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工作重点(精选)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工作重点
2007年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突出一个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 保障三个群体,建设四个载体,实施五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突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就是全面开展、推进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建设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就是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就是建设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保障三个群体,就是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建设四个载体,就是继续实施“明天计划”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蓝天计划”、“霞光计划”;实施五个工程,就是实施“社会救助、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爱心护理”五大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就是强化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依法监管,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推进基层民政建设,加快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具体如下:
(一)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权益
民政工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但最直接的服务对象还是三类群体:一是受灾群众、贫困人口、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体;二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三是烈军属、在乡老红军、复员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等重点优抚群体。保障好这“三个群体”的切身利益,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2006年,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扎实有效地实施了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明显提高了综合减灾救灾能力;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的转变,加快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步伐;全国普遍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切实加强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综合性文件,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救助水平有新的提高,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在改善特殊群体福利待遇方面,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使五保供养有了制度保障;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有效推进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通过完善救助、社区康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了残疾人合法权益;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政策,实现了孤儿救助从养教到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制度性转变,继续实施“明天计划”,使福利机构的2万多名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儿童得到了手术康复。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截止到 11月20日,共发行福利彩票42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1%。在维护优抚群体合法权益方面,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大幅度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残疾军人医疗保障的办法,制订了解决复退军人有关生活困难问题的政策,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上报了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方案,在争取中央财政列支安置补助金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完成了军休干部年度交接任务。
六中全会《决定》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提出了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的任务。明确了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指出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的方向。提出了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等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07年要着眼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搞好衔接、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创新管理方式和增强财力支撑为推进手段,切实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07年要着眼于扩大基层民主,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加快建设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城乡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探索,积极推进,以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为重点,继续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的力度,合理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劳动、法律等服务进农村社区,建立健全有效覆盖、有序参与的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城市社区建设要从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全面推进,扩大社区直接选举范围,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功能,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启动国家社区服务重点工程,切实加强以社区综合服务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相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质量较高的城市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和谐社区建设的文件,明确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步骤地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活力。
(三)切实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民间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政府连接市场和社会的纽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认真做好民间组织发展和管理工作,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民间组织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进一步加强了分类指导。继续加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认真研究和落实涉外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启动了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继续推进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有关信息公布制度和年检制度。加强民间组织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研究和试点工作。总体上看,民间组织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六中全会《决定》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任务,提出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核心要求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贯彻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07年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功能为着力点,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分类规范、正确引导、发挥作用,加快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要继续完善培育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发展各类基金会。深入开展“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有效查处民间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民间组织,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篇: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工作重点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工作重点 2007年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突出一个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 保障三个群体,建设四个载体,实施五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突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就是全面开展、推进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建设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就是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就是建设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保障三个群体,就是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建设四个载体,就是继续实施“明天计划”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蓝天计划”、“霞光计划”;实施五个工程,就是实施“社会救助、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爱心护理”五大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就是强化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依法监管,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推进基层民政建设,加快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具体如下:
