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式下,民营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致的缺憾和不足。
(一)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风险和难度增加,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些竞争强敌面前,则显得无所适从。
(二)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近些年来,世界能源供求矛盾更加激烈,资源需求日趋紧张,直接波及和影响到国内市场。同时,随着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的资源和能源消费强度不断加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许多能源和资源还要依赖外部购进,但供应的数量和价格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生态环境制约加大,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矛盾是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三)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待遇有差距。尽管在政策规定上明确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国有企业在经济政策待遇上明显占有优势,在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的行业,民营投资很难进入。
(四)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企业在银行融资较为便利,而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从银行借贷资金困难重重,同时只有少数发展规模宏大的企业能够达到金融证券融资的条件,而绝大多数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民营经济在获取资金的支持上一直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
(五)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努力发展,民营企业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曲折道路,谨小慎微的思想导致产生了稳妥发展的思路,因而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满”现象比较普遍。
(六)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亟待加强。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家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型企业组织,企业产权不明,缺乏制度约束,决策管理不够科学。其次,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模糊。再次,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同时,民营企业落后的家族式企业发展观念也是拒绝聚集人才的一个原因。据调查了解,民营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严重短缺,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二、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建设、电信建设、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
域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
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
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
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贸流通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商品批发零售、现代物流领域。
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领域。
八、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
九、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产品更新换代。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
十一、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安排的政府性资金,要明确规则、统一标准,对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各类金融机构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
十二、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
统计部门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统计工作,准确反映民间投资的进展和分布情况。引导民间投资者正确判断形势,减少盲目投资。
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
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切实加强监管。
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篇:发展民营经济建议
发展民营经济建议
1、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和微观政策落实力度。殴债危机以来,国家及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大多停留在顶层要求上,具体落实的措施、责任部门和谁来监督不够明确,政策的“玻璃门”“弹簧门”、问题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特别是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选择性落实事项或层度,折扣率很大。建议由上至下进行制度化调整利益关系,把引导、扶持、激励政策落到实处。
2、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和放大发展空间。在目前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客观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成本高、融资难、税赋重,保生存已成为基本诉求。建议,一是特殊时期采取特别应对措施,阶段性调减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征税率,放水养鱼;二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起社会责任,制度性安排较大比重的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盘子,清理贷款搭配项目和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国家、省级财政提高风险补偿,引导和督促银行流动性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园区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基础设施投入量,省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补偿;四是为鼓励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孵化发展,对集中投建的标准厂房和入驻的小微企业进行统一打包,享受招商引资项目的政策优惠。
3、落实行政服务的有效作为,减轻“越位”“扰民”现象。目前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应对变化保运行上,政府应尽量减少行政性活动安排。一是开展调研活动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细、宜点不宜面、宜实地不宜问卷,从感性到理性;二是培训活动尽可能“小班化”,按镇区安排,方便企业主和管理层参加活动,提高效果;三是政务性会议、领导人“下基层”、组织参观、评比活动等,征求企业意见,尊重企业意愿,不做硬性要求;四是认真研究将部分行政职权如评比、认定、推荐、项目审议等下放到行业协会,政府只负责政策的制定和对执行的监管,强化行业协会对企业的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五是组织力量开展“巡诊”活动,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企业投资、财务和流动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第三篇:繁昌县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繁昌县发展物流业分析及对策建议
繁昌县委办公室 范宁
一、繁昌县物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繁昌县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物流产业发展更加迅速,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物流企业41家,全年共完成货物运输量5446万吨,同比增长33.6%,已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5%;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00.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9%。全年全县物流业务收入26.2亿元,占县域GDP9.8%,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4%。但我县物流业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
一是物流业占全部经济的比重较低,全国平均水平是 现代物流业比重更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000-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4%,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分别是21.2%和14.4%。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53.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物流业增加值11311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分别是21.2%和14.4%。
二是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非常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物流技术条件都较落后,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三是物流业新建项目少,尤其是现代物流业项目少之又少,物流业发展的增长点不多;四是目前并没有专门的物流规划,物流规划被分割到其它规划之中,如产业布局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等;五是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弱、管理水平低。有40多家物流企业,但业务规模小,服务能力弱,难以形成合力和优势;六是物流人才匮乏,县级物流企业由于普遍规模小,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物流师以上的专业从业人员寥寥无几,物流管理处在粗放管理阶段;七是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物流企业虽然正在逐渐接受现代物流观念,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服务项目单一,以被动的代储代运业务为主,缺少主动为生产企业着想的物流服务业务。有的没有完全从工业企业中剥离出来,有的只局限为单个企业服务,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二、繁昌县发展现代物流业条件和需求
