捐赠营养包5份,价值500元。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协调县农办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积极协调农牧部门种植冬播马铃薯120亩。
二、取得变化:一是班子合力不断凝聚。通过对村两委班子
进行梳理,对村务财务机制进行规范,两委班子运转高效,管理民主。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三是农业特色经济实现长足发展。完成种植冬播马铃薯120亩,完成核桃、花椒等经济林管护面积1200亩,完成高接换优任务2000多株,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困难群体备受关注。通过对困难户进行帮扶,在全村得到了良好反响,带动村干部及富裕群众主动加入到救助困难群众的队伍中。五是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县老干局始终把“双联”工作做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局领导多次带领联户干部到古家沟村调研,和乡村两级深入沟通交流,指导联系村加强党建工作,共同协商谋划村组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帮助村委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院落绿化。同时走访联系农户,倾听他们在发展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制定增收致富计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主动发放连心卡;赠送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帮助联系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干部还经常以电话交流的形式和农户联系,倾听他们的致富意愿,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次入户走访都是干部真心诚意,群众笑脸相迎。“双联”活动为干群之间搭建了“连心桥”,铺开了“致富路”,建立起了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双联行动对村级工作形成了有效促进,对致富带头户、困难户形成了有力支持,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第四篇:张锋个人经历
张峰个人事迹
2008年9月进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学习,第一学期担任体教08年级3班的班长,并加入了院学生会实践部和毛球协会。
在班里和同学们相处,自己的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协会里了解了很多关于羽毛球的知识,学会了如何去组织一个比赛。并交了很多不同学院的朋友。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经过面试我同样进入了上海体育学院学生会实践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感觉应该多锻炼自己。实践部的工作很多,我主要负责两个学校的330助教活动,杨浦实验中学和工农新村小学,每个星期都带人过去,帮助他们开展330助教活动,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和学生交际的能力。
2008年参加学校秋季运会,在4*100米接力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08年级军训中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2009年参加了FI世界锦标赛的志愿者服务工作,2009年校运会获4*100接力赛第三名,2009年10月份参加了业余团校底32期的学习班学习,12月份被评为2009上海体育学院“优秀志愿者”。同时12月份也被评为2008—2009学年上海体育学院“单项积极分子”。
大二开始担任上海体育学院学生会实践部副部长和羽毛球协会的会长,策划过2008年级的羽毛球比赛,策划过“新生杯”羽毛球比赛,策划过“体教杯”羽毛球比赛,还策划了上海体育学院第一届羽毛球团体对抗赛。
2010年参加了钻石大奖赛的志愿者服务工作,5月份开始参加了世博会的志愿者工作,并担任上海体育学院城市服务站点的站长,因为作为站长要轮流值日,所以几乎整个暑假都贡献给了世博会,但是我没有后悔,因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热爱这份事业,因为志愿者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在努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海宝一代”精神。志愿者精神既是一笔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的一大亮点,更是永恒的精神。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工作,被评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杰出志愿者”称号。
2010被聘任为第一届上海市高校羽毛球联盟的宣传部部长。2010年六月被评为上海体育学院2009—2010学生社团“优秀管理干部”,2010年9月参加上海体育学院第四十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2010年12月被评为2009—2010学年上海体育学院“优秀学生干部”。这一年对于大学来讲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拿到了羽毛球二级运动员,羽毛球二级裁判员,田径二级运动员。同时三年当中拿到了排球三级裁判,篮球三级裁判,网球三级裁判,武术三级运动员。
2011年3月参加了全国青年锦标赛的裁判工作,并得到上海市羽毛球协会老师的好评。
张锋
2011.10.10
第五篇:三沟村农家书屋典型材料
墨舞飘香农家院
书屋添彩新农村
——记永昌县朱王堡镇三沟村农家书屋
三沟村位于永昌县朱王堡镇西端,西接水源镇,东靠梅南村,南邻头沟村,北接汤宁村永清公路,金武公路横穿而过。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村民452户,共1773人,耕地面积3741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0元。这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先后荣获了“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金昌市文明村标兵”、“金昌市科技示范村”、“金昌市以德治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
近年来,三沟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特色文化建设,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实来办。
一、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办好农家书屋
三沟村农家书屋前身是一个“农民图书室”,始建于1996年10月,房屋为30平方米的平房,村“两委”为满足群众求知、致富的要求,筹资5000余元购买了实用技术类图书600多册;2006年12月结合村级组织场所新建工程,三沟村建成了3层砖混结构村级组织场所,同时使图书室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图书室”正式挂牌为“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占地面积40平方米,现有文学艺术、文化教育、政治法律、医药保健、农村实用技术
等22类3052册图书,配有书柜7组,阅览桌2个,办公桌1个,光碟音像制品200余张,民间乐器二胡、板胡等四件,各类报刊、杂志9份。为规范管理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岗位职责》、《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由村妇女主任兼任“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并定于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30——11:30,下午14:30——18:00,双休日全天为农家书屋开放时间,村民可凭身份证、户口本免费借阅图书。
二、创新思路,追求实效,提高使用水平
三沟村农家书屋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出版物需求的意见,建立监督奖励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为保证图书不被损毁和丢失,该村农家书屋每季度进行“爱书之星”评比活动,激发了村民爱书护书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图书的科学化管理。
并针对三沟村种植大棚蔬菜比较多的特点,与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协调沟通,开办大棚蔬菜种植课堂,对农作物的特点、性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并聘请相关知识的专家鼓励村民向技术挑战,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如今的十几个甚至几百个村民都可以说是种植养殖技术员、致富能手,种植户光日光温室户均纯收入净增2万元。
除此之外,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村委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除了打门球、下象棋等活动,在农家书屋读书也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村老年协会会长常号召老年人多看书,他提倡“没事看看养生的书,多了解生活常识,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
康就多了一份关怀和帮助。”
假期里,这里就更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村里的小学就在村委会隔壁,一到放假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孩子们高兴地来到书屋,品读属于他们的课外书。各种世界名著、童话故事、科普书籍等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认知力。
三、学用结合,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文化阵地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服务农村的载体。每逢春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庆时,三沟村就依托农家书屋及门前的活动广场,开展书法比赛、讲演比赛、知识竞赛、书谜竞猜、文艺汇演、篮球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读书与娱乐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同时,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结合农村党员教育,使农家书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以及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学习辅导材料和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课外读物。并通过农家书屋,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促进了家庭和睦,树立了文明和谐的村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使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相信科学、崇尚文明、掌握技能的村民多了,封建迷信、不思进取的村民少了,农村新的文明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墨舞飘香农家院,书屋添彩新农村。点燃了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进一步活跃
和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改善了农村文化环境,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起了到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