(一)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权益
六中全会《决定》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提出了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的任务。明确了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指出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的方向。提出了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等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07年要着眼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搞好衔接、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创新管理方式和增强财力支撑为推进手段,切实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1民政工作重点
2011民政工作重点
1、巩固
一是巩固2010年城乡阳光低保成果,2011民政工作重点。在巩固2010年城市阳光低保和农村低保分类施保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规范城乡低保。
二是巩固大宗物资集中采购成果。2010年,民政局对敬老院用煤、面粉、棉衣被等用品全部通过政府采购中心进行集中采购,规范了采购程序。2011年,民政局将把大宗物资的购买全部通过政府采购进行。
三是巩固抗灾救灾成果。借鉴“4·24”特强沙尘暴的经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乡村灾情信息系统(报告制度),培养基层灾害信息员,切实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减灾能力。
四是巩固项目建设成果。以“十二五”规划的项目为重点,规划实施苏武敬老一院扩建、综合减灾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
2、提高
一是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和敬老院管理水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年1800元提高到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年1600元提高到2200元;将五保供养对象的门诊补助从300元提高到500元。在提高五保供养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周边地区同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重点从安全、饮食、卫生、服务等方面大幅度提高敬老院的管理水平。
二是提高城乡低保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全面深入推行城乡阳光低保,规范民主评议、规范对象确定、规范审核程序,实现城乡低保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提高优抚安置水平。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联动机制。将1-6级以外的重点优抚对象的门诊补助从100元提高到300元。
四是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月184元提高到203元,人均月补助标准由118元提高到137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人均月补助标准由65元提高到72元。
3、抓点
一是抓好低保示范点。抓好现有示范点,扩大示范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确定6个示范乡镇(分别为蔡旗乡、薛百乡、三雷镇、苏武乡、大滩乡和东湖镇),统一标准,全面推进;其他乡镇确定2个示范村。
二是抓好居家养老示范点。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建立居家养老新模式示范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主,通过有偿、低偿、无偿等形式,解决城镇“空巢”老人和特困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
三是抓好示范性敬老院。将现有敬老院全部建成省级示范性敬老院。
四是抓好双拥共建示范点。以“双拥模范县”验收为契机,创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国防双拥教育基地、军民共建林等示范点。
五是抓好基层政权建设和民政管理示范点。以本次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在全县打造10个基层政权建设和民政管理示范村。
4、落实
一是落实几件实事,工作总结《2011民政工作重点》。即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扩建苏武敬老一院。
二是落实两项活动。2011年,民政局要开展好两项活动(即,开展民政干部帮扶联系活动。民政局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所敬老院,民政干部每人联系帮助10户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开展城乡低保规范年活动。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提升示范点水平,以点带面,全面实施阳光低保,规范城乡低保管理)。
三是落实惠民政策。紧密配合县上开展的惠民政策落实活动,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遵守各项财经纪律,大宗物资集中采购,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政策落实公正公开;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落实各单位,特别是敬老院等支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管理有章可循。
5、完善
探索建立完善以社会救助、和谐社区、社会福利、社会组织为主导,覆盖所有民政业务的“四大体系”。在工作部署、人员配备、经费安排,坚持围绕“四大体系”展开。
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自然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高龄补贴、优抚优待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保证他们过上健康的生活。更加深入推行城乡阳光低保,严把政策知晓关、典型示范关、收入核查关、民主评议关、公开公示关、审核审批关、督促检查关、群众满意关等八道关口,保证施保过程公开透明、保障对象公正公平,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坚决执行“应退尽退”。借鉴“4·24”特强沙尘暴的经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乡村灾情信息系统(报告制度),培养基层灾害信息员,切实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减灾能力。在落实各项社会救助过程中,坚持做到“三审查”(即村、乡、县三级分别进行审查)、“三公开”(即救助过程公开透明、救助对象公开公示、救助金额公开合理)、“三签字”(即村、乡、县三级审查同意救助的负责人要签字,单位要盖章),确保操作规范、过程公开、救助公正、结果公平。
二是完善和谐社区体系。以打造和谐宜居社区为重点,建立完善自治管理、安全稳定、服务便捷、环境优美、民主共建的和谐社区体系。以社区为单位,探索推行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通过家庭、政府、社会共同负担,建立起有偿、低偿、无偿互补的社区服务体系。
三是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改革、全面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为主,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加强现有敬老院的管理,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效益,切实提升集中供养对象生活水平;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筹措资金,扩建苏武敬老一院,稳定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为城区高龄贫困老人、“空巢”老人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将1-6级以外的重点优抚对象的门诊补助从现行的100元提高到300元;充分发挥慈善协会的社会功用,切实展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有效救助。
四是完善社会组织体系。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认真做好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新社会组织的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以第七届村委会换届为契机,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篇:2006年民政工作重点
2006年民政工作重点
关于2006年的全市民政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民政事业发展为第一要务,抓牢“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这一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抓管理、强服务、创品牌、出亮点,努力开创2006年
全市民政工作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006年全市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健全一个体系,完善两个机制,推进四项工作,实现三个目标。