一是繁昌县具备发展物流产业所必需的交通区位优势,历史上一直都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二是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为我县发展和做大做强物流业提供了很好的交通物流条件;三是繁昌县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多年来,不仅孜孜以求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还先后出台了多
项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力求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随着2010年全县GDP跨过百亿台阶;324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1.9亿元、增加值73.9亿元,分别增长70.2%和37.3%;全年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4600万美元,增长77.5%,可以说,工业和商贸流通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产业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第二,皖江城市带已发展成为战略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和投资洼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为我县发展物流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需求。
第三,随着芜湖市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物流外移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我县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承接芜湖市的辐射作用,立足为周边县市,乃至为皖江城市带提供生活消费品物流服务和工业物流服务。
三、繁昌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一是结合规划建设中的芜湖长江二桥,在其两侧并靠近长江的地区建立一个与上海、南京、合肥、芜湖等大城市相衔接的,服务工业发展的转运型枢纽物流园区,并且积极争取将该规划纳入芜湖市“十二五”物流业规划中。
二是围绕该园区进行特色招商,产业招商,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和土地政策,加快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和现
代物流业重大项目;
三是鼓励和扶持本县优势企业,如新港国际码头、海洋运输等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在市场主导下重组整合县内小、散企业,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四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物流业倾斜,对资产质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良好并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各类金融机构要给予重点支持。支持企业以上市等多种方式融资,实现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如支持荻港综合货运码头做大业绩并按上市公司规范要求完成股改,为早日上市奠定基础。
五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并积极争取省、市资金,另一方面,要创新与物流企业合作方式,运用BOT方式引进物流项目。
滚装物流中心已启动前期工作,荆方物流园区
第四篇:民营医疗机构监管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民营医疗机构监管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民营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民营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了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医疗费用偏高。民营医疗机构作为营利性机构,医院经营者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趋利心态。于是要求医生开大处方、药品低进高出、滥检查、过度使用治疗仪器,以达到增加业务额的目的。因此,凡到过民营医院就诊的人,第一感觉就是“被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由此产生极大的负面效果。
(二)业务水平一般。目前大部分民营医院由于规模小、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其医务人员都是通过社会招聘组成,良莠不齐,在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促成其不规范经营的动机。个体诊所存在租用资质问题,医疗质量存在隐患。
(三)虚假医疗广告。民营医院为了争夺患者,大力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夸大诊疗效果、提高医生资质、编造进口设备、虚构医院等级、冒充专家会诊等虚假广告手段层出不穷。
(四)药品及医疗器械质量无保证。由于竞争激烈,一些民营医院经营者设法降低成本,除了从医药站采购一些药 1
品外,某些药品从不正规的渠道进货。严重扰乱医药市场秩序,存在假冒、伪劣、过期药品的隐患。所用医疗器械的消毒,因受设备和经济条件限制,其无菌状态难于保证,也存在着严重医疗事故隐患。
(五)存在非法行医现象。某些民营医院为了取得经济利益,擅自超出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超范围经营,例如非法从事接生、终止妊娠和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介绍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法从事性病诊疗和医疗美容活动,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行为等。
(六)医托现象。某些民营医院为了增加门诊量,用尽方法招揽病人,于是出现了“医托”现象。医托埋伏在公立大医院的门口,以农村来的求医心切者为对象,向他们推荐民营医院的“专家”,以此为民营医院增加创收、收取回扣。某些公立医院的医生自己也成为民营医院的“白大褂”医托,严重干扰医疗秩序,贻误病人诊疗时机。
二、加强对民营医院监督管理的建议
(一)严格审批,加强业务管理。严格执行审批标准,防止不符合条件没有医疗质量保证的民营医院进入医疗市场。加强对民营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正确引导民营医院的行业发展方向。针对民营医院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内容落实到民营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去,强化医院业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 2
技术规范与标准,及时对民营医院进行等级评定。卫生监督机构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民营医院执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等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及执业行为的监督。加强对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质量、医药费用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引导患者选择医院合理消费。
(二)打击非法行医。依法治医,取缔非法行医、跨科行医及假专家。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的法律严格执法。各医院医护人员必须持有执业医师证、执业药师证、执业护士证后方能上岗。严厉打击擅自超出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活动,从事非法接生、终止妊娠和施行计划生育手术,非法从事性病诊疗和医疗美容活动等行为。
(三)加强药物监管。加快统一招标药品的普及,杜绝伪劣药品在市场上流通。要求民营医院同公立医院一样,只能使用或销售中标药品,不得采购非中标药品,并加强监督、查验,若有发现或被举报使用或销售非中标药品,以假药依法加倍论处,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杜绝伪劣药品的流通。食药监行政部门也要加大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
(四)加强对医疗广告的管理。虚假的医疗广告害人不浅,不仅造成患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市场监管、卫生计生、公安要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新闻单位不能只考虑部门利益,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 3
出发,对广告的刊登要严格审查。各医疗机构需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后才能发布医疗广告,严肃查处医疗广告内容与《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内容不一致的行为。
(五)统一收费标准。物价部门要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对某些药品、治疗检查仪器的收费要确定最高限价。进一步完善本区所有医院常用医疗服务的项目名称、计量单位、收费标准等收费项目在服务场所的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把收费标准公之于众,自觉接受市民监督。
(六)加强教育。定期举办民营医院院长培训班,加强对医院行政管理、医院科学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及时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加强民营医院医德医风教育,引导其依法诚信服务。
第五篇: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当前区域金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对辖区2005年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区域金融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与银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6.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9%,比年初上升了7.5%。同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余额126.7亿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47.2%,比年初降低了3.3%。这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的问题较为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较大。从增量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余额18.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的83.8%,在全省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同期新增定期存款余额仅11.9亿元,占新增存款比重5.1%;与前二者相比,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分别相差10.8%和78.7%。再进一步看,金融机构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和新增定期存款的绝对额分别为18.8%和5.9亿元,两者之比为3.2:1。虽然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短期内无法显现,但由于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不仅使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同时也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