一、健全一个体系,即健全全员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6元提高180元,扩大城市低保的覆盖面;取消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建立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切实加强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定额救助;进一步规范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法律和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认真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抓好慈善资金募集和项目实施,建立“慈心超市”等新型社会互助形式。通过以上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确保在全市建立起全员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完善两个机制,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社区管理机制。一是着力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莱芜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措施,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四民主一公开”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发挥各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构的作用,落实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积极开展示范带动活动,培养一批典型示范单位,促进全市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入;加强调度检查,狠抓制度落实,确保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落实比较好的村达到90以上。二是着力完善以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按照“改制先行、改造提升、整合规范、调整完善”的工作思路,将社区基础设施纳入“城中村”开发规划,实行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四统一”,争取三年内全实“城中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对其他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采取新建、购买、租赁等形式,逐步进行解决。认真落实社区干部工资,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居民自治和费随事转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落实居民户口、计划生育、城市低保和劳动保障等各项社区事务的属地化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办、民间力量参与”的方针,制定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三、推进四项工作,即大力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农村经济协会、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制度化。以争创新一届“全省、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全力抓好《莱芜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三年规划》的落实,围绕“致力全新双拥、共建绿色钢城”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不断强化军民双拥意识,营造双拥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拥军和企业拥军活动,提高双拥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加大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力度,重点解决军地双方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制定完善优抚工作配套政策,确保优抚对象抚恤定补金及时足额发放,指导各区做到重点优抚对象“四位一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常态运行,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继续实行全面考试考核、公开自主择岗的安置办法,加强安置工作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安置工作透明度,使城镇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的意见》,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全市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保持5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协会特色化。坚持以区级协会为龙头,以乡镇级协会为重点,以村级协会为基础,重点在三辣、畜禽、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协会 公司 基地 农户”和“支部 协会”的模式,帮助已经成立的农村经济协会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以协会章程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管理的规范化,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化。认真抓好“明天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
第五篇: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传达提纲
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一、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
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于2010年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民政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民政工作任务。
《2010年民政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各级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按照讲大局、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的基本思路和工作安排,切实履职,扎实工作,锐意创新,推动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救灾减灾高效有序;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拥军优抚安置迈出新步伐;城乡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取得新成效;区划地名工作创新开展;婚姻、收养、殡葬和流浪救助管理与服务继续加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民政领域国际合作和涉港澳台工作不断拓展和深化;民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会议部署了《2011年民政工作要点》。指出:2011年民政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切实提高民生保障和优抚安置工作水平,着力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大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要提高救灾应急水平,做好综合减灾工作;要健全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孤儿保障制度,发 展残疾人福利事业,推动福利彩票事业健康发展;要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改善优抚对象待遇,加强烈士褒扬工作,加大伤病残退役军人安置力度,落实军休人员安置政策,提升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服务能力,深化双拥工作;要深化城乡基层民主,统筹城乡社区建设;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平安边界建设,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要规范婚姻工作,深化收养工作,推进殡葬改革,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要完善配套政策,强化培养评价,推进专业服务;要推进《慈善事业促进法》立法的相关工作,建立慈善事业协调机制和慈善活动评价机制,加大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要抓好规划引领,加快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要推进立法工作和依法行政,抓好人才、科技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民政建设,加强国际及涉港澳台交流合作,推进部省(区、市)合作;要加强监督检查,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会上,李立国部长做了题为《改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讲话。李部长指出: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谋划、运筹工作。要找准民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既在服务全局中推进民政工作,又在民政事业发展中解决好党委政府高度关心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要与时俱进,以发展眼光、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推动民政工作适应形势变化、符合发展趋势、体现群众要求。二要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根据群众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来制定政策、作出决策,保障好群众 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要善于把群众分散的意见、多样的诉求、不同的建议集中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或决策;还要把这些政策或决策付诸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和群众反馈的意见,再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推动民政工作越做越好、不断前进。三要注重借助社会力量。要改变孤立型、封闭式的落后工作方式,不断拓宽社会参与的途径,日益扩大民政公共服务的资源和能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贴等制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参股、合作、租赁、购并等方式参与发展民政公共服务,形成有序竞争、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民政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四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在民政资源分配上,可以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实行公平竞争、择优选用,让资源流向最能创造价值或社会效益最高的地方。在民政自身发展上,要适当引入市场手段和竞争机制来增强活力,通过推行聘用制、绩效工资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通过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和政务公开,完善人事激励机制,推动勤政廉政建设。五要熟练使用现代工作手段。要善于利用现有社会条件来运筹工作,善于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开放式工作,善于运用法制化、信息化、标准化手段,推动民政工作向现代转型,推进民政工作精确管理、提升效能。六要经常督查落实。要切实抓好督查落实工作,要将督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通过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大到政策实施、阶段性工作和重点工作部署,小到具体交办事项,都要跟踪问效、及时反馈。还要积极接受各界监督,鞭策自己提高效率,抓好落实,加强自律,当好表率。