(二)银行生产性信贷投入与非生产性信贷投入结构不匹配。2005年,某市新增基本建设贷款9.4亿元,同比多增8.6亿元,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地方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了12.5%,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的信贷投放相对而言减少。2005年,全市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减少2.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也减少0.3亿元,农业贷款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增4.7亿元,但在全市新增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由上年的27.9%下降到20.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贷款投放反而相对减少,尤其是工业贷款增长的减少,不利于全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
(三)银行资金流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经济结构优化要求不匹配。近年来,某市在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建设过程中,大力组织开展招高引资工作,接纳了一大批外资和民营企业来投资办厂。与此同时,全市金融部门也配合加大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入。据初步统计,仅2005年全市银行部门累计投入招高引资项目信贷配套资金约10亿元。但是由于在地方政府实施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引进”,而忽视对引进项目的整体规划和严格筛选,导致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有的已形成不良贷款。这不但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而且极不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不匹配。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日趋缩减,农村金融服务缺失。2005年,各金融机构共撤并县域及农村地区营业网点57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48个,信用社撤并9个。而现有的金融机构又由于其信贷嬗变,降低了金融支农效用。近几年,随着农发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粮棉加工企业等农业信贷职能的剥离和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呈负增长趋势。2005年,某市农发行贷款余额8.3亿元,比上年减少1亿元,下降11.8%;农行农业贷款余额0.9亿元,比上年减少0.2亿元,下降18.2%。三是农村金融体供给相对不足,金融产品结构存在缺陷。从供给区域看,对县域广大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明显不足。2005年,全市11个县市中有8个县市的贷款比上年仅增长14%,增幅比全市贷款低2.1个百分点,其贷款在全市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从上年的38.4%下降到37.7%,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供给产品看,主要是重短期资金供给,忽视农村中长期资金需求;重小额资金供给,忽视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多元化、高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此外,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效率低下,覆盖面窄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2005年,某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4.22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26%;二者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7650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720元,比上年增长4.8%;二者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发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该市地处内陆,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少,加上受经济结构调整及金融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当地金融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金融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一是存贷款总体规模偏小,增幅偏低。2005年末,全市存贷款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和3.9%,存贷款增长速度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分别排7位和5位。二是信贷资产质量不佳。近年来,虽然资产质量逐年好转,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在全省仍处于落后水平。2005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44.6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8.91%,比年初下降7.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由于资产质量不高,使得某市在当前金融资源统一配置的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制约了贷款增长。三是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当前,某市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某市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2005年末,全市贷款余额占全部资产运用的比例为9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百分点,贷款在整个银行资产运用中仍占绝对地位,由此足见银行资产运用渠道的狭窄。从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看也是如此。2005年,全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个多百分点。
(五)近年来,某市切实加大了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但信用缺失、食用环境差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企业逃废债行为未得到有效制止。2005年末,全市县域改制企业695户,共逃废银行债务14.5亿元。二是法律“白条”问题突出,银行有不少胜诉案件难以执行到位,银行赔本赚吆喝。三是政令不畅、乱收费现象较严重。重复收费的政策,但事实上这引起政策还未真正落实到位。目前,评估计、登记费仍过高,即加重了融资负担,又降低了融资效率。
二、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区域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金融与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区域金融发展步伐,提高区域金融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切实扩大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各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坚持“存款立行,贷款强行”的指导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吸储效率。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切实找信贷投入,在确保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各级银行、信用社要继续下大力气抓好降比工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作,确保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各级地方政府要继续抓辖区信用环境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依法打击各种欠贷和逃废债行为,以确保金融资产和债权的安全,为金融监管抓好降比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三是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各级金融机构要在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区域金融需要的各种中间业务,努力扩大中间业务的规模,提高中间业务的经营效率,从而有效促进整个区域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调整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城乡金融与经济统筹发展。当前,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逐步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范围。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大额农贷业务,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支持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支农体系,形成金融运河农合力。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将金融政策向农村优先倾斜,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三是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大力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期限、额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力度,以适应农村对金融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
(三)着力优化区域信贷投向,防止信贷资金流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和过多地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二是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率。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与期限管理,有效防止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