二、2011年全省民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2011年全省民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2月16日上午在省福利彩票培训基地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省委民生工作会议和省纪委十届八次会议精神,表彰先进,总结2010年全省民政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全省民政工作主要任务。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孙永波,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大为出席了会议,省民政厅全体领导干部及各市(地)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民政局局长、纪检组长(书记)、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会上,杨喜军厅长做了工作报告,对2010年全省民政工作做了全面回顾,对2011年民政工作做了统筹安排,孙永波副省长做了重要讲话。市民政局聂伟局长还围绕“社区服务信息化,打造12349特色品牌”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
杨喜军厅长总结了2010年全省民政工作,指出:2010年,全省民政工作突出为民解困,基本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着力服务社会,民政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得到加强;适应形势要求,民政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总的要求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把握“民政为民”核心,以推进“信息化、标准化、法制化”等“三化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思维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等“四个创新”为动力,切实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着力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功能,大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做 出新的贡献。重点围绕八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一)围绕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是落实社会救助保障制度。按照2010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30%,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建立物价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挂钩的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落实,着力推动医疗救助工作规范化,推广“一站式”结算模式。二是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启动全省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整体效能。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继续实施“霞光计划”,重点推进“五保家园”建设,确保全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同时,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2810元和2000元以上。
(二)围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权益,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一是重点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全省养老服务机构“民办公助”具体办法,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要达到老年人总数的2%左右。确保60%的城市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每个中心乡镇至少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和持证上岗。进一步扩大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中供养和社会散居“三无”老人生活费标准。二是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出台政策性文件,推动全省机构供养孤儿生活标准普遍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社会散居儿童生活费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00元。启动实施“十二五”时期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继续抓好孤儿和贫困家庭病残儿童助医项目实施。三是着力发展福彩发行和慈善捐赠事业。确保福彩发行“安全运行、健康发展”和发行额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在省及各市(地)全面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增设“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和“专项助学”三项慈善基金。
(三)围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制定出台我省推进社会化拥军指导意见,深化开展军地“三联活动”,促进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实现新的提高。二是进一步改善优抚对象待遇。继续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把农村泥草房改造、因灾倒危房重建、农村五保家园建设和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结合起来推进,力争年内全省重点优抚对象住房解困率达到80%以上。在县以上优抚定点医院90%实行“一站式”结算,并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行优抚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三是全面完成军休安置军供任务。确保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率达到95%以上,自谋职业率达到75%以上。
(四)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减灾指挥平台县级“地理、农业、经济”等信息数据库建设,开展农业灾害保险试点。建设100个省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动7个省级救灾储备库建设规划立项。
(五)围绕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不断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一是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双百工程”。在全省打造100个城市示范社区,100个农村样板社区,并确保全省城市社区达标率达到56%,力争达到60%,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到60%。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继续开展城市社区“百项服务进社区,打造特色型社区”和农村社区“三新”主题实践活动。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室)的建设,引导其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项目,并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同时,在全省统一“社区标识”。三是抓好社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区服务社工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打造100个社工人才集聚、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工服务试点社区。
(六)围绕增强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建立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指导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培育扶持公益类社会组织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市(地)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继续开展好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七)围绕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行政事务的规范化管理。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上,稳妥实施区划调整科学论证和审核报批工作;在地名服务和界线管理上,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地名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深化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确保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八)围绕强化民政事业长远发展能力,着力加强民政人才队伍等基础建设。以社工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民政队伍建设。同时,加强民政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抓好乡镇公共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孙永波副省长在对全省民政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从“四个突破”的角度重点谈了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
(一)科学研判形势与准确把握机遇相结合,力争在创新民政工作思路上有所突破。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参与,将民政部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转变为整体作战的局面,实现民政工作社会化。
(二)推进当前重点与谋划长远目标相结合,力争在破解民生工作难题上有所突破。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好民政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将谋划长远目标与推进当前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是破解工作难题的有效举措。
(三)保障基本民生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力争在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上有所突破。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基本民生的保障上,全力构筑 “基本民生保障网”,让鳏寡孤独、肢体残缺,或者突遭灾难的弱势群体,都能在这张网的保护下,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共享社会进步成果。
(四)巩固现有阵地与探索全新领域相结合,力争在拓展民政工作职能上有所突破。要树立紧迫意识,稳中有进,重点突破。要善于找准重点,集中力量,一举突破。如: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当前民政工作的重点之一,要积极探索制定对从事慈善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减免税收、给予物质奖励和社会荣誉等优惠政策,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社会公德得弘扬的多方共赢的局面。